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烂鳃病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感染,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
草鱼烂鳃病的发生与溶氧、水质、环境、鱼体自身免疫力都密切相关。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池塘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也会相应减少,同时水体稳定,鱼体免疫力增强,疾病发生率自然就会降低,烂鳃也会减少。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从多增氧、勤改底、巧稳水和常用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应激的保健品增强鱼体抵抗力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预防烂鳃的发生。
草鱼烂鳃病的治疗关键点
1、加强增氧,避免鱼因缺氧加重死亡。
2、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防止发生细菌继发性感染。
3、重点防控气泡病。
4、调节水质,改变水质环境与营养。
5、内服保肝解毒的胆汁酸与增强营养的多维。
胆汁酸在草鱼烂鳃病防治中的作用
对于草鱼的烂鳃病,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离不开胆汁酸的作用。
在草鱼的日常保健中添加胆汁酸,可以促进草鱼对饲料中的油脂类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预防脂肪肝和肝胆综合症的发生,增强肝脏功能,增强鱼体免疫力,由此有效预防烂鳃病的发生。
而在治疗草鱼烂鳃病时,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可避免,但是细菌被抗菌药物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鱼体肝脏和肠道的损伤。胆汁酸可以通过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内毒素对肝脏乃至整个鱼体的危害。因此治疗草鱼烂鳃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结合使用保肝护胆的胆汁酸。
流行情况烂鳃病是鱼类主要传染病之一。每年3月下旬至10月为流行期,草鱼鱼种易感染,死亡率较高。该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鱼池沉积过多的腐殖质,为该病原体繁殖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能因鱼种的鳃组织被寄生虫破坏后,病菌乘机侵入所致,流行广。发病原因鱼烂鳃病的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病鱼症状常见症状: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得暗黑,头部更甚。病鱼往往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2、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3、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粘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治疗方法1、细菌及真菌性烂鳃病:①富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重症隔日再用一次。②同时配合用鱼复宁、大蒜素、鱼血停按的比例拌饲投喂3-6天。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①用强效杀虫灵或菌虫杀手泼洒,其浓度为。②内服渔经虫克,连喂2次。每百斤饲料配药200克。③用复方增效敌百虫每亩150克泼洒。预防措施1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2放苗时要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3养殖过程中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
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
鳃病症状:
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
2、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3、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粘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
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
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
药物治疗:
1、细菌及真菌性烂鳃病的防治:①富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酒,重症隔日再用一次。②同时配合用鱼复宁、大蒜素、鱼血停按的比例拌饲投喂3一6天。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的防治:①用强效杀虫灵或菌虫杀手泼酒,其浓度为一。②内服渔经虫克,连喂2次。每百斤饲料配药2OO克。③用复方增效敌百虫每亩l5O克泼酒。
流行情况烂鳃病是鱼类主要传染病之一。每年3月下旬至10月为流行期,草鱼鱼种易感染,死亡率较高。该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鱼池沉积过多的腐殖质,为该病原体繁殖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能因鱼种的鳃组织被寄生虫破坏后,病菌乘机侵入所致,流行广。发病原因鱼烂鳃病的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病鱼症状常见症状: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得暗黑,头部更甚。病鱼往往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2、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3、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粘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治疗方法1、细菌及真菌性烂鳃病:①富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重症隔日再用一次。②同时配合用鱼复宁、大蒜素、鱼血停按的比例拌饲投喂3-6天。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①用强效杀虫灵或菌虫杀手泼洒,其浓度为。②内服渔经虫克,连喂2次。每百斤饲料配药200克。③用复方增效敌百虫每亩150克泼洒。预防措施1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2放苗时要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3养殖过程中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
