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温少卿发表论文

温少卿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温少卿发表论文

最近正在热播的《我的小确幸》获得了很大的关注,该剧算是2021年的第一部甜剧,是由邢菲与唐晓天主演的。这两位主演是该剧获得高流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此前两位合作的《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里,是一对初恋CP并没有走到一起。如今再度合作,终于获得了幸福结局,这也让两位的CP粉相当满意。该剧除了剧情甜蜜讨喜外,演员们也很讨喜,因为剧中的演员颜值都太高了。追剧的剧迷对于《我的小确幸》最多的评价就是:“这部剧的男主角都好高啊!都是大长腿!”确实如此,演员唐晓天身高188,李川身高186,刘畅身高189以及付伟伦身高186。四位男主角平均身高185以上,这身高一听就让人觉得脖子疼。那么在剧中这四位高个子扮演的角色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唐晓天饰演的温少卿温少卿是本剧的男主,他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医术了得。因为长得帅气,他还是医院的“院草”有不少医生和护士喜欢他崇拜他。但是温少卿除了学习和工作,从未对其他事物动心。直到他等待了二十年的人出现,他开始了漫漫追妻路。他与女主从容是青梅竹马,后来从容因为爸爸去世而转学,长大后又去了澳洲求学。多年后,从容回到深圳,没想到就与温少卿有缘的重逢了。温少卿知道从容就是小时候保护自己的“小女侠”后,对其格外的关心和照顾。后来,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从容也开始一步步的走进他。最终两人在一起了,而且大结局的时候举行了浪漫的婚礼。李川饰演的温让温让是温少卿的小叔,两人年纪相差不大但是辈分却比温少卿大。他是温少卿的好兄弟,两个人都很了解对方。在看到温少卿等到从容后,他非常欣慰。而他的身边也出现了另一个她,温让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与家里对抗,而且他还久久不能忘怀自己的前女友。直到周程程走进了他的生活中,慢慢地改变他。最终温让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与周程程走到了一起。刘畅饰演的上官易上官易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律师,他与温少卿都是很优秀的人,而且他们还喜欢同一个人那就是从容。在温少卿失去从容的那段日子里,几乎都是上官易在从容身边。后来从容回国与温少卿重逢,要不是温少卿下手快,从容就差点被上官易抢走了。眼看着自己暗恋多年,守护多年的女人喜欢上了别人,这对上官易来说也是很痛心的。但是他是一位绅士,他爱从容所以希望她获得幸福。付伟伦饰演的钟祯如果说上官易的惨是失去了所爱,那钟祯绝对比他还惨。钟祯也是一位外科医生,是温少卿的学生。他在温少卿身边总是因为做错事说错话被罚抄论文、医书。后来表姐从容回来了,钟祯又成了从容的小跟班和“佣人”。如果做错事也还要被从容欺负。后来他以为自己助攻了温少卿和从容在一起,以后自己就可以自由了。可是谁能想到,温少卿与从容在一起后,两人给了他双倍的“折磨”。没人爱就算了,还被欺负真是剧中的“小可怜

我的小确幸中钟祯并没有和谁在一起,一直是单身。

钟祯也是一位外科医生,是温少卿的学生。他在温少卿身边总是因为做错事说错话被罚抄论文、医书。后来表姐从容回来了,钟祯又成了从容的小跟班和“佣人”。

如果做错事也还要被从容欺负。后来他以为自己助攻了温少卿和从容在一起,以后自己就可以自由了。可是谁能想到,温少卿与从容在一起后,两人给了他双倍的“折磨”。没人爱就算了,还被欺负真是剧中的“小可怜”。

“呆萌”工具人钟祯:

钟祯在剧中就是一个“搞笑担当”,是一个促进温少卿和丛容走向结合的“工具人”。钟祯对于情感问题有点呆萌痴傻的感觉,总是误打误撞,恰到好处地帮助温少卿和丛容拉近关系。观众纷纷发弹幕表示:“希望不要让钟祯演傻子了,真的太像了。”

每次看到钟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感,作为“工具人”,他是成功的,作为演员,他也是成功的,毕竟把呆萌痴傻演得很到位。 而且钟祯也是一位很有担当的汉子,表面看起来很胆小怕事,但是关键时刻却也总能够挺身而出,这样的人设其实很讨喜。

杜少卿博士后发表的论文

在江宁校区沉浮了快两年,pu学时已经刷的差不多了,大大小小的讲座不知道听了多少场!

不得不说,有干货的、有意思的老师太多了!其他答主都介绍了不少教授,他们之中很多都是专业或者行业内的大牛,我来说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吧。

黄雅萍,我在河海大学遇到的最有意思最通透的老师。

每近四六级考试,黄老师都会参加全校各院的讲座,给因为cet等级考试瑟瑟发抖且裸着的水之子们加上那么一条内裤(讲座上的梗233)

直到现在,河海大学学生会学习部的讲座录播还好好地放在b站账号里,感兴趣的话真的要看看!

风趣幽默的老师真的会给课堂灌注许多活力,我的几代课老师时政华也是如此。

他总能将略显枯燥的课本知识演绎得精彩纷呈,再加上老师的外貌形象非常有亲和力,笑声时不时就占据了教室,同学们都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有时候随机点人上台计算题目,又让人紧张兮兮的。

所以当我到了大二,发现我的概率论老师又是他,真的是喜忧参半啊哈哈。放一张偷拍,嘿嘿。

来到大二下学期,高数、几代和大物这样的公共基础课已经没有了,有一次在赶着去上课的路上,偶然瞥到一间大教室里时政华老师在讲台上满脸笑意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下子勾起了刚进大学那会儿的回忆,慢慢的我也变成了学姐老腊肉,真的让人十分慨叹呀。

