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很多的畅销书告诉人们如何好好说话,如何把话说进对方心里,不管是和领导客户之间,还是和家人亲子之间。确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硬性需求,但沟通不畅却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经常是一个人在这边说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的,另外一个人却云里雾里甚至完全理解错了。 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因为语言里面没有逻辑性或者逻辑性不强导致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简单的语言逻辑,了解一下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沟通。这些远比教人说话的那些洗脑书要实用得多!学习了语言逻辑的基本原则,说话的技巧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是专门介绍语言逻辑的一本小书。说它是小书,是因为书很薄,薄得跟逻辑这门深奥的学科比起来,真的是太不匹配。书中内容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生活的学术性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生活中的语言中的逻辑,“造成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它摘取了逻辑学里面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东西用来科普,非常适合普通人入门学习了以后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这是翻开本书的第一句话,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是一种大脑的理性思维活动,通常和推理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从现实中表面可见的事实导向其背后的真相。所以,它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混乱的思维,是无法带来高效的沟通的。 本书一共分为5个章节,每一章都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第1章是准备,介绍了作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接下来两章是逻辑学的核心,探讨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第4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5章围绕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下面,我来具体的解读一下书中的知识。 逻辑性的语言有几个关键的特点:全面、客观、准确。这些可以说是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准备的最基础的思想框架。 具体说来,首先,我们在了解事实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保持足够的专注力,这有助于我们捕捉事实的全部真相。 再来看看“客观”这个要求。客观的对立面就是主观。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主观。主观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观念。尤其是观念,它总是被我们自以为是地当做客观的理所当然的而不愿意主动改变。其实,观念只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正确的认识外部世界。所以,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被修正的。在观念修正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近事实真相。 最后看看“准确”这个要求。观念必须借助语言,人们才能顺畅地交流。语言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越接近基本的事实,越直接,观念的表达就越准确,沟通就越清晰,越有效。反之,语言越模糊,越模棱两可,听的人就越糊涂。 人是很主观的情感动物,所以要保证客观的语言逻辑,一定要绕过主观的干扰。第二章介绍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简单来说,逻辑其实就等于理性。 书中,作者罗列了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几个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客观、确定、非黑即白。我个人认为非黑即白,本身就是一种确定的特点,它不存在中间状态。但是我们的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人们一旦处于这种灰色地带,情况不明时,就会显得焦虑不安。 在逻辑学的观点里,灰色地带只是暂时的,是真相不明的一个情况。逻辑学的本质就是去求真,所以,当我们处于灰色地带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一定要去找到背后的真相。而且,在此过程中,不要半途而废,一直要找到最后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探寻真相的过程并不容易,除了要有坚持到底的心态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外在的技术层面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每一个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之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的表象引向事物的真相。 给事物下术语定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定义术语让听者获取信息非常准确,而不会云山雾罩,找不着北。这样很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作者告诉读者,在利用语言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准确的定义术语具体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在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抓住这两个点,语言逻辑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逻辑是理性的,所以我们只对客观的观点进行论述,对于主观的观点不要进行逻辑性的论证。在第三章中——《论证:逻辑学的语言》,作者主要介绍了论证,包括论证的定义,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论证的具体推理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先说说论证是什么吧!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论证。