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yBullet
几天前,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 有3个人住旅馆,原本是3个人每人10元住一间房,后来店长要求降价5元,然后服务员不知道怎样均分,就取走了2元,退还给每人1元,但是3×9+2=29(元),每人出九元,再加上取走的2元却是29元。可是30-29=1(元)那剩下的1元到哪里去了呢? 我一看到这篇文章,就立刻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反复思考着:这一元钱到底去哪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被这些文字搅乱了思维,但经过我的深思熟虑之后,我自言自语道:“原本是30元,降至25元,30-25=5(元)其中降了的5元再被服务员取走2元,剩下的3元再退还给3人....” 这一道题目中的文字与数据就是要干扰你,其实只要自己用心的多读几遍题目,再仔细思考,便能迎刃而解。有一些数学题就是这样,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只要稍加思考,找出突破点,解决起来也并不是难事。 除了数学题目是这样以外,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是这样,只要尽力去做,你就一定能做出来。 所以在今后,我们要勤于思考!认真学习,!
逛街搵食人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只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加减法,修筑房屋总要画图纸。三角形很稳定,许多支架都是三角形的,这就运用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数学公理;我们玩玩具枪时,总是用眼睛瞄准准星和靶心,使之成为一条直线,这样命中率才高,这就证明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公理;轮胎之所以设计成圆的,是因为它容易滚……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小时候,妈妈烙饼,锅里一次只能放两张饼,我一想,这不就是一个应用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两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至少要用多少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三分钟:先把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一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再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一分钟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将第二张饼的反面放入锅中,将第三张饼翻面,这样三分钟就能全部搞定。可是过年家里人多,要烙许多饼,怎样才能早点烙好饼?经过不断测试,我得出了一个限用两饼一锅的公式:饼数×单面用时=烙饼最少用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他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燕园小西
无意间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讲3个人住旅馆,原本是3人每人10元住一间房,后来店长说今天优惠降价5元,然后服务员为使三人便于分配,就取走了2元,退还给每人1元,但是3×9+2=29(元),每人出九元,再加上取走的2元却是29元。可是30-29=1(元)那剩下的1元到哪里去了呢?看到这个故事我马上眼前一亮,来了兴致,就在想对啊那1元跑到哪里去了呢?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被文章中的算式搅乱了思维,想了很久也想不明白到底那1元跑到哪里去了呢?真是太奇怪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头绪:原本是30元,降至25元,30-25=5(元)其中降了的5元再被服务员取走2元,剩下的3元再退还给3人。(如图)那么我们来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大家刚开始时都错了呢?因为我们没有理清题目的意思,逻辑关系出现了混乱,所以会出现错误。看到题目我们要多想想每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混乱的加在一起或是别的。总之要多思考。
麻辣de火锅
偶然的一天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讲3个人住旅馆,原本是3人每人10元住一间房,后来店长说今天优惠降价5元,然后服务员为使三人便于分配,就取走了2元,退还给每人1元,但是3×9+2=29(元),每人出九元,再加上取走的2元却是29元。可是30-29=1(元)那剩下的1元到哪里去了呢?我一看到这篇文章,就立刻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一开始也被文章中的算式搅乱了思维,想了半天也不解释不了。我整理了一下头绪:原本是30元,降至25元,30-25=5(元)其中降了的5元再被服务员取走2元,剩下的3元再退还给3人。(如图) 那么现在来想想,大家为什么都错了呢?因为大家被出题者误导了,被出题目的人牵着鼻子走了,而不是自己去理清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难怪会出错。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如果跳出题目,理清头脑,擦亮眼睛,来思考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充分的感觉到,思维逻辑的玄妙啊。
小石在青岛
几天前,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 有3个人住旅馆,原本是3个人每人10元住一间房,后来店长要求降价5元,然后服务员不知道怎样均分,就取走了2元,退还给每人1元,但是3×9+2=29(元),每人出九元,再加上取走的2元却是29元。可是30-29=1(元)那剩下的1元到哪里去了呢? 我一看到这篇文章,就立刻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反复思考着:这一元钱到底去哪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被这些文字搅乱了思维,但经过我的深思熟虑之后,我自言自语道:“原本是30元,降至25元,30-25=5(元)其中降了的5元再被服务员取走2元,剩下的3元再退还给3人....” 这一道题目中的文字与数据就是要干扰你,其实只要自己用心的多读几遍题目,再仔细思考,便能迎刃而解。有一些数学题就是这样,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只要稍加思考,找出突破点,解决起来也并不是难事。 除了数学题目是这样以外,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是这样,只要尽力去做,你就一定能做出来。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
学周刊杂志社,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省内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又不是高端期刊,符合你的要求,哈哈,
2010年,我已经是交警大队的总队长啦!一个普通而又具特殊意义的清晨,我走进值班室,打开监控系统,立体交叉的交通线路马上展现在我的面前,由我设计的黄线网络醒目漂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在解除了第一年的数学教学过程后对于学习有什么样的感触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小论文写作吧!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一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供大
向数学杂志社投稿(可发电子邮件),在博客上发表,在百度文库上发表,……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