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177586丫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治疗。1.手法复位目前耳石复位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以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法复位的患者,大部分可以一次治愈(有效率可达75%~90%),成功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识别是哪个半规管受累,以及耳石碎片是漂浮于内淋巴液中还是粘附于壶腹嵴。手法复位的目标是将脱落的耳石复位至原先所在位置——前庭部位,以缓解眩晕。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法:(1)EPLEY耳石复位法 该项治疗是根据管结石症理论发展起来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的头位改变,使悬浮在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的耳石碎片最终通过半规管总脚回落至椭圆囊。以右侧为例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取坐位,头向右侧转45度,保持该头位使患者躺下头部呈悬垂位30度,之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展,头缓慢向左侧旋转45度,然后患者向左侧卧位同时头部继续向左侧旋转45度,保持该体位1~3分钟,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部前倾30度。(2)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 根据半规管耳石症学说,以及水平半规管与前庭之间的解剖关系,Baloh等首先尝试采用患者自仰卧位快速向健侧180度翻滚的方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是并未取得预期效果。Lempert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头部转动范围改为三个连续的90度翻滚(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认为增加一个90度转头可能更加有利于耳石自水平半规管复位至椭圆囊,并且临床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emont摆动法治疗 Semont等设计了一种治疗方法。判断出病变侧别后(以右侧后半规管BPPV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台头向健侧转45度,患者迅速向患侧躺下(与受累后半规管平面平行),头悬位20度,此时头转到后半规管平面并保持2~3分钟,然后患者快速移动到坐位,并倒向对侧卧位,保持头偏向健侧45度不变(鼻45度向地),治疗师维持患者头颈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在此出现眼震和眩晕。患者在该体位停留1分钟后然后缓慢回到坐位。(4)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 该项治疗要求患者反复运动到激发体位,每天数次。患者首先坐位,然后快速进入引起眩晕的体位,眩晕程度直接与患者运动到激发体位的速度有关。患者在眩晕体位停留至眩晕消失,然后再次坐起。通常回到坐位还会出现眩晕,但眩晕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降低。患者在坐位停留30秒,再倒向对侧,停留30秒坐起。患者重复进行这种动作过程,直到眩晕消失。整个过程每三小时重复一次,直到患者连续两天无眩晕发作。治疗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让患者在水平面内重复运动,推测其治疗机制可能主要是使耳石碎片从壶腹嵴上脱落。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药物治疗不是根治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茶苯海明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等。对于极度敏感和焦虑患者,在手法复位前可以考虑使用地西泮。3.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BPPV的极少数患者,可考虑半规管填塞术和单孔神经(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有报道称后壶腹神经切断术的有效率可高达96%以上。切断单孔神经切断术可以减轻或缓解眩晕发生。然而该手术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故现在很少采用。而手术则仅仅用于顽固性眩晕发作、手法复位无效的极少数患者。半规管填塞术试图在半规管内填塞骨碎片、纤维组织及筋膜等材料以切断耳石碎片进入半规管的敏感区域。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42:163-164.[2]斯诺 主编.李大庆 编译 .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上半规管裂和前庭性偏头痛.Ballenger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56-361.