一个完整的论证,包含前提和结论,否则它就只是一个观点。前提,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它必须符合的两个标准——真实、有力 。 所以,一定要注意前提,前提,前提!重点的事情说三遍。通常,最具有迷惑性的论证,往往具有真假参半的前提,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微妙性。说到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符合论证的要求呢?总体说来,因果关系简单清晰,是非对错一看就明。有一点类似我们小时候在语文中学习的最基础的肯定句和否定句,没有类似、比喻、想象、双重否定表肯定之类的花样手法,一切都是简单直接,拒绝任何不必要的修饰。 至于具体的论证推理过程,如何从一个正确的观点推理到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跟数学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需要在书本里面具体的学习了。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的目的,不只是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让听众接受才是重点。所以,了解你的听众,非常重要。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合适于听众的方式。比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傲慢偏见,不能故作高深等等。谦和的态度和直接的表达是很棒的加分项!第四章作者探讨了非逻辑性思维的根源。作者认为,所有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都在于态度的问题。知道什么是错的。有利于加深了解什么是对的。 第一个态度就是怀疑。在推理的过程中,怀疑的存在是合理的,要有选择的利用它。但是,在我们怀疑的情况下,要同时保持一个谦逊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所知有限的话,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那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的给出自己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不一定是最后的真相。 另外,对于现实情况的过分简化,只选取自己想要的一部分事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由于过于主观而扭曲了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眼界的狭窄而对事实缺乏全面的认知,也是在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逻辑推理是一个纯理性的过程,不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越紧张,那么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在辩论中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任何情况下,如果任由情感做主的话,那么思维的清晰性将被削弱。 但是,即便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个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所以,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定要记住的: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调动情感,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发现被隐藏的真相。当情感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有着一双眼睛去继续探寻背后的真相,要始终牢记一点,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真相。 最后一点,逻辑论证一定要与争吵区别开来。论证是理性的,争吵是感性的。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而争吵的目的是击败对手。所以,对事不对人,保持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列举了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了解非逻辑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正确的逻辑思维。 因为错误的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正确的推理听起来更合理,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的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的推理。至于具体的形式,仍然对比参照正确的逻辑论证的条件。比如前提不够真实,前因后果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过于依赖人为因素等等。 我觉得本章最大的两个亮点,第一是,压制理性的论证是不正确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是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让人们去看到真相。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来传播,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第二点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虽然一直强调逻辑思维非常的重要,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物都是不能够用逻辑思维来衡量的,或者是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比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平等,等等无法量化的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去表达的。 人类的头脑善于分析,善于推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了。在我们充分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必须要将分解的每一个部分最后整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结语: 看到这本书后,让我深刻的感觉到,逻辑跟我们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它在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思维清晰,他说的话逻辑性就非常强,也非常的让人觉得可信的。因果关系明确,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它是一种理性的头脑思维过程,对于感性的女性,是非常欠缺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语文,大部分都是着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数学又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这两者的界限太明显了。但事实上,生活是既需要情感又需要逻辑的。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够在小学生的课本里,看到语言逻辑的身影。
