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苏是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由马丁·弗里德曼在1843年发表。讲述的是一个叫查理苏的年轻男子,在获得三只豌豆的帮助下,穿越了森林、河流、山谷,经历着各种冒险,最终获得了一个公主的爱情。故事中充满了童趣,还有许多启发性的教训,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至今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童话中,查理苏也象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闵隆瑞1 朱关祥2 关友义1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1 萨拉乌苏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萨拉乌苏阶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在1999年12月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十三陵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2002年正式列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组命名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又名红柳河)流域。20世纪20年代E.桑志华、P.德日进首次将流域内出露的一套河湖相地层称为萨拉乌苏河建造,其时代定为更新世晚期(表1)。 1959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建为萨拉乌苏河组,后于1964年改称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组内含有著名的“鄂尔多斯人”(或称“河套人”)、人类活动遗迹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中外,是我国北方第四系更新统上部河湖相代表性地层。60~80年代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沙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挖掘和考察,对萨拉乌苏组的认识更加深化,萨拉乌苏组被解体为下部萨拉乌苏组(狭义)和上部城川组。
表1 萨拉乌苏组地层划分对比沿革表
2 萨拉乌苏阶的层型剖面位置
萨拉乌苏阶建阶层型剖面,位于内蒙古乌审旗无定河镇米浪沟湾下游2 km的萨拉乌苏河左岸,酒房台西侧陡壁处(图1)。地理坐标:北纬37°46′,东经108°33′,顶部海拔1283 m。从陕北榆林、靖边或内蒙古乌审旗均有公交车到无定河镇。
此外,前人在建阶层型剖面上游,滴哨沟湾、范家沟湾和米浪沟湾均做过大量工作,建立了较好的地层剖面。这些剖面为酒房台建阶层型剖面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数据。
图1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阶层型剖面位置图
3 萨拉乌苏阶的层型剖面描述
酒房台建阶层型剖面是由萨拉乌苏河左岸酒房台陡壁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图2)。地层连续性好,总厚度达61.61 m。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将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2层(图3)。在划分的32层基础上,根据沉积旋回和岩相特征及测年数据,归并为更新统中部离石组;更新统上部的下部萨拉乌苏组(狭义),更新统上部的上部城川组和全新统。
萨拉乌苏组 厚32.77 m,自下而上又分为5段
1段:黄褐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与灰黄色、杂色粘土质粉砂互层,夹多层红棕色薄古土壤层,底部为黄棕色粉细砂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厚11.11 m。与下伏中更新统离石组顶部红棕色古土壤层呈整合接触。
2段:黄土状土,为黄色粉砂层,致密块状,含钙质结核较多。厚3 m。
3段: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夹细砂和钙板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具冻融褶皱。厚7.4 m。
4段:黄褐色中、细砂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厚4.75 m。
5段:灰褐、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底部是泥质砾石,顶部为红棕色古土壤层。厚6.51 m。
图2 萨拉乌苏河酒房台剖面地质地貌景观
上述5段中,萨拉乌苏组底部的黄棕色砂层,下部的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层(或淤泥层)、中部冻融褶皱层和顶部棕色古土壤层均可作为标志层。
城川组 厚25.19 m,自下而上又划分为3段
1段:灰黄色粉细砂层夹灰褐色粉砂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夹钙板层。近底部含披毛犀化石。厚12.69 m。与下伏地层呈侵蚀接触关系。
2段:灰绿色、灰黄色粉细砂层,具水平层理,底部为中、细砂层。顶部和中部发育冻融褶皱,含软体动物化石。厚7.19 m。
3段:灰黄色粉、细砂层夹灰褐色粉砂层和钙板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厚5.31 m。
上述3段中,第2段中部两层含软体动物化石的冻融褶皱层可作为标志层。
