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Wendy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编辑本段]心理健康的深层次了解: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猫猫的习惯
是呀,一个快乐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得抑郁症?我觉得你的问题最根本还是对抑郁症的病因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就好比一个 健康 的人为什么会生病一样,我们生来都是 健康 的人,但谁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生病?快乐的孩子就不会得抑郁症吗?难道你真的以为抑郁症是小心眼?是不开心?是想不开?是矫情?错的太离谱了。
就像上面的图片一样,总能听到人们在用自己的观点去教训抑郁症,告诫他们要坚强,要想开一些,要开心起来。如果抑郁症的患者真的能通过主观意识去控制自己快乐起来,那么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抑郁症呢?
可能你对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一定自我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抑郁症是医学疾病,是先后经过几代医学人的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疾病。关于抑郁症的病因,更应该听一听医学上的观点,毕竟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听专业的人的,不是吗?
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实际上还在继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论,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医学上公认的发病原因还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 社会 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从遗传上说,抑郁症的遗传因素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遗传易感性的表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并不会直接遗传发病,而是会因为遗传因素的存在,增加发病的几率为普通人群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生物因素
所谓生物因素就是基于目前几个主要的生物学假设成立的,比如3个最主要的神经受体作用机制:5-羟色胺、去甲肾、多巴胺。而目前主流的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是围绕这三个主要作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受体展开的。
社会 心理因素
我的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和我沟通过一件事情,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误解,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时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悲观和绝望感受,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和我因为这件事在和家属沟通的时候却发现一些家属的观念是我这个医生也无法改变的。
曾经在门诊遇到一名上中学的小姑娘对我哭诉自己爸爸对自己抑郁的指责,他们根本不相信一个初中生有什么好抑郁的,在他们看来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就不应该抑郁。后来终于她的爸爸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和她一同来了医院,我专门抽出半个多小时和她爸爸进行了沟通,实际上等同于一次认知治疗。告诉他抑郁症的发病年龄本身正在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告诉他像她女儿的事情其实很普遍,在我们的身边不在少数;告诉他女儿的病情比看上去还要严重,不想上学不是因为厌学,而是因为抑郁症导致的认知改变根本就难以维持药物治疗。可我还是失败了,他的爸爸回家再次训斥了她,认为她还是懦弱,认为他觉得女儿不应该抑郁,女儿就不应该得抑郁症……
这就是抑郁症的现状,也是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有病耻感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不会有人想要去罹患抑郁症,那是多么难以形容的痛苦啊。
早上好感谢您的邀请,如果真正内心快乐,不会得抑郁症。
这个问题非常好,很多家长问过我这个问题。首先说这个快乐的孩子,是你看到他是个快乐的孩子,还是他自己感觉他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如果你看到的这个孩子是个快乐的孩子,那说明这个孩子是带着面具生活的,带着面具生活,孩子就很辛苦很累。讨好他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周边的人都感觉到快乐。同时他也不想让他不快乐的一面在别人面前表现,所以这种孩子在生活当中是很辛苦的很累的,这种孩子没有自我,他把自己内心不快乐不愉快的事都压抑下去,当他的内心压抑的东西太多时,他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出现抑郁状态或者抑郁症。在我的咨询室里遇到多个这样的孩子,他们来到我工作室常说我很开心啊,我每天很快乐,我没有烦恼的事。可是他的家长对我说,发现孩子有的时候在自己房间里偷偷的流泪,经常失眠,才带孩子过来找我。我通过沙盘和绘画读懂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个快乐的孩子患有抑郁症,跟“微笑抑郁症”有些相似,只是表面上的快乐,有的家长会认为,只有成年人的世界才有“微笑抑郁”这么“复杂”的东西,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单纯直率的。但事实上,孩子也是有“微笑抑郁”的,甚至他们天然童真的外面更容易掩盖已经崩塌的内心。
十分明显地,近些年,越来越多家长给予了他们孩子考名校、当人生赢家的梦想。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并且更糟糕的是,他们从小承受了太多父母亲人的期待——要做乖孩子,要勤奋好学,要正能量,要考上好大学,要找到好工作,要承担爸爸妈妈的期望……为了不让对自己好的爸爸妈妈伤心,他们不断地跟自己说“我要克服苦难”“我不可以成为家庭的麻烦”。因此他们只能用童真掩饰,然后悄悄地在心里喊救命。
但常常没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救。
“微笑”抑郁是十分特殊的,他们并不会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反应迟钝、思维愚钝。相反,他们可能笑得比普通孩子更灿烂,学得比别的孩子更出色。因此,作为不专业人士识别“微笑抑郁”是十分困难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如下一些行为,那么家长需要高度警惕,你的孩子可能正有自弃的念头!在这些时候,家长亲人朋友老师正确识别孩子的自杀信号是极度重要的。
