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连贯,不要中途停止休息。背诵要理解,串联,不可以死记硬背。不要听到别人的进度而扰乱自己的节奏。复习要有规划,要学会时间排版。坚持每天背英语单词。
外国语 教育部 /上外 核心2 外语界 教育部 /上外 核心3 中国翻译 译协 核心4 外语教学与研究 教育部 /北外 核心5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洛外 核心6 外语教学 西外 核心7 外语学刊 教育部 /黑大 核心8 外语与外语教学 教育部 /大连外院 核心9 中国科技翻译* 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核心10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核心11 当代语言学 社科院 核心12 现代外语 广外 核心13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外研社 核心14 外语电化教学 上外/中国电教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 核心15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 核心16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原名:国外外语教学) 教育部 /华东师大 一级17 外语研究 南京国关 一级18 山东外语教学 山东师大 一级19 上海科技翻译 上海市教委/上大、科译协 一级20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重庆市教委/川外 一级2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天外 一级22 外语与翻译 教育部 /中南_铁道 一级23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语文大 一级24 外语外贸高教研究 广外 一级25 外国文学评论 教育部 /社科院外文所 一级26 中国比较文学 教育部 /上外、中比 一级27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一级28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 一级29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一级30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一级3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一级32 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 一级33 俄罗斯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苏研究所联文学 一级
日语考研的择校选择很多,主要有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选择也和专业有关系,下边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一、日语考研报考专业1、日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日语规律、特征等内容。考试科目: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文化、日语专业综合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英语等。2、日语笔译日语笔译为专业硕士。专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日语笔译专业人才。考试科目:有政治、翻译硕士日语、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以及翻译基础等专业课。3、日语口译日语口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的翻译。
考试科目与笔译基本相同
二、院校推荐1、日语语言文学湖南大学:985、211院校,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一所以师范教育著称、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是A类学科,拥有其博士授权点。2、日语笔译日语笔译适合院校: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3、日语口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山西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烟台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情况:本人14级应届生,男,来自安徽某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在我大二的时候升成了一本)。一志愿浙江大学,初试356分(专业一122;专业二104;英语63;政治67),排名第二,和浙大分数线差四分,我这年也是没有招人(只招了两名推免生),第一名貌似也是差一分过线。最终调剂到了杭州师范大学.
二、考试科目
日语语言文学初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51二外英语或252二外俄语或254二外德语或255二外法语
③713日语语言与文学
④813日语翻译与写作
温馨提示:浙大没有参考书目,招生简章上面初试复试都是空白,只是说明了复试的时候会考二外听力。不过能找到12年以前的参考书目。可以去官网上面翻翻。真题也没有,在网上能买到12年以前的,最好能从一些前辈手上得到,简单快捷。
比如下面这种历年真题都有的书,还是不错的
还有《考研日语203真题与解析精汇》,针对203公共日语(非日语专业)考研科目的真题进行了精汇。10套最新真题独立装订,附有全文精准译文与超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高频考点与答题技巧!
把干货先奉上:(以下是2018年浙江大学日语考研回忆版真题)
超级珍贵的浙大日语考研真题
01
713日语语言与文学
1.单词 (20分)
汉字写假名10 假名写汉字10(这里应该不会考重复的就不赘述了)鰹节合唱曲掲げる轩(列几个感受一下不难,不过还是要仔细不然一不小心就错了,我当时就是一个得意把ひえる的ひ错写成秘める的秘了T_T)
2.语法(20分)
N1N2水平(尤其是一些语义相似的表达,不难,这种题目各个高校都类似,我当时也写了北外上外的感觉大差不差)
3.文学知识(20分)
