小人鱼不流泪
成年期 佛洛伊德将心理的发展叙述到青少年期为止,之后,艾里克森和内米罗佛等精神分析学家们又发表了成人期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 法律认定到了一定年龄便可成为自负责任的成人。但从人格的角度看,并非足龄就是成人,而是人格的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将其视之为成人。 成熟的成人,应是能与成熟的异性形成亲密满意的爱情关系,并能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此外,还要具有责任感,具有个人身份意识的人,有个人的生活目标并独立的追求这一目标的人。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接受他人的忠告,为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懈努力,在事业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通常所说的成人是指自我人格成长完善的人。 成人期再现了人生初期发生过的冲突,年轻的成人所要经历的冲突,主要在择偶和择业。这是年轻人的欲望、机遇及评价能力与父母的欲望和评价之间会产生冲突,若在这个过程中做出错误的决定,就会导致婚姻生活的不幸和事业上的失败。 对父母过分依赖的人,由于婚前在心理上没有准备好对配偶应具备的温柔和体贴,往往导致婚后生活的不幸。年轻时你对老师或父母表现出的反抗,服从的态度,在成人工作中也会向职场的上司转移,因而很难适应工作。 幼年时期的态度也会影响成人的行为 自己孩子的出生可能使幼年时同胞竞争之心复苏,从而憎恨自己的孩子,儿时的愿望,在成人期会再现。 闭经期,女性会因性福,美丽和生育能力的消失而引起内心冲突导致忧郁。 中年期的男女,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的转弱,退休后权力的丧失,导致依赖心理加重,会因社会地位的丧失和威信的降低,而感到痛苦。 年老时,还要经历临近死亡的焦虑。这是整理和综合人生经历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绝望。 成人期有三种生活方式: 因循守旧式~~表现为贪恋权位名利。 创造式~~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不断地寻找趣味,寻找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 平凡的生活方式~~隐藏了自己的欲望。 中年期的自我心理健康成长课题如下: 1.你接受自己走上衰老的事实,让自己知道人必有一死,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2.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3.意识到与子女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上下级关系,现可能变成了孩子主导,承认子女长大成人,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子女的离开或迎接新的家庭成员。 4.要做爷爷或奶奶了 5.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 6.在职场行事还是放弃权利 8.积累友情维持友谊 在中年期未能良好完成以上这些发展课题的人,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 1.不会享受性的乐趣 2.未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常感到孤独 3.否认自己,存在攻击,害怕,愤怒,处理事情的方法还不成熟。 4.没有满意的,有成效的创造性的事情可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却也不去行动改变。
刺猬小姐最女王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晚期的思想中,他构建了一个三元人格模型,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应该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大系统构成的,在一个健全的人的身上,这三大系统会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结构,一旦这种统一和谐的状态被打破,人就会陷入精神失常。 三元人格模型的基础是本我,即原我。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对本我进行描述的那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本我是混乱的,像一口永远在沸腾的大锅,不会变得平静,永远喧嚣着。从《自我与本我》一文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本我是按照生命的快乐原则行事,以追求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为目的,它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世界,其在本质上是不受制约的本能冲动。换句话说,本我是潜意识形态下的本能和思想,它并不是人类心理的某个区域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由驱动力构成的某个进程,而这种驱动力又通常以性驱动力为主。 所以,本我构成了我们人格中追求本能、欲望、好勇斗狠的那部分。不过幸运的是,本我一直都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中,只能在短暂、琐碎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为什么说本我一直处在压抑状态呢?下面就需要介绍另外两个系统——自我与超我。 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原则”为指导而不受“快乐原则”的影响。但是由于本我可以设法进入自我,影响自我,使得自我的绝大部分精力其实花费在控制和压制本我上,还要通过适当的满足来安抚本我。这也表明虽然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无意识状态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现实的,有道德的人,必须要摆脱这一部分。. 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及其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地占据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在自我中,知觉起的作用就是在本我中本能所起的作用。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 自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而不是本能或冲动的,它使人的行为更加的理智,既能获得更大的快乐,又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环境,如果没有自我的保护,任由本我妄自追求欲望的满足,只会使本我遭受灭顶之灾,因此自我其实是本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 除此之外,自我之中还存在着一个等级,一个自我内部分化的阶段,即超我或自我理想。 超我源于本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在三元人格模型中处于最高层次,然后又指导自我、帮助自我限制本我。它由规范、价值和理想构成,所以超我实际上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超我等于良知,虽然超我比自我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取向,但它并不比本我更善良、宽容、理性,事实上它是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原则追求道德伦理上的完美。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虽然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图表1展现了三者的关系。图表 1 从上图可知,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并不是静止不懂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状态之中。本我在于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超我在于监督控制自我,使其按照内化的社会规则行事,并与外部的现实环境相适应;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尽力满足本我,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促进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的交往活动的正常。 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用“马和骑马的人”的比喻来形容自我与本我的关系。这样在它和本我的关系中,自我就像一个骑在马背上的人,它得有控制马的较大力量;所不同的是,骑手是寻求用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的,而自我则使用借力。这种类比还可以进一步加以说明。如果一个骑手不想同他的马分手,他常常被迫引导它到他想去的地方去;同样如此,自我经常把本我的愿望付诸实施,好像是它自己的愿望那样。 