添加胆汁酸600-800g,连续五天拌料投喂。五天后可见鱼体明显好转,死亡逐渐减少。当草鱼发生细菌性烂鳃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肝脏的损伤。胆汁酸通过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内毒素对肝脏乃至鱼体的危害。另外,胆汁酸在代谢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大肠段,胆汁酸可以有效的控制肠道的pH值,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常在菌的增殖。另外,对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等呼吸道常见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草鱼患了烂鳃病以后,要先将一部分旧水换掉。此时水中还有细菌,可以用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泼洒全池消毒。然后,要在草鱼的食物中掺入一些烂鳃灵,来为它们治疗。连续喂药饵几天,病情就会好转。此外,为了防止水中还留有一部分的细菌,可以用二溴海因、漂白粉等再次给鱼池消毒。一、草鱼烂鳃病是什么原因在养殖草鱼的时候,草鱼有时候比较容易生病。比如烂鳃病,这种病在草鱼1-2岁的时候最常见。从具体的季节来看,这种病是高温季节的常见疾病之一,而且危害比较严重。这种病属于细菌性疾病,是细菌侵入引起的。草鱼得这种病的原因就是体表的鳞片或者皮肤受伤,细菌得已侵入草鱼的身体。具体来看导致草鱼体表受伤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有可能是因为草鱼之间互相打架造成的损伤,也可能是被寄生虫刺伤了,也可能是在捕捞时造成的机械损伤等。二、草鱼烂鳃病怎么治疗1、换水消毒:草鱼在出现烂鳃病的症状之之后,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换水,将一部分旧水抽出,换入一部分新水。此时,水中还会残留一部分有害的细菌,因此还需要用一些药物来杀菌。可以用的药物比较多,比如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等,需要全池泼洒。2、药物治疗:然后就是在草鱼的饲料中掺入相应的药物治疗这种病,可以用烂鳃灵等专门的药物,效果很好,因为它们是专门针对烂鳃病设计的药物。3、二次消毒:在症状缓解之后,为了防止水中还有一部分细菌,可以再进行消毒,比如用二溴海因、漂白粉等。4、之后的预防:在之后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这种病,尤其是在高温天气的时候。需做好定期消毒的工作,并且注意监测草鱼的状态。
1.改良底部环境,定期交叉使用聚铁类、过硫酸氢钾类和中药添加的底改产品;2.水环境消毒,每半个月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鱼虾混养池塘建议使用聚维酮碘溶液,且用药要避开虾类集中蜕壳期;3.科学饲养管理,定点、定时、定量投喂正规厂家的饲料,提高鱼的机体抗病能力,不可过量投喂饲料,保持优良水质;
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海水梭鱼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淡水梭鱼更高。另外,海水鱼中的欧咪伽3脂肪酸、牛磺酸含量都比淡水梭鱼高得多,对心脏和大脑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体环境的恶化,鱼类出血的现象较多,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引起鱼类出血的原因很多,有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也有是饲料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诊断区别,往往造成药不对症、疗效不佳,甚至造成大量死鱼的严重后果。下面,对鱼类出血的几种原因及对策介绍如下:一、病毒性出血病[病原体]:草鱼呼肠弧病毒[症状]:本病症状复杂,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症状,其最基本的症状则为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从外表症状上看,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也有鳃瓣呈鲜红色斑块状充血的。从内部病变上看,最常见的肠道充血,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轻者可呈现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但肠壁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实际上,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1、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多见于5-10cm的小草鱼种。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3、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往往造成大批草鱼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每年的7-9月份,夏秋之交的第二个发病高峰以此病为多。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主要危害当年5-20cm的草鱼种、青鱼种,麦穗鱼亦可感染,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多时,则在水温12℃及℃也有发病。[防治方法]:1、发病季节到来之前,人工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草鱼种安全度过当年流行季节。2、用出血病灭活疫苗浸泡水花、夏花,亦有良好效果。3、采用生态防病养殖、稀养、混养、稻田养鱼种、加强管理,可减少发病。4、用复方PV碘500-600ppm浸泡鱼卵、鱼种15-20分钟,可控制此病发生或传播。5、PV碘口服,每100kg鱼体重用PV碘20-50g,搅拌在饲料内投喂鱼苗或鱼种,连喂10-15天。6、每100kg鱼每天用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如再加些抗菌药则更好。7、投喂大黄:先用硫酸铜全池遍洒,再按每万尾鱼种第一天用大黄500g,以后每天减半,6天为一疗程。大黄应经%氨水浸泡12小时,或用热水浸泡过夜后,拌人饲料中投喂。