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号叶小二
关于安徽西递的随笔:西递宏村之行 作者:暮色渐蓝 在明媚的春光里,我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天气凉爽,清风徐来,美丽的黟山还在晨曦中酣睡。这里连绵的峰峦与黄山连为一体,如果说黄山像气势雄伟的交响乐,这里便是交响乐中最瑰丽的乐章。 我们首先踏进奇妙的牛形村落——宏村,这里湖光山色,独具神韵。“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一个被称为牛肚的南湖边满是画画的学生,他们或坐或站或蹲或倚,陶醉在白墙黛瓦、翘角飞檐的古老徽派建筑中和昂然的春色里。南湖绿柳绕堤,平洁的湖面,倒印着高天流云和白墙青瓦的房舍,有一种超然的感觉,恍若隔世。 细细牛肠似的400米长的水圳贯穿整个村落,终年清澈,潺潺流淌。许多人家将这天然的泉水引进院子的渔池,茶余饭后,凭栏观鱼,悠然自得。或让活水绕过花台,看花间流水,凭添诗情画意。 村头两棵巨大的红杨、银杏树,古木参天,仙气幽幽,是全村人纳凉聚会的好去处。 出了宏村,又来到了西递。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牌楼。这是一个皇帝恩准,私人出资兴建的牌楼,牌楼上方有“恩荣”两个字。通体是黑色大理石所塑造,雕有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精美古朴。 西递是一个形如航船的村落。西递人崇尚儒学,熟读经书,博通古今,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审时度势,告别家乡,外出经商,经商成功后,在仕途上也一帆风顺。这种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的经营模式创造积累了巨大财富。他们就用挣来的钱来建造精美豪华的房子,这些楼房,有的造型别致,有的用料考究,有的园林秀美,有的装饰高雅。用奇特的建筑来显示主人雄厚的财产和显赫的身份。 印象最深的当数西递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让人称奇的是,上联“快”字少一竖加在“辛”字的横上,下联“多”字少一点加在“亏”字上。意思是人要多点辛苦,多吃点亏。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中下联知难的“难”繁体字里左边底下是个“大”字到这里变成了“小”字,因为知道难就不是大难而是小难了。 此外还有“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些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诱导人们自觉进行道德完善,形成了西递淳朴的民风,丰富了他们古老的文明。 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雕刻 家,他们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艺术堪称一绝,随手拈块石头、竹片雕刻,如同在纸上写字,轻松自如而又韵味无穷。 西递、宏村恰似中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幅巨画长卷,溶自然、人文于一体,既像泼墨重彩又像淡抹写意的图画,留在我永恒的记忆中。 离开了,总也越不过那黑黝黝的峰群,那白墙黛瓦,那楹联格言,魂梦还在那里徘徊、流连。 朋友,请到安徽来:看看我们奇特瑰丽的黄山,看看我们古老宁静的世外桃源。 关于安徽西递的随笔:西递情结 胡 迟 逛屯溪老街,当阳光撒在那些灰蒙蒙的徽式屋檐上,灰尘的粒子在阳光中游离时,我抚着“三百砚斋”里一块呈现着波浪纹的砚石,轻轻地叹一句:“我好像走在一个陈旧的温馨的梦里。” 第二天我上了黄山,雨过天晴的黄山云蒸霞蔚,清清亮亮的山岩,变幻多姿的云海,千奇百怪的古松,纤尘不染的石阶路……当云雾缭绕在脚下时,我快乐地手舞足蹈:“这是真正的云中漫步!”黄山在云海中起伏不定,我神魂颠倒,目不暇接,在黄山的西海饭店住下后,我立即给山下的父亲拔了电话:“我今天不下山了。”父亲在电话那边迟疑了一下,说那你就在黄山多玩玩吧!明天原定到西递的,时间来不及就不去算了。 西递?!“不!不!我明天上午一定赶到!一定去西递!”我的声音短促而急迫。我始终弄不明白,在那一瞬间,如梦如幻的黄山怎么一下就淡去了呢?那被黄山搅得如初恋般怦怦乱跳的心怎么一下子就被内心所升腾起来的另一种渴望所扼住了呢? 