从沉积相分析,萨拉乌苏组第1段以湖沼相沉积为主,底部发育黄棕色砂层,代表古湖泊开始的沉积物,湖沼相沉积物中发育多层古土壤层和含软体动物化石,表示水体较浅。第2段为堆积黄土状土,湖泊消失。第3段为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代表水进。第4段为厚层黄色中、细砂层,是河和风的堆积物,湖泊暂时被河、风堆积物取代。第5段为沉积的泥砾层和含软体动物化石的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代表又进入到湖泊发育时期,直至顶部棕色古土壤发育,萨拉乌苏湖再次消失。
城川组1段,发育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物。较高角度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是风成砂结构构造的标志;具水平层理的灰褐色粉砂质粘土条带层是砂丘间洼地沼泽相的沉积物。洼地沉积物顶部干涸后,常常发育钙板层。城川组2段沉积物颗粒较粗,反映水量较充沛,又进入到湖泊发育阶段。湖泊沼泽中发育较多的软体动物,水体不深。城川组3段,又被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代替。可见,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总共经历了4次较为明显的水体扩张,4次较为明显的风成砂袭击。
4 萨拉乌苏阶的底界界线定义
萨拉乌苏阶底界位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狭义)第3段底,其标志是:
4.1 岩性、沉积相
萨拉乌苏阶底部为黄褐色粉细砂和粘土质粉砂层,具明显冻融褶皱,含较多的软体动物化石,属湖沼相沉积。其中冻融褶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展布广,是明显的标志层。
图3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阶层型剖面综合柱状图
4.2 同位素年龄
据李保生等人资料,萨拉乌苏阶底部冻融褶皱层顶部年龄为(148000±12500)a(TL)。因而,推算其底界年龄约为0.15Ma,略大于更新统上部底界128000 a的年龄。
4.3 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
萨拉乌苏阶底界之上发现具代表性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Homo sapiens(鄂尔多斯人)和Sinomegac-eros ordosianus(河套中国大角鹿)、Bubalus wansjocki(王氏水牛)、Palaeoloxodon naumanni(诺氏象)等。据资料,1922~1923年首次在邵家沟湾距河面10 m的砂层中,发现 “河套人” 和 “河套文化”层。1978~1979年董光荣等在原生层位中发现了河套人颌骨、臼齿等,其层位在距河床10余米的萨拉乌苏组下部。另在范家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的粉砂质粘土和粉砂层中,发现了大量小型旧石器。
由此可见,这些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及河套中国大角鹿、王氏水牛等脊椎动物化石,可作为萨拉乌苏阶底界的古生物标志。
4.4 孢粉特征
孢粉分析表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即萨拉乌苏阶底部,孢粉较为贫乏。底部有少量Pinus(松属)、Artemisia(蒿属)、Chenopodiaceae(藜科); 中部出现少量 Betula(桦属)、Quercus(栎属);上部菌孢较多。反映气候由凉干转为温湿。
4.5 介形类化石特征
介形类化石分析表明,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含少量Leucocythere plethora(丰满白花介)。属湖沼相沉积环境。
总之,萨拉乌苏阶底界为湖沼相层,含智人和河套中国大角鹿、诺氏象、王氏水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孢粉贫乏,有少量丰满白花介等介形类,以此作为底界标志。
5 阶的单位层型内生物地层序列及特征描述
5.1 哺乳动物化石
截至目前,本区邵家沟湾,杨树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和酒房台等地,除人类化石外,在萨拉乌苏阶内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34种,鸟类11种(表2)。
其中已灭绝的有:Palaeoloxodon naumanni,Crocuta ultima,Camelus knoblochi,Coeoldonta antiquita-tis,Spirocerus kiakhtensis,Sinomegaceros ordosianus,Bubalus wansjocki,Bos primigenius 等8种;而Palae-oloxodon naumanni,Spirocerus kiakhtensis,Sinomegaceros ordosianus,Bos primigenius 仅见于萨拉乌苏阶下部的萨拉乌苏组内。
5.2 孢粉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孢粉组合特征是:
(1)萨拉乌苏组1段
底部:花粉含量少,但菌孢较多,气候温湿。
中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凉干。
上部:孢粉丰富,木本植物花粉占38.3%~62.1%,草本植物花粉占37.9%~61.7%。木本植物花粉以 Pinus为主,占37.3%~57.6%,另有少量Ulmus,Betula等。草本植物花粉以Artemisia为主,占19.7%~35.3%,其次为Chenopodiaceae等,反映以针叶林为主、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较暖湿。
表2 萨拉乌苏动物群
(2)萨拉乌苏组2段
