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燕双飞1988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还是曼特宁
论文撰写步骤: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雪莉小姐的
词汇弱、无话可说是我们留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的硬伤问题,而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明了则考验的是留学生论文写作的软实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帮助大家在论文写作当中可以让论文更加准确简洁的6个tips,希望对大家有用。
不要单独使用thisWhen the journalist wrote the report, he wasn’t aware the driver had left the scene of a serious accident.This has created an unfortunate situation.大家看这个句子,你能看出this指的是什么吗?既可以理解为“这个记者不留神”,也可以理解为“司机的逃逸行为”。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歧义呢?答案就是不要单独使用this,而是应该搭配一个所要指代的名词。如果this指的是“记者不留神”,就把this换成“This lack of awareness…”如果this指的是“司机的逃逸行为”,就把this换成“This driver behaviour…”
尽可能少使用i.e.和e.g.I suggest that we pay attention to just one area of interest, i.e., pollution.看到这个句子,可能我们一般会想到两种不同的理解:I suggest that we pay attention to just one area of interest, this is, pollution.I suggest that we pay attention to just one area of interest, for example, pollution.但到底是哪一个呢?其实:i.e.是拉丁语 id est 的缩写,意为that is(即)e.g. 是拉丁语exempli gratia 的缩写,意为for example(例)既然容易让人误解,那在写作中就尽量不使用,而是使用“that is”和“for example”。
注意多个短语产生的歧义Dave is working on a project plan. He will mail it to you to proofread by April 1st.看这个句子,4月1号那天到底是谁要去干什么呢?既可以理解为Dave把项目书发给you,也可以理解为you来校订项目计划书。如果是第一个意思,可以写成:Dave is working on a project plan, which he will mail you. Please proofread it by April 1st.如果是第二个意思,可以写成:Dave is working on a project plan.He will mail it to you by April 1st so that you can proofread it.
不要混淆代词的单复数为了表达的更清晰,确保they, their, our指代的是复数的东西,如果不是的话最好重写句子。错误表达:There is a guidebook at each guest’s table. They include the itinerary(行程).They指代的是什么呢?这个they的使用就是混淆了代词的数。正确的表达:There is a guidebook at each guest’s table. The guidebook includes the itinerary.There is a guidebook, which includes the itinerary, at each guest’s table.
避免弱逻辑的陈述你的句子要支撑起你文章的论点,它们应当是简洁和逻辑严密的,不要写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不需要争辩的观点。例如,不要写:The glaciers are melting more rapidly than ever recorded.相反,你可以这样写:The glaciers are melting more rapidly than ever due to human activity.这个句子陈述了一个论点,加上支撑的观点会使你的论证更加严密。
避免教条的语气教条的主张是指那些以一种自负的方式陈述你的观点的主张。例如:While business models will ultimately dri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program, the curricular objectives must be what drives the program experience.这个句子中使用了“must”这个词,给人一种命令的感觉,这就是教条的语气,写作中应当避免这样的语气。应该这样写:While business models will ultimately dri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program, the curricular objectives should be what drives the program experience.上面句子中的“must”换成了“should”,命令教条式的语气就变成了建议的语气,这样就会好很多。
想了解更多,有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call我哦~
了了大哥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
向着好吃奔跑
可以的。跟企业研究生导师是可以发文章的,也可以和企业研究生导师一起合作发表文章或者和别人一起合作发表文章,但是合作完成的论文必须要注意署名问题,署名的先后通常是由作者贡献的论文大小来定的。
拉菲兔兔
全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保研资格的,有的大致是200所,其中985的保研比例是最高的,这个没有任何的疑问,是现实。因此普遍来说,保研的来自相对比较有名的院校,考研的大多来自不是那么有名的学校。在这个背景下,保研意味着选拔人才考研当然意味着选拔人才,但还有一点,就是保证公平。公平不是平等,我并不认为985和双非的学生是平等的,现实就是这样。但起码要保证公平。公平比平等保证了更底层的东西,即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认为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不应该只招保研的学生。另外一方面,应该适当扩大保研资格学校的数量,尤其是适当增加在欠发达地区、双非学校保研的名额。下面我引用三句话: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曾经说过:“高考的一步领先,并不代表着你们步步领先,相反,恰恰很有可能由于高考所带来的一步领先,会导致你们丧失步步领先的激情和动力”。知乎上有个风气非常严重,唯出身论,唯学历论非常普遍。这样是很不好的。教育领域的阶级固化,也是教育问题。这样做无非是来自低一层次的非名校的学生或者阶级,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越,抢占了高一阶级的资源,并与很多曾经在高考遥遥领先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资源配置或者其他方面达到相同或者更高的水平。对于后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恰恰反映出了这些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是固步自封,固定观念所带来的。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说过:“本来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往往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地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学构成社会一部分,也是有层层等级的。清北华五占据第一层级,其余副部级985占据第二层级,以此类推。但是只有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大学生源的流动,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环境才是良性的,否则马太效应就会越来越显著,教育环境会不稳定,而考研就是促进这种流动的重要方式。北师大在多少年来的宣传片上都有这么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这里人格的养成我的理解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独立思考的人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当然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环,在高等教育的塔尖阶段。现实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变成了导师发文章的机器,只是处在整个研究组“工作车间”的一个位置上,重复而单调。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事实上,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大多都不会继续科研。而人格的养成,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根植于利益而出发的。真正以上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懂教育或者教育出身的教授或者校长,在广大的群体里是少数的,因此才会被一些形式化的标签所迷惑。二:为了切题,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中“部分”这个词用的十分精妙)第一个问题,保研学生是不是总体来说比考研的素质高,我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定义,到现在为止还是广泛的,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标准。记得在一期高教研究杂志上,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比如说保研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比统考的高0.6篇,平均成绩比考研的高2分,以及其他数据来证明保研的比统考的更加优秀,素质更好。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本身样本数量就太少,另外所观察的时间还太短,根本不具有可信度,并且用研究生期间的考试平均分和论文数量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有人说用发表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如何定义论文的质量,看影响因子吗?看引用量吗?都不是。第二个问题,从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上调了考研复试和面试比例看,当然就说明了考研的趋向当然不是偏向单一高分数的初试。至于说科研能力,说实话,判断一个在22岁左右还没毕业的本科生的未来科研能力怎么样,就像判断十年后某个姑娘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一样。即使是那些在本科阶段就发论文的学生,只能说明有一定的科研经历,但并不能说明科研能力,这是两码事。我相信这些有科研经历的同学们心里很清楚,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什么。
1、你可以通过邮箱投稿。去期刊对应的数据库检索投稿渠道。例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大数据库检索和你文章相关的刊物然后投稿。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过程比较麻烦,期刊一般网
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研按时间排序是: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是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被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对黑洞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
毕业论文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写,如果通过不了,是拿不到学位证的,只能拿到diploma了,这个回国也不能认证的,用人单位也不认可的
这个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