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cyqiezi
浅谈建筑与情感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建筑与情感的关系 一建筑为何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体验甚至影响人的心理。 二人的思想、情感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自身对于建筑的基本认识和自身经历、身边建筑特 点来谈谈自己对于建筑与情感的理解。 0 引言 在路途中经过一幢设计精美的建筑也许会引起我们驻足观赏或者不由得发出赞叹看到被塞在信箱中的某某居住区的广告单总会莫名地心生换套房子的向往。这就是建筑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吧。 我们的生活的各种形式、学习、上班、工作都在建筑的包裹下进行着。学生在早晨进入学校、上班族们拎着公文包进入鳞次栉比的办公大楼。人们期望着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从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中逃离出来奔向有着温暖灯光摇曳、鲜花点缀的带有落地玻璃窗的餐厅奔向具有西方古典风格的音乐厅。那些我们喜欢的地点和不那么喜爱的地点在建筑的支持下被我们的情感贴上了标签。情感与建筑的融合从有建筑和有人类文明开始就自然地产生发展、繁衍。 1 建筑为人类带来情感体验的原因 简单思考一下任何有着专业知识背景或者没有任何专业培训过的人都能说出一两点建筑与情感的联系因为建筑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是每个人都必定经历过的比如说我们都感受过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都曾在父母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地进入刷着亮丽颜色的墙漆的幼儿园。然而究竟是处于怎样的原因我们的感受都会如此惊人的一致呢 其一如同艺术的任何形式都能给人带来情感的体验一样建筑也不例外。建筑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并且比绘画、舞蹈更常见于人们的生活中。就像蒙德里安的抽象派画作给人带来理性的情感体验梵高画作中所运动的强烈对比的色彩却让人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增加芭蕾优雅让人心情平静街舞随行、节奏感强更适合富有激情、外向活泼的人。纸张、颜料的结合和动作都能不费力地表达我们的精神状况那么整幢建筑的表意能力自然是倍数于此的。不同建筑所体现的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官与其他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典雅色调的欧式建筑和砖红瓦绿的中国古典建筑在我们心目中代表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的建筑样式也是不同情感的表达如贝叶大教堂的尖顶拱门传达的是激情与热烈而乌尔比诺公爵宫廷院中的圆状拱门代表的是安详与稳定。 其二现代建筑大师路易.康在解释建筑这两个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运用大量砖块构造方法和工程学。然而到最后当建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唤起了不可度量的特质接着实存的精神接管一切。”这里不可度量的特质指代的就是建筑所带来的情感。因此对于建筑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符合人类情感的这一项要求——即具有实用意义并且符合人类的情感的人类活动场所。当然在建筑历史上也存在着纯实用主义的建筑师们而事实上以萨服伊别墅的设计师为例他对于建筑的技术性要求最终激发了雇主的不断抱怨纯实用主义的现代建筑师们并非对建筑唤起的情感的重要性视而不见而是它们不能认同的是先前的各种建筑风格所激发的情感类型。 建筑是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寄居地大部分时间上演着民众们的喜怒哀乐。建筑是无法脱离人类的情感而存在的因为即使一幢无人居住的房屋人们也会对他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在说话和写作时为他加上“孤伶伶的、萧索的”等带有消极情感的形容词这是人类的普遍移情作用的生动体现。也因此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总是力求创造出使人生活和工作起来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率更能给人带来积极心理感受的环境。例如实验研究证明大学的宿舍建筑与内部环境设计会影响到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友谊方式套间式的建筑设计更有利于同学间的和睦共处。 其三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体现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本土人情和潜在的名族意识。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因此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古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对法老敬畏的时代;古希腊的神庙体现了优美的时代;古罗马的斗兽场,体现了武力和威严的时代;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对宗教的信奉。二战前后的世界博览会所设计出的德国馆体现出了德国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隐喻形象纳粹政体与民主共和国。作家德伯顿在书中写道“材料和颜色竟是如此意味深长那么一幢建筑的里面也就自然可以讲述一个国家该如何统治其外交政策该取何种原则了。政治以及道德理念完全可以写入窗框和门把手。一块石头基座上的一个抽象的玻璃匣子也能过唱出宁静与文明的赞歌。”纵观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建筑遗迹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隐喻的当时的我们的民族意识。紫荆城的包围式结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中国当初的完全脱离外界世界的闭关锁国一种国情呢 2 人的思想、情感与建筑之间的关联。 当今的中国建筑越来越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相区分“国际风格”是唯一一个适合形容当代中国建筑风格的词大多数中国的当代建筑部倾向于展现当地的地域特性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写字楼支配着城市的地平线它们呆板的外观无声地嘲弄着你为了来到这里所经历的千山万水。