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大王哦
白鹇(学名:Lophura nythemera)又名白雉。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雄鸟白鹇(雄鸟)头上羽冠及下体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上体和两翅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纹;黑纹的多寡,粗细以及显著与否随亚种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长短、其上有无黑纹、黑纹的多少,亦随亚种而不同,是亚种的另一鉴别特征之一。 雄鸟羽色不同于其他雉类的绚丽华美,而是一身银装素裹。它的头上具有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并披于头后;脸部裸出,呈鲜红色;整个下体都是乌黑色;上体和身体后面长长的尾羽,都是洁白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尤为别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纹越向后越小,逐渐消失。雌鸟白鹇(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背羽干较淡,边缘较深,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满布以白色波状斑。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虹膜橙黄色或红褐色,嘴角绿色,脚红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则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阔叶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黄昏时,它们在林中树枝上栖息,首先伸长脖颈,四下张望,然后扑动翅膀,飞到树杈上停稳。有时一个群体栖于同一树枝上,相互靠拢,排成一条直线,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下地活动。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1] 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椎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 、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已经记录到的就有66种植物,以及30多种动物。世界分布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不确定存在:阿根廷。[3] 中国分布白鹇分布图[4]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以雄鸟上体和尾羽上的黑纹的宽窄及条数的不同为主要标志,白鹇共分化为16个亚种,有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榕江亚种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的融水、南丹、环江,四川南部的合川、叙永和贵州的11个县、市境内;滇西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腾冲、潞西、盈江、泸水等地;缅北亚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掸邦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15个县、市境内;滇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的11个县境内;峨眉亚种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的10个县、市境内;指名亚种分布在湖南西南部的洞口、绥宁、新宁、城步、武冈,广东北部和中部的始兴、乳源、高要、乐昌,云南东南部的文山、马关、河口和广西的23个县、市境内,此外在贵州东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亚种分布于广东东部的大浦,湖南东南部的炎陵、桂东、宁远,湖北东南部的阳新、通山、崇阳、通城,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海南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的7个县境内。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米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作高频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动作,称为“打蓬”。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中国哈尼族有代表性的吉祥物是白鹇鸟。白鹇还是清朝五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明代时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到清代则略变为: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白鹇尚有一定数量,不同亚种的情况也有差异,有些亚种在局部地区有较高的密度,如中国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指名亚种密度为每公顷只;海南坝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亚种密度为每公顷只,整个海南岛所产的海南亚种估计有18000只左右。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森林防火,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确保森林的连续性;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月兮月兮
我们置放在小路上的捕兽铁夹夹住了一只大公狼。沉重的铁杆正好砸在它的脑袋上,我们看见它时,它已经死了。我们把它拖回野外动物观察站,将狼皮整张剥了下来。 入夜,我和强巴坐在用牦牛皮缝制的帐篷里,点起一盏野猪油灯,喝着酽酽的青稞酒,天南海北地闲聊。我在省动物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这次到高黎贡山来,就是想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博士论文作准备。强巴是当地的藏族猎手,是我雇来当向导的。 我们正聊地高兴,突然,外面传来"呦---呦---"的狼嗥声,声音高亢凄厉,就像婴孩在啼哭。"狼来了!"我紧张地叫了起来。"还远着呢,它在一华里外的乱石沟里,因为顺风,所以声音传得远。"强巴轻描淡写地说。 狼嗥声一阵紧似一阵,如泣如诉,如叫魂哭丧,很不中听。我说:"难怪有句成语叫鬼哭狼嗥,果然是世界上最难听的一种声音。" "普通的狼嗥没那么刺耳。"强巴说,"这是一只马上就要产崽的母狼,公狼不在身边,所以越叫越凄惨。"说着,他瞟了一眼晾在帐篷上的那张狼皮,不无同情地说,"它不知道它的老公已经死啦。唉,这只母狼要倒霉了,它产下狼崽后,没有公狼陪伴照顾,它和它的儿女是很难活下来的。" 强巴不愧是在山林闯荡了三十多年的经验丰富的猎人,不仅能听懂不同的狼嗥声,而且对狼的生态习性有很深的了解。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分娩期和哺乳期的母狼,是无法像雌性猫科动物那样,独自完成产崽和养育后代的过程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猫科动物以埋伏奇袭为主要猎食方式,而犬科动物习惯长途追击捕捉猎物。刚刚产下幼崽,身体虚弱的母狼,没有足够的体力去远距离奔袭获得食物。因此,狼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单偶家庭制,公狼和母狼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我又喝了满满一大碗青稞酒,耳酣脸热之际,突然冒出一个怪念头:如果我把大公狼的皮裹在身上,跑去找那只即将分娩的母狼,会怎么样呢?冒名顶替成功的话,我就能走进狼窝,揭开狼的家庭生活的秘密,获得极其珍贵的科学研究资料!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强巴,他吓了一大跳,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行得通么?它不是瞎眼狼,它……它一眼就能认出是真老公还是假老公的。" "不会的。"我很自信地说,"狼主要是靠嗅觉识别东西。动物行为学有一个著名论断:哺乳类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对狼来说,鼻子闻到的比眼睛看到的重要得多,也真实得多。我身材瘦小,和一只大公狼也差不了多少,我裹着公狼皮,浑身都是它所熟悉的公狼气味,能过它的。" "万一它朝你扑来怎么办?" "我有这个。"我拍拍插在腰间防身用的左轮手枪,"对付一只大肚子母狼,还不是小菜一碟。" 我从小就喜欢冒险,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青稞酒的助兴下,我荒诞的念头变成了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望和冲动。我把外衣外裤脱了,将还没晾干的狼皮胡乱缝了几针,像穿连衣裙似地套在身上。时值初秋,在身上穿一件狼皮衣裳,冷暖还是蛮合适的。 乌云遮月,山道一片漆黑。我提着一只鸡,作为"丈夫"馈赠妻子的礼物,循着狼嗥声,朝前摸去。 走了约一华里,果真有一条乱石沟,怪石嶙峋,阴森恐怖。我一踏进石沟,近在咫尺的狼嗥声戛然而止,四周静得让人心里发慌。一股冷风吹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肚子里酒全变成了冷汗。我清醒过来,妈的,我怎么那么愚蠢,揣着小命往狼窝钻?哺乳类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这话能当真么?就算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万一它上呼吸道感染鼻子堵了呢? 我越想越害怕,趁现在母狼还没发现自己,三十六计走为上。我刚要转身溜之大吉,突然,我前方七、八公尺远的一块磐石背后,出现了两点绿光,闪闪荧荧,就像乱坟岗上的磷火。现在,想不干也不行了。我学狼的模样,趴在地上,暗中拔出手枪,上了顶膛火,为自己壮胆。 "呦---"对面传来一声悠悠长长的嗥叫,微型灯笼似的两点绿光飘也似地向**近。月亮从两块乌云间的空隙里露出来,借着短暂的光亮,我看见,这是一只高大健壮的黑母狼,唇吻很长,露出一口尖利的白牙。它腆着大肚子,一面缓慢地朝我走来,一面抻长脖子,抖动尖尖的耳廓,耸动发亮的鼻吻,做出一副嗅闻状。它这是在验明正身呢。我一颗心陡地悬吊起来,我身上除了公狼的气味,还有人的气味和酒的气味,我担心它会闻出蹊跷,闻破秘密,闻出我是杀害它真正丈夫的凶手,这样的话,它不同我拼命才怪呢。我食指扣住扳机,枪口对准它的脑袋,但没舍得打。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比一次普通狩猎重要多了。不到最后关头我不能放弃努力。我打定主意,要是它走到离我三步远的地方还不停步,我就只好开枪了。它好像能猜透我的心思,不远不近,就在离我三步的地方停住了,定定地望着我,胸脯一起一伏地呼吸着,用鼻子对我辨别真伪。我不能无所作为地等着它来闻出破绽,我想,我该做点什么来促使它解除怀疑。我想起我手中还有一只鸡,就把鸡扔到它面前。它立刻用前爪按住鸡,仔细嗅闻起来,闻了一阵后,闷声不响地蹲坐下来。我看不清它的表情,但我在一本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介绍,犬科动物一旦蹲了下来,就表示还没产生进攻的企图。我稍稍放宽了心。接着,我又捏着鼻子压低喉咙学了一声狼嗥。我们研究所里专门有一盘进口的各种各样狼嗥的原版录音带,为了应付野外考察,我曾像唱卡拉OK似地跟着录音机操练过。我叫得平缓舒展,尾音还渐沉两个八度。据资料介绍,这种声调表示两只熟识的狼见面后互相致意问好。但愿这录音带不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一发出嗥叫,没想到,黑母狼像触电似地跳了起来,眼光更绿得可怕。完了,我想,我又做了一件蠢事。我虽然跟着录音机摹仿过狼嗥,但不可能像真正的狼嗥得那么地道,就像业余爱好者怎么操练卡拉OK也学不会大腕歌星特有的韵味一样。这是真正的不打自招啊。果然,它的尾巴唰地平举起来,教科书上说的,尾巴平举是狼即将扑咬的讯号,它的喉咙深处传来低沉的咕噜声,那是咆哮的前奏。我紧张得浑身冒起鸡皮疙瘩,我不能再等了,我只有先下手为强了。我开始扣动扳机,就在这时,它奇怪地抖了抖身体,尾巴软绵绵地耷落下来,已涌到嘴边的嗥叫变了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一种轻微的埋怨。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松开了扳机。 狼妻 黑母狼停止了对我的审查,迫不及待地对付爪下那只鸡。它看起来是饿极了,猛烈撕扯,快速吞咽,稀哩哗啦,风卷残云。最多几分钟时间,一只四斤重的鸡就被它吃得差不多了。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地。我知道,狼是一种机敏的动物,它若对我还有所怀疑的话,是不肯随便吃我扔给它的东西的。从情理上说,它接受了我的馈赠,也就表明接纳或者说承认我是它的"丈夫"了。 黑母狼匆匆吃完鸡,转身朝乱石沟深处奔去,它步履踉跄,可又是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好几次被乱石绊倒了,哀嗥一声,又挣扎着往前跑。只有消防队员和急救中心的医生才像它这般匆忙、焦急。我手脚并用,跟在它后面爬。我只能爬,世界上还没有能用两足直立行走的超狼。爬就爬,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人类的祖先不就是用四只脚走路的吗,我无非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暂时返祖而已。 黑母狼窜过一棵高大的孔雀杉,绕过一片灌木丛,一头钻进一个石洞。黑黢黢的石洞里,传来拉风箱般的喘息声,传来身体猛烈的扭动声。天空亮起一道闪电,我看见,石洞不大,黑母狼躺在石洞中央,身体底下有一滩血污。哦,它生产了。霎时间,我明白了,它之所以对我摹仿得很拙劣的狼嗥声不予深究,草草地结束了对我的审查,是因为它临近分娩,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对我的真伪细细辨识。 我真幸运,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狼的家庭。 石洞里传来黑母狼痛苦的呻吟。洞里有股浓烈的血腥味和骚臭味,我真不愿意进去。可我现在的身份是大公狼,赖在洞外不进去,不就显得太疏远了吗?罢罢罢,要想了解狼的生存奥秘,吃点苦受点罪总是免不了的。我捂住鼻子,往洞里钻,"呦---",黑母狼娇弱无力地叫了一声,我一听就明白,这是欢迎我进洞。 我身体塞进洞去,脑袋伸在洞外,这样起码鼻子可以少受点罪。半夜,老天下起了大雨,刮的是西南风,倾斜的雨丝顺着风势,直往石洞里灌。石洞又小又浅,我若离开洞口,冷风和雨点肯定全落在黑母狼身上。这对正在分娩的黑母狼和刚刚产下的狼崽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我倒不是同情黑母狼和它的崽子,但若它们遭到不幸,我的实验也要夭折。我别无选择,只有将自己的身体权当一次雨伞,替它们挡住这该死的风雨。我蹲在洞口,任凭风吹雨打。雨越下越大,我被淋得像只落汤鸡,不,是落汤狼。时间一长,我冷得瑟瑟发抖,上下牙齿咯咯地打颤。我快支持不住了。就在这时,背后传来柔声的嗥叫,接着,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磨蹭我的背。虽然隔着一层狼皮,我还是清楚地感觉到,是黑母狼的脑袋靠在我的背上。唔,它是感激我替它遮挡风雨。它理解我的行为,它懂得我的心意,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风雨浇在身上,好像也没刚才那么冷了。 天亮时,雨才停住。我看见,黑母狼的怀里,躺着三只小狼崽,两黑一黄。黑母狼真是一个能干的母亲,不仅自己把脐带咬断,把胎胞剥掉并吃了下去,还把小家伙们身上的血污舔得干干净净。它的尾根还滴着血,大概是头胎,身体显得很虚弱,软绵绵地躺在地上,疲倦地闭着眼睛。小家伙们眼睛还没睁开,凭着一种本能,在妈妈身上爬来爬去,寻找到奶头,贪婪地吮吸着芬芳的乳汁。 动物幼小的时候都是很可爱的。三只小狼崽细皮嫩肉,身体呈半透明状,茸毛细密,像锦缎般地闪闪发亮。 黑母狼堪称是天底下最称职的母亲了,它用舌头舔掉小狼崽的尿,把小狼崽拉的屎用爪子推到角落并用沙土盖起来,尽它的所能保持窝巢的清洁卫生,减少会招引来天敌的气味。 研究过动物的人都知道,动物界缺少父爱。绝大多数种类的动物,例如老虎、山猫、野牛、雪兔等等,雄性只在发情交配期间才跟雌性待在一起,一旦雌性怀孕后,雄性便会招呼也不打地弃雌性而去。解释这种现象并不困难,在雌性动物生育和培养后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雄性不但得不到温存,还要没完没了地付出劳役。动物都是按快乐原则生活的,没有快乐只有受苦,雄性当然要躲得远远的。 公狼为什么能在母狼产崽期间自始至终陪伴在母狼身边,有的动物学家说,狼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有最基本的血缘遗传的概念;有的说,公狼有一种苦行僧的特点,喜欢吃苦受罪。而我,却亲身体验到了另一种答案。 我根据狼的特点,也根据黑母狼的需要,每天下午外出猎食。我当然不可能像真正的大公狼那样凭本事在荒野捕捉到猎物,我都是手脚着地爬出黑母狼的视野后,立刻就直起腰来,走回我的观察站,吃饭洗澡,美美地睡上几个小时,然后拿起强巴事先给我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东西:一只鸡、一只鸭或一只兔,冒充我的狩猎成绩,太阳下山时,踏着暮色返回狼窝。让我感慨的是,每次我临要出洞前,黑母狼从不忘记要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用一种忧郁的、期待的、恋恋不舍的眼光长时间地盯着我,伸出粗糙得像尼龙刷子似的狼舌,舔舔我的额头,喉咙里发出一种呜呜的忧伤的声音,好像在对我说,只要我一跨出石洞,它就开始盼望我早点归来。 傍晚,我的身影一出现在乱石沟,黑母狼就会惊喜地轻嗥一声,从石洞里蹿出来迎接我,它跑到我的身边,不断地嗅闻我的身体,热情的眼睛像燃烧的火焰,喜孜孜地望着我,在我身边轻快地跳跃着,旋转着,明白无误地传递给我这样一个讯息:见到我,它非常高兴。它会帮我一起叼起猎物,肩并肩跑回石洞。有两次我回狼窝时,刚好下雨,它也照样冒着雨从石洞蹿出来迎接我。回到石洞,它虽然饿着肚子,却并不马上进食。它会围着我带回去的猎物,边嗅闻,边转圈,脸上露出喜悦满意的表情,轻轻嗥叫着,缠在我身边和我交颈厮磨,仿佛在对我说:谢谢你给我带回了如此美味的晚餐,离开你真不知道该怎么活。 三只小狼崽睁开眼睛会跑动后,黑母狼让它们也加入这种就餐前的谢恩仪式。小家伙们戆态可掬,在我身上乱爬乱舔,欢快地吱吱叫着,小小石洞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尽管我是冒险走进狼窝的,在这种时刻,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被它们重视、被它们需要、被它们依靠所带来的幸福感,有一种自我价值得到了证实的满足。我想,如果我是一只大公狼的话,一定会被妻子儿女的歌功颂德所陶醉的,一天的疲劳和艰辛也就得到了最大的精神补偿。 真正的大公狼决不可能像我这般走运,天天能捕猎到食物。我想知道,如果某一天,大公狼一无所获,黑母狼又该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呢? 那天,我在观察站的帐篷里多睡了两个小时,什么也没带,空着手回狼窝。黑母狼照例蹿出来迎接我。我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它跑到我身边,朝我的嘴和手看了一眼,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愣了一愣,但至多一、两秒钟后,便恢复了常态,兴高采烈地、一丝不苟地表演它的欢迎仪式。它照样嗅闻我的身体,照样在我身边跳跃旋转,并没因为我没带回食物而怠慢我,敷衍我,简化欢迎仪式。回到石洞里后,我闷闷不乐地缩在角隅,它仍缠在我身边用它柔软的脖子摩挲我的脖子,我听到了它的心声:你能平安回来,我就很快乐了;谁都有失败的时候,没关系的。它还蹲在我面前,不断地舔自己的嘴角、唇吻、前爪和胡须,还舔自己的肚皮,这是狼吃饱肚子后的动作,它此时此刻正饿着肚子呢,它这样做,是要告诉我,它肚子一点也不饿,别为它担心。尽管我没有带回食物,黑母狼自始至终没有哀嗥,也没有叹息,没有流露出一点失望的表情,也没有任何抱怨和指责。我作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也禁不住被它感动了。我想,我要真是一只大公狼,此刻一定会心生内疚,明天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捕捉到猎物的。 我不知道是这只黑母狼特别聪慧,特别懂生活,还是所有的母狼都具备这种感情素质。如果这是狼群的普遍行为,这或许可以解释公狼为什么在母狼生育和培养后代的漫长时间里,忠贞不渝地待在母狼身边。 那只金猫搅乱了黑母狼一家宁静的生活。 狼不会爬树,不能像山猫那样,把窝安到大树或悬崖上去,狼的窝一般都在离地面很近的石洞或树洞里,无论什么野兽,都能轻易走到狼窝边来。时而会有一头狗熊或一对狼獾,嗅着气味来到石洞前,馋涎欲滴,鬼头鬼脑地往洞里张望,企图将小狼崽捉去当点心吃。