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锦绣发表论文研究生

锦绣发表论文研究生

发布时间:

锦绣发表论文研究生

你现在才初二,如果每天都搞一个小时以上的计算机的话的确是过头了。你现在考虑这个有点太早了,我现在是高一,志向和你大致相同,其实你并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在计算机上,告诉你,许多月薪在一万以上的IT人,都是在大学后才接触c语言的。但并不是说你提前不好,只是怕影响你的学习,因为如果你要保送,成绩肯定要在年级名列前茅(至少前10!!!!),最好还是要考进省级或市级的重点高中。我现在就读于一所市重点高中,我的计划是这样的,高中里只要把编程(vc,vb)的基础打好,但不学深,其余的时间全都在学业上。这样你既不会因为学习影响你的梦想,也可以在大学中轻松一点,这样已经足够了。要说到竞赛的话到了高中就会有许多的,最好是参加全国级的,这样哈工大(中国最好的计算机系)就会向你伸出橄榄枝,你们计算机老师会通知你们的,如果不放心你可以自己去问你们老师,这样的竞赛好多的。最后说一下,对编程感兴趣的人其实挺少的,你我算很投缘了,按照你的说法,我估计你已经有一定得编程基础了,我看好你哦~~~~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华罗庚〔公元1910-1985年〕于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十五岁那年,从金坛县初中毕业,到了上海中华职业中学读书。由于家贫,只读了一年就辍了学。华罗庚失学以后,只好回到家乡在小杂货店裏充当记帐。但他并没有和书本断绝来往,他被数学迷住了。他到处托人借来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和一本只有五十页的《微积分》。他每天要花十几小时钻研数学,经常学习至深夜。华罗庚十八岁时,他的初中老师王维克当了金坛县初级中学的校长,王老师喜欢华罗庚的聪明好学,就请他到学校当会计兼事务。有一次,华罗庚借了一本名叫《学艺》的杂志,他发现其中苏家驹教授所写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错了。于是在王维克校长的鼓励下,写了批评苏教授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寄给了上海《科学》杂志,那时华罗庚才十九岁。他的论文后来登了出来,然而,这只是他向数学高峰迈进的起点!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当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熊庆来教授发现了。熊教授对一个自学青年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文章,感到十分震惊和欣赏於。于是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他和大学生们一起听课。课后,熊教授亲自指导他。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听完了数学系的课,花了四个月时间自学英语,就可以阅读英文数学文献。二十四岁就能用英文写作,他用英文写了三篇论文,寄到国外,全部发表了。 华罗庚的飞跃进步,使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他作教员。他从此登上了大学的讲坛。华罗庚天资过人吗?不是,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他靠的是刻苦攻读。为了解算一道难题,他常常需要一个通宵。别人学一天能明白的,他要花两天把它弄通,他的成就是辛勤的结果。

目前计算机方面的保送政策好象还没有,高校的招生正在向自主方向发展。加之你现在才初中二年级,到你高考还有4年,到时候招生政策是什么样子还不好说。但是可以告诉你的是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会越来越大的。因此,我建议你:1、保持你的兴趣,并深入钻研,相信你会有大的成功的,因为兴趣是探索的源泉。2、不要偏科,最好能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有大的作为。3、不要将保送作为你的入学途径,这样会限制你的发展,应该将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当作你腾飞的翅膀。4、多关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计算机专业较强的学校的招生政策。5、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方面多进行思考,因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美好的年华,珍惜吧。祝你的明天会更好!

竞赛得国家级别的才行,你可以留意一下哪些高校特招这类的学生,高考之前都会有招生考试的。

锦绣发表论文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生命中有很多的时候是在等待,也许是等待一个没有可能的梦,也许是等某人或某事的归来,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等待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等待的议论文1

黄雀躲藏着,等待的是能捕捉螳螂;愚蠢的农夫同样躲藏着,等待的却是有一只兔子撞向树桩。同样是等待,而后人的褒贬却不同。它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面,一切却取决于你如何使用这把剑。

有一些毫无思想的等待是愚蠢的。大家一定听过一个笑话,一次一位妈妈出远门,留下这个因懒惰而不能自理的儿子在家,临走时妈妈将一块大馅饼套在他的头上,放心的就出去一个月,没想到回来是儿子却早已活活饿死。一切似乎都已为他准备好,可儿子只吃嘴巴能够碰到的地方,吃完了脖子旁边这一圈,就不动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有人能将馅饼送入他的嘴里。有时我们觉得这人是如此之笨,当然生活中是几乎不可能有这种人,但等待岁月流逝的,却大有人在,坐等岁月流逝是愚蠢的,盲目且毫无思想的等待终将荒废了自己,结局虽不足像笑话中儿子那样丧命,却足以让我们后悔。如果你是这类人,请停止你愚蠢的等待把!

