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3

萌萌小妹纸
首页 > 论文发表 > 曹伟发表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力非水手

已采纳

地球怎么也没想到,它用自己的身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存环境,人类却非要逃离出去。

到目前为止,地球仍是我们发现的宇宙中最适合生存的地方。这与地球大气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给我们提供了完美的温度,保存了海洋和呼吸的气体,还保护我们不被太阳辐射所伤害。

可是,人类已经不是当初的人类了,我们已经可以冲出大气层,进入到太空了。不过,在摆脱了地球大气层束缚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担忧——辐射。宇宙中的辐射非常恐怖,在地球上有大气层的阻挡,我们完全不必为此担心,但是对于前往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太空中,宇航员可能会遭遇到许多种电离辐射对他们健康的威胁:

普通的太阳辐射

太阳耀斑

遥远宇宙的辐射

现实世界的宇航员不太会面临好莱坞电影里那样的危机,但是他们的工作仍然充满了危险。在执行太空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有多重的保护,但是人造的保护设施暂时还没有大气层那么有效,宇航员免不了还是要接受到一部分的辐射。这些辐射不会马上导致他们死亡,也不会像科幻电影那样让他们获得什么超能力,但是有可能导致慢性的身体伤害。

尤其是随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宇航员未来可能要面临着更加长期的太空任务。比如NASA在计划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一次任务就长达两年多,说宇航员遭受“成吨”的伤害一点也不夸张。因此,如何保护他们不被辐射所伤害,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图片说明:电离辐射指的是那些频率、能量较高的辐射,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

事实上,人类的航天事业也才进行了几十年,我们对太空中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还不完全了解。但NASA表示:在低轨道以外的太空执行任务期间,宇航员可能会暴露在50至2000毫西弗特(mSv)的辐射剂量中。要知道,即使是1mSv的辐射剂量,也至少相当于做3次胸透。尽管一年做一次这样的体检对人体并没有那么严重的伤害,但是想一想宇航员吧,他们几乎等于接受150-6000次的胸透……因此,对于宇航员来说,癌症、辐射病或者一些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而且,在胸透的时候,我们还能够用铅板遮挡住其他部位。可是,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期间,显然不可能一直把自己裹在铅板里。因此,如何研发出一种既不影响宇航员执行任务、又能维护他们安全的方法,就成为了关键。

(图片说明:铅板可以有效地阻挡辐射,但不适用于太空任务)

科学家想到:地球生物其实已经演化得足够强大,具备了一定抗辐射的能力,如果我们将这个能力扩大,就可以抵抗宇宙的辐射了。

相信大家都会发现,非洲人普遍肤色比较重。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阳光强烈的地方,体内产生了大量的黑色素,所以显得黑。虽然我们觉得黑色好像更吸光,但实际上黑色素可以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人体被辐射所伤害。

那么,以后我们就选择黑人上太空?或者把宇航员晒黑?

当然不是,虽然他们在考虑利用黑色素防止宇航员被辐射伤害,但这里还有很多门道。我们不仅希望使用在航天领域的黑色素能够吸收紫外线,还需要它具备抵抗X射线等其他高能电离辐射的能力。好在黑色素也并非只有一种,科学家们也正在寻找一种最合适的黑色素。

目前,的确有研究人员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相关的实验,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adamés J.B. Cordero等人,就希望通过仿生学来保护宇航员的健康。不过,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尝试在黑色素中添加另一个神器——硒元素,并在《美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来自中国的Wei Cao注意到:此前有人发表过一些发现,指出含硒化合物在保护动物抵抗X射线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于是他想到,如果能把硒和黑色素结合在一起,很有可能会达到强强联手、双剑合璧的效果。

(图片说明:曹伟[音译],是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

而且,他们并没有费尽心思在自然界中去寻找没人知道是否生物自身就能合成的含硒黑色素,而是“自食其力”,自己合成这种新型的黑色素,并且称之为硒化黑色素(selenomelanin)。

在合成这种物质后,他们将其注射到实验室的细胞中,并且给其他细胞注射了其他黑色素,还设置了完全没有注射黑色素的空白对照组。接下来,他们对三组细胞进行了辐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使用的辐射强度都非常大,其剂量足以致人死亡。结果显示,三组细胞中,只有注入了硒化黑色素的细胞维持着正常的细胞周期。

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副所长Nathan Gianneschi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他表示:“我们的结果证明:硒化黑色素在辐射防护方面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质。”

除此之外,他们合成的这种硒化黑色素还具有意想不到的优势。和那些被送到国际空间站进行实验的黑色素相比,他们的

硒化

黑色素合成更简单,成本更低。更加惊人的是,当细胞被注射了这种硒化黑色素后,就不再需要注射,而是可以自主合成了,而且这些新的黑色素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性质。因此,只要补充适当的营养,就可以节省大量合成黑色素的成本。

(图片说明:宇航员未来在月球上执行任务,也需要防止被辐射伤害)

因此,如果这种黑色素最终被证明的确可以使用,那么未来的宇航员可能都会在上太空之前注射它,这对于宇航员的保护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了,注射这些人工合成的物质,还是要谨慎的。他们必须经过严格的流程,证明它对人体无害,才会投入使用。