8、内服息毒敏、达克菌息毒敏:10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7天;达克菌:2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天。二、爆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病原体]: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三个类型,(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2)气单胞菌。(3)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是一种适宜在20℃以下生长的病原菌。此菌出现的最适时间为每年的3-4月。这期间发生的爆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此菌。气单胞菌和弧菌为温水型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之间。因此,从5月底一直延续至整个高温季季节)。检查病鱼时,均可查到这类菌。上述三类病原菌均可从患病的鲢、鳙、鲫、鳊、草鱼和其他野杂鱼,甚至河蚌中分离到。可见病原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由于该病的病原菌产生毒素,引起病鱼溶血、出血、组织损坏严重。肝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胰功能障碍,垂死的病鱼发生尿毒症及肝昏迷而死。水温高时病原菌繁殖快。该病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又叫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症状与诊断]: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由于内脏器官(肝、脾、肾等)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3-4月,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头部、嘴、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胀。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有时口腔、肌肉也同时充血发炎。由于在这阶段病鱼临床症状出现较复杂,有时体症出现并不明显,鱼即死亡,同时每条病鱼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难有一绝对的界限。[流行情况]:爆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流行病。据有关资料记载,1985年开始有这种病例出现,由于当时还没有造成危害,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为养鱼上罕见的疾病。使全国渔业生产蒙受有史以来最大损失。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危害的淡水养殖鱼类有异育银鲫、白鲫、鲫鱼、团头鲂、鲢、鲮、鳙、鲤、黄鳝、加州鲈、翘嘴鳜、草鱼等。据调查表明,发病率为60%-100%,死亡率为10-80%,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因此,这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防治方法]预防1、彻底清塘2、池水消毒(1)涤菌净:100-2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2)复消洁:100-15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3)富氯:100-15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4)鱼血停:5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5)灭毒王:50-1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3、内服药:达克菌(淡水鱼用)15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服3天,每月2个疗程。治疗: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1)池水消毒:下列鱼药中任选一种a、生石灰:20-25kg/亩?1米水深,全池遍洒,每月1—2次。b、优氯净,全池遍洒。c、三氯异氰尿酸:,全池遍洒。d、二氧化氯制剂(百毒清、灭毒王、鱼虾安等)按使用说明施用。e、涤菌净或复消洁,全池遍洒。(2)内服药:下列鱼药中任选一种a、达克菌:2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天b、鱼泰8号:3kg/100公斤鱼体重,混入饲料,每日2次,连喂3天。c、病毒灵:20g/100公斤饲料中1日1次,连喂3天。d、鱼血散:用量按%体重给药,1日1次,连服7天。三、营养和应激引起的出血病1、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2的缺乏经过试验证明,饲料中缺乏以上维生素,都会引起鱼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末稍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维生素K缺乏,会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一般正规大厂不会有维生素的缺乏,小厂因添加剂管理不善或其它原因,造成维生素失效,最后出现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出血现象。2、喹乙醇、黄霉素的添加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能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如大量或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如抗应激能力差,鱼体易受伤出血,不耐拉网,运输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喹乙醇具有累积毒性,喂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国家已经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喹乙醇。黄霉素也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会加强。3、拉网应激夏季水温较高,水质较差时,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内分泌加强,耗氧增多;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是缺氧、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所致。