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爱熊猫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方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气分病。“ 寸口脉 ”即阳脉,“ 迟而涩 ”表示心脏力量比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代表进入少阴证,阴寒比较盛,血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生,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方向便是阳气和阴气运行的方向,即腹部阴气运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顺着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亦是大便行走的方向);胸部阳气运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 大气一转 ”。正常人阴阳气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阴阳非常协调,故头面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面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人上面冷下面热。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手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大了还不自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气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阴阳气在转时分两症:气分和血分,这里讲的是气分。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水、食物入胃,胃无法消化,肠胃就是气分,气分的力量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气化,小肠亦如此。当水无法化为气进入五脏时,冷水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骨到腹腔形成一个大圆盘(以肚脐为中心),寒造成水无法气化,肚子变得很大,“ 名曰气分 ”,是因为阳不足才造成的,阳不足造成阴积。“ 手足逆冷 ”,手脚的温度跟胃有关,手脚热代表肠胃热,手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行至脚。上焦定义为气,下焦定义为血,“ 营卫不利 ”时,“ 腹满胁鸣 ”,肋骨处有水声,中膈堵到,“8”字无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面转,阳在上面转,各自转各自的。“ 阳前通则恶寒 ”,上焦寒故感觉身冷,“ 阴前通则痹不仁 ”,脾主少腹,下焦也是寒的,脾又主肌肉,故腹寒时肌肉会麻痹。阴阳一定要“ 相得 ”,才能“8”字循环,寒气才能散掉。“ 实则矢气 ”,实症放屁多,因为小肠阴气很盛无法化升为阳,食物堵在里面,堵久后产生沼气。“ 虚则遗溺 ”,因为寒,小便无法气化出来,而是漏出来的。“气分”讲的是气走的方向,原因是阳不足造成的阴实,故处方开升阳的药。气分,寒湿梗在心下,肠胃里的津液营养无法送到五脏,统统梗在这里,故“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桂枝汤拿掉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气分病是阴太盛,桂枝硬把心火导入小肠。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是少阴证,专门去下焦的寒实,吃下后一剂知,肚子里的水就去掉了,“8”字就转起来了,阴阳大气一转,阴阳会协调,皮肤肌肉都有阴阳,故感觉“ 虫行皮中 ”,身体内到处有阴阳。