好啦,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开心哦。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在《Irrigation Science》、《水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102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40篇。[1]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Haisheng Liu, Yaoze Liu. Effects of flow path boundary optimizations on particles transport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2]Haisheng Liu, 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Peng Song, Mindi Zhang.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flat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3]Ji Feng, Yunkai Li*, Haosu Sun, Peng Song, Haisheng Liu.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cylindrical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4]Tianzhi Wang, Yunkai Li *, Tingwu Xu, Naiyang Wu, Mingchao Liang, Hynds Paul.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urban lake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Accepted, SCI/EI)[5]Yunkai Li*,Peng Song,Yiting Pei,Ji Feng.Effects of lateral flushing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biofilm components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with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35-245(SCI/EI)[6]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Feipeng Xu,Yiting Pei,Zhenhua Wang.Effect of drip irrigation frequency on emitter clogging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21-234(SCI/EI)[7]Chunfa Zhou,Xiaoxuan Fan,Zigong Ning,Pengxiang Li,Chengcheng Liu,Peiling Yang,Yaoze Liu,Ze Shi,Yunkai Li*.Reducing riverbed infiltration using mixtures of sodium bentonite and cla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4):2089-3098(SCI/EI)[8]Zigong Ning,Mingchao Liang,Zhenhua Wang,Yunkai Li*,Yaoze Liu,Tianzhi Wang.Nitrogen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biofilms in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1):451-461(SCI/EI)[9]Mingchao Liang,Zigong Ning,Yunkai Li*,Peng Song,Naiyang Wu,Peiling Yang.Dynamic biofilm component in reclaimed water during rapid growth perio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8):4325-4338(SCI/EI)[10] Zhongwei Liu,Pengxiang Li,Zigong Ning,Yang Xiao,Chengzhi Wang,Yunkai Li*.A modified attapulgite clay for controlling infiltr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iverbe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7):3887-3900(SCI/EI)[11] Yiting Pei,Yunkai Li*,Yaoze Liu,Bo Zhou,Ze Shi,Yinguang Jiang.Eight emitters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uitability under on-site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4,32(2):141-157(SCI/EI)[12] 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Yiting Pei,Yinguang Jiang,Honglu Liu.Effects of flow path depth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4,63(1):46-58(SCI)[13] Tianzhi Wang,Yunkai Li*,Minchao Liang,Peiling Yang,Peibin Liu,Zhihui Bai.Biofilms on the surface of gravels and aquatic plants in rivers and lakes with reusing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2(3):743-755(SCI/EI)[14] Lixi Zhao,Pengbo Shui,Fang Jiang,Hengqing Qiu,Shumei Ren,Yunkai Li*,Yu Zhang.Using monitoring data of surface soil to predict whole crop-root zone soil water content with PSO-LSSVM,GRNN and WNN.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4,7(1):59-68(SCI/EI)[15] Bo Zhou,Yunkai Li*,Yiting Pei,Yaoze Liu,Zhijing Zhang,Yinguang Jiang.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films components and emitter clogging under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3,31(6):1251-1263(SCI/EI)[16] Yunkai Li*,Bo Zhou,Yaoze Liu,Yinguang Jiang,Yiting Pei,Ze Shi.Preliminary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3,31(4):557-574(SCI/EI)[17] 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Dan Wu.Analysis on tracing ability of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3,62(3):340-351(SCI)[18] Mingchao Liang,Tianzhi Wang,Yunkai Li*,Peiling Yang,Chengcheng Liu,Pengxiang Li,Weizhi Hao.Structural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 attached on the surfaces of aquatic plants and gravels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re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70(5):2319-2333(SCI/EI)[19] Wei Zhao,Yunkai Li*,Chunfa Zhou,Hui Wang,Qun Zhao,Keqiang Zhang,Feng Wang ,Zhiping Huang,Zhiyun Ouyang.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in eight loams irrigated with reclaimed wastewater from intensive hogpe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69(1):41-49(SCI/EI)[20] Dan Wu,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Haosu Sun,Yaoze Liu.Simulating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with large body method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62(3):340-351(SCI)[21] Guibing Li,Yunkai Li*,Tingwu Xu,Yaoze Liu,Hai Jin,Peiling Yang,Dazhuang Yan,Shumei Ren.Effects of average velocity on the growth and surface topography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the reclaimed wastewater drip irrigation system lateral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2):103-113(SCI/EI)[22] Yunkai Li*,Yaoze Liu,Guibing Li,Tingwu Xu,Haisheng Liu,Shumei Ren,Dazhuang Yan,Peiling Yang.Surfac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reclaimed wastewater and effects on clogging in labyrin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1):43-56(SCI/EI)[23] Bo Zhou,Renkuan Liao,Yunkai Li*,Tao Gu,Peiling Yang,Ji Feng,Weimin Xing,Zhichao Zou.Water-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nd its effect on summer maize root growth.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6(2):423-435(SCI/EI)[24] Yunkai Li*,Peiling Yang,Honglu Liu,Tingwu Xu,Haisheng Liu.Pressure losses mechanism analyzed with pipe turbulence theor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in labyrinth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1,60(2):179-186(SCI)[25] Haisheng Liu,Yunkai Li*,Yanzheng Liu,Peiling Yang,Shumei Ren,Runjie Wei,Hongbing Xu.Flow characteristics in energy dissipation units of labyrinth path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PIV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10,22(1):137-145(SCI/EI)[26] Yunkai Li*,Yingjie Tian,Zhiyun Ouyang,Linyan Wang,Tingwu Xu,Peiling Yang,Huanxun Zhao.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watersheds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and 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0,60(7):1559-1568(SCI/EI)[27]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Honglu Liu,Haisheng Liu,Feipeng Xu.Hydraulic proper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byrinth flow paths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under micro-pressure.Transaction of ASABE.2009,52(4):1129-1138(SCI/EI)[28] Yunkai Li*,Tingwu Xu,Zhiyun Ouyang,Xiongcai Lin,Honglu Liu,Zhongyong Hao,Peiling Yang.Micromorphology of macromolecular superabsorbent polymer and it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6):3510-3519(SCI/EI)[29]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Shumei Ren,Xiongcai Lin,Feipeng Xu.CFD and digital particle tracking to assess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byrinth flow path of a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Science.2008,26(5):427-438(SCI/EI)[30]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Hydraul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ortuous flow pa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6,18(4):449-457(SCI/EI)[31] 周博,李云开*,裴旖婷,杨培岭,姜银光.再生水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生长对堵塞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146-151(EI)[32] 李云开*,宋鹏,周博.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98-107(EI)[33] 冯吉,孙昊苏,李云开*.滴灌灌水器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3):90-97(EI)[34] Yunkai Li*,Lingyan Wang,Hua Zheng,Hai Jin,Tingwu Xu,Peiling Yang,Xiaokai Tijiang,Zengcai Yan,Zhiheng Ji,Jianli Lu,Zhanfeng Wang,Zhiyun Ouyang.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eco-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with 3S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60 years.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2,369(N2):434-460(EI)[35] 杜少卿,李云开*,曾文杰,施泽,刘耀泽,高福栋.工作压力对滴灌管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55-60(EI)[36] 李云开*,许廷武,周春发,赵群,林雄财,杨培岭.金属离子对聚丙烯酸钾-丙烯酰胺共聚型SAP交替吸水吸肥特征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3):39-42(EI)[37] 林雄财,李云开*,许廷武,杨培岭,任树梅.不同粒径农用高吸水树脂吸水特性及溶胀动力学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5):116-120(EI)[3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雷显龙,吴显斌,管孝艳.分形流道设计及几何参数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影响.机械工程学报.2007,43(7):109-114(EI)[39] 李云开*,杨培岭,田英杰,任树梅,赵焕勋.强烈侵蚀产沙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93-98(EI)[40] 李云开*,刘世荣,杨培岭,任树梅,林雄财.滴头锯齿型迷宫流道消能特性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2):59-62(EI)[41]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圆柱型迷宫式流道滴灌灌水器平面模型试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6,37(4):48-51(EI)[4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滴灌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进展与评述.农业机械学报.2006,37(2):158-162(EI)[43]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滴灌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水利学报.2005,36(7):886-890(EI)[44]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滴头性能综合测试平台构建及其在水力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04-106(EI)[45]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0):61-65(EI)[46]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机制的分形理论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005,16(6):892-899(EI)[47]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Eco-environment water rights and its calculating framework in water resources jus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SPIE Symposium on Optics & Photonics.2005,5884:1-11(EI)[48] 张宇,李云开*,欧阳志云,刘健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4,20(35):1-10[49] 周博,李云开*,宋鹏,许振赐.