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 毕业生就有多少论文
可以试试,但不是每个领域的都能查到:
中科院每年都有统计,会出两本书,可以自己去买
导师表明证明在职的研究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是有着自己的科学依据。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关于金典琦 的想法都是表明他们并没有预言。并且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是曾经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虽然这篇论文是神预测了,但没有科学依据。
赛格大厦如果真的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话,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的,不然大楼也不会出现这种摇晃的情况,还是施工有问题。
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根据最新的测定数据显示,建筑结构的各方面都没有问题。
先在百度里查作者的资料,然后在作者的资料中找他的相关文章,再在百度里直接插文章的名字;或者查他在哪些期刊里发表过东西,再查这些期刊的资料,到期刊里找你要的文章,或者找到期刊的联系方式,直接打电话到出版社问询。如果你感觉以上操作比较复杂的话,可以把这个作者的名字标出来,我帮你查,查出来再告诉你。
5月18号中午时分,深圳华强北赛格大厦突然出现晃动,在大楼中工作的15000人被紧急疏散,没有发生拥堵和伤亡情况。事后,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一篇针对赛格大厦的硕士论文在网上走红,该论文据说在多年前就已经“神预测”赛格大厦的晃动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来解读一下。
这篇论文叫《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为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金典琦所写,这篇论文不是对外发表的,是作者个人的看法和思考。论文中有指出,赛格大厦作为当年的地标性建筑,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先施工后设计、一边施工一边修改相关设计、设计图还未完成就已经开始施工等情况;而且论文中还说赛格大厦有个严重问题,就是大厦楼顶天线容易发生震荡,当年封顶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的处理方法是把天线先锯掉一节再补上一节。
论文中所写的部分内容,到现在出现了“神预测”结果,那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华中科技大学有教授表示,赛格大厦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一篇学生写的论文代表不了,学生对建筑方面有些想法,但说不上是权威,赛格大厦是否安全到现在也暂无定论。赛格大厦出现晃动后,基本已经排除了是地震或大风造成的,因为5月18号当天深圳并无地震和大风天气,除去这两大造成高楼晃动的主要因素,赛格大厦出现摇晃的原因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赛格大厦确定出现摇晃情况后,不少科研机构专家和相关单位赶到现场对大厦进行了“会诊”,并于5月19日得出了初步结论:第一赛格大厦是上下震颤而不是左右摇摆;第二是众多专家经过现场研究会诊后,判定赛格大厦主体结构安全、内外附属设施未出现损坏,内部结构牢固;第三是大楼震颤原因为多因素耦合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风、还有赛格大厦楼下经营运行的两条地铁、以及近两天气温升高,前后温差达到8度,对大楼钢结构有一定影响。当然这还是现在的初步调查结果,更具体透彻的原因,还要等专家进一步的详细勘测之后才会得出来。
这栋大楼现在已经被封锁起来了,而且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具体的原因官方还在调查当中。
“我们属于管理学院,涉及面比较宽一点,不是建筑方面的专业,但论文可能和她的设计工作、本职工作有点关系,当时她有点看法就写了出来。”
导师认为赛格大厦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一篇论文代表不了,她的论文和工作有点关系,但是并不代表她是这方面的权威,当时她还很年轻,只是学生,对任何事情事物都可以有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就是说和没说出来的关系而已,而且赛格大厦是否安全也还没有定论。
截止到目前,官方最新回应:深圳华强北赛格大楼晃动的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并且该大楼的各方面数据都符合标准值,这无异于增加了调查的难度。我们不能随意猜测该大楼晃动的具体原因,因为官方未给出事故的原因,所幸现场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情发生之后,相关人员立刻进行了人员疏散,减少了人员伤亡事件。
大约是在5月18日,部分网络媒体曝光了深圳华强北70多层的赛格大楼出现明显的晃动。与此同时,该大楼的住户和商家在朋友圈发布相关视频,相关人员发布的照片和视频可以明显地突出该大楼已经出现明显的晃动。为了保证住户和商家的生命安全,赛格大楼的工作人员立刻对人员进行疏散,于是我们在大楼下方的广场上看到了许多聚集而来的商家和住户。
当时赛格大楼的晃动比较明显,有些人直接从60楼下降到一楼,甚至还弄丢了拖鞋。除此之外,网友开始猜测大楼摇晃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地基不稳是导致大楼摇晃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大楼太高,风太大,会使大楼摇晃。不过这只是网友的猜测而已,相关人员在进行多项数据的审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数据异常。所以相关人员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并且保证大楼摇晃原因真实有效。
既然这件事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那么赛格大楼的检测人员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检测出大楼摇晃的原因。除此之外,赛格大楼不排除有再次摇晃的可能,所以赛格大楼的工作人员在5月20日发布通告。通告中明确写出了大楼封锁的具体原因,那就是保证用户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了进一步保障检测人员顺利检测出大楼摇晃的具体原因,这才实行了封锁大楼的方案。