当水无法气化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形:身体其他都没问题,就是胃的下方有水,也会造成“ 坚大如盘 ”,原因是脾湿太盛造成阴阳气不通。白术去脾湿,枳实去胃里的浊水。大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大承气、调胃承气汤里都有枳实,当胃冷消化不好时会产生很多浊水,这个浊水是食物坏死后留下的,枳实能够专门清除这个浊水。同样“ 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证胃很不舒服,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则没有胃不舒服。 现在重新来看下面这段,这段讲的是血分,应该接在这里。 如前所述,阴阳气的旋转以肚脐为中心,脐下是阴,脐上是阳。前面讲的气分,简单讲就是肠胃,那内脏呢?是血分。气分是寒实,血分是阴实,如何治疗阴实?阴实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腹水?这一条辨就是要告诉这些,前面只是简单讲一下,有个初步印象,因为还未涉及到汤方,这里详解。 1、心水者: 一个人不管什么病,只要情绪很烦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因为心藏神,神不守,人就焦虑、烦躁。如何知道心脏有积水?心脏造成阴阳气(“8”字)不通时,水会停在心脏下方,心脏下方是脾脏,水慢慢渗透进脾脏,脾管全身肌肉,故“ 身重 ”。中膈有水时,吸入的气只能到两肋,无法下去到肾,气会回逆,故“ 少气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膈有水时,心火无法下到小肠,小肠火不够,下焦的水无法气化,水是最重的,积累在阴囊,故“ 其人阴肿 ”,阴囊肿大。我们从外症“ 不得卧,烦而躁 ”便知心脏有水。 处方思路 : 茯苓(利三焦心包的水),桂枝(强心阳,把心火导入小肠),防己(通利三焦,对症阴肿),杏仁(补足肺里津液,因为心火下不去反逆,会把肺里津液烧光,肺里变得干燥),白术(去湿,对症身重),黄耆(补气,对症少气)。 2、肝水者:腹大的人如何知道他是肝脏积水?有几个症状: 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胁下痛,常常有口水出来,小便滴滴答答排不尽。 当遇到血分病,肝家有阴实,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肝癌,营养被实堵到无法进入肝脏,当肝实越来越严重时会顶到脾脏(木克土)。小肠消化食物后,要将营养交给脾(脾主少腹),但脾受肝的影响,变成阴实,不受纳小肠交来的营养,这些水只好回头累积在腹腔里,这就是 腹水的原因 。肝脾刚好在胁下,故“ 胁下腹痛 ”。肝只影响到脾,还影响不了肾,肾的津液还会上来到嘴里,还有点口水,小便也还有点。 处方思路 : 救脾。若脾脏能受纳营养,便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脾?甘(甜)味入脾,用甘淡渗利的方式来强脾,治肝先实脾,小健中汤能实脾,但实的是虚寒的,而非阴实的。用甘淡渗利的药去通利脾脏就可以把水排出来。分消汤、补气建中汤便是此思路,但记得不用甘草,甘草蓄水。已经是阴(脏)实了,若再去做切片、栓塞会更实,加重问题。 3、肺水者: 如何知道肺有水? 也是不得卧, 如何与心水区分? 肺家有阴实(长东西),大肠的水上升到肺里时被堵到,无法上去,便慢慢累积在肺的下方,肺主皮毛,肺主气,水无法气化,会“ 身肿 ”。正常人大肠的水气化后上升到肺(金生水),肺水滋润皮肤,新水代替旧水(肺主皮毛),肺里的水再进入肾(金生水),再经输尿管入膀胱,膀胱再做第二次气化,气化后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而好的水则进入肝脏(水生木),再入胆成胆汁,胆汁再进入小肠(木生火)大肠循环,帮助消化(火生土)。现在大肠的水不断上去停在肺下方下不来,故“ 小便难 ”。肺跟大肺相表里,大肠的水不断上去的压力会回来,小肠的火无法把大肠里的水完全气化掉,故“ 鸭溏 ”。 处方思路 :十枣汤 4、脾水者:如何跟肝水、肾水区分?脾主少腹,中医的脾包括胰,脾主四肢肌肉,故“ 腹大,四肢苦重 ”,气被脾实堵到也无法下降,也会“ 少气 ”,呼吸短,脾主湿,少腹湿盛,“ 小便难 ”。 