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雪碧等饮品都是碳酸饮料,它们对身体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咱就不说了,单说说害处吧。
一、对牙齿不好。
美国牙科学会临床刊物《全面牙科》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非苏打饮料和运动饮料对牙齿珐琅质的损害程度要大大超过可乐,其危害分别是后者的3倍和11倍。其中,高能饮料和瓶装柠檬茶对牙齿的危害最大。与一般可乐相比,运动饮料的添加剂里含多种有机酸,能分解钙质,进而侵蚀到牙齿的珐琅质。
罐装或瓶装的冰茶也具有类似的危害,其对珐琅质的伤害是普通茶叶或咖啡的30倍。
牙医建议,如果一定要喝运动饮料,就尽量快喝,而不要小口抿。或者用吸管也行,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饮料和牙齿接触的时间。还要记住,喝完后不要立刻刷牙,最好是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否则对珐琅质的伤害更大。
二、对胃不好。
爱喝碳酸饮料的您要注意啦!健康专家提醒您,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夜间胃痛。
碳酸饮料是一种被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汽水。之前有研究称,长期饮用碳酸饮料非常容易引起肥胖和糖尿病;碳酸饮料中的磷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骨质疏松等。这是发表在美国著名医学杂志《胸》上的文章。
睡觉时胃痛一直以来不为人所重视。睡眠质量不高成为阻碍现代人白天有效地进行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中专家定义,如果您每月在睡觉的时候经受两次或两次以上胃痛侵袭,那么您就是有睡眠胃痛的疾病。通过对15315名美国人进行的相关调查,专家结果发现,过多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睡眠时出现胃痛。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从而导致胃中酸度增加,进而产生不良的刺激作用,甚至会损害胃黏膜;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可能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三、导致肥胖
美国当地时间8月16日,可口可乐公司和美国饮料协会签署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将在美国中小学校园实行限额销售。该协议主要包括3方面的限制:在小学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只卖瓶装水及百分百果汁;在初中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主要售卖瓶装水、纯果汁、运动饮料、不含热量饮料及低热量果汁饮料,而全热量饮料及果汁饮料只在课后时间售卖;高中校园的自动售卖机内,软饮料的比例不超过50%。
这是今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校园市场上第二次遇到类似的阻力。3个月前,美国康涅狄格州议会通过法案,从今年5月26日起,禁止向该州中小学生销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垃圾食品,原因是可口可乐致使儿童肥胖。另外,百事可乐以及其他的一些软饮料生产商也遭遇“肥胖”的困扰。
欧洲有几个国家举行活动,要求禁止在校园出售软饮料。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尚未得知其在美国退出小学市场的计划是否会被引入中国。从其电视广告和各种促销活动来看,两可乐公司的目标受众正趋向20岁以下的人群。
肥胖是人体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所造成的。饮食是造成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在美国,软饮料被认为是造成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的“可口可乐化”或“麦当劳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决定了美国近30%的肥胖发病率。据了解,一罐375毫升的罐装可乐所含的热量约为147卡路里,相当于正常人一天所需热量的八分之一左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料显示,北美地区16%的儿童和青少年体重超标。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今年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每个孩子平均每天喝一听软饮料,体重超重几率增加60%。曾有一幅漫画说:碳酸饮料、快餐对美国人的危害是香烟的3倍。
肥胖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儿童肥胖可能使其更易患心理障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及易致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
四、影响处在发育期的孩子长高。
碳酸饮料影响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所以长期饮用肯定是会造成缺钙的。对正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最好不要喝碳酸饮料,喝些纯果汁饮品多好呀。
中国人胃癌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与不健康地饮食习惯分不开的,高盐高油,辛辣刺激性以及生冷食物都是罪魁祸首。平时多吃粥类,以及面食,这样胃病会好地快些,生地花生米对养胃也有帮助。
1984年,巴里·马歇尔在自己身上进行的大胆试验,成功证实了人类胃病的罪魁祸首正是幽门螺杆菌(Hp)。时至今日,想必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Hp,也都对它的危害有所了解。然而,寄生在人体的Hp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仅仅是负面效应吗?一系列的研究告诉我们,Hp的身份其实很复杂,但总体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胃肿瘤和慢性胃病的罪魁祸首
当年巴里·马歇尔对Hp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它能够引起人类的一系列胃病。目前,Hp被公认为是胃腺癌的首要(尽管不是唯一)病因,可使胃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3倍,而且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明确相关[1][2]。值得一提的是,Hp的分布非常广泛,全球范围已经有约20万人感染,但其中只有不到的感染者将发展为胃腺癌[1]。除此之外,Hp感染有时还可以引发一种罕见的胃部淋巴瘤——胃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虽然这种肿瘤通常可以靠Hp根除治疗而治愈,但诊断往往非常困难[3]。
