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叉叉叨叨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命名不一,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生病,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龙骨”,王懿荣见其上刻有字,倍感惊奇,于是立即命人到药店把有字的“龙骨”全部买回。后来,有个化名为“汐翁”的将这一事实写了《龟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此后,人们便以为这是甲骨文发现的文字依据,其实甲骨文发现也有个认识过程。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中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可见,在1899年前数十年间,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见到骨甲。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说: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处。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时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牖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得知前清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头商名李成,常用龙骨粉作刀尖药。此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主骨。当时小屯人认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的不好卖,刮去字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发现了甲骨文,当然这种发现是一般的发现,不是科学意识上的发现。古董商云集小屯收购甲骨后,转售于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荣亲自鉴定甲骨实物,有目的的进行搜索和研究。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和重视。早期甲骨文的搜集和流散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购藏。王懿荣不仅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而且也是第一个购藏甲骨的学者。1899年秋,他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12片。1900年春,又从范维卿处购得800多片。同年,古董商赵执斋也将甲骨数百片售与王氏。至王殉难时,先后3批共购藏甲骨1500片。王懿荣所藏甲骨,大部分由其子王翰甫转卖给刘鹗,一部分赠天津新学书院。1899年秋,王懿荣将甲骨“名之曰龟版”后,范维卿携带甲骨到天津出售。殷墟遗址及墓葬分布示意图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簠室,与孟定生最初购约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又在京津两地相继购得甲骨4000余片。王襄购藏甲骨历经曲折,在保存祖国文化珍品方面,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据董作宾、胡厚宣编著的《甲骨年表》载:当时收买甲骨的还有端方。端方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总督。1899年,古董商范维卿为端方购买古物到安阳,见刻有字的甲骨,于是购买若干片回京交给端方,端方十分高兴,按每字银2两5钱付酬。因此,范维卿竭力为其收购。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晚年曾著小说《老残游记》。他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处买千余片。从定海方药雨处得3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在鲁、冀、豫一带为其收购3000余片;刘鹗又派其三子大绅亲往河南购买千余片。刘鹗购藏甲骨在5000片以上。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一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曾在刘鹗处当过家庭教师。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处始见甲骨文墨本,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劝刘氏编《铁云藏龟》出版,并亲为作序协助刊行。这是罗振玉与殷墟甲骨文发生密切关系的开端。当时,罗振玉认为尽量搜集出土的甲骨是当务之急,他在《殷墟书契·序》中说:“宝物之幸存者有尽,又骨甲古脆,文字易灭……不汲汲搜求,则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矧所见未传,考释亦讵可自信,由此观之,则搜求之视考释不尤急欤!”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个人着手搜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逾万”。1911年又“复命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又再倍焉。”1915年他又亲赴安阳小屯实地考察。罗振玉广泛搜集,至1928年已收藏甲骨3万片以上。他收藏的甲骨不仅数量超过了别人,而且还有很多精品。另外,罗振玉搜集甲骨,“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字的骨片,而且还注意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物。”据学者统计,从1899~1928年的30年间,各家收藏甲骨的数字是:王懿荣约1500片王襄、孟定生约4500片刘鹗约5000片罗振玉约30000片其他各家约4000片在国内学者们致力于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有关人士,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也染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殷墟甲骨文。他们使用各种手段,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最早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的传教士方法敛(1862~1914)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青州的传教士库寿龄(1859~1922)。1903年两人合伙从古董商手中购买很多甲骨,将其中400片转卖给英国人在上海主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牟取暴利。1904年又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大批甲骨。1906年后陆续将大批甲骨倒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院、苏格兰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国斐文尔德博物院等单位。1908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1854~1952)在山东等地收购甲骨。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山东青岛私自收购甲骨711片,这批甲骨流散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卫礼贤(1873~1930)购买72片,倒卖给瑞士巴骚民俗陈列馆等单位。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1885~1957),从1914年开始考察殷墟收购甲骨。