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论文

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论文

佛曰:人生路上有百叶草,开千朵花,结一枚果。若有人能遇到此草,守其花开,待其花落,摘其果实,又能将其文明地弃之者,便可入我佛门。关于文明,以前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只是偶尔看到了一句佛语,开始让自己浮想联翩。在我的印象当中里,更多呈现的可能是另一个很飘渺的词语价值。无论是对待学习、生活,还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憧憬,文明的概念都是那样的模糊.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中国文明》的文章,刊发在一期已经记不得名字的杂志上,引来很多我身边人的的争论。文明的概念应该很广泛吧,每个国家乃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文明观点。也许,在我们看来相当文明的一些举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显得不那么文明了,我们是否考虑过可以放弃一些也许源自我们祖先积淀的习惯呢?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拉近距离?可能这只是一个话题,距离它的实现还遥遥无期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的确是的。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是不是应该去传承或者发扬呢?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文明却走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境界,使每一个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人汗颜。在墨尔本,随着华人的踪迹所至,这里的许多公共场所都给华人提供了特殊的“待遇”,如郊区的公共厕所外面都是英文男女标示,里面却只有汉语的提示“请勿随地大小便!”在韩国,许多公寓、写字楼的电梯口烟筒、垃圾箱上都贴着汉语的提示“请勿随地吐痰”;在巴黎、伦敦的许多公众场所都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汉文标示……难道全世界只有华人不讲礼貌、不讲卫生吗?怎么就没有其他语言的提示?比如日语啊。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我无话可说。可以说,我已经说不出话了。 就拿自己来说,我曾经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假设是: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有960万人,每人都能以自己的努力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就实现了吗?如果中国有14亿人口,那么140个人里面有10个树立了这样的理想,而且有1个人能够为这个理想终生努力并最终实现的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过2030年的时间而已。今天看来,真的是有些幼稚了。理想化的价值观在现实的“文明”面前面临着挑战。 但是,我只能这么说。因为,我想我自己也做不到文明的标准。那么是肯定的,倘若每个人都不讲文明,可想而知:以后的路该有多难过。冷漠与自私,胆小而惧怕,麻木甚至不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要想写好论文,可以就文明史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文字文明、科技文明、艺术文明等。切不可泛泛而谈。

百度文7库 fぇaュǘsせvk◇eiqц薄sせtж

写作思路:从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证来写出自己对于中国文明史的认知,写出各种理论证据下的中国文明史的悠久和绵长。

正文:

在世界原生态古文明中,西亚两河流域最早的乌鲁克文明与北非尼罗河流域最早的涅伽达文明,都起源于距今5500年左右。

而且,在几代西方学者的努力下,西亚两河流域古文明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先后发展的古文明都有了完整的年表,埃及古文明从前王朝—早期王朝—古王朝—中王朝—新王朝等相继发展的古文明也有了完整的年表。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史完整年表则是最近二三十年才逐步建立的。

过去,我们谈中华文明史一般都称“五千年”。现在,我们应该在五千年基础上加一个“多”字,完整的表述是“五千多年文明史”。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继之以《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这些“本纪”以“世系”为坐标,以中原地区历代部族共主与君王为叙述中心,将中华文明史的上古段基本上钩稽起来了。

司马迁之后,历代学者一直在探索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具体年代,研究年代学的方法也一直在创新发展。司马迁的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记载中的年代资料作排比推算,我们可称之为文献年代学研究。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1926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李济主持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这些工作,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从而使上述传统的年代学研究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例如,甲骨文、青铜铭文的出土有了明确的地层关系,而相关的地层又可以取样作碳14测年。如果据甲骨文与青铜铭文推算的年月数据与碳14年代数据相吻合,那么其年代结论就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科学论证、庄严宣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意义是深远的。从学术史角度讲,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论证,表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让世人信服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色,总结中华文明的一系列规律,建构中华文明的“三大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

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世界上几个原生态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同样具有起源的早期性;而且,中华文明是几个原生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绵延至今的。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论文

中国人经过百年的不懈的努力,终于从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到中国的起期中国人经过百年的不懈的努力,终于从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到中国的崛起,其间的艰难历程,只有中国人自己清楚

中国从清朝就为了百年的拼搏奋斗,从落后 到现在中国的崛起期间,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努力