Hp导致胃部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不过一般离不开它所制造的胃部炎症环境和胃黏膜细胞损伤。首先,Hp在胃黏膜的寄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强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和微环境改变,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一种胃癌癌前病变)。其次,Hp制造的炎症反应则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细胞的遗传物质,增加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和基因突变的概率,促进细胞向癌变的方向发展。此外,Hp与胃内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弱胃酸分泌(尤其是在Hp形成了萎缩性胃炎时),使得其他对消化道有害的微生物更容易在消化道定植,而Hp与这些有害微生物相互作用之后的产物则往往都具有致癌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癌前病变乃至胃腺癌的发展[2]。在少数情况下,寄生在胃黏膜的Hp本身,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为一种抗原,从而长期持续性地吸引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B淋巴细胞产生异常克隆,从而引发胃MALT[3]。
喉癌的潜在重要病因
Hp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目前已经被基本明确了,然而,关于Hp究竟只是单纯作用于消化系统还是对全身都具有影响这一点,医学界依然在进行探讨。不过最近进行的一项高级别分析,则在Hp对喉癌发病的影响这一方面添加了新的证据:Hp很可能是喉癌的一种潜在重要病因。
在这项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系统分析之中,11项对Hp与喉癌和鼻咽癌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被纳入,结果表明Hp感染使受试者患上喉癌的风险增加了倍,但患鼻咽癌的风险却几乎没有改变[4]。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Hp对喉癌患病风险的影响。
Hp真的对人有益吗[2]?
然而尽管医学家们一直以来花了这么大心思研究如何清除Hp,总是有这样一种声音传来——“清除Hp是没有必要的,因为Hp在人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生理角色”,有些支持者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不少数据来支持这一假说。不过根据严谨的论证和研究,这一说法实属无稽之谈。至少现在为止的数据表明,Hp根本不太可能给人们带来有意义的益处,或者说,带来的益处和危害相比实在不相称。
此前的确有研究探讨过Hp与哮喘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Hp根除治疗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之后,儿童哮喘发病率随即在欧美国家大幅上升这一情况所开展的。然而最近的数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哮喘发病率已经达到了顶峰,部分国家(如英国)的儿童哮喘发病率,居然随着儿童的Hp携带率一起下降,而这些数据均不能说明Hp与哮喘存在什么明显的关联。此外,也有学者尝试过用动物模型来评估Hp清除和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目前还有一种小众的观点认为,Hp感染的根除导致胃部的生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食欲随之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不过,人体的能量代谢与相关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这点可以参考文章《激素决定了你会不会胖?》),目前为止关于Hp与能量调控只有非常微弱的证据,基本可以认为Hp和肥胖之间不会有明显的关联。
人类离消灭Hp还有多远?
正如前面所述,Hp和相当多的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联,且不少人都感染有Hp但并不自知。根据2015年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所有Hp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无论有无消化性溃疡、胃腺癌等并发症,都应该被视作传染病患者,只要无禁忌症,都应接受Hp根除治疗[4],可见Hp感染治疗的严肃性。
而在今年6月30日,关于Hp的一个好消息传来:由中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中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朱凤才教授带领下完成的III期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
在这次临床试验中,这款幽门螺杆菌疫苗被接种给2000多名6~15岁受试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1%,且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可谓是十分出众。而且在保护效力方面,一年保护率高达,三年保护率也有,成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能够提供可靠保护效力的幽门螺杆菌疫苗[6]。
当然,尽管这款疫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历练,但正如在《柳叶刀》杂志中评价它的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皮克(Richard Peek)所言,“这项研究的结果是有纪念意义的。”也许,我们离消灭Hp,已经不远。
参考文献与书籍:
[1]Thrumurthy Sri G, Chaudry M Asif,Hochhauser Daniel, Mughal Muntze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BMJ 2013; 347 :f6367
[2]Graham D. Y. Helicobacter pylori update:gastric cancer, reliable therapy, and possible benefits. Gastroenterology 2015 Apr;148(4):. doi: .
