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1

貌似仿佛好像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23岁博士论文发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平凡yifen

已采纳

生平经历

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邱兴隆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

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5年,创办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合伙人,后来兼任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

2016年6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

1.简介

邱兴隆(1963.01-2017.09),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历,著名刑法学家,师从法学泰斗高铭暄先生,被誉为“三湘刑辩第一人”,其学说核心主张“全面废除死刑”。曾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

2017年9月20日,邱兴隆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4岁。

2.主要作品

《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等。

《刑罚功能论》,邱兴隆,《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刑罚个别化否定论》,邱兴隆,《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论一般预防的正当性》,邱兴隆,《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威慑刑的理性反思》,邱兴隆,《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刑罚的相应性的基本蕴涵》,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报应刑的生命路程》,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一般预防的规诫》,邱兴隆,《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个别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刑罚是什么》,邱兴隆,《法学》2000年第4期

《一般预防的局限》,邱兴隆,《政法学刊》2000年第3期

《报应论的理念嬗变》,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一般预防论的流变》,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刑罚一体论的解构》,邱兴隆,《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一般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

《个别预防论的四大命题》,邱兴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一般预防的证明》,邱兴隆,《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

《死刑废止论的起源》,邱兴隆,《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刑罚个别预防论批判》,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刑罚报应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6卷

《刑罚一般预防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多重的刑罚是相应的》,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增刊

《个别预防论的源流》,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

《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邱兴隆,《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

《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刑罚一体论的影响》,邱兴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报应刑的价值悖论》,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

《死刑的德性》,邱兴隆,《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国际人权与死刑》,邱兴隆,《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批判的学问》,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学海沉浮录(之一)》,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1期

《学海沉浮录(之二)》,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2期

《学海沉浮录(之三)》,邱兴隆,《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3.人物荣誉

邱兴隆曾获得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

2010年10月,捐资50万元在湖南大学法学院设立“醒龙奖学金”。

355 评论

我想我是海啊

23岁就职华为;

27岁获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

28岁赴西藏支教;

34岁成为中山大学博士;

同年接到入伍通知书迈入军旅生涯;

这是什么开挂的人生?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博士。

日前,她的金句燃爆热搜,收获500万+的点赞!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pan>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抖音号

视频中,她提及曾有人让她放弃读研,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她的回答是:

我当时对这就完全没有兴趣……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呢,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这段视频来自5月4日播出的CCTV1《开讲啦》节目。而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就报导过韦慧晓的故事。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跨越和精彩。

人生,八千里路云和月

韦慧晓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壮家妹,从小在百色长大。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孩这一路走来却是异常的漫长。

她本科在南京大学读大气科学 。

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 。知名大公司、高薪白领、光鲜亮丽…这是一份令旁人生羡的好工作。但她放弃了,非要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

硕士和博士在中山大学读地球科学 。硕博期间,她并不把自己局限于书本与实验室,而是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当然,这期间少不了艰辛与挫折。

2005年8月~2006年7月 ,作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在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上课、批改作业,因为对学生的责任感,她无怨无悔。爱心给了她责任,她无怨无悔地把这责任变成了自己的习惯。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 ,韦慧晓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成为大队首个到阿里、那曲地区考察的女队员。一路上,她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趟过齐胸深的激流时险些被卷走,在矿区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博士阶段 ,她成立过一个爱心抗癌志愿者联盟,救助患重病的大学生。坚持了多年过后,她不得不承认,由于骨干流失等原因,这个项目目前停滞不前。

2007年6月 ,父亲因病去世,韦慧晓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亲没等到见她最后一面。 第二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母亲也去世了,她请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赶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岗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韦慧晓在自己博客里是这么形容这段经历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读博士,源自热爱和坚持

当年高考,从小热爱自然的韦慧晓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 地球科学 ,招生的老师不理解这个分数足以上清华的小学霸为啥选这么个冷门学科,便出于「好意」帮她改成了气象学。