并且大楼开放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毕竟相关人员正在检测赛格大楼摇晃的具体原因。与此同时,这份通知中还详细说明了大楼需要在工作人员完成检测后开放,具体事务另行通知。5月21日,记者通过走访调查,他们发现商家已经不能进入赛格大厦,这和通知中详细描写的内容相一致。
一位在赛格大楼51楼工作的女士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经历的事情,当时这位女士正在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感觉到大楼出现了摇晃现象,可她并没有察觉到大楼的摇晃,所以她觉得同事在开玩笑。当她吃完饭之后,准备休息一下,这时她才感受到了剧烈的摇晃。于是这位女士和同事赶紧到达楼下的广场,听从工作人员的具体安排。
这位女士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她表示:赛格大楼出现的摇晃现象与地震发生的摇晃现象截然不同。大楼中的桌子椅子出现了明显的晃动状况,就连赛格大楼的柱子都有摇晃的迹象。当时这位女士非常慌张,她从51楼走楼梯下降到45楼,再从45楼乘坐电梯到达一楼。现如今,赛格大楼已经被封锁,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士已经对大楼进行多方面的检测。
赛格大楼出现严重的晃动之所以会引起各方的关注,是因为72层的建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人力,而且赛格大楼上拥有多个商家和住户。一旦出现比摇晃更为严重的现象,这不仅会使人民群众陷入危险之中,还会导致大楼的安全性备受考验。为了防止大楼进行出现意外,所以大楼相关人员才发布了封锁通告。小鲤鱼赚钱养家,我们的安全才是关键。工作人员及时疏散群众,避免人员伤亡。相关人员和专业机构进入现场调查原因,这也可以看出团结一致有多重要。我们还不敢推测大楼摇晃的原因,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检测人员和机构。
这栋大楼现在已经被封锁起来了,而且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具体的原因官方还在调查当中。
作者是曾经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虽然这篇论文是神预测了,但没有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作者是金典琦,指导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子刚教授。公开资料显示,金典琦目前是深圳某研究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如果有期刊刊期方面问题,可私信我,这上面说要被删
一年发20多篇的,大部分是灌水的。没效果的,也没啥作用,要有创新点才行的
23岁就职华为;
27岁获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
28岁赴西藏支教;
34岁成为中山大学博士;
同年接到入伍通知书迈入军旅生涯;
这是什么开挂的人生?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博士。
日前,她的金句燃爆热搜,收获500万+的点赞!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pan>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抖音号
视频中,她提及曾有人让她放弃读研,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她的回答是:
我当时对这就完全没有兴趣……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呢,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这段视频来自5月4日播出的CCTV1《开讲啦》节目。而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就报导过韦慧晓的故事。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跨越和精彩。
人生,八千里路云和月
韦慧晓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壮家妹,从小在百色长大。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孩这一路走来却是异常的漫长。
她本科在南京大学读大气科学 。
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 。知名大公司、高薪白领、光鲜亮丽…这是一份令旁人生羡的好工作。但她放弃了,非要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
硕士和博士在中山大学读地球科学 。硕博期间,她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书本与实验室,而是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当然,这期间少不了艰辛与挫折。
2005年8月~2006年7月 ,作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在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上课、批改作业,因为对学生的责任感,她无怨无悔。爱心给了她责任,她无怨无悔地把这责任变成了自己的习惯。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 ,韦慧晓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成为大队首个到阿里、那曲地区考察的女队员。一路上,她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趟过齐胸深的激流时险些被卷走,在矿区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博士阶段 ,她成立过一个爱心抗癌志愿者联盟,救助患重病的大学生。坚持了多年过后,她不得不承认,由于骨干流失等原因,这个项目目前停滞不前。
