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1

康茂暖通
首页 > 职称论文 > 语义演变机制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里有糖布布

已采纳

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

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之论文范文。

摘要:“来”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用法错综复杂。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的方式寻找其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本文对概数助词“来”的深入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概数助词产生条件和发展的认识,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概数词语教学提供一些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来 语法化 动因 机制

一、引言

前人时贤对“来”的语法化做了较多的研究。如吕叔湘(1957)认为概数词“来”最早应该产生于“以来”。太田辰夫(1987)认为“来”至唐代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上的靠近,也可以表示心理上的。曹广顺(1995)、江蓝生(1995)、蒋冀骋和吴福祥(1997)讨论了助词“来”和事态助词与动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轨迹。王国栓(2003)对比了“来”和“去”的语法化脉络。石毓智(2003)认为动趋短语受双音节化趋势、共现频率、紧邻句法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多从起源的角度探讨动趋式结构的语法化,对概述助词“来”的语法化路径和动因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针对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系统探讨其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

二、概数词“来”的形成与发展

(一)概数词“来”的形成过程

学界一般认为概数词“来”源自“以(已)来”(吕叔湘,1957;太田辰夫,1958;江蓝生,1984)。我们通过语料库调查发现:先秦时期,“来”作为时间方位词多出现在“以(己)来”中,且前多用“从、自”加以辅助,表示从一个时间点开始的一段时间。放于小句句末,不同于“来年、来岁”等。如:

(1)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十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在汉代以后的文本中,“以来”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来”的使用频率增加;二是“介词……以来”使用频率降低,可以单独使用“时间+以来”表示一段时间,这就为后来概数词的产生提供了结构上的条件。由“以来”可以省略为“来”,最早可见于南北朝,至唐五代已经变为普遍现象,与“以来”共用。如:

(2)小人母年华百岁,包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世说新语·术解》)

(3)是知虑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颜氏家训》)

(4)妾见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敦煌变文选》)

以上“来”都可译为“以来”,这是“来”虚化为概数词比较关键的一步。至唐代,“以(已)来”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再单指时间段。

(5)远公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权时结一草庵。(《敦煌变文选·惠远外传》)

例(5)中的“已来”表示区域、地方范围;例(6)中的“以来”指人或事物,表示人或事物的范围。可见“以来”的应用范围扩大,可以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

在中古汉语中,概数词“来”有六种组合位置:“数词+来”“数词+量词+来”“数词+来+量词”“数词+量词+来+名词”“数词+量词+来+形容词”“数词十来+名词”。在近代汉语前期,概数词“来”的位置还没有确定,除了“数+来+量”自使用之初数词为十以上以外,其他格式对前面数量词并没有要求。

唐以前,概数词有“许、约、余”以及用数词相连表示一个约数。而自概数词“来”产生后,与“许”有共同的语法功能,《行记》中“许”的用例多于“来”,表明“来”正在兴起。宋以后,助词“许”逐渐衰落,“来”便逐渐取代了“许”,成为近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概数词。

在语义上,余光中(1999)认为“来”表示“多”。《入行记》:“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想计骑步合千人。”只有“来”表示“多”,才可以理解“合千人”。江蓝生(1984)认为,概数词“来”在近代汉语里最初只表示不超过某个数。《洛阳花木记·说郭》:“每株上只留花头四枝已来,余者皆可截”,先限制所留为“四枝”之内。

可以看出,“以来”是表示某个范围以内,所表范围向一端延伸。同“以来”具有同样语义功能的“来”也表示某个范围以内。后因“来”的使用逐渐代替了“许”,“来”开始附加了“许”的语义,从原来只向一端发展变为向两端扩展,开始表示“左右”义,可兼表示略多或略少,这是“兼并”了“许”的原因。

由此可解释现代汉语中对“来”理解的分歧原因。有些地区使用的“来”认为是“少”,有些地区认为是“多”,有些地区认为是“左右”。这些分歧源于近代汉语中“来”在各地方言中的虚化程度不同。

(二)概数词“来”在近代后期的发展变化

近代后期,概数词“来”在句法位置和句式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句法位置逐渐确定。“数词+来”“数词+量词+来”存活的时间并不长。宋以后,“来”同“以来”分工明确,除了可以共同表示一个时间段,如“几年来”以外,表示概数的带有“来”字的词组必须让名词或量词煞尾,不能把“来”放在最后。如:

(7)两个同伴多不上二十来年纪,他们多不是清白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8)我自出家来,与人写经写疏,得人衬儿,积有百来金。(同上)

