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现在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就是我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入手。从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这四个方面论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0 引 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1 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保持开放的学术思想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至关重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是“创新”,项目的选择应区别于传统的以专业知识和毕业论文为范式的课题设计,必须带有创新亮点和实战训练过程,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教育的惯性,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很难摆脱学科专业范式的影响,在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按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模式进行运作,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体现不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做、能写、会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评价的标准也应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要突出题目的新颖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选题方式可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式,选题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才设计,因地制宜。
2 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不完全是要通过实践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和实验实战的过程,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申请锻炼学生概括共性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发锻炼学生系统利用知识和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发表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等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凝练理论成果的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对学校现有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促进高校以新的视角来关照本科教育的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至少在以下5个方面对本科教学改革可以起到推助作用:
(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重点解决“课程如何来,课程如何排,课程如何上”的问题;
(2)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将更加重视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在打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思维;
(3)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本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目的的延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学活动”;
(4)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开设研讨课,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
(5)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将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注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和实验过程必然是项目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能够维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使团队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部分为团队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要相互依靠、共同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参与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观察眼光,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不但能产生各自的观点,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能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产生创新性的思想成果。
4 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
任何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计划,都要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过程是项目实施的目的,也是保证其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针对本科生的项目,更加需要倡导一种“注重过程、宽忍失败”的理念。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还是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参加企业实践、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他们所遇到的将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而难以逾越的障碍,还将遇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节的`困惑,很难正确处理好事实与事实的矛盾、事实与理论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实现本质上的创新,不仅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知识精英方面有所突破。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做人做事、动手动脑以及生存、生活,不唯书、不唯心,只唯实,比获得一个所谓的“结果”要好得多。
5 结 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不容忽视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管理者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要达到计划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需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
[3]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Z].2012.
[4]李人杰,南方军.解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学术论坛,2010(9):243-245.
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 一些片断的引文。 迅速发展时期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丰富和提高时期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等的配合作战,使得战略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通过战争实践,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争胜利。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 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创造性地发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 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争,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 灭陈之战最为著名。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 辩证的论述。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这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火器和复杂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作战能力低下,造成屡战失利。