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桑红毅讲课非常出色,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复杂的物理概念讲的清楚明了,而且桑教授的课上总是有很多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他还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一些指导,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总的来说,桑红毅讲课的水平非常高,是学习物理的好老师。

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3)、教授(1988)、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3)、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2002)、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2006.7.10)。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由原来的北京农业大学改立后,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至2004年4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等。吴常信的研究成果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981年回国以来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篇论文分别在17次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国家和省部级技术改进、科技进步、科技推广、科技情报等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6项。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到2004年已培养博士生45名,硕士生40名。吴常信教授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由于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成绩显著,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吴常信院士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的“猪繁殖力的DNA标记”于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专利,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如今还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 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于山东桓台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病毒学与生物工程专家 1954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实习员, 1958年后任课题组长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助研, 课题组长, 1977年后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后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对中国的植物病毒、类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统的研究, 1983年首次报导了应用卫星RNA防治黄瓜花叶病毒获得成功。通过卫星RNA生防制剂和包括卫星 RNA 在内的多基因抗病遗传工程品种, 在田间大面积应用中获得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并提出了卫星RNA除抑制病毒复制之外的一种新的抗花叶病机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在生物工程方面开展了核酶工程、随机序列多肽库、抗体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医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获得在体内高度抗病毒和类病毒的转基因作物; 构建了胞内和表位多肽库并筛选到用于亲合层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构建和表达了几种抗肿瘤的抗体基因; 研制成功数种基因工程药物; 在几种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 为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 专著五种。 2.张树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束鹿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2-1945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理学士; 1945-1946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技师; 1954-1957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助理研究员; 1958-现在 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酶学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1991-现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用纸电泳、酶谱和生长谱法分析比较了当时在酒精工业界有争议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60年代阐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谢途径,发现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径。发现并纯化了NAP-甘露醇脱氢酶。70年代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在红曲霉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该酶的结晶,并发现该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构象差异,证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现称为糖型)。80年代从事多种糖苷酶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如细菌(-淀粉酶高产菌株活力在国际上当时领先,果胶酶的应用,右旋糖酐酶已证明有防龋效果,产麦芽四糖的淀粉酶有工业化前景。首次发现了有严格底物专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热菌纯化了5种酶。90年代在国内大力倡导糖生物学和糖工程前沿计划,并建立了糖工程实验室 。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1963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同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中国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资助的《用地衣进行北京地区大气质量评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的综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国家85攻关《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地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一些地衣类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渍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前正在主持并参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资助的中美合作项目《东亚-北美地衣型与非地衣型真菌的间断分布及其遗传趋异性研究》。自1990年以来,将注意力逐渐集中于地衣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过PCR技术对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RFLP分析以及对某些疑难种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地理学等多性状的综合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属、种级的分类学综合概念。 4.郑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系统真菌学专业 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类 真菌多年。对我国白粉菌目的有关属种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白粉菌目的所有属的全 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 发表了一个较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 受到国际公认。1987年与其他人合作 并主写了我国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国白粉菌志》。在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将形态特征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将无性型特征结合有性型 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在医学毛霉和内生毛霉方面亦注意开展研究。 共著书10本(主作2本), 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和全国会议及国际会议论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荣祥 院士 男,汉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籍贯 安徽省绩溪县 工作单位及地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 100080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电话及传真 62548243 电子邮件 6.我们学校的院士 李季伦(1925.03.1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译著8册,发表文章 一百二十余篇。与俞大绂教授合编的《微生物学》在我国微生物界有较大影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7.我们学校的院士 陈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学系。1958年获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1959年1月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国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在她卓越的领导下,组织全国20个单位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国32个省(市)700多个县,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2个,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重;从分类学角度获得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新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被引用200多次;培养硕士、博士50多人。她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她的工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96年当选为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1998年被邀与美国学者一道撰写“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内容。现在她正热心于将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引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农林牧业中而努力工作着。

