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三名院士发表论文

三名院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三名院士发表论文

因为她找了一个美国人结婚,她的丈夫就是美国籍,所以她才会选择加入美籍。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在中国, 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国内标准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陆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三名或三名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 (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选举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做出此项决定时,参加投票表决的院士人数,不得少于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的票数不得少于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该项决定,需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查批准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外籍标准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举,每位院士推荐一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名院士的推荐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其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院士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国际标准 国际院士如:国际科学研究院院士也属于院士.国际科学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于一999年5月一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直属主管单位,每三年换一届院长,现任院长是二00漆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前副总统 艾尔·戈尔, 国际科学研究院北京办事处是二00漆年六月成立,是国际科学研究院二级单位。是授国家多部委指导监管 工作的独立的综合性科研调研机构。与国家多个直属科研单位是共建单位。全国共发展教育分院漆个(三个拟建中)医疗分院吧个(四个拟建中),经济管理分院三个(一个拟建中)工业分院三个(一个拟建中)个,企业分院二三个(一二个拟建中),文化分院四个(二个拟建中) 特聘客座教授陆0余人.院士多人,列如:刘生堂等科学家.学者.专家均为国际性认可院士,他们先后承担中国国家9漆三计划项目一项,国家吧陆三计划项目二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共二一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陆项,国家公益基金项目三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一项(其中一等奖三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二项(其中一等奖一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四陆篇等。 增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先要推荐院士候选人,然后进行学部评审和选举。 推荐候选人有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个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每位院士最多推荐二名候选人。二00三年增选时,要求陆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有陆名或陆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四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 学部评审要进行两轮,第一轮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从二00三年起,第一轮评审全部采用通信评审。评审院士们通过阅读被推荐人的有关材料,独立判断,行使选举权利。 然后就是选举,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半数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同票数相同而超过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二00三年新当选的院士包括两名女性,她们是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志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研所的陈赛娟。新院士平均年龄陆二岁,陆0岁以下的占三5%,50岁以下的占9%,其中年龄最小的四四岁,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和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刘志红。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总人数达到陆陆三名,其中女性三陆名,平均年龄为陆9.陆岁

他好像成为教授了,继续钻研数学难题,他也算是实现了梦想吧,是难得的人才。

1997年6月6日,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教授接到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检举信,详细列举了胡黎明博士学位论文《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的形态控制》的抄袭章节、数据及被抄袭文献出处等材料。该校高度重视,当天即由2名院士、3名材料和化学学科资深博士生导师组成专家组,认真审核检举材料、胡的博士论文和相关文献,一致认定:检举属实,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存在极严重的剽窃行为。6月中旬,专家组再次逐章审核胡的博士论文,所出具的“关于对胡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意见”认为:该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内容均系抄袭他人成果,应严肃处理。6月18日,该校召开为期一天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门会议,仔细审核全部材料,并请胡黎明及其导师分别到会传阅材料,还请胡申辩、答辩。但胡“丝毫没有认错的意思”,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论文雷同并不奇怪,正表明英雄所见略同。”最后经学位委员会讨论,认定胡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从模型、数据到表述方法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剽窃现象,其抄袭是有意的、大范围的、系统的,抄袭程度前所未见,性质极其严重,且本人不能正视剽窃事实,学术道德败坏,是对国家学位条例的极大蔑视。后经无记名投票,一致决定撤消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资格。6月27日,上海市“学位办”再次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相关问题,并再次认定:华东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定性是合适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有讽刺意味的是,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记者披露:胡黎明的上述博士论文成文后,当初“为慎重起见,曾送交20位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化学方面的校内外同行专家评阅,其中有11位为校外造诣颇深的教授,分属全国7所重点大学和3个著名研究所。收回的20份评阅意见中,有18份认为这是一篇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原始的答辩记录也可看到,答辩过程是认真的。答辩委员会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最后仍一致通过其答辩。”(注:“对胡黎明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剽窃他人成果事件的采访手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年第1期。)无独有偶,胡黎明等联名在《华工学报》发表的两篇论文也存在严重剽窃现象,此公还多次在获奖人才基金申报等材料中弄虚作假,并利用计算机虚拟制作了两本莫须有的所谓“专著”——《CVD技术的化学工程研究》《纳米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的封面。胡黎明的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敏恒教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主要是受胡黎明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件的牵连,中科院学部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们投票表决,决定撤消其院士称号,并在2000年6月院士大会上公布。这也是中科院第一次因学术道德问题而对一名院士除名。