我的博客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节日等。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在皇帝时就有了文字,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之前人类用表情达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结绳与语言,而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类思想的变化,而语言也有了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造!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中国的文字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见得。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铭文。更具考古证明,我国夏朝时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将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2)、大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其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官定的标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称因习惯见前者称为大篆,故后世用“篆文”指“小篆”。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所以民间很快出现隶书。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层官吏、差役、奴隶中比较流行,所以称其为“隶书”。(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风格的草书。进入东汉后,就有了比较规整的,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5)、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又称“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楷书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书被美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又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的宋体字变形,叫做“仿宋体”。(6)、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字,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写的端正点就称为“行楷”,如果写的奔放点就称为“行草”。百家姓中国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统计现存的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处于同一宗。唐太宗时(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姓记录下来,写成《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共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发展到后来有近4000-6000个。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马、高、胡、郑、郭、萧。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认识母亲生的,故姓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姓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社会人类逐渐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过度到父系,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姓和氏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姓氏形成的原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黄浦,高,公,施等;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以官职名称命氏。如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以职业技艺命氏;以祖上谥号命氏;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关尔佳改为关;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因逃避改姓。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地的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去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合成复姓,这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员。姓氏神话姓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符号。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记载皇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所以改为姬姓。其周的祖先后稷是皇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继承了姬姓,后人将其称为“神农氏”,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婚姻中国古达婚姻的爱情观的特点,爱情专一,姻缘天定,夫妇之际,人道之大论也。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负心汉。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1)乱婚即杂婚;(2)血族婚;(3)亚血族婚即族外群婚。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4)对偶婚(5)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婚姻政策是指历代政府对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对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条文规定。(1)导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纳妻妾。婚姻在娶婚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必备条件。综合起来,古代婚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古代尚无现代意义上的离婚;第二、“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封建家长制,是为保障丈夫的特权制定的;第三、离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第四、“三不去”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满满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是人类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是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的节气有关。后来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定型。人们常说的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文化,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让我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国。因而也使我更加 热爱它!

南明史的研究现状论文

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方法和要求

篇一:如何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

如何撰写论文

论文一般格式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本要求是:题目大小适宜;结构合理;格式规范;内容充实;文字通顺。

如何撰写调研报告

调查分析报告一般由标题、概要、正文、结尾、附件等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1、标题的要求。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标题形式优点很多,正标题突出主题,副标题交代形势、背景,有时还可以烘托气氛,二者互相补充,因此成为调查分析报告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3、标题的形式。

(1)"直叙式"的标题,即反映调查意向或调查项目、或是地点的标题。这种标题简明、客观,一般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标题。

(2)"表明观点式"的标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看法,或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3)"提出问题式",即以设问、反问等形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和尖锐性,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例如,《公务员报名录取比例37:1说明了什么》等。

二、概要

概要即调查报告的内容摘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三、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引出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1、 引言

(1)引言的写作形式。引言即调查报告的开头,"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头,既可使分析报告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开头的形式有这样几种:

A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文章开始先交代调查的目的或动机,揭示主题。例如,2002年3月我们对200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障碍调查研究,目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矫正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B结论先行,逐步论证。即将调查结论写出来,然后再逐步论证,这种开头形式,观点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例如,2002年3月,我们对我校高一400名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C交待情况,逐层分析。文章开头可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层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交待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情况,然后分析。这样可使读者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深入分析研究。例如,《放眼未来之路--1011名专家人士眼里的中国数据通讯网络》的

开头,"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北京新华信息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4、5月间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力图考查我国通讯网络的现状,并展望未来之路。"在这次调查中,除了涉及到特定专业问题外,还围绕着网络化的大趋势设计了许多问题,包括用户目前的网络使用情况、意见、需求等,调查对象是各种单位中通讯网络或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

D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用这种方式提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正题。

(2)引言部分写作应把握的原则。开头部分的写作方式很多,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但不管怎样,开头部分应围绕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进行调查;2)怎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如何。

2、 论述

(1)论述部分的重点。论述部分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整个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论述部分的重点:1)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调查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3)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论述部分的写法。由于论述一般涉及的内容很多,文字较长,有时也可以用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小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论述部分的主要内容。不管你用多少个标题,论述部分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和分析部分两部分内容。

A基本情况部分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对调查资料有背景资料作客观的介绍说明;或者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分析问题。

B分析部分。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质和量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情况,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一般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成因分析;第二类利弊分析;第三类发展规律或趋势分析。

四、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

(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深化文章的主题。

(2)形成结论。在对真实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报告结论。

(3)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五、附件

附件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详尽的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在咱们写的调查报告里,我们可以把相应的问卷选一部分作为我们调查报告的附件。

篇二: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格式要求

一、文章标题

文章标题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二、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按论文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另起一行著名班级号,如不是同班应在名字右上间标号,并在班级号前对应该标号。

三、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四、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五、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5000字)。根据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案例四部分。

六、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

七、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八、字体与字号

题目:宋体 三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四号 加粗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四号

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五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五号

正文:宋体 四号

篇三:调研报告或者论文格式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标题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书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它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中外文摘要以300—500字为宜.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4、绪论 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结果的讨论等。学生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正文可能仅包含上述的一部分内容。

6、结论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7、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8、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中外文献。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格式