《逻辑学十五讲》(陈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逻辑学十五讲
丛书: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陈波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页数:409
内容简介: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作者简介:
陈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专业领域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主要专著有《逻辑哲学引论》、《蒯因》、《冯·赖特》、《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爱默生》、《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沦》、《逻辑哲学》等,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缍典文选》(合编)、《意义与真理——实用主义经典文选》(合编)、《当代西方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合编)、《西方哲学经典教材系列》,主译《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知识之树》、《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成果获得多种奖项,并先后赴芬兰、美国、英国做访问学者。
首先,我非常不赞成买ipad看论文。诚然,ipad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工作、娱乐上的便利,但高校里面大多数同学还是以娱乐为主,看电影、刷美剧、玩游戏等是其主要作用。ipad毕竟偏娱乐,你若真想好好学习,可以入手一台好的超薄笔记本,轻量便携,于学习有更大的作用。看论文,你得先问自己,你喜欢看论文吗?有些同学喜欢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找想法、思路,徜徉在论文的海洋里,也很享受,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写;而有些同学不喜欢看论文,一看论文就头疼,而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动手实施。同时,我相信大学里有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类似的想法,比如我要好好练字,想入手一支很好的钢笔;我要学编程,打算买一台苹果笔记本等等。这种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想做一件事,不在于外在的工具,而在于你对知识的渴望和自我的严格要求。
看个人喜好吧,不一定非要买,用电脑笔记本还是一样的。看哪个比较方便。由于自己喜欢在图书馆学习,正好笔记本也用了好多年,就换了个ipad。买之前问了一部分人,查了一部分资料。看了下性价比感觉还是不错的。反正主要就要用来看论文做笔记。都说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我感觉只要你有心去做一件事,所有的困难都会给你让路的。做什么都是一个道理。顺便给大家推荐几个看论文做笔记的不错的app:1.首推pdf+Xmind(是一款论文做笔记的神器,主要是下载论文格式是pdf还好说,如果是caj格式的话还需要在caj app里面转成pdf格式。然后用到分屏,可以一边做笔记,一边做思维导图,非常方便)。2.goodnotes和notebility,这两款都是平常做笔记的好帮手,非常好上手。3.平时看论文累的话,就用ipad开启绘画模式放松一下,常用的就是procreate。做点小涂鸦,非常随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觉长时间看论文带来的疲惫感觉一扫而空。言归正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提前预祝自己开题顺利。
不得不说,的确很犀利。 MarginNote可以说是目前最强大的阅读神器,为什么说它强大呢?因为它集合了 内容集成、标注、笔记、翻译、思维导图、主流生产力工具的存储甚至联动记忆等 功能,可以说是非常逆天了。
说了这么多,应该如何操作这个神器呢?下面我仅说说就我层面上的使用方法:
大纲模式
脑图模式
混合模式
卡片检索
MarginNote是由国人开发者Min独立完成的一款笔记App,适用于Mac、iPad、iPhone。它将PDF/EPUB阅读器和多种学习工具集成起来,支持方便的从网络搜索和下载书籍,使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时从不同的维度将知识进行重组连接,从而达到记住领会的效果,重塑学者的学习方式。
Marginnote曾被App store 评为月度最佳应用,列为编辑推荐; 被Appso评为2016年最赞的10个iOS应用之一; 被丘鹏飞评为2017年最贵却不心痛的iOS应用。
作为一款为深度阅读和学习提供强大功能的辅助工具,与大多软件不同的是,市面上的阅读器功能它都有,MarginNote注释显示在书页的侧边栏,细节优化得很好,开发者很用心。 且支持语音备忘、涂画标记、文字说明等多种辅助备注方式,支持自由添加笔记、音频、手绘等,不受页面尺寸制约,就像在纸上的空白边缘处记笔记一样。标注方便搜索便捷,还支持将笔记自动同步到 Evernote 、Dropbox。
MN可以将巨量的内容信息整合到一张小卡片上,提高信息密度,可自定义卡片颜色,在MN中做笔记是加深思考的过程,侧重结构化,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且引用方便,可随时查看原文。 MN的 整理笔记可以通过用思维导图和大纲两种方式,能做到主题阅读和适应碎片化阅读。软件支持中文,界面比较清爽,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
最新的MarginNote 3新增了OCR功能,可以将扫描版PDF中的图片内容转换为文字,免去了手动输入的麻烦。对于每天都要跟文献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是一款真正能够帮助你的工具。
我你这招自问自答的广告玩的很溜嘛
MarginNote可以说是目前最强大的阅读神器,为什么说它强大呢?因为它集合了内容集成、标注、笔记、翻译、思维导图、主流生产力工具的存储甚至联动记忆等功能,可以说是非常逆天了。
说了这么多,应该如何操作这个神器呢?下面我仅说说就我层面上的使用方法:
1)有三个你必须要知道的模式
大纲模式
脑图模式
混合模式
说完了三个模式后,让我们谈谈使用过程中的技巧
卡片检索
作为一款深度阅读工具,用MarginNote进行学bai习无疑是最适合的。MarginNote设计简洁,功能强大,随着使用的深入,会逐步发现它大量隐藏的功能,可以满足所有爱学习人士的要求。
打开一本书打开MarginNote后,点击右上角的“+”号,你可以直接添加一本书;或者从其他书籍工具“分发”到MarginNote。Tips:1、点击书名右侧的“i”按钮,可“打开”、“重命名”、“删除”该书。
