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水力学论文发表

水力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发表水力学论文

作文标题: 水的压力—-科学小论文 关 键 词: 高中高三 1200字 字    数: 12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200字的作文,题目为:《水的压力—-科学小论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记得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东阳游泳馆游泳。来到游泳池,我脱下衣裤,便下水游泳去了。我兴致勃勃地游着,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痛,可我觉得无所谓就忍着,又在下面游了一会儿。哎呀,不行,我的耳朵又疼了,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水面。于是我就问爸爸:“爸爸,我为什么会在游泳时感觉耳朵疼?”爸爸告诉我:“也许是你潜得有点深了,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于是我对水的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回家后,我翻阅了一下《十万个为什么》,可上面写东西的太少,弄得我似非似懂,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也就越小。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来验证一下。材料主要是:1个废旧的铁桶、1小块橡皮泥、1个钉子、1个小铁锤。我在地上放好铁桶,叫爸爸帮忙用锤子和钉子把铁桶分别钉出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橡皮泥把三个孔堵住,在铁桶中加满水后,将上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再加满水后,将中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最后加满水后,将下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就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游泳池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我的耳朵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就不一样了。为了知道水的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一个小试验,主要材料是:小纸盒1个、塑料管1根。我先把一个小纸盒上口弄一个洞出来,然后我用一根塑料管插入小纸盒的口,并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那根塑料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加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我经过多次试验,结果基本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我再次上网仔细查询有关水的压力方面的知识。知道它是水或其他液体垂直作用于其界面并指向作用面的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按液体静止或流动区分为静水压强与动水压强。在水力学及工程学科中也有将压强称为压力。最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根据水的压力而得到的,它的原理是:部分或全部浸没于静止液体中的物体,其表面所受到的静水总压力仅存在铅直分力,也叫做浮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还有那静水压强传递的帕斯卡定律,这些都是我们上初中以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呢! 此外,爱美的女士可以在游泳的过程中“一举多得”。有某知名大学体育教育系教授说过,人在游泳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压力、浮力、阻力的共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力共同作用在身体上,效果与按摩类似。平时经常游泳,身体的皮肤不断受到水流的“按摩”,就能促进血液循环,起美容的功效。根据水压原理,我们可以制成水压传感器、水压测控仪器等,并广泛应用在工业设备、水利、化工、医疗、电力、楼宇供水等压力测量与控制。水的压力真是无处不在,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为人们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啊! 名师点评:小作者这篇作文,是一篇科学实验小论文。小作者针对“水的压力”这个研究对象,创设了了特定的条件——在铁桶分别钉出位置不同的三个孔,然后经过三次实验,获得了第一手数据,得出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就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这个实验的结论。小作者又具体描述了自己做的第二个实验,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实验过程,得出了“水压还和重量有关”的第二个实验结论。本篇作文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2009-11-25 9:35:00