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这时,许洞的《虎钤经》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均对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军"突破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采取步、骑配合的灵活战法,击败了金军强大的骑兵。陈规在《守城录》中,记录了军队开始使用火器和改进城防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的方法,主张"守中有攻",对城市防御战法有所创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均以骑兵见长,特别是后来兴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以高度的机动灵活制敌,并善于学习和利用敌方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其军队的装备。蒙古贵族和后来建立的元王朝战胜南宋时,采取远距离的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实施大集团军队的战略进攻。以上的实践经验和兵书内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军事思想。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一方面出现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 他制定了以 12人为单位的"鸳鸯阵",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清王朝前身)与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夏允□《幸存录》)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长处,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张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层次设防的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时对军队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胜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化学的来由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 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5000-11000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 二、化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这里主要讲述近二百多年来的化学史故事。这是化学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期。让我们一道去体验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领略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 三、化学学科在探索中成长 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 燃素说的影响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烧以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灰烬;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锻灰较多,但很疏松。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随着火焰的升腾,什么东西被带走了。当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人们希望总结燃烧现象本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出版了教科书《化学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贝歇尔有关燃烧现象的解释,形成了贯穿整个化学的完整、系统的理论。《化学基础》是燃素说的代表作。 施塔尔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燃烧是分解过程: 可燃物==灰烬+燃素 金属==锻灰+燃素 如果将金属锻灰和木炭混合加热,锻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变为金属,同时木炭失去燃素变为灰烬。木炭、油脂、蜡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燃烧起来非常猛烈,而且燃烧后只剩下很少的灰烬;石头、草木灰、黄金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含燃素。酒精是燃素与水的结合物,酒精燃烧时失去燃素,便只剩下了水。 空气是带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素和空气结合,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易燃。 富含燃素的硫磺和白磷燃烧时,燃素逸去,变成了硫酸和磷酸。硫酸与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磷酸(当时指P2O5)与木炭密闭加热,便会重新夺得燃素生成硫磺和白磷。而金属和酸反应时,金属失去燃素生成氢气,氢气极富燃素。铁、锌等金属溶于胆矾(CuSO4·5H2O)溶液置换出铜,是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 燃素说尽管错误,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了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基础。我们现在学习的置换反应,是物质间相互交换成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而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某一结构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替换的过程。这些思想方法与燃素说多么相似。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制法 :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舍勒的职业是药剂师--chemist,他长期在小镇彻平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有一次,后院传来一声爆鸣,店主和顾客还在惊诧之中,舍勒满脸是灰地跑来,兴奋地拉着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记了一切。对这样的店员,店主是又爱又气,但从来不想辞退他,因为舍勒是这个城市最好的药剂师。 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实验研究中。对于当时能见到的化学书籍里的实验,他都重做一遍。他所做的大量艰苦的实验,使他合成了许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气、氯气、焦酒石酸、锰酸盐、高锰酸盐、尿酸、硫化氢、升汞(氯化汞)、钼酸、乳酸、乙醚等等,他研究了不少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发现了白钨矿等。至今还在使用的绿色颜料舍勒绿(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发明的亚砷酸氢铜(CuHAsO3)。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纪是绝无仅有的,但舍勒只发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他的全部实验记录、日记和书信才经过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其中舍勒与当时不少化学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宝贵的想法和实验过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启发的作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国的声誉比在瑞典国内还高。 在舍勒与大学教师甘恩的通信中,人们发现,由于舍勒发现了骨灰里有磷,启发甘恩后来证明了骨头里面含有磷。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岁的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这时店主人已经去世,舍勒继承了药店,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继续科学实验。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6年5月21日,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舍勒发现氧气的两种制法是在1773年。第一种方法是分别将KNO3、Mg(NO3)2、Ag2CO3、HgCO3、HgO加热分解放出氧气: 2KNO3==2KNO2+O2↑ 2Mg(NO3)2 == 2MgO+4NO2↑+O2↑↑ 2Ag2CO3==4Ag+2CO2↑+O2↑ 2HgCO3==2Hg+2CO2↑+O2↑ 2HgO==2Hg+O2↑ 第二种方法是将软锰矿(MnO2)与浓硫酸共热产生氧气: 2MnO2+2H2SO4(浓)== 2MnSO4+2H2O+O2↑ 舍勒研究了氧气的性质,他发现可燃物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更为剧烈,燃烧后这种气体便消失了,因而他把氧气叫做“火气”。舍勒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火气”与可燃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焰是“火气”与燃素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他将他的发现和观点写成《论空气和火的化学》。这篇论文拖延了4年直到1777年才发表。