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6

坚强的T123
首页 > 论文发表 > 凤山哪里能发表诗词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arles2Lillian

已采纳

早些时候我阅读过《凤山文学》,但它给我的印象并不很深刻。后来是其中刊登花暮迟(罗继高)写的一篇推理类文章,才令我难忘。之前我对花暮迟这人有了解,但也仅知道有这么一个开着熟食店的人而已。读过他文章后,让我对一个小熟食店的罗老板印象更明朗了。每当到他的店里买熟食,我由衷地萌生对他的仰视,是因他有充满灵性文字的驾驭能力,及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知足。他的爱人总是一脸盈盈的笑容,夫妻俩默契地迎来送往光临店里的每一位顾客。多惬意的小夫妻店,过着让旁人羡慕的小日子。 一个偶然,负责编辑《凤山文学》的主编——谯可勤同志知道我也喜欢阅读后,他便将每期刊发的《凤山文学》都送一本给我。就此,我成了《凤山文学》忠实读者。虽然它只是“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的县级纸质刊物,但文章内容很是接地气,读着本土出版的刊物,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从《凤山文学》中我知道了在我成长生活的小县城里,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革命先烈和前辈,如姜茂生少将、黄明政大校、红军团长廖源芳、廖熙英等等,以及时事动态、人文和经济发展。从一篇篇文章作者,我更深地认识和了解我身边的人,一群优秀的人,如杨湘、寒雪(韦凤琳)、牙春燕、谢树梅、伍金菊、罗伏龙、陆宗道、黄华金、邹方旬……他们当中有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农民等等,他们把本职工作做好,还把生活之外的爱好都勤耕得沉甸甸的丰盈和亮眼,很是让我敬佩和羡慕。 我对文字散发出的力量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上。偶尔随着性子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用粗糙的文笔涂鸦自己心中别样的世界,但既不成行,更出不了阁。 一天,一则微信信息提醒,我被拉进了一个新群里,随手点进去,抬眼看群名:《凤山文学》交流群。群里有近90人,我浏览了群里所有人的微信名,有好些眼熟的真名字和微信网名。尤其是看到了罗伏龙老师(原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校长,特级教师)的名字时,嚯嚯,一下子让我气都不敢大喘,生怕惊扰了群里的文人。群里一个叫邹方旬的人第一时间与我打了招呼:欢迎罗老师入群。有愧啊!在这样的一个群里,我哪承蒙得起这样的一个称呼?连礼貌性的回应我都不敢吭声了,自欺地没看见似的敷衍了过去。与拉我进群的好友私聊说在这个群里,我不敢说话了,没有底气。那头很快地回应我,并鼓励我“要说”。就这么两个字,简单且有力量。说实在话,在这样一群善用、码活文字的人面前,我内心那点文字爱好飘虚得无根系似的。 一直以来文字让我敬畏,让我无法轻视它富于深思的力量。 入群半个月以后,谯主编在群里发起一则文学爱好者采风活动的通知,我内心很是想参加,但当时不敢在群里报名。谯主编主动私聊我,诚恳地邀请我一起同去,并说文学爱好者亦包括作者和读者。就这样,我受宠若惊地跟着《凤山文学》群里的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文学采风活动。 也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我的话很少,主要是不知道要聊些什么好,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旁观和学习同行的人。 采风的第一站是凤山县平乐瑶族乡谋爱村的社坡古寨。这古寨不算古,它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形,古寨依山势而建,木屋错落有致,一字排开,共有65户。周末冬日的一大清早,一行近二十人坐上一辆租来的中巴车从县城里出发。刚上车时,谯主编就在车里大声地说,还有一个江洲的陆老师在坡心路口等着我们一起去社坡古寨,一会儿大家要注意看哟,他是来县城参加诗词协会会议的,我电话把他截下了公交车。随后在二级水泥公路的坡心村叉路口,上来一位目测年近70岁个子矮小、身体硬朗的陆老师,他一身得体的装扮,一看就知道他是要赶赴一场隆重而严肃的活动。 车子开到社坡古寨的山脚下,便是村屯级泥沙土路了,一路上还有几处被雨水冲刷得凹凸不平的险段,摇晃了近40分钟才到在半山腰上的社坡古寨村口。车子停在一棵大树下面,终于到心心念念传说中的社坡古寨。我赶紧下车,看着那棵站在村口约三个人才能抱合拢的槐枣树,深冬的风把它的叶子都吹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每一根枝桠都坚挺地指向村寨口高高的上空。这颗老树一直默默地立在村口,等待前来探访的游客,却不知游子久去,来春还开旧时花。 我们几个女生慢悠悠地踩着岁月痕迹的小石路步入寨子。整个寨子清一色乌土瓦木屋。我靠在一堵用鹅卵石堆砌的石墙旁拍了一张照片,手抚着石墙并不感觉冰凉,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过往瞬间接入肌肤,直抵心里和血液,让我生出一股乡愁,脑中浮现出另一个村寨来。拍好照片,继续前行。