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诱发机制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14,33(Z1):123-128[50] 李云开,冯吉.滴灌灌水器内部水动力学特性测试研究进展.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1(32):86-92[51] 李云开*,杨培岭,刘培斌,林健,李建民,郑凡东,刘澄澄,姜银光.再生水补给永定河生态用水的环境影响及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2012,5:30-34[52] 冯吉,邹志超,邢伟民,廖人宽,李云开*.都市屋顶绿化草坪草保水剂施用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节水灌溉.2011,11:76-79[53] 焦有权,刘雁征,李仙岳,茅夏健,徐飞鹏,李云开*.微重力滴灌层状土壤入渗特性及湿润模式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24-26[54] 李云开,杨培岭,许廷武,刘海生,刘耀泽,孙昊苏.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模式研究进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2010:792-798[55] 焦有权,刘雁征,高福栋,姜银光,李云开*.温棚膜面雨水集蓄回用滴灌系统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80-83[56] 李云开,刘世荣,张克强,李军幸.磺胺类药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07,12:141-144[57]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王勇.圆柱型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分析与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20(6):736-743[5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杨玲.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开发平台建设及其关键技术内容.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569-574[5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邱信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中国水利.2004,11:18-19[60]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农业应用及其效应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182-187[61]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SMP-01土壤水分传感器性能测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50-53[62]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与效应.节水灌溉.2002,106(2):12-16 申请发明专利2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20项。[1]李云开;周博;王天志;吴乃阳. 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模拟培养装置及其应用.2014.专利号:201410105514.3[2]李云开;刘秀娟;王克远;周云鹏;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微纳米气泡加氧滴灌系统及方法.2014.专利号:201410089776.5[3]李云开;王天志;冯吉;裴旖婷.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系统管壁附生生物膜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410076970.x[4]李云开;冯吉;宋鹏;裴旖婷;张志静.国家发明专利:防止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加酸氯控制方法及系统.2014.201410022695.3[5]李云开;刘秀娟;徐飞鹏;王昕然;张庆龙;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水肥气一体化滴灌系统及滴灌方法.2014.专利号:201310098954.6[6] 李云开,施泽,张庆龙,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温室作物理想调控灌溉系统及灌溉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535166[7] 李云开,刘中伟,宁兹功,郎琪.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水河道减渗的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77187[8] 李云开,冯吉.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含沙水源滴灌用沉沙池及其优化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55280[9] 李云开,郎琪,樊晓璇,施泽,唐洋博.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多孔介质生物堵塞模拟测试装置及模拟测试评估方法. 2014. 专利号:201210324287.4[10] 李云开,孙昊苏,冯吉,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清洗抗生物膜堵塞的地表滴灌专用灌水器. 2014. 专利号:ZL201210166732[11]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型抗堵塞地下滴灌管及制造方法.2013.专利号:ZL201210014996.2[12] 李云开,冯吉.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反冲洗组合过滤器.2013.专利号:ZL201210001658.5[13] 李云开,吴丹,杨培岭,孙昊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引黄滴灌用片式灌水器.2013.专利号:ZL 201110273140.2[14] 李云开,杨培岭,刘澄澄,李鹏翔,梁名超,毛晓敏.国家发明专利:河湖包气带渗滤性能的模拟调控系统及其方法.2013.专利号:ZL201110216894.4[15] 李云开,张庆龙,徐飞鹏,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加氧方法及装置.2013.专利号:ZL201110411130.0[16]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刘耀则,吴丹,徐飞鹏,杜少卿,郭文哲.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抗堵塞性能综合测试装置.2013.专利号:ZL201110121453.6[17] 李云开,刘海生,杨培岭,徐宏兵,刘洪禄,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的全场测试方法.2012.专利号:ZL201010163676.4[18] 李云开;郎琪;杨培岭;任树梅;梁名超;路璐;张庆龙.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湿地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模拟监测装置.2012.专利号:201210001634.x[19] 李云开;裴旖婷;吴丹;周博;施泽;杜少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及测试系统.2011.专利号:201110414418.3[20] 李云开;孙昊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及其使用方法.2011.专利号:201110327831.6 [1]“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名)[2]“京郊主要果蔬农业化控节水集成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0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6名)[3]“智能决策精量灌溉施肥系统研发与应用”获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名)[4]“生态灌区建设的支撑技术体系与综合模式研究及应用”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名)[5]“《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4名)[6]“专业大类招生环境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4名)[7]“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度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5名)[8]“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特征的DPIV测试及CFD模拟”获第十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第1名)[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一文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6[10] 杨培岭,李云开,任树梅.“全紊流滴灌灌水器设计开发的思路与方法”一文被评为“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6[11] 杨培岭,李云开.“北京市农村水管理发展战略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科协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2007[1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的生态环境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第八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5[13] 博士学位论文“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及其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获“2005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 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 2012年获“第十四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3] 2012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4]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 200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6] 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7] 2011年获“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套餐工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8] 2012年获“973计划‘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闵恩泽,石油化工专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闵恩泽同志先后任研究室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近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陆婉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专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汉族。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陆婉珍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至1985年任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工作,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共八册),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配合生产主持编辑了《重整工艺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手册;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烃类燃料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组织领导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及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价、质量控制和推广工业应用等。陆婉珍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出版多篇专著和论文,并指导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李大东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迄今已工业化了12个系列55个品种的工业催化剂,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232套工业装置上,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其主持开发成功的低压高活性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工艺(RN-1),获1989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全国十项金奖之一),1990年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1990、1991年分获中国石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开发的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业应用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著),2006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大东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汪燮卿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同志从事石油炼制技术及分析化学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从事应用近代物理仪器分析石油中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了弹性石英毛细管和新型毛细管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查清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内棺水的组成,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九十年代后,主持催化裂解技术(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汪燮卿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0余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何鸣元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基础研究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曾任国际学术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等。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与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何鸣元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积的Y型分子筛水热化学研究,发现了三种价态的羟基稀土离子在晶内迁移的不同行为,及达到骨架脱铝与固相补硅速度平衡的条件;取得固相补硅制备高水热稳定性高硅Y分子筛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局优秀专利奖和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从胶态粒子微观化学环境的基础研究,发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筛的新技术;研究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局部化学环境因素,发现液固界面的表面浓缩作用可形成有利于合成的局部化学环境,申请了多种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专利。为生产清洁汽油,研究催化裂化过程双分子反应与单分子反应所需的催化环境及其对汽油烃组成的关联,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裂化催化剂系列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何鸣元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70余件,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舒兴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舒兴田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舒兴田同志从事分子筛研究开发工作四十余年,从实验室开始到中试放大,以至工业生产和工业使用、推广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负责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类的PS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体化结合的β分子筛,以及采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筛。其中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采用SRNY分子筛配制的CHZ裂化催化剂获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舒兴田同志在分子筛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上的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子筛及催化剂品种的工业生产,产品批量出口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舒兴田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90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佐卿发表论文