黑母狼守在洞口,凶猛地嗥叫着,摆出一副要与来犯者同归于尽的姿势。一般来讲,无论狗熊还是狼獾,见黑母狼守护得紧,逗留一阵后,便会讪讪地退走。 这只金猫却一连好几天像幽灵似地在石洞口徘徊。 金猫是一种中型猫科动物,体型和狼差不多大小,身手矫健,尤善爬树,是一种很难对付的猛兽。有两次,黑母狼嗥叫着蹿出洞去,想和金猫拼个你死我活,但金猫总是敏捷地一跳,跃上树腰,尖利的爪子抠住粗糙的树皮,唰唰唰飞也似地爬上孔雀杉的树梢,惬意地躺在横杈上,用一种纯粹捉弄狼的讥诮的眼光望着树底下的黑母狼,似乎在说:你有本事就到树上来与我较量呀! 黑母狼气得半死,却拿金猫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种情形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悄悄搬家。惹不起,躲得起嘛。但我发现,狼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不会像猫科动物那样在紧急情况下叼起自己幼崽奔跑转移。因此,在小狼崽长到两个月会熟练奔跑以前,母狼是不会考虑搬家的。 黑母狼无法赶走金猫,又无法搬家,惟一办法就是加强防范。它整天待在石洞里,我外出猎食的那段时间里,它一步也不会离开小狼崽,非要等我回来后才出去喝水或排泄大、小便。尽管如此,恐怖的阴影仍越来越浓。小狼崽一天天长大,已经断了奶,改吃母狼反哺出来的肉糜。它们已经会蹒跚行走,那只长得最健壮的黄崽子,甚至会颠颠地奔跑了。小狼崽天性活泼好动,十分淘气,不肯老老实实地待在窝里,稍不注意,它们就爬出洞去。每逢这时,黑母狼便如临大敌,厉声嗥叫着,用脑袋顶,用爪子打,把小狼崽们驱赶回窝。唉,日子变味了,发霉了。黑母狼整天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吃不好睡不好,眼窝凹陷,胸肋暴突,一天比一天消瘦。有好几次,它睡得好好的,半夜突然惊跳起来,探出头去,朝孔雀杉发出凄厉的嗥叫。它一定是梦见金猫来叼它的小宝贝了。我怀疑再这样下去,它会患精神分裂症,变成一只疯狼。 这天早晨,阳光明媚。外面精彩的世界就像磁石一样,把小狼崽的心吸引住了。它们不顾一切地翻过洞口的那道坎坎,连滚带爬到洞外玩耍。黑母狼绕着孔雀杉转了一圈,不见金猫的身影,也就听任小狼崽在洞外玩一会儿。 不管怎么说,小狼崽不是小囚犯,它们有权享受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小家伙们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嬉戏打闹。黄狼崽追逐一只红蜻蜓,跑到孔雀杉下去了,两只黑狼崽在灌木丛前扭成一团。就在这时,乱石沟里刮来一股腥风,小路上耀起一片金光,那只该死的金猫,凶猛地朝毫无自卫能力的小狼崽扑了过来。黑母狼全身狼毛竖立,嗥叫着,迎着金猫蹿上去,企图进行拦截。眼瞅着黑母狼就要扭住金猫了,狡猾的金猫那条和身体差不多长的饰有深褐色圆环的尾巴,潇洒地在空中抡了个左旋,身体便倏地右转,直奔灌木丛中的两只黑狼崽。黑母狼火速右转,跳到灌木丛,把两只黑狼崽罩在自己身下。岂知金猫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把戏,又吱溜一转身,爬上孔雀杉,顺着横杈,疾走如飞,来到黄狼崽头顶。很明显,它要自上而下对黄狼崽下毒手了。黑母狼还在灌木丛,距孔雀杉有三十多米,远水救不了近火,再说,黑母狼怕金猫再杀回马枪,也不敢离开两只黑狼崽去救一只黄狼崽。黑母狼朝我发出一声救急的嗥叫。我正趴在一块石头上晒太阳,离孔雀杉很近。按理说,我是个严守中立的旁观者,不该对大自然正常的生活横加干涉。可我现在的身份是大公狼,是狼丈夫和狼爸爸,倘若我目睹黄狼崽被金猫叼走而无动于衷,这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我爬下石头朝黄狼崽走去,边走边运足气朝金猫吼了一声,希望能把它吓走。可它大概觉得我行动缓慢,能抢在我赶到树下前把黄狼崽扑倒并叼走,对我的吼叫不予理睬,在横杈上曲膝耸肩翘尾,瞄准树底下的黄狼崽,眼看就要像张金色的网罩下来了。听任它扑下来,压也要把黄狼崽压死。我来不及多想,掏出左轮手枪,朝树上开了一枪。"砰---"清脆的枪声在山谷震起一片回响,空气中弥漫开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子弹刚好撞在金猫那条漂亮的长尾巴上,半条猫尾和几片树叶一齐掉落下来。负了伤的金猫惨嚎一声,扭头钻进树冠,又跳到山崖上,很快逃得无影无踪了。 虽然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黄狼崽,但我仍后悔不该随便开枪。除了童话,世界上不可能有会开枪的狼。我虽然及时把枪藏回腰间,但枪声和火药味是藏不住的。要是因此而引起黑母狼对我的怀疑,被它识破我的真实身份,那就前功尽弃了。黑母狼带着两只黑狼崽跑过来了,我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它。它沉浸在危机终于彻底解除的巨大喜悦中,似乎对枪声和火药味并不在意,它叼起半条猫尾,深情地凝望着我,在我身边舞兮蹈兮,嘴里呦呦呜呜,我想,它肯定是在赞美我和感激我。 看来,它已习惯把我当它的大公狼了,连陌生的枪声和刺鼻的火药味也不会让它生疑了。 两个月一晃过去了,三只狼崽健康成长,已经变成半大的小狼了。黑母狼也恢复得很好,毛光水滑,精神飒爽。昨天下午,它还替代我去猎食,叼回一只小羊羔,这证明它又有能力在荒野狩猎了。 天气已逐渐转凉,树叶飘零,草地泛黄。早晨起来,大地一片亮晶晶、白茫茫,铺了一层清霜。从前天开始,每当皓月升空,黑母狼就会爬到山顶,对着月亮兴奋地发出一声声长嗥,传递着思念与渴望,声音高亢嘹亮,在旷野中传得很远很远。书上记载过孤狼嗥月,那是一种呼朋引类式的呐喊。按照狼的生存习惯,一到深秋,分散在各处的狼就要纠集成群,许多个小家庭合并成一个大家庭,依靠群体的力量度过严酷的冬天。来年春暖花开后,狼群又自动化整为零,寻找配偶,组成一个个小家庭。 一年一个轮回,这就是狼的生命历程。今天下午,黑母狼又抢在我前面外出觅食了,我在家留守。天气干燥晴朗,石洞里暖融融的,三只半大的小狼在外面玩累了,玩够了,此刻缩在角隅睡得正香。那半条被当作战利品叼回洞来的猫尾,搭在它们的脖颈间,像缠了一条花围巾。**在石壁上,寻思着该不该进一步混进狼群去。我想,黑母狼已经把我当做铁定的大公狼了,证明哺乳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这个论断,确实是真理。既然我能成功地瞒过黑母狼,那么也完全有可能瞒过其它狼。要是我能成为狼群的一员,我就能揭开狼群神秘的面纱,写出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 我这几天夜里没睡好,目困得要命,想着想着,眼皮发粘,睡着了。 突然,我觉得身上发冷,好像有谁粗鲁地在剥我的衣裳,我睁开了朦胧睡眼,黑母狼正叼着我裹在身上的那张狼皮,猛烈拉扯。我伪装用的狼皮眨眼间已被它剥了下来,叼在它的嘴角。我吓出一身冷汗,翻身想起来,可已经晚了。它吐掉狼皮,闪电般地扑到我身上。狼的力气比我想像的还要大,动作也快疾麻利,一下就把我仰面压倒在地,布满血丝的瞳仁里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从胸腔里发出"呦呦"的低嗥,白森森的尖利的狼牙直逼我的喉管,黑母狼完全变成了一只兽性大发的恶狼。它仿佛在对我说:两个月的游戏该结束了,旧账该一算了!我彻底清醒了,我真愚蠢,一直以为自己成功地扮演了大公狼的角色,殊不知,什么也没能瞒过它。毫无疑问,它从一开始就看出或者说嗅出我是个乔装打扮的假狼,它之所以容忍到现在,是因为它无法单独承担起养育狼崽的重担,需要我为它提供食物,保全三只小狼崽的生命。它装得多像啊,恋恋不舍地目送我外出觅食,兴高采烈地欢迎我狩猎归来,进食前还搞什么感恩仪式,把我蒙在了鼓里。我真以为我过了它,闹了半天,是它耍弄了我。这真是一只狡猾透顶的母狼,一个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演员。它成功地利用了我,度过了难关。它的三只小狼崽已经长大了,它自己也能够单独猎食了,它不再需要我,就像冬天过去后不再需要一件破棉衣一样。它压在心底两个月的仇恨终于爆发出来了。在它的眼里,我是一个用心险恶,乔装打扮混进狼窝的敌人,也许更糟糕,它把我看成了杀夫的仇人。它想咬断我的喉管,把我置于死地,为被我剥了皮的大公狼报仇雪恨。它一脸杀机,两只狼眼闪烁着刻毒的光,狼舌已舔到我脖子,我一只手奋力顶住它的下巴颌,一只手伸到腰间摸枪。生死搏斗,我只有动枪了。我的手在腰间摸索了一遍,左轮手枪不翼而飞,只剩下一只空枪套。我脑子"嗡"地一声,完了,它知道我有枪,我曾为了救黄狼崽,朝金猫开过一枪,它听到过枪声,闻到过火药味,目睹了猫尾被子弹打断的情景,它晓得枪的厉害,它在剥掉我伪装前,先偷走了我的枪!我内心极度虚弱,极度慌乱,完全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我胡乱踢蹬挣扎,两只手想去掐狼脖子。黑母狼徒手格斗的水平显然比我高得多,狼头一甩,避开我的手,长长的嘴吻又巧妙地探进我的颈窝。我想抓块石头劈它的脑袋,遗憾的是,近旁没有石头,倒摸着了半条猫尾。这时,黑母狼的牙齿已咬住了我的喉管,危急之中,我抓起猫尾朝狼嘴塞去。 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猫尾砸到它脸上的一瞬间,它的身体颤抖了一下,停止了噬咬,强有力的爪子也威风锐减,绷得紧紧的身体松软下来。我乘机把它推开,翻身爬了起来。 黑母狼站在洞口,怔怔地望着我。它的眼光在我、猫尾和三只受到惊吓后缩在角落的小狼之间来回移动,一片迷惘。它一声接一声凄然哀嗥,显然内心十分矛盾。 哦,那半条猫尾勾起了它对往事的怀念,我毕竟帮过它,要是没有我,它的三个小宝贝早喂了金猫了。它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它不忍心对我下毒手。 我觉得,我不能指望它的良心发现。狼的本性是残忍的,不然不会有狼心狗肺的成语。我想,它只是一时被矛盾的感情所困扰,很快就会从迷惘中回过神来,再度向我进行致命的扑咬。我要设法逃出洞去。我慢慢地移到洞底,抱起黑母狼最宠爱的那只黄毛小狼,抓住黄毛小狼的后腿,准备朝黑母狼抡打,打碎它母亲的心,打得它灵魂出窍,然后,趁机夺路逃命。就在这时,洞外传来了嘈杂的狼嗥声。一群狼,准确地说,是七八只大狼,十几只小狼,嗥叫着,欢跃着,顺着乱石沟奔了过来。我吓得魂飞魄散,身体软得像被雨浇了的泥人,一屁股瘫坐在地上。黄毛小狼从我手中逃脱出来,委屈地呜咽着,逃到黑母狼身边去了。我最后一点求生的希望也破灭了。我连一只黑母狼也对付不了,面对一群狼,还能逃生吗?别说我现在赤手空拳,就是左轮枪没掉,也无法与凶猛的狼群匹敌。高黎贡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十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到深山去执行一项任务,结果碰上了狼群,变成了十几具白骨森森的骷髅。 唉,谁叫我异想天开要混进狼窝里来呢? 黑母狼带着三只小狼,钻出洞去。石洞外的草坪上,大狼和小狼互相亲昵地嗥叫着,嗅闻对方的身体,这是群体成员间相互认可的一种仪式。 天还没有黑,山中大地上涂了一层玫瑰色的晚霞。洞里洞外有很大的光线落差,洞外的情景我看得一清二楚,除非钻进洞来,它们是看不见我的。但我想,黑母狼很快就会带几只大公狼进洞来收拾我的。 我一筹莫展地坐在石洞里,像已被判了死刑的囚犯,等着狼群来把我撕成碎片。 等了好几分钟,也不见黑母狼踅回洞来。它好像为狼群的到来高兴得忘乎所以,压根儿就把我给遗忘了。谢天谢地,但愿是这样。就在这时,一只独眼大公狼不知是出于无聊还是出于好奇,走到石洞口来,鬼头鬼脑地向洞内窥望。洞里一团黑,它只有一只眼,当然什么也看不见。