14个空(有的是根据提示写人名,文学作品,理念什么的,不是光背就行的,得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比如会问受到森鸥外翻译创作影响的作家之类的。出现了十训抄,读法要注意。)
2个名词解释 第三的新人 上田秋成
4.阅读(一篇40分)
关于宇宙的一篇文章题目类似综合日语后面的阅读,有选择、翻译、简答,特点是量多分值少,今年还出了一个解释什么是微生物。
5.专业知识题(一共十题50分,全部用日语回答)
①.《我是鳗鱼》这本书能够看出日本人怎样的特性
②.连浊现象
③.外来语举例解释说明
④.复合动词
⑤.古语らむ(这里考的是系り结び)
⑥.异文化交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⑦.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的表记
⑧.自他动词类型
⑨.断りの表现について
⑩.动词的名词化。(这里就比较坑爹了,因为和日语相关的知识都有可能考,文学,语言学,还有文化只要和日语有关系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当时复习就这里最头疼,完全抓瞎啊)
谈一下我的感受:词汇语法什么的都还好,算是基础知识,可以看一下12年以前的真题,比那上面的简单。语法还是喜欢考刁钻的,就是意思一样啦,用法不同,然后长得很像的副词之类的这样。这一门有一点相当于基础日语的感觉,也会出现文学的知识,就是最后一大题,完全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题目,就是感觉和日语搭上边的知识都有可能变成题目,比如以前就特别喜欢考近义词辨析,我复习的时候差不多看了两三百个,结果今年一个都没考。不过感觉总的下来考120以上并不算困难。
推荐语法和单词的书籍:红蓝宝书,《日语基础语法超简单》
有其他小伙伴分享,说单词语法来来回回均背了十多遍吧,特别是单词,蓝书宝都翻烂了,每天早上六点起,背一个小时的单词,吃完晚饭再背半个小时的单词,你们可以参考。
02
813日语翻译与写作
这个推荐书籍:
(注意这张卷子是分方向的A卷答语言学B卷是文学。我考的是文学,语言学可以参考12年的卷子,基本一样)
1.文学知识(填空30个分文学术语标读音和写出相关文学术语。出现了比较生僻的是 津岛祐子 楢山节考,因为这方面我算是强项,所以觉得还好,把一些常见的都记住了足以应付)
2.文学选段 (20分)
第一篇《在城琦》 (基本上是给一个选段让你回答那个作者哪个作品,然后举出他的其他作品,再一个简答题比如让你分析作者的性格啦作文的主题什么思想之类的6分)
第二篇《心》(同上)
名词解释(40分)
谈林
松尾芭蕉
白桦杂志
三岛由纪夫
砚友社
(名词解释还算正常,除了谈林和砚友社我没有原文背下来,中间三个都背了,虽然知道名词解释就是要死记硬背,但看着一书的名词想着全都背还是很痛苦的,所以边做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猜猜可能考哪些,到后来,越背越薄用一个小本子记着,五个我猜中了三个)
简答(60分)(每题20分,相当于写小论文)
1关于近松门左卫门
2从作家的死谈谈文学研究
3日本文学和近代有怎样的联系
(这部分的题目感觉主观色彩太大了,我当时还有可以练习过这方面的写作,当时考试的时候刷刷刷写的简直停不下来觉得自己都快上天了肯定这里能拿个高分,结果就死在这里了尴尬)
感受:一张卷子下来,感觉题目字数还没一百似的,如上。特别是最后一大题,感觉根本没有评分标准,当时写的可爽了,洋洋洒洒差点没把纸写完。最有自信的就是这一门的了,以为起码能考个一百二三十吧,可结果成绩出来才104,可见当时我有多震惊,可能我写的文章不对老师胃口。
03
251自命题英语
1.阅读40
2.填空20
3.完型20
4.作文20 life without mobilephone
好,到了最坑爹的英语了,看12年的卷子,感觉考80几分都妥妥的不过分,结果今年第一篇阅读理解就傻眼了,还记得讲的是墨西哥城的什么鬼的传说好像(我那知道什么鬼啊【笑哭】),当时硬是懵逼的看了半小时没看懂,差点心态崩了,劳资好歹六级也考了500多吧,结果出考场就一个想法:我不会最后死在单科英语上面了吧。
好在还及了格。也就第一篇最难,后面的难度降低了一点,所以,一点要稳住啊。单选的话考了很多词组,固定搭配什么的,反正我是不太会。然后完形填空有点意外,因为12以前占得分值不太,今年突然就20分了。作文常规。
日语考研也是有通用书籍的,有时间一定要看
考 研 历 程
我是很早就有考研这个想法的,但是准备考试是在大四九月份开学以后。和有的同学不太一样,我没有经历那种艰难择校的过程。
因为我一早就给自己定好标准了,一定要在杭州,一定要学硕,一定要文学方向。好了,这样一来摆在我面前的选择只有三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当时在考研帮上三个学校都看了下,也许因为高中有同学在浙工商读,把他黑的太狠了(我知道,老师们都说浙工商的日语很好),但我也就没考虑了。刚好只有浙大是985,就理所当然的选了。
然后去问我的任课老师有没有认识浙大的老师,看能不能帮着找一下考上的学长指导一下。在网上查了前年和今天一样都没招,去年考上一个,后来才知道是浙大日语本班的(可以想象当时我千辛万苦好不容找到那唯一的一个考上的学姐刚激动一秒就被告知她是本校时候的心情吗,我还是很礼貌的学姐是怎么备考的,结果学姐说她都忘了,而且她是九月末临时决定考研的,就说瞎抓,后来我也是瞎抓式复习了……而且很奇怪的是学姐第一次和我聊天可热情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不鸟我了尴尬)。
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建议我换学校,所有老师都说不值得尝试。可我还是很执着,然后老师帮我联系到了浙大日语系的系主任,问了她一下情况。结果回复就是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是这么说的,浙大基本只招推免生和夏令营的学生(夏令营就是很多高校暑期举办的类似交流会一样的活动,我当时也不知道,还想那没办法就去参加吧,后来知道第一条规定就是仅限211/985)。
想起自己曾经在大二暑假的时候参加了北京的笈川塾夏令营(好像无意间走了一波广告),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从专科到清华都有。
那时候自信心可爆棚了,那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也没那么厉害嘛(因为很自然会把那些名校的同学想的厉害上了天),然后就是原来我自己也不过如此(因为在班上觉得自己还挺不错的)。
当时会话练习的时候,有一个川外的学姐是我的搭档,比我大一届,属于那种吧啦吧啦说的很快类型的,当时还安慰我说你别惊讶,我是川外大三的(可能暗示我的是你听不懂我说话很正常),我心想我也没惊讶啊,就算你说的快,我也完全ok啊。
提这个是想说,我们许多来自普通院校同学可能会有意无意看低自己,觉得自己就是比不过别人,在各种资源上已经输别人一大截。
但是即使我们出身平凡也可以很做得很好,找准自己定位的同时,也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努力一点,就会比现在的自己更好一点,不是吗?