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在1774年发现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 普里斯特里始终坚信燃素说,甚至在拉瓦锡用他们发现的氧气做实验,推翻了燃素说之后依然故我。他将氧气叫做“脱燃素气”。他写到: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实验,我想读者是不会觉得惊异的。我自己实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长时间,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通用品呢?不过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罢了。”普里斯特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的利兹作牧师,业余爱好化学。1773年他结识了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他们后来成了经常书信往来的好朋友。普里斯特里受到好朋友多方的启发和鼓励。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四个方面都有很多著述。 1774年普里斯特里到欧洲大陆参观旅行。在巴黎,他与拉瓦锡交换了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正直的普里斯特里同情法国大革命,曾在英国公开做了几次演讲。英国一批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人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普里斯特里于1794年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不得已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化学教授。美国化学会认为他是美国最早研究化学的学者之一。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拉瓦锡和他的天平: 燃素说的推翻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于是又做了更细致的实验:将白磷放在水银面上,扣上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加热水银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之后水银面上升。拉瓦锡描述道:“这表明部分空气被消耗,剩下的空气不能使白磷燃烧,并可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粉末(P2O5,应该是2.3盎司)。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接近相同。”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而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4年,拉瓦锡做了焙烧锡和铅的实验。他将称量后的金属分别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颈瓶中,密封后再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然后充分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发现没有变化。打开瓶口,有空气进入,这一次质量增加了,显然增加量是进入的空气的质量(设为A)。他再次打开瓶口取出金属锻灰(在容积小的瓶中还有剩余的金属)称量,发现增加的质量正和进入瓶中的空气的质量相同(即也为A)。这表明锻灰是金属与空气的化合物。 拉瓦锡进一步想,如果设法从金属锻灰中直接分离出空气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他曾经试图分解铁锻灰(即铁锈),但实验没有成功。 拉瓦锡制得氧气之后: 到了这年的10月,普里斯特里访问巴黎。在欢迎宴会上他谈到“从红色沉淀(HgO)和铅丹(Pb3O4)可得到‘脱燃素气’”。对于正在无奈中的拉瓦锡来说,这条信息是很直接的启发。11月,拉瓦锡加热红色的汞灰制得了氧气。在舍勒的启发下,拉瓦锡甚至制造了火车头大小的加热装置,其中心是聚光镜。平台下面是六个大轮子,以便跟着太阳随时转动。1775年,拉瓦锡的实验中心已从分解金属锻灰转移到了对氧气的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其实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即氧化。这就是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的氧化理论。与此同时,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研究了呼吸作用,认为“是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热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这就解答了体温的来源问题。空气中既然含有1/4的氧气(数据来自原文),就应该含有其余的气体,拉瓦锡将它称为“碳气”。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后,拉瓦锡总结道:“大气中不是全部空气都是可以呼吸的;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是合乎卫生的,最适宜呼吸的;剩下的部分是一种‘碳气’,不能维持动物的呼吸,也不能助燃。”他把燃烧与呼吸统一了起来,也结束了空气是一种纯净物质的错误见解。1777年,拉瓦锡明确地讥讽和批判了燃素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这年的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了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测的面纱,代之以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研究。化学进入了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所以我们说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思维不够广阔,更多地只是关心具体物质的性质,没有能冲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而过是很遗憾的。 拉瓦锡对化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辨证地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简单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矿物界,可以看作是物质元素:光、热、氧、氮、氢。简单的非金属物质,其氧化物为酸: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简单的金属物质,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简单物质,能成盐的土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拉瓦锡对燃素说和其它陈腐观点的讥讽和批判是无情和激烈的。这使他在创建科学勋绩的同时得罪了一大批同时代和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中,在许多有关历史、科学史、化学史的书籍中,作者都对拉瓦锡总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低调的描述和评价,指责他在《化学概要》里没有提起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对他的启示和帮助。但我们得看到,拉瓦锡确实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虽然不是他最先发现氧气的制法,但他通过制取氧气分析了空气的组成,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氧气因此不同于其它气体,被赋予非凡的科学意义。拉瓦锡十分勤奋,每天六点起床,从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专门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拉瓦锡28岁结婚时,他的妻子只有14岁。他们一生没有孩子,但生活非常愉快。她帮助拉瓦锡实验,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在拉瓦锡的著作里,有很多插图都是他的妻子画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三年后拉瓦锡被解除了火药局长的职务。1793年11月,国民议会下令逮捕旧王朝的包税官。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入狱。极左派马拉曾与拉瓦锡有过激烈的科学争论,心存嫉恨,便诬陷拉瓦锡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5月8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对此,当时科学界的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这时,拉瓦锡正当壮年,是51岁。 四、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000124 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成,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代[1]。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基因、纯化基因和扩增基因的技术,其核心是分子克隆技术。它能帮助人们从各种复杂的生物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基因,并把它纯化,再把它大量扩增,用于研究。 20多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分析及DNA重组技术等三大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不仅把分子生物学提高到了基因水平,而且也把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其他学科引上基因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许多揭示生命秘密和生命过程的重大成就 ......
