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拉米酥
2 防治XZ草原生态退化的对策1合理放牧 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放牧,所以防治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合理放牧.其主要依据就是是否实现畜草平衡,所谓畜草平衡就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年之中牧草生长供应的情况,经常不断地调整放牧牲畜的头数,以求草地牧草的产量和家畜对牧草的需求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因为只有实现畜草平衡,才有可能达到牧草的合理利用,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实现畜草平衡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做起:首先根据牧草产量规定载畜量.目前最大问题是牧民求富心切,以及传统习惯和一些技术上的原因,牧民无节制地发展牲畜,以致牲畜头数增加很快,得不到有效控制,畜草得不到平衡.其次发展季节畜牧业.我国北方季节变化明显,牧草数量和质量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牧草产量高,营养丰富,家畜增膘快.而冬季牧草处于枯黄期,产量低,质量也差,家畜掉膘快,死亡率也高,因此,为使草畜平衡,应安排季节性畜牧业.夏季发展数量,而入冬之前,需尽快出栏,以减少冬春牲畜的掉膘和死亡的损失.2 综合治理 改良,利用退化草地是西藏草原退化防治的根本与关键.对于退化草地,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著的措施.在西藏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3年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④施肥.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3 加大草地生态建设投入 开展草场资源的调查与利用评价研究,制定草场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实施措施,以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要加大草地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方面的投入,推行人工授精技术,节约饲草消耗;普及草原科学技术,提高草地经营水平;除宣传,展览,参加培训,指导和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外,还要引进和探索新的技术,通过试验,做出实际示范,以收到良好的效果4 人工种草 草原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有高的投入.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在西藏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人工草地要求有好的基础和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其中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5 加强法律保护 加强法律保护,禁止和限制过度采挖名贵中草药,对草原生态破坏严重的个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6 建立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草地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4个方面:对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大气环境,土壤结构,植物种群结构,植被演替,生产力,生产量,动物种群结构,种群变化等动态进行长期定时,定点观测监控,随时掌握一定时间内草地生态系统,草地资源,草地发育的动态趋势,以便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建设规划提供基本数据,同时也为进一步采取可行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顺向演替,顺利地进行草地生产力的年际变化和中长期变化规律,草地灾害监测与灾害预警,草地环境的监测.因此,建立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监测统,可确切掌握西藏高寒草地植被演替,种群结构变化,水土流失,虫鼠害及沙化等变化的基本过程和方向,确保西藏高寒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冬眠的羽毛
草原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或多或少起到显著作用。世界草原总面积约×107km2,为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因此,草原不但是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而且是人类重要的放牧畜牧业基地。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两类。前者分布在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如欧亚大陆草原、北美大陆草原和南美草原等。这里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或晚夏有一明显的干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其地上部分高度多不超过1 m,以耐寒的旱生禾草为主,土壤中以钙化过程与生草化过程占优势。后者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其特点是在高大禾草(常达2—3m)的背景上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故被称为稀树草原或萨王纳(Savanna)。这里终年温暖,雨量常达1 000mm 以上,在高温多雨影响卞,土壤强烈淋溶,以砖红壤化过程占优势,比较贫瘠。但一年中存在一个到两个干旱期,加上频繁的野火,限制了森林的发育。 草原动物区系很丰富,大型哺乳动物和稀树草原上的长颈鹿,欧亚大陆草原上的野驴、黄羊,北美草原上的野牛等,还有众多的啮齿类和鸟类,以及丰富的土壤动物与微生物。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变动较大,对温带草原而言,从荒漠草原0.5 t/(hm2.a)到草甸草原15t/(hm2·a);热带稀树草原生产力高一些,变动于2t/(hm2·a)到20t/(hm2·a)之间,平均达7t/(hm2·a)。在草原生物量中,地下部分常常大于地上部分,气候越是干旱,地下部分所占比例越大。值得指出的是,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常达很高数量,如加拿大南部草原当植物生物量为434g/m2时,30cm土层内土壤微生物量达254g/m2;我国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取样分析结果也与之相近。关于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而流动的情况可用F.B.Golley(1959)在美国密执安地区对禾草草原的研究例子说呀;这是一个极简化的食物链,生产者为禾草,第一级消费者为田鼠及蝗虫,第二级消费者为黄鼠狼。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为1%,田鼠消费植物总净初级生产力的约 2%,由田鼠转移给黄鼠狼约2.5%。大部分能量损失于呼吸消耗。在热带稀树草原上,植物组成的饲用价值不高,植物中含有大量粗纤维和二氧化硅,氮、磷含量很低,N仅0.3%~1%,P仅0.1%一0.2%。因此,初级生产量虽高,但草原动物生物量仍很低。如非洲坦桑尼亚稀树草原上,主要草食动物为野牛、斑马、角马、羚羊与瞪羚,当植物量为24t/hm2时,草食动物量仅7.5kg/hm2。对放牧生态系统,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成为主要的消费者。家畜所需要的能量用于3方面。一是维持生活,二是觅食活动,三是保证生产。它们食用的能量可用饲料单位(U.F)表示,1 U.F为1 kg大麦所具有的净能量,相当于1.25~1.30kg高质量的干草或5.5 kg高质量的鲜草。牛、羊等家畜维持生活的能量(Ee)=0.75P饲料单位,式中P为家畜的毛重,用100kg表示。用于觅食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活动量的大小而定,一头牛觅食所消耗的能量为0.75~3.0 U.F。生产所需能量平均1 kg肉需3.5~4.5 U.F,1 L牛奶需0.4 U.F。需要能量的同时,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对肉牛来讲,每个饲料单位应有80g可消化蛋白质,奶牛则需150g。P.Duvigneaud(1974)引用了英国草地上饲养肉牛的例子来说明饲草转化效率。这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为干草16 t/hm2,饲养1.2头350 kg的肉牛,只有29%的草被牛吃掉,吃掉部分的4%构成净次级生产量,其他以粪便形式和呼吸作用消耗掉。肉牛之外的其他消费者消耗33.6%的植物物质。而分解者所消耗的能量要比上述数字高得多。
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二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和保持区。相应的生态补偿重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 教育 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
毕业论文指之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 一、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
风化锰矿床是广西利用、研究最早的一种风化矿床。20世纪初(民国初年)防城大直、钦州黄屋屯、武宣三里、桂平木圭等锰矿就已发现和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对来宾、宜山、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法将他们带在身边而被留在家乡由亲属照看,与父母长期分开居住及生活的儿童。[1]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