注册个名那么难
血栓像一枚塞子,能把身体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形成心梗、脑梗、下肢动脉肿胀、肺栓塞等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危及生命。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身体出现血栓的4个“潜伏信号”,并教你一套预防血栓的好方法。
受访专家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会长 张卓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周滔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助理教授 帕特丽夏·瓦萨洛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李学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夏朋滨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血管就会越来越脆弱。虽然血栓的危害大,但依然有一些明显的早期信号。
1、睡觉时流口水
很多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但 如果发现老人口水经常朝一个方向流 ,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脑血栓。
因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
如果老人睡觉时常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也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2、早起后眩晕
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
如果老人3天内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
尤其是高血压老人,更应重视。 如果1天出现5次以上眩晕,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3、手脚发麻和肿胀
如果长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肿胀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动脉所致。
当形成栓塞后,这一部分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
时间长了,腿部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
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手脚发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如果一拖再拖,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留下后遗症。
4、胸部发闷和发痛
不少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静养,易出现胸闷胸痛症状。
因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现凝结而成的血栓,它们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
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
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加以警惕。
血栓的症状往往不易被发现,即使只是手臂或腿部的轻微不适或异常,也不该被忽视。
身体血栓时,也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单侧手臂或腿肿了
深静脉血栓形成会使一条腿看起来比另一条肿胀,常见于膝盖以下部位。
血栓在静脉中形成,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压力会导致液体扩散到腿部组织。
如果感觉小腿肿胀但目测无法确定,可以用卷尺测量比对。
腿或手臂是红色的,触摸有热感
从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会增加对静脉的压力,使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引起发热、发红等炎症表现,使腿部看起来发红。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心悸是肺栓塞(PE)的常见症状,有时是唯一症状,就像刚运动完的那种感觉。
为弥补肺部堵塞而引起的缺氧,心脏要跳得更快,让更多氧气泵入身体组织,此时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
单侧胳臂或腿疼痛
血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让手臂或腿部有胀痛感。这种疼痛可能并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由于血栓变大,患者还有抽筋、疼痛、抽痛等不适。
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
肺栓塞患者感到极度焦虑的现象并不少见,包括头晕目眩、濒死感等。
咳血
血栓会造成炎症和液体堆积在肺部,导致咳血。但肺炎、肺癌患者也会咳血,需要加以鉴别
动脉血栓可能导致脑梗、心梗,静脉血栓则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甚至猝死。
总结来看,有7类人格外受到血栓的“偏爱”。
有遗传倾向的人群
伦敦大学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遗传性血栓的患病率约为5%,它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但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有VTE家族史的无症状女性,应考虑在妊娠前或怀孕时做一次遗传性血栓的筛查。
高血压患者
血压升高会使脑部小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致使脑部缺氧、血管内压力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导致血流不畅。
为了让血液更好地流通,血压就会随之升高,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形成脑血栓。
建议高血压患者要按时遵医嘱吃药,注意饮食,坚持每天晚上喝一杯水,平时少吃动物油,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这些都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
由于血糖增高,血液变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脑血栓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50%以上,为一般人群的10~20倍。
所以,糖友要持久控制血糖,适当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比例合理,多吃蔬菜、鱼类、大蒜、海带、洋葱、玉米等抗动脉硬化的食物。
加强 体育 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糖、血脂,保持正常体重。
吸烟人群
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研究证实,烟民静脉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增高。
建议这类人马上戒烟,越早越好,只要肯戒,多晚都不迟。
久坐久站的人
连续4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人坐着时,脚踝、膝盖、大腿呈三个90°弯曲;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发生概率。
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了。
久站会导致小腿肌肉紧张,无法自主收缩,同样影响血液回流。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都相对较大。
建议每个人都要动起来:
服用雌激素的人
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口服雌激素会增加血栓风险,包括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和脑卒中风险轻度增加。
孕妇患血栓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因为她们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
更年期女性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时应遵循低剂量、个体化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乳腺、子宫内膜情况。
有血栓性静脉炎者最好不要进行雌激素治疗。经皮给药可避免口服雌激素的肝脏首过效应,静脉血栓发病风险较低。
以前得过血栓的人
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再次得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
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对静脉造成损伤,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多发性血栓。
在适当的时候喝水不但能解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风险。
起床后
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表示,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
一般来说,牛奶、果汁、冰水以及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选择。
晨练前后
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这能降低运动引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从而有助预防血栓。
气温高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200毫升即可。
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饭后半小时
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
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则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
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下班前
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8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从而给血栓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
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别喝太多,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觉前
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
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还需要提醒的是,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除饮水外,应定期去医院作血液黏度的相关检查,如发现血液黏度已增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
北京美克
问题分析:眩晕症主要见于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脑血管意外,脑部占位性病变还有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意见建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加强颈部肌肉锻炼,按摩来缓解,脱臼及骨折的才手法复位
模拟题: 孔某,男,5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近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 ,耳鸣,头目胀痛,口苦, 失
您好:内耳眩晕症我们也称之为耳源性的眩晕病。内耳主要有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以及半规管。耳源性眩晕的症状主要就是发作性的眩晕、耳鸣耳闷以及波动性的听力下降。同时如果
近期有朋友问到“经常出现头晕?是身体虚吗?应该如何进补?”其实,并非所有的头晕都是虚引起的,要注意啦!也不要盲目进补,否则很容易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今天就和各
1、饮食调养。眩晕病人的饮食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2、精神调养。眩晕病人的精神
在现今社会下,培养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应成为我国高等护理 教育 的重要目标。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护理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