作为一名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预防孩子抑郁症的发生。并能在家庭中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即便发现孩子出现了抑郁症向也能够很好的处理,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说孩子的抑郁症,父母应该要负起首要责任,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配合治疗。
看到这个标题,让我感觉到他的前后点是矛盾的。
因为快乐和抑郁完全是两个方向。我们看到一个人快乐的时候,有些人真的是因为隐藏的很好,他把快乐呈现给别人,但是他内心是抑郁或者是不自信等等。有一首歌叫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当然抑郁的表现都是一样的,但是抑郁的原因肯定各有各的不同。唯一的方式就是找出这个原因去想办法解决。
如果孩子的这个快乐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表面的,那么孩子得抑郁症是可能的。就像穷的时候,大冬天就只能套一个空棉袄,里面凉风嗖嗖灌,还是冷啊。因为没有衣服打底保暖。
如果孩子内心深处有自己的快乐,哪怕只是他的小秘密,他也能因此平衡掉许多坏情绪,那他抑郁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快乐的孩子一样会得抑郁症。
因为一般情况下,抑郁症与遗传因素,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等都有关系。
而有一种 阳光型抑郁症,他们是把郁闷、委屈、愤怒等真实情绪掩藏起来,表面上给人阳光、快乐、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感觉,实则因为长期无法宣泄而形成抑郁症, 症状可能有"幻想逃离现有环境","众人面前积极但在背后消极"等等。
我想这个孩子就是这种情况。
就像很多喜剧演员,比如金凯瑞、比如饰演憨豆先生的罗温·艾金森,甚至最早的卓别林,都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他们可以算是典型的阳光型抑郁症。
因为他们在人前,都需要把开心的, 搞笑 的、阳光的那一面展现出来,反而压抑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所以在私底下,就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
对于一个孩子,在儿童幼稚期,他们会初步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度。 那些得到了父母关爱的儿童,就能够在成人后和别人建立起信赖的关系。而且,也能够从朋友和亲人那里得到安慰。
但是 有些孩子从幼年起就缺乏这样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感觉 ,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自己承受,不信任别人能够坦诚地帮助自己,从而陷入抑郁。
最好是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通过相关的心理开导,配合一些疗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应该会有好的效果。
快乐???你怎么知道他快乐!如果是真正快乐的孩子,是不会得抑郁症的,除非他的快乐是装出来的,或者是你感觉他快乐,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躯体症状,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症等精神病症状。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治不好,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抑郁症是可以彻底根治的!关键在于了解抑郁症的病症特点,对症下药,坚持用药,并且用对药。
对于抑郁症来说最难的是不被家人朋友理解:他们只会认为你暂时心情不好。或只会告诉你:“ 想开点啦 ”,“ 要学会自我调节 ”,“ 谁没个不开心的时候啊 ”,“ 内心要强大 ”。还有人认为那些长期被抑郁症困扰的人其实就是“性格有问题”、“心理脆弱”、“意志薄弱”、“不求上进”、“故意给人添麻烦”。
孩子的心理 健康 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我们大人可能一句玩笑话,在他们那里就是致命的,而且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上学老师一堆作业,回家还得学特长,如果是孩子真的对特长感兴趣,还好说,就怕不感兴趣是被父母逼着学,久而久之,和家长矛盾不断,难以沟通,
举个例子,前几天我上班的时候,因为都是些孩子妈妈,干活时候聊起来,A妈说他儿子期末考试完了,孩子要上辅导班了,孩子不想去,但是不去成绩提高不了,辅导班上完了,还给报了5门特长班,什么跆拳道,围棋,美术,跳舞,钢琴,书法,都得学,另一个家长说孩子不听话,不想去,但必须逼着他去,成绩不好,丢人,在老师家长群里丢人,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三句话不离成绩,一直在那里说,为了他,当妈的多么不容易,怪孩子不给她争气,让他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没说完娘俩就吵起来,
相反B妈则比较开明,孩子放假了,B妈和儿子沟通,说只要成绩过得去,就不去补习班,如果你想去也是可以的,特长什么的如果他愿意学,就去,不愿意就算了,但是不去补习班不意味着放松,作业提前完成后,每天都要拿出两到三小时的时间去做课外阅读,课外辅导题,等这些做完剩下时间自己支配,孩子同意了,
慢慢的,孩子养成了习惯,回家先做作业,成绩越来越好,
孩子的心理 健康 需要家长理解,互相沟通,要熟知患儿的情况,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他们,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家庭治疗是患儿和家庭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若在后天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那么只是依靠一时的药物治疗是难以痊愈的。
内心的孤独是你理解不了的
四叶草人生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annywong1990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思美味520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
1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 作者:郑维瑾,宋立升 文献出处: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年代:2007 期号:第3期 2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晖,李峥 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
全世界陷入抑郁症有3.5亿,中国抑郁症高达9000万。患者和患者家属有强烈的病耻感。来源于他们害怕受到歧视,很多人不懂这个病,觉得抑郁就是矫情,或者抑郁就是精神
浅谈精神疾病护理健康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