团头鲂抵抗力较差,而活动力较强,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一般在拉网前加强水质调节,进行水体消毒,加量投喂维生素C等,可以很好预防。总之,在水产养殖中,由于饲料不佳和水域环境恶化,常导致动物发生累积性慢性中毒反应,影响血液及肝、胆、肾、鳃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使机体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减弱。为了避免应激性出血病的发生,可在饲料配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鱼用应激宁200克。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上发生了一种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鱼类应激性疾病,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防治困难,经病理研究分析,该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发病症状和预防措施。
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主要症状
多数情况下鱼体没有明显异常,但一旦拉网、捕捞、运输时鱼体则表现为非常敏感,极度不安,跳动剧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鱼体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鳍条基部就显著充血发红和出血,严重者鳃丝出血严重,有大量的鲜血从鳃盖下涌出而染红水体。病鱼特别不耐长途运输,大部分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发硬,最终死亡或失去商品价值。
病鱼体表粘液分泌减少,手摸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有浮肿感。肛门轻度红肿,肠道轻度充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淤血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轻度扩大,颜色变淡。腹腔内积有多少不等的淡 腹水。
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预防措施
1、配合饲料配方要营养均衡。在鱼类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饲料,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要恰到好处,比例适当。控制使用喹乙醇类的生长激素(50克/吨饲料)。
2、适当搭配投喂天然饵料,如饲草、螺等。
3、不要滥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用刺激性小、作用效果好、适应范围广的药物,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及中草药制剂、生物制剂,以避免鱼体长期受刺激,致使应激能力差。
4、避开高温期捕捞、运输。捕捞、运输时动作要缓、轻,采用柔软网具和运输工具。
研究进展类论文写法如下:
1、引言部分:包括对研究背景、意义方面进行展开创作。依据研究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显研究的综述目的的意义、问题背景、文献研究的范围等重要信息。
2、正文部分: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的现状、内容、方法、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表述,可以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方便方便导师对研究内容的快速了解,并且需要阐述研究的创新点。
3、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表述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可以具体描述尚未解决的问题。要具备创新性,不是照搬,要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具有评述性,通过述归纳总结,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者趋势的说明。总结目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新的研究设想和研究内容。
4、文献部分:列出参考文献,使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增加依据,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要注意格式正确,保证格式不出错!
在创作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逻辑清晰,要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前人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必须做到具有逻辑性!要记住,广泛阅读是基础,逻辑分析与归纳是关键,表达是最后的完美呈现。
1. 朱生博,王岩*,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生态学杂志,待刊.2. 王小冬,王岩*,王伟良,董向全,朱升博.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化学因子特征.水产学报,待刊.3. 林青霞,王岩*,高吉华,朱生博,王伟良.2007.不同地区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水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待刊.4. 高吉华,王伟良,王岩*,王小冬,林青霞,朱生博.2007.吊养在池塘不同水层中的三角帆蚌的生长.淡水渔业,37(4),待刊.5. Wang Y*, Kong L, Li K, Bureau, D P. 2007. Effects of ration level and feeding frequency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reared in net pens. Aquaculture, in . Cui Z, Wang Y*,Qin J. 2007. Temporal changes in body mass,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gibel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dur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3(3), . Guo J, Wang Y*, Bureau D P. 2007. Inclusion of rendered protein ingredients to substitute fish meal in diet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Nutrition, 13(2), . 