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 qǔ méi
Batroxobin [朗道汉英字典]
Defibr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巴曲酶
Batroxobin
东菱克栓酶;东菱精纯克栓酶;Defribrase;Defibrin
血液系统药物 > 纤维蛋白溶解药
5U,10U;
2.注射剂(冻干粉):1 KU。
巴曲巴曲酶是一种由巴西洞蝮蛇蛇毒提取的不含毒性成分的酶性止血剂,具有类凝血激酶样作用。巴曲酶能促进出血部位(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其中包括血小板因子3(PF3),后者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释放的PF3引起,与血液中凝血激酶依靠PF3激活类似,当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从而促进血管破损部位局部的凝血过程。巴曲酶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不激活血管内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因子ⅩⅢ),因此,它促进的由纤维蛋白Ⅰ单体形成的复合物,易在体内被降解而不致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此外,巴曲酶含血小板素,能增强血小板功能,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
巴曲酶静脉注射后5~10min起效,药效持续24h;肌内或皮下注射后20~30min起效,药效持续48h,主要经胆汁从粪便排出。
1.急性脑梗死,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2.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3.四肢血管病,包括股动脉栓塞,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雷诺氏病)。
4.血液呈高黏状态、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突发性聋和肺栓塞。
5.用于治疗和防止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月经过多、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创伤及手术出血、消化道出血、大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伴出血症等。
6.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7.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
8.用于慢性动脉闭塞症(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伴缺血症和末梢循环障碍等。
正使用抗凝药物及抑制血小板药物者、正使用抗纤溶制剂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妇女、儿童禁用,有血栓或栓塞史者以及DIC导致的出血时禁用。
1.(1)过敏体质;(2)有消化道溃疡史;(3)70岁以上老年患者;(4)血栓高危人群(高龄,肥胖、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患者);(5)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病手术者。
2.药物对妊娠哺乳的影响:除非发生紧急出血,妊娠初期3个月内应权衡利弊慎用巴曲酶;哺乳妇女用巴曲酶时应停止哺乳。
3.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用巴曲酶1~3天后,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减少,优球蛋白溶解试验时间缩短,全血黏度下降,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停药3~12天左右可恢复正常。
4.巴曲酶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引起出血或凝血延迟,故在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监测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并注意出血倾向,必要时应终止给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5.用药前应做皮试。方法为:将巴曲酶注射剂用氯化钠注射剂稀释至1ml,皮内注射,15min后观察,注射局部丘疹直径小于1cm、伪足在3个以下者为阴性。
6.巴曲酶注射剂每支含1KU的冻干粉,配备1支灭菌水(1ml)溶解后,加入氯化钠注射剂中(100ml以上)稀释。
7.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现象,除立即停药外,还需加用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或氢化可的松等)进行处理。
8.用药后5~10天内应少活动,以防意外创伤。
9.单位换算:1 KU(克氏单位,KlobusitzkyUnit)相当于 NIH凝血酶单位;1 KU相当于国际单位(U)的凝血酶;1巴曲酶单位(BU)相当于凝血酶单位。
10.用药次数视情况而定,每天总量不超过8KU。
11.正常人受创伤致动脉及大静脉破损的喷射性出血时,需进行加压包扎及手术处理,同时使用巴曲酶减少出血量。
12.血液中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引起病理性出血时,巴曲酶的作用减弱,宜补充所缺凝血因子后再用巴曲酶。
13.在原发性纤溶系统亢进的情况下,宜与抗纤溶酶药物合用。
14.治疗新生儿出血,宜与维生素K合用。
1.偶有心绞痛发生。
2.中枢神经系统:可见头痛、头晕。
3.消化系统:偶有恶心、腹泻。
4.其他:可有注射部位或创面出血,偶可发生荨麻疹或全身性皮疹。
1.急性出血时,每次给药2KU。
2.肌内注射:非急性出血或防止出血时,每次1~2KU。
3.皮下注射:用量同“肌内注射”。
4.局部外用:巴曲酶溶液可直接以注射器喷射于清除血块的创面局部并酌情以敷料压迫(如拔牙、鼻出血等)。静脉滴注: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一般用量,首次剂量为10BU,以后维持量为5 BU,隔日1次,每次用100~25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在1~内滴完;若给药前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以上者,则首次剂量为20BU,以后维持量可减至5~10BU。1个疗程给药3次。
5.突发性耳聋: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必要时治疗可延长至3周,在延长期每次剂量为5BU,隔日1次。
6.慢性动脉闭塞症和振动病: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必要时治疗可延长至6周,在延长期每次剂量为5BU,隔日1次。
使用巴曲酶应避免与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合用。抗凝血药可加强巴曲酶作用,引起意外出血,抗纤溶药可抵消巴曲酶作用,禁止联用。
我们老家村子里长寿老人很多,最长寿的是一位老太太,如今已经100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村里人谈起这位老寿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她每天晚上都会喝一茶碗白酒,舒筋活血,身体好着呢! 如果以这位老人家来对比,那么喝酒的人,比很多不喝酒的人,寿命都长了,但这位寿星之所以长寿,真的是因为每天晚上喝二两白酒吗?除了喝酒之外,她还能做到肉菜都吃,合理适当活动,每天活得乐呵呵,不为琐事烦恼,同时加上自身很好的身体素质,血压血脂血糖一直都正常,各个脏器也没有病变,而是自然的衰老,这些方面,才是这位老年人长寿的真正秘诀,至于每天一杯酒,只是老年人聊以怡情的小爱好罢了。 因此,如果横向的人和人之间比,喝酒和不喝酒谁更长寿的问题,真的没法比较,但我们可能换个思路来比较,同一个人,喝酒和不喝酒,哪个寿命更长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酒精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WHO更是将酒精作为一类致癌物,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对心脑血管 健康 ,神经 健康 ,胃肠道 健康 ,肝脏 健康 等多个方面形成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影响血管内壁 健康 ,引起血管内壁的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硬化的加速发生和发展;研究还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还是导致心衰的重要风险因素;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出现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几率也会明显增加;酒精经过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引起酒精肝,肝硬化等 健康 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酒精还可以刺激胃黏膜,长期大量饮酒,还有引起胃部疾病,以及引发胃出血的风险。 酒精的危害有很多,总体说来是对 健康 不利的,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探讨的,酒精能够带来欣快感,使人心情放松,另外,适量饮酒,有的时候对于增进感情,改善和保持人际关系,都是很好的促进,酒带来的这些精神心情方面的作用,有的时候,也会让人由于心情的放松,焦虑的缓解,而产生一定的 健康 获益作用,有些轻度高血压的朋友,适当饮酒后,会发现血压有所下降,这就与心情的放松有很大关系。 