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由:陈寅恪论学王震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最早获悉此书,应是在罗志田的论文里,他对该书甚为推许,这在他是不多见的。后来期盼早日出简体字版。及至出版了,自己却未及时…
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当时人们称国学院的教授为“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1925年被清华聘任之时,其实还在德国留学。他留学欧美多年,既没有获得什么博士硕士学位,也没有发表什么有重大影响的论著——至今我们看到的陈寅恪最早发表之具有学术意义的论文,不过是1923年刊登在...
汤一介先生最早向北京中华提出编集出版陈寅恪论文集的建议。1959年8月12日,汤一介为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书稿事,写信给中华书局哲学组,信的前一段是关于《印度哲学史略》整理及小序、后记等,后一段谈搜集整理汤用彤“散见在各...
陈寅恪不但在傅斯年过世的时候想到他,而且在拒绝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所长时,也想到了他。陈寅恪在1953年有“答北客”一诗,曰: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花即自由。[8](P82)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该书作者胜利地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这部成功的失败之作在20世纪90年代将陈寅恪送上了神坛。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隋唐史,陈寅恪隋唐,英语辩论稿,三严三实专题讨论稿,讨论稿,..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发表于近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葛兆光: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大概是在1996年初的时候,台北的王汎森兄寄来一封厚厚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陆续发表在《联合报》上的《傅斯年来往书信选(陈寅恪部分)》的剪报,这是汎森兄从史语所傅斯年档案中辑出来的,作为引言的...
陈寅恪讲课时总是正襟危坐,所论绝无赘语,态度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极少旷课,虽然平铺直叙,但是并不枯燥。陈寅恪上课从不点名,也无小考。他说,写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
陈寅恪范文参考文献总结:上文汇总:该文是关于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可作为陈寅恪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参考和职称论文写作文献资料.
第三,这其实不是佳荣君第一次就本人的陈寅恪学术的观点提出批评。前些年本人发表有关以陈寅恪对对子试题为中心的论文《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从1932年清华大学国...
之后又到了南京,此时,陈寅恪先生也从伦敦回到了南京,季羡林便去拜望陈寅恪,季羡林向陈寅恪谈了这十年来的学习情况,陈寅恪非常高兴,叮嘱他到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
无论在还是当代,陈寅恪所创作的文章,都有着极高的声誉。他被称之为:“自由之精神,之思想。”虽然声誉颇多,但在当代学者龚鹏程看来,陈寅恪有些文章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当然...
汤一介先生最早向北京中华提出编集出版陈寅恪论文集的建议。1959年8月12日,汤一介为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书稿...
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