书籍分类管理为了便于书籍的管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标签的方式进行分类。1、点击左上角“Add Tag”在其下方的左侧栏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标签,并可以输入任何名字,最后轻点屏幕即完成便签的建立。2、点击右侧书籍列表中,每本书名的下面的“TAGS”即可对某书设置标签,每本书是可以拥有多个标签的。Tips:1.标签右侧数字表示归于本标签的书籍数目。2.标签修改:通过轻点某标签名的文字激活。3.标签排序:长按某标签,当标签悬浮后,可对标签进行排序4.标签归类:将某标签向左、右侧短滑动,可调整此标签的从属关系。5.标签删除:将某标签向右侧长滑动,可弹出删除提示,确认后删除
同步EverNote通过与EverNote的同步,可以确保对书籍的注释不会丢失。1、点击左侧下方,进入“Settings”页面可以进行UI Styles、EverNote sync等相关设置。2、点击“EverNote Sync”设置“Evernote connection”及“Sync Internal”Tips:1、与Evernote同步后,所有注释均会在Evernote -> Notebooks -> MarginNote按书名进行同步存储。
斯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我觉得,对应的,阅读之难,在于从线性展开的语句里,重组成树状结构,再抽象为网状思考。就在三个月前,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款阅读+笔记软件能解决这个难点。它就是Marginnote(以下简称MN)。
icon
上一篇《捡贝壳的人—卡片学习法》从“道”的角度阐述了卡片的好处和使用原则,那么这一篇则说一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款称手的神兵利器,怎敢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呢~
介绍MN之前得先说下MN的成绩和头衔,光是我说好,没有用,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被App store 评为“ 月度最佳应用”,列为“编辑推荐”;
被Appso评为2016年最赞的10个iOS应用之一;
被丘鹏飞评为2017年最贵却不心痛的iOS应用,没有之一;
正如同官网上所说, Marginnote是一款会重塑你学习方式的阅读笔记软件。 当之无愧。 自从用了MN,我就再也没宠幸过kindle了。而且现在都只看电子书,不看纸质书了。虽然明知道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2011),但依然投入MN的怀抱。
MN简直是深度学习者的大宝SOD蜜,真的天天见。
好了,听我吹了那么久MN,那么用MN做读书笔记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下是主要的阅读+笔记流程,界面如下:
区域①是阅读区,显示的是学习材料(格式为PDF或EPUB),在材料上标注的部分会在区域②(笔记加工区)自动地形成一张卡片(cards),卡片自由组合形成思维导图(mindmap)。区域①右侧是笔记以批注形式显示的样子,我一般都会关闭。
MN 基本功能齐全且好用 ,市面上的阅读器功能它都有,而且细节优化得很好,开发者很用心。以下几个设计我认为可圈可点:
标注方便:包括荧光笔高亮、划线、页面书写、圈注等功能。
搜索便捷:内含字典翻译和网络搜索。只需要在材料选中特定字句,就能以它为关键词在知乎、百度、Google、Wiki 上查找。整个操作不需要跳转至其他界面就能完成。找到需要的图片可以直接拖拽到MN中成为图片笔记。
分割书视图:可以两三本书一起对比着看
当然有这些还不足以成为我心目中的神器,接下来要说的是,MN中我最心水的两个设计理念:
一、卡片
1、秉承着最小化行动的原则,在MN上,能把巨量的信息裁剪成一张张小卡片:标注的内容会自动在mindmap中形成一张卡片,然后可以在卡片上做笔记(打字、语音、图片、手写都行)
且看一个例子:
首先通过标注生成的卡片只有原文(区域①),我一般是概括总结下原文形成标题(区域②),然后发散地写一下感想与心得(区域③),让新的知识和我已经知道的知识缝合在一起。 这样针对一个知识点,既有总结又有发散,就做到了华罗庚所说的“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写笔记时,界面可以全是编辑卡片的界面, 让心力全都聚焦于一张小小的卡片中, 提高信息密度。而且阅读界面和笔记界面切换流畅,意随心动。
2、可以用卡片颜色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卡片,这个是自定义的。
这是我目前的颜色定义:
淡黄色:概念卡
淡绿色:技巧行动卡
桃红色:反常识卡
橙黄色:人名卡或故事例子卡
湖蓝色:金句美学卡
紫红色:术语模因卡
中灰色:原文论述正确性存疑。
卡片定义了颜色或者打上标签(Hashtag), 方便集成并提取相同主题的卡片,再也不用逐个笔记去翻阅了。
3、卡片还能在MN里复习,复习算法是符合间隔效应的, 和anki类似。同时也支持导出卡片到anki,anki是一款国外很火也很赞的一款提高记忆效率的软件。 我从来没试过导出到anki的功能,因为目前看的材料都不需要背,而且我anki的卡片都是喜欢自己做的。(我用MN之前就用了anki)不过看到开发者能考虑到卡片复习并且支持anki,对我来说是心有戚戚,32个赞马上送上。
4、点击卡片后能立马回到原文,随时查看原文,重复看上下文:加深理解+引用方便;
二、思维导图
1、在MN的混合模式下,你可以边看材料边做思维导图,重新按照你的理解去组织笔记和重要信息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能做思维导图那么重要?
MIT 认知科学家 Josh 发表在 pnas 的论文中,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如星形结构、聚类结构、环形结构等等,最终发现,人类的最佳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安人心智的科学总监阳志平曾说:
不仅如此,在思维导图中,卡片之间还可以添加联系:按住一张卡片后,会出现气泡,把气泡移到另外一张卡片上即可建立连接,是以一条虚线显示。此后,建立了通道后的卡片可以随意切换。让树状结构变成网状思维。
2、使用MN能做到主题阅读和适应碎片化阅读:
MN支持就一个主题建立一个笔记本,然后把这个主题中精彩的PDF资料都拖进去,很适合主题阅读;在网页上看到的相关资料通过EPUB转存功能拖进来,把网页上的碎片化的知识下载下来,离线也能查看。
要说的一个小技巧就是:我经常是用浏览器自带的阅读模式,屏蔽广告,纯净阅读。因为有时候下载web时会有乱码或其他我不想要的内容,所以我是打印网页为PDF。用Safari打印网页后,双指放大要打印的页面,右上角才会出现个“分享到MN”。
说下我两个使用习惯:
1、与Evernote(印象笔记)同步
在MN上做的笔记可以一键导出到Evernote上。 用MN阅读和结构化知识体系,在Evernote上收集并储存知识,(印象上的笔记也有卡片视图模式哦~),方便写作时调用。
Evernote卡片视图
2、MN导入Evernote后,重写卡片
如果只在MN上高亮标注、划线标重点的话,其实和那些拿着五颜六色荧光笔在书上涂来涂去的做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低效的学习方式,不符合“必要难度”理论。
对我而言,在MN中做笔记是加深思考的过程,侧重结构化。而把笔记本导入印象,再重写卡片的过程则是加强记忆的过程,注重内化。
MN的回忆模式能模糊原文而且卡片能只显示标题。这样就可以在印象中对着标题或关键词, 主动回忆原文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而且写作时有了很多预制的素材。
如同装配式建筑建造起来特别快一样,早已经过你转化的素材就像加工好的配件,在别人还在搬砖和水泥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搭建了,写起来贼快。
你问有没有Win版本?
