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浙大冯建东发表的论文

浙大冯建东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浙大冯建东发表的论文

化学创造着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在这其中每一个单分子起到基本的作用。教科书上的化学反应以单分子形式进行概念描述,但实验中得到却是大量分子的平均结果。观察、操纵和测量最为微观的单分子化学反应是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长久科学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研究员团队发明了一种 直接可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 ,并实现了 超高时空分辨成像 。该技术在化学成像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允许看到更清晰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图像,有望在化学测量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北京时间8月11日,这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 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董金润和博士后卢禹先;论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研究员。

浙大团队解决单分子测量的路径是利用电极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发光的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相比于传统的荧光成像技术,由于不需要光激发,电致化学发光几乎没有背景,是目前对于灵敏度有着很高要求的体外免疫诊断的重要手段,其在成像分析等方向也具有一定价值。

目前,电致化学发光存在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其一是微弱乃至单分子水平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测量和成像,这对于单分子检测非常重要。其二是在电致化学发光成像实现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高时空分辨率成像,即超分辨电致化学发光成像,这一点对化学和生物成像具有重要意义。冯建东团队致力于这两大难题的研究。

在“捕捉”单分子反应信号过程中,浙大科研人员搭建了灵敏的探测系统,将电压施加、电流测量、光学成像同步起来,通过时空孤立检测到单分子反应后产生的发光信号。具体而言,从空间上通过不断稀释,控制溶液中的分子浓度实现单分子空间隔离。时间上通过快速照片采集,最高在1秒内拍摄1300张,消除邻近分子间的相互干扰。

如何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受到荧光超分辨显微镜(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发,浙大研究者利用时空孤立的分子反应定位进行光学重构成像。这就好比当人们夜晚抬头看星星时,可以通过星星的“闪烁”将离得很近的两颗星星区分开一样。“化学反应的随机性,通过空间上的发光位置定位,再把每一帧孤立分子反应位置信息叠加起来,构建出化学反应位点的‘ 星座 ’。 ”冯建东介绍。研究者论证了该技术在微纳结构和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未来,这项显微技术将作为一项工具为化学反应位点可视化、单分子测量、化学和生物成像等领域提供新的可能,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同一期上,《自然》期刊专门邀请了领域专家对这一突破性技术的前景进行了亮点评述和报道。

ID:jrtt

如果要评选一个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发明,那么 显微镜 一定能名列前茅。

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察只局限于肉眼。当 列文虎克 使用他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和微生物后,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在人类眼前打开。此后,恩斯特·鲁斯卡于1931年发明电子显微镜,使得人们能够直接在原子水平观察,显微镜将人类视野带到了一个之前从未触及的微观世界,人类开始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与显微镜相反的是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察并欣赏银河系乃至宇宙的壮丽景观。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景观,最好选择一个没有月光、远离城市光污染的环境。如果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观察微弱的星光就容易得多。这一原理同样应用于显微镜。

2021年8月11日,浙江大学化学系 冯建东 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题为: Direct imaging of single-molecul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solutio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以 直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 ,并且证实了该技术可以用于 活细胞的超高时空分辨成像 , 而且无需使用外部光源 。该论文还被选为当期 Nature 的封面论文 。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利用空间分子反应定位的光学重构方法的成像技术。 就像人们夜晚抬头看星星时,可以通过星星的“闪烁”将离得很近的两颗星星区分开一样 。化学反应的随机性,通过空间上的发光位置定位,再把每一帧孤立分子反应位置信息叠加起来,构建出化学反应位点的“ 星座 ”。

化学反应通常涉及溶液中单个分子的碰撞。但对化学反应的测量通常记录这些分子事件集合的平均参数,单个分子反应的特征通常是模糊的,并且每个反应分子在溶液中的精确位置和时间是未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用光照射样品的方法可以说已成为“观察”单个分子的最有用的方法,基于该方法的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技术也获得了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然而,这一方法需要使用短的、高功率的激光脉冲,它们的性能通常受到背景散射光和光漂白的限制。在生物应用中,样品也可能被强激光脉冲损坏,或产生自身荧光,从而影响了观测结果。