近两年,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国内媒体热门话题之一。有的报道称电池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一节电池可以污染数十万立方米的水。有的甚至说废电池随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引起诸如日本水俣病之类的危害,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很多热爱环保的人士和团体开展或参加了回收废电池的活动。 然而,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却认为,废电池不用集中回收,以前有关废电池危害环境的报道缺乏科学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对群众造成了误导。那么,废电池怎样处理才科学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以简要介绍,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废电池处理问题,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 废电池里面到底有哪些污染物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聂永丰教授,带领课题组专门对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做过研究。他介绍说,近年来关于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危害的报道的确很多,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报道未向读者或观众说明支持其结论的科研内容,没有向读者介绍其分析推理过程,也没有列举因干电池造成污染的实际案例,只有“污染严重”的结论。 废电池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过什么样的机理释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程度的损害,国内外有无废干电池引起严重污染的案例,发达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带着疑问,课题组作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与一些新闻报道相去甚远,这些报道确有不切合实际和偏激之处。 聂教授介绍说,电池产品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三大类。用量最大、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下面所说的电池均指普通干电池。 电池主要含铁、锌、锰等,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汞,汞是有毒的。有报道笼统地说,电池含有汞、镉、铅、砷等物质,这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群众日常使用的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 废电池中的汞没有对环境构成威胁 汞的挥发温度低,是一种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很多地方的土壤中也含有微量的汞,在汞矿开采、提炼、含汞产品加工过程中,如密闭措施不够完备,释放到空气中的汞(蒸气)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影响很大。 电池中虽然含有汞,但由于是添加剂,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电池,含汞量一般也在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内。我国电池行业全年的用汞量,大体上与一个汞法聚氯乙烯,或汞法炼金,或高汞铅锌矿采选的企业年排放废水中的含汞量相当。由于电池消费区域大,含汞废电池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比前述一个化工企业排放含汞废水所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况且电池使用了不锈钢或碳钢做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因而废电池分散丢弃在生活垃圾中,其危害微乎其微,在客观上不可能造成水俣病之类的危害。日本的水俣病是化工企业几十年向一条河流排放大量含汞废水,下游水系中汞逐渐累积造成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会慢慢枯竭;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人类就会面临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不仅是人类,地球也会逐渐走向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会消逝;如果不保护环境,天空将变成黑暗,我们将不但呼吸不到所需的空气,而且看不到光明;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我们的水源将被破坏,江河湖泊和海洋就会由清变混最终干枯;如果不保护环境,噪声将会困挠我们生存的空间从而打破和谐和平静;如果不保护环境,动物将离我们而去;如果不保护环境,植物将枯死带走绿色只剩下恢暗;如果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城市将变成废墟;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国家;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社会;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社区;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家庭;如果不保护环境,自然就不能和谐;如果不保护环境,就没有友爱和平,就没真善美……如果……如果……那将只留下孤独的人类在暗然神伤中自相残杀走向毁灭!!!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曾几何时,我们还陶醉在人类发展的激情乐章中:科技在巨大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提高。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现在和未来,无不令人欢欣鼓舞。然而,人类社会为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对自然无节制地、无情地攫取引发的大自然更加无情的报复。环顾四周,我们实际上处于相当被动和困难的境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包围着我们;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吞噬着我们的健康;资源短缺、人口爆炸又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美丽的自然在退化,我们的健康被蚕食,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亮起了红灯,它告诫我们:如果不树立环境意识,停止一切有害环境的行为,作为地球公民的我们将面临生命与健康的集体陷落。 也许你会说我在说大话讲大道理,那么让我们不妨把目光收回到我们玉溪:玉溪东枕盘江,三湖相邻 ,平坝错落,良田鳞次,村落密布,一派田园风光;西据哀牢峻岭,古树浓荫,飞瀑洒珠,奇花异鸟,春色常驻,天工尽显神奇。山水环绕,鱼米飘香,钟灵 秀人杰地灵,清溪碧玉。在历史长河中,汉、彝、哈尼、傣、回、白、蒙古、苗、拉祜等民族世代和睦相处,人文多元各具特色。然而,在环境保护上却表现炯异:有人在随地吐啖,有人却在维护卫生;有人在狠命抽烟,有人却在洁身自好;有人在零落尘泥碾作尘中开着汽车骑着摩托使劲排放尾气,有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做着环保;有人在毁林开荒中挖山不止,有人却在把一生献给青山中终其一生;有人在青山绿水间盗伐林木,有人却在保护山林中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有人在安之若素中大吃大喝品赏山珍海味,有人却在平平常常中品味生活;有人在休闲娱乐中影响别人,有人却在轻声细语中共享天伦之乐;有人在深山老林中低水平开挖矿藏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制造噪声排放烟尘,有人却在精于求精中珍惜宝藏唯恐排出物超标;有人在城市马路中拉拉链,有人却在叹息中复叹息 ;有人在广场公园中践踏草坪摘花攘草,有人却不得不在不厌其中辛勤耕耘;有人在装修家居中讲档次,有人却在喋喋不休中警示众人……有人……有人……不用我再一一列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人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人是保护环境的战神:两种人两种态度,两种意识,两种人生,两种结果,熟轻熟重?谁对谁错?选择那一种人?不言自明。 综上所述,环保无小事,环保是生命,环保是事业,环保大于天,环保大于地,环保大于人。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山川,为了我们的河流,为了我们的城市,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人类,为了我们的生存和质量,为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我们在这里大声呼吁:我们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梦寐玉溪溪上路,竹枝斜出出青帘” 最后,我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保护环境,从你从我做起!