孢粉以Pinus(占37.3%),Artemisia(占53.3%)为主,气候较凉干。
(3)萨拉乌苏组3段(即萨拉乌苏阶下部开始)
下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凉干。
中部:有少量Betula,Quercus等,上部菌孢较多,反映中、上部气候温湿。
(4)萨拉乌苏组4段
下部:孢粉以Pinus(占89.8%),Artemisia(占6.8%)为主,气候较温湿。
上部:孢粉贫乏,气候凉干。
(5)萨拉乌苏组5段
下部: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较凉干。
上部:孢粉以Pinus(占72.2%),Abies(占16.5%)为主,气候较温湿。
(6)城川组1段(即萨拉乌苏阶上部开始)
孢粉贫乏,仅有少量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气候较冷干。
(7)城川组2段
孢粉丰富,木本花粉以Pinus为主,可占47%~81%,其次为Picea(占12%~14%),Abies(占10%~12%); 另有Quercus(占7%),Ulmus(占3.1%)。草本花粉以Chenopodiaceae(占11%~13%),Artemisia(占8%)为主,另有水生草本花粉Typha和菌孢等。
反映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以暖湿为主。
(8)城川组3段
下部:孢粉丰富,木本花粉以Pinus(占15%~52%)为主,草本花粉以Artemisia(占22%~28%)为主。此外,尚有水生草本Typha(占10%)等。反映针叶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温湿。
上部:孢粉贫乏。
从上述孢粉组合可见,萨拉乌苏阶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植被景观为主。
5.3 介形类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介形类组合特征是:
(1)萨拉乌苏组1段
底部:见有较多的Leucocythere plethora及少量Ilyocypris biplicata为湖沼相沉积环境。
中、上部未见介形类化石。
(2)萨拉乌苏组2段,未见介形类化石。
(3)萨拉乌苏组3段(即进入萨拉乌苏阶下部),仅在中下部的冻融褶皱层中见有少量Leucocythe-re plethora,属湖沼相沉积环境。
(4)萨拉乌苏组4段,未见介形类化石。
(5)萨拉乌苏组5段中、下部未见介形类化石,上部的灰绿色、灰褐色粘土质粉砂层中见有较多介形类化石,有:Cyclocypris serena,Ilyocypris biplicata,Ilyocypris dunschanensis,C andoniella suzini,C andoniella albicius等,属小溪、湖沼相沉积环境。
(6)城川组1段(即进入萨拉乌苏阶上部),未见介形类化石。
(7)城川组2段冻融褶皱层中见有较多的C andoniella albicius,C andona kirgizica,Cypris subeiensis等,其上黄褐色砂层中见有Limnocythere dubiosa。反映湖沼相沉积环境。
(8)城川组3段下部见有Cyprinotus sp.,Eucypris inflata,Leucocythere plethora等,反映湖沼相沉积环境。
总之,从已获介形类的属种分析来看,大部反映湖沼或小溪、小池的沉积环境。
6 同位素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研究
6.1 萨拉乌苏阶底界年龄
(1)祁国琴(1975)、周昆叔(1982)和原思训(1983)等,依据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年代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及孢粉组合,认为萨拉乌苏组的时代不早于晚更新世中期。
(2)董光荣等(1983、1986),经区域对比后,认为萨拉乌苏组相当于距今10万~7万年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城川组相当于距今7万~1.2万年的玉木冰期。1998年,董光荣等进一步确定,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70 ka,城川组形成于70~10 ka,分别与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对比。
(3)李保生等(2001、2004),据米浪沟湾剖面热释光年龄测定,认为萨拉乌苏组年龄为150~70ka,城川组为70~10 ka。
2004年,进一步确定前者为150000~75000 a,可与黄土高原S1和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对比; 后者为75000~10000 a,可与黄土高原L1和深海氧同位素2~4阶段对比。
(4)郑洪汉(1989)对滴哨沟湾剖面下部年龄测定结果为:(177±14)ka(TL),认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年龄为160~180ka。
(5)孙继敏(1996),对滴哨沟湾剖面近底部的地层进行测定,其年龄为136000 a(TL)。
(6)樊行昭等(2002)对滴哨沟湾剖面进行岩石磁学研究,认为萨拉乌苏组年代大致为180~10 ka。
(7)靳鹤龄等(2007),将滴哨沟湾右岸剖面与其他剖面对比后认为,萨拉乌苏组时代为80~140ka,城川组时代为11.5~80 ka。
(8)闵隆瑞等(2007)对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底界进行了光释光测定,确定为≥130 ka(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测定)。
上述大量年龄数据表明,由于对萨拉乌苏组区域地层对比看法不一致、底界标志的确定与测年方法的不同等等,目前对萨拉乌苏组底界年龄存在两种意见,即140~150 ka和180 ka。作者根据大于130 ka测年数据、沉积速率和萨拉乌苏组内发育多层古土壤层特征分析,以及与米浪沟湾剖面的对比,偏向后者的年龄数据。但萨拉乌苏阶底界应在酒房台剖面萨拉乌苏组第3段底,其年龄值约为150 ka。