其实我对西递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是在一次画展中,被一位画家的“西递系列”的版画所吸引,那是被艺术夸张了的西递,那份古朴的文化氛围,那份饱经沧桑的书卷气,那样一种淡泊宁静的存在……在那些错综的民居群里,我读到了一种悠远蕴藉的意绪,一种跨越历史时空而静静弥散的生命内力,我在心里说:“这不是我一直要寻找的……灵魂的寓所吗?”在电视风光片里,我看到寄意“落叶归根”的石雕窗,那“清风徐来”的大风扇,我被深深感动着:“这些老房子里的人把清淡的生活装点得多么富有风味呵!”在家住黟县的朋友的介绍中,我知道了黟县的桃源洞,我知道西递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成一船形,还知道西递名称的 传说 …… 屯溪老街让我有一份闲闲散散,恍如排箫所营造出来的恍惚迷离的心境;黄山让我兴奋、迷乱,它能调动我所有的激情,身心俱醉;可西递,那是我弥久的向往,它能熨帖到我内心的深处,轻柔的抚平心上的每一处最细小的皱纹。 西递村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密集的古民居,而是触目皆是的古董摊。许多做旧的假古董和周围那些古老的房子很相称,以至于你明知它们是假,仍然忍不住要拿起来摩挲一番,藉此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应一下古老的气息,摊主们并不像都市的小摊贩那样急迫,他们的摊大多高大自己家的门前,他们坐在摊边,做着别的活计。那种格局,就好像他们只是将自家陈年的家什拿到太阳底下晒晒霉气,而若有人看着喜欢,临时说个价也就让出去了……西递人做生意都是这么顺其自然,充满着一种引人深悟的处世哲学。 古民居的内部陈设也处处显示着他们的心理特征。厅堂大多宽敞,明亮,顶棚较高,厅堂的条案上,正中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是瓷制帽筒,帽筒左边摆着瓷瓶,右边摆着精致的以木雕为底坐的镜子,取谐音“平静”。那些在外面商海风云拼搏了许多年的富翁们,回乡颐养天年时,都希望过一种没有竞争紧迫感和危机感的风平浪静的日子,这种心态在这块土地上浸渍开来,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心理积淀,对称地设置在厅堂两侧的卧房,比较狭小,光线暗淡,卧室里只有一扇朝着厅堂开的花窗,当地人告诉我,西递的先人们认为卧室的活动应当是秘密的。宽敞的厅堂,狭小的卧室,西递人进退有序地设计着生活,形成一种内紧外松的心理格局。他们既有气度去四海闯荡,成为富翁巨费,也能恬然退回田园,享受丰衣足食,儿孙绕膝,读书终老的消闲日子。在西递村漫步,我的脚步悠闲从容。走进一幢幢古宅,就好像已经走进来许多次一样。那些楹联,那些最能体现西递文化的楹联好像也是读过千遍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县城城隍庙有硕大铁算盘一面,两边有联:“你有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空/我却诸事糊涂,有多少,记多少,从来结账总无差。”这里的人承袭着这样圆熟的生命智慧,无怪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徽州文化的人,乍一踏上这块土地,总要惊诧西递人的形容举止中何来那样一种天然的大度与从容;何来那样一种不卑不亢,极有分寸的处世态度。一位大都市的人偶尔路过此地,回去后没有过多久又来了,以后他每年总要来几次,他说:“接触过这里的风土人物,去哪里都忍受不了现代社会特有的那份浮躁。” 村前有两条小溪,水从东往西流,“东水西递”,“西递”因而得名。 西递,也许永远是和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小溪,将那一脉古风延续下来……高处俯瞰,西递古民居群成船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西递村,会不会成为当代人心中的诺亚方舟呢? 安徽西递随笔:古朴灵秀的安徽西递写生归来 十个年轮,历经艰辛跋涉的春天,风吹醒一种感觉,把折叠已久的沉默映入画板,让心境回归自然,听田园唱晚…… 穿行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他执著的身影;行走在四季变幻之中,有他生命的感悟;徜徉在自然神态之下,有他奋进的乐章……赵占元,是一位醉心自然光辉的行者,是一位追逐心灵大美的画家,他用生命点亮心灵的风景,他的人生亦因此闪烁出熠熠的华彩。 