南瓜冰妈
猎 手 贾 平 凹 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 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伤而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 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贾平凹文集》)
吹吹再吹
《狼妻》沈石溪我们置放在小路上的捕兽铁夹夹住了一只大公狼。沉重的铁杆正好砸在它的脑袋上,我们看见它时,它已经死了。我们把它拖回野外动物观察站,将狼皮整张剥了下来。入夜,我和强巴坐在用牦牛皮缝制的帐篷里,点起一盏野猪油灯,喝着醇酽的青稞酒,天南海北地闲聊。我在省动物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这次到高黎贡山来,就是想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博士论文做准备。强巴是当地的藏族猎手,是我雇来当向导的。我们正聊得高兴,突然,外面传来——————的狼嗥声,声音高亢凄厉,就像婴孩在啼哭。“狼来了!”我紧张地叫了起来。“还远着呢,它在一华里外的乱石沟里,因为顺风,所以声音传得远。”强巴轻描淡写地说。狼嗥声一阵紧似一阵,如泣如诉,叫魂哭丧,很不中听。我说:“难怪有句成语叫鬼哭狼嚎,这果然是世界上最难听的一种声音。”“普通的狼嗥没那么刺耳。”强巴说,“这是一只马上就要产崽的母狼,公狼不在身边,所以越叫越凄惨。”说着,他瞟了一眼晾在帐篷上的那张狼皮,不无同情地说,“它不知道它的老公已经死啦。唉,这只母狼要倒霉了,它产下狼崽后,没有公狼陪伴照顾,它和它的儿女是很难活下来的。”强巴不愧是在山林闯荡了三十多年的经验丰富的猎人,不仅能听懂不同的狼嗥声,而且对狼的生态习性有很深的了解。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分娩期和哺乳期的母狼,是无法像雌性猫科动物那样,独自完成产崽和养育后代的过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猫科动物以埋伏奇袭为主要猎食方式,而犬科动物习惯长途追击捕捉猎物。刚刚产下幼崽的身体虚弱的母狼,没有足够的体力去远距离奔袭获得食物。因此,狼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单偶家庭制,公狼和母狼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我又喝了满满一木碗青稞酒,耳酣脸热之际,突然冒出一个怪念头:如果我把大公狼的皮裹在身上,跑去找那只即将分娩的母狼,会怎么样呢?冒名顶替成功的话,我就能走进狼窝,揭开狼的家庭生活的秘密,获得极其珍贵的科学研究资料!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强巴,他吓了一大跳,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行得通么?它不是瞎眼狼,它……它一眼就能认出是真老公还是假老公的。”“不会的。”我很自信地说,“狼主要是靠嗅觉识别东西。动物行为学有一个著名论断:哺乳类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对狼来说,鼻子闻到的比眼睛看到的重要得多,也真实得多。我身材瘦小,和一只大公狼也差不了多少,我裹着公狼皮,浑身都是它所熟悉的公狼气味,能过它的。”“万一它朝你扑来怎么办?”“我有这个。”我拍拍插在腰间防身用的左轮手枪,“对付一只大肚子母狼,还不是小菜一碟。”我从小就喜欢冒险,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青稞酒的助兴下,我荒诞的念头变成了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望和冲动。我把外衣外裤脱了,将还没晾干的狼皮胡乱缝了几针,像穿连衣裙似的套在身上。时值初秋,在身上穿一件狼皮衣裳,冷暖还蛮合适的。乌云遮月,山道一片漆黑。我提着一只鸡,作为“丈夫”馈赠妻子的礼物,循着狼嗥声,朝前摸去。走了约一华里,果真有一条乱石沟,怪石嶙峋,阴森恐怖。我一踏进石沟,近在咫尺的狼嗥声戛然而止,四周静得让人心里发慌。一股冷风吹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肚子里的酒全变成了冷汗。我清醒过来,妈的,我怎么那么愚蠢,揣着小命往狼窝钻?哺乳类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这话能当真么?说不定是哪个伪学者胡诌出来沽名钓誉的。母狼干吗非得用鼻子思想?难道它的眼睛就不能帮助它思考问题吗?就算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万一它上呼吸道感染,鼻子堵住了呢?我越想越害怕,趁现在母狼还没发现自己,三十六计走为上。我刚要转身溜之大吉,突然,我前方七八米远的一块磐石背后,出现两点绿光,闪闪荧荧,就像乱坟岗上的磷火。现在,想不干也不行了。我浑身觳觫,学狼的模样,趴在地上,暗中拔出手枪,上了顶膛火,为自己壮胆。———传来一声悠悠长长的嗥叫,微型灯笼似的两点绿光飘也似的向我靠近。月亮从两块乌云间的空隙里露出来,借着短暂的光亮,我看见,这是一只高大健壮的黑母狼,唇吻很长,露出一口尖利的白牙。它腆着大肚子,一面缓慢地朝我走来,一面抻长脖子,抖动尖尖的耳廓,耸动发亮的鼻吻,做出一副嗅闻状。它这是在验明正身呢。我一颗心陡地悬吊起来,我身上除了公狼的气味,还有人的气味和酒的气味,我担心它会闻出蹊跷,闻破秘密,闻出我是杀害它真正丈夫的凶手,这样的话,它不同我拼命才怪呢。我食指扣住扳机,枪口对准它的脑袋,但没舍得打。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比一次普通狩猎重要多了。不到最后关头我不能放弃努力。我打定主意,要是它走到离我三步远的地方还不停步,我就只好开枪了。它好像能猜透我的心思,不远不近,就在离我三步的地方停住了,定定地望着我,胸脯一起一伏地呼吸着,用鼻子对我辨别真伪。我不能无所作为地等着它来闻出破绽,我想,我该做点什么来促使它解除怀疑。我想起我手中还有一只鸡,就把鸡扔到它面前。它立刻用前爪按住鸡,仔细嗅闻起来,闻了一阵后,闷声不响地蹲坐下来。我看不清它的表情,但我在一本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介绍,犬科动物一旦蹲了下来,就表示还没产生进攻的企图。我稍稍放宽了心。接着,我又捏着鼻子压低喉咙学了一声狼嗥。我们研究所里专门有一盘进口的各种各样狼嗥的原版录音带,为了应付野外考察,我曾像唱卡拉OK似的跟着录音机操练过。我叫得平缓舒展,尾音还渐沉两个八度,据资料介绍,这种声调表示两只熟识的狼见面后互相致意问好。但愿这录音带不是假冒伪劣产品。我一发出嗥叫,没想到,黑母狼像触电似的跳了起来,眼光更绿得可怕。完了,我想,我又做了一件蠢事。我虽然跟着录音机模拟过狼嗥,但不可能像真正的狼嗥得那么地道,就像业余爱好者怎么操练卡拉OK也学不会大腕歌星特有的韵味一样。在黑母狼听来,我的嗥叫声就像老外学中国话一样,洋腔走调,别扭难听。这是真正的不打自招啊。果然,它的尾巴刷地平举起来,教科书上说的,尾巴平举是狼即将扑咬的讯号,它的喉咙深处传来低沉的咕噜声,那是咆哮的前奏。我紧张得浑身冒起鸡皮疙瘩,我不能再等了,我只有先下手为强了。我开始扣动扳机,就在这时,它奇怪地抖了抖身体,尾巴软绵绵地耷落下来,已涌到舌尖的咆哮似乎也被它强咽了下去。呜——————呦———它发出一声绵长的变调的嗥叫,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一种轻微的埋怨。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松开了扳机。黑母狼停止了对我的审查,迫不及待地对付爪下那只鸡。它看起来是饿极了,猛烈撕扯,快速吞咽,稀里哗啦,风卷残云。最多几分钟时间,一只四斤重的老母鸡就被它吃得差不多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地。我知道,狼是一种机敏的动物,它若对我还有所怀疑的话,是不肯随便吃我扔给它的东西的。从情理上说,它接受了我的馈赠,也就表明接纳或者说承认我是它的“丈夫”了。黑母狼匆匆吃完鸡,转身朝乱石沟深处奔去,它步履踉跄,可又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好几次被乱石绊倒了,哀嗥一声,又挣扎着往前跑。只有消防队员和急救中心的医生才像它这般匆忙焦急。我手脚并用,跟在它后面爬。我只能爬,世界上还没有能用两足直立行走的超狼。爬就爬,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人类的祖先不就是用四只脚走路的吗,我无非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暂时的返祖现象而已。黑母狼蹿过一棵高大的孔雀杉,绕过一片灌木丛,一头钻进一个石洞去。黑黢黢的石洞里,传来拉风箱般的喘息声,传来身体猛烈的扭动声。天空亮起一道闪电,我看见,石洞不大,约有四个平方,黑母狼躺在石洞中央,身体底下有一摊血污。哦,它生产了。霎时间,我明白了,它之所以对我摹仿得很拙劣的狼嗥声不予深究,草草地结束了对我的审查,是因为它临近分娩,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对我的真伪细细辨识。我真幸运,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狼的家庭。石洞里传来黑母狼痛苦的呻吟,我在洞口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钻进洞去。洞里有股浓烈的血腥味和骚臭味,说心里话,我是不愿意进去的。可我现在的身份是大公狼,赖在洞外不进去,不就显得待它太疏远了吗?罢罢罢,要想了解狼的生存奥秘,吃点苦受点罪总是免不了的。我捂住鼻子,往洞里钻,呦———,黑母狼娇弱无力地叫了一声,我一听就明白,这是欢迎我进洞。看来,狼的习惯和人差不多,妻子分娩时总是希望丈夫陪伴在身边。我把身体塞进洞去,脑袋伸在洞外,这样起码鼻子可以少受点罪。半夜,老天下起了大雨,刮的是西南风,倾斜的雨丝顺着风势,直往石洞里灌。石洞又小又浅,我若离开洞口,冷风和雨点肯定全落在黑母狼身上。这对正在分娩的黑母狼和刚刚产下的狼崽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我倒不是同情黑母狼和它的崽子,但若它们遭到不幸,我的实验也要夭折。我别无选择,只有将自己的身体权当一次雨伞,替它们挡住这该死的风雨。我蹲在洞口,任凭风吹雨打。雨越下越大,我被淋得像只落汤鸡,不,是落汤狼。时间一长,我冷得瑟瑟发抖,上下牙齿咯咯咯地打仗。我快支持不住了,就在这时,呦,呦,背后传来柔声的嗥叫,接着,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磨蹭我的背,虽然隔着一层狼皮,我还是清楚地感觉到,是黑母狼的脑袋靠在我的背上。唔,它是感激我替它遮挡风雨。