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注水”博士学位事件让公众们感到无奈和悲哀,在拥有独特资源的情况下,就连博士学位都可以被“注水”。“翟天临事件”发酵之后,无数的“在读博士们”更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艰辛的博士毕业之路,竟然有人如此简单抄到了近路。
圈子里有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很多在读博士面临着延期毕业。根据网易新闻数读栏目的数据,我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58%到60%这个区间。
这个数字已经从60%升到了65%。中国博士预计毕业人数是16.9万人,而最后毕业人数是5.8万人,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5.7%。但这还不是最高数据,在2016年,博士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6%。
一般来说,高校都会对博士的毕业论文有严格要求。比如,很多高校会要求学生在读博期间,发表两篇被SSCI或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然后才能进入毕业答辩程序。而大家都知道,高质量学术刊物都有版面限制,随着各大单位对论文需求的增多,发表高质量论文是越来越难了。
不少博士从读博开始到毕业,真的是熬白了头。小知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到一位任课老师,大一时候还是黑发密布的,到了我们大三下学期来上课的时候,他已经是白发多多了。我们问为什么?他“云淡风轻”来了句,“熬了博士论文。
但除了论文,这些在读博士们还要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原来的同学结婚了、原来的玩伴有孩子了、老同学又升职加薪了、房价又涨了,但自己呢?除了秃头,一无所有!
有人赔上身家性命为了博士帽,但却有人走了捷径。翟天临们,伤害的最深的就是这三四十万的在读博士们!
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利于博士的培养,也会出现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会引起很多博士生的不满。
你好,被取消之后,可以再重新申请的。只是再申请的难度会大一些,是金子总会光的。
引言:对于很多人的学术之路来说,他们除了本科毕业之后还可以去到考取研究生甚至去继续的读博士。所以说博士这个毕业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上交和贵大等多所高校已经宣布要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那么这样的一个举措会对博士培养有哪些影响呢?
因为对于很多博士来说,他们在毕业时有一个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论文不是说随便在哪个地方发表论文就行了,一定要在国际期刊上,而且能够有学术界承认的期刊上进行发表论文,不光要发表一篇,还要发表多篇。这就导致很多博士在读博期间的压力非常大,而且读博的时间非常长,大部分的博士都不能按期,很多都要延期。如此这样的机制是非常不利于博士的发展的。所以说就有很多大学在这个时候痛定思痛,决定改善博士的学术情况,不要求博士只按照自己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判定能不能毕业了。
实际上有很多高校之所以选择按照博士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判断他能不能毕业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评价标准更加的简洁,如果说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公式的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化,很多国外的博士生导师决定了博士能不能毕业,只要博士生导师觉得博士做的东西可以那么博士就能够毕业了,而上交和贵大虽然说取消了博士论文发表的要求,但是也对博士的毕业提出了一些规范,是希望不是做出一些好东西的,而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如果说不发表论文的话,那么也应该拿出成绩来。
只要博士的毕业标准,不是看他发表的论文好不好,不为论文论。那么之后博士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型人才就会出现,这其实是有好处的,不过还是要靠各个学校设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补充。
杜慧滨教授不让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真的在本校的一次专家会议上,我曾郑重地向校方建议:取消现行关于研究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将此规定改为 ,研究生在读硕或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学校将视情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或资助。这就是要把强迫性或强制性的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变为引导性或鼓励性的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变动的实质性意义在于,改变由于现行不合理的规定所导致的研究生普遍以金钱购买或以不正当手段搞人际关系来获取论文(大多数甚或绝大多数是垃圾文章)发表权的现状,从而为改善学术环境,端正学术风气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学校并未采纳我的建议,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能力与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生所必须掌握的是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或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发表论文的能力。道理很明显,即使研究生撰写出了具有发表价值的学术论文,其论文也未必就能发表,因为论文的发表与否取,除了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或学术水平以外,还取决于许多非学术因素——其中有些因素(甚至关键因素)是外在于研究生而为研究生自身所无法控制的,从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属于“天”而非“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是否发表论文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或学术水平,这就是以其有否“成事”来断定其有否“谋事”,亦即所谓“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明显不合理的,何况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3-4年,如此短期的“成败”(有否发表论文)根本不足以证明一个研究生是否为“英雄”(其能力和水平是否够得上硕士或博士的标准)。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上年,清华大学就早已撤销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总数的指标值了,取代它的的是要递交一份汇报,汇报里要详解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效。今年,清华大学撤销留学人员笔试题目门槛,撤销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指标,又取消了申请办理研究生学位无需论文发表的规定。
取消了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总数的指标,看起来令人释放压力很大。可是前提条件是必须递交一份详解自身的学术讨论。换句话说,这一份汇报能看得出很多人的具体工作能力。这比毕业论文难多了。撤销毕业论文总数,所应对的工作压力是和朋友之间的市场竞争工作压力,根据学术讨论,朋友之间比照,决战出更出色的。终究招收比较有限,总要分离出来个高矮。许多 学员担忧自身会变成吊车尾的那一个,反倒加重了内卷化。
