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很漂亮,我是工程管理的,就业率很高,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是冶金,总体来说武科大还是很不错的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2006年11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经过36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层次规模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49人,其中研究生595人,本科生14074人,国际学院学生116人,专科生329人,高职生2535人。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48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博士点5个。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工程乙级设计资格,A2、D1、D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行业工程甲级咨询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专项工程(环境污染防治)丙级设计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37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他省级奖4项。近3年来,科研到帐经费共计1.5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6年7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0余篇。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93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30人,其中正高职人员134人。现有专任教师964人,高级职务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6.5%,其中教授131人,副教授317人,博士151人,硕士52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9.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5.7%。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楚天学子1人。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人、工大学子5人。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学团队16个,科研创新团队8个,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还聘请了83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527亩;校舍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4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馆藏一般图书106万册,电子图书31.9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165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 学校与国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并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 学校成立了有129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5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文化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46项、省市级奖198项,其中,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项,“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吴元欣 校长:李杰编年校史 1972年 4月20日,成立湖北省化工石油学院筹建领导小组;6月25日,湖北省政府鄂革[1972]102号文件通知:以湖北省工业学校为基础,组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9月,宫雨屏任党委书记。 1974年 校址迁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之现址(武昌卓刀泉路366号)。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三个专业招收首届学生共110人。 1975年 2月26日,湖北省政府批复文件,确定学院规模为1500人。制定学院1975-1985年十年发展计划。 1976年 各年级均有学生,学院建制初成。 1977年 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 学院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11月,李康德任院党委书记,孟占勇任院长。 1980年 学院隶属关系变更。3月31日,教育部颁发(80)教计字134号文件,决定: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化学工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化学工业部为主。 1981年 举办院首届田径运动会。 1982年 举行建院10周年庆典活动。 1983年 9月,陈古圣任代院长,12月,亓国治任党委书记。 1984年 制定学院“七·五”建设规划(1985-1990)。 1985年 1月16日,化学工业部批复学院“五定”意见。12月,陈古圣任院长。 1986年 1月11日召开首次党代会,学院党委正式成立。3月,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87年 举行建院15周年庆祝活动。8月吕福利任院党委书记。 1988年 与昆明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等首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9年 4月8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制定“八·五”建设计划(1991-1995)。 1991年 2月,陈古圣任代理党委书记。6月22日化工部部长顾秀莲来院视察工作。 1992年 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4月3日,化工部副部长李子彬来院视察工作。举行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9月,蒋子铎任院党委书记。 1993年 9月17日,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来院视察工作。10月,蒋子铎兼任院长。11月4日,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召开第二届教代会。制订并实施《武汉化工学院综合改革方案》。 1994年 制定学院“九·五”建设计划(1995-2000)。 1995年 4月21日,化工部副部长成思危来学院视察工作。与中南工业大学首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2月,何定雄任院党委书记。 1996年 5月18日,化工部副部长李士忠来学院考察工作。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97年 2月,钟康年任院长。学院举行几年25周年座谈会。11月举行董事会成立大会,化工部副部长李勇武、副省长王少阶等出席大会。 1998年 1月8日,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学院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高校工委授予“湖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化学工艺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7月3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发办[1998]103号文件精神,学院由原化工部主管改为中央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 1999年 王少阶副省长来院视察工作。9月-11月,实施机关全员竟聘上岗工作。 2000年 1月6日,王少阶副省长来我院视察筒子楼改造工程。制订了“十·五”(2001-2005)计划。学院在化工工艺学科,申报并设立了“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化学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增列为硕士点。下半年在全院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学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2月6日,省委副书记王生铁来院视察工作。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整体进入学院。 2001年 学院制定“二定一发展”计划。召开第二届董事大会,副省长王少阶等出席了会议。学院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书。组建省内首支机器人足球代表队一举打进世界杯赛前八名。学院在江夏区新征718亩办学用地(不包括学生公寓及生活用地)。 2002年 4月,我校机器人足球代表队在“大庆杯”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获半自主3对3项目亚军,在韩国第七届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获5对5项目冠军。6月,学校更名工作正式启动。10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庆典活动历时3天。11月19日,流芳校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2月9日,学校行政主要领导调整,吴元欣任武汉化工学院院长。12月27日至29日,学校召开第五次党代会。 