我们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导师:1. 孔繁翔..... 男, 1957 年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及研究方向: 湖泊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 电子信箱:, 简历: 江苏海安县人, 1982 年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 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7 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6 年起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曾任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秘书。 2002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工作,现任中科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编专著《环境生物学》、共同主编《生态毒理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辞典》副主编,参加编写《生态学》,发表论文 50 多篇,其 SCI 论文 20 篇。作为主持人, 2000 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2.高光..... 男,1964年6月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及研究方向:微生物学、湖沼学、湖泊微生物生态学 电子信箱: 简历: 198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环境生态学方向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1998被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湖泊微生物生态学,尤其是微食物网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湖泊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的响应、蓝藻水华暴发机制等,研究磷在湖泊环境各介质中的分布、有效利用形式、迁移转化的途径、速率、影响因子、以及微生物、酶等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等。 3. 吴庆龙.......... 男, 1967 年生,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专业及研究方向: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湖沼学、恢复生态学等 电子信箱: 简历: 江苏六合县人, 199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方向为环境生物学;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方向为湖泊生态学; 2005 年毕业于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方向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1987 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先后任职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2005 年 3-12 月兼任奥地利科学院湖沼学研究所客座研究人员。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水域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湖泊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在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美国)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源刊物上的论文 10 余篇,并被引用 40 多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欧洲的相关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999 年以来先后多次赴奥地利、德国、捷克、荷兰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现为美国海洋湖沼学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和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的会员,并参与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美国)等学术期刊稿件的审阅。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刘宜柏,男,194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处长、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作物遗传、作物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业产业化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作物生理生态育种、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物品质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 1项、国家农业部"跨越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攻关等省厅级项目11项,并以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厅级项目1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并培育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2个(被国家水稻品种资源库收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论文5篇。历年来,共发表论文(含合作)1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50多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辑)5部,其中《杂交水稻繁殖学》受到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现兼任中国农学会理事、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副主任、江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农学会副会长等。