我们都知道,一些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原位发光,例如 萤火虫 和一些 发光水母 ,它们无需外部光源,却能照亮漆黑的夜空或深海。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所使用的的单分子成像方法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电致化学发光 。 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光激发,因此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

理论上, 电致化学发光 的方法的近零背景光学噪声,使其能够达到分辨率极限:检测单个分子。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能够实现单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这主要是由于单分子反应控制难、追踪难、检测难。而且单分子化学反应伴随的光、电、磁信号变化非常微弱,化学反应过程和位置具有随机性,很难控制和追踪。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对电致化学发光中单个激发染料分子发射的单个光子的位置进行成像,这些光子在电极表面附近触发。使用染料的稀释溶液来确保这些分子在空间上分开,当染料分子与电极产生的自由基发生反应时,就会发射光子。自由基极短的寿命确保它仅以非常高的稀释度存在于电极表面附近。因此,稀释的染料分子很少遇到稀释的自由基,以至于实验的每个毫秒持续时间快照仅捕获一个反应,因此只有一个光子。

通过多个实验,该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在不同曝光时间和不同染料浓度下,每次曝光检测到的光子数量的统计分布遵循泊松统计,从而证明染料分子与电极的碰撞是随机发生的。此外,通过分析染料浓度与检测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表明该过程的速率受染料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控制。这些发现为新型显微成像概念开辟了新道路—— 基于化学的超分辨率显微镜 。

研究团队将这种方法扩展到附着在电极上的细胞成像:细胞的粘附区域阻碍了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物扩散到电极表面,阻止光子发射,从而产生这些区域的负像,生成的图像非常清晰,并与使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产生的图像相关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还将该技术应用于 生物细胞显微成像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不需要标记细胞,从而不影响细胞状态,且成像分辨率媲美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这项新型显微镜技术将来有望为化学反应位点可视化、单分子测量、化学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成果登上了 Nature 期刊的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董金润 和博士后 卢禹先 ,论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 冯建东 研究员。

文章链接:

冯建发表的论文

冯建同志多次被四川省、重庆市和永川县(市)评为先进个人,1985年荣获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6年获重庆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优秀团干部称号,1994年和1995年获重庆市优秀建委主任称号。1993年主持编制《永川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至1997年基本完成旧城改造,永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新城区建设基本骨架形成,建成区面积由9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在永川市工作的部分业绩被载入《热血青春》、《跨越》报告文学集。1998年至2006年全力推进璧山对外开放工作,先后引进300余户企业入驻璧山,引资总额4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倍,璧山县多次评为重庆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至2006年,着力打造璧山汽摩和鞋业两大主导产业链,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29.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4亿元,工业税收占财政比重2006年达到60%以上,连续8年列重庆市考核前6名,4年获重庆市工业进步区县奖; 2000年主持编制《璧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00年至2006年主持创建了中国西部鞋都, 2006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获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西部鞋都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06年主管国土工作,改变了国土管理的被动局面, 2003年获重庆市二等奖,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获重庆市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改革人物优秀奖。2004年调任南川后,着力振兴南川工业,围绕铝工业产业链,打造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5亿元,增长26%,利税9.5亿元,增长35.5%,占财政收入70%,是重庆直辖以来南川工业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速在重庆市“18个区”中位列第2位。2007年会同重庆市委党校开展的《西部民营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被确定为国家行政学院课题,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和省级报刊登载。

在职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篇一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 躁 ,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

篇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都云博士癫狂痴,谁解其中辛酸味。”这是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老师们以及同学、同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要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向我的导师傅代国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博士求学路上,我的恩师对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将铭记于胸!从论文选题、开题开始,到论文的写作、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答辩,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付出了大量精力。恩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那种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精神,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从恩师身上,我不仅得到了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作为一位真正的学者所必备的品质和素养。