2003年 4月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尔同志在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怀中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工作;4月23日,成立校预防非典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预防非典工作;6月5日,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在我校举行了武汉化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的专家论证会;6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教育部直属办公室副主任陈维嘉等陪同下来我校视察;9月11日,我校流芳校区正式启用,省委高校工委章默英副书记代表省高工委、省教育厅到校祝贺并发表了讲话;9月8日,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冠军吉新鹏被我校正式录取。 2004年 元月9日,副省长辜胜阻在省教育厅领导陪同下到我校流芳校区视察工作;元月11日,全国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组来我校考察;元月17日,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在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等陪同下来我校视察工作并慰问教师;2月份,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月5日,学校实行新一轮全员竞争上岗;5月,教育部同意我校在武汉化工学院基础上筹建武汉工程大学,筹建期为一年;6月18日---6月21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我校承办的“武汉工程大学杯”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2004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国队选拔赛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6月29日,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来我校现场办公;8月20日,我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通过国家一级工作单位的考评。 2005年 1月2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李怀中、省委宣传部秘书长陈连立等陪同下来我校调研;我校成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培养领域为化学工程领域;3月16日,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省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远志带领省市区三级领导到我校流芳校区教学及生活区视察工作;4月18日,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开始启用;5月21日,武汉化工学院、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报告会在我校举行;7月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校评估验收我校的筹建工作;9月8日,省长罗清泉在副省长郭生练等省领导来我校参观考察并为我校教师带来了节日的问候;8月21日,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11月2日,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来我校考察;12月份,流芳校区三期工程全部结束。 2006年 3月22日下午,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省教育厅厅长路钢、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王永高、省政府秘书六处处长刘美频、教育厅办公室主任余学敏、发展规划处处 长夏杨福等陪同下来我校参观考察;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永高、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省学位办主任问青松、副主任张文斌等陪同下,国务院学位办主任 杨卫院士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4月30日9:30,武汉工程大学揭牌暨流芳校区建成庆典大会在流芳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昌 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熊传勤等上级领导及100余所兄弟院校代表、90多家董事会单位代表和 27个校友分会代表出席了庆典大会;5月20、21日,我校首次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工作圆满结束;5月26日—27日,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高校 类)暨湖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桥牌比赛在我校流芳校区体育活动中心举行;6月6日—7日,我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本科教学水平咨询评估工作;7月5日, 2006年“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武汉工程大学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我校大礼堂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省19个县(市、区)的80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 训。同天,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湖北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座谈会在我校举行;7月10——13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武汉工程大学进 行;全国化工高等院校两办协作组第十八次年会于7月26日至29日在我校举行;8月16日—19日,我校在咸宁金桂湖组织召开了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 估工作专题研讨会;9月26日,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选举关山街第27选区选举大会在我校举行,高教所所长娄星同志再次当选为洪山区人大代表;9月28 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工程大学支部成立;11月12日,以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明为组长、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杜志敏为副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进行了为 期5天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1月14日,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来校看望评估专家;11月17日,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伍贵龙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继年、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赵泽刚处长的陪同下来我校考察;12月19日上午,在校党委副书记叶芃的陪同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建管理处处长林志华考察了 我校流芳校区;12月28日上午,武汉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该中心由我校与武汉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联合组建。
武汉工程大学的理科,尤其是材料化工很不错的,你说的这个文科专业不怎么样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纺织服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拥有南湖校区、阳光校区、东湖校区等三个校区。工科,还是建议武汉工程大学。
首先说说武汉工程大学历史沿革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 经过37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层次规模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161人,其中研究生778人,本科生14849人,国际学院学生237人,专科生(高职生)1297人。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50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博士点5个。此外,学校还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93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24人。专任教师965人,其中教授134人,副教授307人,博士17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1%。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8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3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0人,楚天学子1人。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人、工大学子5人。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学团队16个,科研创新团队7个,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587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76.8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拥有4个国家级科技平台,21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工程甲级设计资格,A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行业工程甲级咨询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7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36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专利授权208项。