老木屋一幢一幢渐次印入眼帘,空屋的大门有紧锁的、有虚掩的、有敞开的、有无门的,虽然看不见屋前房后那时些人、那时些事,但那时些人事却又分明地在我眼前演绎、变幻着,似打捞那未曾远逝的旧时光。 一株挂满红彤彤柿子近山顶的树枝,好像是从一幢房屋梁上伸出来似的,让我们好奇地向那屋那柿子树加快了脚步。原来是这幢房子因久无人居住而有些倾斜了,正好靠在屋前的那棵茂盛但孤零零的柿子树上,尤如让人遗忘的哨兵。屋檐下的石磨和石臼上都有生锈的岁月,整个庭院有“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附青苔”的清冷。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幕,亦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失落,总感觉少了什么。 行至到寨中,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一幢老屋里留守着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妻俩。大门口、中堂屋、香炉旁、猪栏门上、鸡舍上都贴满了男主人写的对联,火塘里柴火正燃得旺,铁三角架上坐着铁鼎罐正煮着午饭呢。热情好客的老夫妻邀请我们在他们家里用午餐。餐席上,在吃着农家美食、品着农民创业者邹方旬自产自制的黑刺梅酒中,我才知道同席中有五个都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了,同行中就有三位老师,陆宗道老师是年龄最大的,76岁了。但在言谈举止中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他们岁数的“老”,席间还时不时响起他们充满生机的欢乐谈笑声,并与同行中的95后王妃妹频频举杯,畅聊对文学的热爱。而此时,这幢老木屋也让我感受不到它岁月的“古”,反而周身温暖。之前感觉的“清冷”,也许是缺少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乌泥瓦片间传出的阵阵谈笑声。 返程回到村头时,我凝视着通往村外的这一条扬尘小路,也许是它让村里出去的游子越走越远,以至于忘记回家的路,让村寨等得落了锈。 同年冬至前的一个周日,陆宗道老师热情地邀请这一行文学采风人,去他江洲老家杀第一头年猪。在他家四层钢筋混凝土的洋气楼顶上,我们聆听陆老师详细的介绍,目睹了坚守江洲一方水土和老百姓的虎头山,知晓了充满神奇色彩的江洲天生仙人桥的来由。在喝着猪活血、吃着猪泡汤肉、饮着苞谷酒席中,我们欣赏了陆老师那首“千年遗恨笑哥哥”颂江洲阴阳山的诗。称呼中的陆宗道老师,其实他并不是正式在编的老师,他是地地道道的乡下农民,一辈子务农。他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生,在那个年代算是秀才了,但因当时环境被加害,后来一直在村里小学当代课老师。他心中一直执着地热爱文学,使他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跟着这一群有正能量爱好、有奋进的人,我更加体会到文字的魅力。陆老师虽说个子矮小,相貌一般,甚至还有点丑,之前又受过有文化磨难的牵连,可他有一个看上去仍辨认出昔日俊俏的对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喂养四头年猪等着儿孙们回家过年,她自个儿也收拾得像退休老干部一样干净利落;95后的王妃妹,她爱人为支持她的文学爱好放下经营着的车行生意,专心陪伴她跟随我们到每一个采风点;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湘的爱人小华,更是亲力亲为为我们协会召开成立大会忙前跑后。听杨湘妹说,每当她要静心写一篇文章时,她爱人都尽可能包揽全部家务,早晚接送小孩上学放学并辅导作业,爱人的举动让她感觉到她的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爱好如此重要和神圣。 从入群到采风活动,渐渐地我被这一群人深爱文字的情缘所感染,鞭策着我,让我浑身充满动力。平日群里随性聊的“诗词的平平仄仄、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等,让我更爱阅读。现在的看书成了全新的学习过程,不再像以前看书总是强调娱乐性,而是有一种不学习、不进步就羞耻的感觉,更激起了我心里那份对纯粹阅读的爱好,持续我成长。 慢慢地,我学着写一些短小的文章试着给文学自媒体投稿,被刊用了4篇后我鼓起勇气给《凤山文学》投稿,竟也被采用了。终于我有了第一篇文章见于纸质版《凤山文学》,这让我兴奋激动了好几天。谯主编第一时间把印好的刊有我文章的《凤山文学》送了十本放到我单位门卫室并微信告知我。我赶紧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另一个放书的办公区门卫室领取。可门卫告诉我,他已把书全部送到局长室了。好吧,眼看要下班,我想着明天再过来领了。 第二天一早上班我就去领书,可局长办公室门关着。门卫人员见我跑了两次都空着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这里还有一本,我见好,又是写我们凤山的,就收了一本想慢慢看,要不你先拿去看。”听后我惊喜地把目光投向他,并急切地回答他:“我不急,这一本你留着看,我等局长回来再来领。”稍后我又美滋滋地补充:“书中也有我写的一篇文章,在某某页。”“这样呀,我还没有看到后面的,那我更要认真看啦。”门卫递给我一抹欣赏的眼神,笑着回我。 门卫人员收书一事,真让我意想不到的,也就是这一惊喜的瞬间,让我明白自己与《凤山文学》结的缘早已深根蒂固。