[3]Kenneth Kaushansky , et al.《Williams Hematology》,8E
[4]Zhou J, Zhang D, Yang Y, et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arcinoma of the larynxor pharynx. Head Neck 2015 Aug 28. doi: .
[5]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 et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2015 Sep;64(9):1353-67. doi: .
[6]Zeng M, Mao X H, Li J X, et ,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oral recombinant Helicobacter pylorivaccine in children in Chin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phase 3 trial. Lancet 2015 Jun 30. doi: (15)60310-5.
有知识,你就来!百度知道日报开放入驻,还犹豫什么,快来报名!
如果你是畏寒,你可以喝并对你有好处。如属胃热则不适宜。 胃寒也是由寒气引起的一种肠胃病。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 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在中国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全球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危重症住院患者,并未加快COVID-19的恢复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该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针对一项新药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公认为是最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此次发表的研究更是由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25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实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John Norrie教授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述评文章中评价到:“这项研究设计合理,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试验,并且实施良好,具有较高的方案依从性,且极少失访。”新冠疫情中瑞德西韦的全球首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上述研究结果的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发表于《柳叶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个研究是全球第一项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研究。4月29日晚,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导参与了这项试验设计与进行,试验设计非常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执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该研究是一项根据中国武汉市十家医院的237名成年人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237例患者均于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住院,经实验室确认为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的成年人。“本试验发现,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曹彬表示,根据这个研究预期试验设计方案,在中国武汉COVID-19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在该研究的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根据研究方案中设立的终止标准的建议下可以结束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共入组了237名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研究的入组条件是,患者必须在发病后的12天内入组,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肺炎,并且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每天一次瑞德西韦输注或安慰剂输注,为期10天。安慰剂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退出研究。同时,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包括洛匹那韦_利托那韦、干扰素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研究初步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见临床显著改善经严格培训的研究者使用临床状态6分等级量表至死亡)评价入组28天内临床改善的时间。临床改善定义为与患者的入组等级评分相比至少改善了两分。研究发现,两组之间未发现临床改善时间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方案中还预设了亚组分析,虽然不如主要终点指标重要,但也有助于充分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在发病后10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尽管也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随机入组后28天内的病死率两组相似,瑞德西韦组14%,安慰剂组13%。然而,该次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发病后10天之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的病死率较低,为11%,而安慰剂组为1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样,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这一次要终点,虽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可见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要短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两组在氧疗支持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或至出院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安慰剂相比,瑞德西韦治疗未显著加快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标本中病毒载量下降或降低病毒检出率。作者强调了该研究的几个局限性,包括两组患者不显著差别的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扩大病例数后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对临床评价构成影响。还有一点是,试验药物是在出现症状12天以内使用,启用时间相对偏晚,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减少病毒复制或者减缓病情有帮助。