学校拥有全新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聘请外籍教师任英语口语教学。学校设有高中部和初中部,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约2612人,教职工123人,专职教师115人。中、高级职称80人,其中省市县教坛新秀7人,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员5人,市十佳青年教师、十佳班主任、学科带头人6人。获全国、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人;教师参加编写的著作61多部;承担省、市级课题46项;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多达184篇;获市一等奖以上论文达66余篇。学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枥木县的佐野市等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学校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国际“小艺术家”大赛,并取得佳绩。校长:叶霜教师:[省教坛新秀] 张大华 陈建姣[市教坛新秀] 徐莉霞 李 斌[市十佳班主任] 宋保家 郑富新 江玲[市十佳青年教师] 蔡立华[市学科带头人] 林筱华[特级教师] 叶霜 陈露[高级教师]郑书祥 钟菊莲 王小未 李鸿光 范红鹰 陈艳君 张珊英 何德良张 峰 黄 娉 兰翠英 徐淑章 余金耀 郑伟英 甘衢芳 徐红芬于娟萍 程春春 刘向红 徐秉云 程珍妮 方显岩 郑伟卿 方爱娟[一级教师]王平平 谢拥纲 洪国成 姚小虎 郑燕春 吴诗斌 余剑峰 潘美华江 峰 阮伟平 饶爱萍 聂 平 何本南 叶建平 李 君 樊红良杨建国 王文建 杨 皓 廖壮琴 江 玲 吴国强 陈 露 徐云标刘武钢 王 嵘 张建英 项家贵 顾素芬 张能达 章 峥 符国英傅志义 毛宗包 陈 剑 余炎宏 孙长征 方丽华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2000至2005年,该院已公开出版专著62部,教材51部,译著7部;已发表论文1317篇,其中五大检索刊物35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120篇,其他论文主要发表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以上刊物上。该院共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特别荣誉奖1项。2005年,陈传夫教授等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该院马费成教授中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在该领域唯一的一项重大攻关项目。 编著、教材、译著和专著: 书名 作者 种类 出版单位 日期 物流信息系统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09/20 信息政策与法规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4/07/01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董 慧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4/10 Internet免费资源检索与利用指南 何绍华 译 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6/10 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管理 何绍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0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胡昌平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9/20 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胡昌平 专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2/10 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 黄如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5 出版法规及其应用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出版物市场管理概论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管理咨询基础 焦玉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5/10 网络营销教程 李 纲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1/05 文献遗产保护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10 “电子文件管理”立体化教学包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5/05/10 拯救数字信息 刘家真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5/01 档案管理实务 刘家真 专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05/01 出版学基础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8/10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崇文书局 2004/05/15 信息经济分析 马费成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3/10 目录学教程 彭斐章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7/01 编辑本论 吴 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颜 海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3/10 图书馆管理教程 袁 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 詹德优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7/01 网站开发与管理 张李义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01 信息组织的主题语言 张燕飞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1/10 决策支持系统 张玉峰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8/10 图学基础 张煜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15 信息管理概论 周黎明 编著或教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10 徐志摩图传 周黎明 专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01/10 信息组织 周 宁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01 法规学新论 朱玉媛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10 成功出版完全指南 徐丽芳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图书营销 张美娟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 张美娟 专 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12/01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马朝军 专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01 现代出版技术悖论 黄凯卿 专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09/01 网络数据分析 邱均平 专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6/10 图书营销管理 方 卿 专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4/01 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邓仲华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3/01