也许是源自内心的那一团火吧 。

韦慧晓放弃了华为优厚的待遇,跨专业考研去攻读并不热门的地球科学,她也成功了。

攻读研究生期间,地球科学系有个老系主任,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一些项目经费不多、不够热门,难度很大,但对国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动。

2008年,参加一个寻访冠军人物的采访活动时,韦慧晓把老系主任选为了自己心中的冠军,并以榜样的精神自勉:

「 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

硕博期间,韦慧晓并没有荒废学术,我查阅知网,20 篇论文赫然在目,不乏知名SCI。

论文截图,图片来源:杂志官网截图

很羡慕能坚持最初梦想的人 。

投笔从戎,鸣起人生新航程的汽笛

汉有班超投笔从戎,名扬西域;

诗中木兰巾帼英姿,替父从军。

在韦慧晓身上,我看到了两位人物的风姿。

年少时,她曾笃定「 有三个职业将来一定不干 」: 教师 、 医生 和 军人 。因为,教师重复劳动很辛苦,医生「要面对解剖很吓人」,军人则要流血牺牲。

「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需要过程的。 」

时间和际遇改变了一切。在西藏林芝支教,韦慧晓喜欢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而入伍前5次参加军训的经历,则让她内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她查阅政策得知,博士毕业入伍已是自己最后的机会。

她制订了扎实的体能训练计划, 从2009年下半年起 ,每天跑四五公里。从2010下半年起,她又把数量翻了一倍,每天跑10公里左右。

2011年下半年 ,韦慧晓依据自己意愿,陆续向军队相关部门寄送了自荐材料。有的回复没有适合的女军人指挥岗位,有的建议她再等上半年。

就在向海军寄出自荐材料的第3天,她接到了来自海军机关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派人到中山大学对她进行了考察。

「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 」她写道。

2012年1月 ,韦慧晓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学员领章。然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参与辽宁舰接舰工作。

入伍之初,她和新调入的干部一起集训。跟大部分比自己小了约10岁,但至少都有两年军龄的战友相比,她发现自己对部队、对海军的了解「少得可怜」。

不熟悉带来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她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认,驾驭舰艇的知识和技能是她更难跨越的门槛。

但优秀的人,永远都会去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落后。

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女兵抢著擦地板、保养设备,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在郑州舰,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韦慧晓的舱室凌晨1点还透著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25分,当起床铃音响起,女兵达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会看到,韦慧晓已经站在码头,等着她们出操了。

有规矩就要执行,有标准就要达到。

2015年4月 ,韦慧晓担任长春舰实习副舰长。随后她利用1年零8个月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副舰长独立操纵和岗位合格考核。

2016年3月 ,韦慧晓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

2017年9月 ,因表现优异,韦慧晓被任命为郑州舰实习舰长。同年,她还当选十九大代表。

从实习舰长到舰长,韦慧晓仅有一步之遥,即几个月后的舰长全训考核。对此,她说自己非常有信心,并希望拿到的分数能够超过100分。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与二战名将巴顿同一天生日的韦慧晓发现,自己越来越接近人们对「天蝎座」的描述: 个性强悍而不妥协,喜爱纪律,并能恪遵不误 。

韦慧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既可能实现个人目标,也可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

「 如果你愿意相信,并把它作为目标不断努力靠拢,你就一定能够做到,而你做到了,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 」

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奋力靠拢目标的你,一定也为高质量的实验成果而努力吧~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知网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Plus Photo byrawpixelfromPexels Water photo created by bearfotos Vintage photo created by tirachard