但有时伺伏等待战机却是一种智慧。从小就被我们熟知的正面教材——越王勾践,他的等待却是有价值,有智慧的。他忍辱负重十年,准备了十年,伺伏了十年,等待了十年。十年中他受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耻大辱,不变的却是他等待战机的决心,十年等待换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传奇如何被创造?是因为他是不是白等十年,不是浪费十年生命,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等待,等待那千钧一发之际,而这背后的等待蕴藏的是十年的智慧,十年的心血,并非空手。朋友们,伺伏战机的确是一种智慧,但前提是有付出,有准备。是时候该转变你的态度了。

然而我们中学生需要的是做好准备,有智慧等待时机,一鸣惊人。初三的学生现在面临的是人生中的第一仗。我们需要等待,却不是做思想上的梦想家,我要能用好这把双刃剑,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元调,四调,中考我所做的只有等待,却可以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有准备的等待,换来的虽不及勾践的辉煌,却足以有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愚蠢,一面是明智,一面消极,一面积极,我们的等待又是怎样的?且让我们拔起这把“等待双刃剑”,在接下的路上,披荆斩棘!

关于等待的议论文2

生活中的等待数不胜数,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时会让人不耐烦,有的等待在无形之中,时间从你身边悄然走过,如白驹过隙、无影无踪,岁月悄然流逝,等待是生命的消耗。

很多人遇到事情认为多等等无所谓,有些人把“等一等”作为了口头禅,等也要等的恰如其分,不要没有思考的等、没有节制的等。在等待的过程中,如果一直站在原地不动,而没有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那只会消耗时间、消耗精力,所以要思考或者做点实际事情,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

不要等,后面还可能有许多事情要等着你去做,也许下一秒、下一分,你可以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这样无聊就变成了充实。

“再等等吧”,也许会有人这样说,等待,有可能会安抚你的心灵,有可能你会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中,有可能会让你不安的心获得暂时的宁静。

错了!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这只是暂时的感受,不可能永久,很有可能在事情发生之后是更多的后悔:“我为什么要等待?”

做任何事情要有个前提——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无所谓的等待,那只会浪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有人让你等待他,你可以信守承诺,等一等。但是要记住:不要浪费等待的那段时刻,学会珍惜时间,用这段时间来合理地做点有价值的事情:看书、读报、思考问题等。如果他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来到,你可以不要因为颜面而继续等下去,你可以留言给他、礼貌地告诉他你要走了。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临睡前,想想自己今天等待了吗?努力了吗?浪费光阴了吗?有所收获吗?心方可坦然。

我的观点:学习不能等,人生不能等。

关于等待的议论文3

等待,也是一种享受

“喂,戈多,你快回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这是美国三四十年代一部电影《等待戈多》中的一句台词。你也许会问“戈多”是谁,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不知道”。也许就连影片剧作家也不能回答。因为戈多从片头到片尾都没有出现,影片中的两个人只是一直地等待,等待…… 也许就是因为等待,才能让影片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没有任何人可以揭起,也许任何人都能揭开,这就是影片所创造出的魅力——等待。 等待是一种享受,等待是一种寄托,等待是一丝眷恋。因为等待,才会有思夫之妇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濒洲”;因为等待,才会有牛郎织女的七夕相逢;因为等待,才会有悟空在五行山下获得的重生。 等待是船长期盼的灯塔,等待是久旱后的甘霖,等待是获得新生的种子。等待的滋味是美的,是甜的,是酸的,也是苦的。 我曾经了解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母亲的儿子去参军了,成为了一名战士,奔赴那硝烟弥漫、马革裹尸的沙场。儿子在前线冲锋陷阵,而年迈的母亲站在儿子离去的村口,希望能看到阔别的儿子。等待是苦的,母亲的鬓角露出了银丝,母亲的眼角长出了皱纹。母亲老了,但她仍在等待,因为只有等待……苦尽甘来,多年之后,一位年轻的军人来到了村口。“儿啊!娘可想死你了!”阔别重逢的喜悦,母子相聚的眼泪,诠释了“等待”的魅力。 等待是懵懂少女对爱的憧憬,等待是无数热血男儿对功业的呼唤,等待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前的煎熬。 啊!等待…… 朋友,让我们荡起心中的双桨,推出青春的波浪!等待着未来,等待着希望,浇灌着这上帝赋予的幸福之花。等待,是你让人类享受到世间的复杂,辛酸而又美好的情感!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关于等待的议论文4