在外国人中,明义士私自收购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称收藏甲骨5万片。后来又将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购买,实际上他所购藏的甲骨超过5万片。其中一部分非法运往国外,一部分埋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的一个教师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时,当事者英国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内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运走留在国内的还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宫博物院20364片。据说,明义士购藏的甲骨,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掉一部分,具体数字不详。日本人林泰铺从1905年开始搜集甲骨,1918年还亲临安阳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况,并私自收买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卫门、河井荃庐、堂野前种松等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收购一批甲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国外的情况,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联邦德国715片,苏联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南朝鲜6片。12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万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余部分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及港澳地区。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殷墟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其间,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3个阶段。非科学发掘时期这个时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与古董商,再转卖给私人,同时大批甲骨流散国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国内一些学者多方购买收藏,尤其是外国人的染指,使甲骨售价日益增涨。古董商便云集小屯村收购转卖,促使村民大肆挖掘。据《甲骨年表》和《甲骨学六十年》记载,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较大规模的挖掘。第一次,约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荣从古董商范维卿和赵执斋手中购买的一批甲骨,范维卿为端方收购的,可能均为小屯村民所挖掘。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农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垒炉灶,挖掘甚久,获甲骨数车。霍文元、刘金声等与朱坤因挖掘之地发生争执,双方械斗不可开交,只得到县衙解决,县署遂下令禁止挖掘。这次挖掘出的甲骨为罗振玉、黄浚、徐枋,美国的方法敛,英国的库寿龄、金璋所收藏。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张学献地内,因挖山药沟发现甲骨。村人闻讯后相约到此地挖掘,获“马蹄儿”及“骨条”甚多。特别是“骨条”,是胛骨刻辞较多者。这次村人挖掘,未经张学献允许,其母大骂,双方殴打致头破血流,后经人调停,双方才罢休。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灾,小屯村民为生活所迫,不约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借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参加挖掘。第五次,1923年春,张学献在村中的菜园内挖掘,雇何国栋为帮工,出土2块有字的大骨版。何国栋暗记下挖掘地点。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筑墙时发现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块,全部由明义士私自收买。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获甲骨数筐,其中胛骨有长至尺余者,多售与上海古董商。第八次,1926年3月,张学献被土匪绑票,需用巨款才能将人赎回。小屯村民乘机与张家协商,在其菜园内挖甲骨对半分,张家应允。参加者有数十人,忽然塌方,将4人埋于土中,经抢救才免于死亡。这次挖掘因此而结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义士收买。第九次,1928年春,安阳驻军冯玉祥部与退守河北复来反攻的奉军交战,使小屯等村农民不能按时播种。4月战事结束,村民无以为生,相约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麦场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多数售与上海、开封商人。以上这9次是小屯村民自发的结伙挖掘。此外,个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来谋生。还有个别人以挖掘甲骨出售为终生职业,如李成专业理发,业余就挖掘甲骨出售。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卖给古董商或明义士,其中有一部分被运往国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严重损失。为使世人认识甲骨,一些学者在积极搜集的同时,开始著录成书,刊行问世。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是《铁云藏龟》,著者刘鹗。他从自己购藏的5000余片中,挑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6册,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书中虽未对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发现以后的第一部著录书,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罗振玉的甲骨文著录书主要有:《殷墟书契》,亦称《殷墟书契前编》,8卷,1913年以珂罗版精印出版,收录甲骨2229片。《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出版,收录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两面都有字,为武丁时期。其上刻的字笔锋雄劲,大字涂朱,内容丰富,记事详细,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殷墟书契后编》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录甲骨1104片。另外,还有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年),收录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录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2卷(1925年),收录甲骨1125片,按内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辅编《龟甲兽骨文字》(1921年),收录甲骨1023片。甲骨出土地点的考定甲骨文发现后,由于学者的购藏和外国人的收买,使甲骨的售价日增。