近三年科研到帐经费共计1.77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均已投入使用,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7年8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5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79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共计207部。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165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学校与丹麦Alfa Laval 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还具备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并已招收来自巴基斯坦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的研究生。 学校与国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学术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26人受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学校承办了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全国稀土资源、材料和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研讨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 学校成立了有129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7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7项、国家级奖160项、省级奖157项。其中有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等高水平奖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再来说说武汉科技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纺织服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拥有南湖校区、阳光校区、东湖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余亩。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0余人。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42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科覆盖了工学、理学、哲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八个学科门类。设有服装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院、外语系、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工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7个院系和公共课部、体育课部等2个课部。 学校纺织、服装、艺术设计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服装学院是全国高校最早建立的服装院系之一,连续九年居全国服装院校“新人奖”“育人奖”综合积分第一名,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时装名校”荣誉称号。艺术设计专业为首批省级品牌专业,并获批首批国家特色专业。 学校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纺织与服装研发推广中心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纺织、服装、艺术设计而形成的多个学科群为纺织、服装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计划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如国家863重大专项“新型高效物化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出2项原创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桑麻”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学校有一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数字化、新型纺织设备、服装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步入国际、国内前列。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面向行业的发展战略,主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力推动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的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开展面向地方需求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服务社会,学校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办学实力。 学校拥有电工电子、大学物理2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5 个湖北省品牌专业;《面向21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强化专业技能的研究》等8项成果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欢迎。 学校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了联合国贸发组织和中国商务部主办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化研修班”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能力建设研修班”,共培训来自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00多名政府高级官员;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武汉科技学院—莱佛士学院和中国—欧盟职业培训中心,开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兰项目、中英合作3+2硕士层次利兹项目、中澳合作南昆士兰项目、中加合作蒙克顿项目;与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就“2+1+2”合作办学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拥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有各类文献总量190多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100.6万册;长期订购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购买自建中外文各类数据库28个,拥有涵盖各学科丰富的电子资源,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阅览、视频点播、多媒体播放、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0余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校还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秉承“勤奋、自强、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学发展思路,武汉科技学院正在不断改革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我觉得两个学校的概况是差不多的,但论学校专业来说的话,武汉工程大学比较注重理工类的,而自我感觉武汉科技学院就只有纺织还行,毕竟人家前身就是纺织学院。再说学校排名,和师资力量当然是武汉工程大学好了,武汉科技学院只能排到二本类院校的后面去了。但说实话,你如果是湖南的考生的话,你那个成绩,这个两个学校都是没问题的,我觉得你更应该考虑一下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再见@
哇,不是吧,深度比较啊,,看你学什么专业了啊,
武汉工程大学的理科,尤其是材料化工很不错的,你说的这个文科专业不怎么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举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和湖北十大名刊。主要开设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栏目。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要刊登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编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两刊均为双月刊,逢单月23日出版,大16开本,128页,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两刊均创刊于1930年,分别由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发展而来,并分别继承这两刊的历史,自2001年第1期始,都为第54卷,总第252期;两刊均为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一级期刊、首届全国双十佳社会科学学报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两刊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相匹配。从1992年以来,所发文章转载率一直居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前五名;1992年、1995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一级优秀期刊”;199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1998年获湖北省出版优秀佳作奖;现为“中国首届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并在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评优中继续保持了“双十佳”荣誉)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并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两刊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现有专职和兼职编辑9人,其中4人为教授、3人为副教授、2人为讲师。各位编辑既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又热爱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在审稿方面,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制度,保证及时将本校最新、最高的学术成果向外发布;在校对方面,本刊实行5校和通读清样制度,保证校对差错率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有武汉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作后盾,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有严格的编辑制度,两刊不仅能赢得中国读者,也必将能走向世界。