第二,我要特别感谢师母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使我坚定继续学业的信心,使我倍感师门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我要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老师们!他们精湛的学术水平、深厚的理论功底、认真负责的教学和科研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习掌握了博士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工具,终身受益。感谢郭复初教授、林万祥教授、赵德武教授、樊行健教授、王治安教授、陈苑红教授、彭韶兵教授、冯建教授、杨丹教授、吕先锫教授等,如今的点滴收获都是各位老师培养和教导的结果。特别要感谢余海宗教授、毛洪涛教授、罗宏教授、马永强教授、谭洪涛教授和唐雪松教授等对我论文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你们在论文开题、写作和预答辩过程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第四,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兄弟、师姐妹们!他们是牟涛博士、杨秋波博士、田小刚博士、邓倩博士、王鸿博士、李洪博士、邹燕博士、吴国灿博士、张冬博士、李代俊博士、孙源博士、刘造林博士、刘永冠博士、熊永忠博士、王桂花博士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梁婷、范小超、李芝、刘春力等,他们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我整理资料,给我思维启发,给我不断地鼓励和肯定,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关怀!谢谢!

第五,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求学路上,我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家庭,反而是家庭所有成员甚至包括年仅九岁的儿子都在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2013年暑假的一天晚上,通宵整理资料后我精疲力竭,第二天中午我那可爱懂事且充满爱心的儿子为了不打扰我补瞌睡,亲自为我动手做出香喷喷的午饭并炒好菜后才叫我起床,我当时可是泪如泉涌!真心谢谢我的儿子!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生巩玉琼同学的帮助!感谢单位所有同事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要特别感谢同时和我进行论文写作的杨进在读博士,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经常一起讨论、一起加油,让我在松懈的时候,是他在对我督促,在我失望的时候,是他在给我鼓励!谢谢我的好兄弟!

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深深地祝福大家身心安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吉祥如意!

冯建军发表的论文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摘要: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生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华文化精神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进步的生命观,以达到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生命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要求。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对此古代先哲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之性人为贵”“三才者,天地人”等。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不仅有自然生命,还有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

一、自然生命教育

生命的诞生承载了亲人的呵护与期盼,生命的离去带走了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可见,生命本身就是爱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对大学生来说,了解生命历程已不成问题,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特别是感悟“仁”在生命中的内涵;更要以身去体验,体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要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以形成自爱、自信、自强的生命观;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要培育平等、互助、宽容的精神,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每个生命都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父母的、民族的、国家的,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后人生命的起点、当前群体生命的个体。只有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因此,自然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文化精神的弘扬。

高校还要实施体验教育。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自身的、外界的等。因此,要让大学生掌握生存的技巧。大学生面对险境与困难时,要用智慧和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身的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高校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艰辛和苦难,幸福的生活来自家人的付出、国家的关爱、前辈的流血牺牲。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而珍惜、关爱、奉献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

开展生命教育,还要抓住体现生命真正价值的典型。汶川大地震中,渴望生命的坚强不屈、挽救生命的勇敢正义、转让生命机会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奏响了中华文化的绚丽乐章,让全球中华儿女集体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洗礼。

二、精神生命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情感是精神活动的内驱力,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生来就有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当前,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真挚的爱。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代的亲情教育不仅要有观念上的更新,还要与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更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代、社会、家庭相结合,让大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激发亲情、回报亲情。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人,必然会把爱带给社会;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更加和谐昌盛。

友情教育应从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等入手,要让大学生明白真正的友情是情趣高雅的,充满真诚、宽容、自信与积极。友情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阳光、健康的心态,树立共同进步、良性竞争的意识,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性,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高校要加强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真诚、爱心与关怀,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内涵。

爱情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并了解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人文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情除了浪漫,更有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的基础情感,是个体精神大厦的根基。仁爱、奉献、担当责任是中华文化宣扬的主题,是文化精神渗入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东西。

乡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形式。乡情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学校所在地就是大学生的第二故乡,大多是文化、政治中心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大学生进行乡情教育会有更多的资源。

进行民情教育,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情的资源、开放接触民情的机会。大学生们只有了解民情,才能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才能够培养心系人民、胸怀祖国、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要游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因为历史是“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并能做到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把现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作纵向比较,放在世界大环境中作横向分析。这样可以启发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入思考,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高校要借助重大节日及时事,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价值生命教育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把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道德教育以时代内涵。同时要坚持培养与弘扬并重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另外,我们还要认真完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常言道,有情感而无理智是疯狂,有理智而无情感是冷漠。因此,理智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情感。当今时代,人们处在节奏日益加快、情感极易失控的时代,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就要学会管理自己,不让负面情感和消极情绪滋生、蔓延。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不断历练自己的道德意志,使自己成为具有理智情感的人。