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的转售,以便从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隐瞒起来,讹言出土于某地某地,使人们一时信以为真。如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汤阴。刘鹗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的传言。罗振玉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他还讲了关于甲骨文出土于汤阴之说的由来,“龟甲兽甲,潍县估人始得之,亡友刘君铁云问所自出,则诡言得之汤阴。”罗振玉受“估人讳言出卫辉”说的影响,一度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卫辉。某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泰辅在其《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1909年)和富冈谦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1910年)中,都将汤阴视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国方法敛轻信古董商赵执斋之言,把卫辉府附近的古朝歌城当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罗振玉经过多年的探寻,直至1908年才访知甲骨文真正出土地为“洹滨之小屯”。此后,罗振玉不仅派古董商到小屯村为其收购甲骨,而且还“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1915年又亲赴安阳小屯作实地考察。对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点的考定,是罗振玉研究甲骨的成就之一,也是这个阶段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遗物,学者们对此也有个逐步探索认识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刘鹗在1903年考证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商代遗物。罗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称之为“夏殷之龟”。孙诒让也说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学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大体都认为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的遗物。1910年,罗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点考证为“武乙之墟”,又论证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者,实为殷王朝之遗物”。1915年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今安阳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亶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时他已将小屯确定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国维《说殷》中指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时代具体定为盘庚迁殷到帝乙。继而又经过不少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认为殷墟非因水患而迁都,实由亡国而废弃,许多晚期卜辞的时代不是止于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带即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后经考证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灭国8代12王的遗物。甲骨文出土地点的考定和具体时代的确定,为后来科学发掘殷墟和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考释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举例》2卷。撰者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职,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该书考释的文字虽有不少欠妥之处,但在甲骨学史上“筚路椎轮”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该书虽于1904年写成,但10年后即1913年才与世人见面。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罗振玉不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贡献,而且在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文字考释方面也成绩显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国维手写石印的《殷墟书契考释》,全书分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辞第六、礼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后即1927年又出增订本。所释文字,1915年初印本为485个,增订本为571个。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并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在甲骨学研究初期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说自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郭沫若高度赞扬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成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对《殷墟书契考释》一书推崇备至。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礼堂,后改称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王国维一生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1914年手抄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脱稿后,为之作《后序》。1915年撰《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6年写《殷礼征文》。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余片,从中选其优者605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为姬佛陀,实为王国维编次和考释。1917年,王氏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在这两篇名作中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进而论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见于卡辞的很少。王国维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他首先发现《戬》1·10与《殷墟书契后编》中8·14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并发现报乙、报丙、报丁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证报以后的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而《史记·殷本纪》误写为报丁、报乙、报丙,第一次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个别世次的错误,同时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和《世表》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1925年,王国维所著《古史新证》出版。