赵占元,现执教于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90年代,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平面研修班学习,是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省 水彩画 艺委会会员、黑龙江省现代水彩画院画家。 步入赵占元那错落有致、堆满各种画具和书籍的画室,一缕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或装裱悬挂、或绵密堆放,一幅幅画作,让人目不遐接,不论是荒原野草,还是霜花闪烁;抑或是芦笛雁荡、万木峥嵘;山峦幽谷,红霞满天……这些大幅水彩画,包含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怀,对自然神态与表情进行生动的描绘,淋漓尽致、不拘成法、任意驰骋,更似一种直觉的流露,又仿佛是音乐中的交响,将音阶、合声、柔板幻化成天籁之声!透过画面解读心灵,它无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执著与热爱,无不抒发着对大自然、对生命历程的概括与 总结 …… “自少年时代,我就喜欢观察风景,常被一种情感牵动着。在心灵与风景会合之处,为万物相依并存、生生不息的魅力所感动。漫步四季,将灵魂投入大山、花草、树木之间,流云散尽、碧空高远,白山黑水、疾风劲草,通过手中的画笔,使我和自然之间深化了默契。在静静的交流中,我感受着天地的博大和灵魂的驿动,捕捉着生命光辉灿烂的姿影……”赵占元的一段内心独白,道出他崇尚艺术、膜拜自然的诗意心境,言语间他的眼中焕发熠熠神采,仿佛整个人已融入这片唯美的精神世界。 艺海春秋泛舟苦读、足踏南北寻师访友,天地之中美为大境界,方寸之间黙守精神家园。大自然成为他永不枯竭的资源,艺术构成了他心中永不退色的风景,穿越时光的风尘,赵占元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勤奋劳作、执着追求,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一直在寻找内心本原的冲动,并全身心地融入到如痴如醉的创作激情之中,面对这些画作,谁看后都忍不住为之感动:难道他真的是为艺术而生? 回首赵占元所走过的绘画历程,他始终站在艺术的前沿,用扎实的脚印去追逐,一路洒满花香:早在八十年代初,他已尝试用树皮、旧布、拓印的油墨纸、报纸等材料,采用撕纸、拓印、缕空、粘贴多元复合等技法,大胆实践、另辟蹊径,创作出静默、秋思、夕照和灵感的废墟等作品,将民间剪纸意味与现代自然材料、肌理与多元化形态相结合,拓展出独特的审美视角,营造出古朴原始的意味,从朴素的自然题材中,升华出生动琉璃、诗歌般的审美意象。 近年来,他以创作大幅水彩画作为突破,醉心于抽象抒情与意象表现之间,关注自然的表情,追求大自然与心灵宇宙的交融碰撞、用光于色书写天人合一的气韵,写实不乏生动;写意中充满情感的律动。挖掘形式语言、注重心灵的审美体验,用奔放的笔触抒发唯美至上的情怀,以获得精神的滋养,构图纵横饱满、神木巍然、画面云气飘渺、万物相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天道酬勤,他深谙向生活、向大师、向自然学习的深刻内涵。他遍读名家作品,诸如梵高、卢梭、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的名家传记,并写出100多万字的随笔文集,汇集成“荒原集’“潜心集”记述他的艺术生涯,如今他的《谈美悟性》文集即将出版;多年来,他带领学生远足跋涉,风餐露宿、每年都去写生采风,领略 传统文化 积淀,从南到北、采集挖掘、踏遍北方的原野冰川,森林幽谷、体验西递、宏村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历史悠久的古镇民风,领略岛国渔村的异域风情,从各种文化符号中、凝固的音乐中获取灵感,一路写生,潜心创作,探索中西方融合的创作之路,其中的艰辛,都凝结在大量的作品中。 一个炎热的夏季,他在海边的悬崖上写生,骄阳灼人皮肤,四周没有一颗树,一直忘我写生的赵占元,头顶烈日历时五六个小时的作画,竟被晒昏在悬崖上,学生们很紧张,急忙联系用车把他送回住处,但当醒来后他依然坚持凭记忆完成了作品;晚上依然为学生门讲课示范,他就这样,真情投入,还有一次在西递写生,天陡然突变阴得犹如黑锅底,他租了一把大阳伞作画,刚画了半个小时,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伞已不起作用,雨水将他的画作完全浇毁,此时,他以全身湿透、水洗一般,但这并没影响他继续创作的激情,雨小后他继续作画,但依然有很过学生陪伴着他一起画,直到再次完成,在场的观众、学生无为之感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占元的作品《生命岛》获蔡伦杯晋京书画展二等奖,并先后在省文博会、市文化艺术节、齐齐哈尔大学及建城300年绘画展中获奖,2004年参加中韩美术交流展,2006年参加台湾、香港两岸三地书画展,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巡回展,2008年获黑龙江水彩画双年展及北大荒版画50年精品展优秀奖,2010年作品入选黑龙江省文博会第三届水彩画展,黑龙江省第五届水彩画双年展,并在多种专业期刊发表作品,艺无止境,对艺术他情怀高远、执着追求。