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在20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以通讯作者在17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排名前15% (Top 15%)的刊物发表论文21篇,有14篇发表于排名第1的刊物《Animal Genetics》,出版专(译)著教材2部,参编全国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1部 。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1、Three nove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kin thickness in swine identified by linkage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Huashui Ai, Shijun Xiao, Zhiyan Zhang, Bin Yang, Lin Li, Yuanmei Guo, Guoshan Lin, Jun Ren andLusheng Huang;Animal GeneticsVolume 45, Issue 4, pages 524–533, August 2014 2、Genetic Diversity,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SelectionSignatu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igs Revealed byGenome-Wide SNP Markers;Huashui Ai, Lusheng Huang, Jun Ren;PLoS ONE February 7, 2013 3、Fine mapping of a QTL for ear size on porcinechromosome 5 and identification of high mobilitygroup AT-hook 2 (HMGA2) as a positionalcandidate gene;Pinghua Li, Shijun Xiao, Na Wei, Zhiyan Zhang, Ruihua Huang, Yueqing Gu, Yuanmei Guo, Jun Ren,Lusheng Huang and Congying Chen;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12, 44:6 4、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 in 18 diverse pig popul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copy number variable gen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traits;Congying Chen, Lusheng Huang etc.;BMC Genomics 2012; 13: 733. 5、A global view of porcine transcriptome in threetissues from a full-sib pair with extremephenotypes in growth and fat deposition by paired-end RNA sequencing;Congying Chen,Huashui Ai, Jun Ren, Wanbo Li,Pinghua Li,Ruimin Qiao,Jing Ouyang, Ming Yang, Junwu Maand Lusheng Huang;BMC Genomics 2011, 12:448 6、The porcine MUC20 gen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F4ab/ac;Ji H, Ren J, Yan X, Huang X, Zhang B, Zhang Z, Huang L.;Mol Biol Rep2011 Mar;38(3):1593-601 7、Adhesion phenotypes of pig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reeds and a White Duroc-Erhualian crossbreed with regard to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with fimbrial adhesins K99, 987P, and F41;Xueming Yan, Xiang Huang, Jun Ren, Jing Ouyang, MS Ming Yang, MS Pengfei Han, MS Lusheng Huang;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January 2011, Vol. 72, No. 1, Pages 80-84 8、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coat color genes of MC1R and ASIP in Chinese brownish red Tibetan pigs;MAO Huirong,REN Jun, DING Nengshui, XIAO Shijun, HUANG Lusheng;Animal Science JournalDecember 2010,630-634 9、A whole genome scanning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n traits related to sperm quality and ejaculation in pigs;Yuyun Xing, Jun Ren, Dongren Ren, Yuanmei Guo, Yanbo Wu, Guangcheng Yang, Huirong Mao, Bertram Brenig, Lusheng Huang;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August 2009, Pages 210–21810、A genome-wid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limb bone lengths and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distal femur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population;Huirong Mao, Yuanmei Guo, Guangcheng Yang, Bin Yang, Jun Ren, Sanfeng Liu, Huashui Ai, Junwu Ma, Bertram Brenig and Lusheng Huang;BMC Genetics 2008, 9:63 11、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orcine baseline erythroid traits at three growth ages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resource population;Zhengzhi Zou; Jun Ren; Xueming Yan; Xiang Huang; Shujin Yang; Zhiyan Zhang; Bin Yang; Wanbo Li; Lusheng Huang;Mammalian Genome Sep2008, Vol. 19 Issue 9, p640 12、Isol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rcine stearoyl-CoA desaturase gene;Ren J, Knorr C, Huang L, Brenig B;Gene2004 Sep 29;340(1):19-30.13、Genetic variations of the porcine PRKAG3 gene in Chinese indigenous pig breeds;Lu-Sheng Huang,Jun-Wu Ma;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04, 36:481-486 重要核心刊物论文 作者题名来源黄路生找准问题 提升我国种猪育种水平《中国猪业》 2013年10期 黄路生种猪选育技术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猪业》 2012年04期 任军 黄路生等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猪业科学》2012年01期 肖石军 黄路生等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定位影响猪后腿质量QTL《畜牧兽医学报》2009年10期 刘三凤 黄路生等鸡SCD和Sirt1基因的SNP搜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畜牧兽医学报》 2008年03期 晏学明 黄路生等不同品种猪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遗传变异初析《中国畜牧杂志》 2004年03期 邓素华 黄路生等猪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与毛色表型的研究《遗传学报》2003年10期 陈从英 黄路生等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畜牧兽医学报》 2003年03期 任军 黄路生 等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遗传学报》2002年09期 陈克飞 黄路生猪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对产仔数性状的影响《遗传学报》 2000年10期 黄路生 罗明等中俄猪16个遗传标记基因位点的多态与繁殖性状的相关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99年05期 丁能水 黄路生等氟烷基因对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林树茂 黄路生等中国地方猪种TfC的基因频率与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2期 黄路生遗传标记——现代猪育种工作的一项生物新技术《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3年03期 书名出版社时间类型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编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合著

黄占旺,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食品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咨询专家组成员。从事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获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南昌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1项;参编教材、著作4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和《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木华,男,1969年6月生,教授。2001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10月江苏大学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农畜产品质量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作为排名第2位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完成2项科技成果鉴定,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13项专利,获批4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涂建平,男,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曾担任教学秘书、院分团委书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曾获4项省级荣誉,11项校级荣誉,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刘仁鑫,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2001年6月获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收录5篇。 张庐陵,男,1964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198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生物质及复合材料、材料热行为、非线性科学及数学形态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在技术推广和产学研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获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教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委农工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颁发的“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省部级)三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七项;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省农业厅项目1项;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7篇。 王凯华正处调研员王凯华,女,195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学士1981年12月于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工作2001年6月任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2年4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主席2006年1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2012年3月任江西农业大学正处级调研员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Vol.10(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Vol.25(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Vol.25(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Vol.22(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Vol.27(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Vol.25(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Vol.2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Vol.2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Vol.5(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Vol.22(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Vol.15(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Vol.28(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Vol.28(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Vol.23(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Vol.5(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Vol.2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Vol.35(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2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Vol.21(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Vol.35(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Vol.35(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Vol.24(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Vol.29(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Vol.29(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Vol.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38(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12(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Vol.24(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Vol.24(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Vol.22(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Vol.22(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Vol.10(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Vol.17(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Vol.36(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25(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7(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30(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Vol.30(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中国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没有具体规定。一份对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政策的统计报告于近日发布。有高校的政策显示,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最高可获得16.5万美元奖金。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因为没有公开奖励政策而无从得知,也没有被纳入研究样本。该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为对自然科学论文的现金奖励政策,不包含社会科学论文。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首先,各省市即各级各类的高校在职称评定的条件上是不尽相同的。大体上是职称越低,要求越低,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其次,高校教师评职称分两类:教学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主要针对的是基础部的教师,即学校通用型课程和部分通用选修课程的教师,如大学英语(非专业英语)、邓论、马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育(非专业体育课)等课程的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即专业课教师,也就是各个系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师。这两类教师的职称评审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要求要低于教学科研型教师。