仍然还是要指出的是,虽然喝酒有时候对放松心情有一定获益,但切莫因此而对酒精形成依赖,有些朋友一开始少喝点,觉得很爽,于是就控制不住,越喝越多,甚至喝的少了就感觉不爽,很多长期大量饮酒的朋友,就是这样形成的习惯和嗜好,如果真的到了每天必须喝,喝的少了都不行的情况下,就应该注意了,这可能已经形成了酒精依赖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造成的 健康 危害往往是巨大的,出现这样那样的 健康 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对于喝酒还是不喝酒,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 如果没有喝酒习惯,能不喝就不喝,千万不要为了舒筋活血或控制某种慢病,而从没有喝酒习惯,而强迫自己喝酒。 2. 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有内出血风险的胃肠道病、高尿酸痛风问题的朋友,为了自身的 健康 着想,应该尽量不喝酒,原来有喝酒习惯,建议戒除。 3. 服药喝酒要注意,不光是大家普遍知道的服用头孢后别喝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的朋友,服用安眠药的朋友,都应该注意服药前后不要饮酒,最好的做法是:服药不喝酒,喝酒不服药。 4. 实在爱喝酒,就要注意控制量。适量饮酒,限制饮用量,虽然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性不同,有的人能喝,有的人不能喝,但不论怎么样,都应该尽量的限制饮酒量,喝到微醺就好,酩酊大醉不可取,长期这么喝就更不可取。 综上所述,喝酒还是不喝酒,长寿还是不长寿,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身体素质和个人的选择,身体素质好,能够耐受,偶尔喝点酒,小酌怡情,活的开开心心,喝酒的人照样能长寿,及时不喝酒,如果不能好好的保养身体,本来身体素质也不好,不喝酒的人也可能无法活到高龄,而如果身体已经出现 健康 问题的情况下,该戒酒就要戒酒,虽然难,但并非无法做到,喝酒对身体 健康 的影响就是负面的,会影响寿命的,因此,喝酒还是喝酒,长寿还是不长寿,个人的严格自律很重要,您说是不是呢? 俗话说“生死由命”确实有一定道理,人的寿命影响因素很多,除却意外,其中最重要的是 健康 状况,遗传基因对 健康 的影响不可忽视,遗传基因影响是多方面的。喝酒与不喝酒对 健康 影响,很大程度也取决于遗传基因。1.酒对 健康 影响取决于肝脏对酒精分解能力,也就是乙醇脱氢酶活性,这种酶是天生的,由遗传基因决定。 酒精也就是乙醇喝进肚子吸收后,除了小部分经肺呼出体外,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由肝脏乙醇脱氢酶分解为乙醛,再进一步分解为乙酸,参与能量代谢,为机体提供热量,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完成酒精的代谢。乙醇脱氢酶活性越大,乙醇分解速度越快,对身体伤害越小。肝脏乙醇脱氢酶活性是先天遗传的,所以在酒量上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现象。2.长期大量喝酒可以提高肝脏对酒精分解能力,但有损 健康 。 肝脏分解乙醇有另一条途径叫微粒体酶途径。偶然一次大量喝酒,微粒体酶只有少量增加,作用不明显,但当长期大量喝酒时,这种酶就可以大量增加,甚至可以增加10倍,可以大大提高肝脏对乙醇分解能力,这就是经常喝酒可以提升酒量原因。但等到微粒体酶升高时,酒精对肝脏和身体的伤害已不可避免。3.过量喝酒的危害。 过量酒精首先是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可增加胃肠道疾病甚至胃癌发生率;其次是肝脏伤害,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最后演变成肝癌,这就是酒精致肝癌的“三步曲”;最后是全身性伤害,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等。 4.多少量合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以下,女性在15g以下。15g酒精有多少?酒精浓度x所喝酒量x酒精密度酒精量,根据市售一般酒类酒精含量,大约是一瓶啤酒,一大杯红酒或小半杯白酒。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内科学》在酒精性肝病有关病因的阐述中,关于酒精量致病阈值认为没有定量,也就是说不能确定究竟喝多少酒会致病,因人而异。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一个研究结果,认为酒精对人体弊大于利,最好滴酒不沾。 总之,至于喝酒与不喝酒对人寿命影响,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不能一概而论。乙醇分解能力遗传基因好的,常喝一点多喝一点酒对 健康 影响不大。但多少才是适量,因人而异不能确定。乙醇分解能力遗传基因不好的,适可而止,不必强求,可以滴酒不沾。 最后一句话:不管怎样,小酌怡情就是最好的。 欢迎大家说出自己看法,参与讨论。大家好,我是医疗工作者张,是一名执业医师,可以为大家普及一下 健康 知识,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 喝酒人和不喝酒人谁的寿命更长?喝酒对人提有什么影响,不喝酒就一定好嘛? 酒对人体 健康 有什么影响? 喝酒主要是酒精对人体影响,也就是乙醇。 有许多喝酒的人反而比不喝酒的人寿命更长,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的寿命长短并不只是和酒有关,按照常规来说,酒精对人体肯定是有害的,人们所说的少量喝酒对身体有益,那种少量只是轻微的咪一口,谁喝酒就咪一口,不切实际,如果两个生活方式完全一样的人,喝酒的人的寿命肯定会比不喝酒的短,但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生活方式完全一样,包括身高体重,心脏肝脏肾脏都一样大小的。所以喝酒也好不喝酒也好,活的就是自己的方式。在疾病来临时,该戒的东西还是要戒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这个问题无法简简单单下定论的,只能说喝酒的确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觉得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个赞哦!如果还想了解其他 健康 知识,关注我,私信为你解答! 喝酒人和不喝酒的人谁的寿命更长?长寿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一个话题,很多人一直在追求长寿。可能很多人见过有的人一辈子生活习惯都不好,结果还活的年纪比较大,而有的人生活习惯比较好,甚至可能是 养生 大师,结果英年早逝,比如今年的 养生 大师梅墨生。可能很多人都疑惑,为何生活习惯好的人反而活的不久?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长寿的看法。 1.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谁的寿命更长?有不少的调查表明,少量喝酒是有助于长寿的,而且还发现这种生活习惯可以降低死亡的风险。但是对于从没有喝过酒的人,如果喝酒,那他们的死亡率和患癌率,比少量饮酒的人还要高一些。 但是需要注意,大量饮酒肯定是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的,上面提到的有益 健康 说的是少量饮酒。我们喝进去的酒进入体内以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种有毒性的物质,它能直接对人体的血管和脏器造成损伤,这种长期的大量饮酒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葡萄酒中含有一些对于人体 健康 有利的物质,比如单宁酸、抗氧化剂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护血管,还能有效降低我们血液中的脂质,这些都是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 此外,这种少量的饮酒能够锻炼肝脏的功能,这样也是对人体有利的。 2.一个人的寿命取决于很多方面,所以单纯从是否饮酒来判断是否长寿不科学: 我们在初中学习物理的时候提到了一种叫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就是控制别的因素都一样,单纯去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研究饮酒对于不同人寿命的影响,那很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很多方面,比如心态、生活习惯、坏境等。前一段时间 养生 大师梅墨生的去世让不少人开始怀疑 养生 是否还有意义,其实这种怀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有的人基因比较强大的,即使经常吸烟、喝酒,但是人家身体就是一直很好。而有的人即使各种生活习惯都很好,如果基因决定他是一个短命的人,那这些就都没有用。 我们不能因为 养生 的人短命而去怀疑 养生 是否有用,这个其实很好理解,那些 养生 短命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真正注意 养生 的人寿命还是不短的,我们不能通过一些特殊的事情去得出一般结论。 最后小结:喝酒和不喝酒的人寿命谁更长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寿命取决于很多方面。如果只是少量的喝酒,那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如果酗酒,那肯定会对寿命有影响的。 这可说不一定,寿命的长短和太多因素相关联了,仅仅是凭借喝不喝酒来判断的确有些片面,比如一个本来先天肝脏虚弱的人从不喝酒,一个酒精代谢能力不错,肝脏 健康 的朋友每天都喝一斤,这可说不准这个每天都频繁喝酒的人寿命就一定短;又比如说从来不喝酒的某个人某一天遇上天灾人祸早逝,或者生活在一个空气质量极差的环境中诱发肺炎肺癌,没准他们寿命就更短。