陈光浩(Guang-Hao CHEN)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终生教授、环境工程专业主任、环境工程研究生课程主任,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特区政府污水处理工程技术顾问,国际水协(IWA)污泥处理专家委员会课题组成员,国际水协水力学会(IAHR)下水道联合专家委员会理事,《Water Research》副主编,《IWA Journal:AQUA》亚太区编委,《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专辑主编,《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Supply》专辑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特邀主编,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学刊特邀编委。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论文集12册,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包括SCI论文51篇(其中26篇发表在《Water Research》等环境学科一流刊物上),EI论文5篇,获美国、英国、新加坡发明专利共3项,获日本政府、三菱公司、香港研资局、香港渠务署等研究项目近40项。E-mail: ceghchen@ust.hkTel.: (852) 2358-8752--------------------------------------------------------------------------------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Sustainable de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可持续性非集中式城市污水处理新系统Excess sludge minimized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减量方法Biofilm, denitrification and corrosion control in sewer 污水管道中污染物转化及生物膜Micro-pollutant degradation in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 and low-cost MBR system development 膜生物处理Re-use of water treatment works sludge in sewage treatment works and phosphorus adsorption on aluminium hydroxide 自来水厂污泥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之利用及磷之吸附Courses TaughtCIVL 142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IVL 242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CIVL 344 Solid Waste ManagementCIVL 345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Aqueous SystemsCIVL 346 Process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acilitiesCIVL 542 Biological Waste TreatmentCIVL 543 Aquatic ChemistryCIVL 544 Process Desig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CIEM 548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Publication (2003~)Book/ Book Chapter/Journal IssueG. H. Chen, J. C. Huang, C Shang, H. H. P Fang, and Y. Watanabe (2004).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Creative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Vol., 04, No. 01, 166 pages.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4). ATR-FTIR and XPS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complexes formed between simple organic acids and aluminium hydroxide. In: Young Researchers 2004 (ed by P Lens and R Stuetz),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eries, IWA publisher, 2004.G. H. Chen, C. Shang, and X. R. Zhang (2006).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Leading-edge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Manage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Vol., 06, No. 06, 183 pages.G. H. Chen. Water Reuse in Asia. I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Water Reclamation and Ruse, edited by B. Jimemez and T. Asano, IWA publisher (in press).G. H. Chen and J. H. Qu (2007).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 (in preparation).Invited Overseas Conference/Workshop Presentations/Guest LecturesG. H. Chen (2004). Novel approaches to reduce excess sludge i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Hokkaido University Centre of Excellence (COE) Lectures 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Sapporo, Japan, July 07, 2004.G. H. Chen and Chii Shang (2004).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f MBR in treating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sewage and evaluation of virus rejection. Hokkaido University COE Workshop on Membrane Bioreactor, Sapporo, Japan, July 12, 2004.D. H. W. Leung, K. R. Sharma, and G. H. Chen (2004). Effect of detached/re-suspended solids from sewer sediment on the sewage phase bacterial activity. Keynote presentation at IWA 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Beijing, China, August 14-15, 2004.G. H. Chen (2005). Applications of MBR/MF/RO in sewage reuse/recycle. Hokkaido University COE workshop on MBR, Sapporo, Japan, June 11, 2005.G. H. Chen (2005). Pilot studies of membrane technology for effluent reu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ies and Advanced Materials. Hong Kong, August 8-10, 2005.G. H. Chen (2006). Modelling of biotreatment-Theory and practice. Hokkaido University COE Lectures 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August 03, 2006.G. H. Chen (2006). Reuse of alum sludge in sewage treatment and phosphorus/Nom adsorption on aluminum hydroxide, Hokkaido University COE Lectures 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August 03, 2006.G. H. Chen (2006). Is biofilm formation the key player in bio-fouling of MBR? 1st IMECT, Sapporo, 18 August 2006, Japan.Journal PapersS. Saby, M. Djafer, and G. H. Chen (2003). Effect of low ORP in anoxic sludge zone on excess sludge production in an oxic-settling-anoxic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OSA process). Water Research, 37(1), pp.11-20.Y. Chen, Y. Zhang, and G. H. Chen (2003).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maximizing catalytic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nitrate into nitrogen gas in groundwater. Water Research, 37(10), pp. 2489-2495.G. H. Chen, D. H. K. Leung and J. C. Huang (2003). Biofilm in the sediment phase of a sanitary gravity sewer. Water Research, 37(11), pp.2784-2788.G. H. Chen, M. T. Wong, S. Okabe, and Y. Watanabe (2003). Dynamic response of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 batch cultures to increased chloride concentration. Water Research, 37(13), pp.3125-3135.G. H. Chen, K. J. An., S. Saby, E. Brois, and M. Djafer (2003). Possible cause of excess sludge reduction in an oxic-settling-anoxic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OSA Process). Water Research, 37(16), pp.3843-3864.X. H. Guan, Shang C, S. M. Yu, and G. H. Chen (2004). Exploratory study on reuse of water treatment works sludge to enhance primary sewage treatm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04(1), pp.159-164.G. H. Chen and M. T. Wong (2004). Impact of increased chloride concentration to nitrifying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130(2), pp.116-125.Y. Chen, Y. Zhang, G. H. Chen, and K. R. Sharma (2004). Hydrogen-based catalytic ceramic membrane for removing nitrate i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5, pp.227-234.X. H. Guan, Q. Liu,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5). Reuse of water treatment works sludge to enhance particulate pollutant removal from sewage. Water Research, 39(15), pp.3433-3440.X. H. Guan, Q. Liu,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5). Surface complexation of condensed phosphate to aluminium hydroxide: An ART-FTIR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89(2), pp.319-327.M. H. Wong, C. Shang and G. H. Chen (2005). Bacteriophage MS-2 Removal by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Water Research, 39 (17), pp.4211-4219.D. H. W. Leung, G. H. Chen and K. R. Sharma (2005). Effect of attached/re-suspended solids from sewer sediment on sewage phase bacterial activity.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3), pp.147-152.X. H. Guan, G. H. Chen, C. Shang, and J. Zhu (2005). ATR-FTIR Investigation on the Complexation of Myo-inositol Hexaphosphate with Aluminum Hydroxid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93(2), pp. 296-302.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6).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organic matter with phosphate on aluminum hydroxid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96(1), pp.51-58.G. N. Lau, K. R. Sharma, G. H. Chen and M. C. M. van Loosdrecht (2006). Integration of sulfate reduction,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to achieve low-cost excess sludge minimization for Hong Kong sewag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3), pp.227-235.H. L. S. Tam, D. T. W. Tang, K. R. Sharma and G. H. Chen (2006). A pilot study of a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reating fresh water sewage and saline sewage in Hong Kong (invited paper).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1 (7), pp.1253-1264.S. Y. C. Lee, L. M. Wang, Y. Xue, N. Ge, X. Yang, and G. H. Chen (2006). Natural estrogen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Shenzhen and the sewage of Hong Kong.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12(2), pp.301-312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6). Combining kinetic investigation with surface spectroscopic examination to study the role of aromatic carboxyl groups in NOM adsorption by aluminum hydroxide.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301, pp.419-427.X. H. Guan, C. Shang and G. H. Chen (2006). ATR-FTIR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phenolic groups in the interaction of NOM with aluminum hydroxide. Chemosphere, 65, pp.2074-2081.H. L. S. Tam, D. T. W. Tang, K R Sharma and G. H. Chen (2006). A pilot study for sewage reclamation and reuse with MBR/RO and MF/RO systems. Desalination. 202 (1-3), 106-113.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6). Role of carboxylic and phenolic groups in NOM adsorption on minerals: a review.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6(6), 155-164.G. H. Chen and S. K. Pang (2006). Development of a low-cost dynamic filter immersed i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6(6), pp.111-117.An. K. J. and G. H. Chen. A COD balance analysis of an oxic-settling-an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attentively accepted).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aluminum hydroxid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Referred oral presentations only)X. H. Guan, C. Shang, and G H Chen (2003).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reactive, condensed, and organic phosphate on aluminum hydroxide. IWA-ASPAC 2003 Conference, October 13-18, 2003, The Philippines.D. H. W Leung and G H Chen (2004). Effect of detached/re-suspended solids from sewer biofilm on the oxygen uptake of sewage phase in a sewer. IWA 1st Asian Junior Scientist Workshop on Sewer Network Processes & Urban Drainage, 7-10 February 2004, Malacca, Malaysia.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4). ATR-FTIR and XPS studies on structure of complexes formed between simple organic acids and aluminum hydroxide. The 2nd Young Researchers Conference, May 3-4 2004,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H M Wong, C Shang, and G. H. Chen (2004). Factors affecting virus removal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IWA Specialized Conference on Water Environment Membrane Technology (WEMT 2004), June 7-10 2004, Seoul, Korea.D H. W Leung, G. H. Chen and K R Sharma (2004). Effect of attached/re-suspended solids from sewer sediment on sewage phase bacterial activity. The 4th IWA Specialized Conference on Sewer Processes and Networks. November 22-24, 2004, Funchal, Portugal.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4).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aluminum hydroxide. The 4th World Water Congress, 19-24 September 2004, Marrakech, Morocco.H L S Tam, D T W Tang, G. H. Chen, C Shang, K M Ho and K R Sharma (2004). A Pilot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n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reating fresh water sewage and saline sewage in Hong Kong. The 4th World Water Congress, 19-24 September 2004, Marrakech, Morocco.X. H. Guan, G. H. Chen, and C. Shang (2004).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pyromellitate with aluminum hydroxide. The 228th American Chemistry Association National Meeting, August, Philadelphia, USA.H M Wong, C Shang, and G. H. Chen (2004).Membrane bioreacto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virus rejection. European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April, Oostende, Belgium.H W D Leung, G. H. Chen, T. Ito, S Okabe, and Y. Watanabe (2004).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their roles in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sewer biofilms growing under aerophilic and microaerophilic conditions. IWA Specializ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films 2004, 24-16 October, 2004, Las Vegas, Nevada, USA.G. N. Lau, K. R. Sharma, G. H. Chen and M. C. M. van Loosdrecht (2005). Integration of sulfate reduction,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to achieve low-cost excess sludge minimization for Hong Kong sewage. The 3rd IWA Leading-edge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6-8 June 2005, Sapporo, Japan (orally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Sludge Management).A. Lau, D. H. W. Leung, and G. H. Chen (2005). Study of Hydrolysis of Particulate Organics in Gravity Sewer. 1st IWA-ASPIRE Conference, 10-15 July, 2005, Singapore.G. N. Lau, K. R. Sharma, and G. H. Chen (2005).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utilizing dissolved sulfides produced during anaerobic treatment of sulfate containing wastewater. 1st IWA-ASPIRE Conference, 10-15 July, 2005, Singapore.H. L. S. Tam, D. T. W. Tang, K R Sharma and G. H. Chen (2005). A pilot study for sewage reclamation and reuse with MBR/RO and MF/RO systems.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Sustainability, 8-11 November, 2005, Korea.F. Jiang, D. H. W. Leung, S. Y. Li, and G. H. Chen (2006). Use of genetic algorithm as an efficient tool to calibrate ASM3-based sewer process model. The 2nd IWA Specializ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OM 06), October 24-28, 2006, Vienna, Austria.Selected Professional ActivitiesInternationalIssue Editor of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0)Issue Editor of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2004, 2006)Associate Editor of Water Research (2005-2009)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IWA 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 Technology (AQUA) (2006~)Task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IWA Sludge Management Specialist Group (2004~)Management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IWA/IAHR Joint Working Group on Sewer Systems & Process (2004~)Organizer and Chairman, IWA 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8-10 October 1999, Hong Kong.Organizer and Chairman, IWA 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pecialized Conference on Creative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September 18-20 2002, Hong Kong.Regional Organiz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3rd IWA Leading-edge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6-8 June 2005, Sapporo, Japan.Organizing Committee Member of IWA Chemical Industries 2005, July 14 -16 2005, Tsukuba & Kashima, Japan.Session Chairman, the 4th Japan-Netherlands Workshop on Integrate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ctober 9-11, 2000, Japan.Session Chairman, the 1st IWA-ASPIRE conference, July 10-15, 2005, Singapore.Organizing and Program Committees Member of the 2nd IWA Conference on Se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OM06), 26-28 October, 2006, Austria.Director of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Leading-edge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Management, September 16-20, 2006.Director of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tentative). 2007/2008.Director of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New concepts and innovations towards Energy and Resources Reduction and Recover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tentative). 2007/2008.National and LocalCo-organizer, the 1st Forum of China Young Leading Schola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June 19-22, 2001, Shenzhen.Organizer of a special tailor-made training course on modelling biotreatment processes for the 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 January 18-20, 2005, Hong Kong.Organizer of a half-day special seminar on Small Scale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 1999, Hong Kong.Organizer of a one-day special workshop on Leading-edge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nd Effluent Reuse and Recycling Practices in Japan (with Professor Y. Watanabe) on September 07, 2005, Hong Kong.Editorial Committee Member o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2005~).Editorial Committee Member of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an English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distributed by Springer-Verlag publisher (2006~).Organizer of a one-day special workshop with the IWA Hong Kong Chamber on Regulations, Technologies, and Risk Assessment in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September 18, 2006, Hong Kong (with Professors T. Asano, G. Amy, S. Matsui, J. Rose).Adjunct Professor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02~).Independent Director of EcoWater Co. (listed in Singapore) (2004-2006).Independent Technical Checker to Mitsubishi Rayon Group (2003).Consultant to the HKSAR Government.Post-graduate Students Supervision at HKUST3 PhD and 18 Master students have been graduated under my supervision/co-supervision. Currently supervising 6 Master and 4 PhD students.Research GrantTotal research money acquired so far from HKRGC, DSD, ECF, HKUST, Croucher Foundation, and industries: ~13 M HK$.