该书指出由于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以实录”,强调要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王国维继罗振玉之后,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特别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辞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由于罗、王等人的潜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读可识的字数与日俱增。这个时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继问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收可识甲骨文字873个,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年),收可识甲骨文单字789个。甲骨文字典的编写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有些学者还发表了对甲骨文单字进行考释的论文,如罗振玉于1920年写的《释叔》、《释爱》等等。科学发掘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15次科学发掘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除上述两地外,还在小屯村附近的12个地方的遗址上进行了发掘。15次发掘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迫停止。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著录书《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著,1948年4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董作宾作序,李济作跋。该书收录甲骨,除少数朱书影印外,全部为拓片。拓片计:甲2513片,骨1425片,还有3件兽头刻辞及1件鹿角器,共3942片,每片都附有发掘次数及原编号。所收录的甲骨,是第1~9次发掘所获。《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3辑上辑1948年10月出版;中辑1949年3月出版;下辑1953年12月出版。董作宾编著,上辑有董作宾序。3辑全部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发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极少数朱书者为影印。每片编号下皆附有坑位登记号。另外,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殷墟获甲骨计3656片,选其中800片编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孙海波编为《甲骨文录》(1938年1月)。传世甲骨的著录书主要有董作宾的《新获卜辞写本》(1928年12月),收录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辞》(1933年5月),收录甲骨874片;罗振玉的《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9月),收录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录甲骨1000片;方法敛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收甲骨1687片。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董作宾1931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坑层、同出器物、贞卜事类、所祀帝王、贞人、文体、用字、书法8项标准,对甲骨文进行断代。特别是首创“贞人说”,作为甲骨文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1933年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为5个不同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标准有10项,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殷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分为前后5个不同时期,不仅对研究商代后期各阶段的历史,而且对探讨文字体、文例的变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甲骨文,并用甲骨文材料探讨商代历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仅结出丰硕之果,而且开创了新局面。1927年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同时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并用甲骨卡辞的资料研究商代历史。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中《卜辞的古代社会》即以甲骨卜辞为资料阐述商代的社会面貌。《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释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时,删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讲,通过考释文字“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另外,在文字考释上也有创见。《卜辞通纂》,1933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编撰该书的目的是“选择传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释,以便观览。”正文著录甲骨792片(书中编号为800片,但缺340~347号),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编排。别录之一著录甲骨42片,别录之二著录甲骨87片,均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释中有不少新见解,且简明通俗,是初学甲骨文的一部较好的入门书。《殷契粹编》,1937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数增加,胡厚宣考释新增的字列表附书后。全书由于省吾校阅,于氏的一些看法,录于眉批。该书收录的甲骨从刘体智所藏选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释。该书与《卜辞通纂》著录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传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罗振玉诸家所未知或遗误者,又考释多有创见。所以,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胡厚宣甲骨文著录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录,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胡厚宣从四川到京、津、沪、宁一带,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并予以整理,50年代先后出版:《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4月),收录甲骨1141片;《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9月),收录甲骨3276片,大部分为第一次著录的新材料;《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收录甲骨5642片;《甲骨续存》(1955年),上编2册为拓本,著录甲骨2755片,下编1册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书共著录甲骨3753片。