321 评论

Rita泱泱

(一)前段时间,闲来无事,与友人相约爬鸣凤山。鸣凤山可谓远安的地标之一,好多年前我尚未到过远安,便知道远安有一座鸣凤山。不过那时候,常常听人把“鸣凤山”误叫作“凤鸣山”。爬鸣凤山,是很多远安人的运动方式之一。我曾听说,有人在一刻钟以内从头天门爬到了金顶。对于这种体力和耐力,我很佩服,却始终做不到。鸣凤山海拔408米,相对高度288米,虽然不高,却很吃力。山势起伏,常有危壁,时而陡峭,时而狭窄,紧要关口处非得手脚并用。我第一次爬鸣凤山,从后山上,从前山下,便发出了“从后山上抬头见脚,从前山下抬脚碰头。险哉!快哉!”的感慨。 鸣凤山不好爬,却不可不爬。咸丰年间,远安的教谕刘子垣说过:“鸣凤山者,远安之大观也。都人士谓余曰‘此山可比武当,不可不游’。” 上鸣凤山的路共有三条,从前山后山上下,我已多次走过。这次经友人提议,我们决定经东神道上山。 (二) 得知我们要从东神道上山,就有人好心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说东神道的路不好走,而且耗时长。起初,我们并未在意,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然而刚走不远,我们就遇到了一处峭壁。幸好有一架钢梯可以凭借,我手脚并用,全身匍匐,摸爬攀援,整个过程中既不敢回头看,也不敢侧身四下张望。 这样的情景,明代的袁中道爬鸣凤山的时候也遇到过,他说: “至大士堂,水绕其前,凭栏听水淙淙悦耳。遂登危壁,幸有石栏可攀。” 袁中道所说的“大士堂”,就在现在的头天门那一块,这是现在上山常走的一条路。明清时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今人常走的路在古人那里也是十分难走的路。 前面提到的刘子垣,在当地人告诉他“鸣凤山不可不游”以后,趁着八月一天的拂晓凉风,坐着轿子出西门、渡沮水、过珠宝山,向鸣凤山进发,一路左顾右盼、山转水曲,悠哉乐哉。 到了头天门,刘教谕不得不下轿步行,沿着石磴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往上爬。他游得悠闲,看得仔细,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日暮由原路下,一一识其处,归而志之,为后来游是山者导先路焉。” 说回我们走的东神道。 走过了那段峭壁,从险的方面来说,东神道并没有什么难的。反而道路相对较宽,由于有人清理,也无杂柯荆棘挡道。在我看来,东神道之难,难就难在随着山势起伏,人行路上,不得不大起大落、数上数下。如何把握节奏?如何鼓足心气?是为难。 有时,目标近在眼前,倘若云中有道,不过数步可达。然而循着山路蜿蜒盘旋,却要大费周折。对体力是一种考验,对心力是一种磨练。 我们顺着东神道往上爬,每登上一个山头就休息一会儿,也不敢久坐。俗语讲,“不怕慢,就怕站”。快活三里,不敢流连。一旦停留过久,腿脚就迈不动了。当年的刘教谕也是一样, “脚力倦,坐石上,稍息复起,挽两旁铁链,从马鬃岭猿猱而上,直至绝顶”。 累极瘫坐石上,我与友人相互打气,“自己选的路,含泪流汗,也要走完。” 走东神道,累虽累,却能看到鸣凤山不一样的景致。正如王安石游了褒禅山后感叹的一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这段话所蕴含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言近而意远。欣赏到“非常之观”,王安石总结要有“三有”: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推而广之,我理解要想欣赏人生的极致风景,就要有志向、有能力、有平台,或者说要想为、能为、善为。 人生最难得的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无怨无悔、不嗔不恨方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终于,我们一身疲倦地爬上了鸣凤山金顶。到了山顶,才听道观里的一位道姑对我们讲,她上山将近30年,从未走过东神道。另一位道士则说,他还是20年前,走了东神道的一段,到道观对面的那个山头后就再也没有往下走了。 (三) 下山,我们走的是游人常走的那条路,也是古人笔下那条难走的路。回来途经东神道的起点,整整花了3个小时的时间。 上山难,下山也难。杨万里说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路侧步,缓行下山。 在我所读到过的描述登游鸣凤山的古诗词里,有个叫周葆恩的写过的一首《游鸣凤山错路》让我印象深刻。这个人同治三年(1864年)担任远安训导,曾参与撰写过同治《远安县志》。