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8

happysharon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中日高等教育研究对比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新民娜姐

已采纳

变革中的教育差异和民族精神差异 ——我看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差异作为亚洲目前最强势的两个国家,不论是历史上的种种纠葛还是如今经济建设上的互相竞逐,中国和日本的比较永远都不失其时代价值。在两个国家都已然步入现代化、双双站在了世界前列的今天,回首各自曾经在落后泥潭中的挣扎和彷徨,仍旧能够发现,在那一段历史中,国家与民族的差异竟然被那样地放大。中日两国改革富强的现代化之路看上去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究其本质差异还在于改革的方向和民族底色。1868年的日本着实是一片混乱,割据、黑暗、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等等各种用以形容乱世的词语都能够用在这个时期的日本身上,而外侮的逼近更是加剧了本就已经不再稳定的日本政治军事局势的突变,于是才有了“明治维新”的出现可能。作为一场自上而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必须承认的是其所提出的十二字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确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了日本在前进道路上的指引地位,并给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各方面的影响中,最为突出的自然是在教育制度上的转变。之前的日本教育和当时还处在自己的鼎盛期的科举制度一样已然落后于西方和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严重地限制了日本在发展道路上的创造力和前进动力。因此改革的统筹者们自1871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其间还间插了数次小规模调整,不仅派出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模式,同时也在自己国内全套模仿该类优质的教育体系,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近乎完美地复制了欧美教育模式,并迅速地在国内将中高等教育普及开去。而我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起跑阶段大大落后于欧美各国的情况下迅速崛起,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为当时全球军事实力、综合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超凡的大国,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教育方面的成功学习。正是由于其教育的统制性带来了整个教育制度实施的完备性和覆盖的全面性,而其竞争性和高效性更是使得本就危机意识相当强烈的大和民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能够有所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其平等性的保证使得这样的提升不限于一个地域或者是一片地区,而是使得整个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民族创造力在本质上有了提高。由此而来,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会随着这样高速发展的教育水平共进,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国民的精神境界相协调,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军工的增长。这样的大踏步前进创生出“勤勉”,“坚韧”,“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日本性格,而这,恰恰是日本强盛的根本。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不过我认为有一点必须认识到,“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日本在其学习和接纳的过程中过于激进,片面地追求速度的“快”,这使得它在吸收、化归外来文化方面完全滞后,这也造成了传统的日本文化在后来很长久的历史时期当中被西方文化强势冲击,更为严重地是这样的爆发往往将消极的因素掩埋,毕竟人在幸福过头的时候往往是不冷静的,因此有过多的隐患都被束之高阁,留待以后爆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之后原本经济已经爆发式增长的日本会在美国等国家的小小手段之下迅速倒塌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了。因此对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应该是“在学习中发展自己”。而反观我们中国自身,可谓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学习上是远远不如日本的。就拿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举例,“洋务运动”的性质其实应该算作是一次器物主义的学习而不算是变革,因为这次运动的前提在于不出动封建制度,这就已经是一种在腐朽落后的制度下谋求高速发展的妄想了。而更为可笑的,当时的清政府也派出留学生赴欧美留学,但当这些留学生除了将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同时还想要将先进的思想和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传播开去时,清政府又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赶快取消了所有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学习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就像一个对于清政府自己的嘲讽。而这种不彻底、不诚心、不实际的“学习”自然比之日本的坦诚接纳来效果差距很大,两者的比较是通过一杆天平——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想必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相当地明了了,但我想这场战争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历史书上颂扬的对于英雄的纪念和对于领导阶层荒唐命令的愤慨而已。抽象地来说,这场战争既是对于两国军事水平的一次比量,也是两国统治阶层效率性的一次比较,还是世界对于两国地位的一次考量,而从结果来看,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完全处于下风,更为悲惨的是倾全国之力打造的“世界战队”——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后近代史里的中国更为羸弱不堪。而这非但不是一件绝对意义上的坏事,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我看来,中华民族最为优势的一点就在于其在思想领域的创造力,在于从无到有的创生能力,因此学习对于中国而言是必需的,但却并不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化富强的主旋律,而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利正是在昭示着这样一点。这些失败的惨痛经历告诫了很大一批的真正的志士,也因此他们在之后的探索道路上避免了很多弯路,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到达今天这般成就,不得不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在创造中实现自己。”两国的改革其实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其中不同点的差异往往来源于组成这两个国家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精神形态。因为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所形成的不同民族精神,比如日本大和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迅速接受能力和他们对于化归为自己文化之后的“传统”近乎狂热的偏执所展现的矛盾性,比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朝”的自我本位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必然影响了改革的响应者数量和国民对改革的认可程度;这些区别都将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上表现出来,相反地,表现在教育上的差异又会引起现代化的进程,又加剧了这样的差异……循环如此,最后的结果便是两国时间差巨大的现代化进程,这是改革成败快慢的根本原因之一。不过历史的成败不代表今天的成就,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在自我创新、自我更新、自力更生的现代化之路上一定能够越走越远,甩开一切对手,笑傲全球。

248 评论

白色七巧板

我猜吧 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吧 各种文化的交流 没错 应该就是了

207 评论

北京大妞轩儿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西方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那为何我们的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国那么多。从这点看,因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他们结合自己学生基本功不好的这个弱点,用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今在美国高校搞科学研究的,很多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除了学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于博士和博士后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庞大的商业、教育界、政府研究机构等,都为这些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才造就美国教育的世界龙头老大地位。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有效地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局限着我们中国教育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和方法的好坏和优越,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水平,加上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传统文化,导致总体水平环境必然落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中国人传统极其重视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可近几年来由于父母们对教育的重视做过了头,导致教育商业化色彩太浓。加上中国人口多,学生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

虽然在教育之前,基础要打好是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重视强压,对很多孩子失去原有自然成长,导致高分而低能。而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原来的依赖使他们显得迷茫。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

无论父母还是学子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指望任何教育制度能改变一切。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和重点中小学校,总而言之,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发展才是最关键的。自己不要,好学校也没有办法来改变你。即便是学校制度僵化,作为学生也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学生抱怨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制约太多,大家知道,即便是国外著名学府,学校的制约还是存在的,欧美大学生对此常常反抗。他们的心态和中国学生们现在的逃课心态,是非常类似的,是对旧有轨制的挑战。不过,我不建议拿逃课来抗议。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一下,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发掘资源,去学习。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弥补。毕竟再好的大学,也只是提供资源,学生自己是否要学、学哪些,学生自己决定。如今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气氛比80年代宽松多了,可看可学的资源丰富。应该尽量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消极抗议。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还是从根源上杜绝,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消除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143 评论

恋上这个冬

俞敏洪演讲:这就是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201 评论

还是曼特宁

中国教育是修养,日本是抄袭。就叫 米粒之光比皓月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等教育研究类论文

    从高等 教育 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 方法 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

    邱shanno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论述高校物理教学内容的拓深与延展原则 论文 关键词:高校物理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原则          论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高校物理教学内

    Yun云287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日教育研究对比论文

    我们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根据本国实际和发展阶段对比。在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大,高等教育刚刚迈进大众化阶段,教育民主化也刚刚被提起,政府转变职能、减轻学生负担、开展

    sleepworm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期刊

    这个是可以到国家新闻总署去查询的

    鸭梨山大痕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日色彩对比研究论文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

    护手霜ad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