胡厚宣在搜集著录甲骨的同时,还结合甲骨文资料,对商史和甲骨学中许多重要课题进行全面研究。据统计,到1949年10月,他的论著达54种,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这部被誉为甲骨学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论文集”,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快乐糖糖K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 清末,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吏,他非常爱好考古和文字学。一次,他在生病时,正在对着处方查看药味,突然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刻有许多的花纹,而且那绝不是天生的纹路。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花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耐人寻味。居于丰富的学识和大胆的猜测,他认为这是古时的一种文字,并下决心弄清这些“字”的来历。不久,他得知这些龙骨是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贩运而来的,而其中有“字”的则是从河南安阳西北5公里的小屯村运来的。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个地方正是殷(商)代的国都所在地。
魔羯女悠悠
告怎么写?写回答有奖励 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报告怎么写?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的研究报告 写回答有奖励 共22个回答 Mtjj2号关注这样,先提些问题,比如,甲骨文的由来,甲骨文的特点什么之类的,然后根据你提的问题查找资料,整理一下,写出答案,然后结论,就是根据你查找的资料分析,概括。例如:关于“甲骨文的由来和特点”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甲骨文的由来?2.甲骨文有什么特点?二、研究方法1.在网上查找资料。三、资料整理由来:相传商朝时期,人们非常迷信,帝王一般在做很多重大决定前要请巫师进行占卜。占卜完成后,巫师又会把与占卜相关的内容都记录在甲骨上,从而逐渐形成了甲骨文。当时文字是记录在龟甲以及骨头上,这些文字就被称为甲骨文。特点: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四、研究分析甲骨文在商时期出现,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具有特色,结构稳定。自创,求采纳哦!谢谢大家
胖纸没烦恼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村民在田间劳动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他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商,将小的龙骨丢掉了。料铺姜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义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智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义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智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科学教甲骨学。
missohmygod
十九世纪末,学者们发现并认识了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象璀璨的群星,把学者们目光集聚到了甲骨文的研究方面来。这种古老而系统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度的哈拉伯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字体系。甲骨文经过搜集、整理之后,在罗振玉、王国维的大力宣传与精心研究下,一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学问。在罗、王的极力倡导下,逐渐成长起来以甲骨文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甲骨学派。甲骨学的发展与深入,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最为流行的说法清末任国子监祭酒(国家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据说,在这一年的某一天,王懿荣派人到北京菜市口达仁堂购买一种叫“龙骨”的中药。当时王懿荣正患疟疾,据说这种“龙骨”可以医治疟疾。“龙骨”买回来之后,王懿荣打开药包一看,发现这些“龙骨”上隐隐约约地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就细心的观察和揣摸起来。王懿荣学识渊博,对古文字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些渊博的知识使他能够对这些奇怪的符号产生不同凡常的联想——“龙骨”上的契刻符号很可能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古文字。经过他潜心的钻研,他认定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与此传说不同,有人提出甲骨文是天津人王襄在1899(光绪24年)发现的,因为王襄在1955年所写的《簠室殷契》中提到“世人知有殷契,自1898年始”。 1898或1899,一年之差,聚讼纷纭,似乎没有多大必要。但作为一项重大的发现,确定一个准确的年代,则是科学态度问题了。经过一个时期的争论和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王懿荣在1899年首先发现了甲骨文。我们这里提到的发现,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也就是不仅见到了甲骨文,而且认识了甲骨文。而一般意义的发现,是指在田野里挖出了甲骨文。从一般意义上讲,在1899年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殷墟这个地方挖掘甲骨了。他们挖掘甲骨的目的,不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字材料,更不是当作史料,而是看中了它的药用价值,出售给中药铺,医治人们的疾病。有一个时期,人们吞下去了不知多少称为“龙骨”的甲骨文,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愚昧无知不仅不能医治中国人的病,反而给中国文化带来残重的损失。在这些人当中,王懿荣首先认出了甲骨文,这决不是什么天赐的机遇,而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1900年秋天,义和团运动兴起,王懿荣以国子监祭酒任团练大臣,在八国联军人犯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皇宫仓惶西窜,王懿荣痛心疾首,投池自尽,以身殉职,其所藏甲骨大部分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收购。甲骨文的搜集、整理与传播甲骨文发现后,立刻轰动了整个学坛。有承认的,也有否认的。当时学术界有两派,即“复古派”和“疑古派”。一般地说,“复古派”肯定甲骨文是已经失传了的古代文字,而“疑古派”中的一些人则予以否认。所以对甲骨文的搜集、整理与传播就成为“复古派”同“疑古派”斗争的有力武器。在王懿荣为国殉职之后,刘鹗(字铁云)就购买了王氏的大部分甲骨,在搜购甲骨方面用功颇勤。1903年,他将自己收藏的甲骨,精选出1000多片,墨拓后编成《铁云藏龟》发行。