熊瑛,王岩*. 2007.分级对银鲫生长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水产学报,31(2),. 李翠,王岩*. 2007.异育银鲫经过在低温下绝食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4(1). 崔正贺,王岩*. 2007.初始体重差异对异育银鲫补偿生长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8(1) . Wang Y*, Kong L, Li C, Bureau D P. 2006. Effect of replacing fish meal with soybean meal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61, . Wang Y*, Guo J, Li K, Bureau D. 2006.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Wang Y*, Guo J, Cui Z, Bureau D. 2006.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with rendered animal ingredients in feed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Cui Z, Wang Y*. growth of group-held gibel carp,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Aquaculture Research, 37, . 王岩*,王小冬,董向全,王伟良.2006.利用配合饲料饲养三角帆蚌的试验.淡水渔业,36(4),. 孔令军,王岩*.2006.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3(4),. 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王岩*. 2006.放养和管理方式对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3),. 郭锦路,王岩.2005.鱼类廉价蛋白源的研究进展.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3),. 李蕾,王岩*,楼宝.2005.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影响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中国水产科学,12(3),. Wang Y*, Cui Y, Yang Y. 2005. Partial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1(5), . Wang Y*, Li X, Qin J. 200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od conditions on a euhaline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Daday (Cladocera: Moinidae). In Larvi 2005.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36, . 王岩.2004.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概念、原理与方法.水产学报,. 28(5),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4.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following restricted feed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22(4), . 王岩*,李轩.2004.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水产学报,28(3), . 陈桃英,王岩*,黄长智,胡师衡,张俊.2004.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应用生态学报,15(7),. 王岩*,崔正贺.2003.鱼类补偿生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2(3),. 王岩.2003.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4(2),. 王岩*,何志辉.2003.海水鱼类和甲壳动物活饵料培养的研究进展.《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海洋出版社,. 陈桃英, 王岩*.2002.连续孤雌生殖对蒙古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水产学报,26(6),. Wang Y*, Cui Y, Yang Y. 2002. Reduced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at an intermediate stocking density.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4), . 王岩.2001.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海洋与湖沼,32(3),. 王岩*,何志辉.2001.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能力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2(1),. He Z, Qin J, Wang Y, Jiang H, Zhao W. 2001. Biology of Moina mongolica (Moinidae, Cladocera) and perspective as live food in marine fish larvae: review. Hydrobiologia, 457,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0.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Aquaculture,189,.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2000.海水实验围隔中放养罗非鱼的生态学效应.海洋学报,22,(6),. 王岩.2000.福寿鱼生长率与体重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5(2),. 王岩,何志辉.2000.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发育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1(1),. 