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宝宝装饰
一:四气和五昧 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五味的确定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主要是消除病因,扶正祛邪,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所各自具有的若干个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四 气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主要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之间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 “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加以描述,例如附子“大热”、石膏“大寒”、防风“微温”、菊花“微寒”,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但从四性的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此外,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观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舌质红、脉洪数,这属于阳证、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证、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 性是温热的。 一般而言,药性寒凉的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药性温热的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温中健脾、温中止呕、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应用药物的四气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温热药多用治阴寒证,例如:胃寒呕吐、中寒腹痛、寒疝疼痛、阳痿不举、宫寒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则主要用于阳热证,例如:高热烦渴、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这种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是临床时必须遵循的,如果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由于温与热、凉与寒之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在用药时也要引起注意。例如应该用热药而温药、应该用寒药而用凉药,由于病重药轻,就难于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果应该用温药而用热药,由于病轻药重,则反伤其阴;应该用凉药而用寒药,同样的理由,则反伤其阳。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 2、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金凯瑞砖家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 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 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 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 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 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 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 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 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 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 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 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 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 、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龚家少爷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x0d\x0a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x0d\x0a意义。\x0d\x0a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x0d\x0a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x0d\x0a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x0d\x0a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x0d\x0a,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x0d\x0a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x0d\x0a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x0d\x0a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x0d\x0a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x0d\x0a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x0d\x0a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x0d\x0a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x0d\x0a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x0d\x0a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x0d\x0a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x0d\x0a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x0d\x0a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x0d\x0a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现将辛、甘、酸、苦\x0d\x0a、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x0d\x0a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x0d\x0a味。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x0d\x0a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x0d\x0a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x0d\x0a。\x0d\x0a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x0d\x0a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x0d\x0a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x0d\x0a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x0d\x0a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x0d\x0a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x0d\x0a(泻火存阴)等。\x0d\x0a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多\x0d\x0a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x0d\x0a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x0d\x0a淡味。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x0d\x0a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x0d\x0a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x0d\x0a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x0d\x0a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x0d\x0a一定道理的。\x0d\x0a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x0d\x0a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x0d\x0a“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x0d\x0a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x0d\x0a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x0d\x0a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x0d\x0a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是它的共性。\x0d\x0a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x0d\x0a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这是气味相同功\x0d\x0a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如气同味异的黄连\x0d\x0a、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x0d\x0a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此外,\x0d\x0a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x0d\x0a,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x0d\x0a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x0d\x0a临床应用。
中药处方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中药处方共850份,回顾性分析中药处方中的具体用药品种、使用次数等相
临床医学进展、生物医学、医学诊断这些期刊上会有相关文献可供参考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
病证通用药应用下的中药学论文 导语:《中药学》是一门好学难记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本学科A身特点,在传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改革,
HPD是一种光辐射治疗中常用的敏化剂。在血清中的荧光激发峰值波长在405nm处,荧光发射波长范围为600nm~700nm,对肿瘤组织的亲和力比正常组织大2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