物理力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出发,运用近代物理学、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等学科的成就,通过分析研究和数值计算,阐明介质和材料的宏观性质,并对介质和材料的宏观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作出微观解释。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运动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爆炸力学、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性力学、物理力学、天体力学、生物力学、计算力学 物理力学主要研究平衡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状态方程,各种热力学平衡性质和化学平衡的研究等。对于这类问题,物理力学主要借助统计力学的方法。 物理力学对非平衡现象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趋向于平衡的过程,如各种化学反应和弛豫现象的研究;二是偏离平衡状态较小的、稳定的非平衡过程,如物质的扩散、热传导、粘性以及热辐射等的研究;三是远离于衡态的问题,如开放系统中所遇到的各种能量耗散过程的研究;四是平衡和非平衡状态下所发生的突变过程,如相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于非平衡统计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 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三个方面:高温气体性质,研究气体在高温下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辐射性质以及与各种动力学过程有关的弛豫现象;稠密流体性质,主要研究高压气体和各种液体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以及相变行为等;固体材料性质,利用微观理论研究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以及本构关系等。 物质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规律的知识,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极为重要,力学本身的发展就一直离不开物性和对物性的研究。 近代工程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宏观状态下物体内部原子、分子所处的微观状态和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认识宏观状态参量扩大后物体的宏观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物理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但可直接为工程技术提供所需介质和材科的物性,也将为力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29.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 刚体的概念 1.1.2 力的概念 1.1.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1.1.4 力系 1.1.5 平衡 1.2 静力学公理 1.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1.2.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1.2.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1.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3.1 约束相关概念 1.3.2 常见的约束类型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2.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1.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1.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2.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2.2 合力投影定理 2.2.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2.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2.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2.3.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3.2 合力矩定理 2.4 平面力偶理论 2.4.1 力偶的概念 2.4.2 力偶的性质 2.4.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2.4.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3.1 力的平移定理 3.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3.3.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3.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3.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3.4.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3.4.2 物体系统的平衡 3.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4.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2 合力投影定理 4.2 力对轴的矩 4.2.1 力对轴之矩 4.2.2 合力矩定理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4.3.1 空间力系的简化 4.3.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4.3.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4 重心与形心 4.4.1 物体的重心 4.4.2 平面图形的形心 4.4.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25.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水力学论文发表