王岩,齐振雄.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水产学报,23(4),. 王岩,张鸿雁.1999.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0(4),. 王岩.1999.不同养殖方式对海水围隔底泥中有机碳和氮磷含量的影响.海洋科学,(4):.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浮游生物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水产学报,23(2),.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海水池塘中放养罗非鱼对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何志辉.1999.温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汕头大学学报,14(1):. 王岩.1999.论对虾池混养中的几个问题.台湾海峡,18(1),106—. 何志辉,王岩,崔红,郭礼中,钱红.1998.在海水中大量培养蒙古蒙古裸腹溞的研究.水产学报,22(增刊),17—.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1998.海水养殖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的发生及影响.水产学报,22(3),218—. 赵文,王岩,何志辉,秦克静.1998.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3.盐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3(3),9—. 王岩.1998.中国对虾、罗非鱼和海湾扇贝对海水实验围隔悬浮物沉积的影响.海洋科学,(5),1—.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缢蛏对对虾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 210—. 王岩,齐振雄.1998.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氮磷收支.汕头大学学报,13(2):71—. 王岩.1997.枝角类摄食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动物学杂志,(6),45—.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4),8—.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2),1—. 王岩,何志辉.1997.温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1),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5.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2.北门滩.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0(3),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3.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1.硝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7(4),1—. 刘青,赵玉宝,王岩,李永函.1992.吉林镇赉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的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3,4),14—. 王岩,钱红.1992.不同温度、食物和光照条件下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初步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2),70—. 王岩.1992.我国北方虾池中天然饵料的利用问题初论.199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讨论会暨海马科技活动会论文集,354—. 何志辉,秦建光,王岩.1988.蒙古裸腹溞在我国的发现及分布.大连水产学院学报,3(2),9—14.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问题一:草鱼的烂鳃病怎么治? 一、对症施治 1、准确诊断,找出病因。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弄清病原是什么,不能仅仅凭症状判断。比如赤皮病、打印病,虽然发病部位不同,但都由细菌引起,在用药治疗时可选用同样的药。烂鳃病发病部位相同,但发病的原因不一定相同,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甲壳类均可以引起烂鳃病,虽然症状相同,却不能用相同的药物和相同的方法治疗。 2、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①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病原体的特性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疾病可选用抗生素,寄生虫性疾病可选用染料类、重金属类、有机杀虫剂类等药物。对水体中的病原体可选用卤素类、生石灰、福尔马林等药物。②鱼药的选择应本着安全(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有效(高效、速效、长效)、经济、方便、不重复的原则。③鱼类疾病往往是几种病并发,应分清主次,进行综合防治。 二、择时用药 1、鱼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泼洒药物的效果与养殖池的水质条件密切相关。①常用杀菌药和杀虫药的药效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有些杀虫剂的毒副作用也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如硫酸铜的毒性与水温关系很大。当水温在35℃以上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很容易造成鱼类中毒。②水体pH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改变药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离解度和分子结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果用漂白粉消毒时,养殖水体pH在以下时只用1克/米3。当pH在8以上时,则需要用4倍的药量。③水体溶氧往往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当水体缺氧时,鱼类处于应激状态,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增强。