懵懵懂懂的,走过了……可我又走了些什么?走着,走出凌乱的足迹,走出人生的奥秘,走出清晰的回忆,我仍是存在,但又有什么意义?走,一路迷茫地走,走到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要什么,想要什么……付出有什么用?付出了,连一点痕迹都看不到,摸不着活了这么多年,来一点贡献,一点气色都望尘莫及。

――题记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是我比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厌其烦的回头张望,伫足~然后时光就仍下我轰轰烈烈地朝前奔跑。

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寂寞,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中无助地寻找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找了这么多年,却只找了一堆嘲笑与责骂,便又开始在当粗为自己画的那个避难圈中趑趄着。在这里,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幻影,出现了一组从前那快乐的图片,那是幸福的瞬间,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在梦里又一次回到了从前。

时间真的很坏,它可以改变一切,手中的那根魔法棒不停地指挥着,它将一个奋发图强,有着远大抱负的小女孩变成一个不求上进,人人讨厌的大姑娘,它将一个有着很多朋友的快乐天使变成了一个自诩看破红尘,朋友都离她远去的自卑女孩。而我便是这个怨恨时间的人。于是,我抛开时间,等待着从前,想象着有点什么奇迹发生,在这样的等待中,我学会了麻木不仁,同时学会了感动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放弃,又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斤斤计较,又学会了忍让……在等待中,我似乎又长大了,变的成熟了。

可是,这种等待永远只会是一个梦想,一个永远我想要实现而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期待着这份梦的同时,只有我自己去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另外一份奇迹,把失去的重新夺回来。但愿这个梦可以实现……

这个梦好甜,好甜……

关于等待的议论文5

难熬。我却偏不信这个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在一个晚上,我用自己的“满腹经纶”,写下了一篇“锦绣文章”,虽非“字字珠矶”,却也自我感觉良好,修改之后便匆匆投进了信箱……

此后,我的心没有过片刻的安宁:投稿会不会被别人误认为出风头;自己的这次举动会不会成功。我终日等待,魂不守舍,直到那时,才真正知道了等待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啊!的确,等待的日子很无聊,等待的日子很难熬。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你的写作水平很高吗?是不是自不量力;你的作文会印成铅字,刊登在那一方你向往已久的地方吗?假若这次举动不成功会遭到别人的嗤笑吗?我一直被些这问题困扰着,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漫长的难熬的无眠之夜……

白天,我一反常态总喜欢趴在桌子上,双手托腮,目视前方,再也寻不到昔日的那份轻松活泼再也找不到一丝快乐,我的心已飞到远方飞到了那个使我魂牵梦萦、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也许,我这次投稿不会成功,但我现在想来不会悔,也不怕别人的嘲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许,我会成功,尽管觉得希望不大,但我仍想。只要能有一丝希望,哪怕就如黑暗中的一线亮光,我一也要等待它,追求它,拥有它……其实,等待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虽没有成功的欢欣喜悦,却能使你在某一刻懂得生活的真谛……等待的日子不无聊,等待的日子不难熬,我至今仍在等待;因为我已明白:人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等待,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放出了七色光彩……

锦绣期刊论文可以在知网下载。得第一次遇见你的时候,就感觉你与他人与众不同。在我心里,你永远是那么感性。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两叶柳眉,还有你发怒时的娇哼表情。