2007年6月 ,父亲因病去世,韦慧晓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亲没等到见她最后一面。 第二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母亲也去世了,她请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赶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岗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韦慧晓在自己博客里是这么形容这段经历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读博士,源自热爱和坚持
当年高考,从小热爱自然的韦慧晓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 地球科学 ,招生的老师不理解这个分数足以上清华的小学霸为啥选这么个冷门学科,便出于「好意」帮她改成了气象学。
也许是源自内心的那一团火吧 。
韦慧晓放弃了华为优厚的待遇,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她也成功了。
攻读研究生期间,地球科学系有个老系主任,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一些项目经费不多、不够热门,难度很大,但对国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动。
2008年,参加一个寻访冠军人物的采访活动时,韦慧晓把老系主任选为了自己心中的冠军,并以榜样的精神自勉:
「 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
硕博期间,韦慧晓并没有荒废学术,我查阅知网,20 篇论文赫然在目,不乏知名SCI。
论文截图,图片来源:杂志官网截图
很羡慕能坚持最初梦想的人 。
投笔从戎,鸣起人生新航程的汽笛
汉有班超投笔从戎,名扬西域;
诗中木兰巾帼英姿,替父从军。
在韦慧晓身上,我看到了两位人物的风姿。
年少时,她曾笃定「 有三个职业将来一定不干 」: 教师 、 医生 和 军人 。因为,教师重复劳动很辛苦,医生「要面对解剖很吓人」,军人则要流血牺牲。
「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需要过程的。 」
时间和际遇改变了一切。在西藏林芝支教,韦慧晓喜欢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而入伍前5次参加军训的经历,则让她内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她查阅政策得知,博士毕业入伍已是自己最后的机会。
她制订了扎实的体能训练计划, 从2009年下半年起 ,每天跑四五公里。从2010下半年起,她又把数量翻了一倍,每天跑10公里左右。
2011年下半年 ,韦慧晓依据自己意愿,陆续向军队相关部门寄送了自荐材料。有的回复没有适合的女军人指挥岗位,有的建议她再等上半年。
就在向海军寄出自荐材料的第3天,她接到了来自海军机关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派人到中山大学对她进行了考察。
「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 」她写道。
2012年1月 ,韦慧晓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学员领章。然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
入伍之初,她和新调入的干部一起集训。跟大部分比自己小了约10岁,但至少都有两年军龄的战友相比,她发现自己对部队、对海军的了解「少得可怜」。
不熟悉带来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她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认,驾驭舰艇的知识和技能是她更难跨越的门槛。
但优秀的人,永远都会去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落后。
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女兵抢著擦地板、保养设备,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在郑州舰,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韦慧晓的舱室凌晨1点还透著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25分,当起床铃音响起,女兵达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会看到,韦慧晓已经站在码头,等着她们出操了。
有规矩就要执行,有标准就要达到。
2015年4月 ,韦慧晓担任长春舰实习副舰长。随后她利用1年零8个月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副舰长独立操纵和岗位合格考核。
2016年3月 ,韦慧晓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
2017年9月 ,因表现优异,韦慧晓被任命为郑州舰实习舰长。同年,她还当选十九大代表。
从实习舰长到舰长,韦慧晓仅有一步之遥,即几个月后的舰长全训考核。对此,她说自己非常有信心,并希望拿到的分数能够超过100分。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与二战名将巴顿同一天生日的韦慧晓发现,自己越来越接近人们对「天蝎座」的描述: 个性强悍而不妥协,喜爱纪律,并能恪遵不误 。
韦慧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既可能实现个人目标,也可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
「 如果你愿意相信,并把它作为目标不断努力靠拢,你就一定能够做到,而你做到了,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 」
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奋力靠拢目标的你,一定也为高质量的实验成果而努力吧~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知网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Plus Photo byrawpixelfromPexels Water photo created by bearfotos Vintage photo created by tirachard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