297 评论

Nicole800328

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 30年前的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15岁的邱兴隆高中毕业。此时,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火已经烧了起来,这个来自湖南湘乡的少年希望能够成为士兵置身战场。他的士兵之梦没能成真。他不得不重返学校,补习了半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当时说是读法律系,但整个国家其实没什么法,也就是《宪法》、《刑法》、《婚姻法》,而且《刑法》用得多,自然而然就对《刑法》感兴趣。”邱兴隆回忆。在邱兴隆考上大学的1979年,国家颁布了《刑法》。“1979年之前,死刑被滥用了,任意性太大,没个准。像张志新、遇罗克这样的案子,死刑起到的是反动作用,被扼杀的是真理。”邱兴隆说。1979年之后,尽管死刑是作为法律手段存在,但和政治的结合依然紧密。《刑法》颁布之后不久,全国性的严打开始。“严打时期,死刑的适用范围被扩大了。比如说盗窃罪,1979年最多是无期徒刑,到了1981年,就可以判死刑了,盗窃罪一下成为死刑大户。”邱兴隆说了一个案例,当时有人偷了一批纽扣电池,受害人报案是价值四千多元,但当时公安局搞了个界定,定成三万多元,这就判成了死刑。这起案件后来被认为是一起错案。“因为后来发现那些电池是假冒伪劣产品,不值这么多钱。”邱兴隆的办公桌上置放着一本他所著之书《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为此书作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高铭暄。1986年,23岁的邱兴隆成为了高铭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一年之后,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邱兴隆本打算以死刑为研究方向,但高教授否定了,高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死刑是不便于拿出来谈论的,这是个政治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的陈兴良曾回忆与邱兴隆那段在北京的日子,“当时的邱兴隆桀骜不驯而玩世不恭,尤其是他性格上的易变和情绪上的急躁,多少为他后来的变故埋下了伏笔。他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创新冲动与冒险心理主宰着他。”彼时,正值海南建省前夕,原本平静的岛屿一片喧嚣。在和朋友到海南大学联系工作的时候,邱兴隆被校方开出的优惠条件所吸引,答应毕业之后到该校工作,并以教学实习的名义留在海南,办起了一家书店。1989年,匆忙回京完成博士论文的邱兴隆,7月份办理了分配到海南大学的手续,并准备在8月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看起来,他的学业之门马上就可以关上了。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时,属于他的“传奇”之门才刚刚打开。1989年7月20日,邱兴隆被警察带走了。在一次清查行动中,警察在他那里发现了几部书稿。当晚,邱兴隆便被以“涉嫌非法出版”之名送进了北京市公安局收容审查站。“收容审查的最长期限本应为3个月,但等事情查清,我被整整关押了185天,收审结束时,还留下一个尾巴——取保候审。”邱兴隆回忆。陈兴良记得,从收审站出来之后,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邱兴隆找到了他,他安排邱洗澡、吃饭,并陪着他买了全套的新衣服换上。在邱兴隆被收容审查期间,海南大学已经致函中国人民大学,表示不再接收他。1990年,虽然邱兴隆获得了自由,但当时北京市收容审查站只是口头宣布事情已经查清,其不存在违法行为。当邱兴隆提出要书面结论时,遭到了拒绝。“从承办人员那里了解到,之所以不给书面结论,是因为当时行政诉讼法已经出台,我属于被错误收容审查,而且超期,出具书面结论等于给我提供诉讼的证据。”邱兴隆说。当时,他的老师高铭暄、王作富教授曾在多种场合以他的遭遇为例,呼吁制止滥用收审、侵犯人权的现象。“收审释放”的影响巨大,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遇到有愿意接收他的单位,又要他出具收审他属于司法错误的法律文本。邱兴隆感到了心灰意冷,与中国人民大学不辞而别,“失踪”了。 他下海做了一个书贩。“当时觉得,读了博士又有什么用呢?我感到了一种自卑。”邱兴隆还在不停地吸着烟。在他回忆里,1993年,他在河北石家庄向一位书商追款,没钱给他的书商给了他一批盗版的《读者文摘》精华本,他接受了。这些书后来被查了出来。“当时正值全国扫黄打非,而石家庄又是盗版书的重灾区,甚至因为我是法学博士生的原因,我被某些地方领导刻意树立成了反面典型。”1993年3月,邱兴隆被石家庄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出版”为名收容审查。1994年8月,已经被收审近一年半的邱被以“投机倒把”罪名逮捕。他从收审站转到了看守所。由于一直没有终审判决,邱兴隆就一直呆在看守所里。这种厄运意外地给邱兴隆研究死刑提供了便利。邱兴隆觉得看守所里的“亚文化”对他是有帮助的。每个刚来的“新人”都要对号子里的人讲自己的入狱起因,不说实话就挨揍。作为法学博士生的邱兴隆在看守所里很有名,囚徒们往往把他当成救命稻草,将自己的经历和犯罪过程详述给他听。“那些被判了死刑的人,各种各样的心态都有。”邱兴隆见识了各式死刑犯,有刚进来的时候大无畏的,但临到上刑场时,屎尿弄了一裤子。执行死刑的人都有经验了,把犯人的裤腿都扎好;也有不怕的,笑着走的,还开玩笑说,哥几个再见啊,上路了。