没有,开发者说暂时不会开发Win端。别等了, 快点入手MacBook或iPad吧
你说再等等?
不要等限免或者冰点价格啦,快点入手,早买早享受。我知道我不可能通过描述让你知道梨子的味道,所以建议你亲口尝一尝,先用免费版体验一下,主要功能都一样,就是导出有数量限制(iPad版)。
西蒙说,“科学第一要义是,如果有人递给你一件秘密武器,你最好用起来。 ”
呐,给你~
启动吧,少年!
推荐阅读:
《捡贝壳的人—卡片学习法》
没有使用过,可以在360软件中下载 安装,安全可靠。
关键:逻辑不在于复杂,而在于其不断的变形。灵活的变通 star框架 情景 任务 行动 结果 使用场景: 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经历,学生会,招聘会简历 核心原则 :fossa原则沟通 感受 目标 现状 解决 共识预览 形成大体框架 提问 根据内容提问(确定关键点~或者你最感兴趣地点) 阅读 解决,理解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超级实用(30秒救场法则) 使用场景 说服沟通模型 what _why_how 快速认知模型 what_how_why 价值黄金圈 why_how_what(符合大脑接收信息的方式) 为什么 故事引入(原因) 谈谈你的思考(怎么做) 最后传递我的价值(什么东西) 使用场景:在接到新任务时,30秒内构思整体行动方案-适用于应急发言 具体场景:突如其来的一段自我介绍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然后在说措施,最后说为什么) 带入工作场景 主持会议 设置规则 得出结论 复盘总结演讲 rap(结果 观众 要点) 以观众为出发点,设定想要的结果,观点简要 配合演讲稿使用说服两种方式 一:提供激励:改变行为的边际收益 (利益吸引) 二:说服洗脑:改变他们的固有认知(欺与信息不对称) 第三种 建立可信度,将可信度用在刀刃上 例如:销售说,这种车型不适合你 损害自己利息,过去对方信任,然后推荐其他东西 逻辑链(将逻辑,细分,带入不同场景)模块 顺序 连接 超实用小技巧(加快写作速度) 先把要展开的素材写出来 用口语把关键点出来 如果能表达顺利,说明我们头脑里已经有一个很清晰的构思了。 构思成功后,就记录下来从信息到知识过程 内脑(思考)_中脑(加工)_智囊库(信息) 如何提升内脑功率 类比(点对点) 归纳(点到面) 演绎(挖掘潜在必然性) 一个大目标是由多个小目标组成的回顾目标 评估结果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这样才能行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整理计划表 少于5分钟直接做 把每天的事情都好好的整理好 如何提升时间利用率(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点:心流 幸福感 挑战性 可实现 高效率 第二点:行动逻辑图 事情分类 有序 第三点:环境影响 统一简化 调整环境首先确定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优势s 劣势w 机会o 威胁t so 优势 机会 最大限度发展 st 优势 威胁 利用优势,降低威胁 wo 弱点 机会 利用机会,回避弱点 wt 弱点 威胁 收缩,合并 不同的战略决策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深入探究动机 研究因果关系链 (恋爱 结婚之类的)五w问法 (以后做项目,做论文一定要用这种方法,直到你真的掌握了问题的本质) 优点:避开主观或者自负的假设,从结果入手 使用方式 一:描述问题 识别问题~阐明问题~分解问题 二:找出问题 原因要点~问题倾向~直接原因~关系链~根本原因 三:做出选择 基于事实~考虑全面~充分分析~切实可行 通过一次次逻辑闭环,思考这个事情是不是正确如何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一:建立自我认知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意志力会很薄弱,想办法克服 二:控制方法 出现错误总结时: 三:保持自己旺盛的精力(冥想法 ) 原地不动 控制自己故意 思考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抵挡诱惑方法:推迟10分钟 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运动,保证睡眠步骤一:获取数据 步骤二:清理数据 步骤三:整理数据 数据分析三点 联系性 因果性 相关性1主动阅读代替被动阅读,用逻辑代替故事 2学会框架式阅读,避免看过就忘 3将知识点进行整理(1)剥离:行文结构~逻辑框架 (2)链接:主题和现有知识链接 (3)抓取:关键信息问题氛围结构性问题和非结构性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有解决办法与思路 非结构性问题:需要创意 二:非结构性问题: (注意)我们产品设计是解决非结构性问题 罗列(不受限地头脑风暴) 分类(应用基本逻辑工具) 整合(对分类结果进行整合分析)
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逻辑,以及它的四个基本原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地使用逻辑。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就是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第一个观点的正确。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所关注的观点是由命题来表达的。 重点来了: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我们从前提出发,经过一些推理的步骤,得到一个被证明的命题,即结论。所以,论证就是逻辑的语言。 一个最简单的论证过程是: 因为A,所以B。 用符号来表示就是: A→B。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否定的论证: 因为A,所以不能B。 用符号表示就是: A→-B 可以说,这两个最简单的论证组成了所有的更高级论证。只要能保证命题A的正确,就能得到B或者-B的结果。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 全称命题 和 特称命题 这两个概念。全称命题的特点是,如果它为真,则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比如,如果“所有的狗都是食肉的”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有些狗是食肉的”就必然成立。 