(这个再次说到心坎里去了,想当初参加推免考试的时候,双非学校出身的我,面对的是一群985211、外语类学校,甚至是C9联盟出来的大神。
他们的学校提供的资源确实会比我们丰富,可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只有你不想找的资源,没有你找不到的资源。只有不努力的你,没有跨不过的坎!
真的数不清自己做翻译练习用了多少草稿本,反正去参加推免笔试的时候,写完落笔松口气发现周围的不少同学都愁眉苦脸的,算了,打住,低调。
还记得那个惨淡的夜晚,老师给我回复让我断了这个念想,还推荐我考上外,我就说好的,我考虑考虑。可是很不甘心,有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感觉。回到寝室,还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可能是我大学里做过的最勇敢的一次决定了,只要研招网上有浙江大学的名字,我就一定去考,就抱着创造奇迹的想法奋斗一回吧。
老师那边,我就说五一去浙大看看,到时候在做决定也不迟,反正还很早。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是不会改学校的了。在这里说一下,老师的建议也很重要,他们毕竟是过来人,你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如果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超越这一切的话,那就坚定自己的选择吧,或许只是为了多年后不会遗憾说出一句如果当时。
那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让我印象很深刻,讲的是作者自己各种不随大流,坚定自己选择的故事。
其中有段经历和那时的我很像,作者也是当时想考研,准备考人大,但是人大招的人很少,然后他就去请教一个考上的老师,老师告诉他说,人大很难,很有可能考不上,但是老师还是希望你能去试一试,不然以后心里还老想着这事。然后作者就去考了,果然没考上,但是调剂成功了(和现在的我简直如出一辙啊)。
作者想传达的是:比起别人建议的路,还是走自己想走的路,可能不太好走甚至是穷途末路,但至少是我们亲自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那里一定也有只有我们才能看到的风景。有些感受,不经历是永远不能懂的。
不论你的选择怎样,一定要有一个你为什么选择她的理由,而且是你发自内心的,可以因为一座城市,再比如想去武大看樱花或者想去厦门看海什么的都行,重要的是你自己认可的。不然很可能坚持不到最后就放弃了。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同学,一开始壮志凌云,后来慢慢人就不见了。很多同学其实开始选的学校也都合理(当然也有像用老师的话说我就是头倔牛类型),但能容易受别人影响,比如看到一个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报的比自己高,马上就不乐意要换了。这样是不可取的。还是一句话,相信自己,不忘初心。
如期,五一我去了杭州。当时随便在网上加了一个浙大的本科生,真的是人很好的小仙女,骑个电瓶车带着我逛了一上午,我去的是紫金港校区,很大,感觉也不错,当时真有种看我明年就来上你了的感觉呢哈哈(嗯,下车下车!)。
看考研帮上有的楼主说去看看目标的学校,拍点照片,没动力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能继续学习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用了这一招,反正对我无效。
去了他们的外国语学院,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门卫阿姨人很好,和我聊了半天,顺便也知道了一些情报,关于老师人怎么样啊什么的这我就不透露了。
还记得当时刚好有一个老师经过(后来门卫阿姨告诉我那个是英语系的系主任),我就直接走过去问:老师您好,请问贵校考研本科学校会有影响么。她就回了个不会,一切看成绩说话我想也是,现在觉得自己当时好傻那样问。
回到学校,也没有那种励志故事的展开,该干嘛干嘛,平时还有许多课,没课的时候就看看日文原版的小说(对我后来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看看一些文学评论,然后日语相关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甚至惯用语都背了一本书,结果也没考( ̄. ̄)不够对以后的学习都是有用的,就像经常被提到的,考研不仅是为学校奋斗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暑假就回家了。我看很多同学还在纠结暑假应不应该回家,我觉得这个并没有多大影响,想回就回,不想回觉得在家看不下去书就别回了都没什么。一直待家考上的人也不少,看自己的性格吧。
虽然也没花多少时间学习,但比起以前收敛多了,不是关顾着玩连书都不碰,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政治那一本大厚书看完了。不得不说政治这门课真的很神奇,有的同学考前冲刺背背也能和看了半年的同学考的分数相差无几。
这方面我没什么经验可谈,毕竟考的不高,不过没事最好还是暑假先把过一遍,不是说你看了能记住多少,主要你看了一遍能有个安心,而且后面不用花时间重头再来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政治不太会,就早点准备,这样哪怕考不了高分也不会在这上面翻船,也能给后面的专业课多腾出点时间。
想必大家肯定也都知道肖秀荣了,我当时也是听从学姐的建议,全程跟着肖大大走的,或许你有所耳闻,去年很坑爹的是肖大大押的题,答案全跑到题干上去了,都哀叹白背了这么久。
不过到时候还是要全心全意相信全都背下来,背下来至少有话可以写。不用怕政治,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每年单科死在政治上的人也不少,甚至还有考完政治觉得自己考得太烂心态爆炸导致后来考试都没参加的人也有。
用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我应该就是那种“佛系备考”吧。和考研之前的生活节奏一样,只是到了大四基本上没有课了,把上课时间变成了考研内容而已。我们班也很神奇,一周两节课都是可来可不来的,可我们班包括我在内好多考研的同学一直上到听课,可能这时候的上课已经成了额外的一种消遣了。
我大一开始无论什么时候,从不熬夜学习,十一点睡觉,早上七点正常醒。可能正因如此,我也没有体验到那种努力到感动自己的滋味。不过每天都去图书馆,开黑也暂时放一放的,对出去玩也失掉了兴致,固定的生活,每周也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对我来说,考研就是大四生活的一段插曲,是值得全身心认真对待的一件事,等到时机一到,参加考试,结束,如此而已。
甚至考完的那天晚上我还是来了图书馆,只不过看的是自己喜欢看的书了。所以大家不要把考研想的太可怕,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过上狗一般的生活了。
确实,我见过大寒天的裹个被子在外面背书了,有把牙刷带到图书馆的,有天没黑就排着长队占位的,还有像机器人一样好几个小时来来回回在背单词的。有时候我就想,大家真的好惨啊,不这样不行吗,或者说我在别人眼里也是这样,过这单调枯燥的生活。
想起以前大二的时候和班上两个同学请了一节课的假去听一个学姐的讲座。那个学姐是英语系的,跨专业考北外的外交学,当时全国就招两个,然后她考上了。简直就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学弟学妹心目中女神级别的人物。
然后当时学姐给我们一些经验指导,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学姐说到那时候大寒天里的在楼道里背书,后来时间长了膝盖都冻烂了,到医院检查都快看得到骨头了,后来好了还是留下了疤,现在夏天只能穿长裙。(当时给我们开讲座就穿了一条红色长裙。学姐也是仙女级别的,肯定很爱美)。当时只觉膝盖一阵酥。心想,这可怎么办,我也想努力学习考高分,但是我也想要我的膝盖啊,这下牺牲有点大了。
后来事实证明,幸好我的膝盖是完好无损,可是把脚后跟给冻烂了。想澄清的一点,这和考研一点关系都没有,全怪我那么冷的天还穿船袜露脚踝作的,后来我不禁心想是不是因为学姐大冬天的不穿秋衣秋裤毛线裤,穿着长裙在那背书弄的( ̄ω ̄)。
所以在此想提醒大家,那天写忘了说了,在你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考研只是你人生的一小段经历,但身体却是要陪伴你一生的。我一直坚持每周锻炼三次,雷打不动,到了考研前夕也不例外。