如今的许多毕业论文,不可以被称为科学研究了,许多都变成了功利性的物品,论文代写,想办法用手机软件降重,把关键字更换,这一类毕业论文基本上便是生编硬造,针对学术研究的科学研究屈指可数。不但浪费时间,错过良好的机会哦!更不可取。清华那样的现行政策,并没有说彻底不调查,只是调查学术研究工作能力,因此 ,并没有减少门槛,仅仅更潜心实际操作工作能力。你能不交毕业论文,但你需要有工作能力大学毕业。
由于没有毕业论文限定,老师的主导权很有可能更变大,是好是坏,仅有用时间来认证。终究如今的毕业论文水准不是太好,还比不上安稳来做一些真实的科学研究。缺点也很显著,假如和老师关联好,是否会有加水行为,假如与老师关联差,是否会危害真本事的人大学毕业。
1给他们减少了很大的压力,2能够让他们顺利的去毕业,3可以确定他们后来的发展方向,4能够培养出更多新型的人才,5考核标准也会有所下降。
现在读博的压力确实很大。我带的4千多大学生中,每年考上研究生和保研的学生很多。但平时在我与他们的交流中,近3年来,想读完硕士后再求博的同学,很少很少。而且在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中,选读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在6:4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同学们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实用、早就业为主。而再以学术求博的同学越来越少。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各校招博,虽然小幅在扩招,但读博的积极性并不踊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政策和现实的原因,也有成本高昂的考虑,更有就业去向、领域和未来等三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这几年大家从媒体中得到关于读博士学生的一些极端案例,造成了整个 社会 对读博的一些负面印象,而少数读博学生的个人负面案例,是极其深刻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个人结果,也造成了原先准备求博的青年人的畏惧感和畏惧心理。
第一个原因,是政策和现实的原因。再说一遍,中国在1983年才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人的博士,而到了今天一共培养了85万左右的博士,全国可以招收博士、培养博士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不超过350个。中国真的不是博士富裕的国家,而美国的博士也就200多万。但大家必须明白,博士的学习和培养十分不易,先不说完成SCI、EI论文数一般在3篇以上,才能毕业。就是生活费补帖一般也就3千左右,而毕业年龄至少在28~30岁之间。有很多文科、理科博士整出点成果,能发SCI,你不脱掉两张皮是几乎不可能的。工科、医科等博士要好些,因为导师有项目会带你玩一个,你也会因为有项目可以从事,心定而努力。
二读博成本高昂。就拿生活和恋爱及未来家庭来说,由于他们是小小众,在同学间互相找寻,尚算顺畅。而一旦走上 社会 ,那就哈哈了。尤其是女博士,一辈子想而不遂愿结婚的大有人在。今天我就碰到一个上海某科研院所的女博士,已经51岁了,仍未结婚。我虽只讲了一部分原因,已经可以让大家觉得读博士的人生成本太高太高。而毕业后就业,看专业,能去大学和科研院所还行,要去了上市公司幸运点、钱多点,要文理博士找不到这些单位,就十尴九尬了!
三看似有点离题,却实则深刻之极。 那就是读博,是人的又一次再生,又一次自塑,甚至又一次生命。 有人看到这儿,会觉得万老师我是危言耸听,但我要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准备读博或正在读博,你没有这种精神准备和境界建树,那你就即使是博士毕了业,也只是文凭高了点,但人生境界和格局还未开萌呢。尤其是在今天的高校、科研院所求学乃至整个人生成长和奋进的过程中。你,最重要的是在读博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自己导师和睦通融相处,学会在枯燥的求博过程中与老师、同窗,与学弟学妹的们和谐相处,如果来这个都没学会,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又用在什么地方?因为你将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 社会 。 求学问,先必须学会做人,而这恰恰是中国任何教育都最缺乏的。
如果没人学会做人之本,为人之道,又怎么会有高智商IQ学习后走上 社会 的情商和挫商的自我培养和成长,又怎么能用心用情把自己所学在人类 社会 中落地生根,蓬勃长大。这是中国所有教育的人性之本。知识,都必须用在 社会 上、人群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你学成当然不想成为孤岛鲁宾逊,而他非自愿海难面对孤岛,身边尚有“星期六”陪伴,而你却在人海中、 社会 上。孤独的心不可怕,孤独的人只在自我中,就怕之又怕,生无可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成归国的那些有成就者,在中国土地上却扎不下根的一个深层的人性原因。因为他们、她们根本没有学会种下学问之下与人相处、与中国同在同行的人性之根。
请所有在学习的人们必须牢记,你能否将你之所学,用于 人类 社会 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学问大小,学问深浅,更是必须学会与 社会 相处,与人相处。你即使是天上的神校毕业,获得了天士或者牛士的桂冠,你也必须回到地面,落地人间,你才有存在的意义,你也才能创造可能赋于人类的价值和成功。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看了其他几个朋友的回答,不少是博士、研究员,同为博士的小西基于"女生读博压力"的角度分析下读博压力。尽管小西是男生,但是接触的女博士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有几个博士师妹和课题的几个女博士。因此,小西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自己的见解。
女生攻读博士学位压力来源?
小西的观点是 女生读博压力不小,但是没到扛不住、要被压垮的地步,咬咬牙就过去。
通常来说,读博就没有不辛苦的。除非是天赋性的博士生,开题、实验、论文投稿、学位论文送审、毕业答辩和求职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坎坷和波折的。别说,小西还认识一个"一路无阻"的女博士同学,每次我们几个男生聚餐喝点来解压时,聊天的话语中都透入着深深的"羡慕"。硕士或博士在读的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师姐?
聊女生读博的压力,必须提及自身的定位与追求。换句话说,读博压力中大部分是自己施加的,而不是外来的。以小西所在的工学为例,博士生的日常是看文献(掌握研究前沿的关键)、调整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样品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分析、组会汇报讨论、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协助导师申报课题、撰写学位毕业论文等。读博之后,有对科研"深恶痛绝"的,同样有"乐此不彼"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调整心态。
"压力"和"动力"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如毕业延期的压力会逼博士生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指定的课题,取得预期的成果和收获。小西课题组的一个女博士,已婚有一个儿子,是团队博士生中最刻苦努力的,每个节假日或我答题的时间点(22.45)依然在实验室或学习室内,她的"压力"或"动力"是早日毕业后进入长沙其他高校工作。
不同的圈子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群,在我们选择读博后,身边都是博士生时,就会发现原来"志同道合"的小姐妹或伙伴如此之多。在这群女博士中间,很少会有质疑自己读博是否值得,不过男生读博后犹豫退缩的反而会多些,为什么?