大学生除了学会不断地用道德完善人格、用理智制约情感、用情感来丰富智慧,还要培养审美的眼光。因此,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等,使大学生提高美学素养。美就根植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内、绽放于人们的心灵之上,因此,要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接近人民大众,了解社会民情,认识中华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高校还要提供大量的文化典籍,营造书香校园,净化学生的灵魂,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渐渐地,大学生就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成为理解美、代表美、弘扬美的化身。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感受、品味并创造美,因此,创新才是审美的最终指向。想象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而良好的想象力是在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道德修养以及与自然、艺术、科学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学生只有具备敏捷的创新思维与极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为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美是中华文化的主题与不懈追求,创新是中华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人之所以不断超越自己,是因为人具有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明的演进是人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因此,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总之,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具体而言,自然生命教育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文化主旋律,精神生命教育弘扬了“和”的文化要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价值生命教育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之魂。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

[3]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珍爱生命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谈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摘要: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一是意外死亡,二是自杀。以意外死亡为例,有关学者调查了58个国家,发现有48个国家意外事故是15岁―19岁青少年的首要死亡原因。当前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高等教育对生命的疏忽都提醒着我们关注高校生命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实践研究。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亟待深入。如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珍爱生命教育高校教育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世界才变得精彩。而在一切的生命存在之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因为,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命存在。人不会只是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满足与追求上,他会不停地尽力对已有本我不断超越,为价值寻找出口以实现不断升华。而要实现这一超越和提升,就要靠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程度不同地对此忽视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价值教育更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如同费尔巴哈所说,”生命价值是人类数千百年来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永恒主题。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健康,心理,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盛宁的实验者,吧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的实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珍爱生命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而获得手段病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珍爱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门类,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为了改进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表现有: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有的学生因为一句批评或轻微的挫折而自杀或自残;因为与他人的一点纠纷而拔刀相向;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有了这些对生命教育的最初思索,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因生理、心理发育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及轻视生命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大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大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资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资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程序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五***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多维路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亳无疑问地会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把生命的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是正确的生命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中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一***强化学校教育主课堂作用。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的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并能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同事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氛围、自立自强榜样激励等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力,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和成长,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培育一批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体。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起著激励、渗透和调控作用。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营造,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针对孩子的特质,合理的预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氛围营造。 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外部的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盒网际网路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践行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络实际的原则,使珍爱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需要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生命观的相关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心里素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在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珍爱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2***.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 中国教师,2006***5***.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孟静.生命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1*** [6]张建.生命体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10,***01*** 作者简介:岳媛***1991――***,女,河南省周口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界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但生命教育从理念、内容到方法、途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问题》

[摘要] 高等教育界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但生命教育从理念、内容到方法、途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生命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乏善可陈,教育方法单一老套,生命教育成效不佳。通过对此反思,提出进行生命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设课程,营造氛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机制。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问题 高校

生命教育的历史发端于美国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建立“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从那以后,生命教育的活动便在全球迅速发展开来。“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是起于1979年澳洲成立的Life Education Center,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的人格。至人类起源以来,教育与生命就有着密切的联络,两者共存并互相印证,可以说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也是一种需要,教育使得生命更加完善、更加和谐发展;同样,生命又是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没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是无法实现的。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纵观我国生命教育开展的情况,不难发现,虽然对生命教育的呼声日渐提高,但各级各类学校中将生命教育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少而又少。期刊和网站上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比比皆是。仅2000年到2006年总共搜寻到326篇有关生命教育的论文,筛选除去在非理论性杂志和一些专科学校的学报上的论文之后,仍有146篇相关文章,其中发在国家核心期刊、普通大学学报和一般学术性期刊的篇数分别为59、29、58。但是,各高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却几乎是空白,以致在校大学生蔑视甚至虐待生命的现象呈现上升趋势。高校生命教育在呼声中走来,又在呼声中漂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2.教育内容乏善可陈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国度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在防止暴力、艾滋病和药物滥用方面。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致力于防止校园暴力方面。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则主要停留在人生意义的指导方面。不可否认,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就会使生命教育陷入说教的僵局而失去存在的意义。生命教育的物件是人,人是特殊的、复杂的生命存在物,其面临的事物也是纷繁复杂的,简单的人生意义教育是不能满足学校生命教育需求的。生命教育的内容理应多样化,不仅在人生观上要体现,更要在对待生命的事件上给予预防性指导,以使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学会维护自己的生命。