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工程力学包括:质点及工程力学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方法 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与计算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实验研究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理论分析与计算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沦,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工程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 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编辑本段《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力学刊物中专业覆盖面最宽、行业涉及面最广的期刊之一。《工程力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 出版单位:《工程力学》杂志社[1] 国际统一刊号:ISSN1000-4750 国内统一刊号:CN11-2595/O3 国际刊名代码:(CODEN)GOLIEB 性质及等级:EI全刊收录的一级学会主办的O3力学类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各类科技期刊排名中,载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均位居前列。其中1999年在力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一位,2002年名列第二 年期数:月刊。每年另有两期正规增刊(审批、Ei收录) 印张及版面:16个印张256页,大16K双栏 邮发代号:82-862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作 者: 宋本超,卞西文 主编《工程力学》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8063950 定价:¥29.00内容简介 本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编写。本书共20章,由静力学、材料力学以及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组成。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简单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等内容,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和刚体的平衡问题,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材料力学部分包括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弯曲变形、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等内容。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包括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运动合成、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以及动静法等内容。为了便于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学时的安排和专业需要选讲部分内容。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引言 第1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 刚体的概念 1.1.2 力的概念 1.1.3 集中力与均布载荷 1.1.4 力系 1.1.5 平衡 1.2 静力学公理 1.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一) 1.2.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1.2.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四) 1.3 约束和约束反力 1.3.1 约束相关概念 1.3.2 常见的约束类型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简单力系 2.1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1.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1.2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2.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2.2 合力投影定理 2.2.3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2.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2.3 力对点之矩与合力矩定理 2.3.1 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2.3.2 合力矩定理 2.4 平面力偶理论 2.4.1 力偶的概念 2.4.2 力偶的性质 2.4.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2.4.4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3.1 力的平移定理 3.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2.2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 3.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3.3.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3.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3.4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及物体系统的平衡 3.4.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3.4.2 物体系统的平衡 3.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空间力系 4.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4.1.2 合力投影定理 4.2 力对轴的矩 4.2.1 力对轴之矩 4.2.2 合力矩定理 4.3 空间力系的平衡及其应用 4.3.1 空间力系的简化 4.3.2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4.3.3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法 4.4 重心与形心 4.4.1 物体的重心 4.4.2 平面图形的形心 4.4.3 用组合法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形心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引言 第5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第6章 剪切与挤压 第7章 圆轴扭转 第8章 弯曲内力 第9章 弯曲应力 第10章 弯曲变形 第11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第12章 组合变形 第13章 压杆稳定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引言 第14章 点的运动 第15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16章 点的合成运动 第17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第18章 质点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第19章 动能定理 第20章 动静法 附录Ⅰ 常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附录Ⅱ 型钢表 附录Ⅲ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书 名: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作 者:赵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1266075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内容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工科非机类各专业本科生,机械类各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生,机类各专业专科生,参考学时40-90学时。学时安排可分为三种:少学时(40学时)讲授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平衡方程、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强度设计和压杆稳定设计;中学时(65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全部内容;多学时(90学时)讲授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力学全部内容。 本教材内容编排以够用为度,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部插图具有三维效果。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每章配有附录,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小结;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讨论、讲解;总结解题方法;设置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为降低学生购书成本,此部分附于随书光盘中。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二节 力矩的计算 第三节 力偶的计算 第四节 约束与约束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 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一节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二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三节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第四节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四章 重心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一节 物体的重心坐标公式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二篇 材料学 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形固体的概念 第二节 杆件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 杆件的基本变形和应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六章 杆件的内力和内力图 第一节 直杆轴向拉伸(压缩)时的轴力与轴力图 第二节 轴扭转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梁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七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第一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 第二节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 第三节 拉(压)杆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材料受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八章 剪切挤压实用计算 第一节 剪切与挤压 第二节 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九章 圆轴的扭转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第一节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第二节 圆轴扭转强度设计 第三节 圆轴扭转变形与相对扭转角 第四节 扭转时圆轴的剐度设计 习题 本章小结及扩展练习(见随书光盘) 第十章 梁的强度 第一节 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 第三篇 运动力学 附录 参考文献 [3]编辑本段《工程力学》资料 《工程力学》 武昭晖 张淑娟 葛序风 主编 16开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25.00元 ISBN 978-7-301-13653-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3篇12章,第1篇为静力学部分,第2篇为材料力学部分,第3篇为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 本书文字简明,内容精练,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理论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60~70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目录 第1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物体的 受力分析 第2章 平面力系 第3章 空间力系 第2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5章 剪切与挤压 第6章 圆轴扭转 第7章 平面弯曲 第8 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 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第3篇 运动学和动力学 第9章 点的运动 第10章 刚体的运动 第11章 动能定理 第12章 动静法编辑本段相关院校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排名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