女生选择读博之前会比较犹豫,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如毕业难题、恋爱/婚姻、家庭、年龄、收入/支出,如小西今年毕业的4个硕士师妹都选择工作,拒绝导师的读博邀请。在她们答辩之前,提前请她们一起聚餐欢送下,聊过读博这个话题。硕士阶段都有2篇Sci文章在手的师妹们,给的理由是不想做科研,觉得累啦。和去年毕业的硕士师弟一样,几篇高水平论文也许"透支"了他对学术的兴趣,最终选择去一家环保公司。因此,女生一旦选择读博,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和"各方平衡"后的决定,正所谓"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每个人心中"女生读博好不好"的答案也许有差异,但是"想要收获就得有所付出"是我们认可的常识。想走学术这条路,如高校任教甚至是在某个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名字,拥有博士学位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小西一直觉得有心读博都不是坏事,有心的女生运气不会差!
首先, 提到女博士,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小小尴尬的话题-女博士的恋爱、婚恋和生子。好吧,小西承认男博士也有,稍微好些,比如都会被问"快30岁的人啦,啥时候结婚生孩子啊?",要是对象都没有,亲戚朋友或父母的"念叨"也是不小的压力。如大部分男生缺乏足够勇气去追求女博士,觉得学历上的差距会引来生活中的不协调,可是,只有追求后才会发现,女博士本质上依然是可爱、会撒娇的女孩子。
除非是全身心投入科研,觉得结婚生孩子都是浪费时间的"个性女生",女博士没对象的比例很低。比如,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收入和 社会 地位都不低,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如长沙等区域,引进人才给的安家费付个三居室首付没问题。之前,还有个邻居大婶,问小西学校有没有单身女老师,给他儿子介绍一个,她觉得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学历还高。整个 社会 中,对于女博士的声音中有"嘲笑",更有"关心和体谅"。
其次, 科研论文引发的课题进展、如期毕业、顺利求职等压力。博士阶段和硕士不同,必须在某个研究"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如"XX机理"。5月,清华大学就曾传出,学校取消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要求,可关键还有学院、学科、导师的要求没取消。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论文的要求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就算能毕业,手里没几篇高水平的论文,引人单位如何判定你是否优秀。总不能"低水平"毕业后待业家中,压力更大。
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除了实力还有点运气。如小西一个博士师妹今年毕业,之前投稿时某英文期刊是中科院三区,今年期刊被放入中科院二区后,属于"躺着"额外增加2篇二区论文。在博士生的科研产出上,团队或导师的因素比较关键,也是我们常说的"读博进来选个好导师"。
同时, 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话,可能得面对养家的难题。学费不用担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基本都有学业奖学金抵缴续费,一类奖学金去除学费后还有一两千的结余。另外,博士阶段的国家补贴和导师津贴,大部分高校博士生的总额在2000-2500元/月,中科院部分所高不少。要是出外勤的话,每天会有一定的补贴。和小西读博一样,自己生活不是问题,不用家里额外支出。
男博士可能还会面临婚姻之前的房子准备,女博士不是说不用准备,但是起码压力不会那么大,毕业后工作的科研启动费还是蛮可观的,如一类博士普通院校都可以给出40-50万元/人的安家费,部分院校甚至分一套120平的房子(无法买卖,不离职可住一生)。如小西之前入职的几个单位女同事,婚前都是自己在长沙提前买了房,还说笑"和老公吵架被赶出家门后,起码有个地方去"。
首先, 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倾诉,小西读博阶段深有体会。几个同期的博士或同门几个师兄们去学校周边的小参观,吃个简单的口味虾或烧烤,诉说彼此读博的压力或遇到的难题。其实,类似的聚会大家聊的最开心的是"吐槽导师",如导师不让开展某个实验,觉得实验方案不够成熟、导师逼着早晚指纹打开,比互联网公司工作更累、导师开会拖时,下午2点结束都不安排午饭等。餐桌上的每个人都能说几件自己导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引发一阵阵的欢声笑语。经过类似的 一次 聚餐后,第二天醒来又是一个晴天,继续前行呢!
其次, 读博期间,女博士有对象或已婚的,记得和家人、爱人沟通。有孩子的女博士更简单,放自己一天假陪孩子好好玩,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为了孩子必须得做个坚强得妈妈。而且,陪伴小朋友很容易舒缓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小西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得事情,回家后听到一声"爸爸",立马就没有烦扰呢。
同时, 之前聊得是一些压力,而往往一些压力是课题中遇到难题后产生的。这个就要求和导师多做沟通,如实验方案设计、论文初稿修改、审稿意见回复等。也许导师在某个小领域还真不如自己的博士生懂的多,但是在方向把控、整体结构等方面还是首屈一指的。毕竟,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导师的不理解或否定会增加博士生的压力。就算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是大部分导师都不会故意"刁难"自己的博士生,敞开心扉和导师聊一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真的是事半功倍。
关爱女生行动,呵护女生成长。对于女博士多一些宽容,尤其是之前的陋习或部分导师的"禁育规定"不应存在(《中国青年报》曾聚焦“女性读博期间生娃问题”。)。在小西看来,女博士同样是我们国家的精英,是整个 社会 的宝贵财富,一样在为推动科研进步和 社会 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引用一句小西导师送给博士师妹的话:"觉得你读博不值得、将来找不到对象的人,在你读博的那一刻,其实你们人生的轨迹已然错开。今后不再是他们看不上你,而是你看不上他们。"加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校青年博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追求,在科学 探索 、知识传承、推动创新方面扮演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学习期间面临着来自家庭、 社会 及自身各方面的压力,在倡导给予他们更多关怀的同时,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他们?