1、毕业设计(论文)一律采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简化汉字书写,论文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A4复印纸打印(特殊要求例外)。

2、论文内容依次为

中文封面:包括题目、分院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 毕业设计(论文):

(1)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居中。

(2)摘要:为五号宋体字。

(3)关键词:为四号黑体字。

(4)正文:正文字数不少于0.3万字,含设计分析与计算、实验及数据处理、程序等。可分为几章,每章标题为三号黑体字居中,内容为五号字体,首行缩进二个字体。

(5)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为五号宋体。

3、其它注意事项

(1)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标点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2)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GB3100一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工)为基础的。

(3)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4)标题层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5)注释: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或篇末注,而不能用行中注。

(6)公式: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换行。

(7)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题和表序,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写在表题左方不加标点,全文的表格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编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表序必须连续。

(8)图:毕业设计(论文)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全文插图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缺。

(三)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填写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按统一标准装订: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外文摘要——毕业设计说明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

问题一:论文类型怎么填 毕业论文的类型: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户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问题二:参考文献是硕士论文怎么写 格式 京都名师论文中心也有很多标准的格式参考,这里简单列举一下[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文献类型标识的符号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D、R,报告、S,标准、P,专利。 问题三:硕士论文在参考文献里怎么表示格式 例如: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问题四:参考文献中引用别人的硕士论文怎么写 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就可以啦 问题五:毕业论文参考硕士论文,那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是怎样写的。是[M][J]还是什么? [M]和[J]分别代表专著和期刊, 其文献格式分别为: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楼上那个胡说,这专著和期刊是硕士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 问题六:引用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的格式怎样写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问题七: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如何写 50分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C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 问题八:请问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大论文封面上学位类别该怎么填? 回复 3#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属于工程硕士范畴的…… 问题九:毕业设计申请表里的题目类型详细分析怎么写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这个我是可以写的哦,要吗 问题十:引用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南明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虽承祚二百余年,可是总给人一路跌跌撞撞的感觉。偌大一个帝国,近三百年间,竟几无盛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直困扰。边务固然是大问题,先有瓦剌后有满清,沿海的倭寇海盗也不停闹腾;内廷也很少消停,悬案一直不断,文官集团不断分化内斗。先人已有很多评叙述,基本的观点是明朝实亡于党争。在此不必赘述,仅就司徒琳一书,谈部分读后感。

司徒琳的《南明史》几乎是国外第一本有关南明历史的专门著作。本书以她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为底稿,增减部分史料,而后,专门到台湾(彼时大陆尚未开放)逐一对所采信之史料进行再次的去伪存真,于论文完成之后十年乃成。书的篇幅不足二百页(不包括前言和参考文献),却全无赘言,称得上是字字珠玑。统观此书,或可窥得国外历史研究之一二特色。

首先,非常注重大尺度上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这点上有些大历史的意思,实际的行文来看,也确实接近黄仁宇的作品。当然,由于我只读过译本,所以不能确认两作者的行文方式或者叙事风格接近或者相同。

第二,对于作者历史观点的阐发非常到位。虽然没有读原文,但是我相信作者在语义的重述方面应该是很花力气的。其观点在除在前言中详细说明之外,在每一章都会强调和重述。

第三,并非事无巨细,但对关键细节的把握非常准确,描述时舍得花大篇幅。并且很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在介绍郑氏时,对郑氏的发家有一段背景的梳理。

第四,史实的篇幅和议论的篇幅各占约一半,仍有学位论文的影子。因为学位论文是不可能让提交者只罗列文献调研结果的,必须要有通读史料之后的观点。

在写这段读后感的时候,已经开始读顾诚的《南明史》。顾先生的书比司徒琳的晚二十年,相对来说所占有的史料更是较司徒琳丰富,故而其著作篇幅几乎是司徒琳的五倍。顾先生的作品同样是引证丰富,撰写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标准对不同的史料予以采信。值得一提的是,两著作对于南明史的断代并不相同,起至时间都有稍稍差距。这或是南明史研究一个悬而未决之问题。

最后,司徒琳其书,貌似比较冷门,国内版本较少,我(当时)没有找到电子版。

顾诚先生花费十年寒暑编写的《南明史》犹如一坛醇酒,酒醒之后也回味无穷,如果现在的图书还是竹简制作的,那我可真要“韦编三绝”喽。南明史不堪回首,忠臣义士、国贼汉奸汗牛充栋,欺诈、背叛、血泪、无耻、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民族劣根统统体现在这二十年中。

顾诚先生对明清鼎革之际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得我心。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他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光照史册,激励后世人民为反对压迫和民族征服而献身。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黄宗羲为他撰墓志铭说:“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余屈身养母,戋戋自附于晋之处士,未知后之人其许我否也”可谓定评。