欲要知晓更多《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西药别名大全呋喃唑硐(痢特灵) 盐酸吗啉呱(ABOB)呋塞米 (速尿) 肾上腺色腺(安络血)醋酸甲荼氢醌(K4) 醋酸泼尼松(强的松)甲巯咪唑(他巴唑) 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格列本脲(优降糖) 苯丙氨酯(强筋松)吡罗昔康(消痛喜康) 普乐安(前列康)Vic B2(核黄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百炎净)曲克芦丁(维脑路通) 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普萘洛尔(心得安) 螺内脂(安体舒通)维拉帕米(异博定) 氢氯噻嗪(双克)双密达莫(潘生汀) 硝苯地平(心痛定)醋酸甲羚孕酮(黄体酮) 吡拉西坦(脑复康)昆明山海棠(火把花根) 吲哚美辛(消炎痛)维生素E(生育酚) 三磷酸腺苷(ATP)葡醛酸钠(肝太乐) 盐酸吡硫醇(脑复新)复方亚油乙酯(脉通) 复方毛冬青氯贝酸铝(心脉宁)复方吡啦西坦脑蛋白水解物(康脑灵) 盐酸溴已新(必嗽平)枸椽酸他莫昔芬(三苯氧氨) 枸椽酸氯米芬(克罗米芬)已浠雌酚(卵巢素) 硫酸沙丁胺醇(硫酸舒喘灵)复方甘草浙贝氯化铵(刻停) 鼠李铋镁(乐得胃)庆大霉素普鲁卡因(胃炎) 阿魏酸哌嗉(保肾康)盐酸多西霉素(强力霉素) 盐酸多塞平(多虑平)米康甾醇(牙周宁) 盐酸苯海索(安坦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估计上市至少还得几个月的时间,因为这种疫苗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并未可知,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上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时间也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毕竟在整个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变数太多,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直到上市,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能几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称新冠疫苗的有效只是针对一期的试验结果而言,而二期的结果还有待揭晓,不过二期的试验成功难度将会更大,许多疫苗都最终止步于第二期的试验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这已经足够让人振奋。
自新冠疫情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以来,它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新冠无情,不过人却有情,而且从未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自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已经有着许多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在5月22日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新冠疫苗1期试验结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疫苗研发在第一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光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够引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这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正是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陈薇,浙江兰溪人,出生于1966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所长,此外,她还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不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她曾经先后带队对抗SARS、对抗埃博拉等让人闻之丧胆的病毒,在这些对抗战斗中,她和她的团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陈薇院士还被冠上“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陈薇院士之所以会选择带领团队再一次对抗新冠病毒,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在3月1日之时,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并且于同月16日进行了临床试验,从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1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的研发相当成功,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过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为此次新冠疫情付出了努力和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只是大多数事情都是做得默默无闻而已,比如,陈薇院士及其团队仅用1天就完成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并完成了约10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或许许多人对于疫苗研发的难度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毫不夸张的说,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每天挣10万元,尽管陈薇院士研发的疫苗还没有宣布第二期的试验结果,不过我们仍然期待她的成功之音,假如第二期也试验成功,那离上市就真的不远了。
你这么年轻就得了血压的升高,建议你到心内科进行一个系统的调理。根据你的血压的情况来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然后口服相关软化血管的轻利平,平时要平稳血压,心率,血脂,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没有。高血压病跟寿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要错误的认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寿命都短暂,虽然高血压病不能彻底治愈,但是高血压病可以防治。查出来有高血压病,只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就可以,高血压主要损伤血管,但是血压平稳之后对血管的损伤非常轻,可以忽略不计。高血压病患者不能够规律的服用药物,血压控制不好会影响寿命,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了脑出血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冠心病、脑缺血性疾病或者慢性肾功能衰竭,不仅仅会影响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寿命。
我国约有亿高血压患者,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高血压是多种疾病诱发因素,每年导致全球约700万人死亡。
治疗高血压,医生总是提醒患者必须按时服药,但服用降血压药提高致癌率、增加死亡率、造成肾功能损害等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令许多正在服药的病患或家属深感无所适从,而原本抗拒服药的患者,更找到自行停药的理由。
那么,面对高血压治疗与用药的正确观念是什么?大医生采访中科院肖培根和陈可冀两位院士,针对一些高血压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专家作出权威的解答。
高血压是否真的需要终身服药?
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或称本态性)及次发性(或称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与基因、体质有关,需要长期通过药物控制。至于肾脏肿瘤、内分泌等疾病引起的次发性高血压,改善病因后,血压有机会恢复正常,不需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
专家告诫患者,不要自行停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的患者,若擅自停药,会引起反弹性高血压,使血管与器官的损伤加重,因此在调整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
目前主流的降压药哪些比较有效
血压药主要分为A~D类,A类为血管收缩素转换酵素抑制剂、B类为乙型交感神经阻断、C类为钙管道阻断剂、D类为利尿剂。
高血压的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用药,就是说每个病人选择的药物种类、剂量都不同,只有通过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才能最有效地控制血压,同时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常用降压药有哪些副作用,是否会增加患癌风险?