诗曰: “上下关头要认真,如何浪迹入风尘。 路逢错处方知转,悔不前途豫问人。” 这首诗颇有些警世劝人的味道,借事喻人,富有哲理。路到尽头,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晓得问路、择路,为时晚矣。还是那句话,“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走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顺便插一句,以我浅见,有关远安的古诗词里,不论是状物,还是抒情,不论是叙事,还是阐理,都有不少值得一读的篇什。 爬坡过坎、登高望远,怕的不是山高路远、坡陡坑深,而是“悔相道之不察兮”“悔不前途豫问人”。 人活世上,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当上下而求索。范成大感慨,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不管千盘万盘,心里要打好算盘,时时刻刻有一本明白账。纵有千难万难,迈开步子就不难,因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走过东神道,就能更加理解: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最后还是得说,世上路有千万条,最难走的仍是套路。

325 评论

文燕大侠

赞美春城昆明的诗词有:昆明行记、大观楼长联、春城赋别、鸣凤山金殿行宫、郭沫若登大观楼。

1.昆明行记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2.大观楼长联

万树梅花一布衣,如橼巨笔五更鸡;

楼前自有长联后,更见人天物我齐。

3.春城赋别

暮春三月别昆明,大好山河记忆新;

只惜行程太匆促,碧鸡金马系离情。

4.鸣凤山金殿行宫

一半青山一半云,嵯峨金殿叩天门;

冲冠一怒红颜老,满地山茶映夕曛。

5.郭沫若登大观楼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昆明,云南省辖下地级市,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玉溪市、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西与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东与曲靖市交界,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明

153 评论

相关问答

  • 在哪能发表诗词作品集论文

    我也想问同样的问题,手机上可投稿吗?

    樱花落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哪里能发表少儿诗词论文

    这个其实还是有很多期刊可以发表的,不过只能是发普刊,不可能发那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期刊,你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期刊可以看下。是专门做普刊学术文章的。

    旷野和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写诗词去哪里发表论文呢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天……这问题问得还真是笼统。 一般而言,如果在网上发表文章,可以找到某一文学类网站,自己开个楼进行发表。详细办法各个网

    pisces85031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古代诗词在哪里发表的论文

    我感觉应该是在文人聚会时,古代没有我们现在信息传递这么方便,文人聚会大家肯定会把自己写好的作品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小东家1985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哪里能够发表诗词鉴赏论文

    《青年诗人》投稿邮: 《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

    ling爱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