它理解我的行为,它懂得我的心意,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风雨浇在身上,好像也没刚才那么冷了。天亮时,雨才停住。我看见,黑母狼的怀里,躺着三只小狼崽,两黑一黄。黑母狼真是一个能干的母亲,不仅自己把脐带咬断,把胎胞剥掉并吃了下去,还把小家伙们身上的血污舔得干干净净。它的尾根还滴着血,大概是头胎,身体显得很虚弱,软绵绵地躺在地上,疲倦地闭着眼睛。小家伙们眼睛还没睁开,凭着一种本能,在妈妈身上爬来爬去,寻找到奶头,贪婪地吮吸着芬芳的乳汁。动物幼小的时候都是很可爱的。三只小狼崽细皮嫩肉,身体呈半透明状,绒毛细密,像锦缎般的闪闪发亮。黑母狼堪称是天底下最称职的母亲了,它用舌头舔掉小狼崽的尿,把小狼崽拉的屎用爪子推到角落并用沙土盖起来,尽它的所能保持窝巢的清洁卫生,减少会招引来天敌的气味。研究过动物的人都知道,动物界缺少父爱。绝大多数种类的动物,例如老虎、山猫、野牛、雪兔等等,雄性只在发情交配期间才跟雌性呆在一起,一旦雌性怀孕后,雄性便会招呼也不打地弃雌性而去。解释这种现象并不困难,雌性动物在生育和培养后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雄性不但得不到温存,还要没完没了地付出劳役,动物都是按快乐原则生活的,没有快乐只有受苦,雄性当然要躲得远远的。对于公狼为什么就能在母狼产崽期间自始至终陪伴在母狼身边,成了许多动物学家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有的说,狼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有最基本的血缘遗传的概念;有的说,狼和人类一样,天生就具备一种父亲的责任感;有的说,公狼有一种苦行僧的特点,喜欢吃苦受罪。而我,却亲身体验到了另一种答案。我根据狼的特点,也根据黑母狼的需要,每天下午外出猎食。我当然不可能像真正的大公狼那样凭本事在荒野捕捉到猎物,我都是手脚着地爬出黑母狼的视界后,立刻就直起腰来,走回我的观察站,吃饭洗澡,美美地睡上几个小时,然后拿起强巴事先给我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东西,一只鸡、一只鸭或一只兔,冒充我的狩猎成绩,太阳下山时,踏着暮色返回狼窝。让我感慨的是,每次我临要出洞前,它从不忘记要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用一种忧郁的、期待的、恋恋不舍的眼光长时间地盯着我,伸出粗糙得像尼龙刷子似的狼舌,舔舔我的额头,喉咙里发出一种呜呜的忧伤的声音,好像在对我说,只要我一跨出石洞,它就开始盼望我早点归来。傍晚,我的身影一出现在乱石沟,黑母狼就会惊喜地轻嗥一声,从石洞里蹿出来迎接我,它跑到我的身边,不断地嗅闻我的身体,热情的眼睛像燃烧的火炭,喜滋滋地望着我,在我身边轻快地跳跃着,旋转着,明白无误地传递给我这样一个讯息:见到我它非常高兴。它会帮我一起叼起猎物,肩并肩跑回石洞。有两次我回狼窝时,刚好下雨,它也照样冒着雨从石洞里蹿出来迎接我。回到石洞,它虽然饿着肚子,却并不马上进食。它会围着我带回去的猎物,边嗅闻边转圈,脸上露出喜悦满意的表情,轻轻嗥叫着,缠在我身边和我交颈厮磨,仿佛在对我说:谢谢你给我带回了如此美味的晚餐,离开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三只小狼崽睁开眼睛会跑动后,黑母狼让它们也加入到这种就餐前的谢恩仪式,小家伙们憨态可掬,在我身上乱爬乱舔,欢快地吱吱叫着,小小石洞里,洋溢着一种和睦家庭浓浓的亲情。尽管我是个冒险走进狼窝的科学家,在这种时刻,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被它们重视被它们需要被它们依靠所带来的幸福感,有一种自我价值得到了证实的满足。我想,如果我是一只大公狼的话,一定会被妻子儿女的歌功颂德所陶醉的,一天的疲劳和艰辛也就得到了最大的精神补偿。真正的大公狼决不可能像我这般走运,天天能捕猎到食物的,我想知道,如果某一天,大公狼一无所获的话,黑母狼又该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呢?那天,我在观察站的帐篷里多睡了两个小时,然后,什么也没带,空着手回狼窝。黑母狼照例蹿出来迎接我,我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它跑到我身边,朝我的嘴和手看了一眼,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愣了一愣,但至多一两秒钟后,便恢复了常态,兴高采烈地一丝不苟地表演它的欢迎仪式,它照样嗅闻我的身体,照样在我身边跳跃旋转,并没因为我没带回食物而怠慢我敷衍我简化欢迎仪式。回到石洞里后,我闷闷不乐地缩在角隅,它仍缠在我身边用它柔软的脖子摩挲我的脖子,我听到了它的心声:你能平安回来,我就很快乐了;谁都有失败的时候,没关系的。它还蹲在我面前,不断地舔自己的嘴角、唇吻、前爪和胡须,还舔自己的肚皮,这是狼吃饱肚子后的动作,它此时此刻正饿着肚子呢,它这样做,我想是要告诉我,它肚子一点也不饿,别为它担心。它自始至终没有哀嗥,也没有叹息,没有流露出一点失望的表情,也没有任何抱怨和指责。我作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也禁不住被它感动了。我想,我要真是一只大公狼,此刻一定会心生内疚,明天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捕捉到猎物的。我不知道这是黑母狼特别聪慧特别懂生活,还是所有的母狼都具备这种感情素质。如果这是狼群的普遍行为,这或许可以解释公狼为什么在母狼生育和培养后代的漫长时间里,忠贞不渝地呆在母狼身边。那只金猫搅乱了这家子狼宁静的生活。狼不会爬树,不能像山豹那样,把窝安到大树或悬崖上去,狼的窝一般都在离地面很近的石洞或树洞里,无论什么野兽,都能轻易走到狼窝边来。时而会有一头狗熊或一对狼獾,嗅着气味来到石洞前,馋涎欲滴,鬼头鬼脑地往洞里张望,企图将小狼崽捉去当点心吃。黑母狼守在洞口,凶猛地嗥叫着,摆出一副要与来犯者同归于尽的姿势来。一般来讲,无论狗熊还是狼獾,见黑母狼守护得紧,无懈可击,逗留一阵后,便会讪讪地退走。这只金猫却一连好几天像幽灵似的在石洞口徘徊。金猫是一种中型猫科动物,体形和狼差不多大小,身手矫健,尤善爬树,是一种很难对付的猛兽。有两次,黑母狼嗥叫着蹿出洞去,想和金猫拼个你死我活,但金猫总是敏捷地一跳,跃上树腰,尖利的爪子抠住粗糙的树皮,刷刷刷飞也似的爬上孔雀杉的树梢,惬意地躺在横杈上,用一种纯粹捉弄狼的讥诮的眼光望着树底下的黑母狼,似乎在说,你有本事就到树上来与我较量呀!黑母狼气得半死,却拿金猫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情形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悄悄搬家。惹不起,躲得起嘛。但我发现,狼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不会像猫科动物那样在紧急情况下叼起自己幼崽奔跑转移。因此,在小狼崽长到两个月会熟练奔跑以前,母狼是不会考虑搬家的。黑母狼无法赶走金猫,又无法搬家,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防范。它整天呆在石洞里,我外出猎食的那段时间里,它一步也不会离开小狼崽,非要等我回来后才出去喝水或排泄大小便。尽管如此,恐怖的阴影仍越来越浓了。小狼崽一天天长大,已经断了奶,改吃母狼反哺出来的肉糜。它们已经会蹒跚行走,那只长得最健壮的黄崽子,甚至会颠颠地奔跑了。小狼崽天性活泼好动,十分淘气,不肯老老实实地呆在窝里,稍不注意,它们就爬出洞去。每逢这时,黑母狼便如临大敌,厉声嗥叫着,用脑袋顶,用爪子打,把小狼崽们驱赶回窝。唉,日子变味了,发霉了。黑母狼整天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吃不好睡不好,眼窝凹陷,胸肋暴突,一天比一天消瘦。有好几次,它睡得好好的,半夜突然惊跳起来,探出头去,朝孔雀杉发出凄厉的嗥叫。它一定是梦见金猫来叼它的小宝贝了。我怀疑再这样下去,它会患精神分裂症,变成一只疯狼的。这天早晨,阳光明媚。外面精彩的世界就像磁石一样,把小狼崽的心吸引住了。它们不顾一切地翻过洞口的那道坎坎,连滚带爬到洞外玩耍。黑母狼绕着孔雀杉转了一圈,不见金猫的身影,也就听任小狼崽在洞外玩一会儿。不管怎么说,小狼崽不是小囚犯,它们有权享受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小家伙们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嬉戏打闹。黄狼崽追逐一只红蜻蜓,跑到孔雀杉下去了,两只黑狼崽在灌木丛前扭成一团。就在这时,突然,乱石沟里刮来一股腥风,小路上耀起一片金光,那只该死的金猫,凶猛地朝毫无自卫能力的小狼崽扑了过来。黑母狼全身狼毛竖立,嗥叫着,迎着金猫蹿上去,企图进行拦截。眼瞅着黑母狼就要扭住金猫了,狡猾的金猫那条和身体差不多长的饰有深褐色圆环的尾巴潇洒地在空中抡了个左旋,身体便倏地右转,直奔灌木丛两只黑狼崽。黑母狼火速右转,跳到灌木丛,把两只黑狼崽罩在自己身下。岂知金猫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把戏,又吱溜一转身,爬上孔雀杉,顺着横杈,疾走如飞,来到黄狼崽头顶。很明显,它要自上而下对黄狼崽下毒手了。黑母狼还在灌木丛,距孔雀杉有三十多米,远水救不了近火,再说,黑母狼怕金猫再杀回马枪,也不敢离开两只黑狼崽去救一只黄狼崽。黑母狼呦———朝我发出一声救急的嗥叫。我正趴在一块石头上晒太阳,离孔雀杉很近。按理说,我是个严守中立的旁观者,不该对大自然正常的生活横加干涉。可我现在的身份是大公狼,是狼丈夫和狼爸爸,倘若我目睹黄狼崽被金猫叼走而无动于衷,这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我爬下石头朝黄狼崽走去,边走边运足气朝金猫吼了一声,希望能把它吓走,可它大概觉得我行动缓慢,能抢在我赶到树下前把黄狼崽扑倒并叼走,对我的吼叫不予理睬,在横杈上曲膝耸肩翘尾,瞄准树底下的黄狼崽,眼看就要像张金色的网罩下来了。听任它扑下来,压也要把黄狼崽压死。我来不及多想,掏出左轮手枪,朝树上开了一枪。砰,清脆的枪声在山谷震起一片回响,空气中弥漫开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子弹刚好撞在金猫那条漂亮的长尾巴上,半条猫尾和几片树叶一齐掉落下来。负了伤的金猫惨嚎一声,扭头钻进树冠,又跳到山崖上,很快逃得无影无踪了。你就是给它发请柬,它也不会再回来了。虽然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黄狼崽,但我仍后悔不该贸然开枪的。除了童话,世界上不可能有会开枪的狼。我虽然及时把枪藏回腰间,但枪声和火药味是藏不住的。要是因此而引起黑母狼对我的怀疑,被它识破我的真实身份,那就前功尽弃得不偿失了。黑母狼带着两只黑狼崽,跑过来了。我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它。它沉浸在危机终于彻底解除的巨大喜悦中,似乎对枪声和火药味并不在意,它叼起半条猫尾,深情地凝望着我,在我身边舞兮蹈兮,嘴里呦呦呜呜说着许多我听不懂的狼话,我想,它肯定是在赞美我和感激我。看来,它已习惯把我当它的大公狼了,连陌生的枪声和刺鼻的火药味也不会让它生疑了,我想。两个月一晃过去了,三只狼崽健康成长,已经变成半大的小狼了。黑母狼也恢复得很好,毛皮油光水滑,精神飒爽。