不过如果所有身体条件、生活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喝酒的人群有更大几率比喝酒人群有更长寿命。为什么饮酒对 健康 不利呢?主要是对我们的肝脏不利,无论喝酒多或少,我们的肝脏都会承担负担,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先分解为“乙醛”,乙醛是有毒物质,无法在身体中停留较长时间,否则累积起来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威胁,所以肝脏必须立刻赶快处理乙醛,让它再脱氢一次,生成无毒的乙酸,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即可,所以,在饮酒期间,肝脏的神经紧绷,基本会搁置手上一切工作来处理酒精,肝脏可是重要的脂肪代谢合成中枢,这搁置的工作很可能就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代谢而暂时堆积在肝脏,虽然量可能不多,但日积月累逐渐就可能会堆积不少,所以,即使我们并没有喝多少,但如果频繁喝酒,还是会对肝脏造成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肝,或诱发高血脂。很多连续十几年每天也只喝2两小酒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结果一体检,基本都有轻重不一的脂肪肝。肝脏可是一个很“倔强”的器官,只要在它还能忍受的范围,都不怎么会表现出它的不适,所以我们可要时刻关照它才行。 过度酗酒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对肝脏造成威胁,酒精的过量甚至还会对DNA造成损害,过度酗酒会增加三高、肥胖的发病几率,四十岁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升高到40%以上。这时候很多朋友就要站出来举例了:咱们爷爷可是天天喝酒,现在他老人家90多了!咱祖宗也每天要晕够2两,他老人家还健在!咱一个朋友天天喝酒还喝不少,他身体状况比普通人还要好!这是咋回事呢?喝酒就一定有坏处吗?没准喝酒还是 健康 的选择啊!?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没准咱爷爷奶奶,哥哥叔叔不喝酒的话身体会更 健康 ,更长寿,年轻的人群饮酒代谢更快,脏器也有资本被消耗,可能暂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一旦年纪增加,这些年轻时的任性很可能成为引起慢性疾病的导火索。不完全统计发现,如果每日酒精摄入量10g以内(大概就是200~300ml啤酒),40岁后心脑血管爆发几率可在1%以下,如果按照膳食指南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25g,女性15g(一瓶啤,大杯红,2两白),40随后心脑血管爆发几率升高到7%,不过如果天天酗酒,则会上升到40%左右。当然,喝酒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对于某些酒精代谢能力不错的朋友来说,如果恰好有四肢易冷、麻木等情况,偶尔的小酌可能的确有改善作用,但不推荐的是频繁饮酒,更不要酗酒。 喝酒会对人体 健康 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初一看这个问题肯定是觉的不喝酒的人寿命会更长一点,其实并不一定。 决定人的寿命因素太多了,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教育程度、意外事故等等,甚至隔壁街道新开了一家超市都会对我们的寿命产生影响。 科学研究中有一种很常见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而把饮酒作为唯一变量来研究其对人寿命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而饮酒对独立个体的影响是明确的,即饮酒弊大于利。长期饮酒会对身体会造成以下影响: 1. 消化道受损 ,酒精的刺激会导致胃肠道慢性炎症,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甚至消化道癌症。 2. 肝脏受损 ,长期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 3. 胰腺受损 ,饮酒过量会导致胰腺炎。4. 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长期饮酒造成糖代谢障碍,最终导致二型糖尿病。 5. 心血管系统受损 ,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6.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和刺痛感,严重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失控等症状。长期和严重的酒精滥用也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 7. 生殖功能受损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及生殖能力下降。最后提一句,饮酒导致的死亡事件中排第一的是酒后 社会 行为,如酒驾、打架斗殴,如此看来饮酒的人寿命确实会比不饮酒的人低一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谁的寿命更长?这个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临床上,同样是一种药物,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都有差异,何况是喝酒这个行为呢?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整天喝酒,抽烟,甚至劝他戒烟酒的医生都死了,他却一把年纪了,还整天吐云吐雾、革命小酒天天有!同样,我也接诊过年纪轻轻就因为大量饮酒导致血压升高、并发脑出血而终身瘫痪、甚至死亡的患者。同样是喝酒,人跟人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 另外,不喝酒不抽烟,也不见得就长命百岁,前段时间我们科接诊的一位前任世界五百强老总、民营企业家,不抽烟、不喝酒,却因为肺癌去世了。同样,年纪轻轻就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并没有喝酒,可也没有寿终正寝! 所以,你去横向比较喝酒跟不喝酒的人谁的寿命更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个体差异非常大!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支持大家喝酒!就个人而言,喝酒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这是世界权威杂志《柳叶刀》刊登的科研结论,肝硬化、肠癌、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都与喝酒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其实应该这么来看,不喝酒,你会更 健康 。那些喝酒喝到老的人,假如不喝酒的话,你会更加长寿!【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我们身边确实可以见到有的人喝了一辈子酒活到了八九十岁,也有人因为喝酒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甚至肝脏等器官的恶性病而早早失去了生命,为什么会这样?与喝酒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体内后要经过一系列代谢而排出体外的,代谢的过程是在肝脏中完成的。先是乙醇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醛,随后在乙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酸,乙酸最终再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排出体外。 其中代谢产物乙醛是一种对血管有较强刺激的物质,一方面可以扩张血管使血压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又会刺激血管内皮造成其损伤,给脂肪的沉积埋下隐患;同时这一代谢过程还可对肝脏的脂代谢产生影响,促进各种脂肪的合成,其中在目前还没有有效药物提升“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情况下,适量饮酒在这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经常说到的“酒可以活血化瘀”的原因。但是进一步审视饮酒这几方面的作用,会发现扩张血管可以通过 体育 运动实现,提升好胆固醇水平可以也可以通过多做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来实现,但只要饮酒就会对血管内皮带来损伤却是实实在在存在而无法去除的,因此综合考虑喝酒对身体终归是弊大于利,还是不喝的好,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但为什么喝酒后有些人受到的伤害很大,而有些人却几乎不受影响或是表现很轻微呢? 仔细看乙醇在肝脏中代谢的过程,会发现乙醇需要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醛,乙醛需要在乙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酸,这两种酶的多少决定着分解过程的快慢。比如说体内这两种酶含量很高,则整个过程很快就能完成,这个人的酒量就会大,反之则喝一口就会醉;再比如乙醛脱氢酶很多而乙酸脱氢酶较少,则体内乙醛停留的时间会很长,对血管内皮损伤也会较重等等。 不同的人体内这两种酶的含量不同,且是与生俱来的,数量多少从一出生就决定了,此生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所以每个人的酒量不同,且因为两种酶含量的比例不一样,饮酒后对血管等器官的损伤程度也不一样,就出现了有的人一辈子喝酒身体几乎没受影响,有些人因为喝酒却发生了各种疾病的结果。