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周哥周叔
翟天临“注水”博士学位事件让公众们感到无奈和悲哀,在拥有独特资源的情况下,就连博士学位都可以被“注水”。“翟天临事件”发酵之后,无数的“在读博士们”更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艰辛的博士毕业之路,竟然有人如此简单抄到了近路。
圈子里有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很多在读博士面临着延期毕业。根据网易新闻数读栏目的数据,我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58%到60%这个区间。
这个数字已经从60%升到了65%。中国博士预计毕业人数是16.9万人,而最后毕业人数是5.8万人,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5.7%。但这还不是最高数据,在2016年,博士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6%。
一般来说,高校都会对博士的毕业论文有严格要求。比如,很多高校会要求学生在读博期间,发表两篇被SSCI或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然后才能进入毕业答辩程序。而大家都知道,高质量学术刊物都有版面限制,随着各大单位对论文需求的增多,发表高质量论文是越来越难了。
不少博士从读博开始到毕业,真的是熬白了头。小知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到一位任课老师,大一时候还是黑发密布的,到了我们大三下学期来上课的时候,他已经是白发多多了。我们问为什么?他“云淡风轻”来了句,“熬了博士论文。
但除了论文,这些在读博士们还要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原来的同学结婚了、原来的玩伴有孩子了、老同学又升职加薪了、房价又涨了,但自己呢?除了秃头,一无所有!
有人赔上身家性命为了博士帽,但却有人走了捷径。翟天临们,伤害的最深的就是这三四十万的在读博士们!
尚居装饰
引言:对于很多人的学术之路来说,他们除了本科毕业之后还可以去到考取研究生甚至去继续的读博士。所以说博士这个毕业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上交和贵大等多所高校已经宣布要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那么这样的一个举措会对博士培养有哪些影响呢?
因为对于很多博士来说,他们在毕业时有一个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论文不是说随便在哪个地方发表论文就行了,一定要在国际期刊上,而且能够有学术界承认的期刊上进行发表论文,不光要发表一篇,还要发表多篇。这就导致很多博士在读博期间的压力非常大,而且读博的时间非常长,大部分的博士都不能按期,很多都要延期。如此这样的机制是非常不利于博士的发展的。所以说就有很多大学在这个时候痛定思痛,决定改善博士的学术情况,不要求博士只按照自己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判定能不能毕业了。
实际上有很多高校之所以选择按照博士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判断他能不能毕业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评价标准更加的简洁,如果说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公式的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化,很多国外的博士生导师决定了博士能不能毕业,只要博士生导师觉得博士做的东西可以那么博士就能够毕业了,而上交和贵大虽然说取消了博士论文发表的要求,但是也对博士的毕业提出了一些规范,是希望不是做出一些好东西的,而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如果说不发表论文的话,那么也应该拿出成绩来。
只要博士的毕业标准,不是看他发表的论文好不好,不为论文论。那么之后博士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型人才就会出现,这其实是有好处的,不过还是要靠各个学校设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补充。
mfiongfiong
博士六年未毕业,投稿计算物理被拒的视频,流露出放弃还是坚守的疑惑。看了下评论,有个朋友说的很有道理:"博士六年,这个时候选择放弃将一无所有,不如再坚持一年"。其实,相信不少博士生都经历过投稿、大/小修、审稿意见回复,几个月折腾下来被拒,哎...
其实,博士生最终未能比例的比例不高,如年招生30-50人的学科,在7年后被清退的约1-2人。但是4年学制内未能按期毕业的占比超过6成,大部分都是在4.5或5年毕业,部分SCI期刊见刊需要等待半年或1年。之前有2016年接受的论文,2018年1月才正式见刊。另外,2019年全面取消博士学位论文"免盲",不少博士生没有信心通过盲审,甚至主动要求延期半年的。
博士生未能毕业的几个去向?
1)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如硕士学历的高校教职,学校有鼓励政策校内或校外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不少人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完成博士毕业要求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最终到期后被清退。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影响是高校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后,学校可能不会与硕士学历的部分教职续聘。
2)硕博连读/直博的同学。发现自己5年内实在无法毕业后,部分科研所、院校有政策,支持学生转回硕士,和当年毕业的硕士生一起答辩,给授予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在没有类似政策支持的院校,对于无法正常毕业的博士清退时将会是什么都没有。小西之前有个跟其他导师硕博连读的师兄,第4年主动退学回老家在一家企业做的挺好的,去河南参加婚礼时还见过。
3)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只要不是最后一年,都还有机会。不管是导师还是个人因素,有机会沟通的话,有1-2年达到学校博士毕业最低要求不是问题,也有机会顺利通过盲审和答辩。但是,一旦被清退的话,个人年龄比较大,就业会非常麻烦。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不能以论文的发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这样也让人才衡量机制更完善。
现在读博的压力确实很大。我带的4千多大学生中,每年考上研究生和保研的学生很多。但平时在我与他们的交流中,近3年来,想读完硕士后再求博的同学,很少很少。而且在考上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要进行更正的。论文发现错误,肯定是要进行更正的。只不过在论文出版前,发表论文,可以与期刊编辑沟通,核实后可进行修改。而在论文出版后,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的难度会
上年,清华大学就早已撤销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总数的指标值了,取代它的的是要递交一份汇报,汇报里要详解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效。今年,清华大学撤销留学人员笔试题目门槛,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