据我了解,身边许多坚持到最后和相当一部分取得满意结果的人平时都有锻炼的习惯。很多同学开始也不爱运动,后来估计也是压力大,把跑步当成一种放松和消遣,没想到竟慢慢喜欢上了,哪怕考完研了还在坚持。这可以说是考研过程中的意外成就,起码在体格上,你已经胜过大部分人了。
所以建议大家,备考期间,给自己每周固定的锻炼时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不掉头发皮肤光滑努力美丽活力帅气愉快地度过这段时光。
但是真的,我从未觉得痛苦。平时和同学见面,大家也会鼓励我说,你要考不上那没人考上了(尴尬,倒是成真了)。所以最后差了一点,可能有点遗憾但并不后悔,当时二月三号查到分数时,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擦,居然这么低。然后又想还好还好国家线过了。
记得当时加了一个群,叫浙大日语考研,群里四十多个人后来分数线出来了,打算问问有没有考高分的,发现群已经解散了,好凄凉啊。 ̄□ ̄。
不过现在感觉自己也挺幸运的,还是去了杭州,虽然不是最初的目标,也没能创造奇迹,但是还是我最想来的地方,一般一般,也算满意。调剂时来了杭师的仓前校区,我很喜欢这里,也是对这三个所月的努力有了交代。
调 剂 经 验
刚好就顺便说一下调剂的事吧。在二月三号分数公布的那天,我们老师就在群里发了杭师今年招调剂。我也关注了。不过当时不知道分数线所以还没确定。
等到确定不能去浙大了,我就开始复习杭师的考试了,因为他复试还有笔试。记得好像是16号出国家线,24号开通调剂系统的吧。之前有个调剂意向采集,可以看到部分院校提前公布的调剂信息。
其实调剂的时候,有很多学校。大家不要觉得调剂的学校就是没人考剩下的。其实不然,各种因素,有的学校有人报但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也需要招调剂。
不得不说调剂是个很纠结的过程,因为有好多很好的学校也在里面,比如今年的中国海洋大学,还有其他光211就差不多十几所。
有同学问到我本科成绩的,说的ナルシスト一点,就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吧(耻)。证书方面,N1考的一般,132,专八优秀。平时的话期末考试专业课到了大三基本上都是90分以上,看成绩单还挺好看的。嗯。基本情况就这样。
对于KI桑的评论,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毕竟有句话叫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结果出来后老师们有为我惋惜的,也是说我不听话的。不过一般情况下像我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也不多吧。当然我也是斟酌再三经过很多心理斗争才做出的决定。所以算是对得起自己。也没有再浪费一年的时间。
有好多同学是非某所学校不上,即使最终结果出来也不愿意选择调剂。这样的同学我也很佩服,真的很执着。备考的时候偶尔也会被问到,万一考不上怎么办,我说考不上大不了就去别的学校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
在这里说一下,老师的建议也很重要,他们毕竟是过来人,你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如果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超越这一切的话,那就坚定自己的选择吧,或许只是为了多年后不会遗憾说出一句如果当时。
找高级别期刊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请看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
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
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
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
再说了,这些投稿步骤,都可以交给专业的论文公司如英论阁www.enago.cn处理。总结来说, 发表英文论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征 稿 启 事《校园英语》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河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校园英语》出版社主办的省级教育类专业刊物,96页精美印刷,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642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98/G4 邮发代号:18-117)*办刊宗旨: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旨在给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教研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的经验交流平台,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栏目开设:学术空间、文化交流、教学论坛、课例示范、考试指南、师生情深、课堂内外、育人育心、它山之石等。*征稿要求:1.、论题内容:英语学术研究性论文、英语教学经验交流、课内外英语知识讲解与讨论、优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试题分析评价、英语文化、英语教学感悟。。。。。。。。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来稿可通过电子邮箱向本编辑部投稿,稿件须采用WORD格式。4、文章中如有计量单位,须采用国际标准,文中尽量不要用图表。*来稿需知: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3、本刊常年征稿,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5、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投稿邮箱: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栏目设置:教授讲坛;博士论坛;语言学研究;外语教育;翻译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教改新论;海外视野;科技前沿;学术思潮。征稿对象:高校外语学院、全国翻译服务行业、外语培训机构、翻译领域资深人士与国际文化交流实践者,以及全国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教科研人员,硕士生、博士生等。适合以上的就可以投稿,至于发表后什么时候见刊,需要看发表在哪期,比如发表在3月,基本4月就见刊。评职有效,但此刊为普刊,评高级级别不够,中英文都可以发表。有需要还可咨询
国内比较好发表的语言学期刊有:《外国语言文字》、《语言学报》、《语言研究》。这几类学期刊各有特色:1、《外国语言文字》。Language and Cognition是一本学术期刊,它关注双语者的语言和认知表现。该刊物提供有关双语运用、双语发展以及认知差异方面的增刊,涵盖流行的双语话题、跨文化研究主题,以及双语教学、双语咨询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该期刊不仅为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者,也为认知语言学家和研究型双语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2、《语言学报》。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自然与社会科学期刊。该刊由语言学领域的学术权威专家编辑和组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兼顾理论和实践,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语言学的发展。3、《语言研究》。语言研究是一本国际学术期刊,由国际语言学学会出版,专注于发表有关语言学和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刊发表了关于语言学的各种学科,包括语言学理论、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词汇学、口头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比较研究等。