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小肉
其代表性论文: 1 秦万章,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辨证论治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18 2 秦万章,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76,1:64 3 秦万章,等. 血瘀症的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初步探讨. 自然杂志,1979,2(2):115 4 秦万章,等.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03例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81,94(12):827 5 秦万章,等. 胶原病及其重叠胶原病活血化瘀治疗与免疫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4):210 6秦万章,等. 银屑病的血清唾液酸及环核苷酸的含量与评价.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3):167 7秦万章,等. 29例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重叠综合征的探讨. 中华医学杂志,1985,65(3):175 8秦万章,等. 胶原病血瘀证的天然杀伤细胞、β2-微球蛋白及纤维蛋白结合素免疫实验的联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665 其代表性著作: 1 《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皮肤病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2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册》文汇出版社 1995. 3 《活血化瘀研究》科技出版社 1984. 4 《雷公藤治病顾问》文汇出版社 1995. 5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6 《银屑病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7 《红斑狼疮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 《脱发》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以上成果受到国际科技界的重视,其突出的成就被收入英国剑桥、美国北卡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列。
lincolnsuper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西兰花007
1901年8月8日,钟惠澜出生于葡萄牙属地东帝汶叻利岛。因其父死于中毒性痢疾,所以发奋学习,决心以医术治病救人。1916年毕业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1921年被保送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医预系学习。1922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27年利用暑假去广东汕头对该地区进行流行病调查,发现了四种能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其中微小按蚊在世界上属首次发现 。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入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34至1935年访问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埃及、印度等国的热带医学研究机构,并参加德国汉堡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的研究工作。1940年任协和医学院内科襄教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协和医院被迫关闭钟惠澜不得不离开协和医院而开业行医。1942年5月,经人介绍,率领一批原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进入北平中央医院,出任内科主任,以后又升任医监。他团结广大医护人员与教会势力与日伪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使该医院不为这两种势力所控制。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钟惠澜接任医院院长,并将医院改名为中和医院,以表示此医院系中国协和同仁所办。1946年至1948年钟惠澜又兼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对学生及住院医师要求十分严格,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医务技术骨干。以后他辞去内科主任职务,但兼任内科教授。1948年协和医院复校后,钟惠澜也兼任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惠澜等把中和医院上交人民政府卫生部,医院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1950年任北京中央人民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他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各项活动,主持《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辑工作,兼任总编辑。以后他又兼任《中华内科杂志》的总编辑。1951年钟惠澜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以后又兼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他还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的工作,为提高开业医生和在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作出重要的贡献。1952年美军发动细菌战,钟惠澜受命担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科技研究组副组长,并任调查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委员会的专家联络员。他随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到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进行实地调查,他们以大量事实和证据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钟惠澜在这方面的功绩受到中国政府的表彰和嘉奖。1954至1987年任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1956年钟惠澜前往云南省楚雄地区进行调查,首次发现滇西血吸虫病的高发病区,此病在当地一直被误诊为疟疾、肝肿大综合征等症,这次的发现对云南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北京苏联红十字会医院移交给中国,并改名为中苏友谊医院(以后改名为友谊医院),周恩来总理指名钟惠澜出任院长。1957年在政协会议上多次强调人口过快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以及开展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可惜这些意见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反而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意见才得到了肯定,他被聘为中国人口学会的顾问。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钟惠澜受到迫害,“隔离审查”直到1969年才解除隔离,并允许他在内科门诊参加医疗工作。1962年他了解到日本横川教授应用硫双二氯酚治疗肺吸虫病实验动物及病人有良好的疗效后,他一面设法引进该药,同时也通过化工部与重庆制药厂合作试制该药成功。以后他又带领助手去河南、四川、云南、湖南、黑龙江、山西、海南岛等地进行调查,查明了新的流行区,并发现8个肺吸虫新虫种,其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他也发现了新的第一中间宿主3种拟钉螺。1978年创立中国第一所研究热带病的科研机构——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80年任世界卫生组织肺吸虫病、肝吸虫病及利什曼病合作中心主任。1982年当选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1987年2月6日因心肌梗死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逝世于北京。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sci,中华医学杂志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之分的,英文版名为ChineseMedicalJournal,CN:11-2154/R,ISSN:03
1982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后留校从事核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国家公派法国留学,并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毕业于法国巴黎五大和图卢兹三大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世界放射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和《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
198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硕士学位,2001于日本产业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回国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