这是自甲骨文发现之后第一部甲骨书籍,对于甲骨文的传播有筚路蓝缕之功。吴昌绶在这部书中的序言中是这么评价的:“乃兹龟甲古文,又别辟一蹊径,埋蕴既久,地不爱宝,一旦披豁呈露,以供好古嗜奇者探索,文敏(王懿荣字)导其前马,先生(指刘鹗——编者注)备其大观。”刘鹗不仅仅是一位热心古代文化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留心于世务,殚心于实业,匡世济贫的有志之士。在八国联军虎视北京,清政府又无能为力的紧急关头,刘鹗开仓赈济北京的饥民。这一举动却得罪了有司,被定罪后于1910年流放新疆,最后客死异乡。但刘鹗对于甲骨学的贡献将永垂史册。甲骨文的发现与传播,也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这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还颇有研究,搜集甲骨文就成了这一时期外国人的一项特殊爱好。1903年一1906年,美国驻山东的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教士库寿龄就从古董商人手中收购了大批甲骨文,他们将这些甲骨转卖给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的博物馆。随后,英国人金璋、法国人威尔茨、卫礼贤又将收到的甲骨卖给法国和瑞士的博物馆。明义士是加拿大的一位牧师,长驻彰德府(安阳),他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骑一匹老白马,在洹河两岸游荡,目的就是寻找甲骨文,他收购的甲骨数量较多,现藏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中的甲骨就是经过明义士之手收集的。除了欧美人之外,日本人也是较早就留心安阳甲骨的,其中有位日本学者叫林泰辅,还亲自到安阳调查和收集甲骨文,现在还可以在日本的大学、博物馆和图书馆内看到这一时期日本人收集的甲骨文。郭沫若先生就是利用日本所藏甲骨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和史学研究生涯的。甲骨学的形成就在《铁云藏龟》印行的第二年,即1904年,著名学者孙诒让就根据这部书中的甲骨文拓片,对甲骨文字进行了考释,著《契文举例》一书。这算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虽然书中有许多误释的文字,但他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在甲骨学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真正使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是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位大师的卓越贡献。罗振玉,号雪堂,清末做过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辛亥革命以后,罗振玉以清室遗志自居,为复辟帝制出谋划策,1943年出任伪满州国监察院院长。他感情基础上的复古决定了他学术研究上的复古,不同的是,政治上复古是倒转历史车轮,而学术上复古则开创了一门学问,开创了一代学风。在他发迹和扬名之前,他曾是刘鹗的家庭教师,就因为这个机缘,他与刘鹗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嫁给刘鹗的的儿子为妻),他有机会见到刘鹗收藏的甲骨文,并动员刘鹗将其甲骨文墨拓编印成书,也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甲骨文这门深奥的学问把他给吸引住了。1906年,他在北京任学部参事官时,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广泛搜集甲骨文,并委派其弟罗振常到安阳采掘,1910年,罗振玉出版了《殷商贞卜文字考》,书中按贞卜的事类分为几个项目,由孙诒让的释字发展到罗振玉因事分类,卜辞算是可以阅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嗣后到1915年,罗振玉躲到了日本,专心致志研究甲骨文,这一时期他出版了《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考释》,将《殷商贞卜文字考》中的考史、正名和卜法扩充而成了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辞、礼制、卜法八章,这就把杂乱零散的卜辞,归纳整理成有条理有价值的史料,甲骨文的研究开始成为古史研究中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学问。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是这样评价罗振玉的:“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罗氏在中国要算是近世考古学的一位先驱者,他的搜集与从来骨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文字的骨片,并还注意到去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物;在1916年他还亲到安阳小屯去探访过一次。这种热心,这种说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罗振玉不仅自己传播和研究甲骨文,而且还特别注重培养甲骨学研究人才,王国维就是他的得意门生。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青年时代在罗振玉办的文学社学习日文,深得罗振玉的赏识。辛亥革命暴发后,他随从罗振玉一起东渡日本,终止了哲学、宋元戏曲的研究,协助罗振玉整理、编辑、考证甲骨文。1917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利用先秦文献与卜辞互相印证的方法,考证出卜辞中所见的殷代帝王及帝王的祖先的名号,使甲骨的史料价值进一步得到发挥。1924年,清华大学筹设研究院,由胡适推荐,拟清王国维当院长。他考虑时局对自己不利,不愿就职,后来经溥仪劝勉,才接受该院教授的聘请。在“疑古”之风风靡史坛的时候,王国维能够比较好地运用地下发现的新材料与文献典籍相结合,著《古史新证》宣扬中国的古老文化,不泥古又不疑古,实在难能可贵。在这本书中,王氏举出殷墟卜辞中有关武丁所卜的卜辞和祭祀文丁的卜辞,肯定了盘庚以后,帝乙以前,商王皆宅殷墟,这与《古本竹书纪年》正相吻合,从而证明了《古本竹书纪年》的不伪。从方法上来说,他采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法”研究历史,独具慧眼,见解颇新。由于他的高水平的发挥,使甲骨文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专门的学问——甲骨学。从思想上来说,他顽固地追随已经没落的清王朝,仇视革命,妄图复辟,于是在1927年6月2日,当北伐战争捷报频传的时刻,他写下了遗书,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沉。他政治思想上的守旧,并没有影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正如郭沫若所说:“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是丝毫也不过分的。”在这一时期,在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影响和引导下,成长起来一批以甲骨文研究为己任的甲骨学派,他们在文字、文法、卜法、历法、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外国的汉学家也被吸引到甲骨文研究的潮流中来了。一时间,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重要学科。甲骨文的科学发掘与研究(一)甲骨出土与著录甲骨学一旦成为学术界倍受关注的学科,人们对甲骨文的渴求就可以想见了,尤其是对新获取的甲骨文,就更受崇爱了。在1928年科学发掘殷墟以前,古董商和一些学者诱使当地村民在殷墟乱挖了几十年,容易挖到的甲骨都被掘出来卖掉了,地下埋藏的甲骨是越来越少了,甚致很难发现有学术价值的新甲骨。这使得望眼欲穿的人们灰心丧气,他们猜想殷墟不会再出甲骨了。但惟利是图的古董商并不相信学者们的眼光,他们仍一如既往地抬出高价唆使当地无知的村民乱挖乱盗,使殷墟这座地卜玉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近代兴起于欧美的考古学传到了中国,中国学者认识到了考古学是保护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先进的科学手段,用这种手段来抢救殷墟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开始筹划发掘殷墟。