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86

土偶寄宿制
首页 > 论文发表 > 施一公发表生科论文统计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黄金哇塞赛

已采纳

没有做到,清华还是最强的大学,施一公虽然为了这个耗费了他几乎所有的身家,但是文化底蕴这种东西不是靠钱就够的,还需要时间的积累,5年时间明显不够。

229 评论

Alex@美食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冻电镜。201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开发冷冻电镜技术的科学家,因为冷冻电镜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纪元,让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见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这个新纪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学者。

他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他“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2009~2016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至今。

在他的治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在施一公之前,发国际顶级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鱼跃龙门”。到了施一公,发CNS易如反掌。不仅一年能发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发两篇姊妹论文在Science上,还能在这些期刊上发一个主题(剪接体)的连载。

施一公告诉年轻人,想真正做到拔尖创新、立志将研究做到世界前沿,所有的知识内容都用得上。比如2013年的他还在看中学物理。木瓜君也是经历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才体会到这一点。无奈作为综合大学标准生科院的配置,当年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从内容到师资,都是最低“版本”。

这样培养的科研人员如果想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发现本科低年级学的课程不对路。而一些世界名校的课程设置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他们为更高深的科研,打好了基础。其实当初为中国高等教育设置课程的也都是学界泰斗,但往往只局限于本领域。能够跨界看到这种缺陷的,也就是施一公。

扩展资料:

施一公的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一公

255 评论

蚊蚊mandy

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大学,创办不久,名气确实不大,单从名字上看还容易让人以为是所野鸡大学。但这所大学却是以学术研究为责任,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型高等院校,建设耗资两百亿,创始人施一公熔铸了许多心血在其中,创建时号称五年超过清华大学。如今怎样呢?

生物科学天才

要谈西湖大学,就不得不谈到它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施一公。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爷奶都是知识分子,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很有时代感,一公,一心为公。

他自小就聪明过人,很有学习天赋,中学时期便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在清华,施一公向来也是名列前茅的学霸,在生物科学研究上很有自己的见解。1989年,他提前一年修完课程,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1995年获得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1998年,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邀请担任助理教授,随后慢慢升到了高级教授,成为大学教授的领军人物。施一公在美国当了九年教授,期间,普林斯顿大学为他提供环境良好、设备优质的实验室和数目不小的科研资金,让他得以施展才华。他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斐然,贡献卓越,更获得了无数奖项。

这个生物科学天才,却选择在2008年时回国,全职在清华大学工作,放弃了美国的优渥条件。除了深深的故土情结外,他回国,还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在清华大学,施一公担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除致力于生物科学研究外,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13年,施一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也是在同一年,他与潘建伟、王坚、陈十一等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倡议,获得国家批准。同年,开始筹建这所大学,地址选在了浙江杭州西湖区的云栖小镇内。

2018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职务,全心投入这所新型大学的建设当中。他是卓越的学者,是科学领域的天才,更是中国科学研究的建设者。

未来可期的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拟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方向以研究型为主,目的是培养一批顶尖的高科技人才。

2015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施一公担任院长。研究院旨在为即将成立的西湖大学打下基础。研究院致力于基础性研究,以培养博士生为起点。

2017年,浙江省正式向教育部提交申请设立西湖大学。2018年,西湖大学的设立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西湖大学以浙江西湖研究院为依托正式成立,由施一公担任第一任校长,杨振宁先生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钱颖一教授担任校董会主席。这样一所集结国内许多顶尖学者,获得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承载科学梦想的大学,在杭州城绝美的云栖小镇内巍然耸立。

目前,耗资200亿建设的西湖大学设有三个学院,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方向很清晰,是培养生化、理工领域的科学人才。大学聚集了生物学、医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的人才,虽然刚刚成立,但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不容小觑。学校的规划是加强学科交叉,使学生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而是全面发展,提高创造力。未来,等学校步入正轨后,还将设立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

目前,西湖大学在2017年到2021年的初创期内,没有计划招收本科生,目前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未来,大学的招生规模必然逐步扩大。有领头人施一公全心的投入,有各界顶尖人才的助力,有社会各界的支持,西湖大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五年超越清华大学?

施一公令人瞩目的不仅是他的学术成就,还有他的教育理念。“不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这一教育名言就是他所说的,从中可以窥探到,施一公的确专注于培养学术人才。

他曾明确表示,西湖大学不是培养“就业者”的大学。他认为,大学本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应该以就业为目的建立大学,也不应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

这也是施一公一直崇尚的观念——科研不该以应用为目的,基础研究是科学的根本,只有提升了基础研究,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有人觉得施一公的观念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不应该只注重科学研究,而不顾学生将来的前途。但施一公的理念,不正是像一瓢清水一般,洗去如今科学家愈演愈烈的浮躁风气吗?时代的节奏在加快,科学界也越来越浮躁,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的应用、实验,而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因为进行科学实验能更容易获奖,是一条相对较容易的道路。但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应用又该如何得到有效的发展?

西湖大学不是培养“就业者”的大学,而是培养学者的大学。它以基础研究为责任,不追求科研和教学人员的数量,而是更追求质量,争取像加州理工大学那样“小而精”。

此外,西湖大学是一所民办大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资助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同时争取科研经费,学校背后有王健林、马化腾等十几位顶级企业家为学校进行捐赠,可以说资源雄厚。

有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资源,施一公曾号称,西湖大学五年内要超越清华大学。要知道,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一百多年走出了无数顶尖人才,是各学科全面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每年无数学生都抱着一个“北大清华”梦,能走进清华园学习,是毕生追求的梦想。要超越清华大学,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观望创办不到两年的西湖大学,今年首个科技成果转换成果落地,推动医药技术发展,获得千亿融资,发展前景光明。要说五年就超越清华,那么是过早了,但在未来,西湖大学能够凭着其尖端的科研水平和卓越的人才,赶超清华大学,那也不是不可能。正如老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7 评论

非你莫属88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杂志举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 2016年3月25日,“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191 评论

长虫虫的橘子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188 评论

shally9073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共5张施一公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23]故土情结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驻马店市。[24]赴美留学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159 评论

我爱吃土豆儿

没有。清华大学是国内的顶级学府,不论是教育投资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其他学校能比的。所以西湖大学根本赶不上清华大学。

117 评论

相关问答

  • cns发表生科论文统计

    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72156篇,仍居第1位

    哆啦爱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施一公最近发表论文

    结论:基本不太可能据我所知诺奖会颁给两类研究成果: 一是为科学家制造研究工具或者提供理论,比如因冷冻电镜获奖的几位,能进书本。 二是做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

    wangwei868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本科生统计论文发表

    先理清先后:在必须发论文的情况下,先看学校有没有要求,学校有,就按照学校来;学校没有就可以自己来。自己操心论文的事情时,保证文章不是大量复制拼凑的,然后建议选择

    楠辉之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施一公论文发表

    我认为学术水平与年龄无关,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有关。 中国29岁美女科学家发6篇Science论文获百万大奖。 2022年10月31日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首次有4

    最美遇见微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施一公发表论文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

    monmonfxwe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