三位院士发表论文数量

1、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 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2、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 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验,试图发现重力和电的关系,寻找磁场对光源所发射光谱线的影响,寻找电对光的作用等等,由于当时实验条件所限,虽未获成功,但他的思想和观点完全正确,均为后人的实验所验证。 法拉第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的概念,在电磁感应、电化学、静电感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力线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场的思想,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否定了超距作用观点。爱因斯坦曾指出,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麦克斯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为之找到了完美的数学表示形式从而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法拉第对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纯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的杰出的科学贡献,永远为后人敬仰。 3、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并以自己在教会迫害下的牺牲唤起人们对日心说的公认,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00多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才公开承认对伽利略审判的不公正,1980年10月,世界主教会再一次声明,为科学巨人伽利略沉冤昭雪。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大家庭。他从小表现聪颖,17岁时被父亲送入比萨大学学医,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由于受到一次数学演讲的启发,开始热衷于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1585年辍学回家。此后曾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由于他反对当时统治知识界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和物理学,同时又由于他积极宣扬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所以不断受到教授们的排挤以及教士们和罗马教皇的激烈反对,最后终于在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强迫在写有“我悔恨我的过失,宣传了地球运动的邪说的“悔罪书”上签字,并被判刑入狱(后不久改为在家监禁)。这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的摧残。但他仍然致力于力学的研究工作。1637 年双目失明。1642年他由于寒热病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时年78岁。(时隔347年,罗马教皇多余地于1980年宣布承认对伽利略的压制是错误的,并为他“恢复名誉”。) 伽利略的主要传世之作是两本书,一本是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主旨是宣扬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另一本是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简称《两门新科学》,书中主要陈述了他在力学方面研究的成果。伽利略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 (1)论证和宣扬了哥白尼学说,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地球的公转、自转以及行星的绕日运动,他还用自制的望远镜仔细地观测了木星的4个卫星的运动,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学说。 (2)论证了惯性运动,指出维持运动并不需要外力。这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运动必须推动”的教条。不过伽利略对惯性运动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也认为“维护宇宙完善秩序”的惯性运动“不可能是直线运动,而只能是圆周运动”。这个错误理解被他的同代人笛卡尔和后人牛顿纠正了。 (3)论证了所有物体都以同一加速度下落。这个结论直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说法。两百多年后,从这个结论萌发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4)用实验研究了匀速运动。他通过使小球沿`斜面滚下的实验测量验证了他推出的公式: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他还把这一结果推广到自由落体运动,即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 (5)提出运动合成的概念,明确指出平抛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合成,并用数学证明合成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他还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了斜抛运动在仰角45°时射程最大,而且比45°大或小同样角度时射程相等。 (6)提出了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他生动地叙述了大船内的一些力学现象,并且指出船以任何速度匀速前进时这些现象都一样地进行,从而无法根据它们来判断船是否在动。这个思想后来被爱因斯坦发展为相对性原理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7)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证明了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他还解释了共振和共鸣现象。 此外,伽利略还研究过固体材料的强度、空气的重量、潮汐现象、太阳黑子、月亮表面的隆起与凹陷等等问题。 除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外,伽利略还在研究方法上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是他首先把实验引进物理学并赋予重要的地位,革除了以往只靠思辨下结论的恶习。他同时也很注意严格的推理和数学的运用,例如他用消除摩擦的极限情况来说明惯性运动,推论大石头和小石块绑在一起下落应具有的速度来使亚里士多德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从而否定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就能消除直觉的错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现象的本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伽利略一生和传统的错误观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对待权威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地加以研究。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他的奴隶的人,变得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作毫不能违抗的圣旨一样,而不深究其他任何依据”。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