6.2 萨拉乌苏阶上、下之间界线
据李保生(2004)资料,城川组底的年龄为(75080±7400)a(TL)。 闵隆瑞(2007)获得顶部土壤层之下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的年龄为:≥80ka(OSL)。因而推测萨拉乌苏阶上、下之间界线年龄约为75 ka。
6.3 萨拉乌苏阶顶界年龄
据李保生(2004)资料,城川组顶部(约距顶界1.7 m处)年龄为(14458±867)a(TL)。上覆全新统之底部年龄为(9880±900)a(TL)。故萨拉乌苏阶顶界年龄约为10~11 ka。
7 古气候特征
随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展及区域性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萨拉乌苏组气候演变的研究做了探讨。 以董光荣、李保生为代表,认为萨拉乌苏组与末次间冰期相当; 城川组则与末次冰期对比,其中间可划分出间冰段气候期。李保生近年来对米浪沟湾剖面做了大量化学元素百分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将萨拉乌苏组与MlS5对比,城川组与MlS2-4对比。郑洪汉将萨拉乌苏组下部与MlS6阶段对比,代表一个寒冷时期,其上可与MlS5阶段对比,代表一个温暖期。总之,学者们对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古气候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但正如上述关于萨拉乌苏阶年代框架讨论中所说,萨拉乌苏阶底界年龄目前仍在做工作。 因此,本文仅根据地层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等粗略地论述其演化特征(图2)。
萨拉乌苏组第1段气候由温凉转为较暖湿,特别是上部湖沼相层中夹有多层红棕色古土壤层,含软体动物化石及少量阔叶植物花粉,反映较暖湿气候环境。第2段为黄土状土堆积,气候凉干。但第1、第2段均未进入萨拉乌苏阶时限内。萨拉乌苏组第3段,开始进入萨拉乌苏阶下部,为湖沼相沉积,内含软体动物化石和少量阔叶植物及发育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代表温湿气候,但中部湖相沉积层沉积后曾经历一次寒冷气候事件,使之发育冻融褶皱。上部含钙板多,气候变干。第4段黄色中、细砂层,孢粉中木本植物松属含量较高,气候较湿润。第5段湖相沉积,含大量软体动物化石,顶部有一层较厚的棕色古土壤层,是气候温湿的标志。
萨拉乌苏阶上部,城川组第1段是风成砂和砂丘间洼地沼泽相沉积,反映气候冷干环境。第2段湖相沉积,沉积物颗粒可达中细砂级,含喜暖湿的软体动物化石,孢粉中有阔叶类植物及水生草本植物花粉,反映气候暖湿,在2段顶部和中部有2层冻融褶皱,表明在这2层湖沼相层沉积后分别经历两次冰缘冷气候的事件。第3段的古气候特征基本上与第1段相似,但早期,孢粉显示较为湿润。
总之,从萨拉乌苏阶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及孢粉组合分析结果看,萨拉乌苏阶以温湿气候与凉干气候交替出现,其中曾有2次冰缘冷气候事件发生。
8 对比关系
8.1 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据李保生对本区米浪沟湾剖面化学元素的研究,将萨拉乌苏组(狭义)第5段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a、b、c、d、e对比;又据古生物资料,将城川组第3段与深海氧同位素第2~4阶段对比。
8.2 与华北晚更新世地层对比
萨拉乌苏阶在华北地区是一套河湖相夹风成相地层,分布广,具很好的对比性。在黄土高原河谷中,往往见萨拉乌苏组(狭义)夹于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上部之间,如乾县剖面;在内蒙古大青山南麓包头附近台地或阶地上亦见有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如万水泉、后水沟等剖面;河套盆地南缘达拉特旗瓦窑、昭君坟、王爱召地区和河套盆地东北托克托中滩地区及内蒙古广兴源西拉木伦河一带,同样也有可与萨拉乌苏河流域对比的剖面。此外,山西汾河流域丁村组地层中含有的丁村人化石与鄂尔多斯人同期或略早于鄂尔多斯人。
致 谢 在萨拉乌苏阶建阶研究期间,华南师范大学李保生教授和内蒙古乌审旗文物局范金山教师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信息,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 考 文 献
董光荣,高尚玉,李保生.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1982,26(19):192~194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由萨拉乌苏河地层看晚更新世以来毛乌苏沙漠的变迁.中国沙漠.1983,3(2):9~14
董光荣,李保生.内蒙萨拉乌苏河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其环境演化.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质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4~132
董光荣,苏志珠,靳鹤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科学通报,1998,43(17):1869~1872
樊行昭,苏朴.Reidar lovlie 岩石磁学研究对萨拉乌苏组年代归属的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1223~1226
黄慰文,侯亚梅.萨拉乌苏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2003,22(4):309~320.