政治:由封建制转为半封建半奴隶制,是历史的倒退经济:中国经济全面衰弱,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文化:文化空前专制,中国科举制彻底腐朽外交:闭关锁国,中国不只没有前进反而倒退260年科技:中国科技开始全面落后西方思想:奴化思想,扼杀明朝开明思想
差别不大,只是换了些说法。这与北大的学术导向有关,主张中国学者建立一种学贯中西的思路,中体西用。但实际上怎么看都只是换了一些说法而已。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研究领域:解析数论 ▪ 典型群 ▪ 矩阵几何学 ▪ 自守函数论 ▪ 多元复变函数.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主要成果: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并且到2015年仍然没有人能超过他。 王元(193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 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等。1980年,王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王元首先将解析数论中的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了2+3。王元证明的2+3表示的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再加上至多3个质数的乘积。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此时的王元只有27岁。其后,他与华罗庚合作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们于1973年证明的定理,受到国际学术界推崇,被称为华-王方法。七十年代后期又对这方面的成果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取得先进的成果。 王元不仅是一位在数学专业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通过数学研究,他进一步关注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和数学家在教育、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影响,将数学这门科学通俗解析,让大众感受数学中的乐趣。他将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部分汇集在论文集《王元论哥德巴赫猜想》、传记《华罗庚》、文章汇编在《王元文集》和《华罗庚的数学生涯》等书中。王元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数学的美的论述是:什么是好的数学?评价数学的标准是什么?“数学的评价标准和艺术一样,主要是美学标准。美学标准对物理科学也很重要,但对数学,它是第一标准。《华罗庚》可以说是王元科普创作的代表作,花费八、九年的时光,写了一本数学家的传记。由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来写的另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传记,正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复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具体文档下载(复制到浏览器回车就能下载了,或者复制到迅雷任务):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熟悉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分析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 学位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5学分,文理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含实习调查2学分和毕业论文4学分),任意选修4学分。到达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 课程设置:(145学分) (一) 通识教育课程(45学分) 修读要求:I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5学分(计算机Ⅱ组课程除外);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6学分。 (二) 文理基础课程(31学分) 学生应在文理基础课程中的经管类基础课程I、II组中修满25学分,并在人文类和法政类基础课程中修满6学分。 (三) 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 1.专业必修课(53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MANA130001 4 4+1 3 程序设计I MANA130002 3 3+1 3 管理学导论 MANA130003 3 3 3 财务管理 MANA130004 3 3 3 全英语课程 运筹学 MANA130005 4 4+1 4 营销管理 MANA130006 3 3 4 全英语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 MANA130007 3 3 4 运营管理 MANA130008 3 3 4 消费者行为学 MANA130055 3 3 5 营销研究 MANA130056 3 3+1 5 营销战略 MANA130057 2 2 5 新产品开发管理 MANA130058 2 2 5 营销渠道管理 MANA130059 2 2 5 整合营销沟通 MANA130060 2 2 6 定价策略 MANA130061 3 3 6 服务营销 MANA130062 2 2 6 全英语课程 品牌管理 MANA130063 2 2 6 实习调查 MANA130016 2 0 8 毕业论文 MANA130017 4 0 8 2.专业选修课程(12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国际营销管理 MANA130049 3 3 6 财务报表分析 MANA130126 2 2 春秋 跨文化管理 MANA130144 2 2 5 广告学 MANA130180 2 2 6 Internet营销 MANA130181 2 2 6 公共关系 MANA130182 2 2 6 全英语课程 商务谈判 MANA130184 2 2 7 奢侈品与时尚品产业营销 MANA130185 2 2 7 营销前沿讲座 MANA130187 3 3 8 体育与娱乐产业营销 MANA130188 2 2 8 商务沟通 MANA130281 2 2 5 全英语课程 营销工程 MANA130282 2 2 6 营销计划与执行 MANA130290 2 2 7 B To B市场营销 MANA130291 2 2 7 实体分配 MANA130292 2 2 6 (四) 任意选修(4学分)南京大学市场营销看他们师资就知道了,后面带主讲课程,我想你也只需要主讲的课程就行了专业主任——吴作民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市场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江苏省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市场营销研究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营销战略、品牌管理 教学方向:市场策略研究 近期主要代表成果:省级以上刊物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著作5本 近期主要主持的项目:国家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系统研究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江苏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研究等五项 近期主要奖励情况: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优秀教材奖,南京大学樱松奖,南京大学双元奖,近两届(MBA)中国移动通讯奖教金一等奖 其他主要学术性兼职: 南京市旅游策划委员会学术委员,南京市秦淮区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第十届中国广告节评委,江苏省广告成就奖评委,南京市优秀广告作品评委 社会服务项目: 南京1912街区 陶鹏德 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江苏省市场营销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市场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国直销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专著教材《市场营销》、《营销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企业:营销、广告、公关》《商业经济管理》等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商学院移动奖教金一等奖。 