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9

素手宛花
首页 > 论文发表 > 鸟类论文发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玖兰卅麻

已采纳

《自然》:研究揭示鸟类鸣叫始终悦耳的奥秘鸣禽总是可以不费力气地发出悦耳的叫声,但实际上,这是终生严格训练和修正的结果。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高度熟练技巧的微小波动变化是让鸟儿叫声能够始终悦耳的根本条件。这一发现也有助于解释为何人类能够长期保持高精度的运动技巧,比如运动员和音乐家。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20日的《自然》杂志上。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ichael Brainard,他和同事针对成年白腰文鸟(bengalese finch,一种小型雀类)的研究表明,自然波动是许多动物固有的一种内嵌(bulid-in)机制,它能够让神经系统拥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向达到或维持最优运动技巧的目标前进,即使在机体发生老化或者伤病时。论文第一作者Evren Tumer表示,“许多科学家认为,神经系统无法高度精确地控制身体运动,因为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但新的研究却说明,微小的波动变化能够为维持运动技巧做出贡献。”他举例说,“高尔夫球手的完美挥杆动作并不需要他的体内和外界是绝对静态的环境,相反,机体系统中总有微小的因素在不断改变,比如肌肉的疲劳程度。为了保持最佳运动姿态,神经系统需要持续地‘试验’,从而进行一些修正。”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已经发现,鸣禽的声调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巧,保持着高度刻板的一致性。通常雏鸟需要数月的时间来练习声音,它们首先记住父辈的音调,随后在丰羽期不断尝试各种发声,并与记忆中父辈的声调对比。在这一过程中,鸟儿通过听觉反馈,持续地对声音进行微调,直至最后达到稳定甚至近乎固定化(crystallized)的声音。而对成鸟而言,它们也需要通过听觉反馈来维持歌声。在此前的研究中,Brainard发现如果鸟儿是聋的或者通过干涉混淆它们的听觉反馈,它们声音的保真度将大打折扣。不过,鸣禽通过听觉反馈进行声音调制是否能够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进行,仍旧是个未解之谜。为此,在最新研究中,Tumer和Brainard利用计算机系统监控了白腰文鸟目标音调片段的微弱自然波动,而后用短脉冲的白噪音对其施加干扰性听觉反馈。结果发现,鸟儿发生了“立竿见影”的反应,它们尽力改变声调,避免再听到该噪音。而这一改变音节恰巧就发生在监控的目标片段。Tumer说,“这太神奇了。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你可以‘捕获’这种高度熟练的运动行为,并且按照预定的方式改变它。”Brainard此前的一些研究还有更有趣的发现。当雄性鸣禽在向异性歌唱时,声音的可变性会大大减弱。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压力的原因,即环境引发特定神经化学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神经中枢,增强了声音的维持能力