靳鹤龄,李明启,苏志珠,董光荣,赵晖,孙忠.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沉积时代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地质学报,2007,81(3):307~315
李保生,陈德牛,David D.Zhang.温小浩,邱世藩,欧先交,杜恕环,牛东风,杨艺,叶建萍,郭云海.萨拉乌苏河流域MGS3地层段腹足类动物化石种类及气候环境.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2):1625~1633
李保生,董光荣,高尚玉等.鄂尔多斯萨拉乌苏地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及其地质时代问题.地质学报,1987,61(3):218~230
李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等 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J].中国科学D辑,1998,28(1):85 ~90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董光荣,温小浩.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岩石地层及其时间界限.沉积学报,2004,22(4):676~682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张宇红,董光荣,孙冬怀,邵亚军,孙武,张甲坤,阎满存,高全洲“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中国沙漠.2001,21(4):346~353
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1998.第四纪时期前套平原的环境变迁.见:安芷生主编,黄土黄河文化.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50~54
闵隆瑞.2005.第四系.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中心,“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560~596
聂宗笙,李虹,马保起.2008.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第四纪研究,28(1)14~25
裴文中,李有恒.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8(2):99~118
祁国琴.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Vol.ⅩⅢ,No.4.239~249
全国地层委员会.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中国的新生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8~24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及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11
邵亚军.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J].中国沙漠,1987,7(2):22~27
苏志珠,董光荣.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沉积学报,1997,15(4):159~163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刘东生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23~31
同号文,李虹,谢骏义,萨拉乌苏动物群有关属种的修订与讨论.第四纪研究,2008,28(6):1106~1113
谢骏义,高尚玉,董光荣,李保生.萨拉乌苏动物群.中国沙漠.1995,15(4):313~322
袁宝印.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地质科学,1978,(3):220~234
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用铀子系法测定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的时代.人类学学报,1983,2(1):90~94
郑洪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与风积黄土地球化学.1989,(4):343~35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45~76
周昆叔,黎兴国,邵亚军.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冰缘期划分及其意义.见: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9~153
周慕林,闵隆瑞,王淑芳编著.2003.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Black D.,P.Teilhard de Chardin,C C Young,W C Pei.1933.Fossil Man in China.Geol Mem,Ser.A.11
Li Baosheng,Wen Xiaohao,Qia shifan,David.Dian Zhang,Du shuhuan,Chen deniu,Ou xiangiao and Niv Dongfeng,Phas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Primarg Chemical Elements and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for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7 81(4):555~565( English Edition)Jouranal of the Gedogical society of China
Li Baosheng,Zhang D D,Wen Xiaohao,et al.Multi-cycles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in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 c [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5.79(3):398~404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F.Licent.1924a.On the Geology of the Northern,Western and Southern Borders of the Ordos,China.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3(1):37~44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F.Licent.1924b.On the Discover of a Paleolithic lndustry in Northern China.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3(1):45 ~50.
wū sū lǐ fù
乌苏里蝮
Gloydius ussuriensis (Emelianov,1929)
七寸子、土公蛇、烟袋油子、狗屎堆、土球子(辽宁)。
有鳞目,蛇亚目
蝰科,蝮亚科
亚洲蝮属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419421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29130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