所有西药理论上都有副作用,高血压药物也不例外!
利尿剂会引起体内水电解质紊乱,钙通道阻滞剂会引起颜面潮红、便秘、眩晕和恶心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哮喘、心跳太慢,糖尿病患者服用时还会掩盖低血糖引发的心悸症状,延误低血糖的诊断。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2010年针对9万多位高血压病患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患的致癌机率明显较一般人高,其中尤其以肺癌居多;2011年针对32万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病患进行研究,确认服用降血压药会明显提高致癌率。
降压药治标不治本?有什么好办法?
肖培根 院士:高血压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常用降压药可以改善症状,却无法治疗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犹如止痛药可以舒缓疼痛,却不能治愈造成疼痛的原因一般。只求降压而未针对造成高血压的原因加以改善,所以说降压药是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就在这里。
陈可冀 院士:治疗高血压,标本兼治是根本
在过去,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病患,只注意血压是否降低。
但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除了降低血压,要从成因着手,特别是要解决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脂带来的血液粘稠,恢复血管弹性和通畅性,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积极改善造成高血压的生活因子,让血压回到正常值。
揭秘高血压发生的新原因
或极大改变当前治疗方向
在心脏舒张和收缩的双重作用下,促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 流经身体各处的压力,称为血压。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种是心脏舒张产生的压力。 这种在动脉内部产生的长期性、基础性的动力,会使血管处于饱满状态并承受压力作用。在血压测量仪器上,它处于刻度表最低的位置。通常说来,理想的数字指标在60和90之间。
血压的第二种动力来自心脏收缩,它使静脉内的血压迅速上升。 这种压力的产生,是心脏迫使心室的血液进人充满血液、承受压力的静脉系统时,心脏左侧部位发生收缩作用的缘故,通常的血压范围在90和130之间。换句话说,在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血压范围(心脏收缩血压/心脏舒张血压) 在90/60 和130/90 之间。
这两组数字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意味着静脉内血液产生新的 流动过程以后,可以防止血液较重的成分在血液停滞区域出现沉积现象。它也意味着血压的增加可使某些纯净的血清从毛细血管小孔泵射出来,进入肾脏的过滤区域,使血液得到净化。心脏舒张产生的血压的作用之一,在于身体所有血管都可被填满,保证血管不会出现干枯迹象。
如果心脏舒张血压的指标远远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血液循 环就会出现问题。假如血压超过正常范围,意味着心脏将血液泵人循环系统的过程中,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这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假如心脏每分钟跳动60-80次,而且每天如此,你的心脏就会相当疲劳,血管也会承受剧烈的撞击,它们不得不增加自身厚度,并且变得缺乏弹性,以此承受血液周而复始的冲击。 心脏输送血压远远低于正常值,就会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大脑的血液循环。通向大脑的静脉血压不足,意味着到达大脑中枢的氧气量供应不足,结果将使我们头昏脑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低血压的情况下,如果你突然站起来,就会立刻感觉眩晕,为什么这些情形会出现呢?
只有两个字:脱水!