3.教育方法单一老套

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生命所面临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生命所面临的威胁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生命教育的形式绝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模式上。我国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说教式,这种方法对教育者来说简单易行,一次说教课可以面向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也是最差的。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自杀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

二、生命教育有效途径新探索

1.生命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

生命教育要与时俱进,面向全体。在高校每提及生命教育,人们总是把教育的矛头对准大学生而忽略管理层和教师群体。诚然,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物件,但如果教育者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受教育者的正确的生命教育思想从何而来?因此,树立“全员”教育的新理念就是时代发展之必需。“全员”是指管理层、教师、学生、后勤人员都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条件。

2.高校生命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氛围的营造应拓展到整个社会,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内部,应走进社群乃至整个社会。也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中加强了生命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才会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背景。现代社会网路与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生命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网路与传媒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的身心也造成了伤害:暴力、色情、凶杀腐蚀著学生的心理,影响着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因此,高校生命教育必需与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相联,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3.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与各科渗透生命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是:一般性的提倡与说教多,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少;流于形式的多,付诸实践的少;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行动指南的就更少。改变这一状况,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是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设定科目、规定课时、编写教材,配备师资,保证生命教育的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在高校教育中有助于教育效果的达到。生命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开展与渗透将会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生命责任感,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

4.生命教育要满足实践的需要

不走进生活的生命教育是形而上学的纸上谈兵,不立足于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很难深入大学生内心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生命教育其实效无从谈起。通过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融入其中,理解生命的真谛,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命的价值。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出席社会仪式,组织兴趣小组,投身义工服务等活动。只有在实践中生命教育才可能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校生命教育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同时,要及时化解出现的问题。当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很多大学生经常感到前途渺茫,焦虑、悲观情绪应运而生。据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释出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66.1%的人选择了“实用主义”,“共产主义”***13.3%***、“享乐主义”***11%***、“功利主义”***5.1%***、“个人主义”***4.5%***。一些大学生在受挫后产生对他人、社会的复仇心理,做出残害生命,报复社会的错误行为。高校应成立精神干预中心、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处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不走进生活的生命教育是形而上学的,不立足于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不受到实践检验的生命教育是不完善的。只有把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具体实践的各个方面,才更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进而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赖雪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03***.

[2]冯建军.论生命教育的要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5***.

[3]邢心菊.2000~2006 关于生命教育问题的定量研究[J].职业圈,2007,***24***.

[4]胡兰,陈晓颖.689名大学生自杀态度调查[J].上饶师范学报.

[5]熊宗强,唐锋.论大学生生命尊严意识的培育[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冯建军发表论文