研究方向:现代营销理论与方法,品牌管理,营销传播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高级营销管理 王国才 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通报表扬的共产党员”、“南京大学商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在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报》、《经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预测》、《管理学报》、《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出版《运营管理:制造业与服务业》、《采购与供应链》、《营销渠道》、《零售业营销》等著作五部(含合著),并为上海宝钢、上海联华、天津钢管、科龙集团、江苏盐业、雨润集团等十余家公司提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零售战略、营销渠道设计以及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管理咨询与培训。现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学报》、《南大商学评论》等刊物的匿名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营销科学与决策,营销渠道与零售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复杂市场理论,新经济与营销创新,物流与供应链 教学方向:零售业营销,营销渠道管理,组织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据、模型与决策 马吟秋 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教学方向:管理沟通、商业伦理 沈金英 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知识产权运作与管理 教学方向:经济法、国际技术贸易 封思贤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 教学方向:证券投资、货币银行、投资学(中级)、国际金融(中级) 焦未然 经济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教学方向:中央银行学、市场营销学、营销渠道管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陶士贵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教学方向: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 陈永霞 管理学硕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现正攻读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 教学方向: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 张珣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助教。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模拟、营销渠道管理 叶潇 博士,南京大学讲师。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 孙雀密 管理学硕士,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助教 教学方向:市场营销、广告学、零售营销等。
南大分析这边牛人确实多。不过选导师要看人品,学弟这个顾虑很有正确啊!要我说啊,想搞科研就去王伟,夏兴华,陈爷爷组。这三个组的学术气氛不错,老板人品也不错。不推荐的是鞠熀先组,听说他们组最近被大面积延期毕业的学生搞得乌烟瘴气的,现在整个组里面人心慌慌……默哀三分钟……南大的无机和分析都挺好的,我是配位的,对分析了解不多。我知道分析的牛人好像有陈洪渊,鞠愰先,徐静娟,陶农建,夏兴华等。现在的王伟老师好像也不错,青年千人,化学两刊发的不错。我建议争取保研,不然选好导师的可能性不大,南大每年化院保研占主要的。
很好啊,还有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呢,应该算是国内很不错的科研院所了。顶天立地铸辉煌:南京大学近十年高水平科研成就回眸在2014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南京大学牵头的“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荣列榜首。至此,在获国家认定的3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里,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2个、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参与建设的2个,协同创新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这一喜人的成绩,正是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的体现。“顶天立地”,一方面确立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流科研成果;一方面融入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一流社会服务水平。时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洪银兴如是规划南大发展战略。近十年来,一代代南大学人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精神传统,甘于寂寞,励精图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无论是科学论文的发表还是科技奖励的取得,无论是瞄准国家建设急需还是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无论是攻克科研前沿课题还是扎实服务地方建设,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无不以高水平、高质量、高产出的特征令世人瞩目。——原创研究彰显实力高水平的原创研究催生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正如中科院院士、校长陈骏所言,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是南京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2007年2月27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凭借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原始创新成果不能急于求成,它们要被人们所认识,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回顾自己团队19年磨一剑的艰辛历程,闵乃本院士如是说。