博士不同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系统、规范的学术训练,对于博士培养的要求高于硕士,要求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形成比较深入的研究,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专家。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思考、查阅文献、立足前沿、坚持创新,使得他们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对博士来说,虽然国家在逐渐提高博士生的待遇,但是首先自2014年起博士生就开始收学费了,博士生的工资一般包括国家发放的津贴、学校的补助、导师发放的津贴等几部分组成,2017年中央高校每年国家助学金标准提高至15000元,因各地各校标准不同,即使再加上院校的奖学金、导师发的一部分,对于博士生来说,面对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这点收入难以维持生活。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仅次于美国,可以说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加,“最难就业季”年年被媒体提及,就业单位的招聘条件也水涨船高,本科是否是985/211高校、论文成果是否发表在SCI收录的TOP期刊、是否有留学经历等等都限制了博士生的就业,有时女博士更是受到未婚等问题的困扰,找工作时被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焦虑的情绪使得博士生的精神压力持续增加。
不得不说,博士毕业的年龄,其实已经接近30了,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每逢佳节倍着急,但是面对科研及就业的压力,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婚恋压力自然不小。。。。。。
你身边有在读的博士吗?他们还好吗?
我个人感觉读博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当初,对博士生充满了钦佩,羡慕,感觉他们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财富、地位、事业。完全不在话下。然而,当自己真正成为博士生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想的实在是太单纯了。
首先,年龄压力。一般博士入学都要25左右,现在的博士学制为大部分为4年,但是又有多少博士研究生能读完4年顺利毕业的呢?所以,大部分博士毕业都在30上下。30岁啊,多么尴尬的一个年龄。普通人的30岁已经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事业上小有成绩了。而博士的30岁才刚刚毕业,一穷二白,每每回家过年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议论的对象。感觉自己除了顶着博士的光环外一无是处。
其次,经济压力。现在的博士是需要缴纳学费的,一般是10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虽然后期会以奖学金的形式返回个人,但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父母已经辛辛苦苦的供你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已经够辛苦了。对于不富裕的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缴纳完学费,日常的生话费肯定不能再和家里人要了,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包括(国家补助1300元+学校、导师补助),一般在2500元左右。这些钱对于节俭的学生可能够了,但是对于有男女朋友的学生日常开销肯定不够,只能出去兼职。这样只会加大科研压力。
再次,工作压力。博士毕业都30岁上下了。毕业进企业是很累的,不仅工作技能、人际关系要重新学,而且可能你的顶头上司年纪比你还小,却要受他的指挥,心理上很难接受的。
总而言之,读博的各种压力会日夜伴随着你,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科研上的成就也会让你暗暗自喜,自己也是小有所成的。希望读博的你都能有所收获,成功上岸。
博士期间有为了赶 paper deadline三天只睡10小时的 但那都不是事 这样的通宵甚至感觉是幸福的 至少你有明确的目标付诸实践并且马上看得到产出 读博最令人绝望的是确定清晰的科研小方向之前那段漫长时光 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人指导、一个人匍匐前进
甚至不知道前方是否是条死胡同 迈出这第一步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艰难
且听我娓娓道来
这样的频率是每周2-3次
谁知“噩梦”才刚刚开始
高薪(30-40w人民币)并且和所有其他工作一样享受30天带薪年假
顺便点上了第一点OR技能点
意大利提出的方案(OR)对于(AI)不work
但我的人格告诉自己:keep on going and solve some real-world problems
别说毕业连第一篇paper的影子还没看到
倒也又增加了一项OR技能点(找工作神器)
咦,为啥之前没人告诉我这个道理捏?
前2.5年的工作最后没有一丁点放进博士论文
成为一名德国的Dr. rer. nat.
或许现在的我可以先找五年前的我坐下来好好地谈谈
【DIY叫兽】全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私人订制|专家联合咨询
读博的压力的确很大,我是文科博士,拿我们这边举例来说。我觉得读博的压力主要是两个。。
这其实算一句废话,博士研究生当然要做科研,理工科我不好说,文科的压力主要是读文献和发论文,当然最重的压力就是毕业论文,一篇博士毕业论文至少8万字,字数虽然不算多,但质量要求很高。现在教育部越来越打击博士生当中的水货,其重要指标就是博士毕业论文,不好好写的话,不仅自己要遭殃,早晚还会把导师拉下水。
笔者刚来人大的时候,就听师兄讲过,人大清史研究所在我入校那一年有一半的博士毕业生延期,这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在延期了不仅没有奖学金助学金,学校还不会解决住宿问题,北京的房租大家是知道的。
理工科的博士天天做实验,很是辛苦,但他们收入较高,一个月三千五千,生活经济压力虽有,但比文科生好太多了。文科大多时候就是靠国家发的补助。当然, 好的是大多数高校博士生的奖学金都是全覆盖,所以学费不用担心。说实在的,一个大学生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是够用的,但我们这个年纪,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人家一个月的收入是我们的好几倍,而且结婚的时候要随份子。我身边有人一年随份子就要四五千。当然,你如果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奖学金会多得你拿到手软,我们清史研究所就有博士生博士期间靠论文就挣了十多万奖学金,这是一位大神。
还有的同仁说婚恋的压力,笔者觉得这个没多大。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
校园很好,相信大多数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会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博士研究生是学生时代的最后阶段(当然不是必须有的阶段),走完就算正式完全步入 社会 了,读博的压力恐怕没有将来成家立业大,尤其是男人们,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就业,晋升的需要在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即攻读博士学位。读博肯定有难度,但也是因学校而异,名校,特别是重点名校读博肯定是很难的,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在我认识的人中间有大约20% 30%的人无法毕业,只能算肄业。不要说名牌大学,即便是我们学校都有很多人被淘汰,要么自行放弃,要么学校宣告淘汰。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事,全校有100多位硕博在读人员被淘汰,我们学院有个女教师前后读了10年时间也未毕业,最终被学校宣布淘汰。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个难关是考试 难度,要想通过入学考试就是一个难关。第二难关是论文的通过,因为提交的论文不仅仅是导师通过,而是整个导师群通过,因为各个导师的观点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论文要在各个导师那里通过是有难度的。
正因为有这些难度所以很多博士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不少人读6 7年,有的甚至10年也完不成学业,最终成了老大难而被学校淘汰。所以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为读博也是要交学费。当然,博士生有补贴可以应对学费开支,但是如果完不成学业补贴可是有时限的,不可能让你年复一年的拖下去,所以读博一定要有紧迫感。
考取博士的压力的确很大。博士在知识领域是最高级别的,能够读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当你决定读博,向知识最高学位冲刺时,你会化压力为动力,达到学识学位最高境界,你会感到一览众山小。
读博压力确实不小。从入学开始,能不能毕业一直困扰着我。在我博士毕业之前,4年里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什么时候发论文,什么时候开题一直是压在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由于导师要求极其严格,我们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论文才能毕业。所以,我是博士三年级才发文,开题的。但是,读博四年也是我进步最快的四年。感谢这一段经历,磨练了我的毅力,锻炼了我的才智。没有读博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朋友们,加油吧!