再次,重点高校与一般性高校、211院校与非211院校、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等的职称评审指标和条件也不完全一样。北大、清华等一类院校评教授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些高职院校。同样是教授,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教授可以说是货真价实,而一些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自办高校的教授的水平可就参差不齐了。

回答你的问题:

邱均平教授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4项;出版著作30部。代表性著作有《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学》、《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等。专著《文献计量学》首次创立了理论、方法和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被引率名列第一,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被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知识管理学》则是国内第一本以该学科命名的开创性奠基之作,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邱均平教授在《Scientometrics》、《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70余篇获奖或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湖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省级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36项学术奖励。近几年来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系统”被省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成果,连续五年公布的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每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评价报告》等4种评价报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发表

查询有关资料和许多专业人士交流可以知道,中农专业是否要求发表SCI论文,这与学科和具体研究课题的要求有关,因此并不是一定要求发SCI论文。不同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您已经确定了导师和研究课题,建议咨询导师对于您的研究方向和支付能力的具体要求和期望

中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毕业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分要求:研究生需要修满规定的学分,一般为32-36学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前沿课、专业选修课和研究生论文(设计)等。2. 课程学习:研究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所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取得一定的学业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论文(设计)成绩。3. 学位论文:研究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以及论文评审等环节,获得学位论文通过的结果。4. 学术论文发表: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以证明其在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5. 英语水平:研究生需要通过英语考试,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要求,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毕业要求比较严格,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学科前沿、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硕士及以上都会刻录上传

中农得硕士要求发SCI论文并不是必须的,但是SCI论文是评审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提高申请者的竞争力。因此,如果您有条件发表SCI论文,建议您尽可能地争取发表。此外,中农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因此,除了发表SCI论文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论文

针对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要求发SCI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SCI指的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科学文献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供的一种科学文献引文索引,它收录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文献,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索引。要想发表SCI论文,首先要把论文写好,然后按照SCI论文发表的要求,把论文提交给SCI期刊,经过审稿,如果论文被接受,就可以发表在SCI期刊上。其次,要想发表SCI论文,还要注意论文的质量,论文的内容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论文的内容要有创新性,论文的结构要合理,论文的语言要准确,论文的参考文献要准确,论文的图表要清晰,论文的格式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最后,要想发表SCI论文,还要注意论文的审稿,要把论文提交给SCI期刊,经过审稿,如果论文被接受,就可以发表在SCI期刊上。总之,要想发表SCI论文,需要注意论文的质量、审稿等,只有把这些要求都满足,才能发表SCI论文。

针对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的要求,发表SCI论文是必要的。首先,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和报告。其次,学生需要掌握科学写作的技巧,包括科学文献的搜索、文献综述、文献分析、文献论证、文献撰写和文献发表。最后,学生需要掌握SCI论文发表的流程,包括论文投稿、审稿、修改和发表。总之,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和科学写作的基本方法,以及SCI论文发表的流程,才能发表SCI论文。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发表小文章成功后能获5000元。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对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和导师各奖励现金2000元,学校对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和导师各奖励现金5000元。

  • 索引序列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 中国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 中国农业大学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