“甘坐冷板凳”的学术追求在南京大学不是个例。据统计,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近五年以来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全国各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一项项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而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无不是南大人在实验室里长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坚持,求真与奉献。“即使在社会风气浮躁、甚至是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南大人依然能够坚守这种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踏实沉静、埋头苦干、不求功名、矢志不移”,党委书记张异宾如是说。高产出的科研论文更加注重科研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在南大学者发表SCI论文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影响因子论文(大于3.0)的比例由原来占总数的10%提高到36%。2000年以来,由南京大学教师参与撰写,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22篇;在今年10月27日揭晓的最新Nature Publishing Index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南大教师在Nature子刊、PNAS、PRL、Angew、JACS以及部分影响因子大于20的学科群一流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也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17篇增加到了2013年的55篇。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建设成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孵化器。近年来,南大一方面打造科研平台,一方面创新科研模式,从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两方面入手去提升科研实力。目前,“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已运转有序,不断有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另外,2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遗传工程小鼠种子中心;5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2个部省级科技平台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也成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的沃土。——文化传承固本筑新82年前,罗家伦在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以“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复兴民族大业的参谋本部”定位学校的使命。时光荏苒,南京大学虽几经变革,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标与追求却始终未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一部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扛鼎之作上。自《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册府元龟》(校订本)、《全清词•顺康卷》(20册)等煌煌巨作之后,近5年来又有一批填补空白的文献整理工程相继问世:《中国佛教通史》(15卷)是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填补了佛教通史研究的空白,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历代曲话汇编》(15集)以曲话的形式勾勒了中国戏曲史发展的脉络,在学术史与出版史上均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开拓性地开展“域外汉籍研究”,占领了国际汉学在该领域的制高点;70册《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被誉为继清末杨守敬《古逸丛书》以来规模最大的同类丛书。在“顶天立地”战略的指引下,南京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不断提升研究层次和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哲学与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积极推进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话语权。2009年,《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出版,该文卷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解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的研究,这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南京大学还在国内率先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多语种多媒体数据库,这一集马克思主义原始手稿、多语种文本和社会科学经典文献为一体的大型多语种多媒体数据库,资料全面、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学界已产生重要影响。借助南京的地域优势,南京大学已成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重镇。继获得第五届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之后,南京大学又完成11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日军大屠杀罪行提供铁证。2014年,两岸四地68位学者合力完成的一千万字《中国民国专题史》已交出付印,计划在两岸举行首发式。南大连续13年成功举办了33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承担世界第一斜拉桥、被省政府称为“江苏第一工程”的苏通大桥建设的管理研究,在大型复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全面调查、梳理、研究了江苏文化遗产,为保护、彰显江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已形成南大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道路和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文科研究集群也正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顶天立地”的背后,是南京大学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我校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2013年度42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4年度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我校获得5项重大项目立项资助,位居全国第一。