昨天下午,它还替代我去猎食,叼回一只小羊羔,这证明它又有能力在荒野狩猎了。天气已逐渐转凉,树叶飘零,草地泛黄,早晨起来,大地一片亮晶晶白茫茫,铺了一层清霜。从前天开始,每当皓月升空,黑母狼就会爬到山顶,对着月亮兴奋地发出一声声长嗥,传递着思念与渴望,声音高亢嘹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旷野传得很远很远。书上记载过孤狼嗥月,那是一种呼朋引类式的呐喊。按照狼的生存习惯,一到深秋,分散在各处的狼就要纠集成群,许多个小家庭合并成一个大家庭,依靠群体的力量度过严酷的冬天,半大的小狼向父兄们学习并掌握狩猎技艺,在冰天雪地中磨练筋骨和意志,在群体的庇护下,长成大狼。来年春暖花开后,狼群又自动化整为零,寻找配偶,组成一个个小家庭。一年一个轮回,这就是狼的生命历程。今天下午,黑母狼又抢在我前面外出觅食了,我在家留守。天气干燥晴朗,石洞里暖融融的,三只半大的小狼在外面玩累了,此刻缩在角隅正睡得香;那半条被当做战利品叼回洞来的猫尾,搭在它们的脖颈间,就像缠了一条花围巾。我靠在石壁上,寻思着该不该进一步混进狼群去。我想,黑母狼已经把我当做铁定的大公狼了,证明哺乳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这个论断,确实是真理;既然我能成功地瞒过黑母狼,那么也完全有可能瞒过其它狼的;要是我能成为狼群的一员,我就能揭开狼群神秘的面纱,破译狼的全部生活密码,写出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我这几天夜里没睡好,困得要命,想着想着,眼皮发黏,睡着了。突然,我觉得身上发冷,好像有谁在粗鲁地剥我的衣裳,我睁开蒙眬睡眼,黑母狼正叼着我裹在身上的那张狼皮,猛烈拉扯。我这是在做噩梦哩,我想。可是,我伪装用的狼皮眨眼间已被它剥了下来,叼在它的嘴角。我吓出一身冷汗,翻身想起来,可已经晚了,它甩掉狼皮,闪电般地扑到我身上。狼的力气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动作也快疾麻利,一下就把我仰面压倒在地,布满血丝的瞳仁里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从胸腔里发出的低嗥,白森森的尖利的狼牙直逼我的喉管,完全变成了一只兽性大发的恶狼,仿佛在对我说:两个月的游戏该结束了,旧账该算一算了!我彻底清醒了,我真愚蠢,一直以为自己成功地扮演了大公狼的角色,殊不知,什么也没能瞒过它。毫无疑问,它从一开始就看出或者说闻出我是个乔装打扮的假狼,它之所以容忍到现在,是因为它无法单独承担起养育狼崽的重担,需要我为它提供食物,保全三只小狼崽的生命。它装得多像啊,恋恋不舍地目送我外出觅食,兴高采烈地欢迎我狩猎归来,进食前还搞什么感恩仪式,把我蒙在了鼓里。我真以为我过了它,闹了半天,是它耍弄了我。这真是一只狡猾透顶的母狼,一个忍辱负重、委屈求全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演员。它成功地利用了我,度过了难关,它的三只小狼崽已经长大了,它自己也能够单独猎食了,它不再需要我,就像冬天过去后不再需要一件破棉衣一样。它压在心底两个月的仇恨终于爆发出来了。在它的眼里,我是一个用心险恶乔装打扮混进狼窝的敌人,也许更糟糕,它把我看成了杀夫的仇人。它想咬断我的喉管,把我置于死地,为被我剥了皮的大公狼报仇雪恨。它一脸杀机,两只狼眼闪烁着刻毒的光,狼舌已舔到我的脖子,我一只手奋力顶住它的下巴颌,一只手伸到腰间摸枪。生死搏斗,我只有动枪了。我的手在腰间摸索了一遍,左轮手枪不翼而飞了,只剩下一只空枪套。我脑子嗡的一声,完了,它知道我有枪,我曾为了救黄狼崽,朝金猫开过一枪,它听到过枪声,闻到过火药味,目睹了猫尾被子弹折断的情景,它晓得枪的厉害,它在剥掉我伪装前,先偷走了我的枪!哺乳动物是用鼻子思想的这个论断,真该好好再推敲推敲;它们既用鼻子思想,也用眼睛思想,更用脑子思想。我内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黑母狼和它的三只小狼崽。累死我了,一页一页粘,超过一万字了,加我qq 280754147
super船长
代表论著:1、 刘恩德,彭华 2010. 永德大雪山种子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李德铢,彭华 2009.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3、 彭华,段昌群等 2009. 纵向岭谷区典型生态系统变化与稳定性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4、 马海英,彭 华,尹文清 2006. 大戟科,小盘木科,彭华(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卷,北京:科学出版社,56-284页5、 马海英,彭 华 2006. 番杏科,八角枫科,陈书坤,李德铢(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40-143,787-799页6、 吴征镒,周浙昆,孙航,李德铢,彭华 2006.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7、 彭华2004. 大丁草属,火石花属,兔耳一枝箭属,庄璇(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654-666页8、 吴征镒,彭华,李德铢,周浙昆,孙 航 2004.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吴征镒,陈心启 (主编),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21-583页9、 彭华,李恒,刀志灵 2000. 禾本科Gramineae-禾亚科Pooid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37-1155页10、 彭华,李恒,Thomas P 2000. 莎草科Cyperac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1124-1137页11、 彭华,1999:中苏联合云南紫胶考察,中苏云南生物资源考察. 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云南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765, 773页12、 彭华 1998. 云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涂济民,刘诗嵩,胡润(编辑),云南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38-141页13、 彭华,王印政 1998. 植物的分类,裴盛基,龙春林(主编),应用民族植物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46-69页14、 彭华1998. 云南被子植物的多样性,郭辉军,龙春林(主编),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55-64页15、 彭华1998. 滇中南无量山地区的种子植物,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6、 吴征镒,彭华,1998: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动态,牛得水(编辑),中国生物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14页17、 Peng, H., Wu . 1998. A phytogeographical study of seed plants of the Wuliang Shan mountain range. in Zhang Aoluo, Wu Sugong (eds.).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p. 218-222.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China .18、 Peng Hua, Xu Zai-fu, 1997: The threatened wild plants used for medicine as Chinese medicinal herbs,in Song Jian, Xie Zhen-hua (eds.),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Pres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hina, Beijing, pp 175-189.代表论文:1. Liu, ., Zhao, ., Zhou, J., Peng, H., Yang, . 2012. Development of 16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Prince’s pine, Chimaphila japonica (Pyroleae, Monotropoideae, Ericace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3: 4003-4008. (SCI)2. Liu, ., Wang, ., Zhou, J., Peng, H*. 2011. Phylogeny of Pyroleae (Ericaceae): implications for character evolution.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4: 325-337. (SCI)3. Zhan QQ, Wang JF, Gong X*, Peng H. 2011. Patterns of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in Cycas debaoensis (Cycadace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12: 959-970. (SCI)4. Xu, J., Yin, ., Peng, H*., Funamoto, T. 2011.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of two monotypic genera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Brachystemma (Caryophyllaceae) and Craspedolobium (Fab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published online, SCI)5. Liu, ., Zhou, J., Liu, ., Peng, H*. 2010. A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ryola (Pyroleae, Ericadeae). Taxon 59: 1690-1700. (SCI)6. Liu, ., Peng, H*. 