特称,与全称相对,指的是同一类别中的特定个体。从全称到特称的推理过程及其蕴含的必然性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结论对整个类别成立,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反过来,从特称到全称的推理则不具备必然成立的特性。我们能接触到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举个例子,“一些女性是母亲”这个命题显然是正确的,但这个前提并不支持“所有的女性都是母亲”这个结论。 这说明,不是仅仅有了正确的前提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前提对结论来说必须是充分的,而这恰恰是特称结论前提所不能提供给全称结论的。整体可以包含部分,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想从特称前提得到全称结论,推理过程必须是谨慎的。 我们要保证结论包含的范围完全落在前提的范围内,而在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只能作出可能的结论。 有了这几个基本的逻辑语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链条。 要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推理,我们可以借助 断言 和 否定 :前者是肯定,A是B;后者是否定,A不是B。 要比较两个命题的异同,我们可以借助 比较论证 :通过比较,展示A和B之间相似或相异的程度。 要设置结论成立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借助 条件论证 :如果A→B成立,那么当A发生时,B必然发生。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切必需的逻辑武器。是时候引入 “三段论” 这一经典的论证方法了。 三段论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即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像前面介绍的论证方法一样,三段论也有一个符号模式: 在这个结构中,第一个命题是 大前提 ,第二是 小前提 ,那么第三个,不用说就是 结论 了。 三个字母中,M代表“ 中项 ”,P代表“ 大项 ”,S代表“ 小项 ”。 在三段论中,中项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任务是搭起联结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是否成立,全看它。 来看个例子: 每个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 所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乒乓球职业联赛”是什么意思,但从结构上看,这个论证是成立的。 三段论推理的依据是: 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 知道了这么多论证方法后,我们要明确逻辑推理的几个原则。 任何一个论证,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 第一,它必须拥有正确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拥有合理的结构。 这两个要求只要有一个不满足,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明天的文章中,我们会来看看日常使用逻辑论证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节: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4.写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he)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象乐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已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如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的表达思想,严格的论证思想,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和纠正谬误,批驳诡辩论。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又称理则学。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到抽象逻辑到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具体来说形式逻辑,是建立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没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就不会产生始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大家每天在习惯性的使用逻辑规则,而感觉不到逻辑学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遗憾的,中国高中或大学忽视这种教育也是十分遗憾的。