处方思路 : 白术(去湿),茯苓(利尿),白芍(对症少腹问题) 5、肾水者:也是肚子大, 肚脐突出肿大 ,肾在腰部,故“ 腰痛 ”,肾本来是水,肾有问题时小便就排不出去,无便意。肾经到脚,脚会“ 逆冷 ”。头面的水来自肾脏,从两个地方进入:A、命门火把肾水气化上冲脑部,经过脖子冷却后入脑,脖子是冷却系统,风池风府风门都在此,天冷的时候人会缩脖子,一缩脖子冷却系统变短,热气会多上去一点,夏天伸长脖子就会凉快些,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B、肾经顺冲脉入舌头喉咙下方。当肾脏功能不行时,水停在下面无法上去,上面的水下来,新水无法上去,水源没有,上面的水会不够,故“ 面反瘦 ”,脸会瘦。 处方思路 : 用石硫磺,非毒药,而是热毒,色黄入三焦,补肾,道家修炼用的“金液丹”所提炼的就是硫磺,是道家的长生不老药。硫磺与命门火很有关系,当遇到病人水肿时,处方里均可加石硫磺3钱(棉裹),硫磺可以利水。 经方对于阴实证,除了开去实的药外,如茜草、炙鳖甲(在泥土里无孔不入,治肝病)、瓦楞子(去痰积)、牡蛎,还要同时开去阴的药,否则病不会好。去阴的药就是阳药,从《伤寒论》最初的桂枝到生附子到硫磺,均升阳去阴。 去阴的药加上去实的药便是治疗阴实的处方思路 。 处方举例:肝家阴实 生附子石硫磺桂枝去阴,炙鳖甲茜草去实,茜草又名鹿衔草,能深入内脏,活血化瘀,通经,用于女人月经不通或子宫里有瘀血。川芎活血化瘀。配合泻南补北,泻南用黄连黄芩,栀子茵陈去黄,栀子去虚热(短暂、间歇性的热),茵阵去实热(燥热、不停的热)。 用这个处方前,病人已经有腹水时,先用甘淡渗利的药把小便导出来。 如何知道处方有效? 当肝有阴实堵到时,不要去管肿瘤硬块生在哪个部位,脐上阳气运行时被阴实堵到就入不了阴,阳便回头产生热。初症,即在西医查出的前两年,病人每晚1-3点醒来,3点以后才睡,是因为热醒过来,里面已经有一点堵到了,1-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3点以后走肺经,肺里没有东西又睡过去了。初症就动手,处方也不需要那么强。 柴胡,少阳药,入肝胆,黄芩消炎去热,玉今为苦寒药,能去血中热,亦用于女人逆经(流鼻血,可用单味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白芍入阴,活血化瘀。茵陈去黄,泽泻让黄从小便走。治肝必治大肠,肝病的人要通大便,绝对不可便秘,加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加枳实白芍的原因,让大便通出来,大黄去实。初症时阴实尚未结得很实,也没有腹水,当然可以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增强胃气。 病在初症时,攻养同用,处方里攻坚的药和滋养的药开在一起,一定要固好胃气,这是治症的原则,同时攻。吃下后一觉到天亮,无燥热,代表阴实去掉了。病在初症统统有治,但这一阶段西医还查不到。此方肝炎B肝C肝均可用,再在此方上做加减:比如上热下寒口苦咽干,脚冰凉,再加石膏、知母、炮附子等等。恶心,确定是水引起的呕加半夏, 如何确定? 摸关脉为弦脉即是,弦脉都是有水,再看舌头,津液多不干燥。吴茱萸也能止呕,用于胃寒(口不渴,喜热饮)的呕,常于生姜并用,吴茱萸去寒,生姜去水,并用去胃家寒水。 吃饭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饭? 因人而异。胃家寒症者先喝热汤暖胃再吃饭,正常人先吃饭再喝汤帮助消化。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气水/皮水/黄汗)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pingping28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贪吃的pinko酱