物理力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出发,运用近代物理学、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等学科的成就,通过分析研究和数值计算,阐明介质和材料的宏观性质,并对介质和材料的宏观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作出微观解释。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运动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爆炸力学、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性力学、物理力学、天体力学、生物力学、计算力学 物理力学主要研究平衡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状态方程,各种热力学平衡性质和化学平衡的研究等。对于这类问题,物理力学主要借助统计力学的方法。 物理力学对非平衡现象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趋向于平衡的过程,如各种化学反应和弛豫现象的研究;二是偏离平衡状态较小的、稳定的非平衡过程,如物质的扩散、热传导、粘性以及热辐射等的研究;三是远离于衡态的问题,如开放系统中所遇到的各种能量耗散过程的研究;四是平衡和非平衡状态下所发生的突变过程,如相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于非平衡统计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 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三个方面:高温气体性质,研究气体在高温下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辐射性质以及与各种动力学过程有关的弛豫现象;稠密流体性质,主要研究高压气体和各种液体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以及相变行为等;固体材料性质,利用微观理论研究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以及本构关系等。 物质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规律的知识,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极为重要,力学本身的发展就一直离不开物性和对物性的研究。 近代工程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宏观状态下物体内部原子、分子所处的微观状态和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认识宏观状态参量扩大后物体的宏观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物理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但可直接为工程技术提供所需介质和材科的物性,也将为力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