1928年8月12日,受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委派,董作宾来到安阳,先访问了河南省第十一中学校长张天骥,继而游览了安阳的古董商店,之后,亲赴小屯进行采访。访问结果证明,此地并非象罗振玉所猜测的那样,洹水故物已搜罗殆尽,而是埋藏还相当丰富。中央研究院认真研究了董作宾的调查报告。一致认为,如果政府不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管理和进行考古发掘,乱挖乱盗的现象会愈演愈烈,殷墟破坏会更为残重,于是决定由董作宾草拟了发掘计划和方法:1、发掘程序;2、发掘方法;3、筹备:①购买设备器具。②请中央研究院致函河南省政府,派人参加,由安阳县协助并予以保护。③请蔡元培院长致函冯玉祥总司令,派安阳驻军加以保护。④请古物保管委员会赞助。 ,⑤聘请测绘人员。由这个发掘计划,可以看出当时对殷墟发掘是何等重视!一切准备就序后,1928年10月13日,殷墟发掘就正式开始了。殷墟考古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1937年6月,因芦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殷墟考古被迫停止。从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殷墟发掘了十五次,河南省图书馆在此发掘了二次。(二)甲骨学研究的进展考古发掘的资料,要比那些乱挖乱盗,甚致连出处都说不清收购来的资料更真实可信。就甲骨文来说,发掘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学者们的细致人微的科学观察与分析,再通过整理与研究,能够发现前人没有注意到也不会注意到的新问题,董作宾先生对甲骨文断代和殷代历法的研究,就超过了前人,把甲骨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与《殷历谱》都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科学的考古方法是分不开的。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依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分为五期。一期是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期是祖庚、祖甲;三期是廪辛、康丁;四期是武乙、文丁;五期是帝乙、帝辛。这就把十几万片看似零散纷乱的甲骨文有条不紊地划归五个不同的时期,分属于从盘庚到帝辛八代十二王名下,使之各有归属,克服了以往甲骨文研究中的混乱状态。在上述的十项标准中,常用的是世系、称谓、贞人、字形、书体。掌握了这几项标准,遇到了甲骨片,就可以断定这片甲骨属于那个时期的遗物。世系是商王的世次,也就是先后位次;称谓是占卜的商王对自己亲属的称呼,如“祖丁”、“父甲”、“母癸”之类;贞人是占卜并记事的史官。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是字形和书体,不同的时期,字形和书体的风格是不同的。把甲骨文的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文研究的领域得到了拓展。胡厚宣先生参加了殷墟考古工作,他毕生致力甲骨学,1944年,他出版了《甲骨学商史论丛》,对商代的方国、农业、气侯、婚姻家族、封建制度、天神崇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拓宽了甲骨学研究的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甲骨文,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迫于白色恐怖,郭沫若旅居日本,这时期,他从血与火的斗争中,转向中国古代社会的探索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郭老的中国史研究是与中国革命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郭老紧紧把握住了甲骨文这个“原始细胞”,以甲骨文的构形为基础进出分析,弄清了文字结构变化的规律,从而释读了别人不认识或解释错误的字,根据文字的发展规律,把文字的形、音、义辨证地加以应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文字释读的准确性,然后以字立说,以马史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果,1930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老把这部著作看成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书中利用卜辞来阐述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当时的中外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和史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卜辞通纂》、《殷契粹编》、《青铜时代》等重要著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甲骨文研究的纵深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为科学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来指导甲骨文研究,是新时期学术研究的突出特点,新出土的甲骨使各项研究课题更加深化,整理与综合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的范围比前扩大了,视野也开阔了,研究的领域更宽更广了,甲骨文的发现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出土的甲骨,从甲骨上的钻凿形态方面对甲骨分期提出了新颖的看法。从1899年甲骨发现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分门别类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给综合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8年日本学者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相继出版,就属于综合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了甲骨的出土地点与历史、甲骨的流传与研究状况,以及甲骨文的文字、文法、断代、历法天象、方国地理、政治区域、先公先王、称谓与庙号、亲属与百官、政治与经济等等,阐述了卜辞中的各方面的重要内容,总结了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成就,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甲骨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厚宣先生就注意搜集和统计流散的甲骨,五十年代初,胡先生在《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一书中对已知的甲骨收藏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八十年代初,胡先生主编《甲骨文合集》时,责任心和事业心驱使他多方奔告,索隐勾沉,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甲骨收藏及流传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统计,据他统计的结果是:国内收藏:25个省(市、自治区),40个城市,98个机关单位和47位收藏家,计127904片。国外收藏依次是: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西德715片,苏联199片,瑞典 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韩国6片。12个国家合计26700片。国内外合计154604片,这还不包括八十年代以后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这15万多片甲骨,大部分已被著录,还有一小部分未见著录,流散在国外。