压力有多大?
现在00:59,我失眠了,各种事情,学业,感情,感觉压的喘不过气,白天总是无意识的叹气,博四了,一篇文章没有,感觉自己很努力了,但是还是不行,今天有个小老师来自习室问,你们都谁发文章了,问了三四遍,我真的想……算了打人犯法!最近越来越不自信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想当年硕士的时候我可是很自信的!你说读博士压力有多大?你感受到了吗?
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利于博士的培养,也会出现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会引起很多博士生的不满。
要进行更正的。论文发现错误,肯定是要进行更正的。只不过在论文出版前,发表论文,可以与期刊编辑沟通,核实后可进行修改。而在论文出版后,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的难度会比较大,往往采取的措施是勘误、关注和撤稿。
还可以的,博士毕业论文如果只是提交学校系统并没有归档的话,还是可以重新提交并且覆盖的。不过这必须要导师发现你的问题然后给出改进的建议,并且让你重新去提交,或者是直接私聊你让你去修改论文,去修改那些错误的地方,并且再重新提交,那就是还能修改的。
博士毕业论文的提交跟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提交一样,一般都是可以多次提交的,因为提交论文不可能一次就可以过关,可能会有多次有问题,并且每次都是导师跟你联系去让你修改,然后并且修改到最后符合一个规格的论文,然后再进行最后的提交。
如果是最后已经提交了,已经归档了的话,想要再重新修改就不可能了,也就是不能再重复的提交,不能再覆盖之前的论文再提交一个新的。
所以博士毕业论文就要看是不是最后一次提交,是最后一次提交的话就不能够再修改了,不是最后一次提交的话就能够再修改。
1、已经获得的博士学位一般都不会被取消。2、博士学位会被取消的情况通常是:被人举报博士毕业论文抄袭并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存在抄袭,就可能被学校取消已经获得的博士学位并收回博士学位证书。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会影响博士的成就,也会影响博士论文的发表,还会影响博士的考核,也会影响博士的水平,会影响博士的数量,这些都是会对博士产生的影响。
现在读博的压力确实很大。我带的4千多大学生中,每年考上研究生和保研的学生很多。但平时在我与他们的交流中,近3年来,想读完硕士后再求博的同学,很少很少。而且在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中,选读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在6:4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同学们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实用、早就业为主。而再以学术求博的同学越来越少。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各校招博,虽然小幅在扩招,但读博的积极性并不踊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政策和现实的原因,也有成本高昂的考虑,更有就业去向、领域和未来等三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这几年大家从媒体中得到关于读博士学生的一些极端案例,造成了整个 社会 对读博的一些负面印象,而少数读博学生的个人负面案例,是极其深刻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个人结果,也造成了原先准备求博的青年人的畏惧感和畏惧心理。
第一个原因,是政策和现实的原因。再说一遍,中国在1983年才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人的博士,而到了今天一共培养了85万左右的博士,全国可以招收博士、培养博士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不超过350个。中国真的不是博士富裕的国家,而美国的博士也就200多万。但大家必须明白,博士的学习和培养十分不易,先不说完成SCI、EI论文数一般在3篇以上,才能毕业。就是生活费补帖一般也就3千左右,而毕业年龄至少在28~30岁之间。有很多文科、理科博士整出点成果,能发SCI,你不脱掉两张皮是几乎不可能的。工科、医科等博士要好些,因为导师有项目会带你玩一个,你也会因为有项目可以从事,心定而努力。
二读博成本高昂。就拿生活和恋爱及未来家庭来说,由于他们是小小众,在同学间互相找寻,尚算顺畅。而一旦走上 社会 ,那就哈哈了。尤其是女博士,一辈子想而不遂愿结婚的大有人在。今天我就碰到一个上海某科研院所的女博士,已经51岁了,仍未结婚。我虽只讲了一部分原因,已经可以让大家觉得读博士的人生成本太高太高。而毕业后就业,看专业,能去大学和科研院所还行,要去了上市公司幸运点、钱多点,要文理博士找不到这些单位,就十尴九尬了!