期刊每年发表4期,每月一次,每期发表8篇文章,以及2次专刊。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学术界和其他有关人士提供关于语言学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期刊的文章涉及语言学的各个领域,以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期刊也发表了语言学研究的实践应用,如语言教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比较研究等。期刊还发表了一些关于语言学的专题,以及有关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除了以上三个语言学期刊,还有《外国语言学报》也破局影响力。《外国语言学报》刊登研究论文,尤其是有关语言学的最新、最深入的研究。它也发表关于语言学方法的讨论、语言学历史的资料、语言学研究最新进展的评论和综述等。特别注意的是,它刊登有对于外国语言使用情况和方言使用情况在中国境内的大量研究论文。本刊发表的论文被著名的斯旅赫洛夫索引收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外国语言学报》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投稿,主要投稿的英语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语音学、口语学、实验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英汉翻译、英汉教学、英汉比较文学研究等学科,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极有学术价值。
一、稿费不正常(高于or低于正常值)。一般一本杂志,除非特别出名,和同类杂志的稿费水平基本相差不大,遇到杂志稿费高到or低到令人震惊的地步,就要慎重考虑了。二、约稿函定位不清。一般看一个杂志的约稿函,就能看出这家杂志的风格、市场定位和受众范围。那种来稿荤素不忌的,要求很浮夸的,基本都是广撒网的稿帖。三、文学工作室约稿。这条觉得会招黑,我不是说所有文学工作室哈,我说的是那种没有实体刊物没有稿费,还喊着我们有梦想我们最伟大来约稿的;还有那些号称帮投稿百发百中,转眼就把文章换个名字去投稿的。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不管是英文普刊还是国内普刊,二者的难度相当。只要你方向符合、文章没有什么大问题,基本上都是可以发表的。英文普刊发表论文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英文普刊发表论文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表,因为大多数英文普刊效率很高,一般不会延迟。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出版时间会延长。一般来说,3-6个月是看期刊的正常时间,较慢的时间是半年以上,有些是一年以上。不同的期刊在时间上仍然有很大的差异。建议作者能尽早计划和准备。
Advances i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政治和经济学的进展)ISSN 2576-1382 (Print) 2576-1390 (Online)官网: 编辑直投邮箱ape@scholink.orgWorld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世界教育与人文学报)ISSN 2687-6760 (Print) 2687-6779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 wjeh@scholink.org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and Culture (社会科学与文化的进步ISSN 2640-9682 (Print) 2640-9674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assc@scholink.or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Studies(英语教学与语言学研究)ISSN 2640-9836 (Print) 2640-9844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eltls@scholink.org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Studies(国际商业与经济研究)ISSN 2640-9852 (Print) 2640-9860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 ibes@scholink.orgWorl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世界教育研究杂志)ISSN 2375-9771 (Print) 2333-5998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 wjer@scholink.orgSustainability in Environment(环境的可持续性)ISSN 2470-637X (Print) 2470-6388 (Online))编辑直投邮箱: 国际英文普刊,知网检索,现在投稿,2月底出刊,三月中旬左右可以知网检索和邮寄
空中英语色拉英语
您的问题有答案的概率很小嘎嘎
英文报刊杂志投稿大全
丁雪英 (1941.1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65年赴法国格雷诺布尔大学进 修一年;1984年赴法国巴黎二大新闻学院进修;1991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修。1998年赴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讲学。目前担任法语系四年级和研究生课程。曾参加全国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主要研究法国与法语国家、地区国情;法国传播学,法国文学。主要译著有:《悲惨世界》(简写本)、《当代新闻学》(合译)、《万有百科的翻译》《人生拼图版》(合译)。在瑞士以及加拿大、法国的《Année Internationale Francophone》年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篇文章。2001年5月赴巴黎参加国际研讨会并宣讲论文。参加了《法汉大词典》及《现代法语疑难词典》的编写工作。�� 马大品 (1941-),男,汉族,河南柘城人,中共党员,教授。专长中国古典诗歌研究。196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至今,1998年聘为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佛道诗歌总汇》(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三百首》、《历代赠别诗选》、《中国诗歌大词典》(副主编)、《留学生多功能辞典》(副主编),并参与编写《古代神话故事》、《华夏文化辞典》、《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等。�� 尹城 (1944.12-),男,汉族,天津人,教授。1980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班,以现代俄语为研究方向,1993年9月被授予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经担任俄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实践课、硕士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理论等多种课程教学工作。曾任系副主任、高年级教研室主任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曾在莫斯科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进修,在波兰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汉学系任教。