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honey
1、相同:中世纪大学和中国书院的产生,作为一种满足社会新需求的创造性组织得以产生。2、不同:1)特点:A)中国古代书院:强调传道济民、推崇伦理美德、注重讲学自修、院长全面负责;B) 中世纪大学:重视求实致用、追求科学理性、崇尚讲授辩论、社团有效管理。2)结构:A)西方中世纪教育形成的是多元化结构,其中以教会、王权与世俗多元对立为主要特色。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导,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导。大学在欧洲成为与教会和王权并驾齐驱的三大势力。关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权力格局,人们常以“上帝的事归上帝,凯撒的事归凯撒”的名句来描述。其实还可加上一句:“亚里士多德的事归亚里士多德”。体现出其民间自主教育模式的智慧和力量。B)中国古代教育完成的是一元化结构,以国家官府办学为主导,私学书院为辅助的教育体系,为专制政治的强化服务。其特点是,表面上看也存在官学与私学的二元体制,然而实质上,私学始终是官学的附庸,民间办学没有产生突破的思想,更没有与官学对抗的力量,私学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从上述特点而言,中国的古代教育完成的是一种封闭式的一元化结构系统,且在千年的运作中没有质的改变。
吃吃吃货小两口
我国书院起源于唐,是中国古代兼具藏书、教学及祭祀功能的教育机构。她从唐代产生,到清末改制学堂,历经千年之久。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绵延千年的悠久办学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经验。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意义。 古代书院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方法上,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学态度上,书院注重“讲明义理”的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发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期间常常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培育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教学环境上,书院的环境多选择风光优美之地,以助于涵养气质,陶冶性情,启迪文思。而这些教学特征的形成,是以书院本身的兴盛和书院教育制度的确立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的,而文化的繁荣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是书院教学活动形成的思想基础,相对的学术自由则是书院独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形成的学术基础。 书院丰富的教学活动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独立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注重人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及寓教化与游息之中,形成了鲜明的互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熟读精思、致知力行的自我互动;兼收并蓄、明辨义理的人际互动;藏息相辅、寓教于乐的人境互动。其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又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上都是通过对书院大师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片段来分析探讨而得出结论的。 实施互动教学,科学地运用好各种互动方法,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剖析古代书院教学的互动特质,能给我们带来若干启示: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营造开放的、人性化的大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教育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极大地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繁荣,不仅为近代大学打下了基础,而且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改变了西方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层,造就了一批把基督教带进理性之海的哲学———神学家,特别是塑造了欧洲人说理论辩的思维习惯,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授课和辩论两个环节。授课是指阅读指定教材和由教师解释教材。辩论有两种,一种是课堂上展开的“问题辩论”,一种是课下在公共场所举行的“自由辩论”。“问题辩论”通常先由教师给出一个论点,由他本人或者学生引经据典做成一个否定性的答案;然后,由助教对这一论点进行正面论证,并对反驳意见进行解答;学生或教师可以针对助教的论证提出新的反驳和问题;经过反复的发问与回答、论证与反驳,最后由教师作出最初的论点是否成立的结论。这种论辩属于正式的辩论,经常进行。“自由论辩”属于非正式辩论,与会者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加以讨论,这种辩论后来演变成为大学里的文化娱乐方式。无论是正式辩论或非正式辩论,其目的都在于培养敏捷的思考能力,练习推理方法。 在几个世纪里,欧洲受教育的阶层,在逻辑思维艺术方面一直接受一种严格的和精确的训练。英国现代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认为,如果西方思想没有经过几个世纪的理智训练的准备,以便用宇宙理性或人类智力去探索自然的秩序,那么现代科学的诞生将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那种批判的理性和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出现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转折点在3个世纪以前的大学和城市时代。从阿伯拉尔和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开始,就已经兴起了对辩论思维和哲学思辩精神的爱好,较高级的研究受到逻辑辩论术的指导,大学课堂上的争辩和公共场合的自由辩论,不仅提高了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而且尤其发展了一种批判精神和方法上的怀疑,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此兴起的。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的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特点是:强调传道济民、推崇伦理美德、注重讲学自修、院长全面负责;相比较而言,中世纪大学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求实致用、追求科学理性、崇尚讲授辩论、社团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课程目标的实用性、课程内容的人文性、课程实施的启发性、课程管理的自治性。 最后我觉得当今大学应科学目标与人文目标统一、“传统”传受与启发教学结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并行。