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的人饮酒对血管等的损害轻重不一,但终归损伤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没必要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赌饮酒的一时之快,特别是体内两种酶含量较少甚至缺乏的人而酒量很小的人,与酒量大的人去对比无异于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提起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谁更长寿,在朋友们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是那些经常喝一点小酒,抽点小烟比那些不喝酒不抽烟的人似乎获得更久,更长命百岁。喜欢喝酒抽烟的人通常用这个事实来反驳那些劝他戒酒戒烟的人。 其实大家伙都知道抽烟有害 健康 ,长期大量抽烟最容易导致患上幔支炎、慢阻肺、甚至肺癌。 长期大量喝酒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受损,喝酒严重的话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因为急性酒精中毒而死亡或者患上酒精性脑病、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最终因此丧失劳动力,逐渐出现全身衰竭而离开人世。回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长寿不仅仅只有抽烟喝酒,还有很多种因素: ①先天遗传长寿基因。 ②后天的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大环境有没有污染,工作环境和性质。 ③生活饮食习惯的好坏,运动足不足,心理是否 健康 。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不管是喝酒还是不喝酒,不一定就能长寿,排除以上的这些影响因素,不管是喝酒还是不喝酒均有可能长命百岁。 只是不管抽烟还是喝酒,最好有个度 ,不可过量 ,过量肯定会影响寿命的。 (本内容仅供参考。)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说“将进酒,杯莫停”。很多人对酒有一番难以言喻的感情。同学聚会、 生日喜庆等等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都离不开酒。尤其是过年亲友团聚,总要喝上几杯,可以说酒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喝酒人和不喝酒人谁的寿命更长? 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因为影响 健康 长寿的饮食远不止饮酒这一个原因。只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乐观开朗,适当运动,远离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能 健康 长寿。 当然,过量饮酒确实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所以心脏病、高血压、肝肾脏疾病等患者尤其要注意适量饮酒或者不饮酒。 有研究显示,过量饮酒只需一次就能给身体带来永久性的伤害。但是,这也不能推断出“不喝酒者比喝酒者的寿命更长”这一结论,因为影响 健康 长寿的因素远远不止饮酒这一个。 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不喝酒者比喝酒者的寿命不一定会更长,因为决定寿命的因素有很多种,如果其它因素一致,个人认为,不喝酒者长寿的概率大于喝酒者。 过量喝酒对人体有哪些害处? 偶尔少量喝酒是 社会 交往的需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过量喝酒,特别是频繁过量喝酒的,可能导致以下 健康 损害: (1)致癌:酒精饮料能引发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口腔癌、乳腺癌。 (2)干扰很多物质的吸收和代谢:酒精能降低叶酸、维生素B6和锌的吸收率。大量饮酒能降低维生素B6和生物素的吸收率,酒精能增加金属镉的吸收率。酒精在身体内与金属镉结合,干扰铜、锌的代谢。酒精还能改变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A和硒的代谢。 (3)导致脂肪肝:大量饮酒能形成脂肪肝。戒酒后,脂肪肝有可能恢复正常。大量饮酒者中,10%的人会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是不可能复原的。 (4)导致血压升高:大量饮酒会引起血压升高,使降血压治疗失去效果。 (5)增加冠心病风险:大量饮酒能升高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 (6)增加心脏负担:喝酒会加快心率,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工作量,所以只要喝酒,就会增加心脏负担。 (7)导致胎儿畸形:妇女怀孕后大量饮酒,胎儿有可能畸形,生下的婴儿极有可能智能低下。 (8)有些药物与酒同服会导致一些脏器损害等:酒中的乙醇可加重一些药物潜在的对机体脏器的损害,如吃着阿司匹林的人同时饮酒,会增加消化道溃疡复发、出血等风险;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胰腺功能障碍的问题,如果服用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格列喹酮等降糖药后饮酒,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9)有些药物与酒同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饮酒时同时服用头孢类药物、硝基呋喃类与硝基咪唑类等药物时,很有可能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故安全起见,喝酒的同时不要吃药,吃药期间不喝酒!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扩展资料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柳叶刀杂志代表世界顶尖水准。
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
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柳叶刀》(TheLancet)欢迎各类原创文章的投稿,这些文章或对医学科学及医学实践具有启迪和推动意义,或帮助读者丰富学识,或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
《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栏目有:原创性研究(如RCT、荟萃分析)、综述、研讨会(专家论坛)、个人见解、述评(评论)、通讯,以及观点、世界报道等。更多文章门类及投稿要求详见投稿指南。
稿件提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这是网购地址: 也有免费的电子版
柳叶刀杂志订购在国内可以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订,但是这类专业杂志的价格超级贵。一年好几万。如果你不是搞医学研究,科研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订。可以买往年的过刊,过刊比起订阅刊便宜的多。过刊也是正版刊,只不过是19、20年的积压刊,日常学习、研究也能用。一本才几十块钱,也算得上是比较划算了。
1。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通常以二支一同使用,较一般的刀刃为轻亦较不坚硬 。
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相传的“吴钩”,也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
2。《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近年来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及不赞成李德·爱尔塞维利亚(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3.电视剧 《柳叶刀》
主要演员:王学兵 李光洁 张歆艺 徐百卉 白雪云
产地:大陆
导演:张建栋
年份:2008
分类:生活/情感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扩展资料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减盐为什么如此重要?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中一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中风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疾病原因中的头号杀手,高血压和高钠饮食是中风致残和死亡人数增加的两大主要危险因素。
钠 在调节血容量、血压、渗透压平衡和pH值方面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膳食钠(盐)会导致体液潴留,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可能会损害通向大脑的动脉,它可能导致到达大脑的血液量减少引发中风;包括动物、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在内的各种证据表明,饮食中过量的钠摄入量是导致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 减盐(也就是减少钠的摄入) 对于血压的降低和卒中的预防有着显著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 成人每日摄入盐含量不要超过6克 ,但根据最新中国居民营养与 健康 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为 克 。
如何“少盐”?