赵鹏大

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和数十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殷鸿福

殷鸿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士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1961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矿产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及《古生物学报》、《地质科学译丛》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古生物学分册)》副主编。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委员、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已发表专著13种,论文74篇,其中外文论著21篇(种)。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教授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修改了原定为中三叠世拉丁期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连续刊载,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腹足类)、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古地理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物成矿学及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0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历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顾问,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委员、顾问、元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先后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筹建了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於崇文是地质科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勤奋探索者和开拓者,他为祖国的地质找矿、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本仁

张本仁,1929年生,安徽怀远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著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有系统创新成果。他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笔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率先讲授矿田构造学课程。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共同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并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深入解剖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特征,共同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模式。他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著有《成矿系统论》,推动了矿床学进步。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研究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学科框架,出版的确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全面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有多处找矿发现。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访问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家S.R.Hart教授,系统研习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回国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学教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宇宙化学研究室和地球化学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学地质系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副主任。2012年9月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从事富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寻找富铁矿曾是中国当时(1976~1980年)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李曙光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鞍(山)-本(溪)队黑富矿研究组长。弓长岭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富磁铁矿床,矿山急需要在该区寻找深部矿体扩大储量。李曙光应用“趋势面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的深部富矿体,并被钻探验证成功,在预定深度打到厚层富矿。此外,李曙光等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由于该工作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他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他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振民院士是中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上地幔动力学、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学研究,并取得突出学术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过程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增生动力学主因之一,他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接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Nature(《自然》)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为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深俯冲榴辉岩质岩石圈板块断开(或拆沉)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了解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中国东部11个地区地幔橄榄岩位错显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橄榄石位错稳态亚颗粒是估算上地幔流变应力的最佳显微构造参数。他和合作者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岩石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孔岩心系统物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高密度榴辉岩与低密度片麻岩之间高反射系数是引起地震强反射体的主因,不同尺度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和透入性应变面理组构是增强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反射载体。他还成功地模拟了铬铁矿形成的机理,证实地幔岩中铬透辉石和铬尖晶石通过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铬元素,并富集呈工业品级的铬铁矿石。

莫宣学

莫宣学,1938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199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200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1996~200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1995年至今)、《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年)及编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学家。1962年6月生于青海西宁,籍贯云南省石屏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的研究,以中国东部为研究基地,结合全球对比,在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以及微区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系统创新成果。首次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63种元素的丰度值,揭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独特的双层结构和中性的总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全球单层基性下地壳模型。发现与提出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团队开拓了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新方法并取得国际公认的成果和高水平数据。曾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杨伟院士发表的文章大约有300多篇,其中包括科技论文、学术论文、书籍等。

中国科学家排名: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钱三强、于敏、赵九章、王淦昌。1、赵九章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赵九章是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是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2、邓稼先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学家。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3、华罗庚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的美称。4、李四光李四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他是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和《地质力学概论》。

发表论文署名的院士

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知网这次真的是很过分,为了利益真的是没有底线了,必须要严惩。