廖文根个人资料1962年4月,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环境水力学组副组长北京玉渊潭科技园中国水科院水环境所,100038学习经历1983年清华大学水工建筑物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清华大学水力学及流体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清华大学环境水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1999期间,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1986-1987 葛洲坝水电学院1991-199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研究方向环境水力学、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1.上海望亭电厂温排水对太湖及望虞河沿程水环境影响的研究2.华能岳阳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对芭蕉湖水质富营养化影响的预测研究3.深圳龙岗河及坪山河水质及水环境容量数值模拟研究4.广东大盛电厂温排水数值模拟研究项目5.太湖富营养化研究6.吴径电厂八期扩建工程对黄浦江水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质影响预测及保护8.金科集团建设项目对昆山市地表水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数值预测分析9.亚洲纸浆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10.内蒙岱海对引黄入京工程水质影响的计算分析11.望虞河引水对太湖水质影响预测12.湿地植被对水流阻力影响的试验研究13.美国康涅狄克州East Hevan 湿地环境调查评价14.湿地生态环境与水动力学特性研究15.三峡水库水污染预测与控制16.珠江三角洲网河及口门水沙动力特性分析及遥感技术应用研究17.太湖水环境容量计算分析18.水环境保护标准与效益核算研究19.太湖地区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价研究20.引江济太互动效应与效果分析研究论著1. 河流的大气复氧,交通环保,No.4,19922.泄水建筑物的复氧能力与控制,水利学报,No.7,19943.生物降解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理论模型研究,水利学报,No.8,19944.岳阳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温排水对芭蕉湖富营养化影响的数值预测,第三届全国环境水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105.太湖水体磷负荷分析,水利学报,No.11,19946.浅谈三峡库区的水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7.引黄入京工程水质预测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5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108.丹江口水库污染负荷现状及预测,第十一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论文集,1995.99.天津海河干流一维不恒定流计算,第六届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1110.长江中下游污染带趋势预测的初步分析,科技导报,1996.311.Effects of Highway Structures on Salt Marsh Vegetation:A Hydrodynamic Model Study,Connections 98, September16-18,1998,New Bern,North Carolina12.我国21世纪的防洪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水力学2000,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3.水系管理的生态环境基础,中国水力学2000,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4.三峡库区污染物沿程变化规律模拟研究,中国水力学2000,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5.Prediction of water quality for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XXIX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2001年9月16.水流条件巨大变化对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影响,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17.关于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水环境的思考,中国水利,2001年第10期18.水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体系探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刊,2002。19.对我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若干定量化问题的讨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刊,2002。奖励荣誉2002年2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三峡水库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拟研究。199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应用二等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质影响的预测研究”。1995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质影响的预测研究”。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水力学论文发表文章

这个你要看下上级单位下发的文件 一般来说是1-2篇省级的,有的地方 中级职称只需提交论文上去就可以 不用发表 最好问下本单位人事 或者看下品 优 刊评定条件。

水力发电学报不是ei。根据查询水力发电学报公开资料得知,水力发电学报是lssl。水力发电学报是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承办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刊物,刊载与水力发电有关的高质量论文,主要包括水力发电规划及动能经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水力学、泥沙工程学、水工及水电站结构的研发和建设、工程投资与管理、水轮机及其附属设备、水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监测控制、水电站及水库群优化运行、水电工程与环境、水电工程监测等专业的研究性成果。及时反映各专业的科技成就、理论发展、经验总结及国内外学术动态,起到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