卿新林论文发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总共有1个校区,即校本部校区,该校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 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总共有几个校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总共有1个校区,地址是湖南省娄底市氐星路487号。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简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学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湖南省娄底市,环境优美,底蕴深厚,是求真知做学问的好地方。 学校建于1978年,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2011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为湖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湖南省“ 双一流 ”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19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办学40多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校风“人才至上、仁爱满园”的办学精神,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包括知名学者李肯立、卿凤翎、卿新林以及优秀企业家傅胜龙等在内的各类人才超10万人。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省级“ 双一流 ”应用特色学科;电子商务等21个专业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网络工程、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777人,其中专科生88人,本科生17511人,研究生178人。拥有教职工1302人,其中高级职称332人,硕士、博士879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各类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61人,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 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8个,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培育基地、湖南省海智基地、湖南省海智示范基地、教育部大学生龙狮培训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孵化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省级实践平台 42个。 “四季有花”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宿舍均配有热水、空调,实现“冬暖夏凉”。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工程,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奖项943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7项,国家级二等奖85项,国家级三等奖80项,省级一等奖159项,省级二等奖228项,省三等奖354项。体育竞赛获省级及以上金牌177块,银牌160块,铜牌98块。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五年来,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28项,其中国家基金获立项1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5 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41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50篇,出版著作59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8项;获发明专利37项,获实用新型、外观、软件著作权等649项。 建有全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组建了省级正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实体性质的创新创业学院并实现校地共建,2013年获评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学校,2016年被首批认定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高校、实践联盟理事高校。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了“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的四融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马慧卿发表论文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专科毕业论文 基于51单片机及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数字温度计设计 姓 名:(××××××××3号黑体)学 号:(××××××××3号黑体)班 级:(联院班级号×××3号黑体)专 业:(××××××××3号黑体)指导教师:(××××××××3号黑体)系 部:创意信息系××××3号黑体)二〇二0年××月××日摘 要本设计采用的主控芯片是ATMEL公司的AT89S52单片机,数字温度传感器是DALLAS公司的DS18B20。本设计用数字传感器DS18B20测量温度,测量精度高,传感器体积小,使用方便。所以本次设计的数字温度计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单片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51单片机是最常用的一种单片机,而且在高校中都以51单片机教材为蓝本,这使得51单片机成为初学单片机技术人员的首选。本次设计采用的AT89S52是一种flash型单片机,可以直接在线编程,向单片机中写程序变得更加容易。本次设计的数字温度计采用的是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是一种可组网的高精度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单总线的独特优点,可以使用户轻松地组建起传感器网络,并可使多点温度测量电路变得简单、可靠。本设计根据设计要求,首先设计了硬件电路,然后绘制软件流程图及编写程序。本设计属于一种多功能温度计,温度测量范围是-55℃到125℃。温度值的分辨率可以被用户设定为9-12位,可以设置上下限报警温度,当温度不在设定的范围内时,就会启动报警程序报警。本设计的显示模块是用四位一体的数码管动态扫描显示实现的。在显示实时测量温度的模式下还可以通过查询按键查看设定的上下限报警温度。 关键词:单片机、数字温度计、DS18B20、AT89S52目 录 1 引言 12 系统总体方案及硬件设计 22.1 系统总体方案 22.1.1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22.1.2各模块简介 22.2 系统硬件设计 62.2.1 单片机电路设计 62.2.2 DS18B20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62.2.3 显示电路设计 72.2.4 按键电路设计 72.2.5 报警电路设计 83 软件设计 93.1 DS18B20程序设计 93.1.1 DS18B20传感器操作流程 93.1.2 DS18B20传感器的指令表 93.1.3 DS18B20传感器的初始化时序 103.1.4 DS18B20传感器的读写时序 103.1.5 DS18B20获取温度程序流程图 113.2 显示程序设计 133.3 按键程序设计 134实物制作及调试 145电子综合设计体会 15参考文献 161 引言本系统所设计的数字温度计采用的是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测温,DS18B20直接输出的就是数字信号,与传统的温度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温范围广,测温准确,上下限报警功能。其输出温度采用LED数码管显示,主要用于对测温比较准确的场所。该设计控制器使用的是51单片机AT89S52,AT89S52单片机在工控、测量、仪器仪表中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测温传感器使用的是DS18B20,DS18B20是一种可组网的高精度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单总线的独特优点,可以使用户轻松地组建起传感器网络,并可使多点温度测量电路变得简单、可靠。显示是用4位共阴极LED数码管实现温度显示,LED数码管的优点是显示数字比较大,查看方便。蜂鸣器用来实现当测量温度超过设定的上下限时的报警功能。2 系统总体方案及硬件设计2.1 系统总体方案2.1.1系统总体设计框图由于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单总线的独特优点,可以使用户轻松地组建起传感器网络,并可使多点温度测量电路变得简单、可靠,所以在该设计中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 温度计电路设计总体设计框图如图2-1所示,控制器采用单片机AT89S52,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显示采用4位LED数码管,报警采用蜂鸣器、LED灯实现,键盘用来设定报警上下限温度。 图2-1 温度计电路总体设计框图2.1.2各模块简介1.控制模块AT89S52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有8kb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 位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的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32 位I/O 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 个数据指针,三个16 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 可降至0Hz 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2.