如硫酸铜在高温缺氧条件下,其毒性就变得极大,即使常规用量,也会导致鱼中毒、死亡。 因此,一般应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用药,雨天停用,阴天效果差。夏季高温天应避开中午时刻,可在上午9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雷雨天气、低气压和清晨溶解氧较低时不泼药(增氧剂除外)。酸性药物宜上午9-10时施用,碱性药物宜下午3-4时施用。 2、根据鱼患病的情况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并且要坚持按疗程用药。①鱼发病初期开始治疗效果快,用药量小,还能迅速控制病情蔓延。②治病时疗程要足,不可随意停药。一般对寄生虫病,使用杀虫药物1-2天为一个疗程。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一般要用3-5天为一个疗程,或待鱼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间隔7-10天再进行巩固。用敌百虫治疗鱼鲺,能有效杀灭池中鲺的成虫、幼虫,但对产附于池壁、水草上的鲺虫卵却损害不大。鲺卵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因水温而异,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又孵化成幼、成虫,危害鱼类。因此在防治鲺病时,就要间隔一段时间重复施药。③应考虑病原的生态习性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例如锚头鳋幼虫早晨或傍晚在水表层活动,此时用药效果好。④治疗鱼病时也应考虑药饵与普通饵料的使用次序,投药前先投一些没有拌药的饵料,使体质健壮的鱼先吃30分钟左右,然后再投喂药饵,使游动迟钝的病鱼吃到药。如池中草鱼较多时,在其他鱼生病时,为确保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则可先投草料,再投喂药饵。预防鱼病时,应先停止喂食1-2天,再投药饵。 三、适量用药 1、使用药物时首先要确定用药剂量。由于药物疗效受到药物本身质量(如有效成分含量)、鱼的健康状史、水温、pH值、有机物含量、使用方法等多种因子影响,因此确定用药剂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例如漂白粉的施用量是在含氯30%的条件下确定的,市售漂白粉的含氯为15%-27%,有的更低,使用前要用化学分析碘量法或漂白粉有效测氯器测定有效含氯量,没有达到30%的应按比例增加用量,避免浓度低,效果不理想,或浓度高出现中毒。 2、计算某养殖池的用药总量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确定:外......>> 问题二:草鱼的细菌性烂鳃病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4-10 月份,鱼种至成鱼均可感染。该病常与赤皮病、肠炎病并发,俗称“老三病”。临床症状:患病鱼游动异常,独游或散游,食欲减退,易到水上层游动,张口呼吸,严重时呼吸困难,开增氧机后仍在水面游动。体色发黑,头部最明显,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糜烂,呈现“开天窗”状。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呈白鳃或花鳃状,有较多粘液,易附着污物。鉴别诊断:要注意与寄生虫性烂鳃病鉴别诊断,可通过镜检观察有无寄生虫进行鉴别。治疗:用1 次20%二氧化氯,按每亩水深1m100-125g 的用量全池泼洒,内服药使用10%氟苯尼考粉,按每kg 鱼体重 的用量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续投喂4-6d。 问题三:草鱼细菌性烂腮怎么办? 通常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放少量粗盐就可以搞定。 复杂点的可以用呋喃西林或者痢特灵进行药浴,注意用量克/升。 直接投入水中也可以。 问题四:草鱼烂鳃用什么药特 烂鳃病,是草鱼常见三大病害之一,可分为粘细菌性烂鳃病,原生动物烂鳃病和中华鲺烂鳃病3种。病因不同,用药也不一样。在无显微镜检查的情况下,怎样区别3种鳃病呢?根据它们的病灶部位、发病鳃丝颜色、发病时间各不相同,可通过以下'三看'进行区别。 看病灶部位 尽管烂鳃病病灶都在鳃上,但病因不同,病灶所在部位也不同。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天盖'开天窗',即鳃盖内表皮被腐蚀成半透明的小窗;原生动物引起的烂鳃病,鳃瓣淤血,多粘液,鳃丝尖端往往腐烂成半月形;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并挂有蝇蛆。 看鳃丝颜色 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鳃线、鳃丝呈黄白色;原生动物引起的烂鳃病,鳃丝呈红色;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鳃丝呈白色。 看发病时间 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流行时间最早和最晚在4月到10月;原生动物引起的烂鳃病集中在7、8、9月,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多在6月到10月。 判别了烂鳃病,用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每公顷用生石灰20~30公斤,或漂白粉1公斤,全池泼洒;原生动物引起的烂鳃病,每公顷用硫酸铜公斤和硫酸亚铁公斤混合泼洒;中华鲺引起的烂鳃病,每公顷用晶体敌百虫100~150克,兑水全池泼洒。 问题五:草鱼鱼身烂鳞病怎么治 阿莫西林。用于治疗细菌性烂鳃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打印病、竖鳞病等,药浴浓度25~40mg/L,时间为1~2小时,每天一次,连续三天。鳍肌注,剂量为25~50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续3天 问题六:淡水草鱼烂腮病如何治疗?没办法撒漂白粉想知道怎么能不影响水质而能治疗的方法?最好简单治病效果好的、 买鱼药。 问题七:草鱼烂鳃病好之后池塘用什么调水最佳 一、对症施治 1、准确诊断,找出病因。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弄清病原是什么,不能仅仅凭症状判断。比如赤皮病、打印病,虽然发病部位不同,但都由细菌引起,在用药治疗时可选用同样的药。烂鳃病发病部位相同,但发病的原因不一定相同,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甲壳类均可以引起烂鳃病,虽然症状相同,却不能用相同的药物和相同的方法治疗。 2、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①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病原体的特性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疾病可选用抗生素,寄生虫性疾病可选用染料类、重金属类、有机杀虫剂类等药物。