① 在超市购物时,学会看营养标签,钠含量不要超过30%,且越低越好。
② 购买低钠盐代替普通盐,推荐使用盐勺控制量。
③ 炒菜时在放了有添加盐的调味品佐料(如酱油、生抽、豆瓣酱等)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放盐或少放盐。
④ 炒菜放盐选在出锅时,咸味更明显。
⑤炒菜时用葱姜蒜、醋等增加菜的鲜味,减少盐的使用。
减盐的方法很多,还等你来发现!
减盐——从养成清淡口味做起。
01
我们吃的很多盐隐藏在加工食品中 ,比如面包、饼干和早餐麦片,以及即食食品或外卖食品。
以钠含量400mg/g盐来计算,成人每日摄入钠含量应不超过2400m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在购买食物时,要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超 过钠30%NRV的食物要注意少购少吃。
超市里有哪些我们常吃的含钠量超标而你却觉得“香”的食物呢?
1克盐是多少?一看就懂(长按了解图文详情)
面包、早餐麦片、饼干类
随手拿了两款高中时常吃的早餐饼干和梳打饼干,营养成分表中的钠NRV%均超出30%。
如果你的口味还没有那么的重,其实是可以感觉到这两类饼干相对于下面的巧克力夹心饼干来说要多了一种淡淡的咸味,这类饼干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许多食用盐,但是你可能感觉不到(尝起来没有很甜没有咸味的饼干里含钠量其实也不低)。
熏肉、火腿、培根等加工速食肉类
这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过量的盐,既可以保持食品新鲜也可以增强口感,来一盘青椒火腿,方便又下饭,不知不觉中摄入了1120mg的钠,也就是大约3g盐所含钠量。
重口味的食物
除了一些就餐吃的口味较重的腌制咸菜、泡菜含盐量高外,小孩和许多年轻人都嗜好一种食物—— 辣条 ;你可能喝粥吃馒头的时候才会吃咸菜,而在任何休闲的时候都可以吃掉整包辣条,辣味甜味咸味完美的搭配刺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而这种极致的“鲜”味里含的钠并不比咸菜少。
图片源自网络
鸡腿、鸭脖等包装即食卤味
卤味食品往往是先将鸡腿、鸭脖等肉类进行食用盐腌制,再佐以其他调料制作成市面上常见的盐焗味、奥尔良味和五香味。在购买时注意查看其配料表,除了第一个是肉品本身外,添加料排在首位的就是食用盐。
话梅、蜜饯干果
市面上常见的“话梅”和“果脯”通常是将新鲜的梅肉和果肉腌制晒干再加入各类香料制成,此类食物作为办公或日常休闲品尝几颗,用于提味还可以,但其酸酸甜甜的口感往往使人不经意间食用过量。
02
低钠盐+盐勺
低钠盐→
←普通盐
(推荐使用低钠盐)
炒菜时更改放盐顺序, 待快起锅时放盐, 这样只需很少量的盐就可以满足原来的口感。
图片源自网络
速度要快,姿势要帅
控不好量,来个盐勺
红的 黄的 蓝的绿的
1g2g3g4g
你想要的我都有的
03
酱与盐相互替代
无论是自己在家烹饪还是外出就餐,为了提高菜肴的口感,厨师会在炒菜时放入各类调味酱;酱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食用盐。在做菜时放了酱就不要再放盐了,或者比正常量少一些,可以避免摄入过量钠盐。这里要注意 很多调味品如左图以及常用的酱油和生抽类的营养标签上都会以每15g来计算含钠量 (其实左图的含钠量是远高于右图的,却给人造成了其含量较少的错觉)。
对于长期喜好重口的人,用葱姜蒜、辣椒、醋或陈皮八角等香辛料来提味,减少盐的使用,也可以烹饪出一桌好菜~少外出就餐,多回家吃饭,逐步养成清淡口味,摄入盐自然就少了。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一起去逛超市看看你平时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标签吧~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实施 健康 中国行动的意见.
http:// www . 64 d606a13eaa 73 .shtml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常继乐,王宇.中国居民营养与 健康 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如果你问日常饮食中哪种调味品必须不可或缺,我想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回应盐,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能没有盐,因为盐不仅有调味品的效果,而且可以保持身体的效果。
众所周知,盐虽然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如果我们吃太多的盐,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大家为什么不一起来了解一下盐摄入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呢?
1.导致高血压
众所周知,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钠,根据许多医学临床研究,高血压与长期高钠饮食的搭配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当你吃太多的盐,身体排出盐,会让人们喝很多水,水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身体血容量大大增加,除了血容量,过多的钾离子会使毛细血管摩擦阻力,会导致血压迅速上升,如果血压值上升,很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和明显的心血管疾病。
2.引起胃癌
虽然吃咸的食物似乎与胃癌无关,但许多临床医学数据和医学临床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确实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这是因为盐具有很高的透水性,进入胃后会立即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导致胃粘膜水肿.血肿.溃疡.糜乱.出血等一些列变病。
此外,过多的盐也会减少胃液的分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而前列腺素E2具有维持胃粘膜的作用。因此,长期的高盐饮食搭配将大大增加胃病变的风险。
3.钙流失
高盐饮食的搭配会导致体内钙的流出吗?我想很多人会引起这样的怀疑,通常是因为钾离子具有多吃三排的特点。
当大量钠进入体内时,身体会指示肾功能排出过量钠,同时排出钠,通常会导致部分钙流出,研究发现每次肾功能排出2300毫克钠(约6克盐),会出现40-60毫克钙流失。
1.烹饪时用少量勺子放盐
根据《中国饮食指南》,每人每天摄入的盐量不应超过6克,但很多人对6克的盐量没有定义。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在烹饪时用少量勺子放盐。
2.菜在临出锅时放盐
如果过早地在蔬菜中加入盐,盐很可能会渗透到配料中,使食物的味道变浅。这样,我们就会在蔬菜中放大量的盐,导致高盐饮食的搭配。
对于这件事,大家在做饭的时候,可以养成在菜起锅前放盐的习惯,使盐粘在食材表面,使盐的味道更加明显。
根据以上阅读文章,我们坚信,我们已经掌握了始终保持高盐饮食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高血压。引起胃癌及其钙流失。如果你想控制盐的摄入量,你可以在烹饪时用少量的勺子放盐,在烹饪前放盐。除了上述两种盐控制方法外,还必须注意的是,除了食用盐本身,我们还对隐形盐保持警惕,因为隐形盐也会导致身体摄入钠超过标准,一般隐性盐有各种腌制产品。市场上的熟菜。各种调味料。酱汁等。
盐是百味之首,我们日常吃的饭菜中,最不能少的就是盐。
但你知道吗?吃盐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如今高盐饮食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统计,仅2017年,全球就有300万人食盐过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日食盐的建议值降低,从6克降到了5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建议的食盐摄入量降为2~3克。
老张一家吃饭好口味偏重,加盐加辣,前阵子体检,一家四口,各个血压高,老张不仅患有高血压,还有心律失常的毛病。据疾控中心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达到10克以上,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突破了亿人,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
高盐饮食有哪些危害?和荷叶健康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盐饮食的危害
1
吃太咸易引发胃病
我们知道胃内有一层胃粘膜,上面会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果我们吃的过咸,保护膜就可能受损,从而将胃粘膜暴露出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胃部反复受刺激,从而引起癌变。
经常吃饭过咸的朋友,有没有感觉自己经常出现烧心、胃酸过多、反酸的情况?这就是由于盐的刺激造成的对胃粘膜的损害。
有数据显示,盐消耗较多的地方,往往也是胃癌高发区,这期间便有一定联系。
2
吃太咸损害肾功能
吃盐太多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我们知道食盐中的钠需要经过肾脏重新吸收,如果吃的过咸必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一旦超负荷运转,就可能造成肾脏功能减退,无疑是对肾功能的损害。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一定要少吃盐,以免加重肾衰、水肿的情况。
3
吃太咸引起骨质疏松
你可能不知道,吃的盐太多,会消耗人体骨骼的钙,久而久之会导致骨质疏松。这这是因为,肾脏每排泄1000毫克钠,会损耗26毫克的钙,排掉的钠越多,损耗的钙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4
吃太咸引起心脑血管病
我国大部分居民有高盐饮食习惯,我们知道高盐饮食的人患上高血压的比例往往很高,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3亿人,高血压又容易引起脑卒中、心脏病、心衰、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脑血管病。
5
吃太咸易显老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加速人体细胞衰老进行。这是因为食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会导致面部水分流失,造成皮肤老化,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皱纹、色斑,让人变得更老。还会导致水分滞留体内,造成浮肿。
如何控盐
我们知道食盐过量有害健康,那该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不妨从以下方向做起!