2012年,中南大学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当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如“刘路在现”今年28岁的邓鹤翔却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 邓鹤翔是武汉人,高中时就读于武汉49中。2003年,邓鹤翔获得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并因此保送进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毕业后,邓鹤翔出国留学。2011年12月,他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并在该校继续念博士后。 在此期间,他学业上硕果累累,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读博士期间,邓鹤翔的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 2012年,邓鹤翔入选“国家青年****”。2013年初,武汉大学成功引进邓鹤翔,并任该校化学学院青年学科带头人。本月初,邓鹤翔正式到武大报到,但暂未走上讲台。 有意思的是,2003年,作为种子选手,和全国其他164名化学“高手”一道,邓鹤翔在武大接受了为其5天的全封闭训练,为出征第3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作准备。 昨天,武大化学学院负责人称,对于邓鹤翔,学校没有破格,而是根据其学术成果及人才引进办法,评其为正教授。 “这是要逆天么?”当听说武大出现这样一名85后“牛人”后,网友纷纷惊叹。“85年就当教授,太牛了!” “荆楚有才,神一样的存在!”“看了简历,十分汗颜!”网友纷纷表示“膜拜”。
老实说,不大,对于研究生来说,一篇SCI就拿国奖,这要求也太低了吧,除非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武文博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连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3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相当于30多个博士毕业所需(学校要求博士毕业生发表影响因子超过3的SCI论文就可以毕业)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SCI论文,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目前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是难于发表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目前来说比较公正,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用心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可使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准。我国科技工作者也需要经常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wildfire5.0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计算机技术专业论文致谢语(通用10篇)
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各界人士对自己的鼓励与指引,立即静下心来写一份论文致谢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致谢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论文致谢语(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阴似箭,五年的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校期间学习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通过高级考试)。此外,还学习了word、Excel排版,网页制作,Flash动画,CorelDraw,3D max软件,办公自动化、Auto CAD机械制图等课程。
本次设计是利用所学知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将它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我也了解到了运用这个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结果的技术。同时使用业界标准的Adobe Photoshop CS软件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取更好效果,也为图形和Web设计、摄影及视频提供必不可少的新功能。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每一步都是在于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离不开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与鼓励。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我们要跟上社会的步伐而前进,要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必须全面提高我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专业知识要宽,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那才是知识的真谛!
最后,我以一句话结束我的论文,并以此作为未来乘风破浪的心灵脚注:时间是无情的,而人生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每分每秒,明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今天的勤奋。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孙宏宇教授。感谢三年来孙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如此顺利圆满的完成学业。老师对生活对学术始终保持一颗热血沸腾的心,这颗乐观的心也感染了身旁的我。本篇论文从头至尾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在此,想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学院各位领导及老师这三年来在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使我能够在计算机学院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们,尤其是李文博、周丹丹、许浩然等,他们同我一起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又难忘的求学时光。在我的研宄课题上,他们为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我、鼓励我,给我最大的支持。谢谢他们。
同时,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姐姐,还有其他所有我的亲人。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长辈们对我的教诲,感谢亲人们对我学业的支持,感谢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的信心和勇气,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谢谢!
此外,特别感谢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论文,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亲人和朋友们!
转眼间,我已在美丽的中山大学度过了将近两个年头。也正是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轨迹。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清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另外一位老师——道焰老师,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干净利落的做事风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她总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得不提,王竹立老师,他慈父一样的关怀曾使我感激不已。他使我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应付别人就是应付自己。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陈铁老师、苏顺开老师、黄海老师、张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317实验室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感谢我的三位同学——陈颂丽、路昉硕和郭泽平,我们之间的友谊足以使我今生不忘。
感谢我的朋友——淦鑫、马伟杰、王海洋、贺明威、林诸鸣、甘荣伟,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妹妹。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感恩,感恩于我可以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我爱你们,爱我们的家!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没有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绝不可能办到。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本文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案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导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思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热情待人的品质,使我满怀敬意。