268 评论

cocomooner

鸟类被称作“活着的恐龙”或是“会飞的恐龙”。从对世界各地的化石研究发现,鸟类是从恐龙演化来的,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几乎已成为共识。但是恐龙如何脱离地面演化成蓝天中的精灵——鸟类?演化的具体环节是什么?这些问题却一直是个谜。 对于这个谜,百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推断——树栖说和地栖说。树栖说认为飞翔是由栖息在树上的生物借助重力,经过一个滑翔阶段形成的;而地栖说则认为,居住在地面上的生物在用力奔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最近,在中国辽西发现的四翼恐龙化石震惊了世界古生物学界,为人们了解鸟类的祖先如何学会飞翔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同时也为树栖说增加了更大的可信度。 《自然》杂志发表了《源自中国的四翼恐龙》,为人们了解鸟类的祖先如何学会飞翔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 1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撰写的封面文章《源自中国的四翼恐龙》。文章发表后,中外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徐星博士收到了上百封电子邮件,其中包括各国记者的询问和同行的祝贺。 所有的人,包括质疑者都认为这是一项重要发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教授更是将其称之为“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 一直以来,地栖说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与树栖说相比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更容易被人接受。徐博士本人也曾一度倾向于该论断。 几乎是在《自然》杂志发表《源自中国的四翼恐龙》的同时,美国蒙大拿大学生物飞行实验室的肯·戴乐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他发现一些幼鸟在爬坡时拍打翅膀,帮助它们向上爬。基于这一发现,他推测鸟类的祖先在奔跑的同时拍打翅膀,从而学会了飞翔。 徐博士认为,从逻辑上来讲,戴乐教授所支持的地栖说是可行的。他说:“对恐龙的行为研究表明,恐龙是典型的生活在地面的奔跑型动物。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测恐龙在奔跑的过程中演化出飞行需要的一切结构,并且能够达到起飞所需要的速度。有很好的模型和数据可以描述这一过程。” 但是,他又说,戴乐教授的推测是很冒险的。“我们是在用现代的眼光来推测古代的行为。古代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我们并不知道。地栖说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不一定代表真正的生物进化过程。” 相对于地栖说,树栖说也有自己的优势。与滑翔或飞行相关的动物几乎都生活在树上,比如蝙蝠。一般来说,飞行动物祖先的身体结构还不会完全适应飞行,因此飞行最初借助重力更容易。徐博士和同事的论文就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我们认为,鸟类的祖先最先利用重力学会了滑翔,然后才有了鸟类的拍打飞行。”论文中写到。 -从恐龙前后肢上羽毛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来看,它们与鸟类的翅膀完全相同 论文发表后,虽然学术界几乎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加州大学柏克力分校的帕丁教授评论说:“这一发现的潜在重要性和始祖鸟一样”;英国里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瑞讷博士称四翼恐龙是始祖鸟之后在鸟类演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对徐星等人所做出的推论表示认同。 徐博士称他的一位美国朋友就计划组成一个国际小组到中国亲眼看看这些恐龙化石。也有些科学家提出四翼恐龙化石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四个翅膀不一定是恐龙向鸟进化的必经阶段,也许只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里诺教授认为只有找到腿上长有羽毛的其他恐龙的化石之后才能肯定顾氏小盗龙(中国四翼恐龙)代表了鸟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它是否代表所有的鸟都经历过的一种形式还是一个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激烈争论。”塞里诺教授说。 但是徐博士对他们的发现很有信心。他说研究飞行的起源需要对亿万年前的动物行为进行推测,这种推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是具有冒险性的。化石是静态的,有时即便找到化石也很难做出正确的推断。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早在2001年就发现了第一块顾氏小盗龙化石,但直到收集到六块化石之后才开始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观察的准确性。 “从恐龙前后肢上羽毛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来看,它们与鸟类的翅膀完全相同,”徐博士说,“从骨骼特征上分析,小盗龙在起源关系上与鸟类最接近,而且用定量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谱系关系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从演化树的位置来看,四个翅膀的阶段不是旁支,而是鸟类进化的必经阶段。” 徐博士和他的小组现在还在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不只是顾氏小盗龙,其他种类的恐龙也有四个翅膀,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徐博士说。 据悉,世界上已经命名的恐龙一共有1200多个属,但其中很多是无效的,目前得到认可的恐龙大约有300到400属。在中国,除了海南、福建和港澳台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发现过恐龙化石,从化石的数量和种类上看,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辽宁的恐龙化石资源最为丰富。尤其是近年来辽宁的化石发现正在使我国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 顾氏小盗龙是以顾知微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顾院士对产出四翼恐龙的热河生物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顾氏小盗龙生活在1.1到1.2亿年前,体长77厘米,前后肢上各长有一对翅膀。 徐博士说,顾氏小盗龙可能以昆虫和小型蜥蜴为食,大多数时间栖息在树上,在树上爬行,或是在树与树之间进行滑翔。 “它的前肢和胸骨发育得很好,控制身体的能力很强,滑翔能力很强。我们猜测它在滑翔中会做一些调整,轻微地拍打翅膀帮助它滑翔,”徐博士说。“也许它在以一种我们还不了解的方式结合其他方式进行滑翔。” 通过对顾氏小盗龙的研究,徐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中写道:“在鸟类进入主动拍打翅膀的飞行阶段之前,必然会经历一个中间阶段。”而这一必经阶段即预示着飞行是从树上起飞的。 但是,现在只有顾氏小盗龙一种恐龙可以证明四个翅膀的滑翔阶段是向鸟类进化的必经阶段,要想在演化树上代表一种必经阶段还需要有其他的恐龙化石予以佐证。 至于恐龙化石的命名,徐博士说,发现某一恐龙化石并撰写有关研究文章的科学家在一定的命名规则基础上可以对恐龙随意命名。顾氏小盗龙是以顾知微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顾院士对产出四翼恐龙的热河生物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辽西连续发现了“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漂龙、中国鸟龙、小盗龙等恐龙化石,这些化石都表明恐龙长着羽毛。那篇引起世界轰动的有关四翼恐龙的论文是徐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六块顾氏小盗龙的化石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研究后撰写而成,而这六块化石都是在2001年到2002期间在辽宁西部的朝阳市发现的。 “对古生物研究来说,辽西是个很有意思也很特殊的地方,”徐博士说。他从1993年开始研究辽西的恐龙化石。 辽宁西部地区多为丘陵地区,气候干旱。该地区发现的化石通常可追溯到1.1到1.3亿年前,从化石可以推测出古代这里曾经有高山、湖泊和森林,气候湿热。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人最先在辽西找到脊椎动物化石,包括一些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化石。从60年代起,中国的老一辈鱼类专家陆续找到鱼类化石,一直持续到80年代。 80年代末,辽西第一次发现鸟类化石。 1993到1994年间,辽西发现了距今1.25亿年前的孔子鸟化石,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从年代上来看,孔子鸟仅次于最原始的始祖鸟。始祖鸟长有牙齿,而孔子鸟是第一个长喙而不长牙齿的鸟。 1996年以来在辽西连续发现了“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漂龙、中国鸟龙、小盗龙等恐龙化石,这些化石都表明恐龙长着羽毛,有的是原始羽毛,有的是现代羽毛。 “这一系列发现是很大的进步,因为羽毛和飞行是鸟类的两大主要特征,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羽毛起源和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徐博士说。 “虽然大家都赞成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有人预测一些恐龙长着羽毛,但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化石证据。相反,许多化石证明恐龙长着鳞片,像爬行动物一样。科学家们希望发现恐龙身上的鳞片是如何变成羽毛的,恐龙身上是否有羽毛。”

