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25岁中科班天才发表论文

25岁中科班天才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25岁中科班天才发表论文

应该说是特别难的吧,因为这上面对于文章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很少有论文能够通过。

他就是曹原,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物,非常的有天赋。

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虽然智商很高,但是因为被人过滤的吹捧,所以最后还是无所事事,没有成就。

首先曹原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付出了一般人付出不了的时间在研究某一个方面。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在小时候他就喜欢捣鼓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曹原在两年内就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 2010年正是他14岁时,被选如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这里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十分优秀。他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并与教授讨论。18岁时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2018年,22岁的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 本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论文已经是曹原的第五篇了。

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但是往往普通人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一般都是科学家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时候甚至是猜想。所以要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出一星半点是很难的。曹原从小开始就喜欢拆东西然后看里面的构造,甚至自己搭建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在里面做各种实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他学习更多的知识,当他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就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普通人眼里,科研毫无疑问是枯燥的。2017年,曹原再做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石墨烯具备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让他很惊讶,这个发现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之后的日子里,曹原为了这个“不起眼”的现象花费了不计其数个日夜,难以想象他要做多少次实验,查多少次资料。除了热爱真的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么令人敬佩的行为。

14岁的天才发表科学论文

他是李明德,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大学的教授,自幼受到父母的熏陶。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曹原 ,其实从小的时候就是非常的聪明,后来确实在科学方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

曹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获得许多成就:1. 曹原发现让石墨烯实现零电阻导电的方法,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大幅提高。2.2020年5月6日,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3.2021年2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Tunable strongly coupled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twisted trilayer graphene》论文。

25岁发表自然论文

25,37。1953年4月25日,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仅1000余字的论文。他们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轻微扭曲的梯子。

25岁被聘为985高校博导有多厉害

25岁被聘为985高校博导有多厉害,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引进一名25岁的博士生导师,冯磊虽然年轻,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年少有为。25岁被聘为985高校博导有多厉害。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在重要岗位,也证明了这句话的高瞻远瞩。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引进优秀人才,只要自身能力过硬,就有可能会被高校以优厚的待遇聘用。以往看资历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比拼的就是个人能力和实力。

25岁担任“985”博导

冯磊,相信这个名字之前很多人并没有听过,但是他却在自己25岁的时候成为了“985”高校重庆大学的一名博导,让人惊讶的同时,内心更多的是敬佩。

冯磊出生于1995年4月,于2021年1月加入重庆大学,当时他才25岁。

然而大多数人的25岁可能还在就读硕士研究生,而他已经博士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而且还是正高级教授、博导。

冯磊能够如此年轻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与他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

冯磊博士就读于世界名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这所高校是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创始成员,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些较深的研究,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而冯磊在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

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读博期间冯磊发布了众多优秀学术成果,让他获得了提前毕业的资格。而他也很珍惜提前毕业的机会,最终不仅提前结束了博士阶段的学习,而且即便是提前毕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依然是该院杰出博士论文第二名。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硬核的表现,所以才能在博士毕业后就获得重庆大学的青睐,成为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直接成为教授、博导。

入职半年创学院记录

我们常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冯磊受到重庆大学重视和优待的同时,其身上也背负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责任与压力。

毕竟当初他的加入吸引了众多关注,大家在对他进行称赞的同时,也很好奇他是否能配得上自己的称号和职务,是否能在这个年纪做出让大家信服的成绩。

面对质疑,冯磊选择用实力进行回应。

2021年7月,冯磊加入重庆大学半年左右,他便在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了论文,而这个会议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而冯磊不仅是第一作者,同时也是通讯作者,由此可见他在这篇论文中所做出的贡献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冯磊发表的这篇论文是冯磊入职的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创造了计算机学院的纪录。