blinkblink02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大师级人物较多,他们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把教学与学术科研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经费来源渠道都较多,都得到了当时权力中心的支持及一些私人捐赠。这是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重大特色。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这两颗东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璀璨的明珠,对近现代高等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虽如此重要,但研究界对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横向比较研究却异常薄弱,加之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若不去追溯高等教育的渐进性演化过程,就很难理解当今高等教育的选择。因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尤为重要。《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史比较研究中的一部力作,该书以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比较研究法,重点探讨、比较二者的异同,提取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提炼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的规律认识,以便对今天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分析古代“大学”的发展规律时代背景是事物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探究与比较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从中提炼出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发生和发展的原由对今天来讲不无裨益。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伴随着欧洲经济复兴、政治变化和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即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及城市市民的兴起,翻译运动的展开,教皇及国王地位的巩固,扩充自己实力的欲望等因素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合力,最终促成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宋代书院产生主要有赖于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当时官学不兴的契机、儒学的发展及统治者的支持。从某种程度来说,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也为后来二者的不同历史命运埋下了伏笔。由大师主持“大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作者梳理与比较了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程,通过对二者概念、类型、兴起的一般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厘清了二者兴起的脉络及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中欧两地在兴起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书院和大学,都得到了权威中心的支持。显著的差异是宋代书院兴起于名山大川,而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于繁华的城市。宋代书院一直有属于自己的建筑,而欧洲中世纪大学初期没有、后来才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建筑。该书对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师生生活状况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描述与比较。宋代书院的教师主要由理学家组成,且多由名儒大家主持书院,师生生活有一定保障,学生行为习惯较好。而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多由教士组成,师生生活较为窘迫,学生有诸多不良行为。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学生来源广,较好地践行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另外,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大师级人物较多,他们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学生,这一状况进一步推动了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宋代书院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课程以经史为主,与自然科学知识较为疏离;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内容则较为理性。二者课程内容差异虽较大,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都受到宗教思想的浸润。教学和学习方式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与人才成长的特征。宋代书院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升堂讲说、会讲、自学以及质疑问难等。欧洲中世纪大学以讲授和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考试一般与学位相联系。二者较大程度上在教学中都注重实践,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把教学与学术科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经费来源渠道都较多,都得到了当时权力中心的支持及一些私人捐赠。二者在经费收支方面最显著的差异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养士是宋代书院经费的主要支出,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生所交各种费用是大学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研究中的创新与现实改革发展的借鉴从宏大历史背景的角度审视而非从高等教育本身一隅的变迁为视角,将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机构来研究,这使得该书的研究得以“鸟瞰”整个大局和社会状态。高屋建瓴地着笔,使得该书具有综合性研究的视野和思维。联系地、广泛地观察对象,能够最接近事情的本源。在厘清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发展过程的同时,该书通过比较,找到可以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的地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虚矣。目前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探讨,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叙事研究,缺少基于历史角度进行微观冷静的思考以及追根溯源式的探究。有关高等教育历史,特别是中西方高等教育比较史研究的成果是构成高等教育比较史学科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一书的意义在于既能够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比较史学科的理论,也为中西方比较史学科丰富了内容。同时,以史为鉴,将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做一系统的比较研究,为当今改革提供了借鉴。在我国大面积普及高等教育之后,高等教育改革又要开辟新时代之际,从历史根源以及早期发展中汲取历史的养分是必要的。对于改革的评价并不仅仅取决于改革者的勇气和胆识,也不取决于改革的速度和幅度,而在于它所造成的整体和长远的结果与影响。对于明智的改革者来说,为了避免改革的重大失误,对历史的审视无疑是一种最为“经济”的选择。历史比较的现实意义在于求用,不仅仅要在观念的层面建设体系化的理论,更关键的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理论。《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一书会让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历史判断。
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初中物理论文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发现物理是一门很广阔的学科,它首先是拥有基本概念,然后到探究实验,最后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面有几个例子:例如
都与人文科学相关,都不断演化,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申明一下。。。摘抄的。。。。非原创。。。按需要修改。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
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疫情降低,但是一直严格把控着疫情,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员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