汪松、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301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孙德军,刘珊珊,杨春伟,赵轶卓,常淑芳,颜炜群。乌苏里蝮蛇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3):325329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乌苏里蝮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全长雄性494664(平均580.2)mm,雌性510630(平均562.3)mm。背面暗褐、棕褐或红褐色,有两列边缘黑色、中央色浅、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前后,彼此在背中线上相接或几乎相接,有的个体由于圆斑不明显,形成网纹;腹面灰白,或散以黑褐细点,腹鳞两侧有粗大黑色星斑,其上缘色白。前后缀连略呈一纵线。头背暗褐,有黑褐斑纹;眼前后贯穿有一条黑褐色宽“眉”纹,其上缘平直,镶白色或淡黄白色边(白眉),其下缘略呈波纹;“眉”纹下方的上唇黄白色;头腹黄白色,基本无斑纹,少数呈灰色网纹。舌粉红色。尾末与体色一致,极少数白色无斑。头略呈三角形,吻棱明显;鼻间鳞宽短,外侧尖细似逗点形;上唇鳞7,214式;下唇鳞911枚,前3或4枚切颌片。背鳞成对端窝,颈部21行,中段21行,肛前17行。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
乌苏里蝮背面两行大圆斑并列,头侧黑色“眉”纹上镶白或黄白色边(白眉);中段背鳞21行;腹鳞加尾下鳞188213,平均200左右。舌粉红色。
乌苏里蝮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
乌苏里蝮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或石堆中;吃鼠、蛙等;在辽宁为优势种,多生活在山地、丘陵、林缘、草丛、灌丛、沟、田野等处,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为多;10月上旬开始冬眠,可与其它蛇种同穴越冬,次年5月中旬出蛰,活动期多在柞榛林丛中、菜地、田埂、农作物地头及坟堆草丛中,捕吃蛙、鼠等,亦吃鱼,偶吃蜥蜴和蛇,仔蛇吃黑蚁卵。卵胎生。
管牙
混合毒类
从该蛇毒腺中克隆得到了一个丝氨酸蛋白酶、降纤酶、金属蛋白酶,但这三种酶是否在毒腺中表达善不得而知。该蛇毒素能以多种方式影响血液凝集和血小板功能。既含有血小板活化组分也含有血小板抑制组分、既含有出血毒素也含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组分——起抗血栓作用的类凝血酶。蝮蛇咬伤的局部表现:有刺痛麻木感伤口周围红肿,迅速变黑坏死,形成溃疡,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并有水泡和血疱,甚至皮下淤血、瘀斑,患肢呈明显肿胀,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气急、头晕、呕吐、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或复视、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窘迫、脉搏加快、少尿或者无尿、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亡阴、亡阳症候而死亡。
咬伤
类凝血酶
Thrombinlike enzyme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AAM46086.1
能分解纤维蛋白,形成头对头、肩并肩结构的纤维蛋白,并立即被纤维蛋白溶解酶彻底降解,由此导致体内纤维蛋白原降低,而呈现抗血液栓塞效应。
参考文献:
Latallo ZS. 1983.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lication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thrombin—like enzymes—A multicentretrial [J].Thromb Haemostasis ,50: 604—609.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
Serine protease ussurin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Q8UUJ2.2
丝氨酸蛋白酶ussurin能分解纤维蛋白,形成头对头、肩并肩结构的纤维蛋白,并立即被纤维蛋白溶解酶彻底降解,由此导致体内纤维蛋白原降低,而呈现抗血液栓塞效应。
参考文献:
Latallo ZS. 1983. Retrospective study on plication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thrombin—like enzymes—A multicentretrial [J].Thromb Haemostasis ,50: 604—609.
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 A2 ,PLA2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Q7LZQ4.1
能酶促水解甘油磷脂的第二位酯酰键,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及药理学功能,如作为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和心脏毒素,并有降血压、引起惊厥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血、抗凝和诱导形成水肿。
参考文献:
张煜.2008.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的神经毒活性研究[D]. 硕士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孙明忠,祁超,丁兰,刘立巖,赵大庆,倪嘉缵. 2000.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 的荧光光谱[J].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 28(9): 11581160.
袁帅, 刘淑清, 付冬雪, 佟欣, 孙明忠. 2010.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酸性PLA2质谱鉴定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7(2):38.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
GIn49PLA2
参考文献:
ncbi.nlm.nih.gov/protein/P0DKU1.1
磷脂酶A2同源物GIn49PLA2具有肌肉毒性,神经毒性。对突触后膜乙酰胆堿受体敏感性无影响,对神经肌肉信号传导收缩的抑制作用位点在突触前膜,是一种新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参考文献:
张煜. 2008. 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的神经毒活性研究[D].硕士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伤口肿胀迅速,肿痛不断加剧,并有水泡、血泡、淤点、淤斑、附近淋巴结肿痛。可出现视力模糊、复试、眼睑下垂、酱油色尿等特征性表现,严重者胸闷、心搏加快、呼吸肌麻痹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并有中毒性颗粒、心肌酶增高。
参考文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蛇伤急救学组.2002.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9(1):19.
邰春梅.2013.腹蛇咬伤早期局部肿痛的急救处理及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3(6):667668.
阳涛.2010.92例蝮蛇咬伤的救治与护理[J].现代护理,7(6):113114.