冯磊虽然年轻,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年少有为。年纪轻轻的他,担任多个业内高影响力专业学会的会员,同时还是多个国际顶级会议以及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如今已经在多个国际顶级会议以及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从冯磊的经历来看,如今这个社会真的是充满无限可能,只要你有实力,就能得到展示才能的机会。而众多优秀高校也会主动为优秀学子敞开大门,提供让大家满意的薪资待遇以及教学科研环境。

而高校能够快速成长,人才培养能力能逐步增强也离不开众多优秀人才的加盟,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国内高校的国际排名都在稳步上升之中,也有一系列杰出成果产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未来,希望能够更多像冯磊一样优秀的青年人才不断涌现,投身于科研事业,利用自己所学,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引进一位28岁的女学者,在网络引起热议。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的薛晶晶,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学位,并且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所以获得浙大的青睐。

原本大家都以为28岁已经是成为博导的最年轻记录,没有想到,最近这项记录又被刷新。

25岁成为985高校“博导”,刷新国内任教记录

根据重庆大学方面的信息,学校最近又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轻学者,希望能够弥补在高端人才方面的短缺。学校这次进行大投入,以丰厚的待遇,吸引到一批顶尖学者加盟。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引进一名25岁的博士生导师,这名学者25岁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博士论文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

这位名为冯磊的学者,成为重庆大学宏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因为其极其年轻,所以引起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

冯磊在国内的重点大学读完本科,然后申请到南洋理工大学直博。原本计划五年的读博时间,由于自身的出色成绩,最终提前毕业,而且博士论文还获得学校的高度认可,成为学校当年风云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冯磊在读博期间就已经成为担任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ICML 2021专家审稿人(expert reviewer)。

博士毕业以后,冯磊并没有选择留在新加坡工作,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庆大学工作。最近,冯磊还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

冯磊有何独特之处?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我们所看到那些年轻的博导,基本都是集中在生化环材等领域,而且发表过大量的论文。如果是这些行业的毕业生,就知道这里面的内幕。这些领域都很容易发表论文,而且还有大量的灌水论文。

相对于其它领域,生化环材等领域是比较容易出成果。按照高校的录用标准,只要自身的论文数量达到要求,就能够被聘用。而在计算机或者是物理、数学等领域,很难发表论文,所以晋升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冯磊能够被重庆大学高薪聘请,主要是基于其读博期间获得的诸多成就。比如成为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员,而且还成为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员,这些都需要非常强的硬性技术,才能够被选中。

因此,在计算机领域,冯磊应该是一位学术新星,将来应该还能够有更大的成就。毕竟他现在才25岁,在计算机领域40岁之前,都会是科研的黄金时期,所以很多人也期望他能够有更多的成果。

网友意见不一

面对这么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网络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声音。有网友认为985高校是我国的顶尖大学,招聘人才应该以实际的科研成果作为依据,冯磊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成果,就成为博导,步子迈得太大。

也有网友觉得,机会就应该留给年轻人,我们不能够以资排辈。对于优秀的年轻就应该给予重点的提拔。毕竟计算机领域就需要有年轻的血液,才能够有冲劲。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25岁发表论文10余篇

我们可以直接去百科上搜一下,这些消息都是真的,她不仅发表过十余篇的sci论文,而且在26岁的时候就被特聘为湖南大学的副教授,湖南大学的官网上已经明确写出。当代的年轻人真的很厉害,不论是华为的四大天才少年,还是这位26岁就被聘为湖南大学副教授的李晟曼,这些人的成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绝对没有水分。

华为的四个天才少年和李晟曼副教授身上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绝大多数毕业学校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育实力十分强大,是腾讯和华为校招的最主力的输出点,为什么这些仅仅不到30岁的年轻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关系。

其他好的大学也会有出现很多天才,但是这些天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思考,刻苦努力。很多的天才,从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想的更深,尤其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他们会拓宽知识面,想到更多的可能性,并且积极的去解决这些未知的东西。而且这些人都是十分努力的,很多人在初高中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还在自学了其他东西。大学的他们更是十分出彩优秀,不仅仅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而且帮助老师完成各种各样的科学项目,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所以李晟曼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她夜以继日不断努力的结果。

