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4

蛋蛋的肉粑粑
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论太阳病篇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顺宏冷暖-MISS冯

已采纳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解释: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147 评论

小能喵尉哥

内容: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条内容说明伤寒的定义,太阳表证,必有的症状是:恶寒,体痛,呕逆,寸脉和尺脉又浮又紧,就是伤寒症。得伤寒后,有的人发热,有的人不发热,这跟患者的体质有关。 发热原因: 体质好的人,遇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则不会发热,病直接进到身体里面。 恶寒原因: 人身上有水道系统,皮肤表面有一层水气在上面,汗水是经过汗腺到达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但还没到达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皮肤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现象。 体痛原因: 水停在表面,就会感觉到冷,水停滞会造成温度下降,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分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是因为压力和冷。 呕逆原因: 一般是病情进入少阳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病情进入少阳,而是因为患者本身肠胃有问题才会产生的现象。 或者患者本身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时,感冒进来,才会有呕逆的现象。所以说并不是每个人得伤寒后都会有呕逆现象。 阴阳脉俱紧: 寸为阳,尺为阴,如果摸到患者的寸脉和尺脉又浮又紧,就是阴阳俱紧。 按节气分伤寒: 从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从霜降到春分这段时间被寒气所伤,就成为伤寒。 还有一种伤寒,长时间在冷气间工作,或者突然跳到冷水中游泳,都可能得到伤寒。 场景再现: 患者口述: 发烧、怕冷、全身酸痛(或骨节酸痛),想吐。 把脉:寸脉、尺脉又浮又紧 就可以判断为伤寒。 学习:倪注《伤寒论》

338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辨太阳病论文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

    zhuliangl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伤寒论关于太阳病篇的论文

    岱恕整理,李翼龙口述讲解       太阳病,发热而渴。 因为太阳病为前提,所以说能量向体表聚集,因此在这有发热的可能。但是这种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苏夏夏1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论中太阳病论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嗯哼,嗯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伤寒论太阳病篇论文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

    蛋蛋的肉粑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伤寒太阳病相关论文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

    樱桃啃丸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