“ 寸口 ”就是阳,尺就是阴,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 沉 ”代表里,“ 滑 ”代表有水气,这是从脉诊上看水病,这也是一种风水,还可以从病家的脸肿而得知,即望诊:眼睛下的眼带和眼睛上的眼帘厚厚的、肥肥的,都代表有积水。因为眼眶周围是脾脏的区域,脾是土,正常情况下土克水,土不能克水时即身上有水肿,故如卧蚕。“ 其颈脉动,时时咳 ”,颈动脉动得很厉害,又常常咳,“ 按其手足上,略而不起者,风水 ”,如果有水肿时,当手按到肿处后,按下去的地方没有弹起来,就是有风水了。如果按下去弹起来,就是气肿,气肿给病家发汗药就不对了,遇到水症我们才会开发汗的药。张仲景的观念是肚脐以上有积水,采的是汗解法,肚脐以下的积水,采的是利尿法。原因在心脏,当心脏衰弱的时候,第一个表症是足跗肿,所以心脏的阳如果不足,会从脚肿上来。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肿会从头上肿下来,表面上看是面肿,实际上是肾脏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发汗法,来减轻肾脏的负担,不想用利尿剂影响到肾。上焦心阳不足时产生的足跗脚,可以用利尿法,因为肾脏功能很好,开利尿剂不会影响到心脏,原因就在这里。本来眼袋的皱纹很多,当水肿的时候:“你看我眼带的皱纹都没了,不用去拉皮了。”这种刚开始有水肿的症状就叫做风水。水因为在皮肤表面上压迫到皮表细小的血管,心脏的血要经过脖子的动脉到头上,结果通过眼皮的时候,因为有水压到,所以眼皮会跳得很厉害。常常会咳,是因为有风水在最表的地方一段时间没有被排掉,于是水就逐渐渗到肺里面去,就会产生咳嗽的现象,这是刚开始得到风水病的初症。平常我们治疗风水和刚刚我们讲的风痒不一样,遇到风疹痒的时候用麻黄加术汤。遇到有风水的时候,一般用越婢汤,越婢汤就是麻黄、石膏、生姜、炙甘草和大枣五味药组成。 越婢汤的治症是:有汗、咳嗽、发烧 。有流汗只有两证:桂枝汤证和越婢汤证,桂枝汤没有咳嗽,有咳嗽用麻黄,麻黄能发汗也能止汗。 若本非湿家,太阳伤寒后麻黄汤就解决了。现本为湿家,受到风寒,全身会浮肿。“ 脉浮而紧 ”代表表寒,“ 法当骨节疼痛 ”,看似麻黄汤证,现“ 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 ”,这个“ 重 ”就是湿,“ 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湿盛者不会口渴,这个病得汗则解,这叫做风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其实病人本来里面就有湿,本有里湿的状况又得到表寒时就会有这种现象。若开麻黄汤的话要加白术去湿。 如果发汗太过,结果病人变成恶寒,这里的恶寒不是表的恶寒。太阳病的恶寒是病人会感觉身体很怕冷,病人躺在那边一直抖,摸他的身体却是滚烫又无汗出,这就是麻黄汤证。如果病人喊“好冷好冷”,你摸他身体冰冰的,这是里塞,就是里面虚掉的寒,“ 恶寒者,此为极虚 ”,是因为“ 发汗得之 ”,发汗太过导致的。如果病人是“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皮水比风水更进一层,风水没治好,水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不在皮肤表面了,故“ 不恶寒 ”,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三焦遍布全身,故“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全身不舒服,不见得是麻痹。 “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 ”,三焦在脏腑的外围,水停于此,呼吸不顺畅,吃不下东西。 黄昏是阳入阴之时,清晨是阳出阴之时 ,阳入阴时被三焦里的湿梗到,阳无法入阴,故“ 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此段编列比较凌乱,这里的黄汗是指三焦里的水停留越来越多时,三焦本身黄色的营养会跑出来,流汗是黄色的,腋下易见,也是皮水的一种。 “ 肺胀 ”,就是肺的呼吸系统出现可题, 只要肺有问题,表症出现时一定会有咳嗽,寒时不渴,热时渴,会忘记喝水的人里寒很甚 。肺胀时“ 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身上有水,利用发汗将之发掉,只要是属于上焦的、肚脐以上的,发汗就会好。 有几种情形不可发汗:“ 渴而下利,小便数者 ”,“ 渴 ”代表肺里津液伤到,“ 下利 ”代表肠胃津液不够,“ 小便数 ”代表津液在丧失。 遇到不可发汗的水肿如何处理? 