已经出版的70多种甲骨著录书,有的因出版时间早,而且印数很少,不易见到;有的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不便查阅;有的良莠不分,真伪难辨,不好利用等等。这就给研究甲骨文和殷商文化带来了困难。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其它学科如医学、农业、天文、地理、生物等都需要利用甲骨文和借鉴甲骨文研究的成果。鉴于此,早在五十年代,郭沫若就想编辑一部《甲骨文合集》来解决学术研究的需要,后来,郭老把这个想法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来,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支持,《甲骨文合集》被列入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的大型项目之一,1959年交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并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编辑委员会。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这项工作被迫停止,“文革”结束后,在郭老的亲切关怀下,编辑工作马上得到恢复。1978年10月《甲骨文合集》开始出版,到1982年共出版了13册,这13册中共收录甲骨4万余片。与以往的著录书比较,这部书有以下优点:第一是先材广泛而全面;第二是取材严而精;第三是取材经过辨伪与缀合;第四是对能够分期的甲骨文尽可能进行分期编排,有疑问的集合在一起,以待进一步研究。第五是每一时期的甲骨,又按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其它四大项二十一个小类进行编排。由此可以看出,这部书是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的一部集大成著作。除了综合性和总结性的著作之外,工具书和通俗性的读物提高了甲骨文的使用率,拓宽了甲骨文的应用范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1965年),正编收录1723个甲骨文字(见于许慎《说文》的941个字),附录共收单字2949,附寻的单字都还没有考释。全书共收甲骨文单字4672个,属于甲骨文字典。李孝定编《甲骨文字集释》(1975年),将每一个甲骨文字的有关各家解释详列于该文字之后,并加有编者按语,便于查索。日本学者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1976年),将见于著录的卜辞逐条按内容分类编排,便于查阅卜辞内容及著录情况。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1985年)、王宇信《甲骨学通论》(1989年),还有其它一些通俗性著作都客观地、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的情况,系统的科学的阐述了甲骨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课题。《甲骨学通论》还专章讨论了西周甲骨的一些问题。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1996年)反映了甲骨文考释的巨大成果,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1996年),提出了甲骨分期的新思路;王宇信、杨升南、宋镇豪编著的《甲骨学一百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00年来甲骨学的产生、发展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了解甲骨学的主要书籍。
不忘初心258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证明这些有字甲骨确为殷王室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安阳小屯村正是古文献所载的殷墟遗址。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其中以罗振玉年龄最长,接触甲骨文也最早,而位列“四堂”之首。。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学习通-甲骨文词条
福气娃娃TT
甲骨文研究现状怎么样?
可以肯定的说,很不乐观!笔者也是甲骨学的爱好者,我就给大家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大家都来关注甲骨文,谢谢!
要研究一种文字,一定要有丰富的材料做依据。自从上世纪对小屯村的发掘后,除了在陕西周原、安阳花园庄再次发掘出甲骨之外,我们基本上再没有重大的甲骨发现。面对着近年来简牍的大量出土,甲骨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如果没有新的甲骨材料出土,我们就只能依据现有材料,这样的话我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很难得到佐证,如果得不到佐证,即使再新的成果也只能是猜测。
研究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人才。老一辈已经过世的甲骨学家如郭沫若、唐兰、于省吾、胡厚宣等暂且不说,就是现在甲骨学的标志性人物李学勤、裘锡圭的年龄也已经很大了。而王宇信、黄天树、杨升南等这些当初大师们的嫡传弟子也已是古稀之年了。我们的新生代在哪?有些人因为甲骨学的枯燥早就去研究其他的古文字了,如此发展下去甲骨文会成为绝学。
再看看海外的一些甲骨学的研究者们。台湾曾经是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但与大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所割舍,这就更谈不上研究甲骨学了。日本人也对甲骨学有深厚的研究。
甲骨文研究现状怎么样?
我们的大师们已经将容易释读的字解释了,与古文献有关的他们都一一做了注释,剩下的都是难译的,也很难在古文献中找到对应的关联。一些当时的名词,在后来已经不用了,我们便无从知晓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东西。这样就给我们释读文字带来了困难,所以要想研究甲骨学我们还要加倍努力!
先说说中国甲骨文研究现状:据李学勤先生著《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一书记载,中国发现甲骨文字4000多个,可释读的不超过1500个,还不到一半。在用这些知识释读战国竹简时,面临的考验过于严峻。去年在看湖北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文字专家讲解甲骨文意思居然以许慎《说文》为标准来释读甲骨文,其成果价值实在有限。反观日本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倒有潜力巨大的模式。至于原因,个人猜测应该是发挥了“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个人认为中国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中国道家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战汉时期和以前时期的出土文物的形意,心意的意思后再研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等,互相验证,最后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医学影像技术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传统单一普通X线加血管造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
自发性骨髓炎!!由外部感染引起!!非外伤性的!!是继发感染,多是败血症的一种并发症!!
脂肪容易保持体温,不宜散热,过多的脂肪就如同一件皮袄,当胖人通过运动等方式身体产生热量后,一般都是大汗淋漓,在同等运动量下,胖人要多产生热量,而脂肪又不利于散热
骨髓炎的产生是什么原因造成?_骨髓炎 骨髓炎可能跟您当时受伤情况有关,比如当时伤口污染比较严重,手术时清创很难彻底清除干净;也可能是您术后伤口感染了细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