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1)先后在《实用癌症外科学》 《中国肿瘤介入医学》 《中国肿瘤生物免疫医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医学教育论文60余篇。(2)先后在《柳叶刀》 《科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多次在“全国肿瘤生物大会”“中国介入医学峰会”“诺贝尔奖医学获得者峰会”进行学术成果报告。(4)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200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他的新作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主编《伤害预防与控制》、《伤害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暴力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医学》和《老师,祝您健康》等。他从事教学、科研和疾病控制工作45年,主持42项部、省和厅级科研课题,27项科研,主编和参编32部专著,发表300多篇论文,他所领导的学科点培养研究生200多人。8次获科技进步奖,3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和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好教师、广东省教育系统抗非典先进个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十佳先进工作者、杰出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一五”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王声涌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开创我国伤害防治领域,是中国伤害控制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国家根据他的科研成果,采纳了他的疾病控制工作必须包括伤害的建议,对我国疾病控制的卫生决策做了重大调整,2002年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包括了传染病、慢性病和伤害三部分。汶川地震以后,年届七十的王教授全力投身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和开设暨南大学医学院急诊与应急医学专业,先后完成“广东省突发事件科技支撑体系”和“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残疾人紧急医学救援的特殊需求”等研究,率先提出在我国《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专业医学救援队伍的方案》,研制了《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和《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方案》的设计,正在着手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社区。他的关于区域紧急医学救援的理念已被卫生部应急办和各省市区政府应急办所应用。2008年王教授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2011年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开创我国第一个应急医学专业和应急医学研究所,致力于应急医学专业的建设和紧急医学救援人才的培养,2008年以来讲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题讲座共计107场。他全力支持和协助创办广东省应急医院和组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创办以自救互救为特点的安全社区。王声涌教授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契机,以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为核心,不断充实和扩展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积极促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相互融合,实现以大卫生观念统筹灾难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宗旨。1987年以来先后主持48项部、省和厅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近四百篇,他所领导的学科点培养研究生200多人,其中以应急医学为研究方向的8人。200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他的新作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主编《伤害预防与控制》、《伤害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暴力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医学》和《老师,祝您健康》等,主审《急诊与和灾难医学》等各种专著、教材50余部;9次获省部、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和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十五”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十一五”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人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黄洁夫,1946年出生,中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曾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和卫生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在医学界,黄洁夫被视为中国器官移植改革的象征,在国际器官移植界得到高度认可。他的获奖在国际社会及国际医学界引发强烈反响。罗马教皇通过世界移植协会(TTS)主席Delmonico教授向黄洁夫转达祝贺。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器官移植界终获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志。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中国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12月11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全球主编理查德•霍顿在北京举办的“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峰会”上,高度点赞在该刊物上发表的中国科学论文。会后,他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作为一家拥有近200年历史的世界医学权威期刊,为何如此重视中国,又是如何评价中国论文水准?霍顿说:“以前《柳叶刀》研究重点以欧美为主,而现在重心发生转移,尤其对中国的印象很好,是因为这些年来中国论文投稿量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我们刊物第三大投稿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而这种变化在印度、拉丁美洲等国家地区看不到,说明中国政府在科研方面做出了积极推动工作。”

“在十年之前,《柳叶刀》并未收到太多中国高质量论文。而现在我欣喜地看到中国论文质量上升趋势。在不久的将来,预期中国论文投稿量会持续增加,并且论文质量也一定会不断提升,迟早会挑战美英两国前列之位。”他表示。

今年是《柳叶刀》杂志中国编辑部成立10周年,其在中国专辑发表了3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和蒋立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国人群高血压防治和基层医疗现状,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新思路。

霍顿对此点评道,“之所以选取这类文章,是因为其涉及到中国比较高发的脑卒中及高血压的疾病,这体现《柳叶刀》的选取视角,即涉及解决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文章出现,探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可获得《柳叶刀》青睐?他给出三点建议:首先,学者应选择真正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选题,影响到大规模人群;其次,研究的问题要新颖,可适当选择一些此前没有太多人关注的主题;第三,研究设计要合理,有真实可信的数据,选择恰当研究方法,得出尽量接近现实的研究结果。