对 教育 事业。为人师表、坦诚谦和孜孜以求。有耕耘才能有收获。画如其人,一种信念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如今的赵占元,就像耐寒的植物历经寒酷仍能坚守寂寞,表面沉静内心却激流涌动,一如他的画作所表现出的精神取向,只因他坚信:艺术源自于真诚,源自于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在艺术教学中,风景写生历来是各大美术与设计院校极为重要的实践课程,户外风景所面对的自然,在色彩的组成因素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其光色变幻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艺术表现层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室内一景一物的恒定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绝非一种点缀。写生课即包含艺术规律的探讨、开阔视野的体验,也是人生性情的修炼。作为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质、训练学生观察与感受能力,对造型、色彩、结构透视技法等方面的控制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色彩写生的感知度,生动性在面对自然时都有着无限深广的开采界面。此外民间、 民俗文化 、异域风情。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解读、素材的收集与提炼,都需要收进奇峰,以真情实感,深刻体验为基础。 向生活学习、向大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永远是探求艺术的学子应恪守的法则,无数名家大师、无不遍研古今、师法自然,艺术与设计,都离不开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从研习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淀,从自然风物的表情中采撷挖掘创作灵性,发育对美的感知与领悟,山川、大地、海洋、园林、建筑、绵延的传统文化符号,无不催生出令人心动的理脉与气质、聚合出人与自然深切的交流与对话。 这次画展,是艺术学院10级学生在黄山脚下,古朴灵秀的安徽西递写生归来的师生汇报展,客观说在大部分学生中,风景写生都是陌生的、看的多、画的少、从室内静物、人物步入丰富变幻的自然,光间交织的空间,学生难免面对挑战、心生压力,但西递之行,所有师生都格外珍惜这有限的写生机会,无论风雨阴晴沉醉于写生创作的激情中,面对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品味小桥流水,白墙青瓦的古朴民居,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情怀,蕴藏在雕梁画栋,红灯高悬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无不为之迷恋,引发出无限的思古幽情。 在十几天的旅途中,我们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因为西递之美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马头墙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建筑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堂、流水人家、胡氏宗祠老屋子错落有致,徽派建筑檐角俏丽,顶楼门亭以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内堂高大,多以木结构为主,门窗为镂空雕刻,内院相互串联,小巷幽深,小溪沿山脚一直沿伸到村口,泉水清澈在青灰色调中,红灯高挂极为赏心悦目,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 我们终日跋涉在西递与宏村之间,东水西流的一线天、宏村月诏午夜梦回般寂静的倒影,残破的老墙讲述着久远的 故事 和时光的变迁,从春色满园的南湖到彩虹静卧的画桥,从茶园店铺的老街到传统古旧的文房墨宝,古老的民俗风情处处留下写生的足迹和挥之不去的记忆。 