请搜索:高级经济师考试网158、论文发表找文力

1、论文稿件 通过网上直接投稿。来稿文字应明了简练,每文均应有中英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邮政编码;并在首页注脚处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简介和E-mail地址。若有基金资助,请写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2、摘要应该首先简单介绍论文研究的领域,再简要描述研究工作的背景、目的和原理、方法,最后简述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语言简明、确切,长度应控制在300-400字之间。一般不用公式、图、表、参考文献序号、非公知的符号或术语。3、正文应层次分明,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每两个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边不加标点,例如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2”、三级标题“1.2.1”等;图、照片、表的编号为“图1”、“照片1”、“表1”等。4、引言应该首先充分描述背景知识、分析目前研究现状,阐明现存问题和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文章所解决科学问题的创新性也需要明确阐述。5、结论应该以正文中的实验、计算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简洁地指出论文的研究结果、原理及其普遍性。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与先前已经发表研究成果的比较、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6、外文变量和非标准固定函数用斜体,向量、张量和矩阵等非特殊集合用外文字体斜体加粗,并在文稿、公式、图、表中的表示应一致;其余(如常量、单位、标准固定函数、事物名称等)用正体。段落格式请参看本学报最近的期刊。7、图、表必须先在文中引出,后见图、表编号。插图序号、图题、图注等请用中英文写在相应图下。图内所有中文用宋体,数字和外文字母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且全文一致。图中坐标应有标目说明,并置于坐标的长度方向中间。8、表格序号、名称等请用中英文写在相应表格之上。图表位置应在文中第一次所提之处的后面,但不宜相隔太远。9、参考文献须已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并在文中引用之处的右上角按引用顺序标注编号,并将中文参考文献译成英文(双语对照)。10、有关论文格式和文字的问题还可参见下载中心的“论文模板”。

水力学论文发表小说

水利局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是撒旦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学科。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进步。我整理了关于水电学术论文选题,欢迎阅读! 对完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探究 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影响因素探讨 探讨基础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实施要点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综述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与效益综合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专案成本控制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施工中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探讨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开挖支护技术分析 浅谈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水利水电施工进度计划的风险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探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若干方法及措施 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砼裂缝分析及防治处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浅谈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中变更索赔技巧探析 浅析截流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刍议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对策 关于水利水电的学术论文 水利水电投资控制 摘 要:大自然就像一个百宝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可这些能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由此一来,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能源严重短缺,能源危机日渐加剧,尤其是水资源的大量匮乏。所以加大发展水电的力度,加快对江河的治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工程的投资控制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环节,它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收益,所以在发展水电的同时,也要兼顾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设造价;工程招标造价;施工造价 Abstract:Nature is like a treasure chest, which is rich in energy, but these energy sources are not inexhaustible.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demand higher and higher, thus a serious energy shortage in China even the whole world, the energy crisis has been gradually intensifying, especially in a large number of scarce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to speed up the governance of the rivers,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e urgent. Investment control of the project belong to a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it affects the ine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asonable funding.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cost; project tendering cost; construction cost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怎样合理科学的利用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事业呢?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兼顾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即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从整体来看,水利水电工程投资是一项集综合性、政策性、专业性于一体的活动,这项活动横贯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是不可被忽视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但是从目前来看,工程的投资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决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概算;概算超过了估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原因总论 俗话说“事出有因”,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来说,其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也是有一定制约因素的。比如,一些新建工程由于匆忙上阵,在投资决策阶段并不能很好地对工程标准进行有效的估计。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导致投资金额不足,从而出现资金缺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投资猛增。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紧缺,造成工程建设无法顺利的施工,延误了竣工的日期。这样一来,投资方与承包方自然而然就背负上了这一沉重的包袱。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来说,设计环节尤为重要。它就比如是一篇文章的提纲,只有提纲列好了,文章的结构或是主题才能立足脚。除了这一点之外,设计对工程建造的造价也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基于此,我们应重视设计这一环节,做好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工作。但从目前来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并没有对设计工作加以重视和监督,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都没有实行限额的设计,对经济上的合理性也不够重视,而是过分重视技术上的可行性。尤其是一部分设计人员,他们没有很强的经济意识,在设计过程中也比较偏向于保守。例如,他们在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系数时,常常要采用加大梁柱截面,增加钢筋含量的办法,这就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 一些承包方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对工程价款或多报或虚报。从监理方来看,其对工程专案的质量、工期的重视相对比较高,但是对造价的控制方面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的工程造价。 二、有效控制水利水电投资的方略 水利水电工程投资控制,贯穿在整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投资决策、设计、承发包、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所以作为投资方必须加强管理,对人力、物力、财力要合理利用,力争把工程造价控制在预期投资限额之内,以保证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专案投资决策环节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投资决策环节是控制工程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造价工程师要以技术及经济这两个方面为依据,对所拟建专案的建设方案进行综合评对。除此之外,还要在优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对投资进行高质量的估算。可以说,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投资估算是预控制专案总投资的有效依据。所以必须加大对投资估算审查工作力度,使其能完整、准确、公平地对投资进行估算。 二专案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设计环节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的优化性及经济性,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有其重要性,它可以有效降低或控制工程的投资。那么如何针对设计这一环节对投资加以控制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要对设计概算加以审查,如果发现设计概算已超出批准的投资估算,就应该及时地找出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想办法对设计进行修改,从而对概算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其更科学、更经济、更合理。那么如何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设计收费与工程设计成本节约结合起来,推行一系列的设计奖惩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对兼顾节约成本的设计者予以分成奖励,以此来鼓励设计者积极地寻求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的设计方案。 其次,在设计及设计监理的招标过程中,还要引入竞争等机制,对多家企业所提出方案,采取择优的态度,力争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使建筑结构及布局更趋于安全、实用、美观、经济合理等效能。与此同时,在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方面,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使每个设计阶段均符合投资预算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监理也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他对设计单位的监督,避免了设计者的保守状态,并有效地控制了设计概算。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要实行行之有效的限额设计,它可以尽可能对投资进行控制。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设计原则、各项经济指标、方案的比选有所掌握。切实将设计造价控制在限额之内,而施工图设计也应遵照预期的设计进行,并对工程量的投资加以控制。除此之外,设计人员积极投身于设计过程中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经济意识,充分做好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 三招标、投标环节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招标、投标定价程式,是一种以合同价格为建设工程价格的定价方式,这种定价方式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审定、衡量投标者的报价,这决定水利水电工程招标工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性因素。而在这一环节中,工程建设方必须了解投标者投标报价的计算方式,必要时也要对施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于专案的合理低价,建设方应牢记心中,以免投标单位的投机专营。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落笔,避免“一失笔,成千古恨” 四施工环节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工程施工环节中,工程投资最受影响,可以说,在这一环节中,投资浪费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建设方不仅要加强对合同、工程结算的管理,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从而避免这种投资浪费现象。 工程量变是工程建设中常会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审查工作不周,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自然及社会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数对专案投资有一定的影响,它会使专案投资超出预期的投资限额,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所以,这就要求建设方对此加大控制力度。 五竣工环节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竣工结算反映出来。除此之外,通过竣工结算,也可以得知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及投资结果。而要对投资控制工作的有效程度进行考核,就需要我们通过竣工决算及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加以分析,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从而提高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 三、总结: 认真的态度是各个领域工作者本身必有的素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建设者都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从而减少或避免资金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守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83 [2] 李建强.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几点体会[J].甘肃农业.20097 [3]李婉芳.张镜林.《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编制说明[J].水力发电.19939 [4] 于连生.刘殊.王菊.李鱼.董德明.邱立民.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核算方法[J].东北水利水电.20004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是研究自然界水流运动规律和河流开发利用中必须的力学知识体系的工程学科涉及各类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中有关水的力学基本原理及专门技术是在有关基础学科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实践中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计算机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从传统的半经验半理论知识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各种科技理论、广泛开发各类数学模型、大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学科。本专业培养水利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高等教学、科学研究和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要求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用外文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掌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对有关理论展开有效的研究工作,具有解决水利工程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水力学论文发表美食

