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1LUL1ANG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小骨头骨头
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太阳之为病,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其中什么脉才算浮脉呢?浮脉就是,脉在肉上行。手指轻贴皮肤,不用力即可把到的脉就称为浮脉。那么太阳之为病,脉为什么是浮呢?而不是沉脉呢?因为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为什么说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呢?因为阴主静,阳主动,脉浮,故可知阳气在表。既然阳气在表,自然脉就不会是沉脉了。伤寒之后阳气又为何在表而不在里呢?因为伤寒,寒气客表,为了防止寒气入里,人体的阳气自然就走到肌表来抵御寒气入里。其次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会头项强痛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项循行而过,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便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头项强痛。那为什么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会流通不畅呢?因为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所以就会流通不畅。那为什么不通就会痛呢?因为不通并不是完全的不通,而是部分不通,部分不通就是有阻滞,气血流通的时候遇见阻滞就流通不畅,就会发生摩擦,就会痛。如果真的是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那既然说的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又说成是部分不通呢?那为什么说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呢?如果完全不通,气血就流通不过去,假如是腿流通不过去,腿就会瘫痪,没有知觉,既然没有知觉,自然就不会痛。就比如一个人完全死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痛了?我们经常说痛死我了,那么真的痛死我了吗?最后一点恶寒,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伤了寒,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肌表,自然就恶寒了。伤寒论第二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中风跟后世的中风之后角弓反张这个中风不是一个意思。中风之后为什么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热?发热是因为风邪郁遏卫表,郁而导致热量积聚,所以化热。那为什么又会汗出呢?这是因为风邪伤卫,就是伤害了卫气的功能,卫气的功能就不正常了。卫气本来是用来充皮肤、肥腠理的,现在受到了风邪的伤害,其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自然就失灵了,加上风本身就具有轻扬开泄的特点,所以人体就会汗出。那为什么会恶风呢?因为风邪伤卫,卫气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被风性疏泄给破坏了,导致卫气不能固护腠理,腠理很疏松,风一吹来自然就恶风了。那为什么对应的脉证是脉缓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脉是缓脉呢?明代《濒湖脉学》一书里说缓脉,即是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一息四至。但是这里的缓脉我觉得主要指的是“阳浮而阴弱”而并不是后世明代李时珍所解释的缓脉。因为张仲景明确写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指后世所解释的脉缓,因为风可令气缓,气缓则脉缓。伤寒论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病,不管发没发热,要是成了伤寒证,就必然会出现身体恶寒、身体痛、呕逆,脉会阴阳俱紧。那为什么伤寒证会出现恶寒、体痛、呕逆以及脉阴阳俱紧的情况呢?寒邪具有寒凉的特性,所以人体会恶寒。体痛也是因为寒邪具有的收引加上凝滞的特性,导致阳气循行受阻导致的。呕逆是因为寒逆,寒邪导致左边肝脾之阳气不升,阳气不升则自然无气以降,所以浊阴上逆,寒邪上逆就导致人想呕逆。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的寸脉和迟脉紧,紧是因为寒邪收引。那为什么这里脉的阴阳指的是三部脉的尺脉和寸脉呢?因为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寸为阳、迟为阴,所以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指的是三部脉中的寸脉和迟脉都紧。那为什么上为阳、下为阴呢?这是因为人居天地之间,太阳在上之上,大地在人之下,所以上为阳、下为阴。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名伤寒。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