霍顿表示非常认同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也非常赞赏。他指出,“因为世界变平了,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合作共赢,很高兴看到中国有越来越多国际合作的论文发表在《柳叶刀》上。”

最后,他由衷地说:“十年之前,我们基本看不到中国的投稿人或者审稿人,而今非昔比,以后我们会通过各种国际会议给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充分的展示机会,如邀请他们做审稿人等。而我愿作一座桥梁,让更多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2019年6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文章中研究了1990-2017年中国近三十年全国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该项研究由中国CDC、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共同完成,对于揭示中国人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意义重大。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化,威胁中国人健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主要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疾病。曾几何时,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是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提升,死亡率已经降到第十位。取而代之,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症成为中国人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中风”更是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除此之外,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食管癌等疾病也在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十大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占主要

目前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以及空气污染是引发过早死亡的排名前四位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钠饮食、肥胖、高胆固醇等都是和膳食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疾病死亡都是不良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吸烟更是成为中国各地区导致寿命减少的首要危险因素,提倡禁烟、低盐、减食是未来健康趋势。

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靠近东南沿海,疾病负担越小,这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基础设施相关。

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出现70-80%大幅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疾病负担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的转变。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由牛津大学的Yuk-Ming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的。并以牛津大学的名义发表在英国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DOI:10.1016/S0140-6736(97)02174-0)。简洁地说就是,卢煜明教授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不可能有男性DNA,因此孕妇血液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卢煜明率先发现孕妇血液内存有胎儿DNA,成为无创性产前检查先驱,他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胎儿的某些细胞可以进入母体,在妈妈的体内“寄生”;而母体的细胞也可以进入胎儿体内。上面的“某些细胞”,指的是仅有的几种已被发现的免疫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等组织中,主要用于免疫调节、辅助造血、分化修复损伤器官。新生儿脐带血保存主要就是为了保存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供不时之需。母亲与胎儿确实发生了细胞的交换,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对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细胞在母子体内交换,不会对母亲和胎儿任意一方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仅仅相当于一个外源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了自己体内,最多就是出现一些免疫系统的问题,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现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怀孕期间,胎儿和母亲相互向对方进行骨髓移植。

中国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具体是在英国,一对男同性恋人,互相在外面出轨,然后家里的狗上了他们的床。

12月11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全球主编理查德•霍顿在北京举办的“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峰会”上,高度点赞在该刊物上发表的中国科学论文。会后,他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作为一家拥有近200年历史的世界医学权威期刊,为何如此重视中国,又是如何评价中国论文水准?霍顿说:“以前《柳叶刀》研究重点以欧美为主,而现在重心发生转移,尤其对中国的印象很好,是因为这些年来中国论文投稿量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我们刊物第三大投稿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而这种变化在印度、拉丁美洲等国家地区看不到,说明中国政府在科研方面做出了积极推动工作。”

“在十年之前,《柳叶刀》并未收到太多中国高质量论文。而现在我欣喜地看到中国论文质量上升趋势。在不久的将来,预期中国论文投稿量会持续增加,并且论文质量也一定会不断提升,迟早会挑战美英两国前列之位。”他表示。

今年是《柳叶刀》杂志中国编辑部成立10周年,其在中国专辑发表了3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和蒋立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国人群高血压防治和基层医疗现状,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新思路。

霍顿对此点评道,“之所以选取这类文章,是因为其涉及到中国比较高发的脑卒中及高血压的疾病,这体现《柳叶刀》的选取视角,即涉及解决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文章出现,探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可获得《柳叶刀》青睐?他给出三点建议:首先,学者应选择真正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选题,影响到大规模人群;其次,研究的问题要新颖,可适当选择一些此前没有太多人关注的主题;第三,研究设计要合理,有真实可信的数据,选择恰当研究方法,得出尽量接近现实的研究结果。

霍顿表示非常认同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也非常赞赏。他指出,“因为世界变平了,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合作共赢,很高兴看到中国有越来越多国际合作的论文发表在《柳叶刀》上。”

最后,他由衷地说:“十年之前,我们基本看不到中国的投稿人或者审稿人,而今非昔比,以后我们会通过各种国际会议给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充分的展示机会,如邀请他们做审稿人等。而我愿作一座桥梁,让更多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 索引序列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 中国人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 中国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
  • 中国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