2010. Miscanthus subgen. Rubimons subgen. Nov. (Poaceae) and Miscanthus villosus sp. Nov. from southwest Yunnan,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 670-672. (SCI, IF=)7. Xiang, ., Dong, ., Peng, H*. Liu, . 2010. Trichome micromorphology of the East Asiatic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s. Flora 205: 434-441. (SCI)8. Xiang, ., Liu, ., Xu, J., Peng, H*. 2010. Valid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chekiangensis (Lamiaceae), a species from eastern China. Novon 19: 133-134. (SCI)9. Xiang, ., Liu, ., Peng, H*. 2010. Nomenclatural notes on the genus Paraphlomis (Lamiaceae: Lamoideae) from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8: 667-669. (SCI)10. 董朝辉,许瑾,向春雷,刘恩德,彭华*. 2010. 云南一些植物特征成分与古夷平面的相关性.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 . Liu, ., Peng, H*. 2009. Mastixia microcarpa (Mastix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6: 566-568. (SCI)12. Xiang, ., L Peng, H*. 2009. Validation of Scropuhlaria macrocarpa (Scrophulariaceae) endemic to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Botany 27: 379-380. (SCI)13. Zhou, J., Gong, X., Downie, ., Peng, H. 2009. Towards a more robu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nrITS and cpDNA intron (rpl16 andrps16) sequenc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3: . Xiang, ., L Peng, H*. 2008. Typific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albiflora (Labiata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30: . Xiang, .,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 Lindernia megaphylla P. C. Tsoong (Scrophulari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41. (SCI)16. Xiang, .,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Paraphlomis hispida C. Y. Wu (Lamiaceae). Bangladesh Journal of Plant Taxonomy 15: . Xiang, ., Liu, ., Peng, H*. 2008. A key to the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two new combinations: C. rosea var. siccanea and C. souliei var. cashmerica comb. nov.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31-34. (SCI)18. Yang, X., Lu, ., Peng, H*. 2008. Cy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eastern Asian family Trochodendraceae.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8: 332-335. (SCI)19. Yuan, ., Zhang, ., Peng, H*., Ge, S. 2008. Chloroplast phylogeography of Dipentodon (Dipentodontacea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Molecular Ecology 17: . Zhou, J., Peng, H., Downie, ., Liu, ., Gong, X. 2008.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inferred from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Taxon 57: 402-416. (SCI)21. 许瑾,彭华*. 2008. 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区的变化及其中国特有属性质的再论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6: . Yang, X., Lu, ., Peng, H*. 2007.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the Carlemanniaceae (Lamiales).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0: 707-712. (SCI)23. Ye, G., Peng, H., Fan, ., Huang, . 2007. A new hopane triterpene from Dipentodon sinicus (Celastr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5: 905-908. (SCI)24. 崔清国,彭华,李仁强,王艳红,张丽丽,何维明. 2007. 生境类型对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种群和个体水平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7: . 刘恩德,彭华*.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 . 周虹霞,刘恩德,刘振稳,彭华*. 2007. 外来植物西亚大蒜芥在云南出现并定居. 云南植物研究 29: . He, ., Peng, H. 2006. Parasenecio weiningensis (Ast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SW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3): 220-222. (SCI)28. Li, ., Dong, M., Peng, H., Cui, ., He, .. 2006.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 Li, ., Song, ., Gao ., Bao, ., Peng, H., Wang, ., Jiang, Y., Lu,. 2006.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stream corridors in the LRG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 Liu, ., Peng, H. 2006. Buddleja microstachy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 (6): 463-465. (SCI)31. Ma, ., Liu, ., Peng, H. 2006. Chromosome counts in the genus Calamagrostis s. lat. (Poace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8 (1): . Ma, ., Peng, H., Li, . 2006.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leaf anatomy of Aniselytron (Poaceae) as an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generic validity against Calamagrostis sl.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 (6): 401-414. (SCI)33. Ma, ., Peng, H.*, Wang, . 2006. Morphology of leaf epidermis of Calamagrostis s. l. (Poaceae: Pooideae) in China. Acta Phytotaxa Sinica 44 (4): . 杨雪,彭华,陆树刚,2006. 四角果科(Carlemmaniaceae)的系统位置评述. 植物研究 26(4): . 陈国科,彭华. 2006.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毒药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30(3):. Phillips, , H. 2005. Notes on grasses (Poaceae) for the Flora of China. Novon 15 (3): 471-473. (SCI)37. 何维明,吴绍洪,彭华,杨志峰,欧晓昆,崔保山,2005.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3): .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彭华,李德铢,2005.