三看似有点离题,却实则深刻之极。 那就是读博,是人的又一次再生,又一次自塑,甚至又一次生命。 有人看到这儿,会觉得万老师我是危言耸听,但我要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准备读博或正在读博,你没有这种精神准备和境界建树,那你就即使是博士毕了业,也只是文凭高了点,但人生境界和格局还未开萌呢。尤其是在今天的高校、科研院所求学乃至整个人生成长和奋进的过程中。你,最重要的是在读博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自己导师和睦通融相处,学会在枯燥的求博过程中与老师、同窗,与学弟学妹的们和谐相处,如果来这个都没学会,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又用在什么地方?因为你将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 社会 。 求学问,先必须学会做人,而这恰恰是中国任何教育都最缺乏的。
如果没人学会做人之本,为人之道,又怎么会有高智商IQ学习后走上 社会 的情商和挫商的自我培养和成长,又怎么能用心用情把自己所学在人类 社会 中落地生根,蓬勃长大。这是中国所有教育的人性之本。知识,都必须用在 社会 上、人群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你学成当然不想成为孤岛鲁宾逊,而他非自愿海难面对孤岛,身边尚有“星期六”陪伴,而你却在人海中、 社会 上。孤独的心不可怕,孤独的人只在自我中,就怕之又怕,生无可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成归国的那些有成就者,在中国土地上却扎不下根的一个深层的人性原因。因为他们、她们根本没有学会种下学问之下与人相处、与中国同在同行的人性之根。
请所有在学习的人们必须牢记,你能否将你之所学,用于 人类 社会 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学问大小,学问深浅,更是必须学会与 社会 相处,与人相处。你即使是天上的神校毕业,获得了天士或者牛士的桂冠,你也必须回到地面,落地人间,你才有存在的意义,你也才能创造可能赋于人类的价值和成功。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看了其他几个朋友的回答,不少是博士、研究员,同为博士的小西基于"女生读博压力"的角度分析下读博压力。尽管小西是男生,但是接触的女博士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有几个博士师妹和课题的几个女博士。因此,小西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自己的见解。
女生攻读博士学位压力来源?
小西的观点是 女生读博压力不小,但是没到扛不住、要被压垮的地步,咬咬牙就过去。
通常来说,读博就没有不辛苦的。除非是天赋性的博士生,开题、实验、论文投稿、学位论文送审、毕业答辩和求职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坎坷和波折的。别说,小西还认识一个"一路无阻"的女博士同学,每次我们几个男生聚餐喝点来解压时,聊天的话语中都透入着深深的"羡慕"。硕士或博士在读的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师姐?
聊女生读博的压力,必须提及自身的定位与追求。换句话说,读博压力中大部分是自己施加的,而不是外来的。以小西所在的工学为例,博士生的日常是看文献(掌握研究前沿的关键)、调整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样品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分析、组会汇报讨论、论文撰写修改投稿、协助导师申报课题、撰写学位毕业论文等。读博之后,有对科研"深恶痛绝"的,同样有"乐此不彼"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调整心态。
"压力"和"动力"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如毕业延期的压力会逼博士生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指定的课题,取得预期的成果和收获。小西课题组的一个女博士,已婚有一个儿子,是团队博士生中最刻苦努力的,每个节假日或我答题的时间点(22.45)依然在实验室或学习室内,她的"压力"或"动力"是早日毕业后进入长沙其他高校工作。
不同的圈子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群,在我们选择读博后,身边都是博士生时,就会发现原来"志同道合"的小姐妹或伙伴如此之多。在这群女博士中间,很少会有质疑自己读博是否值得,不过男生读博后犹豫退缩的反而会多些,为什么?
女生选择读博之前会比较犹豫,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如毕业难题、恋爱/婚姻、家庭、年龄、收入/支出,如小西今年毕业的4个硕士师妹都选择工作,拒绝导师的读博邀请。在她们答辩之前,提前请她们一起聚餐欢送下,聊过读博这个话题。硕士阶段都有2篇Sci文章在手的师妹们,给的理由是不想做科研,觉得累啦。和去年毕业的硕士师弟一样,几篇高水平论文也许"透支"了他对学术的兴趣,最终选择去一家环保公司。因此,女生一旦选择读博,基本都是"深思熟虑"和"各方平衡"后的决定,正所谓"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每个人心中"女生读博好不好"的答案也许有差异,但是"想要收获就得有所付出"是我们认可的常识。想走学术这条路,如高校任教甚至是在某个研究领域留下自己的名字,拥有博士学位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小西一直觉得有心读博都不是坏事,有心的女生运气不会差!