即刻在被咬伤创口的近心端进行结扎(要求在25分钟内完成),结扎松紧要适度,以阻断淋巴、静脉回流.但不影响动脉供血为宜。注意每隔1520分钟放松l2分钟,以免肢体闲血液循环障碍而坏死。结扎后应立即采用井水,河水.冷开水或肥皂水等冲洗伤口,有条件用3%双氧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几遍。冲洗处理后,应用干净的锐器或消毒过的小刀、三棱针在蛇伤牙痕处挑开至皮下组织,以排出蛇毒。用0.25%0.5%的普鲁卡因溶液加入地塞米松5mg,在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上方35cm处作深部皮下环形封闭,封闭溶液的剂量可根据患肢的大小而酌定;或用结晶胰蛋白酶20004000U加0.5%普鲁卡因420ml,溶解后在伤口上方及周围进行浸润注射,并在肿胀上方作环形封闭。经排毒后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伤口,使伤口保持湿润,可达到消炎退肿的目的。亦可就地取材,采用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草药外敷。如半边莲(别名半边花)、鬼针草(别名一包针)、小莲花(别名半支莲),九头狮子草(别名项开口),生南星、生半夏等l一2种草药洗净后加少许食盐捣烂湿敷。要保持草药新鲜,避免发生局部感染。对有水泡,血泡者.用消毒针头先抽出渗出液再行湿敷;还可以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6000U,加入5%10%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静脉点滴,该药是从免疫马的血清中提纯出来的球蛋白溶液。为防止过敏反应,用前应作皮试,使用中应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030rag静滴,可减少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吴洪俊. 2007. 蝮蛇咬伤的处理与治疗方法简介[J]. 乡村医生, 14(12): 3940.
阳涛. 2010. 92例蝮蛇咬伤的救治与护理[J]. 现代护理, 7(6): 113114.
邰春梅. 2013. 腹蛇咬伤早期局部肿痛的急救处理及护理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3(6): 667668.
对于这个问题,小编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发表期刊的论文是需要查重的。因为现在不管是什么论文,只要是需要发表或者是参与评选评定等,都是需要进行重复率检测的,因为论文查重是审核论文原创程度和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除非大家写好论文后不做任何用途,只是写出来给自己或者伙伴鉴赏,并不公开或者用作其他评判用度,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论文查重。既然知道发表期刊论文是需要查重的了,那么下面小编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下期刊论文查重的相关知识。首先,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期刊论文的查重检测,成功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面,大家最好是在投稿期刊之前,自己先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便于自己能够了解到论文的重复率,心里有个底,并且可以针对查重报告对论文进行修改,更好的降低论文的重复率,从而提高论文顺利发表的成功率。大部分期刊出版社都是使用知网期刊论文查重系统,也就是知网AMLC/SMLC论文查重系统,此系统是知网专门开发出来检测期刊论文、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的,其查重结果被大部分出版社作为标准,所以大家自行检测时最好也是使用此系统。
1、搜索“中国学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CNK查重入口”。
2、选择“选择查重系统”。
3、以“本科学位论文查重”为例。然后点击“立即查询”。
4、选择“立即查询”。
5、根据提示输入相关的信息。
6、选择“属性分类”以本科论文为例子。
7、选择“毕业论文的word文档”上传。选择支付方式,输入手机号码,然后点击“提交检查”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中国知网查重报告单是以网页形式mht(或PDF,PDF还是mht,系统随机)呈现的。
mht文件可以运用浏览器打开
报告初稿系统有1-2份;定稿系统有四份,这四份查重报告分别从4个角度来呈现查重结果
1)全文对照报告单:全文的重复内容和相似来源出处对照;
2)全文对照和全文引文就是平常我们用来修改论文重复率时候运用的。全文标明引文即全文重复会标红,并且有引用文献列表,可以看到我们查重的全文内容;
3)去除本人发表文献:是你之前在发表投稿过论文,被系统收录了,这时候如果再引用之前的论文内容,就可以根据你的名字(作者)排除这些重复的内容;
论文一定要查重。
怎样查论文是否发表?首先,论文被录用,杂志社一定会给作者用稿通知,或是邮件形式,或是纸质通知,这只是说明杂志社会刊登作者的稿件,但是具体刊登在哪一期,是否就是下一期,还要看杂志社的具体安排,杂志社出刊后,会给作者寄送样刊,这样作者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文章了.出刊后,杂志社会将电子版的期刊文章提交给知网,知网再将文章录入数据库中,作者在论文发表的当期期刊出刊后1-3个月左右,可以登录知网进行查询,这样也可知道论文是否被发表,是否被录用,登陆知网,在搜索栏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如果没有查询到作者也不要担心,因为期刊和期刊被收录的时间不同,只要作者发表的刊物是正规刊物,收录不成问题,只是有时候需要多等待一断时间.(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简单来说:该期刊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一个)正常、稳定更新。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指的是在以下两个链接里可查:
1)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期刊社查询、2)国家新闻出版署-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
而不是只在以下链接可查: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报社查询
总署可查、三个数据库稳定收录的期刊,只能保证期刊本身是正规的,却并不意味着你发的期刊就一定是正规学术期刊,因为有可能你发的是冒用正刊刊号办的套刊,而正刊本身可能并不收取学术论文,比如《中国经济评论》,总署可查,也被知网收录,但本身并非学术期刊,也不收版面费,但目前却存在盗版收费的套刊。
那么,在期刊满足“总署可查、三个数据库稳定收录”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自己投稿的期刊就是正刊本身呢?我的建议是,当自己的论文通过某个期刊的审核后,最好再查下稿件,确定自己的文章被杂志社录用了再付款安排。
2.电子期刊虽然也是正规期刊,但很多单位、学校对其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即便有的电子刊版面费便宜、刊期也早,但除非单位明文规定认可这类期刊,否则慎发;报刊情况类似,而且报纸刊号办的期刊其实属于报纸,而不是期刊,所以除非单位认可报纸论文,不然发了也没用。