现任《俄语学习》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现代俄语语言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汉俄语言与文化比较。代表性著作有《俄语完成体及其汉语对等值》、《类型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俄译汉中对偶体的处理》、《论对比语言学》、《语际干扰与外语教学》。代表性译著有《实用汉语课本》(俄文版)、《现代汉语课本》(俄文版)、《外国人学中国话》(俄文版)、《电话里的罗曼史》(中篇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篇小说)。�� 王立礼 (1941-),女,汉族,河北易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59年至1964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本科的听说读写译各种类型课程。1983年至1985年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密斯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进修美国文学;1991年在史坦福大学研究美国华裔文学;1993年至199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妇女文学和华裔文学。代表性著作有《高级英语》(合编)、《英语视听说教程》(合编);译著为《纯真的年代》(合译)。参与编写:《美国文学名著精选》、《欧洲文化入门》、、《外国文学(欧洲部分)》、《外国艺术形象词典》等。�� 王克非 (1954.10-),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至1986年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湖南省首届高教自考英语考试,获优秀毕业生奖,评为湖南省青年自学模范。1986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许国璋教授,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兼在职博士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著作有《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翻译文化史论》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篇,译文译著约30种,编著9种,其中《中国翻译研究专号》(英、法文)(两主编之一)在加拿大出版,论文为国际权威检索SCI收录。近年开设"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英汉比较与翻译"等硕士生课程。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科研项目,1998年获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招标研究项目。自1990年起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之一),自1994年《外语与翻译》创刊起兼任该刊高级编审。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副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大项目负责人)、北外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语言学博士点的翻译与英汉对比研究方向负责人;另有多种学术兼职。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炳钧 (1955.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德语学习》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在德国的接受史》、《文学与认识--德语文学教程》;数十篇文学评论论文以及《经验与贫困(本雅明美学文集)》等著作。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福祥 (1934-),男,汉族,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就读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文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55年考取研究生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959年毕业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起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任俄语系教研室主任。1969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北京军区52817部队任副参谋长、参谋二部科长等职。1978年9月回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1979年后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至1997年先后任副院长、院长、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现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俄语教学》杂志主编、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科研成果:专著《俄语话语结构分析》、《俄语实际切分句法》、《主从复合句分类原则》(用俄文撰写)、《现代俄语句法》、《话语语言学》(用俄文撰写)、《汉语话语语言初探》、《话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汉诗撷英》、《日本汉诗与中国历史人物典故》、《俄罗斯诗歌撷英》;编著《俄语句法论文集》、《话语语言学论文集》、《对比语言学论文集》、《日本文章学论文集》、《文化与语言论文集》、《中国语言现状与展望》;论文《中国的俄语学》、《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论并列并系与并列结构》、《论复杂句法整体》、《论现代俄语中的分解结构》、《论重复关系与重复结构》(均用俄文撰写)等。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1987年获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颁发的"普希金奖章",1990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名人荣誉证书并被录入《澳洲及远东名人录》,1994年获泰国清迈皇家师范学院颁发的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1995年获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的名人荣誉证书。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邓淑碧 (1943.5-),女,汉族,重庆人,中共党员,教授。1965年4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柬埔寨语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亚非语系副主任。1976年1月至7月,担任中国赴柬疟疾防治考察组翻译。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后为柬方来华人员担任培训翻译,涉及火炸药专业、摄影洗印专业、医学化验专业及坦克驾驶等。1988年12月,被聘为柬埔寨语专业副教授,1994年11月至1995年11月公派赴泰国教汉语,1996年至1999年为北京大学东南亚文化专业的研究生开设柬埔寨历史与现状、中柬友好关系史、柬埔寨文化等讲座。1999年9月被聘为柬埔寨语专业教授。编著有大学教材《柬埔寨语》第三册,《柬埔寨语语法》(合编)。80年代至今,在全国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译著10余篇,担任10多部大中型辞书、专著中有关柬埔寨部分的编撰工作。