锦绣论文发表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锦绣教育杯是国家认证的。《锦绣》期刊是四川省经委主管的正规国家级期刊,列入中国核心期刊名录,其发表的论文在评定职称时有效

首先,题目不能太大。其实,题目太大以后,往往会因力不从心,容易失败。这里的"太大"是指:研究的问题"外延"太大,几乎是无所不在其中--不是概论、就是原理、不是数学、就是物理!这种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气,可往往给人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同样地,如果选择的题目太小了,则显得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也不利提高。当然 ,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象蜻蜒点水,如浮光掠影;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那论文就一定有份量。在选题时一般要注意:它的实用性、互异性、准确性、突破性等等三、 材料要充分选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写论文从整体构思,到题目确定,到论证过程等等,都不能离开选材--客观的资料。选材的目的,是采众家之长,成一已之见。因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如何确立论点 即通过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把与自己的想法吻合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挑选出来,并且从新的视角,予以新的观察。如何独树一帜同类资料中,不同作者自有其不同的阐述与见解,我们可以把其中富有个性的典型论据、体现各自特点的合理论证,摘录出来,从而为自己独树一帜提供保证。如何表现自我不少文章大同小异,因而,有关资料内容的交叉争议之点,往往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关键之处。如果我们注意把这方面的资料整理出来,对于形成自己的主见,确定文章的论证角度和发展方向,则大有裨益。如何精耕细作不少文章由于种种原因,原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作详细而中肯回答。如将文中略写部分归拢在一起,加以扩充分析,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修正原有的选题方向,对问题作出定向、定度的思考和研究。总而言之,选材时,一定要注意不去作大而无当的联系和比较。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找一些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东西来作对比研究,以便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四、 思路要清晰在写论文之前,我们不妨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如有可能最好是来一个初稿,然后再动手。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细节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初稿提纲只是论文的大致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考虑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写一个初稿。有了它,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有不恰当之处,这时就应加以调整或修改;对于有错误的论点、论据,或发现新的论点、论据,还应及时抽掉与增补,使之逐步完善。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便文章的格调、风格前后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旁逸斜出,防止语言、文字上的重复;(二)、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五、 表达要准确修改--论文的后期制作。反复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华章。只有反复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会显得具体、准确、生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果。修改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来一个"亡羊补牢"--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通过材料的增删,使文章血肉丰满,使观点立之牢固,并与材料达到和统一;又可以"彻头彻尾"--发现问题,该舍就舍、该去则去,决不估息。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等。修改观点在初稿形成后,要再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说明它的若干个从属论点,是否有失偏颇、带有片面性或表述得欠准确;同时还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类似或雷同,有无创意与新意等等。修改结构从结构上来看,不仅要求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处置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楚,能使主题内容得到顺畅合理的表达,还要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主次、详细等各个环节合理紧凑。修改语言 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学术性、可读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确、精炼、简洁、专业,努力做到字字珠玑、句句充实。文章的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都成为锦绣文章的主人!——发表吧

锦绣期刊投稿

锦绣期刊是因为该期刊政策变动,不在万方数据里了。根据锦绣期刊官网可知,是因为该期刊政策变动,暂时不上万方数据库了。本锦绣期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锦绣》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

卷宗。锦绣和卷宗,卷宗好一点。1、卷宗特别重视的原创性,科学性,强调新颖性。锦绣不是很重视。2、投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逻辑严密,来稿一律进行核验。锦绣期刊在一般大学评职称工作中不被认可。

锦绣省级期刊

只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中的刊物,才能明确称为学术期刊。锦绣杂志并不在目录中。

卷宗期刊好。卷宗期刊属于国家级的优秀刊物,涉及的领域广泛,这本期刊属于正规权威的期刊,是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四川省兴川战略促进中心主办的省级文化社科科研类专业学术期刊

锦绣期刊是因为该期刊政策变动,不在万方数据里了。根据锦绣期刊官网可知,是因为该期刊政策变动,暂时不上万方数据库了。本锦绣期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锦绣》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

  • 索引序列
  • 锦绣发表论文研究生
  • 锦绣发表论文
  • 锦绣论文发表
  • 锦绣期刊投稿
  • 锦绣省级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