——协同创新再绘新篇“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站在新百年的发展起点上,南京大学结合长期的改革基础,通过引入协同机制来激发学校自主创新的活力,较早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2013年4月,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一年多内,南海中心各项工作初显成效:目前,已向外交部、中办、海权办等部门提交20余份对策建言报告,提供中办国办50份图集,为三沙提供图件200份。今年,南京大学牵头的“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全A的成绩通过专家咨询,在参评协同创新中心中名列第一。这是继去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位列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名之后,南京大学连续第二次在认定中取得优异成绩。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均是我国人工微结构研究的重要基地,物理学科评估名列前茅,集中了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此外,南京大学牵头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参与建设12个,校内还启动了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点,凭借文理科综合优势以及丰富的研究前期成果,南京大学在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国边疆安全与周边合作发展、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播、两岸关系、大国关系等领域将产出更多的对策性成果。正如陈骏校长所说,在未来,“南京大学要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己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原创科研,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有, 你要不要。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男,汉族,研究员,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1954年11月28日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同年到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副研究员,1992年任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1993年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任国家计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曾任亚通股份(600692)董事长,第六、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曾获“中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并被评选为“1988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参与起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多次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各部委获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其主要代表作《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1987年),提出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大进大出的加工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构想,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为党中央制定和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另提出“九大都市圈”的发展战略构想(1995),引起巨大反响。近年的新作《大变革时代的思考》(论文集)与《货币霸权战争》(专著)值得一读。
加分。根据查询大连交通大学的官网得知:大连交通大学发表论文是可以进行加分的,不同的学校的规定考研加分制度不同。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一、写在前面
1.我们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会不停的面对这段时间的计划完成了,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段时期该做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害怕,知乎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就要勤奋的去搜一搜下一个时期给自己制定什么样的计划才能更好。
2.当你学过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时候,如果你幸运,可能不会遇到,之前复习的方法不对,之前复习的方向不对等一系列过去走了弯路的内心崩溃的时刻。
这个时候要学会好好的调整心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大家复习得也并非都一切顺利,因此好好的抓住剩下的学习安排就好了。
二、个人情况
复习84天上岸大连理工大学,分享我的学习思路与经验。
总分325分,政治54分,英语62分 346体育综合:209分
三、各科目复习经验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3日语
③346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运动生理学》王瑞元2012;《运动训练学》田麦久第一版;《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第四版)
政治:
1.前期准备
这个阶段大概是在4月份——6月份。核心是选择好参考书,然后跟着视频学习。那有人可能会说了,视频没更新或者是找不到资源。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政治视频看往年的就可以(除了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部分会稍许改动之外,其它的都是固定的。
时政可以在大后期再整理)。我视频跟的是徐涛,参考书买的肖秀荣全套。这个阶段切记不要贪多,否则嚼不烂。大部分的人不具备政治功底,你需要做的是:第一,每天养成视频学习的习惯,第二,看完视频之后将
视频中对应的书本内容再看一遍,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在日后的强化阶段理解记忆。
2.强化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在7——10月份。到这个阶段之前,应当是把视频和课本都过完一遍了,那么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刷题。没错,题海战术往往是能短时间内检验、提升一个人学习效果的最佳选择。关于习题集的选择我建议是肖秀荣1000题。
在做题时,第一遍先用铅笔做,错了的题用红笔圈出来,第二遍的时候就把错了的题擦掉重做(当然,你要有钱买两本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不建议,因为誊错题会浪费时间)。
对于错了的题,不要第二次做对了就不管了,除非你能达到看一眼题目就知道选哪个的地步,否则就老老实实把每个错误选项都分析一遍,为什么它是错的。不要问我为什么不买别的习题集,同样的话,不要贪多,否则嚼不烂。
3.全面掌握阶段
别以为就到冲刺阶段了,不经历这个阶段,冲得再凶都没用。这个阶段大概是10——11月。这个阶段的核心——全面掌握。你需要:第一,回顾你学过的所有内容,找到最模糊的那部分加强理解和记忆。