A和非A是矛盾关系,一定一真一假,加起来一定是全集; 给出一个命题为假,等同于给出它的否命题为真; A条件为真,那么非A为假,若A为假,即非A为真; 逻辑“or”,选言命题: AorB的文字描述:A或者B,A和B至少有一个 A和B至多有一个去=至少有一个不去 非Aor非B 若条件给出A,B种任何一个命题为真,则可以确定AorB为真; 若条件给出AorB为真,有三种可能,不能单独去确定A,B两个命题的真假; 逻辑“and”,联言命题: AandB的文字表述: 1.“也”代表“and”,我是党员,小王也是党员。 2.“逗号”代表“and”,我是党员,小王是党员。 3.“并且”代表“and”,收入增高并且幸福感增加。 4.“但是”代表“and”,他胜利了,但是他不开心。 必须A,B同时为真,才可以确定AandB为真; A和B任意一个为假,那么AandB为假; 例题1:已知对于A,B,C,D,E,F这几个论述的真假,分别为A为真,B为真,C为假,D为真,E为假,F为真,试着判断下面论述的真假: 1.AandB(真)2.AorF(真)3.AandBandC(假)4.BorCorE(真)5.BandD(真) 6.Band(CorF)(真)7.非CandA(真) 8.非Bor非D(假) 9.非For(非Cand非E)orA(真)10.非Aand非E(假) and的优先级高于or A为真的情况下,(非A为假) (1)AorB的真假(真) (2)AandB的真假(无法判断,未知B) (3)非Aand非B的真假(假) (4)非Aor非B的真假(无法判断,未知非B) AorB为真的情况下,能否确定下面论述的真假: (1)A为真(不确定) (2)B为真(不确定) (3)非A为真(不确定) (4)非B为真(不确定) (5)AandB为真(不确定)(6)非Aand非B为真(假) 例题2:若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为真,试着判断以下4个命题是真?是假?或者不能确定真假? 1.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或者大力发展工业(真) 2.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大力发展工业(不能确定真假) 3.中国不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也不应该大力发展工业(假) 4.或者中国不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或者不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不能确定真假) 例题3:小张去爬山或者小王去郊游。如果上述论题为真,那么判断下面各个论述的真假: 1.小张去爬山(不能确定) 2.小王去郊游(不能确定) 3.小张没去爬山(不能确定) 4.小王没去郊游(不能确定) 5.小张去爬山并且小王去郊游(不能确定) 6.小张没去爬山或者小王没去郊游(不能确定) 7.小张没去爬山并且小王没去郊游(假)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充分即有保证,在逻辑学上,如果A发生一定能保证B的发生,那么A就叫做B的充分条件,逻辑表达式为A B 如果摩擦一定会生热;如果断电后电灯泡一定会熄灭 充分条件在语言中一般用下面的逻辑连词来描述:(最常见) 如果A……那么B…… 只要A……就B…… 若A……则B…… 所有的A,都是B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必要即必须要有的,在逻辑学上,如果要得出B条件,A条件必须成立,但是A成立,也不足以推出B。A就是B的必要条件,表达为A B 例句:下雨必须天上有云。天上有云 下雨 只有有了足够的氧气,人才能生存。足够氧气 生存 必要条件在语言中一般用下面的逻辑连词来描述: 只有A……才B…… A对于B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 A是B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前提 3.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逻辑上,当A同时即是B的充分条件,又是B的必要条件的时候,A叫做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在语言中一般用下面的逻辑陈述连词来描述: A发生当且仅当B发生 等同于:A B,和B A同时成立 所以,“A发生,当且仅当B发生”这句话可以拆分成下面两句话,“如果A,那么B”和“只有A,才B” 如果A,那么B。描述为逻辑表达式:A B 只有A,才B。描述为逻辑表达式:B A 逻辑的关键不在于是充分还是必要,而在于逻辑箭头的方向。所谓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仅仅是语言的描述形式,不是逻辑的本质。 如果金融危机得到避免,那么经济就可以稳定发展。A B 只有经济稳定发展,才能避免金融危机。B A A B什么情况下为假? 整个逻辑元素一共有四个情况: 1.AandB 前真and后真 2.A and 非B 前真and后假 3.非A and B 前假and后真 4.非Aand非B 前假and后假 只有在A and 非B的情况下为假,非AandB,非Aand非B都是不定性情况,所以怎么说都行,不能说它们是假的。 eg:如果你下班早,我就给你做饭吃。 下班早 做饭 下班早为真and没做饭的情况下才是假的。 如果我按下这个按钮,机器就会启动。 按下按钮 启动 只有在按下按钮,没有启动的情况下为假。 例题4: 小张说:如果我中了500万,我就送你一套房子。 小李说:你说的是假话,在人。 哪个选项最能表达小李的意思:( C ) A.你没种500万,也没送我房子; B.你中了500万,送了我房子; C.你中了500万,但是没送我房子; D.你没中500万,却送了我房子; E.以上都不是小李的意思。 例题5: 小张说:这次我们录取的原则是,只有评分优秀,才能够录取。 小李说:那么针对小王,你没有遵循这个原则。 哪个选项最能表达小李的意思:( B ) A.小王评分优秀,结果被录取了。 B.小王评分不优秀,结果被录取了。 C.小王评分优秀,结果没有被录取。 D.小王评分不优秀,结果没有被录取。 E.以上都不是小李的意思。 逻辑为假,等同于前真and后假。 一个逻辑:A B,仅在同时满足前件为真和后件为假的时候,逻辑为假。 简称为前真and后假才为假。 根据逻辑连词,把文字替换成逻辑表达式 充分条件表述形式: 如果A,那么B。 描述为逻辑表达式 A B 只要B,就A。 描述为逻辑表达式:B A 所有的A都是B。 描述为逻辑表达式:A B 必要条件表示形式: 只有B,才A。 描述为逻辑表达式 A B 只有A,才B。 描述为逻辑表达式 B A 1.“除”字去掉,前推后 2.非A B 特殊逻辑连词:(否则)B,除非A 【例子】(否则)我不嫁给你,除非你给我买钻戒。 非买钻戒 我不嫁 【1999.10】除非结了婚,男人们都是一副不修边幅、胡乱穿的样子。 非结婚 不修边幅、胡乱穿 【2009.1】肖群一周工作五天,除非这周内有法定休假日。 非有假日 工作五天 特殊逻辑连词:除非A,否则B,练习: 1.除非不A,否则B。A B 2.除非不A,否则不B。A 非B 3.除非A,否则不B。A 非B 4.B,除非A. 非A B 5.除非A,B。非A B 优先级:才>如果(若)>除非
简述论文写作要点
引言:在论文写作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论文的写作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论文写作要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
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or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①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