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应当肯定。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瞿式耜、张同敞宁可束手待毙也不转移。究其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南明前途已经失去了信心。其次,根深蒂固的儒家成仁取义思想也促使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与其趁清军未到之时离开桂林也改变不了即将坍塌的大厦,不如待清军入城后,以忠臣烈士的形象博个青史留名。尽管这种坐以待毙的做法多少显得迂腐,还是应当承认瞿式耜、张同敞的从容就义比起那些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门、藏之深山的所谓遗民更高洁得多,理应受到后世的敬仰。

敬佩之余,也有个人看法。

第一:顾诚先生否认李岩的存在,我认为李岩这个人还是存在的。《南明史》不应让出现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之间,对明末农民战争起过重大作用,对大顺政权的兴衰起过关键作用的“李公子”置身事外。李自成的政治才干也认识不到笼络士人、招抚百姓的重要性,更加不可能认识到利用民间舆论——“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不能在关中立足,与牛金星卑鄙地诬陷李岩,李自成错杀李岩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假使李岩能够顺利领兵两万平定河南,为关中打下一片战略缓冲地带,潼关之役多铎也不可能全无后顾之忧地与李自成作战。

第二:顾诚先生认为史可法不应该起初打算拥立潞藩,而应该直接拥立福藩。顾诚先生的想法应该说不无道理,但是仅仅因为迅速拥立福藩就可以迅速确立南明政权领导核心?完全不可能,一个封建政权的成败与最高领导人的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一个团体的“领军人物”确定这个团体事业的成败。福王素质之差,不可能是中兴之主。在崇祯太子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不管立谁都会出现“泓光太子”案,南明统治核心都要受影响。南明依靠史可法一班腐儒,败亡是早晚的事。

罢矣,罢矣。

南明史正面三人:堵胤锡、李定国、张煌言。

南明史负面三人:阮大铖、吴三桂、朱由崧。

多少字啊,我可以写,不过要QQ币啊,你有吗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杂志

《从华侨到华人》作 者:麦礼谦《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88年01期

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 Leiden: Brill, 2013.《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马丁·盖尔归来》(译著),纳塔莉·泽蒙·戴维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译著),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历史之岛》(合译校),马歇尔·萨林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福建宗教史》(合著),陈支平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论文2012 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 (Shenye Guan), 1379–1743,Late imperial China,Volume 33, Number 1, June 2012。2011《祭谱与游谱:有关闽西 客家族谱相关仪式的笔记》,《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1《时间与主义》,《读书》2011年,第7期。2010《不倦的教诲,不灭的薪火——读<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纪念文集>》,《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0《正德癸酉平阳尧庙改制考:平阳尧庙〈三圣庙碑〉解读》,载《民俗曲艺》第167期()2010《赦罪书的诗学与政治: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楼案中的虚构>》,载《人文国际》创刊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009 Review of Brigitte Baptandier,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Published in The China Journal, no. 62, July 20092009 “民间”何在?——从弗里德曼谈到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收入复旦文史专刊之二《“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第1-25页。2008《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008《〈文化贸易:清代至是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评介 》,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2008《强盗、高僧和死者的“契约意识”》,载《东方早报·书评周刊》2008年10月19日,又载《书评的解剖》(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四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版2008《 明清时期的神乐观与王朝礼仪——道教与王朝礼仪互动的一个侧面》,《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第32-42页。2008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第245-257页。2007 《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历史研究》第3期,第72-89页。2007《风水:一个社会文化史的诠释》,载《读书》2007年第12期。2006 Village Rituals, Imperial Sacrifices, and Taoist Liturg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in the Jiwenben (Manuals of Sacrificial Essays) of Sibao, Fujian. 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人物与地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主办,第237-287页。2006《 明清时期华南地区的祖先画像崇拜习俗》,《厦大史学》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第181-197页。2005 《明末至民国华南地区的族田与乡村社会——以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52-60页。2004 《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第185-198页。2004 《亦礼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2期,第53-82页。2003 《明清时期闽西四保的乡约》,《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第21-45页。2002《 “我们”印第安人与“你们”美国人”》,《读书》第9期,第32-38页。2000《清代广东“不落家”史料一则》,《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1998 17至18世纪闽西佃农的抗租、农村社会与乡民文化。《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139-150页。1998《重利·扬名显亲·中国的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5期。1997《评〈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十九世纪南洋华人合会试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S1期1997《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管理的模式》,《福建学刊》1997年第5期1995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学报》第2期,第78-84页。1995《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1995年第2期。1994 《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57-69页。1993《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1993《宋元以来闽西社会的土客之争与佃农斗争》,《中国社会经济史》1993年第2期。1991《唐中后期敦煌的家庭变迁和社邑》,《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投稿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 索引序列
  • 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论文
  • 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论文
  • 南明史的研究现状论文
  •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杂志
  • 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