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云南植物研究27(6): . Liu, ., Peng, H*. 2004. Buddleja subcapitat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Sichuan, Botanici Fennici 41(6): 467-469. (SCI)40. Wang, B-G., Peng, H., Huang, ., Li, ., Eck, G., Gong, X., Proksch, P. 2004. Rocaglamide, aglain, and other related derivatives fromAglaia testicularis (Meli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2: 1223 -1226. (SCI)41. Wang, , H*. 2004: Typification of the genusMyriactis Less. (Compositae). Compositae Newsletter 41: . Li, L., Liang, , H.*, Lei, . 2003. Sporogenesis and gametogenesis inSladenia and their systematic implicati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3: 305-314. (SCI)43. 杨世雄,彭华,吴征镒. 2003. 无柄石笔木的分类学处理及染色体资料. 广西植物23(1): .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 200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云南植物研究 25 (3):. Kong , H*., Liang, . 2002. A new type of embryo sac in Cardiopteris and its systematic Botanica Sinica 44 (4): . 吴征镒,彭华. 2002. 国产广义大丁草属的订正及地理分布. 云南植物研究 24(2): . 邓云飞,彭华. 2002:中国树参属(五加科)一新种. 植物分类学报40 (5): 453-45448. 彭华,龚洵,李璐. 2001. 中国禾草一新归化属—皱稃草属,云南植物研究23(2): 169-17249. 彭华,吴征镒. 2001. 无量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特征及保护生物学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23(3): 278-286。50. 彭华,杨世雄 孔冬瑞. 2001. 无量山山顶苔藓矮林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 梁汉兴,李璐,彭华*. 2001. 广义马鞭草科花器官发生的研究. 植物学报 43(7):. Peng, H., Deng, . 2001. A new species of Pittosporum (Pittosporaceae) from China. Novon 11 (4): 440-441. (SCI)53. Peng, H. 2001. Lectotypification of the nameDipentodon sinicus (Dipentodontaceae), Taxon 50(4): 1177-1178. (SCI)54. 彭华. 2001. 中国西南地区植物资源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增刊13:28-3655. 彭华. 2001. 我国菊科的区系分析及青藏高原的隆起与菊苣亚科部分类群的地理分布,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植物学专辑):. Yang, , Gong, X, Peng, H. and Wu, . 2000. A Cyto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Pyrenaria complex,Caryologia 53(3-4): 245-25357. 彭华. 1999. 凤凰木名称的由来. 花卉. 1998(5):. 彭华. 1999. 神奇的双生柚. 植物杂志. 1999(2):. 王印政,傅德志,彭华. 1999. 一个孑遗类群——尖舍苣苔族(Klugieae)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极其指示意义,生物多样性,7(3): . Peng, H. 1998: On the citation of the date of establishment of Ranunculus membranaceus Royl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1): 104, . Peng, H., Wang . 1998. A species of the genus Ligusticum Linn. (Apiaceae) from the province of Yunnan, China, Novon 8 (1): . 彭华,周丽华. 1998. 云南黍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6(1): . 彭华,吴征镒,1998.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学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1): . Peng, H., Li, H. 1998: Aroids from the Wuliangshan Mountai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Aroid Botanica Yunnanica (Suppl. )X: . 彭华. 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特有现象,云南植物研究,19(1): . 彭华,何顺志1997. 贵州犁头尖属二新变种,云南植物研究,19(1): . 彭华,吴征镒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两种不同排序,云南植物研究,19(3): . 彭华,吴征镒1997. 滇中南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联系及其地位,山地研究,15(3): . Peng, H., Wu , Lei . 1997.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utilization in Western Hunan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Journ. Jishou Univ. (Nat. Sci. Ed.), 18(4): . Wu ., Peng, H. 1997. The untenability of Myrsine africana L. var. glandulosa J. M. Zhang, Novon, 6(3): . Peng, H. 1996: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Changiodendron,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8(3):. 彭华. 1996.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区系平衡点,云南植物研究,18(4): . 彭华,杨雪1996. 云南莠竹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4(2): . 吴征镒,彭华. 1996.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兼论云南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8(1): . 彭华,李恒. 1995. 云南天南星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3(1): . 何顺志,张天伦,黄勇其,徐文芬,彭华. 1995. 贵州小檗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1):. 彭华,何顺志,雷立公.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II),贵州科学,12(3): . 彭晓英,何顺志,彭华.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贵州科学,12(1): . 彭华,孙必兴. 1993. 贵州禾本科新分类群,广西植物,13(3): . 彭华 1991. 贵州早熟禾族资料,贵州科学,9(1): . 彭华 1991. 紫茎泽兰在贵州的蔓延及防除,贵州农业科学,1991(2): 13,. 彭华 1991. 贵州禾本科草沙蚕属一新种,云南植物研究,13(2): . 彭华,孙必兴. 1991. 贵州荩草属的修订,贵州科学,9(4): . 彭华 1990. 贵州狗牙根属植物小志,贵州科学,8(1): 12,. 彭华 1990. 贵州异燕麦属的订正,贵州科学,8(3): . 赵平,姚光渝,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初报(I),贵州科学,8(1): . 姚光渝,赵平,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二报),贵州科学,8(2): . 彭华 1989. 贵州禾本科一新分布属,贵州科学,7(2): 86-87.
我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凝重而深刻的问题在扣问着我的心头。 站在岁月的河边,看流水轻轻滑过,看花开花落,云起云沉。无意间一片花瓣柔柔的滑落,掉进了平静的心海,从
【齐帆齐微课 第61篇 2039字 ,累计115000字】 王船山是我家乡最有名气的人,而且也是闻名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我的印象里,最先知道王船
在距今8~5.7亿年前由于扬子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武功山处于深海――次深海环境,在陆缘带沉积了一套含硅铁质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在高温高压的
《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字面意思就是没登过高山,就看不见天的高远;
白鹇(学名:Lophura nythemera)又名白雉。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