邱兴隆思考,为什么看上去和我们一样的人,就非把他杀了不可?还有那么多人,即使按照并不合理的法律规定,他也不该判死刑,为什么就判了死刑?“如果我是法官,在判死刑的时候,我会受到煎熬,但有的人也许不会。” 1996年的冬天,他和两个死囚关在同一个号子里。邱兴隆当时胃出血,拉出来的全是一块一块的血,往盆子里吐的也全都是血。“吐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要死了。”邱兴隆说他晕了过去,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没有死,也没有人把他带走。他听到牢里的人都在大声地给他报号——这里有人生病了。好不容易,有个干警过来,看了看躺在地上的邱兴隆,踢了他一脚,以为他是装病,走了。那两个和邱兴隆同号的死囚用手铐使劲砸着铁门,大声叫道,你们还管不管啊,人都要死了!“他们是死囚啊,但他们在想着救我,这个时候,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杀人的时候也许很凶残,但这个时候的他们又怎么解释?我觉得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邱兴隆认为这样的经历影响了他日后主张废除死刑。邱兴隆早期做学生的时候是主张保留死刑的。“做学生的时候,从学校到学校,没什么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守所的经历是一种财富,从素材的收集到思想的积累,都是在书斋里找不到的。在看守所里,抬头见刑法,低头见罪犯,想不思考都不行。”邱兴隆开始有意地研究看守所里的死囚。为了了解他们,他故意让干警给他调号,因为“一个号子里最多只有两个死囚”,他想接触更多将要赴死之人。对于死刑,彼时出现了一些变化。1996年的冬天,职务侵占罪出台之后,看守所里有个信用社的主任原本因为贪污被判死刑,后改判为职务侵占罪,获刑15年。“我清楚地记得,当他的镣铐被打开之后,他大喊一声:活——了!整个看守所都听得到。能听得出来,那种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地强烈。”邱兴隆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死刑的滥用开始刹车了。 邱兴隆留着一头长发,黑且瘦,这让他看上去像是一个流露着颓废感的摇滚歌手,而不像是律师和教授。他曾开玩笑地说,要把失去的头发补回来。在看守所里,他留了近5年光头。1993年到1998年之间,看守所里的邱兴隆不知道作为囚徒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他曾经因病出去就医过一次,外边的街道他都不认识了,“变化太快了,这让我感到心慌。”他甚至认真地打算过,放出去之后,回湖南老家种两亩地,平平淡淡过一辈子。1997年12月,在被羁押近5年后,邱兴隆被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由于实际羁押期限超过了所判刑期近一倍,他不服判决,继续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他本人和他的辩护人张金龙律师的请求下,1998年12月20日,邱兴隆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改判无罪。 这个终获无罪的法学博士生,带着在看守所里用糊包装盒的纸写就的几百万字论著、手记以及九麻袋的书,南下重庆,回到母校西南政法大学任教。1999年,曾经“很不听话”的学生邱兴隆向导师高铭暄教授提出重新申请博士学位。199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邱兴隆的博士论文答辩开始,刚准备说话,他已泪流满面。23岁就考上博士研究生的邱兴隆在36岁时拿到了博士学位。对于死刑,学界已经沉默很久了。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曾有学者对滥用死刑提出异议,当时被当作政治事件来处理,这些学者还被全国通报批评。2002年,邱兴隆在湘潭大学组织召开了一次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结果他发现,在那次会议上,除开国外法学者,主张立即废止死刑的中国法学者只有他一个。“目前,从国内法学界来看,大多是限制派和将来废除派,几乎没有人主张死刑要永远存在,但什么时候废除则意见不一,立即废止死刑的声音是少数派。”邱兴隆做过民意测验,主张废除死刑的人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一左右,大部分人主张保留死刑。“很多人质疑过我,老百姓都不主张废除死刑,你为什么要违反民意?”邱兴隆认为,做事情是要考虑民意,但绝不能只考虑民意,如果民意第一,“我们都不要上大学,种田就行了,上大学就要培养精英意识,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你能想到。”在颇受争议地辗转西南政法、湘潭大学之后,邱兴隆做起了律师,但他无法完全适应远离学校的生活,2006年,他接受了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邀请,到厦大任教。“我在厦大领的工资基本上都花在长沙和厦门之间的路上了,在厦大就是精神寄托,证明自己作为学者和老师的存在。”邱兴隆会给学生们说起他的经历。他非常认同费孝通说过的一句话——监狱是社会的窗口。有什么样的监狱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监狱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不重视罪犯待遇、不重视生命的国度,文明程度肯定不行。你在杀一个人的时候,就已做出了判断,人是可以被杀的。”邱兴隆说,“宽容是一种美德,爱罪犯就是爱你自己。”