图1: 全身各处的血管系统有选择地关闭腔体,以适应血液的流失。血液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身体水分的大量流失,或者因为干渴感觉的丧失,导致水分供应不足。
美 F·巴特曼博士说,大约6000万美国人患有高血压。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有多种原因。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最普遍的原因是身体逐渐形成的脱水机制。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可以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有这种高血压的人群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通过服用某些药物,来处理身体脱水的症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症状与每天饮水量不足或者摄人不适合的液体有关,坚持服用制药企业生产的某些药品,只会缩短他们的寿命。
只要我们转换认知模式,就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高血压,尤其是所谓的原发性高血压。我们确信,血压逐渐升高是身体长期缺水的标志。血管的一大主要功能是适应血液含量周而复始的波动,并为身体组织提供需要的养分。血管壁上有许多小孔或腔体,它们时而张开,时而闭合,以适应内部的血液含量。
当身体的水分流失时一一确切地说一当身体摄取的水分不足时,66%的水分都是从某些细胞内部损失的(此时,原本像李子一样的细胞开始变得像是李子干),26%的流失发生在细胞外部的液体环境中,只有8%发生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为了适应8% 的水 分流失,循环系统会自动收缩一一起初,外围的毛细血管开始闭合,最终,更大的血管将血管壁绷紧,以此保证血管内部充满血液。
血管壁的绷紧使静脉血压明显增加,这被称为高血压。如果血管在留有空隙的部位没有收缩,血液中的气体就会溢出来,填补这一空隙,导致气塞栓的形成。血管对于血管系统携带的水分适应机制,体现了水力学的原理: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运用了最先进的设计模式。
当水可以自由流动时,它在细胞膜内的扩散非常迅速,不需 要更多外力的作用。它在细胞膜内的扩散速度,通常被认为是立方米/秒,这是相当快的速率。水在肾脏部位自然而匀速地扩散,乃是水可作为一种天然利尿剂的原因一一它远比现在使用的化学利尿剂有效得多。
让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人服用利尿剂,只会给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水可以增加尿液的生成。身体储存的过多盐分,会逐渐通过尿液排出,这也是水是最有效的充血稀释剂和水肿清除剂的原因。 通过饮水稀释血液,就不必完全依赖逆向渗透过程和RA系统来使水分进入活性细胞(包括肾脏组织在内一一它们需要增强血液的粘稠度),从而迫使有毒废物排出体外 。身体不会使多余的水保存在组织中,使之成为“蓄水池”,并在需要时把水分进行过滤,注人到组织的活性细胞中一一这也是一旦身体长期脱水,就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
由于血压的逐渐升高与年龄有关,而且在过去似乎是不可避 免的,所以,它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医学界始终没有认识到,随着我们年龄增大,干渴机制逐渐缺失,才是长期脱水并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原因。
因此,每天增加水的摄取量 可以消除这种症状。眼下处理高血压的方式,就像是一种犯罪。假如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功能完全正常,却要让他服用利尿剂,这是十分荒谬的做法。 身体需要通过储存的盐分将自身的水分保留下来,你却对身体的天然机制这样说:“不,你并不理解。你必须吃利尿剂,把水分排出去。”服用利尿剂并减少体内的水分含量,意味着我们是在降低逆向渗透系统的效率,而恰恰是这种系统,可以把水分输送到大脑以及体内其他重要的细胞。
水本身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我们应该记住,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症状,包括冠状动脉、血栓症和间歇性中风,其实都是长期脱水的结果。长期脱水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且将会减少我们的寿命,利尿剂只会助纣为虐,使这种情形更为严重。
资料综合:《水是最好的药2》、大医生、网络
近年来,由于饮食条件越来越好,加上很多人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导致相关胃部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著名杂志《柳叶刀》报道,在2017年,胃癌的年龄标准化最高发病率出现在亚太地区,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以及东亚。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2017年的病例数量占了约东亚地区总数量的一半。
为什么胃癌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患上后还能进行治疗吗?
胃癌为何这么可怕?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胃部的任何部位,基本上胃癌的发生原因均可归高钠饮食以及抽烟。胃癌作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那么胃癌还有救吗?胃癌前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形式跟常见的胃病有所相似:
为什么胃癌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患上后还能进行治疗吗?
1、如常见的上腹部疼痛。
2、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并且伴有泛酸等症状。
3、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但可能会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消瘦以及疲倦无力等等。
4、出现胃炎常见的泛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胃癌症状严重的时候,往往已经属于晚期,如出现严重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门阻梗、消瘦、乏力等等。
胃癌的治疗原则:
(1)一般来说,在胃癌早中期,进行根治性切除,是唯一有可能将胃癌彻底治愈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胃癌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患上后还能进行治疗吗?
