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麻麻
今天各个医生朋友圈疯狂地转发一篇柳叶刀杂志的报道:中国10年470万医学生毕业,但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文章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10年来医学生的流失率很高。猛一看,哇,太可怕了,十年竟然流失近400万医学生啊!高达626%的流失率!中国医生太可怜了,生存环境太恶劣了。于是,医生们群情激昂,媒体们跟风炒作:什么中国医生都去哪儿了?中国医生荒要来了!拿什么挽留你,我们的医生,各种煽情......甚至把矛头指向医患矛盾,医改,规培,药价,教育等等。但是,感觉画风不对啊!作为一个医学本科毕业生,虽然我毕业后转行了,但是我们班107名同学,仍然有八十多名同学当了医生啊,按照470:75的流失率,应该只有10多名同学当医生才对啊!问题出在哪里了?揭破这个中国医生荒是伪命题,有时只需要从一些统计数据就能看出问题。首先,实际上,医学是个很大的学科,包括: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长颈鹿之迷
一、麻醉专业我国麻醉医生的巨大短缺问题迫在眉睫,是国家发展医疗事业急于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黄文起表示,“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去年,国家卫健卫、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另外随着无痛分娩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准妈妈选择无痛分娩,我国医疗行业对麻醉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麻醉医生供不应求。二、中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分析病机,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养生指南,更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2003年中西医结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2020年更是有大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下重获健康,有些患者甚至是纯中医治愈。除此之外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也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医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与依赖,中医学将一步步地走向世界,世界对中医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越的就业机会。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说到医学,几乎很少会有人听说过这样一个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虽然不像临床医生那样走在第一线治病,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却是行走在疾病预防的第一线。公共卫生是关系到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新冠肺核、非典、艾滋病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还有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预防医学是重点研究群体健康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预防伤残和疾病的大规模爆发。2018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维护群众健康安全为指导方针,深化七大类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不同类型的医学人才其中就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未来随着基层社区的大规模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的广泛开展,并不断吸取经验逐步完善,相信未来公卫将与临床医学并驾齐驱,成为护卫健康的重要环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人才不可或缺。
芳宝女郎
我国医学领域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的医生:
1.严谨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医生需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正确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并且对各种医疗技术熟练掌握。
2.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生需要遵守医德、尊重患者权益、维护医患关系和谐、不追求过度治疗,而是以患者的健康为首要目标。
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医生需要与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进行综合性治疗,做好医疗团队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4.追求创新和学习的精神:医学领域不断创新,医生需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能。
5.关注患者需求的服务意识: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关注患者的感受和反馈,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医疗服务。
总之,我国医学领域需要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充满医德医风、并且不断追求创新的医生。
lingshan1226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英国人。 出生于伦敦,有一半挪威人血统。1986年毕业于伯明翰大学。1990年加入《柳叶刀》,1993年移居纽约出任北美编辑。 1995年,34岁的理查德·霍顿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
《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
肺炎疫情蔓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近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彩色照片:这是一张经过渲染的伪彩色照片,看
《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