274 评论

冰雪皑皑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天才,觉得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够获得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的学历知识,甚至财富。与其羡慕他人,不如让自己投个好胎,拼不过别人,起码能拼得过爹妈,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天才也并不容易,成为天才的背后必定付出很多的努力。

或许有的人是真的智商高,学东西一点就透领悟能力极其强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虽然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聪明程度已经注定了他以后要往哪方面发展,但是后天也是极其重要的,若在后期对他进行了正确的培养,那么这个孩子也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上帝赋予每个母亲的宝贝。

先天性的智商并不代表什么,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更是尤为重要的,虽然有很多神童四岁就能够进入小学,六岁小学毕业进入初中,但是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让这些孩子们早早地丢掉了美好的童年,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知识,过早地体会到社会的重担以及求学的艰辛。当然有的人表示身为天才,压根不用担心,求学的艰辛。

因为自己轻轻松松就能考个满分,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接受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这些孩子们来讲求学亦是艰难的。曾经有一个孩子让比尔盖茨都赞叹对方是一个天才,这个人是谁呢?他叫张亚勤,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是极其陌生的,但是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他是极为著名的科学家,甚至是企业家。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当时才12岁的张亚勤就凭借着自己能力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可谓是一个风潮云涌的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这个政策才刚刚下达,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如此大事件的衬托下,年仅12岁的张亚勤考入少年班,这样的事件所受到的关注大大的降低了。

这是当时中国年纪最小的一位大学生,而且那个年代最热门的专业是物理,成为一个数学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张亚勤选择了电子工程,这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七年之后,他从中科大的硕士毕业了,一个人前往了美国求学,1989年,也就是23岁的张亚勤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又转战工商管理学院继续学习。果然天才学什么都是极为快速的,而且有着极高的专注力,几乎是学什么会什么。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张亚勤就加入到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了首席科学家。后来就一直在微软工作,直到2007年的时候成为微软在中国的董事长。在2014年的时候,张亚勤又正式地加入到了百度,只不过五年之后,他选择了退休。退休之后,张亚勤成为了一个老师,进入清华大学,开设一系列的人工智能的课程,打造先进的平台,让清华学子们有更大的平台发展。