(2)若胃癌患者因为局部或者全身的原因,如身体有严重的并发症,不能做根治性切除的时候,可以使用姑息性切除,以顺利展开综合治疗。
(3)对于进展期胃癌,即使进行根治性切除,但由于可能存在病灶已经转移的可能,仍然有较高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率。所以这类患者必要积极地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性治疗为主。
(4)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胃癌的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应用,而并不是治疗手段使用愈多效果愈好。
(5)对于一些患有晚期胃癌的患者来说,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手术切除已经没有意义了。应该积极开展以中西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如使用(臻奥)替吉奥片这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来抑制肿瘤增殖,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提升生存质量,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延长生命。
营养素是大家知道的,它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生存等一切的生活活动,只有每天补充够了,才能满足机体的最低需求。从人体所要摄取的营养素来看,主要分为七大类——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
相比于其他六个营养素,膳食纤维往往被抛入脑后,甚至被认为是最没有营养价值的成分。追求口感的人,因膳食纤维的粗糙感,丢弃被看成杂质的它。
反而在营养界中,大家都拿膳食纤维当成最有营养的物质,虽然当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能被肠胃消化吸收,但随着人们对它的应用性越来越多,甚至对疾病有某种 健康 效应。
膳食纤维成了人体所需的第七大营养素,也被称为人体的长寿营养素,可有的人依旧不信,这是真的吗?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给出答案——膳食纤维确实和人体长寿息息相关。
在一项多达185的流行病学研究,当中包含了58项关于膳食纤维和 健康 的实验,最终发现:经过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疾病的死亡率。
如今的膳食纤维种类逐渐扩大,还包括植物纤维素、果胶、藻类多糖等等,有的可以被肠胃消化吸收,具有对身体 健康 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机体排便 :
你每次排便是否要用力,或排便时间过长,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不太正常的表现。通常去厕所的时间是3~5分钟,如果食物在肠道内储存的时间过长,重新利用吸收。
当机体内的代谢产物无法顺利排出,直到肠胃黏膜受到伤害,那么肠胃病也可能找上你。在这里膳食纤维可以增大肠胃的体积,起到促进肠胃蠕动的目的,进而帮助机体顺利排便。
稳定病情:
尤其是糖尿病人群,通过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在肠胃吸收水分体质后,改善了机体代谢葡萄糖以及糖耐量,是稳定病情的法宝。但低于刚食用膳食纤维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腹胀。
此时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吃一点点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最后回到正题,每天摄入25~30g的膳食纤维最有助于长寿哦,适量吃粗粮没有坏处。
1984年,巴里·马歇尔在自己身上进行的大胆试验,成功证实了人类胃病的罪魁祸首正是幽门螺杆菌(Hp)。时至今日,想必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Hp,也都对它的危害有所了解。然而,寄生在人体的Hp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仅仅是负面效应吗?一系列的研究告诉我们,Hp的身份其实很复杂,但总体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胃肿瘤和慢性胃病的罪魁祸首
当年巴里·马歇尔对Hp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它能够引起人类的一系列胃病。目前,Hp被公认为是胃腺癌的首要(尽管不是唯一)病因,可使胃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3倍,而且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明确相关[1][2]。值得一提的是,Hp的分布非常广泛,全球范围已经有约20万人感染,但其中只有不到的感染者将发展为胃腺癌[1]。除此之外,Hp感染有时还可以引发一种罕见的胃部淋巴瘤——胃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虽然这种肿瘤通常可以靠Hp根除治疗而治愈,但诊断往往非常困难[3]。
Hp导致胃部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不过一般离不开它所制造的胃部炎症环境和胃黏膜细胞损伤。首先,Hp在胃黏膜的寄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强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和微环境改变,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一种胃癌癌前病变)。其次,Hp制造的炎症反应则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细胞的遗传物质,增加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和基因突变的概率,促进细胞向癌变的方向发展。此外,Hp与胃内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弱胃酸分泌(尤其是在Hp形成了萎缩性胃炎时),使得其他对消化道有害的微生物更容易在消化道定植,而Hp与这些有害微生物相互作用之后的产物则往往都具有致癌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癌前病变乃至胃腺癌的发展[2]。在少数情况下,寄生在胃黏膜的Hp本身,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为一种抗原,从而长期持续性地吸引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B淋巴细胞产生异常克隆,从而引发胃MALT[3]。
喉癌的潜在重要病因
Hp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目前已经被基本明确了,然而,关于Hp究竟只是单纯作用于消化系统还是对全身都具有影响这一点,医学界依然在进行探讨。不过最近进行的一项高级别分析,则在Hp对喉癌发病的影响这一方面添加了新的证据:Hp很可能是喉癌的一种潜在重要病因。
在这项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系统分析之中,11项对Hp与喉癌和鼻咽癌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被纳入,结果表明Hp感染使受试者患上喉癌的风险增加了倍,但患鼻咽癌的风险却几乎没有改变[4]。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Hp对喉癌患病风险的影响。
Hp真的对人有益吗[2]?