对水体中的病原体可选用卤素类、生石灰、福尔马林等药物。②鱼药的选择应本着安全(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有效(高效、速效、长效)、经济、方便、不重复的原则。③鱼类疾病往往是几种病并发,应分清主次,进行综合防治。 二、择时用药 1、鱼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泼洒药物的效果与养殖池的水质条件密切相关。①常用杀菌药和杀虫药的药效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有些杀虫剂的毒副作用也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如硫酸铜的毒性与水温关系很大。当水温在35℃以上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很容易造成鱼类中毒。②水体pH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改变药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离解度和分子结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果用漂白粉消毒时,养殖水体pH在以下时只用1克/米3。当pH在8以上时,则需要用4倍的药量。③水体溶氧往往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当水体缺氧时,鱼类处于应激状态,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增强。如硫酸铜在高温缺氧条件下,其毒性就变得极大,即使常规用量,也会导致鱼中毒、死亡。 因此,一般应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用药,雨天停用,阴天效果差。夏季高温天应避开中午时刻,可在上午9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雷雨天气、低气压和清晨溶解氧较低时不泼药(增氧剂除外)。酸性药物宜上午9-10时施用,碱性药物宜下午3-4时施用。 2、根据鱼患病的情况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并且要坚持按疗程用药。①鱼发病初期开始治疗效果快,用药量小,还能迅速控制病情蔓延。②治病时疗程要足,不可随意停药。一般对寄生虫病,使用杀虫药物1-2天为一个疗程。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一般要用3-5天为一个疗程,或待鱼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间隔7-10天再进行巩固。用敌百虫治疗鱼鲺,能有效杀灭池中鲺的成虫、幼虫,但对产附于池壁、水草上的鲺虫卵却损害不大。鲺卵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因水温而异,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又孵化成幼、成虫,危害鱼类。因此在防治鲺病时,就要间隔一段时间重复施药。③应考虑病原的生态习性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例如锚头鳋幼虫早晨或傍晚在水表层活动,此时用药效果好。④治疗鱼病时也应考虑药饵与普通饵料的使用次序,投药前先投一些没有拌药的饵料,使体质健壮的鱼先吃30分钟左右,然后再投喂药饵,使游动迟钝的病鱼吃到药。如池中草鱼较多时,在其他鱼生病时,为确保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则可先投草料,再投喂药饵。预防鱼病时,应先停止喂食1-2天,再投药饵。 三、适量用药 1、使用药物时首先要确定用药剂量。由于药物疗效受到药物本身质量(如有效成分含量)、鱼的健康状史、水温、pH值、有机物含量、使用方法等多种因子影响,因此确定用药剂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例如漂白粉的施用量是在含氯30%的条件下确定的,市售漂白粉的含氯为15%-27%,有的更低,使用前要用化学分析碘量法或漂白粉有效测氯器测定有效含氯量,没有达到30%的应按比例增加用量,避免浓度低,效果不理想,或浓度高出现中毒。 2、计算某养殖池的用药总量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确定:外用药(全池泼洒或浸浴......>> 问题八:草鱼的细菌性肠炎病 流行情况:该病可危害多种淡水鱼类,流行水温18-30℃,常与赤皮病、烂鳃病并发。临床症状:病鱼食欲下降,散游,腹胀, *** 红肿,剖检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壁弹性差,肠腔内没有食物,粘液较多。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病毒性肠炎和寄生虫性肠炎进行鉴别诊断。病毒性肠炎发病急,肠道充血、具光泽、弹性;寄生虫性肠炎剖检或镜检可见肠壁或肠腔里有虫体;而患细菌性肠炎病:肠糜烂、无光泽、弹性。治疗:对发病水体用10%聚维酮碘溶液,按水体60ml/m3 浓度全池泼洒;按每kg 鱼体重添加 三黄散,与饲料拌匀后内服连续投喂3-5d。
病原 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鱼病,菌体细长,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一般稍弯曲,有时弯成圆形、半圆形、V形、Y形。较短的菌体通常是直的。菌体长短很不一致,大多长2~24微米,个别长37微米,宽0.8微米。菌体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病症 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耻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粘细菌以后,引起的组织病变不是发炎和充血,而是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另外有人观察到鳃组织病理变化经过炎性水肿、细胞增生和坏死三个过程,并且分为慢性和急性两个类型。慢性型以增生为主,急性型由于病程短,炎性水肿迅速转入坏死,增生不严重或几乎不出现。流行情况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1~2龄草鱼发病多在4~5月。防治方法1:(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漂白粉在食场挂篓。在草架的每边挂密篓3~6只,将竹篓口露出水面约3厘米,篓装入100克漂白粉。第2天换药以前,将篓内的漂白粉渣洗净。连续挂3天。(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拌饲料投喂,一天1次,连喂3~6天。防治方法2:(1)用二氧化氯全塘消毒,200-250g/亩.米(2)混饲鱼每千克体重拌饵投喂10~15毫克氟苯尼考(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氟苯尼考~克),一日1次,连用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