显示模块显示电路采用4位共阴LED数码管,从P0口输出段码,P2口的高四位为位选端。用动态扫描的方式进行显示,这样能有效节省I/O口。3.温度传感器模块DS18B20温度传感器是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改进型智能温度传感器,与传统的热敏电阻等测温元件相比,它能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并且可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12位的数字值读数方式。DS18B20的性能特点如下:独特的单线接口仅需要一个端口引脚进行通信;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惟一的三线上,实现多点组网功能;无须外部器件;可通过数据线供电,电压范围为3.0~5.5v;零待机功耗;温度以9或12位二进制数字表示;用户可定义报警设置;报警搜索命令识别并标志超过程序限定温度(温度报警条件)的器件;负电压特性,电源极性接反时,温度计不会因发热而烧毁,但不能正常工作;DS18B20采用3脚TO-92封装或8脚SO或µSOP封装,其其封装形式如图2-2所示。图2-2 DS18B20的封装形式DS18B20的64位ROM的结构开始8位是产品类型的编号,接着是每个器件的惟一的序号,共有48位,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CRC检验码,这也是多个DS18B20可以采用一线进行通信的原因。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可通过软件写入户报警上下限。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内部存储器还包括一个高速暂存RAM和一个非易失性的可电擦除的EEPRAM。高速暂存RAM的结构为8字节的存储器,结构如图2-3所示。图2-3 DS18B20的高速暂存RAM的结构头2个字节包含测得的温度信息,第3和第4字节TH和TL的拷贝是易失的,每次上电复位时被刷新。第5个字节,为配置寄存器,它的内容用于确定温度值的数字转换分辨率,DS18B20工作时寄存器中的分辨率转换为相应精度的温度数值,该字节各位的定义如表2-1所示。表2-1:配置寄存器D7 D6 D5 D4 D3 D2 D1 D0TM R1 R0 1 1 1 1 1配置寄存器的低5位一直为1,TM是工作模式位,用于设置DS18B20在工作模式还是在测试模式,DS18B20出厂时该位被设置为0,用户要去改动,R1和R0决定温度转换的精度位数,来设置分辨率,“R1R0”为“00”是9位,“01”是10位,“10”是11位,“11”是12位。当DS18B20分辨率越高时,所需要的温度数据转换时间越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将分辨率和转换时间权衡考虑。高速暂存RAM的第6、7、8字节保留未用,表现为全逻辑1。第9字节读出前面所有8字节的CRC码,可用来检验数据,从而保证通信数据的正确性。当DS18B20接收到温度转换命令后,开始启动转换。转换完成后的温度值就以16位带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形式存储在高速暂存存储器的第1、2字节。单片机可以通过单线接口读出该数据,读数据时低位在先,高位在后,数据格式以0.0625℃/LSB形式表示。当符号位s=0时,表示测得的温度值为正值,可以直接将二进制位转换为十进制;当符号位s=1时,表示测得的温度值为负值,要先将补码变成原码,再计算十进制数值。输出的二进制数的高5位是符号位,最后4位是温度小数点位,中间7位是温度整数位。表2-2是一部分温度值对应的二进制温度数据。表2-2 DS18B20输出的温度值温度值 二进制输出 十六进制输出+125℃ 0000 07D0h+85℃ 0000 0550h+25.0625℃ 0001 0191h+10.125℃ 0010 00A2h+0.5℃ 1000 0008h0℃ 0000 0000h-0.5℃ 1000 FFF8h-10.125℃ 1110 FF5Eh-25.0625℃ 1111 FF6Fh-55℃ 0000 FC90h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后,就把测得的温度值与RAM中的TH、TL字节内容作比较。若T>TH或T<TL,则将该器件内的报警标志位置位,并对主机发出的报警搜索命令作出响应。因此,可用多只DS18B20同时测量温度并进行报警搜索。在64位ROM的最高有效字节中存储有循环冗余检验码(CRC)。主机ROM的前56位来计算CRC值,并和存入DS18B20的CRC值作比较,以判断主机收到的ROM数据是否正确。4.调节模块介绍调节模块是由四个按键接地后直接接单片机的I/O口完成的。当按键没有按下时单片机管脚相当于悬空,默认下为高电平,当按键按下时相当于把单片机的管脚直接接地,此时为低电平。程序设计为低电平触发。5.报警模块介绍报警模块是由一个PNP型的三极管9012驱动的5V蜂鸣器,和一个加一限流电阻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报警时蜂鸣器间歇性报警,发光二极管闪烁。 2.2 系统硬件设计2.2.1 单片机电路设计 图2-4 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单片机最小系统是由晶振电路,上电复位、按键复位电路,ISP下载接口和电源指示灯组成。原理图如图2-4所示。2.2.2 DS18B20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DS18B20温度传感器是单总线器件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采用电源供电方。电源供电方式如图2-7,此时DS18B20的1脚接地,2脚作为信号线,3脚接电源。 图2-7 DS18B20电源供电方式当DS18B20处于写存储器操作和温度A/D转换操作时,总线上必须有强的上拉,上拉开启时间最大为10us。采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时VDD端接地。由于单线制只有一根线,因此发送接口必须是三态的。2.2.3 显示电路设计显示电路是由四位一体的共阴数码管进行显示的,数码管由三极管9013驱动。四位一体的共阴数码管的管脚分布图如图2-5所示。 图2-5 四位一体的共阴数码管管脚分布图显示电路的总体设计如图2-6所示。 图2-6 显示电路2.2.4 按键电路设计按键电路是用来实现调节设定报警温度的上下限和查看上下报警温度的功能。电路原理图如图2-10所示。 图2-10 按键电路原理图 2.2.5 报警电路设计报警电路是在测量温度大于上限或小于下限时提供报警功能的电路。该电路是由一个蜂鸣器和一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组成,具体的电路如图2-9所示。 图2-9 报警电路原理图3 软件设计3.1 DS18B20程序设计3.1.1 DS18B20传感器操作流程根据DS18B20的通讯协议,主机(单片机)控制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必须经过三个步骤:• 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进行复位操作• 复位成功后发送一条ROM指令• 最后发送RAM指令这样才能对DS18B20进行预定的操作。复位要求主CPU将数据线下拉500μs,然后释放,当DS18B20收到信号后等待16~60μs左右,后发出60~240μs的存在低脉冲,主CPU收到此信号表示复位成功。DS18B20的操作流程如图3-1所示。 如图3-1 DS18B20的操作流程3.1.2 DS18B20传感器的指令表DS18B20传感器的操作指令如表3-1所示。传感器复位后向传感器写相应的命令才能实现相应的功能。表3-1 DS18B20的指令表指 令 指令代码 功 能读ROM 0x33 读DS1820温度传感器ROM中的编码(即64位地址)符合 ROM 0x55 发出此命令之后,接着发出 64 位 ROM 编码,访问单总线上与该编码相对应的 DS1820 使之作出响应,为下一步对该 DS1820 的读写作准备。搜索 ROM 0xF0 用于确定挂接在同一总线上 DS1820 的个数和识别 64 位 ROM 地址。为操作各器件作好准备。跳过 ROM 0xCC 忽略 64 位 ROM 地址,直接向 DS1820 发温度变换命令。适用于单片工作。告警搜索命令 0xEC 执行后只有温度超过设定值上限或下限的片子才做出响应。温度变换 0x44 启动DS1820进行温度转换,12位转换时最长为750ms(9位为93.75ms)。结果存入内部9字节RAM中。读暂存器 0xBE 读内部RAM中9字节的内容写暂存器 0x4E 发出向内部RAM的3、4字节写上、下限温度数据命令,紧跟该命令之后,是传送两字节的数据。复制暂存器 0x48 将RAM中第3 、4字节的内容复制到EEPROM中。重调 EEPROM 0xB8 将EEPROM中内容恢复到RAM中的第3 、4字节。读供电方式 0xB4 读DS1820的供电模式。寄生供电时DS1820发送“ 0 ”,外接电源供电 DS1820发送“ 1 ”。3.1.3 DS18B20传感器的初始化时序DS18B20传感器为单总线结构器件,在读写操作之前,传感器芯片应先进性复位操作也就是初始化操作。DS18B20的初始化时序如图3-2所示。首先控制器拉高数据总线,接着控制器给数据总线一低电平,延时480μs,控制器拉高数据总线,等待传感器给数据线一个60-240μs的低电平,接着上拉电阻将数据线拉高,这样才初始化完成。 图3-2 DS18B20初始化时序3.1.4 DS18B20传感器的读写时序 1.写时序DS18B20传感器的读写操作是在传感器初始化后进行的。每次操作只能读写一位。当主机把数据线从高电平拉至低电平,产生写时序。有两种类型的写时序:写“0”时序,写“1”时序。所有的时序必须有最短60μs的持续期,在各个写周期之间必须有最短1μs的恢复期。在数据总线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DS18B20在15μs至60μs的时间间隙对总线采样,如果为“1”则向DS18B20写“1”, 如果为“0”则向DS18B20写“0”。如图3-2的上半部分。对于主机产生写“1”时序时,数据线必须先被拉至低电平,然后被释放,使数据线在写时序开始之后15μs内拉至高电平。对于主机产生写“1”时序时,数据线必须先被拉至低电平,且至少保持低电平60μs。2.读时序在数据总线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数据线至少应保持低电平1μs,来自DS18B20的输出的数据在下降沿15μs后有效,所以在数据线保持低电平1μs之后,主机将数据线拉高,等待来自DS18B20的数据变化,在下降沿15μs之后便可开始读取DS18B20的输出数据。整个读时序必须有最短60μs的持续期。如图3-2的下半部分。读时序结束后数据线由上拉电阻拉至高电平。 图3-3 DS18B20传感器的读写时序3.1.5 DS18B20获取温度程序流程图DS18B20的读字节,写字节,获取温度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3所示。图3-4 DS18B20程序流程图3.2 显示程序设计显示电路是由四位一体的数码管来实现的。由于单片机的I/O口有限,所以数码管采用动态扫描的方式来进行显示。程序流程图如图3-4所示。图3-5 显示程序流程图3.3 按键程序设计按键是用来设定上下限报警温度的。具体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5所示。图3-6 按键程序流程图4实物制作及调试制作好的实物如图4-1所示。 