中国教育学九大牛校名导师介绍=====王英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北师的比较教育学全国最牛,和此人在此坐镇有很大关系。此人曾师从顾明远教授,并于1991—1992年获福布来特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讲学。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汉堡)管理理事会候补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比较教育组成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近十年来主持了十余项课题,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若能跟着此师攻读三年,不论在学术方面或是其他方面,收获肯定不一般。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专业特长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学、现代西方大学学术体制、学术职业研究。自1986年以来,先后担任本科教学课程: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学,等;担任研究生课程: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先后主持过十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并有十余部专著出版和2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裴娣娜,北京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国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向的顶级权威。现任: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第五、六届国家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家教育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所、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等文科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所文科基地专职研究员,北京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文科基地兼职研究员,曲阜师大、哈尔滨师大兼职教授,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顾问专家组成员,等。其科研成果在国内获奖无数。其1999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社科图书类优秀畅销书奖。已经完成了十八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在裴教授主持下正在进行中的课题还有七项。已出版的专著有十五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王炳照先生,国内教育史方面的顶级权威。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连任第三、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此外还担任《教育学报》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教师》等杂志编委会成员等职。先后协助陈元晖先生完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协助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等。此后,教育史界的老前辈们相继辞世,先生勇挑重担,组织全国各地教育史研究队伍,完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通史性质的重大项目,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等著作。如今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壮心不已,仍坚持在教育史理论研究与教学第一线。不仅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史分卷的主编、教育部“211”第二期重点项目“中国社会教育通史研究”项目负责人和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撰工作等多项国家及教育部重大课题的负责人,而且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生一直亲自指导研究生,为教育史学科队伍建设尽心尽责,至今已培养了十余届博士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者30多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也是中国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曾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出版论文数十部,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数都成为后人学术研究的权威参考资料。丁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学会心理学分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文化与哲学、中外教育关系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以及师范教育、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先后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和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如:“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教育目标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指标体系研究"等,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如:"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发展研究"、"上海市基础教育的行动策略研究”等。并且参加与担任子课题负责多项国际研究合作项目。著、编有《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书院与中国文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等专著多部,在海内外用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编,国际性中国教育研究集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主编。 倪文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权威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多部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出版。主持教育部课题“九五”课题“港台与大陆语文教育比较”,职业高中语文课程开发,199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评估等,目前正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科能力结构及其测评的研究。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博导。是国内质的研究方法方面的权威专家。影响比较大的学术论文有《关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 》、《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等。获奖科研成果有《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等。陈洪捷,研究领域主要是高等教育知识论、研究生教育、德国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德学术交流史。北大的高等教育学在全国排名第二,估计此人功不可没。获奖科研成果有《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等。南京师范大学 冯建军,是南师大教育哲学方面比较牛的老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93年上研究生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80余篇,出版了《现代教育原理》(2001年,南京师大出版社),《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修订版),《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学术专著,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资助项目2项。 许卓娅,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排名全国第一,许卓娅先生又是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方面的NO.1。所以想考南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不可不关注她。许卓娅先生现任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兼学前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心理学研究》等4项,出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专著、教材近20种,发表论文《再论音乐与音乐的人本价值》等近200篇。教学与研究成果获江苏省人文社科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教育改革成果树勋奖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等奖。西南大学靳玉乐,西南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排名全国第三,如果想考这个专业,你一定要去关注靳玉乐教授。因为他手里科研项目一直不断,你不必担心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会虚度。靳玉乐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带头人,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2000年到现在主持科研项目七个。出版专著八部,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现任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是课程与教学论。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几年来主持了中小学学习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7项课题,出版了专著7部,公开发表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10余篇。浙江大学田正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浙大教育史全国排名第三,多亏有此人在此坐镇。田老师研究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留学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等。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和主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7 种)、《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卷)》、《近代教育与社会变迁研究》(5种)、《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小学常识教学史》等多种。在《文史》、《教育研究》、《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集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珍爱生命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浅谈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摘要: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一是意外死亡,二是自杀。以意外死亡为例,有关学者调查了58个国家,发现有48个国家意外事故是15岁―19岁青少年的首要死亡原因。当前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高等教育对生命的疏忽都提醒着我们关注高校生命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实践研究。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亟待深入。如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珍爱生命教育高校教育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世界才变得精彩。而在一切的生命存在之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因为,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命存在。人不会只是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满足与追求上,他会不停地尽力对已有本我不断超越,为价值寻找出口以实现不断升华。而要实现这一超越和提升,就要靠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程度不同地对此忽视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价值教育更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如同费尔巴哈所说,”生命价值是人类数千百年来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永恒主题。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健康,心理,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盛宁的实验者,吧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的实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珍爱生命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而获得手段病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珍爱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门类,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为了改进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表现有: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有的学生因为一句批评或轻微的挫折而自杀或自残;因为与他人的一点纠纷而拔刀相向;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有了这些对生命教育的最初思索,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因生理、心理发育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及轻视生命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大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大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资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资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程序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五***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多维路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亳无疑问地会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把生命的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是正确的生命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中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一***强化学校教育主课堂作用。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的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并能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同事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氛围、自立自强榜样激励等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力,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和成长,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培育一批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体。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起著激励、渗透和调控作用。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营造,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针对孩子的特质,合理的预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氛围营造。 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外部的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盒网际网路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践行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络实际的原则,使珍爱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需要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生命观的相关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心里素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在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珍爱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2***.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 中国教师,2006***5***.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孟静.生命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1*** [6]张建.生命体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10,***01*** 作者简介:岳媛***1991――***,女,河南省周口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你在哪里的嘛

