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eca刘勇
云南大学的历史与现状历史沿革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1923年—1930年) • 预科• 本科• 附中•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3个公共教学部•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概况 --------------------------------------------------------------------------------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 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我校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我校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我校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管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211工 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1年6月,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目前,云南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742人(不含三个独立学院学生总数13284人),研究生749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493人(博士555人,硕士3938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449人,研究生进修班555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9607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475人,其中正高职297人,副高职480人;拥有14个本科学院、7个研究院、3个公共教学部,还有研究生部、留学生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65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 8大学科门类;拥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MPA、MBA、法律、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继1998年我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云大科技”成功上市之后,我校先后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新药开发、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科技产业。 学校现占地面积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软件学院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7444万元;图书馆藏书251多万册;学校设有出版社,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学校现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将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继续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豆丫丫星
一、云南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云南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 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 云南大学 ,1938年改为国立 云南大学 ,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 云南大学 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 云南大学 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 云南大学 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 昆明理工大学 、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 云南大学 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 云南大学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 云南大学 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6年成为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新的历史时期, 云南大学 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 云南大学 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大学 下设27个学院、14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及2个独立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 云南大学 现有教职员工2971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497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科研人员193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4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23.1%,具有副高职称的8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43.8%。目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136人,占教师队伍58.9%,硕士614人,占教师队伍的31.8%。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976人,硕士研究生7595人,博士研究生1108人。学校占地面积4363.6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9.38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70余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云南大学 有本科专业76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6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校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快速增加。现有院士10人(含双聘、特聘),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各类项目入选者1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各类项目入选者1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中科院“*”入选者1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9人,“云岭学者”27人,“云岭教学名师”8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2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3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7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8人,云南省“”青年人才60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8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级教学团队1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科技厅创新团队19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8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2个。 学校以学术兴校为核心,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斐然。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4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有15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 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省级5个),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省级众创空间2个,1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性机构,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院、研究中心,8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6个云南省重点培训新型智库,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有科技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2个。 学校立足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院共建光电子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和四川山地研究所共建科技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尼地理资源联合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在伊朗、孟加拉和缅甸共建有4所海外孔子学院,设有国家汉办“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报告、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南海古地图研究”为我国南海主权争端提供实物依据;“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数字云南”研究、滇池流域“湖泊——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核心技术体系”等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面向未来, 云南大学 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早日建设成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云南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公办吗 云南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云南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哪里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在哪里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教务处电话 ;
Incana1992
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学生达19872人,其中全日制学生9919人,研究生2853人(博士 生94人;硕士生684人;硕究生进修班1842人;授专业法学学位170人;学位教师进修班63人),夜函大生7100人。 云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其中教授222 人,副教授409人,专任教师980人,全校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83人。 云南大学现有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发展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旅 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5个学院共30余个教学系(部)65个本专科专业,还有16个开发研究中心、 25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4个教学服务中心;其中历史学、生物学、数理科学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新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综合素质培养实验 基地班现已报国家教育部审批),还建设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2个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群;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科授权点、1个博 士后工作流动站、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法学、职业教育、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新产品 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120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 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 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 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 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 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 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 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 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 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 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 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 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 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送哦夏季
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校学生达19872人,其中全日制学生9919人,研究生2853人(博士 生94人;硕士生684人;硕究生进修班1842人;授专业法学学位170人;学位教师进修班63人),夜函大生7100人。
云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其中教授222 人,副教授409人,专任教师980人,全校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83人。
云南大学现有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发展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旅 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5个学院共30余个教学系(部)65个本专科专业,还有16个开发研究中心、 25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4个教学服务中心;其中历史学、生物学、数理科学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新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综合素质培养实验 基地班现已报国家教育部审批),还建设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2个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群;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科授权点、1个博 士后工作流动站、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法学、职业教育、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新产品 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120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
“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 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
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
“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 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
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
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
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
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
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 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 人。
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 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 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 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
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 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
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 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
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 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
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 改革、建设和发展。
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 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 *** 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 *** )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云南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 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为650091。 二、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
CSSCI当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CSSCI从对作者职位、现有职称,到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含量都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容易通过,其发表过程时很漫长的,不具备一定实力的作者
不一定。云南大学的研究生毕业需要最少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一篇,或是发明专利一个。所以,不一定要发表sci,发明专利也行。
发表专业教育论文有二种途径,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二是找合作的机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有很多,但是核心类的期刊对学术要求相对较高,建议您在发表之前对机构和期刊有所
云南大学软科排名是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胡基昌、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大学。 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简称云大(YNU),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