此次西递之行,写生时间安排的紧张而充实,在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采用集中讲解、辅导示范、采风交流,把构图原理、画面组织与提炼、造型色彩与表现技法等要点切入到每个环节,每段作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阴雨连绵、烈日当空、师生从不倦怠为了一种“西递情结”师生一直坚守着初始的执着与冲动。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艺术学子,整天穿梭在小村的各个角落不知疲倦的写生作画,这里俨然成为习画者的圣地。写生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深化了心灵间的默契,北方的师生也为当地的村民留下了美好印象。 大一的学生,风华正茂,才情初放,虽说基础薄、眼界不够开阔、积累探求尚有漫长的路要走,他们的画,或许有些生涩稚拙、却散发着青苹果的幽香,他们每天背负沉重画具深入到各个角落不停的作画,无需掩饰,他们在这里用心灵描绘着,纯真的跃动,画不好的烦恼,展示着面对南国风土、良辰美景、古老村落、艺术天性所赋予的真实感动。真情写意,我要说:“他们画的很好,虽不成熟,但不乏生动的艺术灵性”。其实他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些………. 这次画展也是艺术实践环节,新生的一次写生汇报展。 我们旨在借助于教学展示活动抛砖引玉,在展示教学汇报成果,彼此交流学习中,相互促进,恳切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师长的倾心指教与批评,这是我们的共同的期盼,难忘的西递,永远的西递……安徽西递随笔_关于安徽西递的随笔相关 文章 : 1. 西递旅游攻略 2. 安徽宏村采风随笔3篇 3. 安徽西递旅游攻略 4. 安徽西递古镇 5. 安徽西递宏村旅游攻略
幸福的小猫zz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伯妮新娘
西递之美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安徽西递 随笔 ,希望大家喜欢。 安徽西递随笔:风情古镇——西递宏村 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个暑假我来到了黄山。黄山气势磅礴,群山环绕。若说黄山像一位壮年男子,磅礴有力;而我更喜欢依山傍水,一年四季恬静朴素如两位柔美女子的西递和宏村。 要说起西递,首先刻在我的心上的是一池碧绿的荷叶,,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在向村中眺望,粉墙黛瓦,无不透露出一种古典美。多少年来,依然如旧。与外面的繁华来比,这里更为清净。走进村庄,一座座徽式建筑,洗涤了我们的心灵,将俗世繁华皆抛之脑后,用纯净的心灵去领略这样的美。 游览了许许多多清朝官员的宅子,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那种压抑的奢华,而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平静,令人感到身心舒畅的美。大概是这些官员回到家乡要放松身心特意建造的吧! 游览了西递让我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更喜欢豪华气派的欧式风格的建筑,现在我却觉得徽州风格的建筑更能给人一种平静、缓解压力的感觉。 一下车便看到西递所没有荷花,大大小小的荷花给宏村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进入宏村,整天比西递要干净,整洁,历史可能要比西递晚了一些。 我们在宏村住下,所以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欣赏这一美景。 宏村也住下了一些清朝的官员,虽说我没有几个了解的,可是从屋中的陈设可以看得出,是一些清正廉洁有圈无钱的文官,家里全是书,并不豪华。还有有钱无权的土豪,家中有的木雕都贴上了金箔。 夜幕降临,下起了蒙蒙细雨,可是宏村的主要街道依然摆起了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和当地的明信片张张的刻画了宏村的美景。