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沈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了声律论。8、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论家是曹丕。9、“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几句讨论的论题是自然景物与创作的关系。
本文,主要就《中国的智识分子》三篇专论为根据,展述与诠释其古代部分。钱先生对中国古代的士之研究,依其中心观点来概括,可概括为:士统即道统的士中心论,其动力论的表述则为中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一条有力的动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多样,比如诗文评、选本、序跋、专论、类书等形式。此前,历代文体学批评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文评著作上,明清则有所不同。明代文体学的成就与形式特点,突出体现在一批集选本和文体学著作于一身的文章总集之中...
中国古代文学集总集.doc,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唯一的遗憾是,上述二位,只是写写文章,实际并不玩香,所以相关的内容,只算得是纸上谈香。另外再推荐孙机老先生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可以从家具看香几,从纺织和玉器看香囊,从炼铜看宣德炉,从瓷器看宋代香炉源流,换个思路理解香。
1990年,国学大师钱穆以96岁高龄,口述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由其夫人胡美琦女士记录整理而成)。三个月后,一代儒宗便与世长辞。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对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对...
中国古代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阐释传统。古人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阐释与评价,可以借由史评专书、史论文章等多种形式,但能够成为社会主流意见的形式主要还是史书中的原始记载与早期论赞。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荣新江2006年8月初,我先后收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H.Mair)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所长波波娃(I.Popova)女史的来信,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的粟特学家马尔沙克(BorisIlichMarshak)教授于7月28日在他从事考古…
提倡“本色”、“浅近”,反对用经子语、典故、作对子的“时文气”。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宋元南戏的概论性著作,也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13.诗言志:我国古代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语出《尚书》,《左传》中也有“诗以言志”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内容提要: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从整体上进行的,他把每一个文明都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比较研究。.他的整体论思想与中国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认为“中国模式”与“希腊模式”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汤因比不仅仔细研究...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大全:汉代诗歌生成与赋体关系分析、浅析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浅说古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分析、古代文学中梧...
新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存留过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传播形态,诸如铎、箫管、消息、布告、露布、邸报等。逐一考究古代新闻一些极富典型性的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古代散文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古代散文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长期遭遇冷落,中国古代文章学也缺乏体系的建构和批评范畴、概念与术语的梳...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古代专论文章的问题>>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十六国时期文章的编年考订.pdf链接地址:https://renrendoc/p-29382163.html当前资源信息仙***编号:201912040159...
这些文章体式多样,有传、行状、逸事、神道碑、墓志铭等,主叙事者有之,叙事之间倾吐心声或长兰迪奥顿分享于2012-05-2410:44:10.0(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禹锡的“文章”论姓名:闫立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牛月明20080601刘禹锡的“文章”论作为中唐“古...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杜牧文章初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董乃斌20040525E海大学...《杜牧论稿》,该书第四章有“杜牧古...
中国美术1979.1(创刊号)(登载徐悲鸿、齐白石、泥人张的作品专题及其专论文章,以及鲁迅作品插图及连环画28幅,及古代磁州窑作品及其专论文章等)责任人/...
关键词《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专论》孙淑云述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记得年前还在学校求学时我曾上过一门姜振寰先生讲授的公共课《自然辩证法》该课程...
(1)【◆题库问题◆】:[单选]《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其作者是()。A.曹丕B.曹恒C.曹操D.曹昂【◆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曹丕,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