这里我大概整理了一下,主要有:1、马哲部分的政治经济学 2、毛中特和史纲中的各个时期的会议、著作、革命理论 3、思修法基中的法与德。(具体视自己的复习情况而定)。第二、买其它老师的题做,如徐涛和腿姐。全面掌握,掌握的不仅是自己,还包括出题人的出题思路,容易设坑的地方。
4.冲刺阶段
这个阶段没什么好讲的,背就完事了,不过背不是傻背,而是理解式的背。我相信你可以做到把某道分析题一字不落全背下来,但是你背一道题的时间,别人可以背三道题,你背一套卷子的时间别人能背三套。(有些词语搭配是固定的,这个就需要完全背下来了)。
还有在这里,不要问是不是只背肖四就行,不要背肖八了。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想得高分,当然是背得学多,背得越熟越好。我当初肖八背了五遍,肖四背了八遍,徐涛一些不重复的题我也背了两三遍,基本上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了,虽然考场上也有没覆盖到的题,不过背的素材多了,积累的多了那真是随便写。
5.其它方面
政治高分,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题。但是我能这么说,就算你把选择题全做对了(我本人政治选择题就错了第一题)也差不多就80出头。想得到90分左右的成绩,你必须同样注重分析题。1、练字。单个字不要求多好看,至少整体看起来工整有序。 2、排版。分小标题,重点在前,补充在后。 3、专业术语。不要通篇都是口水话,多写一点行话。
总结:因为高中学理,对政治实在不开窍,哈哈,所以分数比较低。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最好可以报一个班,这样会高效许多。
英语
1—2月:寒假就报网课,所以英语从寒假开始复习了。刚开始就是听听网课,背一下老师上课讲的单词之类的,并没有开始系统的复习。
3—6月:我是考英语二,但是一开始我是看的英语一,这样到后期会比较轻松。这一阶段我主要就是看阅读文章,看文章就是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词,分析自己不懂的长难句,这个过程我觉得马虎不得,对后面的帮助非常大。
但是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做真题,因为基础没有打好就做真题有些浪费真题。至于背单词,我是在四月花了大概三周的时间把单词书背了两遍,这里推荐大家可以去网上找艾宾浩斯背书表格,不管是对于背单词还是专业课都是非常有用的。
7—8月:暑假就回家复习了,但是在家的效率真的特别低,我觉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考虑留在学校复习。这个阶段英语我就开始翻译真题文章,每天坚持翻译。总之现在想想,暑假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9—11月:这个时候我开始主攻英语二的真题了,基本上就是每天做一篇真题,然后画出不会的生词然后背,并且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觉得做真题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英语二的真题做了两遍。
大家一定要把最近两年的真题留下来作为考前模拟哦。接下来就是作文,作文我是10月才开始背的,真的感觉太晚了,大家可以适当提前这个时间,我是每天背一篇,然后默写,
作文这个部分我准备的很仓促,大家还是要早早准备比较好,我考试的时候作文就很没底。接下来是翻译,翻译我刚开始是做的英语一的翻译,觉得真的是比较难了,而英语二的翻译就比较贴近生活,相对容易,所以我就每篇练了一遍就没怎么管了。
12—考试前:最后一个月除了背背作文,就没怎么看英语了。然后到考试最后三天,掐表做了完整的英语试卷,控制时间。
总结:在复习英语方面,我把太多时间都给了阅读,虽然说阅读的分值很大,但是其他方面大家也千万不能松懈。
专业课
我是临近研招网报名脑袋一热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当时目标院校推免满了,招收名额还缩招了。生理学我一直在复习,训练学和社会学完全没接触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专业课也打了不错的分数,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试一试。
三本书背诵的难易程度:生理学>训练学>社会学
借鉴徐涛老师的学习模式,我会把每本书先浏览一遍,大致看看每本书讲了什么。(这个过程你不要奢望你可以记住多少知识点,这一遍最大的意义就是给自己打打气,在心里鼓励自己已经看过一遍书了,距离考上迈进一步)。
第一遍过后,我会看每本书的目录,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章节以及必然的联系是什么,思考的过程你会有好多产生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看每一章节,你会发现内在推动力会让你的学习专注力大大提升。第二遍看书不要求速度,要求找到每句话、每段话的重点。
以生理学举例:
激素的允许作用 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称为允许作用。
(一句话)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称为允许作用。
提炼:一种激素本身不发生作用,但是配合另一种就会有作用。
词: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必要基础
理解:三角形的激素对应不上圆形口的受体,但是三角形和正方形激素可以变成圆形,然后产生效应,在带入一个激素名称。
PS:也就是生理学是理解性为主,把生理过程去复杂化---动画化,你会发现枯燥的知识突然可以理解了。其他两科目同理。
第三遍看书就要脱离课本,看目录还要理解记忆之后,你会对课本有一个大的框架,里面细致的内容在筛选出:难、中、易。难的做强化或者看看MOOC,中等的试着在自己去理解理解,理解不了同难的解决办法,易的重视次数,慢慢你会发现你每一个学科上薄弱点是哪里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历年的真题也非常重要:历年大工真题+历年不同学校但是参考书一样的真题
历年大工真题:
不是去让我们押题,而是去找平行知识点。何为平行知识点:
比如20年训练学考了竞技需要原则的要点,那么剩余几个原则的要点就是可能出题的点了;
生理学如果考了:等长收缩的知识点,那么平级的那几个收缩方式自然而然要引起你的注意;
社会学如果考了:体育对政治的影响,那么对文化、教育、经济的影响就要留心了。
历年外校真题
我搜集到了11个左右学校的真题,然后把每个学校考点在书中标记,你会得到两个有价值信息:
同一个学校经常围绕某一知识点出题,那就足以证明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定位此知识点在第几级,梳理出平行知识点,然后逐个击破。
不同学校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出题,这就证明这个知识点是此书的重中之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点,然后去知网下几篇论文,看看围绕这个知识点都干啥了,这就相当于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然后整本书大致就会被我分成:非重点(八百年不考一次)-非重点章节(没啥核心理念)-次重点(大工没考过,但是其他学校考过;零星出题,不集中)-重点(经常出题且频率高)-超重点(这本书最核心的那几章节)在层层梳理框架之后,先前难-中-易这三部分的知识点将会变化
易:准确说出其本质,就比如体能定义、社区体育、运动性贫血等你可以立马说出他的重点。
四、最后建议
我觉得考研带给我最大的收获绝不是一战成硕的喜悦,而是让我知道了高中那种看似努力实则啥也不会的面子工程解决不了问题,也正是高考的失败,才让我真正的反思到学习真的讲究方法。22年。
有跟着我学习思路复习的小伙伴,专业课均分在230+,也有一意孤行,按照自己思路来,专业课考180+左右的。
言而总之,上述专业课的复习思路是相对便捷且稳妥的,如果你想冲击高分,挑战自己的记忆力,去背每一章节,我觉得也可以,付出比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但是往往这样背死书的效果不会有多好。
其次,大工研招网上对考研报录比、复试流程及参考书问题、复试初试占比问题、招生人数问题有详细解释,大家移步大工研究生主义可以搜索到。
如果学弟学妹有什么想具体询问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祝愿大家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争取一战成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