细蒙蒙的雨给宏村披上了轻纱,非常的祥和。 那里的人们也很善良,同去的朋友看上了一条十元的吊坠,可是身上的钱只剩下五元了,也不能再回到客栈去拿钱,因为太远了。老板看出了她失望的神情,最终以五元卖给了她。 买好了纪念品,漫步于宏村的夜色中,远离街市来到了宏村的中心——月沼。柔和的月光洒在湖面上,微风吹过,再加上雨滴滴落在水面上粼粼波光,这时的月沼宛如一轮明月,湖中倒映着天空中月亮的影子,这大概就是“月中月”吧! 回到客栈,已是晚上十点,洗漱好了之后,整个村庄安静了下来,,接受 雨水 的洗礼,青石板与雨水的交响乐成为了全村人的催眠曲,让整个村庄安静下来聆听这优美的乐章。这里的夜晚不像城市在,到处都是嘈杂的声音,有的只是雨声和微润的乡间泥土所散发的香气,令人久久难忘…… 安徽西递随笔:走出西递 这就是西递么?一个村落,仅凭自身的 文化 积淀,便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它有着怎样不同寻常之处呢? 放眼远望,但见层峦叠嶂的山峰环抱一座村庄,白墙黛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最是那高耸着的马头墙,在秋阳的映照下,颇为显眼。无名的村树上,知了们热切地歌唱着,像似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进得村来,一座“胶州刺史”古牌坊矗立眼前。从导游的讲解中,我了解到这座古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8年,比远近闻名的歙县许国牌坊还要早六年呢。整个牌坊高12米,宽近10米,为三间四柱五层楼式结构,全部用黑色大理石构建而成。古牌坊虽历尽世代风雨,依然雄伟屹立,叫人叹为观止。 沿着环村石径徒步古巷,那青砖黛瓦间隙之中的野草很是繁茂,那斑驳的墙体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明朗,那人去楼空的绣楼,唯有两只红灯笼依旧高悬着,引得游人争相拍摄留影。不远处,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对着绣楼速写,粗粗几笔,倒也勾出了轮廓。眼前这位眉目清爽的女孩,无端地让我想像绣楼上,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子不知是怎样的风光,亦或是怎样的凄凉。 进得一户人家,试着走进那高大的马头墙背后隐藏着的封闭世界。这里四壁无窗,光线幽暗,仅有一小小天井,通天接地。这样的格局,可是大有讲究的。主人是想借天井吸纳天地之灵气。面对天井的,是宽敞明亮的厅堂,这是男主人接待宾客的礼仪场所。据说,在西递,几乎无一例外,在家家户户的厅堂中央均挂有大幅中堂画,画下置一条案,条案左陈古瓷瓶,右摆木雕底座的镜子,中置自鸣钟。这里头暗含“东瓶西镜”之意,每当正点时分,自鸣钟响起,便让主人得到一个“终生平静”的心理暗示。由此,少了些许烦躁,多了几许安宁。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在西递,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还有那些古人留下来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幅履福堂中的楹联,精辟地概括了堂主人的人生哲学。先人的人生哲学再好,终究没能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窠臼。堂中还有一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据说此联为堂主后人所撰。这就颇值得玩味了。这胡氏子孙以务实之态大胆提出读书、营商皆是好事,但关键得看效果。先人创业固然不易,但子孙们守业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啊。这番道理,置于今天亦毫不逊色。 可在西递,最被推崇却是一幅错联:“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书者在这幅楹联中,刻意将“辛”字下方多加一横,寓意多吃一份辛苦,自会多一份收获;将“吃亏”二字繁体中的“亏”字右上部多加了一点,意为多吃点小亏,反会得到别样的幸福。在我看来,书者用心可谓良苦,但错字就是错字。究其意,终不及我之同乡板桥老先生的“吃亏是福”四个大字言简意赅。无意间,倒发现了一幅书郑板桥辞句的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利异标新二月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此联中下联的“利异标新”应为“领异标新”。