在近代汉语中,“数+名”格式,如“三百金”是成立的,因此在加入概数词“来”以后也依然成立,但是随着汉语量词的发展,数词直接与中心语搭配的情况减少。清代文学中,我们已经难见到这种格式。至清末,概数词“来”的使用在句法位置上逐步稳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清代文学作品中,“数+来+名”结构对后面名词已经有了限定。在表示概数时,“来”后的名词仅限于“人”和表示时间的“天、年”。如:

(9)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10)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近代初期的汉语中,除了“数+来+量”格式以外,其他格式中的数词可以是个位数、多位数、末尾为零或者不为零,即对数词并没有限制。下面仅对近代汉语中稳定后的句式结构进行考察。

(11)十五来年,你偷我二百七十贯钱。(《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12)邓门上一见雕镂精工,爱不释手,登一登分两,有二十来两重。(《文明小史》)

(13)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4)此处安设有铜铁栅栏,栏栅的柱子是四方的,有一尺来宽,一尺来厚,……(《三侠剑》)

(15)老英雄进城找个清静地方,候至二更来天,绕到府狱东墙外。(《三侠剑》)

例(11)~(15)是概数词“来”的五种搭配:“数十来+量”“数+来+量+形”“数+来+量+名”“数+量+来+形”“数+量+来+名”。例(11)不同于现代汉语,数词可以是尾数不为零的数字,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还存在,但使用并不广泛。

例(13)中,“来”前面的概数数词不再像唐五代时期由两个相邻数字组成,而只有“百十”这一个形式,其他词不再使用。十以内的数词选择使用“数词+量词+来+名词”和“数词+量词+来+形容词”的格式,因此可以推断,至清时,概数词“来”的句式对数词有了要求。

三、“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上文对“来”在各个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及机制做探索。

(一)“来”的语法化动因

语言的变化有两个因素:语言的外部与内部环境。针对“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外部的语言接触和内部的高频重复两方面。

语言接触是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包括语言与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内部的接触,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征战,人口流动较大,伴随而来的是语言的融合。“来”在这一时期表现十分活跃,趋向补语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并为其他词性与用法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大一统,思想文化开放,全国范围的文化交流频繁,“来”作为概数词至迟在唐朝已确定形成。

再来看高频重复动因。Haspelmath(2001)认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他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越大。”Bybee(1994)也强调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复,促使一个词语语法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它具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来”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使用频率很高,而高频功能往往成为语法化的始源。

(二)“来”的语法化机制

“来”的语法化过程主要包括隐转喻和竞争两种机制。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与类推主要是通过隐转喻实现。以概数助词“来”的形成为例。从“不速之客来”到“两千来年”是一个隐喻引申的结构,但是看不到两个“来”之间的诱导关系,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连续体的,通过中介转喻实现虚化,即“来”通过中间连续体的过渡实现了从动词向概数词的变化。

竞争机制指“来”与其他具有同一功能的词之间的竞争,与之竞争的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一般情况下受到使用频率的影响。概数词“来”战胜其他词,巩固自己的用法。概数词“来”经历了“以来”到“以来”与“来”同用到“来”的竞争过程,并最终代替“以来”成为用法较为稳定的概数词”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概数助词“来”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探讨了“来”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我们发现,概数词“来”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频率效应与重复,其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隐喻与转喻以及竞争机制。“来”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来”具有多种语法意义,其中本文所探讨的概数助词“来”已经与“来”的基本义相去甚远,但不同语义的“来”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来”的功能和意义都存在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并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Bybe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2] to Grammaticalization[J].Amserdam:

John Benjamins,1991,(2).

[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江蓝生.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A].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靳丹丹,曾晓舸.现代汉语中“来、多”表概数用法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6).

[7]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吕叔湘.再说“来”以及“多”“半”[J].中国语文,1957,(9).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13]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5]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J].语言研究,2011,(1).