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前四年的学习基础对我非常重要,感谢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老师和领导,在撰写论文和研究指导得到了你们支持和帮助。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相互帮助,互相激励和关心。
感谢我工作单位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感谢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顺利地完成学业;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默默的奉献,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这次毕业设计,我总结了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大学传授的如何去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完成设计并收获了很多。
首先,在开始毕业设计的时候,我总结了整个大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面,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目标有了初步的定位。大学本科是一个传授全面的基础的知识的一个平台,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好基础知识,道德,精神以及一种自力更生、自行学习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找到今后职业的切入点,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大学中,我学习了理工类的各种知识,文科类的道德法律知识,对于现在我的感受是,理工类的知识对于今后职业的选定做了铺垫,文科类的知识对于今后做人办事提供了明确指向。由于个人在经过四年各种知识的学习后,对软件方面产生了兴趣,故已经从大学中找到了职业的切入点,毕业设计也确定为以软件技术为载体,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第二,毕业设计让我深刻感受到,大学“授人以渔”的思想精髓。大学中,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因为时间、物理因素等各种因素是有限的。但是,大学中,老师教授的“授人以渔”的思想,赋予我们未来无限的学习可能性。在大四结束时,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什么岗位,学习依然是第一位。这时候我们没有老师,没有指定的课本,我们拥有的就是“渔”的技术,怎么去学习的能力。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开始学习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做一个游戏。虽然学习过软件编程语言的基础,也自行学习C++等高级语言,但是对于做一个游戏,还是从未接触过。因此,我开始以“渔”的思想,自行寻找资料,自行学习,遇到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或从资料中查询,或从有经验的借鉴,做到以学习为中心,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我学习了VC++,DirectDraw,WINDOWS编程,COM技术以及硬件显示原理等众多知识,虽然每一个都不是很全面,但是通过实际来学习,得到的效果缺非常好。
第三,毕业设计让我感受到人脉是财富。在制作毕业设计的时候,由于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以及由于软件项目自身的特色需要由一个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我不可避免的去接触各个方面。由于自身专业技术的局限性,我也不得不接触美术,硬件,软件等各方面的人才。通过咨询,求助来给游戏项目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之前同学都在各种专业、各种职位学习发展,这次毕业设计也给我一个机会好好跟他们沟通。我有幸学习到了很多,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我很感谢他们。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人脉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职业或者生活中,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事情,效率优先的现在,团队合作正是一个趋势。同时,我也感谢导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议和途径。也感谢研究生帮助我提供毕业设计的相关资料和消息。
最后,也是我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由衷的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依然会继续学习,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本论文是在导师王澜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难点的解决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不倾注导师的心血。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对学生学业的极其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王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非常感谢戴贤春副研究员、王彤副研究员对我完成课题所提供的无私帮助。
再次感谢研究生阶段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我的家人。我将永远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谢赤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定稿,导师都给了我关键性的启迪,在此我衷心感谢他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我多方面的教益和帮助。
同时,我还要向在我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期间支持、帮助、关心我的湖南大学领导、国际商学院领导及工作人员,还有教过我课程的所有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最后,向所有在学业上关心过我的同学、朋友、老师、领导和亲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本论文是在刘虎兴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严谨的治学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精心的指导,无私的帮助,令我受益非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无论从论文的选题还是论文的最后定稿,都倾注了导师无数的心血,而且导师在提供良好工作条件、环境等方面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正是由于导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使我顺利地完成了论文。借此机会,谨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课题的开发和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段武研究员和开祥宝副研究员都对我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在学习和研究中,还得到许多同事的关心和大力帮助,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谢保锋、高雪涛、马际华、张新明、庞增文、李刚、朱艳军、高术强等等。
感谢研究生部各位领导和老师,这几年给予我生活和学业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曾经关心,支持和帮助过作者的所有老师,同学和朋友。
最后感谢父母和家人多年来无私的`支持和鼓励。
在硕士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坦荡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他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也使得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感谢我已经毕业的师兄徐日东、张凡、周志坚、段云涌和夏志远,他们曾经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很多。感谢汪健和程诗猛两位师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本文的硬件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感谢同届的张斌、李纯和张登宝,他们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战友。感谢我的师妹邓祯,师弟冯国平、古明生、周建琼、杨帆、舒林、周宇杰、朱圣健、吴喧辉和张泽,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读研期间快乐的时光。
感谢在广东普信公司实习时的同事们,他们在我第一次参加实际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特别要感谢我的项目经理李旭和黄润怀,是他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也一直对他们给予我的生活上的照顾心存感激。和他们一起为广州项目奋战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感谢我的朋友Louis,Dick,Iris,Tracy,Sawyer,Joe,Jason,IceBear,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
感觉计算机学院研028班的我的同学,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深知他们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而我至今仍无以为报。祝福他们,以及那些给予我关爱的长辈,祝他们幸福、安康!