首先, 提到女博士,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小小尴尬的话题-女博士的恋爱、婚恋和生子。好吧,小西承认男博士也有,稍微好些,比如都会被问"快30岁的人啦,啥时候结婚生孩子啊?",要是对象都没有,亲戚朋友或父母的"念叨"也是不小的压力。如大部分男生缺乏足够勇气去追求女博士,觉得学历上的差距会引来生活中的不协调,可是,只有追求后才会发现,女博士本质上依然是可爱、会撒娇的女孩子。
除非是全身心投入科研,觉得结婚生孩子都是浪费时间的"个性女生",女博士没对象的比例很低。比如,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收入和 社会 地位都不低,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如长沙等区域,引进人才给的安家费付个三居室首付没问题。之前,还有个邻居大婶,问小西学校有没有单身女老师,给他儿子介绍一个,她觉得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学历还高。整个 社会 中,对于女博士的声音中有"嘲笑",更有"关心和体谅"。
其次, 科研论文引发的课题进展、如期毕业、顺利求职等压力。博士阶段和硕士不同,必须在某个研究"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如"XX机理"。5月,清华大学就曾传出,学校取消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要求,可关键还有学院、学科、导师的要求没取消。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论文的要求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就算能毕业,手里没几篇高水平的论文,引人单位如何判定你是否优秀。总不能"低水平"毕业后待业家中,压力更大。
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投稿,除了实力还有点运气。如小西一个博士师妹今年毕业,之前投稿时某英文期刊是中科院三区,今年期刊被放入中科院二区后,属于"躺着"额外增加2篇二区论文。在博士生的科研产出上,团队或导师的因素比较关键,也是我们常说的"读博进来选个好导师"。
同时, 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话,可能得面对养家的难题。学费不用担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基本都有学业奖学金抵缴续费,一类奖学金去除学费后还有一两千的结余。另外,博士阶段的国家补贴和导师津贴,大部分高校博士生的总额在2000-2500元/月,中科院部分所高不少。要是出外勤的话,每天会有一定的补贴。和小西读博一样,自己生活不是问题,不用家里额外支出。
男博士可能还会面临婚姻之前的房子准备,女博士不是说不用准备,但是起码压力不会那么大,毕业后工作的科研启动费还是蛮可观的,如一类博士普通院校都可以给出40-50万元/人的安家费,部分院校甚至分一套120平的房子(无法买卖,不离职可住一生)。如小西之前入职的几个单位女同事,婚前都是自己在长沙提前买了房,还说笑"和老公吵架被赶出家门后,起码有个地方去"。
首先, 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倾诉,小西读博阶段深有体会。几个同期的博士或同门几个师兄们去学校周边的小参观,吃个简单的口味虾或烧烤,诉说彼此读博的压力或遇到的难题。其实,类似的聚会大家聊的最开心的是"吐槽导师",如导师不让开展某个实验,觉得实验方案不够成熟、导师逼着早晚指纹打开,比互联网公司工作更累、导师开会拖时,下午2点结束都不安排午饭等。餐桌上的每个人都能说几件自己导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引发一阵阵的欢声笑语。经过类似的 一次 聚餐后,第二天醒来又是一个晴天,继续前行呢!
其次, 读博期间,女博士有对象或已婚的,记得和家人、爱人沟通。有孩子的女博士更简单,放自己一天假陪孩子好好玩,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为了孩子必须得做个坚强得妈妈。而且,陪伴小朋友很容易舒缓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小西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得事情,回家后听到一声"爸爸",立马就没有烦扰呢。
同时, 之前聊得是一些压力,而往往一些压力是课题中遇到难题后产生的。这个就要求和导师多做沟通,如实验方案设计、论文初稿修改、审稿意见回复等。也许导师在某个小领域还真不如自己的博士生懂的多,但是在方向把控、整体结构等方面还是首屈一指的。毕竟,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导师的不理解或否定会增加博士生的压力。就算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是大部分导师都不会故意"刁难"自己的博士生,敞开心扉和导师聊一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真的是事半功倍。
关爱女生行动,呵护女生成长。对于女博士多一些宽容,尤其是之前的陋习或部分导师的"禁育规定"不应存在(《中国青年报》曾聚焦“女性读博期间生娃问题”。)。在小西看来,女博士同样是我们国家的精英,是整个 社会 的宝贵财富,一样在为推动科研进步和 社会 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引用一句小西导师送给博士师妹的话:"觉得你读博不值得、将来找不到对象的人,在你读博的那一刻,其实你们人生的轨迹已然错开。今后不再是他们看不上你,而是你看不上他们。"加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校青年博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追求,在科学 探索 、知识传承、推动创新方面扮演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学习期间面临着来自家庭、 社会 及自身各方面的压力,在倡导给予他们更多关怀的同时,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他们?
博士不同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系统、规范的学术训练,对于博士培养的要求高于硕士,要求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形成比较深入的研究,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专家。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思考、查阅文献、立足前沿、坚持创新,使得他们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对博士来说,虽然国家在逐渐提高博士生的待遇,但是首先自2014年起博士生就开始收学费了,博士生的工资一般包括国家发放的津贴、学校的补助、导师发放的津贴等几部分组成,2017年中央高校每年国家助学金标准提高至15000元,因各地各校标准不同,即使再加上院校的奖学金、导师发的一部分,对于博士生来说,面对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这点收入难以维持生活。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仅次于美国,可以说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加,“最难就业季”年年被媒体提及,就业单位的招聘条件也水涨船高,本科是否是985/211高校、论文成果是否发表在SCI收录的TOP期刊、是否有留学经历等等都限制了博士生的就业,有时女博士更是受到未婚等问题的困扰,找工作时被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焦虑的情绪使得博士生的精神压力持续增加。
不得不说,博士毕业的年龄,其实已经接近30了,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每逢佳节倍着急,但是面对科研及就业的压力,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婚恋压力自然不小。。。。。。
你身边有在读的博士吗?他们还好吗?
