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4

~*诗情画意*~
首页 > 医学论文 > 胃溃疡有关的中医内科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要吃好的

已采纳

我在各大学讲课,有一天,有所大学的办公室的老师向我求助,说她的母亲,胃部疼痛,四处求医无效,怎么办?

当时我正好在,于是就见面帮助她分析了一下,她母亲已经胃痛两个月了,胃部阵阵作痛,不论时间。去医院,西医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自己用的中成药也没有效,当时我见她整个人都是精神不振的。当时正好是冬天,我诊脉脉弦,我觉得是压力大了,这在中医叫肝木横逆克脾土,又正逢天冷,北方人,到南方受不了没有暖气的阴冷,所以胃会出现虚寒之症。

当时我在到底是先给她疏肝,还是先温胃这犹豫了一下,因为这里面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多少比例要拿捏。最后,选择建议她服用中医的经典方子 黄芪建中汤 ,两者兼顾。

结果她母亲几天后胃部就不痛了,反馈效果不错。

在我遇到虚寒性胃病的时候,黄芪建中汤是我的首选,这是我当年在东北和老中医学习抄方的时候,就有的经验,尤其对胃溃疡,效果非常好,所以这么多年,我帮助过一些胃溃疡的患者恢复身体,这里我把经验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的医圣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开首第一个方子,就是 桂枝汤 ,这个方子非常简单,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这个桂枝汤,我总想给大家讲讲,但是只讲过一点,对寒性荨麻疹的效果,其实这个桂枝汤要讲起来,会讲很多很多,因为这个方子含义太深了。

张仲景用桂枝汤,调理表虚寒证,也就是当患者正气不足,外寒来侵袭,桂枝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此时患者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我们一直把这个桂枝汤当做是辛温解表、调和营卫的方剂,其实,我一直认为它是补脾胃、疏通营卫之气的通道的,《黄帝内经》认为:“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这是指的营卫之气的来源和出行口径,当患者脾胃之气不足的时候,营卫之气就会出问题,所以用桂枝汤启动脾胃功能,使得营卫之气的通道畅通,可以抵御外邪。

桂枝汤是补脾胃,疏通营卫之气运行通道的,这个内容不是今天的重点,所以先不多聊。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去除邪气。

我在实践中,只要见到感冒的人,如果一动就出虚汗,而且怕风怕冷,手脚发凉,就要考虑是否用桂枝汤了,效果非常好。

我之前曾经讲过,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我们来看看桂枝汤上的盖楼。

张仲景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的方子,叫 小建中汤 。

小建中汤我们现在的用量,一般是:

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饴糖三十克。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的症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小建中汤在补脾的同时,还能平肝胆之气,因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这就等于安抚了肝胆之气,使得脾胃不受肝胆横逆之气的烦扰,所以起名叫“建中”。

我相信,这个小建中汤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在《辅行诀》一书里面,有大建中补脾汤,就是小建中汤加上牛肉,《黄帝内经》里面曾说: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我们一直以为是泛指,其实,这是指导组方用药的法则,比如这个补脾汤,桂枝、白芍、炙甘草是药,其余的,饴糖为谷,大枣为果,牛肉为畜,生姜为菜。这是中医方剂最早的时候的某种规范,是药食同源的一种应用。

而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则变成了我们讲的 黄芪建中汤 。此时的方子变成了:

黄芪六克、饴糖三十克、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

方子里面的黄芪,一般用炙黄芪,但是我习惯用生黄芪,不会上火。

此方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熬药的方法是把这六味药,以水五杯,熬剩两杯,去药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早晚各服用一杯。

这个黄芪建中汤立方的宗旨,就是“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说:

“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

而《金匮要略方义》说:

“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这个方子,对男子虚损,阳气不足,脾胃虚弱,效果甚佳。我曾经见过老中医用来调理男子正气不足,动辄自汗者,服用了很长时间,结果体质彻底改善,这是我在刚刚学中医的时候所见的一个病例,所以对建中汤类方,我一直留意于心。

后来,我的心得是,此方对于脾胃虚寒之证,效果很好,尤其是西医诊断的胃溃疡,效果甚佳。按说胃溃疡的原因很多,服用一些西药也会引起,而我们所见的胃溃疡,以精神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节引起的多。往往是工作压力特别大的白领,吃饭又不规律,往往饥一顿饱一顿的人,会出现此类问题,特点是上腹部疼痛,而以饭后疼痛为主,西医检查会发现胃溃疡。此时如果出现虚寒之证,舌质淡白,身体怕凉,则可以考虑使用此方,因为这个方子有柔肝缓肝的作用,对于肝气不舒横逆克脾有阻止作用,同时建中补脾,将脾胃强壮以后,也会免受肝木之克。

如果肝气不舒过于严重,当然还要先服用一些疏肝理气之药,但是对于脾胃虚弱严重,再有肝木来克的,适合此方,立意是强壮本身,则可抗外敌。这种情况一般三五副药就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各位如果有此类问题,可以请教附近医生,帮助大家判断。我相信,很多人会因此而摆脱此病的折磨的。

130 评论

请叫我大王哦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胃溃疡医学论文怎么写

    临床医学论文可写的非常多,还是要根据你的专业方向来选题,比如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病学等等,选好题之后再

    热心网友小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胃溃疡有关的中医内科论文

    我在各大学讲课,有一天,有所大学的办公室的老师向我求助,说她的母亲,胃部疼痛,四处求医无效,怎么办? 当时我正好在,于是就见面帮助她分析了一下,她母亲已经胃痛两

    ~*诗情画意*~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胃溃疡循证医学论文

    胃溃疡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症状,胃溃疡一般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它跟胃酸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很多胃溃疡的病人会有空腹腹痛的症状,一般进食之后这种腹

    乐乐媚娘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胃溃疡病论文

    医学 教育 是实践性教育,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临床技能水平更是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化内科护理论

    DP天圆地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医学论文题目胃溃疡

    胃溃疡也是归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产生在胃里的漫性溃烂,大部分人所患的胃溃疡都是由于最初得了肠胃病时,不多方面高度重视本身的饮食搭配及一些欠佳的习惯性所导致的

    TCL晋善晋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