图4-1 数字温度计实物正面图在做实物时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本来是采用NPN型9013驱动蜂鸣器,但是在实际调试中蜂鸣器驱动不了,经多次试验,在三极管的基极电阻与单片机的接口处接一个1、2kΩ的上拉电阻就能驱动了。但考虑到单片机的I/O口默认状态时为高电平,这样一上电蜂鸣器就会响,所以将NPN型9013换成了PNP型的9012三极管,效果还不错。5电子综合设计体会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设计、焊接、编程、调试,我们终于完成了数字温度计的设计,基本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还设计了一些其他功能,比可以开启或消除按键音功能,开机动画功能,查看报警上下限温度功能。此次的设计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如何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怎样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大学课堂的学习只是给我们灌输专业知识,而我们应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去。这次的设计不仅使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了起来,而且使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焊板调试、相关调试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进行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次单片机设计也为我们以后进行更复杂的单片机系统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的问题,刚开始焊好的板子下不进去程序,经过一再仔细的检查,才发现是在下载口处出了问题,由于焊盘口比较小,排针插不进去,最后使了很大力气才插进去,插进去后才发现坏了,结果在去排针的时候把焊盘给去下来了,最后只能在旁边将下载口引了出来。还有就是文章中提到的蜂鸣器驱动问题等等。经过此次的硬件制作与调试,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了。本次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软件程序的设计,其中需要有很巧妙的程序算法,虽然以前写过几次程序,但我觉的写好一个程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好多的东西,只有我们去试着做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只学习理论,有些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更谈不上掌握。通过此次的综合设计,我们初步掌握了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书本上的很多知识,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锻炼,多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 余发山,王福忠.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6 .[3] 求是科技.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实例导航.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4] 求是科技.8051系列单片机C程序设计完全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 .[5] 于永,戴佳,刘波.51单片机C语言常用模块与综合系统设计实例精讲(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0 .[6]刘腾远.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8(01):77-78.[7]苏康友.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0):250-251.[8]刘丰年.基于AT89C51的简易智能化加湿器设计[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139-142.[9]杨伟才.基于DS18B20的多点温度测量系统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266.[10]严敏.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温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61-64.[11]吴嘉颖. 基于单片机的地铁低压设备触点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7.[12]孙晓倩.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监测报警系统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4):24-26.[13]仲霞.基于DS18B20的多点温度测量系统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156.[14]吕晓磊.基于单片机智能控温的仿真与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3):34-37.[15]贺争汉.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6):145.[16]谭虹.智能型滑雪保温鞋温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1):19-20.[17]王云飞.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应用设计[J].电子世界,2014(12):355.[18]刘金魁.基于DS18B20的数字测温系统[J].焦作大学学报,2014,28(02):99-100.[19]杨丹丹,杨风,马慧卿.基于单片机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J].山西电子技术,2014(03):19-21.[20]曹美霞.单片机与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接口设计[J].电子制作,2014(11):9-10.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DS=P2^2; //define interfaceuint temp; // variable of temperatureuchar flag1; // sign of the result positive or negativesbit dula=P2^6;sbit wela=P2^7;unsigned char code tabl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 0x07,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unsigned char code table1[]={0xbf,0x86,0xdb,0xcf,0xe6,0xed,0xfd, 0x87,0xff,0xef};void delay(uint count) //delay{ uint i; while(count) { i=200; while(i>0) i--; count--; }}void dsreset(void) //send reset and initialization command{ uint i; DS=0; i=103; while(i>0)i--; DS=1; i=4; while(i>0)i--;}bit tmpreadbit(void) //read a bit{ uint i; bit dat; DS=0;i++; //i++ for delay DS=1;i++;i++; dat=DS; i=8;while(i>0)i--; return (dat);}uchar tmpread(void) //read a byte date{ uchar i,j,dat; dat=0; for(i=1;i<=8;i++) { j=tmpreadbit(); dat=(j<<7)|(dat>>1); //读出的数据最低位在最前面,这样刚好一个字节在DAT里 } return(dat);}void tmpwritebyte(uchar dat) //write a byte to ds18b20{ uint i; uchar j; bit testb; for(j=1;j<=8;j++) { testb=dat&0x01; dat=dat>>1; if(testb) //write 1 { DS=0; i++;i++; DS=1; i=8;while(i>0)i--; } else { DS=0; //write 0 i=8;while(i>0)i--; DS=1; i++;i++; } }}void tmpchange(void) //DS18B20 begin change{ dsreset(); delay(1); tmpwritebyte(0xcc); // address all drivers on bus tmpwritebyte(0x44); // initiates a single temperature conversion}uint tmp() //get the temperature{ float tt; uchar a,b; dsreset(); delay(1); tmpwritebyte(0xcc); tmpwritebyte(0xbe); a=tmpread(); b=tmpread(); temp=b; temp<<=8; //two byte compose a int variable temp=temp|a; tt=temp*0.0625; temp=tt*10+0.5; return temp;}void display(uint temp) //显示程序{ uchar A1,A2,A2t,A3; A1=temp/100; A2t=temp%100; A2=A2t/10; A3=A2t%10; dula=0; P0=table[A1]; //显示百位 dula=1; dula=0; wela=0; P0=0x7e; wela=1; wela=0; delay(1); dula=0; P0=table1[A2]; //显示十位 dula=1; dula=0; wela=0; P0=0x7d; wela=1; wela=0; delay(1); P0=table[A3]; //显示个位 dula=1; dula=0; P0=0x7b; wela=1; wela=0; delay(1);}void main(){ uchar a; do { tmpchange(); for(a=10;a>0;a--) { display(tmp()); } } while(1);}

  • 索引序列
  • 温少卿发表论文
  • 杜少卿博士后发表的论文
  • 佐卿发表论文
  • 卿新林论文发表
  • 马慧卿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