简单来说,本我是马,自我是骑手,骑手给马指明方向,自我需要驾驭本我,但事实上,马有可能不会乖乖听话,这时双方必有一者需要妥协。 由于超我与本我存在永恒的冲突,而自我处于两者之间,要同时接受两者的影响,这使得自我的压力过大,也使得人常常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倍感痛苦, 弗洛伊德是这样论述自我的角色的:“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如果这个冲突太过剧烈或者持续太久,就会导致神经症的爆发。 所以只有三“我”保持平衡的时候,人才能健康发展,否则,人就会处在失调的状态。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例证 本小结将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几个例子。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例子。据《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载,耶路撒冷城破之后,“骑士们摧毁了大清真寺,其中的七十盏明灯和巨大的金银制成的花瓶全部被毁坏或抢掠一空。他们就这样回馈了坦克雷德的奋勇,就这样展示了他的宽宏。一场血腥的屠杀被这些朝圣者们献祭给基督徒的上帝。在这场屠杀里,反抗只会激起骑士们的怒火,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女人都无法幸免。骑士们让自己沉浸在这混乱肮脏的杀戮里整整三天,然后成堆溃烂的尸体造成了新的大规模传染病。七万穆斯林被交付了屠刀,无辜的犹太人在他们教堂里被烧死,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只能感谢他们的家产,或是骑士们杀戮之后的疲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的人到底是受到本我的支配、自我的支配还是超我的支配?私以为此时人格中本我和超我是同时沿着完全一致的方向前行的,换句话说,此时人既受到本我的支配,也受到了超我的支配。 在我们看到耶路撒冷的惨状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此时的人仅仅是受到了本我的支配,他们发动东征是为了满足自己得到救赎和获得东方大量的财富的欲望,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是为本我所驱。 但我们再来看另一段记载,“在十字军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会的教徒们,都确信十字军们品德优秀、师出有名。或许有些异议淹没在对圣经无尽的滥用和巧辩上,但人们都坚信自己对于信仰和生存权利的守卫、对于圣城无可争议的拥有,也相信那些异教徒穆斯林敌人渎神的罪恶。 ”这段话表明了,在当时的社会规则下,他们的行为是被社会所认可且接纳的。从表面看起来,“收复圣地,援助东方基督教徒”的行为似乎是受到超我的支配,因为超我正是由价值、规范和理想构成的。 这样的话,无论是从受本我支配还是受超我支配的方面解释都是不恰当的,我们就需要采取另一种解释了。他们通过这样的做法,既服从了他们已经内化的社会规则,又从中获得了感官和心理上的快乐。此时,本我具有了超我的功能,人们的自我无法正确客观的判断自己的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形。 然而实际情况还要远比这个复杂,他们获得了来自做正确的事情(超我满足)和做快乐的事情(自我满足)双重的满足,表现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复杂性,本我、自我、超我不能单纯的分开来分析或者两两简单的相加,不管是本我征服超我,还是超我征服本我,其情形都是错综复杂的。 再来看看另一个简单的例子。逛街的时候我看到了水果摊上的苹果,现在我非常想去吃,这时我会选择拿钱去买,而不是去偷,因为我认为偷东西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 根据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当我看到苹果产生想吃的愿望之时,是受到了本我的驱使,我想要满足我的这种愿望;为了吃到苹果,我选择了拿钱去买而不是去偷,这是受到了自我的影响,自我苦苦的挣扎,既要满足我的这个愿望,又要采取与外部现实环境相适应的最好的方式;当我想到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行为的时候,这是超我在起作用,超我并不考虑我是否必须得到这个苹果,它仅仅让我将我已经内化了的社会道德规范再次涌现并服从。 可以看到,其实我们行为基本都可以用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这也是弗洛伊德对人性的剖析,通过以上的解释和例子,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了弗洛伊德对人的理解。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的本性,人不需要消灭本我,当然这也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我们必须学会管束本我。这个管束,可以靠自我,也可以靠超我。自我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会出于现实考虑而约束本我,而超我对本我的管理是通过道德评价的方式,当然,这个必须要有个度,不然面对过于强烈的超我,会造成抑郁自杀或者暴行的不良后果,三者必须处于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1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10 [3] 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六卷),[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04 [4] 亨克•德•贝格,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 [M]金城出版社, 2010-6
jason19203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他并没有系统地研究犯罪行为。但是,在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中都涉及对犯罪问题的分析。1915年,他在“由于罪恶感而犯罪的人”一文中,初次应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解释犯罪问题,为犯罪学中精神分析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吴宗宪,1997)。归纳起来,弗洛伊德对于犯罪行为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1)本能与犯罪本能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及人类的本能时,弗洛伊德涉及了犯罪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人类本能中这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此外,性本能也与犯罪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地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订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父)情结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文明的乱伦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在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由此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者。 (2)人格与犯罪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会去犯罪。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弗洛伊德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犯罪,对后继者用精神分析理论阐释犯罪有很大的影响。(3)罪恶感与犯罪无意识罪恶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里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对这些人来说,当犯
应用智能化三维打印技术性,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一尊流布近百年的无量寿佛佛首22号极致完成“身首合璧”。 早上十点三十分,在龙门石窟奉先寺东北方的佛台前,龙门石窟
身为一名硕士,你知道自己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童装设计海岛服设计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
成年期 佛洛伊德将心理的发展叙述到青少年期为止,之后,艾里克森和内米罗佛等精神分析学家们又发表了成人期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 法律认
你想成为亿万富豪吗? 你想无所不能,上天入地吗? 你想和心爱的她长长久久吗? 那就睡吧,做个好梦。做梦,一个平常而又神秘的现象,据统计,一个人做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