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因交通和信息革命而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人类开始融合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想跟着世界的脚步。 一个国家的建筑群所体现出的一个国家的愿望与走向那么每一栋建筑的诞生反映的便是建筑师或者雇主的性情与爱好。选择一种建筑其实是选择一种我们喜爱的性情。 任何一种经过设计的物品都会透露出它所支持的心理以及道德态度的印记。任何设计以及建筑作品对我们诉说的正是那种最合适于在它们中间或者围绕着它们展开的生活方式。它们告诉我们某些它们试图在其居住者身上鼓励并维持的情绪它们在机械意义为我们提供庇护的场所的同时也发出一种希望我们成为特定的某种人的邀请。 建筑在某些时候能够成为我们的情感的代言人我们要求建筑表达出我们的情感感受通常它都代表着一种容易辨别的话题民主或贵族开放或傲慢欢迎或威胁对未来的同情或对过往的渴望。 建筑之所以能够说话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我们对于情感与细节的关联能力拱门和窗户的波纹会被理解为对伊斯兰缝合的调用不上油漆的厚木板暗示着乡村和自然风白色栏杆被装饰在阳台则似乎是在诉说着油轮和航海之旅。 建筑的风格也与不同地区的人的心理与习惯相通。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北京的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上海的弄堂居住方式也是同样。 对于建筑与情感的探讨最终落到一点我们心仪的建筑是能够反应出我们的性情的。即是可能是通过其原材料可能是通过其外形或者颜色能够表现出诸如友善、亲切、微妙、力度以及智慧等等重要的积极品质。 3 自身对于建筑与情感的认识 鉴于自己本身专业是学前教育与建筑工程学并无多大相关因此:对于建筑本身的了解并不多,但是每一门课程毕竟有能够其运用于生活的一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建筑的一些自我的感受更能够体现出自己对于建筑更加真实的认识和了解。 在我的生活中没有过多地对于不同地区建筑的了解的机会因为不常去旅游。但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区却也曾出现过被建筑震撼到的时刻。在我还在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图书馆是我除了家和学校呆得最多的地方。在老的图书馆离我家还蛮近的搬走后我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后新图书馆建成之后坐车去新图书馆的地址据说是在临湖而建的。 在我大约坐了10站车之后在下车的地点开始搜寻图书馆的位置。我在湖边看到了唯一一幢建筑其大致结构像一座桥拱形的顶上面种植着绿化。一开始我认为这是高级餐厅或者其他高级娱乐设施所在场所而事实是图书馆正坐落于其中后来我得知这座临湖的建筑叫浦阳阁由著名设计师马清运设计仿佛两条波浪由湖岸伸向湖心。在开放式的楼顶花园与夏阳湖水景、环湖园林的交相映衬下这座“水上图书馆”是目前上海地区最具特色、环境最优雅的图书馆。 每每我走在图书馆的走廊中总会为有这样的现代化图书馆而感到得意洋洋虽然知道这并不是属于自己一人的建筑但是想想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能够供自己翻阅图书馆的无线网络看台都可以为自己使用便会感受到幸福。而我知道这样的幸福大部分建立在图书馆的整装建筑中它足够大的占地面积它临湖的位置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不时欣赏到湖光十色它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让人不自觉的感受到了自己所住区域的发展步伐。 4 结束语 建筑是有感情的 一方面,设计者在建造它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理念。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居住其中的时候从和建筑的交流中获得情感并且诉诸情感。就像有历史的建筑讲着它的故事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又提到了这个建筑。把握这样的一一种情感的交流那么建筑的诞生便会是对土地最好的承诺。 参考文献 《幸福的建筑》 【英】阿兰.德波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11月 《静谧与光明》 【美】约翰.罗贝尔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心理学导论第9版》【美】本杰明.B.莱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1月 《浅谈建筑情感空间的设计》 王萍 《工程与建设》2007年第21卷第6期 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100101448 郭书艺 2012年6月15日
没油什么大不了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
[摘要] 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强调建筑结构、功能的需要,还要突出对建筑美学的满足,为“人”设计出舒适、合理、美观的建筑环境。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艾迪奥特曼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形式,常采用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以十字轴线展开如坛庙建筑;宫殿和民居建筑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且大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用围墙和围廊围合成封闭式的整体空间,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空间感,象征着我国古代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状态。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布置、组织空间,创造和扩大空间。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意境。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飞动的屋顶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但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并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有时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新的建筑形式。单独的台基为坛,没有屋身的建筑成为亭或榭。同时,他们在结合方式上还可以做不断重复,台基多层重复并加栏杆,屋顶多层重复形成层层出檐,由此构成丰富的轮廓线,取得强烈的节奏感。