然而尽管医学家们一直以来花了这么大心思研究如何清除Hp,总是有这样一种声音传来——“清除Hp是没有必要的,因为Hp在人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生理角色”,有些支持者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不少数据来支持这一假说。不过根据严谨的论证和研究,这一说法实属无稽之谈。至少现在为止的数据表明,Hp根本不太可能给人们带来有意义的益处,或者说,带来的益处和危害相比实在不相称。
此前的确有研究探讨过Hp与哮喘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Hp根除治疗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之后,儿童哮喘发病率随即在欧美国家大幅上升这一情况所开展的。然而最近的数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哮喘发病率已经达到了顶峰,部分国家(如英国)的儿童哮喘发病率,居然随着儿童的Hp携带率一起下降,而这些数据均不能说明Hp与哮喘存在什么明显的关联。此外,也有学者尝试过用动物模型来评估Hp清除和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目前还有一种小众的观点认为,Hp感染的根除导致胃部的生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食欲随之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不过,人体的能量代谢与相关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这点可以参考文章《激素决定了你会不会胖?》),目前为止关于Hp与能量调控只有非常微弱的证据,基本可以认为Hp和肥胖之间不会有明显的关联。
人类离消灭Hp还有多远?
正如前面所述,Hp和相当多的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联,且不少人都感染有Hp但并不自知。根据2015年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所有Hp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无论有无消化性溃疡、胃腺癌等并发症,都应该被视作传染病患者,只要无禁忌症,都应接受Hp根除治疗[4],可见Hp感染治疗的严肃性。
而在今年6月30日,关于Hp的一个好消息传来:由中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中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朱凤才教授带领下完成的III期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
在这次临床试验中,这款幽门螺杆菌疫苗被接种给2000多名6~15岁受试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1%,且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可谓是十分出众。而且在保护效力方面,一年保护率高达,三年保护率也有,成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能够提供可靠保护效力的幽门螺杆菌疫苗[6]。
当然,尽管这款疫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历练,但正如在《柳叶刀》杂志中评价它的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皮克(Richard Peek)所言,“这项研究的结果是有纪念意义的。”也许,我们离消灭Hp,已经不远。
参考文献与书籍:
[1]Thrumurthy Sri G, Chaudry M Asif,Hochhauser Daniel, Mughal Muntze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BMJ 2013; 347 :f6367
[2]Graham D. Y. Helicobacter pylori update:gastric cancer, reliable therapy, and possible benefits. Gastroenterology 2015 Apr;148(4):. doi: .
[3]Kenneth Kaushansky , et al.《Williams Hematology》,8E
[4]Zhou J, Zhang D, Yang Y, et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arcinoma of the larynxor pharynx. Head Neck 2015 Aug 28. doi: .
[5]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 et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2015 Sep;64(9):1353-67. doi: .
[6]Zeng M, Mao X H, Li J X, et ,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oral recombinant Helicobacter pylorivaccine in children in Chin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phase 3 trial. Lancet 2015 Jun 30. doi: (15)60310-5.
有知识,你就来!百度知道日报开放入驻,还犹豫什么,快来报名!
因为癌前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形式跟常见的胃病有所相似,这会导致患者前期的疏忽大意,当胃癌症状严重的时候,往往已经属于晚期,这时候不论是术后治疗难度还是预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患者往往要经历许多痛苦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