当前不少媒体中对于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多用“李小文先生的成名作进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进行描述。李小文先生全面学术成就少见报道。 就现有文献或资料看,李小文先生对于自己学术成就的“夫子自道”(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刊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35No. 4, 2005年12月)不失为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小文先生在该文正文中并未提到进入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里程碑系列(仅出现在参考文献),他可能不是特别看重此荣誉。在该文中,他更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小文先生的信心与豪情溢于纸面(“夫子自道”的理解见于此博末尾的点评),。 他写道:“1981年我的第一个几何光学模型,虽然载入了美国《遥感手册》第二版(1983) ,但只能算一个小成果。...针对辐射传输理论的局限性,李小文与Strahler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提出了几何光学模型,主要考虑地物的宏观几何结构,在解释复杂地表的反射特征时有其简单、明晰的优势,得到国内外遥感学界的普遍承认,国际知名专家、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R. Dickinson,美国遥感界先驱者之一、堪萨斯遥感实验室前主任Moore教授,我国遥感界奠基人陈述彭院士,美国宇航局副局长Asrar教授等人高度评价几何光学模型。...互易原理是电磁学、光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石,曾被当作检验遥感数据质量的标准,但受到测量界的强烈反对,争论长达20年。李小文等人给出了像元尺度上互易原理失效的条件:在像元尺度上,空间均匀的入照产生空间不均匀的反射,且明暗两区之间串线不对称,则互易原理在像元尺度上失效。李小文等人用一个简单几何光学模型说明上述条件,在IGARSS1999年会议上发表后引起轰动。” 有关小文先生的报道中普遍提到他的成名作与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是什么样的著作或汇编? 小文先生赖以成名的模型是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他在一些场合强调的是他的模型而不是他的论文。 附3的资料称:“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权威性正式传记《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理学分册)也明确指出:“说到他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时李小文先生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先贤早就观察到了初春草地反射的方向性这一现象。韩愈诗中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此就有高度概括。” 由附3可以推断,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的全称是“国际《光学遥感里程碑系列论文》”,它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学术专著。那么,它是收集有关论文的专门出版物,还是对于以往论文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 “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尽管英文缩略语未变,但全称已有过变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最早的名称是1955年成立的“光学与光学仪器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缩写为SPIE,)”,中文译名也译作“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见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网页:)。新的英文名称全称为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On July 1, 1955 SPIE was founded as the Society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in California to specialize in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In 1964 the Society formally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经过我的一段搜索,刊有小文先生论文的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浮出水面(Selected Papers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heory标为“reprint”,意指发表论文的汇集本)。该卷共收录大约59篇论文,全文共684页,小文先生的论文《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页码为“88-104”。1997年,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还出版了《Selected Papers on Laser Applications in Remote Sensing》等多卷。 除了成名作之外,小文先生的代表作还包括哪些? 此处介绍中国科技创新网()中的表述:“本人(李小文):1.创建了李-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系列,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辐射传输模型在处理多次散射的优势,建立了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2.推翻了西方沿用十多年的互易原理的热力学证明,首次发表了在该书作者假定条件下导出的正确结论,并给出了互易原理应用于非均一像元方向-方向反射计算的约束条件。3.构建了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模型,初步解决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和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的尺度纠正问题。4.提出了多阶段目标决策的反演方法,建立了基于先验知识的遥感病态反演理论。” 据百科百科()介绍,小文先生的代表作有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和A prior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BRDF model inversion。 我觉得,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附2)中所列的“代表论文”应当是比较合适的,具有较强说服力。遥感界的专家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价值大小,而不仅是发表日期,提炼与排列一些作为“代表作”?

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会被严肃处理,知网的行为已经涉嫌垄断被相关的部门进行了立案调查,我认为在经过这次事件中,知网的声誉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知网也需要向其他的学者进行盗窃,赔偿对方的损失。

布鞋院士”李小文:曾带出160名博士、硕士1. 李小文,1947年出生在四川自贡,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在当地从事会计工作。优渥的家庭环境让李小文从小生活无忧,但父母亲工作繁忙,却无法时刻陪伴他,早早就把2. 重返大学校园,李小文如鱼得水,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研究生,他深知祖国赋予的责任。除了上课,图书馆成了李小文的第二个宿舍,他像是一个饥渴的人,3. 李小文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科研事业,他给这些书题过序《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等

发表论文署名老院士

一是本职,一是兼职性的荣誉职位。北大教授是他的第一身份,署名时用本职(有特别意义,需要把本兼各职写明的情况极少,发表论文时纯无必要)。自己在题下标出“院士”,和小学生作文后面括注“去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民企经理名片上打上“优 秀 党 员”几个字一样,5分霸气,5分寒酸气。寒酸气不是寒酸的人才会有的,权贵的寒酸气更让人肉麻。