我个人感觉读博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当初,对博士生充满了钦佩,羡慕,感觉他们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财富、地位、事业。完全不在话下。然而,当自己真正成为博士生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想的实在是太单纯了。
首先,年龄压力。一般博士入学都要25左右,现在的博士学制为大部分为4年,但是又有多少博士研究生能读完4年顺利毕业的呢?所以,大部分博士毕业都在30上下。30岁啊,多么尴尬的一个年龄。普通人的30岁已经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事业上小有成绩了。而博士的30岁才刚刚毕业,一穷二白,每每回家过年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议论的对象。感觉自己除了顶着博士的光环外一无是处。
其次,经济压力。现在的博士是需要缴纳学费的,一般是1000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虽然后期会以奖学金的形式返回个人,但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父母已经辛辛苦苦的供你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已经够辛苦了。对于不富裕的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缴纳完学费,日常的生话费肯定不能再和家里人要了,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包括(国家补助1300元+学校、导师补助),一般在2500元左右。这些钱对于节俭的学生可能够了,但是对于有男女朋友的学生日常开销肯定不够,只能出去兼职。这样只会加大科研压力。
再次,工作压力。博士毕业都30岁上下了。毕业进企业是很累的,不仅工作技能、人际关系要重新学,而且可能你的顶头上司年纪比你还小,却要受他的指挥,心理上很难接受的。
总而言之,读博的各种压力会日夜伴随着你,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科研上的成就也会让你暗暗自喜,自己也是小有所成的。希望读博的你都能有所收获,成功上岸。
博士期间有为了赶 paper deadline三天只睡10小时的 但那都不是事 这样的通宵甚至感觉是幸福的 至少你有明确的目标付诸实践并且马上看得到产出 读博最令人绝望的是确定清晰的科研小方向之前那段漫长时光 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人指导、一个人匍匐前进
甚至不知道前方是否是条死胡同 迈出这第一步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艰难
且听我娓娓道来
这样的频率是每周2-3次
谁知“噩梦”才刚刚开始
高薪(30-40w人民币)并且和所有其他工作一样享受30天带薪年假
顺便点上了第一点OR技能点
意大利提出的方案(OR)对于(AI)不work
但我的人格告诉自己:keep on going and solve some real-world problems
别说毕业连第一篇paper的影子还没看到
倒也又增加了一项OR技能点(找工作神器)
咦,为啥之前没人告诉我这个道理捏?
前2.5年的工作最后没有一丁点放进博士论文
成为一名德国的Dr. rer. nat.
或许现在的我可以先找五年前的我坐下来好好地谈谈
【DIY叫兽】全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私人订制|专家联合咨询
读博的压力的确很大,我是文科博士,拿我们这边举例来说。我觉得读博的压力主要是两个。。
这其实算一句废话,博士研究生当然要做科研,理工科我不好说,文科的压力主要是读文献和发论文,当然最重的压力就是毕业论文,一篇博士毕业论文至少8万字,字数虽然不算多,但质量要求很高。现在教育部越来越打击博士生当中的水货,其重要指标就是博士毕业论文,不好好写的话,不仅自己要遭殃,早晚还会把导师拉下水。
笔者刚来人大的时候,就听师兄讲过,人大清史研究所在我入校那一年有一半的博士毕业生延期,这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在延期了不仅没有奖学金助学金,学校还不会解决住宿问题,北京的房租大家是知道的。
理工科的博士天天做实验,很是辛苦,但他们收入较高,一个月三千五千,生活经济压力虽有,但比文科生好太多了。文科大多时候就是靠国家发的补助。当然, 好的是大多数高校博士生的奖学金都是全覆盖,所以学费不用担心。说实在的,一个大学生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是够用的,但我们这个年纪,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人家一个月的收入是我们的好几倍,而且结婚的时候要随份子。我身边有人一年随份子就要四五千。当然,你如果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奖学金会多得你拿到手软,我们清史研究所就有博士生博士期间靠论文就挣了十多万奖学金,这是一位大神。
还有的同仁说婚恋的压力,笔者觉得这个没多大。只有该结婚的感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
校园很好,相信大多数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会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博士研究生是学生时代的最后阶段(当然不是必须有的阶段),走完就算正式完全步入 社会 了,读博的压力恐怕没有将来成家立业大,尤其是男人们,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就业,晋升的需要在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即攻读博士学位。读博肯定有难度,但也是因学校而异,名校,特别是重点名校读博肯定是很难的,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在我认识的人中间有大约20% 30%的人无法毕业,只能算肄业。不要说名牌大学,即便是我们学校都有很多人被淘汰,要么自行放弃,要么学校宣告淘汰。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事,全校有100多位硕博在读人员被淘汰,我们学院有个女教师前后读了10年时间也未毕业,最终被学校宣布淘汰。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个难关是考试 难度,要想通过入学考试就是一个难关。第二难关是论文的通过,因为提交的论文不仅仅是导师通过,而是整个导师群通过,因为各个导师的观点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论文要在各个导师那里通过是有难度的。
正因为有这些难度所以很多博士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不少人读6 7年,有的甚至10年也完不成学业,最终成了老大难而被学校淘汰。所以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为读博也是要交学费。当然,博士生有补贴可以应对学费开支,但是如果完不成学业补贴可是有时限的,不可能让你年复一年的拖下去,所以读博一定要有紧迫感。
考取博士的压力的确很大。博士在知识领域是最高级别的,能够读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当你决定读博,向知识最高学位冲刺时,你会化压力为动力,达到学识学位最高境界,你会感到一览众山小。
读博压力确实不小。从入学开始,能不能毕业一直困扰着我。在我博士毕业之前,4年里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什么时候发论文,什么时候开题一直是压在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由于导师要求极其严格,我们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论文才能毕业。所以,我是博士三年级才发文,开题的。但是,读博四年也是我进步最快的四年。感谢这一段经历,磨练了我的毅力,锻炼了我的才智。没有读博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朋友们,加油吧!
压力有多大?
现在00:59,我失眠了,各种事情,学业,感情,感觉压的喘不过气,白天总是无意识的叹气,博四了,一篇文章没有,感觉自己很努力了,但是还是不行,今天有个小老师来自习室问,你们都谁发文章了,问了三四遍,我真的想……算了打人犯法!最近越来越不自信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想当年硕士的时候我可是很自信的!你说读博士压力有多大?你感受到了吗?
清华之所以会出台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的。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现在高校为论文弄只看论文,并以论文作为学位提升的标准,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