此应是实实在在的错字,该不会再有什么新意可言了吧? 由环村石径看过几户人家之后,那琳琅满目的古玩,那挂满四壁的工艺品,那招徕顾客的吆喝声……让人心中思古之幽情渐减,进而生出些许疑惑:这些与世界文化遗产能否相配?终于,我忍不住走进一户寻常的西递百姓家中开口询问。这是一户极普通的人家,家中既没有琳琅满目的古玩,亦没有挂满四壁的工艺品,有的是日常家用摆设。老两口在看电视,见有人来访,男主人戴上助听器跟我打招呼,说是耳朵不好,请多担待。我赶忙上前致歉,“不速之客,万望二老见谅。”从与两位老人的闲谈中得知,现在古民居多为他人租用,并非原本居住之人。那琳琅满目的一切,亦非原产西递,多为收购所得,鲜有真品。“既如此,为何价尚这般高呢?”面对我的问话,两位老人淡淡一笑,仅房租就上万,加上 其它 开销,价不高能行么?再者,来这儿多是一锤子买卖,能成一笔是一笔。老人没明说,不宰白不宰。 出得西递,不禁让我有些后悔。西递,原有的古朴难道只能远视么?清人程且硕在《春帆纪程》中所描写的:“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是何等的古朴清新,是何等令人流连!如今,村中那变了味的一切,难道不是对西递的一种伤害么?无怪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能是一种文人情怀矣,他那种“读书好道,无慕于富,无慕于贵”的性情又有谁人传承下来了呢?黟县发现了桃源洞也好,其陶氏是陶渊明的后裔也罢,可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桃源只能在世外。 关于安徽西递的随笔:西递散记 古风悠悠 没有朋友的都市于我只是沙漠,何况是要暂住在离家千里之外的皖南山村西递呢!所以,到了西递的第二天, 我就去了村口那间画店。 画店面朝着“荆藩首相”的牌楼和牌楼北的一湾湖水,老板姓蒋,江苏常熟人,操着一口江南特有的普通话,听起来总觉得有点费力。三年前我第一次到西递来的时候,就在店里站了许久,看着他画的 国画 古民居和黄山写意,心中赞叹一个开画店的也不可小觑。当时老板忙着生意,没有怎么交谈,这次由于将近中午,店里只有老板一人,或许是我俩都想找个说话的人,就好像老熟人一样开始了交谈。他讲起自己曾经当过民办教师、搞过校办工艺品厂,后来到周庄开画店,再后来就到了这里。他的家里有个女儿,老伴在家里帮着带孙子…… 谈的是如风云流散的往事,谈的是亲人家庭的家长里短, 没有丝毫的防范与隔膜,听着这些是不是像久别的朋友? 现在的西递早不是那个闭塞、古朴的山村了,要找个可以推心置腹交流的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旅游开发的原因,村上那些悠长胡同里商铺的生意热火朝天,无非卖些黄山茶、歙县砚、木雕石壶之类。有趣的是,卖茶的看到有人来才会把锅里的茶叶翻炒几下;卖砚台、石壶的总是有客人进店才会比划着“现场制作”。或许店家想传递给顾客自己是“厂店一体”的销售模式,让人产生“物美价廉”的错觉,进一步引起购买“当地特产”的欲望。然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销售类型也不外巧舌如簧者有之、虚抬价格者有之、嘴甜心苦者有之、装模作样妙如双簧者有之…… 如果只是穿行在这些商铺里,就又回到了都市的喧嚣和浮躁, 不过是从一个红尘进了另一个红尘。 蒋老兄的外套很随意地敞着拉链,露出的圆领体恤衫胸口的部位,有个明显的破洞。他看得出我这个老师并没有买画的意思;我也看得出做了那么多年生意的蒋老板,其实还隐藏着极为质朴的善良。既然在我们之间没有买卖的关系, 于是斤斤计较、尔虞我诈都被轻轻抛开, 就像湖水南岸上的新柳初绽如沐春风。 蒋老兄竟然主动说要送幅画给我,这可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我们当地曾有这么一句话,“酒越喝越厚,生意越做越薄”对金钱的追求强化到最后,许多人最终迷失了人生的本性, 眼里只有利益,哪里会有这份云淡风轻的洒脱! 跳出那个眼下最时尚的圈圈,需要定力与大智慧。
资料很多,我就找个1给你看。。。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
关于安徽西递的随笔:西递宏村之行 作者:暮色渐蓝 在明媚的春光里,我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随便放在一个盒子里面,包好就可以邮寄了。望采纳
1.广东房地产市场研究 2我国汽车金融的现状与对策3.试析我国的网上证券交易 4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