1
减少饭菜用盐量
平日做饭的时候,合理应用限盐勺、限盐罐来控制菜肴中盐的量,如果没有这些,可以使用去掉胶底的啤酒瓶,铺满一瓶盖相当于6克盐;可乐瓶盖铺满相当于10克盐。
2
烹饪方式多样化
可以试着采用蒸、煮、凉拌等少用油盐的方法进行烹调,这可以尽量减少食盐的用量。烹调时可多用葱、姜、蒜、醋、辣椒、柠檬汁等调味品,或花椒、桂皮、八角等香料来替代一部分食盐,让菜的滋味变得丰富,减少了食盐用量。
3
控制隐形盐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含有隐形盐:
①加工食品
②调味品
③腌制品
④熟肉制品
⑤方便快餐食品
⑥海鲜干货
⑦零食
⑧甜品
⑨海鲜
4
提倡在家吃饭
外卖和餐厅为了保证口味,饭菜中的食盐量都很高。为了控制食盐摄入量,应尽量保证在家自己做饭,控制饭菜中食盐的量。学习少盐烹饪的方法,同时注意营养和荤素搭配。
5
选用低钠盐
低钠盐中是放入了30%左右的氯化钾来替代了相应的氯化钠,这正好有利于调整我国居民食物中钠、钾比例,维持人体钠钾平衡,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特殊人群低盐饮食
部分特殊人群要注意低盐饮食,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肾病患者,更应注意减少食盐摄入量。小儿应从培养少吃盐的习惯,少吃含盐量高的零食。
在吃盐问题上,有人说吃盐一定要少,这样才 健康 。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全球 健康 》给出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五分之四的被调查群体每日平均盐摄入量,是中国膳食指南规定(6g)的两倍多!
而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在各种各样的建议下,不少人提倡清淡饮食,低盐饮食,甚至直接不吃盐。
那低盐或者无盐饮食,真的就有利 健康 吗?
一、
为什么不能吃盐太多?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这句话,我们经常从家里长辈们口中听到,说明盐真的是个好东西。
可是,尽管盐被称为“百味之王”,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但摄入过多,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盐虽然具有调味的作用,但是过度的吃盐,有可能会发生毁容的情况,比如水肿。
这是因为人吃了太多盐,血液中的钠离子就会增多,从而产生缺水的感觉,身体为了能够留住更多水分,很容易发现水肿的出现。
大量盐分,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影响毒素的排除,从而导致脸上浮肿,脸还会变大!
长期高盐生活,除了会“毁容”,还会导致其它更大的问题。
比如高盐饮食会增加咽喉黏液,引起喉咙发炎或者咳嗽。
更重要的是,高浓度的食盐会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时还会减少唾液,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增加病毒感染呼吸道的风险。
食盐摄入过多会加大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癌症的几率。
研究表明,盐的摄入与高血压呈正比,即人体摄取盐量越多,血压水平越高,且日均摄盐量每增加1g,平均血压上升2毫米汞柱,低压上升毫米汞柱。
更可怕的是,长期高盐饮食还会破坏胃中前列腺素E的合成,使胃粘膜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增加胃癌风险。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布了一份全球饮食领域大规模调查研究报告,是对全球195个国家的饮食潜在风险和 健康 隐患做了长达27年的研究。
结果显示,中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癌症的发生率,在世界人口前20的国家中,排名第一。
而导致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就是:吃盐太多。
据2012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食盐平均摄入量高达12-14克。
而南方居民每日摄盐量,高达10-12克;北方居民则达到15-22克,位居全球榜首。
如此看来,高盐饮食真是要不得,我们确实需要多注意一下食盐量的摄入。
二、
吃盐少,身体就更 健康 吗?
上面已经说过,高盐饮食严重影响身体 健康 ,是胃癌、高血压、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因此,有些人就每天吃饭极其清淡,不是水煮就是清蒸,甚至不放盐,美名其曰“低盐饮食, 健康 养生 ”。
那么,低盐甚至不吃盐的人,身体就更 健康 吗?
事实上,研究表明,吃盐少并不一定让身体更 健康 。
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对人们普遍建议的日食盐摄入量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如下:
如果我们每天钠摄入量过少,它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性并未得到证实。
反而低盐饮食每天少于3g的限值,可能对身体不利,适得其反。
为什么呢?因为盐里的钠离子,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
它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参与胃酸合成、参与二氧化碳运输等重要生理功能。
举个例子,平日所食用的盐,其化学成分是氯化钠,经吸收后会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出现在体内。
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钠的浓度需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人体功能。
例如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迷等情况,这不仅是人体缺水的症状,也和体内钠的浓度太低有关系,需要及时补充。
除了钠离子,食盐的化学分子氯离子,它是胃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胃酸,那些被吃进胃里的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并且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如果食盐摄入过低,不仅会影响胃酸的合成,也会让人体的酸碱度失去平衡。
食盐缺乏,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良影响。
长期低盐饮食,人体可能会因为氯的缺乏造成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发生肌肉收缩不良,消化功能受损,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当每千克体重失钠达到克,就能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情况;如果达到每千克体重失钠克,可出现视力模糊、心率加快、脉搏细弱、休克,甚至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情况。
因此,不管是高盐饮食,还是过度的低盐、缺盐饮食,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
怎么吃盐更合理?
