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喵星人
首先,你需要写出像样的论文,文章肯定不能是炒冷饭的那种,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所以在写文章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以确保此前没人发过类似的文章。多看一些好文章,从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观点或者写作方法。文章撰写完成之后,一定要反复修改,避免出现口语化的句子。如果是英文,还要注意语法,一定要按照英文惯用的表达方式来撰写文章。当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可以开始找期刊投稿。为了提高文章的接收率,找一个合适的期刊非常关键。所以一定要多看文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写的文章大概在什么样的水平,然后选择相应档次的期刊进行投稿。中文期刊包括中文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学报,英文期刊包括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在中文和英文中是档次较高的期刊,也是很多人的投稿目标。此外,中科院把SCI收录期刊分为四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档次和难度依次降低。在确定要投哪个期刊之后,按照该期刊的要求把论文的格式改好。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把文章投出去。切忌,不要一稿多投!这样的做法只会降低你的信用,不利于以后的投稿,毕竟这个圈子不大。文章投出去之后,就是等待同行评审的结果。一般至少有两个审稿人评审同一篇文章,如果审稿人给出的意见都是修改(可能是大修或者小修),那么,只要按照要求修改好文章,最终一般都会被接收。如果其中有个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是拒稿,那么文章就不会被接收。但你也可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文章,然后再找一个更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
欢乐空间装饰
当论文经历了漫长的审稿过程,审稿人和编辑的建议将决定一篇论文的去留。论文常常会遭遇拒稿,大修,小修的反馈,但在审稿人与编辑的书面意见背后,对应的背景知识有哪一些,究竟对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将对审稿意见进行简短梳理,希望为科研人员带来一些基本认识。 “大修”——Major Revision 一般来说,拿到了major revision是值得庆贺的,毕竟相对拒稿,文章又多了一些机会。大修与小修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修改的幅度和修改后的处理流程。一般小修改后直接由editor审核即可,而大修则意味着,文章主体内容的改动,修补以及完成后的再送审(相同的reviewers)。当然,不同期刊对于major / minor revision的定义也会有所区别。很多时候,具体决定修回的稿件是否外送还是由editor决定。 如果第一轮投稿的稿件是 “自由发挥”的开放式表达,那么第二轮返回的稿件则是如何与reviewers进行攻防的“命题作文”,当然也更具挑战性。major revision考验的主要是态度、勤奋和辩论能力。如何正确有效且保持良好态度来进行修改和答复,直接决定了下一轮review的成功率。major revision期间,editor会针对文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评论。每个reviewer提的问题数量在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这些问题和评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是友好简单容易回答的类型。作者也经常会出现因为不重视修改,草率回复修改意见而直接被拒稿的情况。这时,需掌握一个技巧——抓重点。了解审稿人最想让你做什么,并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逐条进行修改,同时尽量突出创新观点。这样可以让审稿专家看到您的论文有大的改动,这样论文也更容易被录用。 在major revision阶段,审稿人通常会给出哪些评论呢?以下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情景作参考: 01.文献引用需增加 在审稿意见中,审稿人有时会推荐一些文献作为参考。这些推荐文献有时反映了审稿人看待文稿的视角,也有助于对文章论文进行拓展和补充说明; 02.论文质量需提升 有时候,编辑和主编为了提高处理效率,往往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论文质量,所以即使一些小问题,最后也会给个大修,这是为了提高修改质量,能使得论文一步到位,所以这种情况下,从格式到语法必须仔细的修改,不放过任何一条意见; 03.实验内容需扩充 审稿人的意见中,很多时候是对于实验数据量的质疑。有条件的作者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赋予文稿更多血肉,并认真给出数据分析和结论;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增加实验内容,也需要对其他问题进行认真修改,并说明无法增加实验的理由(如很难再安排补充实验、毕业时间紧迫等),这样主编、编辑和审稿人也不会过于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同时。作者也可以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来说明补充实验相关的信息; 04.主观意见不一致 如果遇到某个审稿人的意见比较无法接受,提出的问题或者批评可能缺乏学术严谨性,需要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进行详细回应,提出强有力的论据来反驳与解释,让你的观点使得编辑和主编接受。一定避免不管不顾的什么都不修改就重投,这样不仅会给审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导致论文不给安排发表。当然没有意见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按意见修改,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05.需修改内容过多,时间紧迫 如果作者时间比较紧急,大修是赶不上的,那么也可以考虑改投其他刊物,但是不建议作者盲目选择,因为即使改投其他期刊,那么很可能也会面临大修的处境,因此建议作者在投稿收到大修意见后,积极修改自己的论文,尽量避免改投。
地球是个圆曲奇
文章进入审稿流程后,得到的结果无非是大修、小修、拒稿及接收四种情况。小修与接收是最好的结局(小修基本就等同于接收)。40%的论文在大修后接收。但是,相当一部分论文会被拒稿。SCI论文拒稿,该如何修改?这是一个困扰科研工作者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作者在收到拒稿的消息后,很多作者认为审稿人的意见合理,但是时间不允许修改,直接转投到其他期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知道拒稿的论文在经过其他审稿人审理时,也会得到类似的审稿意见。还不如,在接到拒稿信后就开始修改,尽早解决问题。再者,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不尽合理,可以适当申辩。因此,多数拒稿SCI论文,可从以下几种方式选择解决之道: 1.如果文章拒稿是因为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如样本量不足等。这类文章可以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后,再将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应的期刊。期刊编辑会考虑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换个期刊后审稿人或许不会找出数据或分析层面的不足。这种几率非常小,毕竟论文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2.如果被拒论文不是文章中的数据或分析不足,而是重要性或创新点缺乏。那么,作者就要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并认真修改,转投到影响因子该该刊低一点的期刊尝试。不同期刊对论文的创新点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发要求,进而缩短收稿周期。 3.如果是因为审稿人审稿时不够公正所致的拒稿,作者可以礼貌地申辩下。审稿人有单护厕咎丿侥搽鞋敞猫时也会犯错误,并非源于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有些时候期刊的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作者这个领域的专家。即便他们的审稿意见看似不够专业,我们也要礼貌地申辩。如果作者对否定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这就是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在回复中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到新的一轮审稿程度。 4.从自身找原因,仔细修改。多数作者的拒稿多源于文章构架的不够合理,进而造成文章意义不够突出。拒稿后,着重进行文章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讨论部分,很多作者的讨论是对结果的再陈述,但实际上写讨论也要与购物一样,讲究货比三家。只有将自身所得数据与既往结果进行比较,才能突出本研究的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作者,多看些相关的文献,挖掘其他研究与本研究的衔接之处。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提交完毕后,显示状态是Su
大修一般是彻底吊装、解体后维修,一般解决全部或某一重要部件的全面问题。小修一般只针对某一设备的某一问题处理。比如同样维修汽车发动机,只换个气门,调整下正时什么的
是的。mDpi的小修和大修相比,小修说明文章要修改的问题少,大部分内容符合期刊录用标准,修改难度小,花费时间短,只要把小问题改好,被录用的几率很高。大修对于文章
当论文经历了漫长的审稿过程,审稿人和编辑的建议将决定一篇论文的去留。论文常常会遭遇拒稿,大修,小修的反馈,但在审稿人与编辑的书面意见背后,对应的背景知识有哪一些
首先,你需要写出像样的论文,文章肯定不能是炒冷饭的那种,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所以在写文章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以确保此前没人发过类似的文章。多看一些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