�� 冯志臣 (1937.5-),男,汉族,吉林敦化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罗马尼亚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至1965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语文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65年回国后,在罗语教研室任教至今。主讲罗语本科各年级实践课、罗马尼亚史地、文学、政论、外刊、翻译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罗语通论、罗文学研究等。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罗语理论研究、20世纪罗马尼亚文学、比较文学专题研究。曾任罗语教研室主任、《东欧》杂志主编、东欧语系系主任等职。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汉罗词典》(主编)、《罗汉词典》(主编)、《雅西大学》、《东欧戏剧史》(合著)、《东欧当代文学史》(合著)、《罗马尼亚文学》等。译著有《考什布克诗选》、《呓语》(合译)、《公正舆论》、《罗马尼亚戏剧选》(合译)、《权利与真理》、《卡拉迦列讽刺文集》(合译)、《吉德里兄弟》(合译)、《萨多维亚努短篇小说选》(合译)等。曾参加《外国文学家大词典》、《外国名作家大词典》等多种辞书的撰写工作。发表文学研究论文10余篇。2000年获罗马尼亚颁发的"埃米内斯库诞辰150周年"荣誉证书。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史希同 (1940.7-),男,汉族,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考入外交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转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继续学习阿拉伯语专业,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评为教授,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自1964年起,长期担任基础阶段精读课教学,也教过语法课、泛读课和口语课。自1977年起先后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精读、阿拉伯历史、口译、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阿拉伯文化及中阿文化交流等课程。自1982年起为研究生开设阿拉伯历史课和阿拉伯文化课。自1998年起开始带博士生。现任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合著),该书1995年荣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译著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第三册(合译)、第五册。主持编写《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参与编写《阿拉伯语基础口语》、《阿拉伯语速成》(1-2册)(合著)、《阿拉伯语》第一册(语音部分)、《阿拉伯语速成》录像90小时(主讲)、《阿拉伯语速成》录音8盘(主录)、《阿拉伯语语音》4盘(主录)、《阿拉伯语》第一册录音5盘(主录)、《基础阿拉伯语》第一册录音6盘(主录)。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外国大事典》、《外国历史名人传》撰写词条约3.5万字。发表《浅谈阿拉伯语及其语音教学》、《文化与现代化》论文等6篇。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史铁强 (1954-),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教授。1977年考入辽宁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俄语,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考入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俄语教研室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先后讲授过俄语本科高、低年级的实践课、口译课、笔译课、听说课、阅读课、经贸课,以及研究生的修辞学等多门课程。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97年被评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俄语修辞学、话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1995年起担任俄语学院副院长至今。此外兼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职。主要科研成果国内发表文章有《漫谈俄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略谈俄语熟语的修辞性活用》;《超句统一体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等10多篇;国外发表的文章有:《罗佐夫戏剧中的滑稽言语手段》;《俄语小品文中的喜剧手段》等6篇;著作及辞书有《经贸俄语(合著,为第一作者)等。�� 白春仁 (1935.12-),男,汉族,哈尔滨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夏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两年。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3年任俄语系主任。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7年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俄语组组长。现兼任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中外文论研究会理事。多年从事俄语修辞学、文学修辞学、诗学、汉俄语文比较、翻译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兼作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用俄语著有《文学修辞概论》、《俄苏作家风格分析》。出版中文专著有《文学修辞学》、《俄语语体研究》(合著)。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永信 (1939.8-),男,汉族,江西广丰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后转西语系学习西班牙语语言文学,1965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至1981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进修,1988年至1989年和1994年至1995年两度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担任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先后为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精读、泛读、西班牙文学导论、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西班牙文学。发表论文《西班牙社会小说评价》、《孔子的哲学原理》、《西班牙语综合教学法》(第一作者)等6篇,教材《西班牙文学选集》(第一编者),译著《红豆》等3篇(汉译西)。