内容摘要: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发达国家选择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阐述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提出完善供应链标准认证体系、提高链上企业成熟度、推行可追溯制度、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等具体对策。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供应链 综合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二)供应链基础薄弱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发布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参考文献:1.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陈椒.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管理[J].上海企业,20053.斯樊锋.食品供应链管理[J].物流科技,2006

1.将鸽子的小腿去掉。姜去皮切片,葱切段放入盛器中,加入料酒、盐、味精,和鸽子一起搅拌静置腌制片刻。

2.将蜂蜜(饴糖)倒入盛器中,加入温水、大红汁醋搅拌均匀。调少许厚水淀粉,搅拌后倒入蜂蜜水中。

3.将鸽子用沸水烫一下,乘热放入调料汁中裹匀,用筷子从鸽子的颈部穿过,挂于风口处风干。

4.将风干好的鸽子用满油小火加热。不断用手勺将油浇在鸽子的表面。如此5分钟后,开始加大火力对鸽子进行上色。注意油温不要太高。

5.再以180摄氏度的高温加热30分钟即可出锅。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长江主河道拦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过导流明渠。由于大江主槽很深,超过30米,容易引起逐渐合拢的戗堤坍塌,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受施工单位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1997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里程碑,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光谦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了这一崇高的荣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积极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先后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及水源保护提出建议,并在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他对固液两相流尤其是泥沙运动和泥石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泥沙运动中的一些重要部题。如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的类型,并探讨其成因,得到泥沙浓度的统一公式。他所进行的快速颗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输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还发展了固液两相流的新的双流体模型,对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加以总结。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担重点工程课题中,解决生产问题表现突出。他参加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试验,为1994年7月三峡工程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教育部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项。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 王光谦教授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性著作:《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 专著 (1) 王光谦,李铁键,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北京。(2) 王光谦,张红武,夏军强,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3) 王光谦, 刘家宏, 数字流域模型,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4) 王光谦, 魏加华, 流域水量调控模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5) 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北京。(6) 倪晋仁,王兆印,王光谦,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科学出版社,2008,北京(7) 王光谦, 胡春宏,泥沙研究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北京(8) 王光谦,世界调水工程,科学出版社,2009,北京

自己些吧都是不错的

  • 索引序列
  • 发表水力学论文
  • 水力学论文发表
  • 水力学论文发表文章
  • 水力学论文发表小说
  • 水力学论文发表美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