综述:可以在知网上查到自己发表的论文。
1、百度搜索:中国知网,选择下面的网站打开也可以直接百度搜索这个链接。
2、打开中国知网后,在首页下面位置找到“出版物检索”并打开。输入并搜索杂志名称,如:《中华妇产科》杂志,找到安排的杂志后,点击打开杂志。左边选择:作者,右边输入作者名字(比如叫王杰),按确定键,那么在这个杂志上安排过文章,并且叫这个名字的都会显示出来。找到文章题目并打开就可以了。
3、假如这篇文章就是之前安排在《中华妇产科》上的文章,打开后只能看一小部分, 如果您想要看全文,可以下载下来,最好选择PDF格式下载,因为其他的格式可能打不开或者需要下载知网阅读器cajviewer才能打开,相比之下比较麻烦。
论文的含义: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
1、百度搜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一定要选择带有官网字样的网站。 打开。
2、下图箭头所指为报纸的查询办法,打开以后,把您想要查询的报纸名称输进去,可以查到说明是正规刊物。
例如:
3、下图箭头所指为期刊的查询办法,打开以后,把您想要查询的期刊名称输进去,可以查到说明是正规刊物。
例如:
4、下图箭头所指为电子刊物的查询办法,打开以后,把您想要查询的电子刊物名称输进去,可以查到说明是正规刊物。
例如:
注意:
我刚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我就复制过来了,我的一点经验,助你参考。你发表论文是毕业用还是奖学金?我朋友以前发表过。那个费劲啊!后来有个同学帮他弄的代写代发,期刊收到了,论文天地 上发表的吧。推荐给你吧。是比个较成熟的发表公司了。学生本来就没钱反正别就行。现在网上陷阱这么多的。发表是多多考虑。建议自己先去看看吧。
<<美术向导>>不是艺术类核心期刊 艺术类核心期刊: 1 新美术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 2 美术 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 * 3 书法研究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中国书法 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 * 5 美术观察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 6 美术研究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 7 装饰 北京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8 民族艺术 南宁 广西艺术研究所 9 中国摄影 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 * 10 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1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 12 音乐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3 音乐艺术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 14 中国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 15 人民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 16 黄钟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 17 音乐创作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18 中国戏剧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19 剧本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 戏剧艺术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1 戏剧 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 22 戏曲艺术 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 23 中国京剧 北京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24 上海戏剧 上海 上海戏剧家协会 25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6 艺术百家 南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27 舞蹈 北京 中国舞蹈家协会 * 28 四川戏剧 成都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29 电影艺术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 30 当代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3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 * 32 世界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 中国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 34 电影创作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35 电影通讯 北京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36 电影文学 长春 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 37 当代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8 电视研究 北京 中央电视台 39 电影新作 上海 上海电影家协会等 40 中外军事影视 北京 八一电影制片厂 *
这个可说是国内一流的设计类杂志了,费用贵是当然的。看看下面的介绍: 《艺术与设计》杂志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创意杂志,月刊。创办于1997年,创办者为钱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管,是中国国家设计期刊。 《艺术与设计》杂志是一本先锋和权威的刊物,该杂志总能把握当下的艺术设计热点,以高端的视野为国内外的读者提供一流的资讯,包括时尚前卫的设计观念、沉着、包容的设计态度,以多视角的维度,提供高品位的阅读享受,是中国最受创意人士欢迎的一份重要期刊。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均是该刊的长期订户,刊物发行至海外37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出口量较大的期刊之一。 《艺术与设计-理论》是《艺术与设计》杂志的姊妹刊,诞生于2005年,是刊载设计学与艺术学论文的重要期刊。与《艺术与设计》杂志分为上下月版出版,月刊。 下面这个才是重点: 凡收入《艺术与设计·理论》的文章均全文刊载在《艺术与设计》杂志官方网站上。同时,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可见能够在这个杂志上面发表文章是个人能力的极大体现,更是难得的推广个人知名度的方式。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