2021年1月,冯磊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仅25岁,这是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三年来,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

在学术服务方面,担任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ICML 2021专家审稿人,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

记者注意到,在冯磊的个人页面上,标注他的招生信息:年度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招收数学、计算机等专业。但同时特别备注:“2022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已满,谢谢各位同学的热情”。同时,冯磊还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领域的导师。

担任985高校博导的25岁博士有多厉害

担任985高校博导的25岁博士有多厉害,冯磊自2021年入职时仅25岁,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担任985高校博导的25岁博士有多厉害。

“90后”目前已渐成为中国学术圈的生力军,而“95后”的青年学者也开始跃上学术舞台。

记者注意到,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弘深青年学者冯磊再度引起社会舆论关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7月间消息透露,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类)上发表。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介绍,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均为冯磊,合作者来自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

重庆大学方面提供的个人信息显示,冯磊,男,出生于1995年4月,博士毕业(直博并提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RIEKN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Project)客座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

冯磊自2021年1月起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至今,入职时仅25岁,这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三年来,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在弱监督学习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在学术服务方面,冯磊担任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专家审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包括JMLR、IEEE TPAMI、IEEE TIP、IEEE TNNLS、MLJ)审稿人。

另外,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冯磊的个人页面,冯磊专门标注了一段文字:本课题组研究经费充足,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紧密的合作,欢迎青年老师和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加入(或访问)本课题组。招收弘深青年教师(特别资助:37-40万元/年,重点资助:27-30万元/年)。

冯磊还特别注明注意事项:2022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已满,谢谢各位同学的热情,请勿再邮件联系我了。同时,他向大家强烈推荐了其他几位导师。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2021年1月,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冯磊入职时仅25岁,这是重大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个人主页:

入职半年,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类)上发表。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冯磊简介

冯磊,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教授、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Project)Visiting Scientist。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在提前毕业的情况下,获得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二名(NTU SCSE Outstanding PhD Thesis Award Runner-Up)。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会员,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学会(AAAI)会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通讯委员。担任IJCAI 2021与AAAI 2022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 专家审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包括JMLR、IEEE-TPAMI、IEEE-TIP、IEEE-TNNLS、MLJ)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已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冯磊还入选了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榜单。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和虎溪校区。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18岁天才少年发表论文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首先曹原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付出了一般人付出不了的时间在研究某一个方面。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在小时候他就喜欢捣鼓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曹原在两年内就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 2010年正是他14岁时,被选如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这里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十分优秀。他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并与教授讨论。18岁时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2018年,22岁的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 本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论文已经是曹原的第五篇了。

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但是往往普通人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一般都是科学家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时候甚至是猜想。所以要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出一星半点是很难的。曹原从小开始就喜欢拆东西然后看里面的构造,甚至自己搭建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在里面做各种实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他学习更多的知识,当他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就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普通人眼里,科研毫无疑问是枯燥的。2017年,曹原再做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石墨烯具备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让他很惊讶,这个发现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之后的日子里,曹原为了这个“不起眼”的现象花费了不计其数个日夜,难以想象他要做多少次实验,查多少次资料。除了热爱真的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么令人敬佩的行为。

是,是因为他之前就发表过这样的文章,然后也在物理方面非常的有成就,而且他的这些著作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这次曹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是他两年内在自然发的第5篇文章。文章都是关于石墨烯超导方面的内容,曹原的发现使得石墨烯超导成为研究的热门。能够在20多岁年纪做到如此高成就是十分罕见的。

  • 索引序列
  • 25岁中科班天才发表论文
  • 14岁的天才发表科学论文
  • 25岁发表自然论文
  • 25岁发表论文10余篇
  • 18岁天才少年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