最近这两年,张亚勤一直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学研究当中,除此之外,还表示将要留下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并不在商场上"拼搏厮杀"。张亚勤这样的选择说不上正确,但是可以说是极为合适,20多岁的年龄就已经博士毕业,30多岁的年龄,正值事业的上升阶段,在微软打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五十岁左右之后选择急流勇退,留下更多的时间教学教研,以及陪伴家人。

张亚勤能够获得如此光鲜亮丽的履历,以及他的成就,都足以证明他的能力是不菲的,他的工作也是极为勤奋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为一个天才,毕竟伤仲永的故事,大家听得有很多,很多孩子从小不注重培养,便早早的泯然众人矣,想要成为一个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着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付出,他才能一直保持着如此快速的思维和计算,否则也只能和普通人一样,每天按班就部的生活,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也不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获得比尔盖茨的夸赞,这是在微软中也是很少的。

除了他在工作上的辛勤付出以及努力之外,他也参加了很多的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和美国各方面的交流,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同时也为全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着。天才般的人物都如此努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怎能甘心碌碌无为呢?

当张亚勤博士宣布自己退休的时候,很多网友都在讨论博士要选择在自己的黄金年龄而退休,明明还可以再继续工作个十年也不成问题,但是张亚勤上学时间比较早,也由于他毕业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普通人早很多年。所以他也已经有了30多年的工龄,这样的年龄选择退休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且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工作多长时间,而是在于他在工作的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多少价值,为大家带来了多少贡献。

张亚勤博士是极为著名的,他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数不清的奖章和奖项,而且是全世界十余所顶尖高校的客座教授,甚至是校董,由此可见,他的能力十分卓越,最令人震惊的是,他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这其中发表了上百篇的学术论文,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学识,如此的年龄退休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张亚勤博士已经功成名就了。

不必去羡慕所谓的天才,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天才或许很美好,但是他们所受到的压力,所付出的努力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或许天才的优点在于他们的专注力,坚持,以及勤奋,但是普通人同样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理想,就像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说长大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可是长大之后却发现成为一个科学家,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不得以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选择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理想。

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是一件幸福且美好的事情,相反每天为着朋友之间的攀比,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天才才是更累的一件事。我们作为普通人,要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慢慢地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上帝遗落在世间的小天使。因为有的时候,平凡也是不平凡,生活也会给予自己一些惊喜。

结语

面对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压力,比方说升学的压力,事业上的压力,乃至爱情上的抉择,这些都会对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让自己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有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如果是一个天才,是不是很轻松能解决这些事情,但是并不是,即便是天才,他也会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只不过他们或许会更加透彻这其中的道理。

张亚勤博士确实是一个天才,能够进入中科大的少年班,之后更是获得了漂亮的履历和无与伦比的成就,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个人,同样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说天才就得怎么样?需要三头六臂,或者说有一些超能力,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会时常羡慕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上,想想自己的性格,也是一个宝藏,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144 评论

Jingelababy今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133 评论

堆高于岸

尹希,个人非常努力,非常刻苦,1996年考上中科大的少年班,家庭教育也比较得当,父母是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

14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23岁博士发表sci论文

    云南大学的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以多种的资料信息来证明自己的学术研究。

    mutouchoupihai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23岁博士发表论文

    霍金,用手指说话的巨人 作者:王近尧 推荐:soulsand 文章来源: 阅读:53 时间:2005-5-26 21:46:01 一个骨瘦如材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

    沉默的玫瑰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23岁发表论文

    史蒂芬·霍金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

    听话呵呵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21岁发表论文的博士生

    2019年6月,我国著名企业华为公司向公众宣布了一条新的招聘信息,不同于常规的人才招募方式, 此次招募的对象是 “天才少年” 。 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计划中,

    Meow儿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23岁在自然发表论文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兜兜有糖sd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