吃盐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那要怎么办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惑,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说说。
1
控制盐的摄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个 健康 成人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
《 健康 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这一个新标准: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量低于5克。
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平均盐摄入量不断下降,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大盐摄入量,所以平时生活中,大家吃盐一定不要长期重口味!
除了控制食盐的摄入,我们还要学会识别一些隐形盐。
毕竟,不是说只有咸的东西才含盐,有些食物哪怕不咸,但含盐量也很高。例如酱油、味精、鸡精、蚝油、豆豉等调料也要少放。
还要一些加工食品其实含盐量也非常高,比如薯片、方便面、火腿肠、罐头制品等。更不要说一些看上去甜的东西,其实它的含盐量也很高,比如“蜜饯”。
对腌制、卤制食品的喜爱,也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的食盐摄入量。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利用食盐可以保鲜的特质,大量腌制各种食物。到了现在,腌制食品的味道早已练就了人们出众的味蕾,酱菜、咸鱼、板鸭等等。
因此,偶尔吃几次这些美味当然没关系,如果经常吃的话,就需要控制了。平日选购食物,也尽量少挑选带有“腌”、“卤”、“熏”、“酱”等这些字样的食物。
2
挑选自己合适的盐
根据人群对盐的需求不同,生活中有很多种盐,例如碘盐、无碘盐、钠盐、锌盐、硒盐等食盐。
一般来说,我们买到的食盐通常都是加碘的,只需要按照每天4-6g的标准食用就行。
但如果你或者家属有甲亢、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可不食用或者少食用碘盐。
低钠盐,顾名思义就是钠的营养成分比较少,用别的营养成分代替了。比如氯化钾、氯化镁等等。
吃低钠盐,在保证用盐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钠的摄入,唯一的缺点是味道更淡,适合口味淡的人群。
不适合的人群,比如从事高温作业、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功能障碍者,他们因为工作、身体等条件,需要摄入比较多的盐分或不能摄入钾元素,所以最好谨慎食用。
还有一些什么加钙盐、加锌盐、加硒盐等,这些大多都是噱头。
虽然它们自带了许多人体必需营养素,但每天盐限制量仅6克,再怎么吃也补不了。
所以补充多种营养素,最好还是通过食补最合适。
3
吃盐小窍门
很多重口味的人觉得,减盐饮食就没了灵魂,实际上低盐饮食不等于减味道,盐放少了,可以通过调和酸等其他方式来维持口感。
比如酱油当中也包含钠,也含有盐分,通过使用低盐酱油也可以达到减盐的目的;
还有葱、姜、蒜也能代盐调味,盐放少一点,可以食用新鲜的大蒜、洋葱、黑胡椒、醋、柠檬汁等来保证食物的味道。
做饭的时候,可以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调方式,如果主菜放了盐,那么做汤一定要少放盐或者不放盐。
如果觉得控制不住,大家可以快出锅时再放盐,这样停留在食物表面的盐会让我们觉得咸,可以控制盐的摄入。
有小孩的家庭,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从小培养孩子的低盐口味。
希望这份吃盐的科普文章,让更多人意识到高盐饮食的危害。
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对盐畏之如虎,而是选择适量的摄入,让自己的身体 健康 、平衡。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来看,如果HIV感染者想活下去,就能活到天命之年!也就是说能跟正常人一样的自然老去。
为什么不药不药博士敢下如此结论呢?
患者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目前所处的状态!比如要确切知道自身HIV感染的阶段,因为不同的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
目前,HIV感染人体可分为3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与感冒的症状比较相似,也能很快的自愈。
急性感染期的特点:能检测到HIV的病毒抗原,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身体还未产生抗HIV的抗体。
2) 潜伏期:这个时期又称为无症状感染期。身体里已经有了HIV病毒,可以称为HIV携带者。但还不到发病的时间点。潜伏期时间的长短因个体而异,短的不到一年,长的可达15年以上,甚至终身携带不发病。
3)发病期:到了这个时期,就相当危险了,因为HIV病毒已经开始摧毁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被破坏到不能维持最低的抗HIV病毒的能力时,就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艾滋病人。
艾滋病人多数并非死于HIV本身,而是死于免疫系统被摧毁后的并发症。比如可以风一吹,感冒病毒进入到人体,并开始侵入鼻咽喉及肺部,而此时的身体没有任何免疫攻击的能力,只能任其繁殖扩散,最终可能死于一个小小的感冒。
在HIV感染期,虽然这个阶段不需要服药,但是必须经常去检查身体。其实就是查免疫系统是否还正常。如果一旦发现CD4+T 细胞的含量降低至阈值以下,则必须立刻开始服用一线抗HIV的药物,抑制住病毒的复制。如果此时不治疗,任由其发展的话,对免疫系统的摧毁是将是不可逆的,很可能在发病期迅速的死于并发症。
目前,中国HIV感染者的CD4+T 细胞的含量降低至500以下时,都能到指定的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这些抗病毒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去羟基苷,扎西他滨,司他夫定和阿巴卡韦等。
必须给中国政府做的这一个工作点赞!这惠及了几十万的HIV感染者。国家免费给治疗,您还愁什么呢?