北大冯仁杰在gafa发表的论文

2018 北京大学 博士

2014 北京大学 学士

201912- 北京大学, 助理教授,研究员

201712-201911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博士后

"与其他参加奥数学习的学生相比,他对数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永华老师说,这也恰恰能够回答,为何在10年学生生涯中,他能持之以恒钻研数学,最终收获金牌。

韦东奕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教授。韦东奕对数学的痴迷显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说,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浅显的或难懂的,上国小时,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读关于数学的书是他消遣的一种方式。

国小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描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场景: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选手要在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3道大题。韦东奕因6道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韦东奕的教练、山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说,竞赛时有一道难题,国家队的教练花了3个小时才做出来,而韦东奕只花了两个小时。韦东奕14岁读初二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学天分,通过介绍被张永华老师发现,提前加入山师附中的奥数训练队训练,一年后他从国中免试直接升入山师附中。

张永华老师说,他固然是一个有着敏锐数学思维、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他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2012年10月中旬,全国联赛选出40人;2013年1月中旬,奥数冬令营在哈尔滨举行,两天的考试选出30人入选集训队;从3月15日至4月2日,经过前后8次大小考试后,只剩下6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IMO)的入场券。

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提前录取后,搞数学研究仍然是他未来的目标和乐趣。他说,虽然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自己的语文等科目还很弱,还要继续学习,补上落下的课。

现在虽然老师已不要求他完成数学作业,但他会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饭桌上,韦东奕还时常捧着数学书研读,在集训队时,如果被一道难题难住,他逢人就问,不论认识与否,直到弄明白为止。

"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是韦东奕需要弥补的,老师也打算通过让他当班干部,让他多与同学交往,培养其他爱好。"张永华老师认为,数学大师和数学家是不同的,前者除了科研能力,还需要优秀的人品、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他希望韦东奕成为前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1. Wei Dongyi. Regularity criterion to the axially symmetric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 Math. Anal. Appl. 435 (2016), no. 1, 402-413.

2. Wendong Wang, Dongyi Wei, Zhifei Zhang. Energy identity for approximate harmonic maps from surfaces to general targets, J. Funct. Anal. 272 (2017), 776-803.

3.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Global well-posedness of the MHD equations in a homogeneous magic field. Anal. PDE 10(2017), no. 6, 1361-1406.

4.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for a class of monotone shear flow in Sobolev spaces. Comm. Pure Appl. Math. 71 (2018), no. 4, 617-687.

5. Wei Dongyi, Zhang Zhifei, Zhao Weiren. Linear inviscid damping and vorticity depletion for shear flows. Ann. PDE 5 (2019), no. 1, Art. 3, 101 pp.

2018.5-2021.8,《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性问题》,博士后基金,主持人。

冯仁杰-田刚-韦东奕的合作论文获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冯仁杰博士、博士后韦东奕与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线上发表。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解决了随机矩阵中经典高斯正交系综(GOE)的小间距问题,证明了GOE的小间距在极限意义下渐进于泊松分布并得到了小间距的渐进分布函式。间距分布问题是随机矩阵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之前的结果主要集中在高斯酉系综(GUE),而GOE鲜有结果。这是因为GUE本身具有行列式点过程这样的特殊结构,但是GOE不是,因而产生新的本质性困难,需要引进新技术。在本篇论文中,他们利用冯仁杰和韦东奕之前的一个工作,克服了这个本质性困难,并发展出一套研究点过程小间距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论文成果已被证明具有普适性,是随机矩阵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冯仁杰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随机矩阵和随机几何,曾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韦东奕为数学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拥有非常强的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已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是富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田刚院士是世界领军数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 索引序列
  • 浙大冯建东发表的论文
  • 冯建发表的论文
  • 冯建军发表的论文
  • 冯建军发表论文
  • 北大冯仁杰在gafa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