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现任系党总支书记、校党委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语葡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96年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刘家海 (1942.8-)男,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1965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2年至1984年在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进修,1991年至1992和1997年至1998两度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担任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精读、泛读、西语国家报刊导读、对象国研究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对象国研究。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主要译著有《小癞子》、《大森林的故事》等中译西小说3篇、西译中小说6篇。1997年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刘润清 (1939.10-),男,汉族,河北武强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65年留校任教。1978年入本校英语系研究生班学习,1980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习,获副博士学位。一直在本校英语系任教,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英语实践课、语言学导论、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流派、语用学、文体学、语言测试、科研方法等课程。1992年调到外国语言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1994年后任所长,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专著有《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西方语言学流派》、《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等。主要论文有《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世纪的英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的趋势》等。主持过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全国外语教育抽样调查、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全国英语职称等级考试大纲的制定、同等学历者申请硕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大纲的制定。从2000年3 月起,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吉庆莲 (1941.9-),女,汉族,上海人,教授。1959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1964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5年至1986年、1990年至1991年间,分别在突尼斯大学文学院和巴黎第八大学进修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和法语语言学。1981年至1983年在中国派往贝宁医疗队任翻译,1999年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过笔译工作。主要译作有法国当代作家勒克来兹奥的《人间仙山》;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贺拉斯》、《莱昂纳·莱昂尼》、《莱丽亚》;法国作家左拉的《肉体的恶魔》;意大利作家布扎蒂的《海怪K》。发表的文章有《从新小说到新寓言--50年代以来法国小说的演变》、《法国当代女性小说扫描》、《法国为何兴起自传体小说热》、《莱丽亚和乔治·桑》、《肉体恶魔序言》、《走红法国文坛的端木松》等6篇。曾参与《法语缩略语字典》,《法语新词新意辞典》,《大法汉辞典》的编写工作。�� 孙成敖 (1943-),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语系教授过精读、语法、翻译等课程。1982年赴巴西坎皮纳斯大学进修葡萄牙语及巴西文学。1984年由西语系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文化处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93年至1995年应聘在澳门大学教授葡译中翻译课程。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参加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20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等编写工作,是《拉丁美洲文学史》的作者之一,著有《巴西文学》一书。主要译著有《加布里埃拉》、《葡萄牙当代短篇小说选》、《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金卡斯·博尔巴》等10余部。�� 孙桂荣 (1941.5-),女,汉族,河北人,教授。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目前担任法语系本科三年级的法国文学史课和研究生二年级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课,并不定期参加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世界文学讲座课,承担法国文学部分。1985年至1988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良知》、《水晶瓶塞》等5部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家的作品、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米歇尔·维诺克的《知识分子的世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安娜·埃贝尔获法国费米纳文学奖的作品《狂鸥》,和小说《卡穆拉斯卡》,共400多万字。为迎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主编了加拿大女作家文集《房中鸟》,并翻译了其中多部作品。1993年参加为台湾锦绣出版社的法国拉胡斯文化百科全书《万有百科》的翻译工作,担任其中第十章《作品与杰作》和第十一章《发现与发明》的翻译,共80余万字;1998年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著作《魁北克文学史》,即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庄绎传 (1933.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54年本科毕业,1957年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工作,曾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著作英译本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以及国内重要文件的英译工作,并在国内外参加联合国文件的汉译及审定工作。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汉英翻译五百例》、《英汉翻译教程》、节译After Babel(《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合译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 East Lynne(《东林怨》),Gone with the Wind(《飘》)。汉译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