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likesyou
诗人作诗一般有几个场景:第一个是宴席间聚会赋诗,诗酒酬酢,宴席结束后会有人专门将诗作结集并作序传世,例如东晋兰亭集会后有《兰亭集》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个是题诗,一般有名的文人雅士,都会有人请求为某人某事题诗,或者诗人在参观游览了某地之后,兴之所至,题在某个地方的诗作,例如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第三个是诗人独自写下的诗稿,或生前自己整理出稿,或生前没能广泛流传,死后由弟子、子孙整理遗稿而结集面世的诗文,例如唐朝的陈子昂就曾经自费刊印了自己的诗文在长安城中分发,从而诗作流传,声明大做。一般诗作都是要经人记录,刻录成集出版,例如《杜工部集注》《全唐诗》,作为文字保留下来才能流传,像李白那样的大诗人,生前诗作上万,但只十存其一,900多首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他生性放浪不羁,诗文多有散佚,没能保存下来的缘故。
夏内内爱吃饭
一般是有五种方式:一是考试写诗,从而被挖掘出好的诗歌;二是口头吟诗,然后就被流传出去了;三是与友人互寄书信,信里面有抒发感情的诗;四是在任何可以写字的地方写诗,从而被人发现。五就是受命写诗,也就是受皇帝的命令去作诗。虽然他们的诗可能就这样流传出去了,但并没有稿费。因为他们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只是想要陶冶情操或只是想抒发自己的感情罢了。
这和我们现代社会很不相同,一般来说我们的诗歌或是文章如果被发表,这是有稿费的,但是他们没有。这其实和时代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如今有专门的投稿的地方,但是古代是没有的。我们投稿就是有收入的,但是他们没有那样的平台去发挥。所以他们从不以赚钱为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名声。他们是以情调为主,并不是利益。
我们如今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思乡的、或者是抒发与朋友之间的友情的诗歌,这些一看就是他们的真实情感所发。古人说的是文言文,比较有内涵。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白话文形式,更能直接的抒发情感。尤其是诗人,他们热衷于创作,每首诗都能抒发他们当时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他们还会和朋友互赠写的诗进行鉴赏。
除此之外,很多人会在家书里边也写信来抒发对家人的思念。还有一个最绝的就属于那个随处写诗的了,据说题西林壁就是这样来的,就是诗人在那个墙壁上写下的诗,于是后来就被传出去了。
我们古代和现代都有诗歌发表,但是方式却截然不同。我们能够通过自媒体、网络等一系列途经进行发表,但是他们并没有。在那样的年代,诗歌能够被传颂出来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威达天下
古代的文学传播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发达,有公开发布、私下授予等等。
借助宴会来传播,古代的诗人会有较多的聚会和诗会,最有名“曲水流觞”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流出的一种宴请形式。
这个时候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以各种韵脚做诗词,在酒精和氛围的催发下会成就很多经典的诗篇,比如李白的《将敬酒》,原本是宴会上的敬酒词,却也流芳百世。
向熟识的友人赠诗,文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离不开诗词歌赋,有时候比起给相识的文人送金银还不如赠他一首你写作的诗词更为珍贵,也更得对方的心意。
很有名的就是李白《赠汪伦》,是李白写给汪伦的一首拜别诗,以表幸会之意,也是在李白作此诗之后,汪伦就开始被大家熟知,简而言之就是凭这首诗爆火了。
其实古代还有一些“他媒体”,由其他人或者机构提供一些公开可以发表诗词的场所,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等,这些楼阁古时都会留下一大片白墙,留给文人泼墨。有时是地方名楼带火了文人诗词,有时是文人诗词带火了楼阁。
还有一种比较任性的发表方式,就是在名人字画上题词,比如乾隆,他最喜欢在自己收藏的古人名画上提上自己的感想然后盖章。虽然他的诗词以一种很任性的方法被保存下来,但是他的这一行为给很多古名画的研究价值造成很大损失。
一、在文学创作类网站上发表。如:榕树下、起点文学网二、向报刊杂志投稿:比如《格言》《诗刊》等三、向诗歌类文学大赛投稿:比如每逢国庆、中秋等特殊节日,一般都会有对
1、最早是通过传唱,实际上《诗经》就是民歌合集,但到了唐以后,诗歌就成了 高雅 庄重 的文字形式,传播方式更快捷多样化了。2、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李瑞
我感觉应该是在文人聚会时,古代没有我们现在信息传递这么方便,文人聚会大家肯定会把自己写好的作品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实话实说,这个很不容易。现在写格律诗词的人很多,并且水平高的不少,而有稿费的文学刊物对它都不看重,偶尔发表的,都是名人作品(水平不一定就高)。 建议:上一些诗
诗歌投稿网站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出名的诗歌投稿网站:各类诗歌杂志《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等等都可以投稿,看你的水平,全国性的诗歌杂志,发表还是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