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转眼之间,我已经在人大商学院学习生活了六年,这也是我二十年求学生涯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六年的时间,从小师弟变成了大师兄,自然也成了学院里的一张熟面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去到商学楼六层办事时,相熟的老师们都会问“你怎么还没有毕业?”,每次我也只能苦笑唏嘘。六年的时间里,迎来送往了很多人,也经历或者看见了许多事情,对于学院的感情也慢慢发酵。
对我来说,商学院是一个滋养我成长的平台。还记得2009年的秋天,当我通过考研来到人大商学院时,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名校梦,仿佛把高考那年失去的东西又争取了回来。作为国内最顶级的商学院之一,这里确实大大地扩展了我的人生半径,让我去到许多未曾去到的地方。在这里,我能够接触到国内一流的师资;在这里,国际上顶尖的学者经常会来到这里举办讲座;在这里,人大商学院的名号常常给我带来更多的认可。过去的六年,其实也恰恰是商学院实现较大发展的六年。类似国际认证或是专业评估这样的发展成就,虽然与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看着自己所在的组织越来越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常常想,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学院的理解和感情或许是截然不同的。毕竟,本科生往往还是在班级中生活和学习,集体性相对要强一些;至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基本的组织形式是结构较为松散的师门,集体生活的概念已经非常薄弱了。也正因此,或许人大与商学院的文化,从来没有真正地烙印在我身上,我与商学院的关系也似乎有些若即若离。当有人问我“商学院是不是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时,我并不能给出确定的回答。也许,我眼里的商学院本来就会和别人有所不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学院没有感情。恰恰相反,我对商学院充满感激。在这里,除了学到的知识或者能力之外,最令人兴奋的是我逐渐发现和树立起一个自由独立的我。能做到这样,就要非常感谢商学院的足够包容。从学生组成来看,这里汇聚了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学院里找到一个相对适合的存在状态。对于学子们,学院也并没有强加太多这样那样的要求,而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就以博士论文选题为例,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每一个博士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开展研究,形式或内容几乎都可以无拘无束。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学系的会议讨论中,我从学院老师们那里得到的一个最重要启示或许便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在商学院提供的这个平台上,你既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也能够听见不同的声音。只要言之有据,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升级换代,不再盲目地去接受,不再轻信权威或者经典,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一颗审慎冷静的心,来看待周遭的世界。时至今日,再回头去看当年的自己,难免不觉得有些幼稚可笑。恍惚之间,正是商院用母亲般的包容和养育,帮我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离别之际,我却不会再有过多的离愁别绪,因为商院还矗立如斯,就如故乡一般不离不弃。我在商院所获得的一切,早已化作未来道路上的个个锦囊,陪伴我去走好下一段未知旅途。
特别感谢商院研究生教务办的陈君老师和施小斌老师!二位老师在我硕士和博士的教学培养环节都付出良多,不辞辛劳地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当每天都在面对着既重复又繁琐的工作时,二位老师还能够非常用心地对待我们这些学生们,这种非常职业的工作态度本就令人钦佩。博士四年,没少给陈老师和施老师找各式各样的麻烦,所幸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都得以圆满解决。我们这一批学生终于修成正果要离开学校,新一批的师弟师妹们又会跟上来,二位老师的辛苦服务还将一年又一年地继续下去。临别之际,道一声感谢、送一份祝福!
《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 读者来信: 返回审稿意见,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自然杂志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期刊列表: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评论周刊:《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算的。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2012年,中南大学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当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如“刘路在现”今年28岁的邓鹤翔却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 邓鹤翔是武汉人,高中时就读于武汉49中。2003年,邓鹤翔获得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并因此保送进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毕业后,邓鹤翔出国留学。2011年12月,他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并在该校继续念博士后。 在此期间,他学业上硕果累累,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年至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读博士期间,邓鹤翔的研究方向为晶态纳米孔材料MOFs的系统性设计与合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三篇论文。 2012年,邓鹤翔入选“国家青年****”。2013年初,武汉大学成功引进邓鹤翔,并任该校化学学院青年学科带头人。本月初,邓鹤翔正式到武大报到,但暂未走上讲台。 有意思的是,2003年,作为种子选手,和全国其他164名化学“高手”一道,邓鹤翔在武大接受了为其5天的全封闭训练,为出征第3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作准备。 昨天,武大化学学院负责人称,对于邓鹤翔,学校没有破格,而是根据其学术成果及人才引进办法,评其为正教授。 “这是要逆天么?”当听说武大出现这样一名85后“牛人”后,网友纷纷惊叹。“85年就当教授,太牛了!” “荆楚有才,神一样的存在!”“看了简历,十分汗颜!”网友纷纷表示“膜拜”。
当然不行,一般没有牛人的推荐,人家又不认识你,
99.9%的概率是,标题都不一定看完全就直接丢垃圾箱。
要先搞定一切才能去奋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