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知网这次真的是很过分,为了利益真的是没有底线了,必须要严惩。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

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

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

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扩展资料: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论文

中科院院士是一个名誉称号,并不表示他就是中科院的员工,中科院只是作为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单位而已。如果你本身并非中科院的员工,又有什么可能以中科院的名义去发表文章呢。

三天发表一篇论文的院士

施一公的牛可以用一句话概况:周五,四天,三篇article,两篇Science,一篇Nature。关键,这两项工作随便哪一项都是结构生物学登峰造极之作。4天时间,两篇Science,一篇Nature。

目前全球公认的3大高含金量论文:Science、Nature和Cell(简称“CNS”),能在这3类论文上发表文章的教授学者都是具有很强科研学术能力的人。所以很多普通高校的教授,终其一生也难以在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而施一公在4天时间里,先后发表了3篇这种级别的论文。

说到施一公,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曾经清华大学副校长,现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有着过人的科研学术能力,同时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格,先后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后起之秀。

很多人只知道施一公有着华丽的履历,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是对施一公究竟有多厉害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比如大家知道施一公全国数学联赛获一等奖保送清华,毕业后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过博士后研究,之后用了10年时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助理教授一直成长为讲席教授。

而接下来于2008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博导。之后几年获得了中科院院士头衔,并逐渐成长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对于施一公而言,他的前途一片光明,而且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代表,给了他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施展拳脚的机会。

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担任西湖大学校长,计划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

何院士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不信神鬼,不唯权势,有正义有担当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是民族脊梁。 何院士有些飘了,不要以为是院士,就什么都懂,像特朗普一样。发言不专业,会让人觉得是某个利益的代言人。 何祚庥院士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在 历史 的关键时候敢于讲真话,功劳很大。是国家栋梁之材! 何院士反伪科学,反邪教功不可没。但春风得意之际,无需暗示自己高人一头。还有仅仅抓住中医古籍的某些错误,就武断地把中医归为“伪科学”,是十分不妥的。如果回顾一下,当年“特异功能”之风甚嚣尘上之时,美国人是很不以为然的(虽然不妨碍美国以后又庇护了一些“特异功能大师”)。此外美国主流医学界,对中医抱着“疑而又用”的态度,一方面千方百计搜集中药组方,一方面又说中医“不科学”。而中国的知识界,尤其是西医界基本上是认同美国做法的。某些西医专家公开配合方舟子抹黑中医,就是明显例证。而方舟子不是鼓吹中去(中)医留(中)药吗!不知何院士是否也受此影响了? 除了物理 他什么都懂 觉得和方舟子有点像。 当我们需要评价一位院士的时候,一般可以参照听其言观其行的方式,但是无论方法如何,如何客观的评价都需要建立在事实依据的前提上,不能人云亦云,一切结论都必须要有坚实的事实做基础。譬如我们可以从何院士曾经公开发表的论文看到何院士的某一面。大家看看论文摘要就可以了。 通过摘要,客观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何院士的这一篇论文通过专业物理学的发展史去跨界论证 社会 科学的政治思想。 社会 科学也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那就要讲究专业性和严谨性,在这里,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没有问题,文中所证明的政治思想也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是作者如何运用 社会 科学的论证手段和方法去论证前者和后者的关系问题。是归纳法吗?演绎法?统计调查? 院士也好,专家也好,离开自己的专业,就是门外汉了!以自己的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最伟大的院士。 如果每位院士都像何一样,科学院就不要再成立下去为好。院士是专家,不是外星人。飘起来了,自以为是,害别人也害自已。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对非专业的中医可以回答不懂,但决不能乱讲!害了大众,也害了国家。

  • 索引序列
  • 三名院士发表论文
  • 三位院士发表论文数量
  • 发表论文署名的院士
  • 发表论文署名老院士
  • 三天发表一篇论文的院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