有的HIV感染朋友肯定听说药物会有耐药的现象,而且疗效怎么样,心里也会犯嘀咕。
在这里不药不药博士要告诉您,目前中国政府免费提供的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确实不错。这些药物国外的HIV感染者也在使用。流行病调研数据表明,坚持治疗的HIV感染者,其寿命和正常人没有显著性差别。而且每天坚持按时按点吃药的HIV患者,基本不会发生耐药现象。
看完了不药不药博士的回答,您应该能赞同HIV感染者可以活到天命之年的结论了吧?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英文主题为“Right to Health”。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关于艾滋病的科普知识。
【艾滋病的常识】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人们会通过以下方式感染艾滋病:
A.无保护的性行为
艾滋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B.不安全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和使用未正确灭菌的医疗器械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C.母婴传播: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感染了HIV病毒还能活多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艾滋病感染者存活的时间因人而异,有新闻报道我国艾滋病人最长存活时间已达21年。据研究,感染的HIV病毒亚型、传入人体病毒的多少、个人基因和健康差异及医疗品质等,都对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产生影响。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到死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染初期。也叫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又称“窗口期”。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随后这些症状会消失。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窗口期”为3-6周。由于艾滋病急性感染期时,症状比较轻。
第二阶段:艾滋病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此期也被称为“无症状期”。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潜伏期应包括入口期,即是感染之后从血标本的检测中尚未出现艾滋病病毒(HIV)的那一段时间,通常是2周至3个月。因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往往不能确定出感染的具体时间,故只好从出现前驱症状或血清抗-HIV抗体阳性算起,约数月到几年。从科学态度出发,真正的潜伏期应是1~12年,平均6年。这时的病人被叫作“HIV携带者”,潜伏期症状不明显,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是健康的,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第三阶段:艾滋病前期。艾滋病前期是指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时艾滋病会出现续性的淋巴节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症状。艾滋病前期出现的淋巴结肿大一般会持续半年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数月的周期性低热;夜间盗汗;口腔出现毛状白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第四阶段:典型艾滋病期。由于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之一,作为监测病程的重要指标,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细胞数少于200时,或者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少于14%时,细胞免疫机能已经难以维持,就标志着病人即将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即“艾滋发病期”,这时,感染者被叫作“艾滋病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很难对人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艾滋病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共同生活也是安全的,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与HIV携带者发生普通的社交接触如拥抱、握手、亲吻等是不会感染HIV的;与他们共用餐具、马桶、同空间内呼吸也是安全的,甚至与他们一起游泳、使用健身器械也非常安全。而公用牙刷、剃须刀等用品,是应当被杜绝的行为(因为它们可能会接触破损的黏膜与皮肤)。
此外,蚊虫叮咬并不会传播HIV,因为当蚊子在叮咬健康人时,它们不会将之前叮咬的人或者动物的血液,回注到下一个对象体内。此外,HIV病毒在昆虫体内,只能存活很短的时间。
到正规机构洗牙不会感染艾滋病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介绍:如果去国家批准的牙科医院和诊所,不会感染艾滋病。没有正式研究显示在正规的机构洗牙会感染艾滋病。
洗牙可以每年一至两次,避免牙结石问题。长时间不洗牙,牙结石过多,洗牙时会出血严重。如果器械消毒不合格,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讲,任何存在组织液、血液交换的行为都有存在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其他侵入性操作,比如做胃镜,心导管等,正规的医疗机构都需要在检查之前进行HIV检测,避免交叉感染。所以,建议准备做以上医疗检查或治疗的网友选择国家批准的正规机构,以避免交叉感染。
【艾滋病的防治】
感染艾滋病并非死路一条,“鸡尾酒疗法”功效显著!
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意味着立刻就会死。尽管这种病毒目前还无疫苗可以防控和治愈,但通过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是可以将其控制在非常非常低、甚至于在体内检测不到的状况。
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是同时混合服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每种药物针对艾滋病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抑制或消灭HIV病毒的目的,因其功效显著一直占据着抗艾用药的主流地位。据2008年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调查报告表明,自1996年推出鸡尾酒疗法并全球推广后,HIV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延长年,死亡率大幅下降近40%。
安全套!迄今为止最有效的防艾工具
在性传播这条途径中,如果要彻底阻断艾滋病,唯一的方法就是禁欲。除此之外,较为有效而可行的是使用安全套。即便安全套的橡胶存在天然缝隙,但由于HIV病毒必须通过人的体液传播,而水分子的大小是大于安全套材料分子间隙的,所以HIV病毒依然无法穿过安全套,除非安全套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人为造成破损的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也表明,只要使用得当,安全套几乎能百分百预防艾滋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曾发表研究论文表示,安全套防艾的失败率仅为。在这个万事没有绝对的世界,的失败率和不用安全套的风险率可想而知。
预防艾滋病,不能靠自行在药房买药吃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介绍:预防、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能擅自到药店购买服用。首先,治疗用的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在服药过程中也不可以随意停药,以免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伤。比如,肾功能影响等。所以,在进行预防和服药之前,必须请医生做专业评估。
抗病毒治疗不用怕 两种渠道帮助患者负担治疗费用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介绍国家为防止艾滋病投入巨大,目前基本上是走国家免费治疗的特殊通道,不久前我们发现国家把一部分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纳入了医保目录。如果国家有两个渠道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费用负担。第一个渠道是经典的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第二个渠道是我国公布的医保目录里涵盖了艾滋病的药物,可以选择走医保报销。对于一些新药,需要患者自己负担一部分,国家负担一部分,保险公司或医保负担一部分。这些对患者更早地使用上更新更好的药品,以及跟踪检查都有很大的帮助。
完成艾滋病防治的三个百分比任重且道远
如何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2020年的三个90%?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授、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他说,首先“发现”90%的病人是非常难的。因为感染艾滋病以后这些病人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表现,它所呈现的症状像流感一样,并且可以自愈,然后感染者很快转入无症状期。在长达6-10年的无症状期中,如果不进行HIV的检测很难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因此发现病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病人在免疫力非常低下时才被发现,如肺孢子虫病)或者肿瘤(卡波西肉瘤),或者因为其他疾病需要进行手术前检查时才被发现。发现晚就意味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将艾滋病传播给了其他人。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吸烟比病毒本身更要命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克里希纳·雷迪在一份声明中说:“对肺癌而言,吸烟和艾滋病病毒是一个特别糟糕的组合。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吸烟率特别高,而吸烟和艾滋病病毒都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最新研究】
科学家“解码”艾滋病病毒如何增殖
多国科学家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运用计算机模型“解码”了艾滋病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的未知细节,有望为开发抗艾药物找到新方法。
艾滋病病毒增殖的“诀窍”是迫使细胞在细胞膜上形成囊膜供病毒容身,囊膜脱落被称为出芽,出芽后病毒体进入其他细胞展开复制,阻断这一早期过程是治疗艾滋病的一种可能方法。
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粗粒化”计算机模型,揭示了一种名为HIV-1Gag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可能的构象。这种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组装蛋白,参与了出芽,但科学家一直难以运用实验手段获得分子层面上组装过程的清晰影像。
研究人员选择在计算机中构造了这种蛋白的缺失部分,通过调试参数最终发现,这种蛋白利用病毒核糖核酸和细胞膜作为“脚手架”自行组装起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核糖核酸可以抑制这种蛋白组装。
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合并肺KS有助艾滋病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27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呼吸内科、感染内科、病理科联合报道了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卡波西肉瘤病例。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临床呼吸杂志》上。
该患者为46岁男性,曾辗转就诊于国内多家医院。虽HIV抗体初筛试验可疑阳性,但用于确证HIV感染的蛋白印迹试验为阴性。抗生素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无效后,患者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肺部穿刺活检后,病理科专家在镜下惊异地发现了肺部病变是卡波西肉瘤(KS),而该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及艾滋病人。专家介绍,KS是HIV/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肿瘤,也是HIV/AIDS进展到终末期的一个表现。经文献检索,该患者是在成人中发现的世界首例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KS。
艾滋病病毒附着在我们淋巴T细胞的缺陷上,目前没有靶向性药物能直接杀灭,相信不就得将来就可以治愈。
现有疗法并不是都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对艾滋病的预防医学界还是处在探索实验阶段。至于每次传出的一些好消息,都不过是某些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它的有效性、成熟性还是有待观察、确定。