344 评论

倾城闸北摄影

双喙发出震颤的声音,这个有几种可能性:有可能是他在教他的孩子怎么样表达需要,或者吃东西或者说话之类的表达。有的可能性是是因为他有点感觉不舒服了在那告诉别人啊!也有可能是有什么事情和同伴说在那里互相交流之类的。

357 评论

summer阿超

鸟类是由小型的食肉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成果目前已经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鸟类起源研究者的认同。 这一假说是由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1861年提出的。在其后的100多年间,也一直被“鸟类是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这一假说所压制。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通过对恐爪龙、美颌龙和始祖鸟的比较研究,才使两大假说的阵营慢慢变得势均力敌。 2000年冬,季强在辽西凌源市大王杖子地区发现了一只长约80厘米、形态完美,全身长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化石。2002年春,一块完整的小型恐龙化石在辽宁锦州义县被发现。这一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型。季强根据以上情况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为初鸟类,正式命名其为中华神州鸟,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又一个环节。 越来越多的实证,终于让恐龙起飞了。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鸟类起源研究者都相信:飞翔在蓝天的鸟儿的祖先,就是被认为已经全部灭绝的恐龙。2007年,我国青年学者徐星、汪筱林和吴肖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有证据表明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形态上非常接近于驰龙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302 评论

小小的飞帆

鸟儿的双喙发出震颤的声音,这个有几种可能性:有可能是他在教他的孩子怎么样表达需要,或者吃东西或者说话之类的表达。有的可能性是是因为他有点感觉不舒服了在那告诉别人啊!也有可能是有什么事情和同伴说在那里互相交流之类的。

308 评论

开心准新娘

你就是它吧?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宜宾鸟类多样性论文发表

    最近很多地方都迎来了这个观鸟的最佳时期了,话说四川就是的,那么如果习惯观鸟的小伙伴这个时候去观鸟最合适不过了,观鸟还是在自然界里面的活动,也不会很拥挤,疫情情况

    贝贝哈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鸟类论文发表

    《自然》:研究揭示鸟类鸣叫始终悦耳的奥秘鸣禽总是可以不费力气地发出悦耳的叫声,但实际上,这是终生严格训练和修正的结果。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高度熟练技

    素手宛花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鸟类论文发表时间是多久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

    panasoniccz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鸟类论文发表时间及费用

    论文发表的费用不能一概而论,跟你选的期刊的级别、收录数据库、质量、和版面都是有关系的。一、省级、国家级的普刊知网收录的一般在500-1500左右二、省级、国家级

    Lisa要去旅行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鸟类论文发表时间是

    鸟儿的双喙发出震颤的声音,这个有几种可能性:有可能是他在教他的孩子怎么样表达需要,或者吃东西或者说话之类的表达。有的可能性是是因为他有点感觉不舒服了在那告诉别人

    兔兔兔酱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