不管怎么说,人类未来将会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谁知道呢,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上太空将不再需要宇航服,而是自由地在宇宙中穿行……

159 评论

WHMooooooooo

一、项目简介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面貌日新月异;欣喜之余,却不能忽视这样建筑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据统计分析,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随着人类面临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又将“ 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建筑的生态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广,这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位于苏州合祖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经典案例,以及现代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来进行设计。二、项目生态建筑策略1. 与环境相协调在设计生态环境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季节性移动获取冬天的太阳能并利用其来供暖能够减少冬天的供暖需要。冬天的太阳能够进入房屋,照射在地板上和墙上并被转化成热能并在室内温度下降时释放出来,通过实施这些低技术性的方法,供暖所需要的能量就少之又少了。另外窗口位置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自然光,不只是在房屋的外部可以获取光能,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天窗和采光窗而从内部采集阳光。2. 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对于生态建筑房屋的设计,在选材方面就应该考虑使用本地的,而不要选择从很远的地方云传送过来的材料。材料中蕴涵的附加能源是指其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所耗去的能源。我们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要追溯到材料来源的提供和提炼、制造、增加物处理、运输、使用、最后的再回首或者处理过程。这一使用周期的衡量,可以确保所用材料对环境产生最小程度的影响。3. 屋顶的设计屋顶是冬天热量流失最多而夏天热量吸收最多的地方。除了考虑在混凝土屋顶上的使用的土壤层的厚度以及聚苯乙烯隔离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纺织有3M后的土壤层的屋顶,其能源效率与带有0.46M的土壤同时带有0.1M厚的聚苯乙烯隔离层的房屋顶相比只高出2.4%。隔离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将隔离层和土壤层一起使用。为了建设一个有能源效率的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增加隔离层的厚度。三、结合本专业论述“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即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利用回收材料和排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旧材料。美观、有利环保的绿色建筑要面向未来,必须重视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和生命周期,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在破土之前,需要经过勘查,以确定所在地有没有地下水脉和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干扰;它完全以天然材料——木材、黏土、土砖建造而成,并从植物中提取装饰用材和着色颜料,这一潮流在德国以发展为建立“生物住宅区”。其目标是建立居民入住后就不想迁离的社区,以降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能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正如人们所希冀的那样:将来有一天,建筑的结构和维护系统能根据气象和舒适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那时将产生真正的“整合生物气候建筑”。据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调查的数据显示,绿色屋顶首先能够蓄含雨水,高度保持水分。根据屋顶的绿化设计,直接的水分流失量将减少50%-90%,大大缓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压力,因而能够节省大量建筑费用和公共事业开支。德国夏季有植被覆盖的屋顶与裸露屋顶之间的温度差异最高可达40摄氏度。过大的温差会对建筑的防水层材料、连接处和其他材料造成极大的负担,加快老化过程。而绿色植被覆盖的屋顶则能保护防水层不受气候、紫外线以及其他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再者,屋顶上的绿色植物还能净化大气,帮助过滤灰尘和烟雾颗粒,从大气和雨水中吸收危害性物质,降低灰尘并减少潜在的烟雾威胁。植物蒸腾的水分吸收热量并冷却大气,减轻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热岛效应。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总的来说有两种设计的趋势,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是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建设的“Acros福冈”,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一体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平台上做屋顶绿化,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另一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化。参考文献:[1]曹伟.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Melby.P),(美)开尔卡特(Cathcart,T).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3]谢浩,刘晓帆.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创造高技术生态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2(10):6-8.

298 评论

南京1942

一两风 原名曹伟,1977年7月生,江苏铜山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新浪网诗歌论坛评论员,《作家天地》特约记者,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曾用笔名,一路风尘。200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居江苏,就职于某中央企业。做过电工、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机电科长、报纸编辑、武装部科长等职务。1994年至今已发表诗歌、散文、论文等作品数百篇。 2008年,著有诗集《我想爬上冬天的大树》。有作品被评为2008中国最佳网络诗歌等。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曹志琴发表的文

    你以前用过哪些减肥产品?或者听说过哪些减肥方法?描述一下你的对比感受吧。看过别人节食和运动减肥,饿的面黄肌瘦,两眼发蓝就算了,反弹速度也很快。除了伤身,往后都不

    游钓100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张伟发表的论文

    张伟是一名出色的海绵,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海绵的兴趣,他毕业于一所海洋学校,主修海洋生物学,获得海洋学硕士学位。他热爱海洋,热爱海洋生物,特别是海绵,他总是很认真地

    starlight050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刘伟发表的论文

    数三,同济的那本微观经济学: 1、张元鹏《微观经济学》课堂讲义及笔记 2、张元鹏《微观经济学》课后布置习题及答案 3、微观经济学补充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4、张元鹏

    坠落的梦天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李伟发表的论文

    喜欢就 关注我们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李伟(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 共同通讯作者:王传义(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 通讯单位:陕西 科

    年轻就要耍大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曹景伟发表论文排名

    内容简介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

    神仙姐姐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