②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一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一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来源以及制备方法等诸方面的信息,有时甚至要列出所用试剂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避免使用商业名称,通常应使用通用化学名称。实验方法应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但不要机械地按通常以年、月的次序进行描述,而应该将各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按论文这一部分提供的信息,可以生复文中的试验及其结果,并即达到“再现性”或“可重复性”、“确证性”的要求。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这一部分写成实验报告。
1.判断的代称在一般逻辑书中,SAP或者A代表全称肯定判断,SEP或者E代表全称否定判断,SIP或者I代表特称肯定判断,SOP或者O代表特称否定判断。2.周延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问题,是关于主项与谓项的量的问题。主项与谓项的周延与否是古典逻辑的三段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判断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说,这个判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就是说,这个判断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1) 周延问题是关于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问题。因而,离开了一个确定的判断,我们不能孤立地说一个概念是周延或不周延的。(2) 在一个判断中,我们断定了或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全部外延,由于在判断中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的断定,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中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闻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客观世界中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主项与谓项的周延。(3) 一个判断断定(或没有断定)主项域谓项的全部外延,是就判断形式说的,而不是就一个个别的具体判断说的。所谓在一个判断形式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就是说,外延与谓项外延有某种关系,作为主项或谓项周延或不周延的理由。为甚么要这样地规定周延这个概念昵?这是因为:形式逻辑是研究判断形式的,形式逻辑要掌握判断形式的普遍必然性的规律。因此,判断中主项与谓项周延与否,必需从判断形式方面来加以规定。根据这样规定的周延概念,我们就可以,也才可以,由真的前提普遍地必然地推出真的结论。形式逻辑不研究个别的具体判断的内容;假如要根据个别的具体封断的内容,来确定主项与谓项的周延,那就是形式逻辑无能为力的。4.由周延的定义,可知:(1)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2)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3)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4)肯定判断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5.关系判断的形式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判断。例如:甲队与乙队比赛。4与2十2是相等的。性质是某个或某类事物的属性,性质封断的主项是反映某个或某类事物的概念;关系是几个或几类事物之间的属性,关系判断的主项是反映几个或几类事物的概念。例如,“4是正数”是一个性质判断,它的主项反映4这一个数。“4与2+2是相等的”,是一个关系判断,它的主项反映“4”与,2+2这两个数。关系可以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事物之向。例如,“山东在河北与江苏之间”,这里“……在……之间”就是三个事物(山东,河北与江苏)之间的一种关系。存在于两个或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叫做于二项关系,存在于三个或三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叫做三项关系。6.关系的对称性关系的对称性问题,就是研究当一个事物a与另一个事物b之间具有R关系时,是否b与S之间也具有R关系,换言之,就是研究当a Rb真时,bRa是否也是真的。这里有三种可能的情形:(1)当aRb真时,bRa就一定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对称的。例如,“相等”就是一个对称关系。因为,如果S与b相等,那么,b与a就相等。“同时”也是一个对称关系。如果8与b同时,那么,b与8也同时。前面讲过的两个类之间全同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都是对称关系。两个判断之间的反对关系、矛盾关系与下反对关系,也是对称关累。(2)当aRb真时,bRa就一定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反对称的。例如,“大于”就是一个反对称关系。因为,如果a大于b,那么,就不能b大于a。“打败”也是一种反对称关系,因为,如果a打败b,那么,就不能同时b打败} n前面讲过的两个类之间的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也是反对称关系。(3)当aRb真时,有时bRa是真的,有时b Ra又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非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