程式化的建筑屋顶体现了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使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屋顶的设计,在中国建筑中受到格外重视,以此来概括整座房屋。木结构建筑不易增大建筑体量,而屋顶在设计上却可以发挥这一效果。同时,屋顶又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从远景看,它可以构成城市的天际轮廓线,给人以优美和柔和的感觉;从近景看,它可以赋予整个建筑一种性格特征。屋顶的特点则是出檐远,富有装饰性的构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线,它具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取得较大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得它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白宗华认为,中国建筑有的飞檐起到了动态的作用,具有飞动之美。《诗·小雅·斯干》中写到:“如 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羽军斯飞”,这些诗句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屋檐的飞动之美。建筑物原本是静止的,而这种飞动之美,化静态为动态,显得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感。 色彩在建筑中的表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起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山青水秀、四季长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除审美外,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的使用还受到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限制。自西周“明贵贱,辨等级”以来,色彩严格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白、灰。宫殿建筑用金、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我们目前一般所见到的是清代的宫殿、庙宇建筑,用黄色的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的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加显得富丽堂皇。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鲜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在世界建筑上是少有的。 整体布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希腊帕特神庙殿堂全部用优良的大理石和黄金、象牙造成,不用水泥和钉子,它的这种结合使得建筑天衣无缝,可谓尽善尽美,在美术史上被称为“世界美术的王冠”。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中国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美,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地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形式上严格对称但也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的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逐层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如音乐一样,从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显示出序幕、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叔本华在《艺术特征论》中曾这样说:“如果从平面看,它是阁楼、廊楼、阁廊的排列,这就是音乐中的3/4拍子;从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栏、柱、望板的叠起,这很类似于音乐节奏中的4/4拍子。”这种节奏感和韵律美称之为音乐美。中国建筑空间的组合和音乐一样,是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有乐律地出现,它常用不同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实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达到观景高潮以后再逐步收敛而结束,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3 结语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作为国人,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土壤上,建筑师们应吸收、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刘学军.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3]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高层建筑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层建筑在整个建筑体系中所占比例日益的增加。为了避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失误对工程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全国人民的参与,让我们一起打赢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的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参考! 究竟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之
疫情对企业不同企业的影响,疫情最需要的得就是消毒产品和药品,做药品的公司在疫情期间需求量比较大,订单比较多,还有消毒产品,比如酒精,病毒需要消毒,所以酒精必不可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
大话题,简单答:作用:其实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几乎是无视HR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公司没有HR部分,论文的话,说到作用就要正规点了:1.招聘人员;2.培训人员;3.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