蒲灰散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先补足津液(比如吃水梨、西瓜等)再去发汗。如果不该发汗时用了麻黄汤,病人会出现痉挛、小便浓稠,这时用人参、生姜、红枣等增润津液,让津液慢慢回头,也可以吃些水果。 里水,病更进一层,“ 脉沉 ”代表病在里,水积在里面,故“ 小便不利 ”,全身水肿。若“ 小便自利 ”,代表水有出处,人还是全身面目黄肿,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虚掉了,所以说“ 此亡津液 ”也,因为里面津液不足,要用越婢汤加白术。越婢汤在使用时病人一定有汗、喘气、发烧,本有湿,故加术。 如何知其本有湿? 平时常常没事肌肉关节酸痛,那就是汗水没有透发,运动排汗就没事。 有汗、口渴、小便不利、肌肉酸痛 就已经是越婢加术汤证了。 当发现身体里有寒湿时,赶快开温阳利水的药把寒湿排掉,否则会日久成肿瘤, 所有妇科病源头都是寒湿 。 “ 趺阳脉 ”就是指冲阳脉,中医讲气的地方。“ 当伏,今反紧 ”,正常的脉应该是伏脉,伏脉就是慢慢的跳,缓缓状,正常的脉是缓脉。如果趺阳脉变紧,表示“ 本自有寒 ”,就是胃里面已经有寒,这就容易造成疝气、症瘕等,子官里面长硬块就是瘕,中医讲的症瘕就是指硬块。“ 腹中痛 ”,一般就是里寒已经很盛了,此时要开温阳利水的药,如桂枝、炮附子、白术、茯苓等等。结果医生攻下,而所有攻下的药都是属于比较寒凉的药,病人腹中已经很寒了,又被攻下,就会出现“ 胸满短气 ”,变成下面更寒、上面阳又下不来的局面,结果吸气时气只能到胸部就吐出去,让病人觉得胸腔胀满,呼吸短促。简言之就是 应该用温里,结果误用攻下了,就会水肿 。 “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一个人准备要发生水肿之时,在正常胃脉的地方出现数脉,“ 本自有热 ”,本来就有胃太热的问题,所以オ会“ 消谷,小便数 ”,就是吃不饱,一般如果胃在过热的状况之下,应该小便出来很多才对,“ 今反不利 ”,结果现在反而没有小便,“ 此欲作水 ”,由此就可以预知此人马上要开始水肿了。 类似这样的条辨,不用担心看不懂,临床上没有人这样看病的。实质上是在讲: 一个人若阳气不够,亦即素虚之人,运动完流汗时得到表风,汗水没有排透,日积月累成积水,这都是虚症才得到的。故平时要多运动,倪师提倡易筋经,跑步走路都是直线运动,是劳动,易筋经等练功才是真正的运动。素虚之人平时喝喝桂枝汤,协调阴阳,固表能力会增强。常多梦、梦遗、盗汗、惊悸之人,桂枝汤再加龙骨、牡蛎。 这个条辨是讲水病刚开始的现象,水病初期是阳脉“ 弦而紧 ”,寸口脉就是讲心脏的脉,也就是心脉,广义上指上焦。弦代表水,紧代表寒,就是上焦受寒,这里不应该是“ 肠间 ”,而是“ 走于阳间 ”,水自然而然走到皮肤肌肉之间,这个就是水病之初脉象。水走肠间是己椒苈黄丸证。 我们随时该保持肺阳很足,不然如果肺阳没有办法把皮肤上的水做汗而透发出来的时候,就会停积成风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这是指水病已经形成了,得到水病以后,肾脏功能会慢慢弱下去造成“少明脉紧而沉”,沉代表里,紧代表寒,肾脏寒下来,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于是小便小不出来了,就成为水肿病,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非常好用的利尿剂,它同时能够壮肾阳,又可以去除肺寒。病会走里,都是因为表水没有被治好,才会慢慢入里的。 所有水病,都是沉脉 ,都是摸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因为水很盛的时候,会把血脉压在底下,造成血脉很低,这是正常发病的脉证。“ 脉出者死 ”,水病病人脉不沉反浮,就是脉症不符,癌症病人到末期都是脉都很大,阳不入阴,这是真阳要脱出的危证,因为水病太久没去掉,整个肌肤和肌肉都会坏死掉,这是很危险的症侯,中医的观念认为:脉症不符就是危险。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名方,用在:1、年长之人的失眠,年长人虚劳;2、大病初愈,病刚好时失眠。 酸枣仁 味酸入肝,主收敛,把血收回肝臓。肝藏魂,当血无法回到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