211 评论

繁星若雨

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魏慧萍自传统训诂之学直至当今词汇研究,关于汉语词义的探讨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与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发展以及语言系统本体诸多因素相关联的背景之下,运用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开拓词义研究的思路,加强对汉语词义特性的考察,进而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接轨作出努力。论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引言;第一章:汉语词义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词义的共性;第三章:对汉语词义特点的思考;第四章: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规律新探;余论。 引言交代论文选题的缘起和写作主旨。第一章是对汉语词义研究历史及现状的述评,着眼于对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接轨,分为古代汉语词义研究和现代汉语词义研究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词义研究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并提出古今贯通的"汉语词义研究整体观"。第二章是从共性的角度对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词义与思维、词义与语境、词义集合元素及其运动方式等论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词的诞生源于抽象;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词义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文化内涵;词义与形象、顿悟、逻辑、情感等各种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象是词义在思维中的映现形式;语境是一种综合现实;词义集合论等主要观点。在第二章第一节"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中,从共性、人文区域、民族特性、地域、社会群体及个体等角度对词义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二节"词义与思维"中,把思维分为语音序列思维和非语音序列思维,分析词义与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将哲学中的"意象"引入汉语词义研究范畴。从语言学角度把"意象"界定为:意象是非语音序列与语音序列思维的综合认知成果,是词义所对应的思维映现形式。并进而分析了具体意象类型、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与意象的关联、词义与意象群等问题。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把词义集合的元素分为形象义素、情感义素、理性义素、直觉义素、心理义素;主题义素、功能义素、背景义素、风格义素、外来义素等类型进行阐述。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成果,是对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综合反映,并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映现为各种意象,意象通过思维的语言生成机制外化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内容。词义集合中的各类义素正是意象在语义中的落点。基于以上对词义共性的认识,第三章从考察汉语词义特性的角度对汉语词义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思考。所论及的与词义发展演变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充满辨证、和谐观念,形象思维发达,长于联想、比附,注重整体,重视直觉、感悟和意会的汉民族心理特质及其对词义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孳乳、更新、造词构词等与词义发展的关系;表意体系的汉字的创制方法及发展与意象、词义的关系;修辞作为突破现有规约词义"围城"的策略式词义发展形式,与词义发展演变的同构与互动;汉语主导文体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嬗变对词义发展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汉语实际出发对词义进行的考察和探讨。体现出共性与汉语特性结合、训诂与词义研究结合的整体思路。在第三章第三节中,针对汉字的表意性与词义的关系,探讨了早期汉字的"象"与"形"、汉字字形承载的"象"与词义在思维中所映现的意象、汉字的表音兼表意成分与词义的关系等。把汉字的"形"、"象"、词义三者的关系阐述为:"形"承载"象","象"蕴涵造字时代的词义和日后意义孳乳的丰富的可能性。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是对思维中意象的形象化、图解式的呈现,表意成分在书面上形成的构字部件是意象在语言的书面形式中留下的"暗示",可以称之为"意象的表征",同时也是义素在词的书面形式中的显性标记。在对汉语词义的特点作了如上思考之后,论文第四章旨在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其中详细论及静态词义与动态词义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转化的种种情形;阐发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从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汇系统中词义发展演变两种角度,阐述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规律。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分为完成于词的一个义项范畴内的发展演变和完成于一个词的范畴内的发展演变两种情况。前者包括:词义深化;意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扩大又分为主体扩大化、动作方式扩大化、目的扩大化等各种形式的使用性扩大以及不受辨证逻辑制约的发展式扩大,缩小又分为总名变专名、泛指变特指、双向变单向、感情色彩类型化缩小等形式,转移又分为词汇意义的转移、色彩意义的转移和语法意义的转移等具体情形。后者包括义项增加和义项减少的发展变化。其中义项增加是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特质引申、逻辑引申、修辞引申、移情引申、特指引申、反向式引申、时空引申、宗教引申、虚化引申等引申方式来实现的;义项减少则主要通过旧义项被新义项取代以及词义的自我淘汰来完成。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灌注式引申、裂变式引申产生新词;单音词素、双音合成词素重组新词;词义转嫁;词义类聚的发展演变情况:等义词、近义词的分化和发展,对称式引申、"词义渗透"、类属词的丰富发展、亲属词的社会化、象征化发展倾向等;词汇成员的词义发展与身份的转化。以上对于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形式和规律的探讨始终遵循着静态与动态结合、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研究思路。文末对当前汉语词义发展的新趋向作了简要的阐述。并在余论中提出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

285 评论

傻傻的双子

Abstract: The language educational world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ook one kind of interpretative language phenomenon the fram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had also pointed out “head” the evolution way - - “the head” expanded after the semantics, transformed finally into the noun suffix and the locative suffix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Now the language educational world's research is from altogether when in the plane carries 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is right “the head” from the cognition linguistics angle the semantic change to carry on the lasted inspection, thus makes to the cognition mechanism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This article does the research take the Beijing University corpus as well as the massive extant historical language materials as the basis, but considered the extant writing language materials between the imperfection and the ancient times spoken language and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existence difference, this article conclusion not conformed to the history to evolve necessarily completely, but such research had the representation. key word: Cognition metaphor lasted research

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语词义的演变毕业论文

    写自己喜欢的例如自己喜欢的电影、小说诗集等有关文学语言类的探讨,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

    小v爱火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三国演义论文研究的意义

    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中叙事意识的自觉与成熟论文范文 [摘要]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小说评点之中。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后,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

    小雨点Mei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信用演变发展研究论文

    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当今社会,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无信的沙滩之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关于以信用为题的 议论文 精选五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

    童鞋哈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三国演义研究小论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Antares米罗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木字的演变论文研究

    木mù(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同本义 [tree]木,冒也。冒地

    一袋馋师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